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时间:2024.4.27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南村中学:孔戴戴 在这次我校举行的教研年达标课中,我讲的是《海陆的变迁》一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改进和实施过程,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对学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是如果这种期望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就会使课堂教学适得其反。《海陆的变迁》是新版教材中新增加的部分,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沧海桑田”、“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这节内容应该说是非常抽象的,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又变成海洋,这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根本感受不到,就单凭学生用脑想像,效果是很差的,所以如何解决这一抽象的问题就成了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因此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实例认识海陆是变迁的,用视频资料“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导入,直接点出海陆变迁的观点,使学生首先对此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随后摆出实例(喜马拉雅山发现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我国东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以及荷兰的填海造陆等),使学生在感性上认识海陆的变迁。第二部分是“大陆漂移假说”,这一部分我设计了让学生合作拼合非洲大陆东海岸和南美洲大陆的西海岸的轮廓图,由此引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使学生从更深层次和更大尺度上认识海陆变迁。此部分内容重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第三部分,也是这节课的重点“板块构造学说”,这个学说可以说就是来解释海陆为什么会变迁的,在介绍了学说内容后,重在使学生从活动中运用板块学说解释地

理现象。特别是对20xx年10月8日南亚地震进行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和对受灾国家充满爱心的品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是非常有用的。

二、按照学生的思维习惯,设计教学过程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对于教材的选择、教学方式的选用还是要取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思维特点设计教学过程,而不是根据教师的思维方法。经常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大陆漂移学说”的教学设计时,试讲时我采用先让学生默读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再演示大陆漂移全过程的动画,尽管学生们学得津津有味,但总是感觉缺少点什么。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发现这样的教学缺乏深度,带着“为什么”去思考问题才会使学生加深理解。于是我尝试换了一种方式:先根据学生得到的世界的海陆分布原本不是今天的形状再进入大陆漂移的演示,再提问人类是凭借什么得到这样的结论的,使学生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魏格纳的故事,就能加深学生们的思考和记忆,更容易理解。

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细节

1、本课课文内容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本课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多少海陆变迁的资料,而是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态度。因此,在备课时我就考虑到对于海陆的变迁这个课题,讲深了初一年级的学生听不懂,讲浅了又不能为完成教学目标。从教材内容来看,包括了地壳的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两方面的知识,及板

块构造理论。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大陆漂移的教学亮点在于古生物的证据和南极洲的煤层等资料,但是在教材中没有涉及这些问题。如果拓展的东西太多,就很难在一堂课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有些知识只能作为备用方案,时间充裕就适当讲解一些。

2、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心智来讲还比较幼稚,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一开始上课时就通过“沧海桑田”成语故事的动画视频、“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海洋动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人类活动的遗迹”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问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带领学生一起深入学习,在讲授大陆漂移时采用动画效果,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大陆在漂移,十分形象也容易记忆,学生乐于接受。

本节课的教学改进让我深深体会到,细微的改进在教学效果上能出现巨大的差别。虽然一个很小的改变对于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这次的反思,使我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是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效”,特别在教学上,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改变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多方位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对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有些拓

展知识可能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太适合。

这堂课虽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还有待于

提高。

新课改以来,我们在地理课上关注了课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课

堂重难点的把握、个人教学信息的收集、个人教学素养的提高等问题

的反思,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响、学生的主体学习、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研究和关注,因此本阶段的课堂教学改进和实施,将注意

力集中到学生上来,希望通过每一节课不断的反思和改进,促进教师

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最大程度上获得最好的教学效

果。

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细节

本课课文内容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本课并不要求学生掌

握多少海陆变迁的资料,而是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

学的态度。因此,在备课时我就考虑到对于海陆的变迁这个课题,讲

深了初一年级的学生听不懂,讲浅了又不能为完成教学目标。从教材

内容来看,包括了地壳的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两方面的知识,及板块

构造理论。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大陆漂移的教学亮点在于古生物的

证据和南极洲的煤层等资料,但是在教材中没有涉及这些问题。如果

拓展的东西太多,就很难在一堂课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有些知识只能

作为备用方案,时间充裕就适当讲解一些。 从心智来讲作为七年级的学生还比较幼稚,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因

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激发学生学

习的兴趣,如在一开始上课时就通过“沧海桑田”成语故事的动画视频、“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海洋动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人类活动的遗迹”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问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带领学生一起深入学习,在讲授大陆漂移时采用动画效果,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大陆在漂移,十分形象也容易记忆,学生乐于接受。

本节课的教学改进让我深深体会到,细微的改进在教学效果上能出现巨大的差别。虽然一个很小的改变对于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这次的反思,使我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是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效”,特别在教学上,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改变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多方位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对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有些拓展知识可能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太适合。

这堂课虽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还有待于提高。


第二篇:“海陆的变迁”的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过程和方法: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通过读图练习,记住六大板块及板块与板块之间多火山多地震及板块运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学习,树立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

难点: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象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吗?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其实这个故事的原意是指海陆的变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新课教学:

(一)沧海桑田

1、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图片,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地理现象,进而思考下面有趣的问题。(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教师小结:(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也就是说海洋可以变成陆地。(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也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2、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实例也是说明海陆之间在发生变化的。 如台湾岛原先是和我国大陆是相连的等。

3、问题探究:分析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会由海变成陆?而东部海域为什么由陆变成海?

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演示分析归纳。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4、承转过渡:刚才的几个例子,说明了在一些局部的地方,海陆是可以变迁的。那么,从全球来看,现在的海陆分布大势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吗?怎样形成的呢?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呢?还是在不断变化的呢?你同意哪种观点呢?请大家不要着急下结论,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来看看会得到些什么启示。

(二)大陆漂移说

1、读一读:课件展示“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2、议一议:魏格纳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

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成功与失败,就隔着一层纸,你能比别人多想一步,坚持不懈地去努力,这层纸被捅破了,成功就会向你招手。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就是在偶然中比别人多想了一步,才提出了大陆在漂移这一伟大的假说,并为此献出了生命,他这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那么,大陆真的在漂移吗?

3、读图观察:课件演示 “大陆的漂移”的过程, 2亿年前的海陆分布状况、6500万年前海陆分布的状况、现在的海陆分布的状况。教师边点击,图文结合,边讲述,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学生读图说出图中A、B、C、D代表的大洲名称。

4、读图分析:找找大陆在漂移的证据。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归纳: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调查发现,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5、承转过渡:由此可见,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七大洲和四大洋也不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分布的,而且至今尚在极其缓慢的变化之中。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三)板块构造说

大陆漂移说是人类探索大自然奥秘,认识地球演变的一支畅想曲。但由于它无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渐渐被人们遗忘了。随着不断的探究,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谱写了大陆漂移的第二乐章——海底扩张说,又给了大陆漂移说新的生命力。法国地震学家勒皮雄又进一步探索了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谱写了第三畅想曲——板块构造学说。这是人类揭开地球演变神秘面纱的三部畅想曲。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岩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大陆的移动是大陆和附近的洋底组成的板块一起缓慢移动的。

1、读图应用:课件展示“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学生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结合“世界地图”,分别说出中国、印度、美国所处的板块。

2、读图分析:课件展示 “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让学生观察世界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

教师归纳: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两大地带,即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因而说明这些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因而多发生火山、地震,在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

3、知识拓展:播放“地震”视频,世界平均每年发生大约500万次

地震,有些地震的危害相当大,那么我们人类可不可以预先知道要发生地震?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呢?

地震前兆:动物反应异常;地形突变和地下水异常;有地光和地声。

防震措施:保持冷静,及时到户外空旷处;躲在坚固的家具下;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4、预测分析:有人预言,几千万年以后,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将会从地球上消失;你能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下吗?

红海处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这两个板块运动方向是相背的,因而红海在不断扩大,总有一天会成为新的大洋。地中海处在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这两个板块的运动方向是相对的,因而地中海的面积在减少,也逐渐会消失。

(四)作业

1、练习册第10页

2、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

3、大胆猜测一下:几千万年以后我们有没有可能步行或骑自行车去美国?

更多相关推荐: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问题引领研究海陆变迁海陆变迁教学反思我认为本节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有如下特点1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基础通过师徒式的问题引导而进行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学生建立了大量的基本思维模式和海...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好) Microsoft Word 文档

导人新课讲述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及其内涵沧海桑田可简称为沧桑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以这种海陆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其实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可见海陆...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之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之教学反思地理组王增理一反思本堂课的教学理念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的实际条件和当地的经济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地...

海陆变迁的教学反思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大明中学付百泉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包括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运动三个大标题首先通过一些例证让学生知道海陆处在在不断地变迁之中然后通过介绍两个学说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说的主要观点进而引导学...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反思一海陆变迁gt教学反思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多数对海陆变迁的内容有所了解但是具体内容并不一定清楚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烈这节课比较抽象以初中预备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说要想全部理解和接受是比较难的而且这...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的教学反思宜章县梅田镇中学黄向群1问题引导是本节地理课的特色用问题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主线层层深入带领学生进入到大陆移假说的学习导入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我们脚下的大地...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肖营子初级中学朱志飞一设计理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发挥想象角色扮演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地...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一设计理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发挥想象角色扮演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地图的能力从地图上...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lt海陆变迁gt教学反思针对上一阶段片面关注课堂多媒体制作课堂重难点把握个人教学信息的收集个人教学素养的提高等问题的反思而部分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响学生的主体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研究和关注因此本阶段的课堂教...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该部分内容属于世界地理模块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的要求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指导板块构...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 2

错误未指定书签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通城县石南中学李书宇一设计理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2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