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时间:2024.4.25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反思一: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多数对《海陆变迁》的内容有所了解,但是具体内容并不一定清楚,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烈。这节课比较抽象,以初中预备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说,要想全部理解和接受是比较难的。而且这节课在高中也有设置,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如何设置教学重点,把握教材难度,让学生能够用发现的眼光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对我来说是需要重点把握的。

在一开始引入的环节,我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通过化石的实物投影和乡土地理知识,将遥远的海陆变化拉至学生的身边,通过这样两个事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挑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心理基础。

在教学中我尽量把课程内容和日常生活相联系,引入了印度洋海啸、最新的地震资料等信息,让学生能够从中发现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活动的关系。使他们觉得地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可以以此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这个部分专有名词很多,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有难度,我在设计教学思路的时候虽已想到,但还是估计不足。尤其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动画,没有收到想象中的效果。学生讨论回答板块运动和地形的关系,如果换成学习卷的形式可能会更好。对板块构造地图的利用还应该更充分,比如可以查找中国在哪个板块之内。

从这节课来看,我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希望下一次会更好!

反思二: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针对上一阶段片面关注课堂多媒体制作、课堂重难点把握、个人教学信息的收集、个人教学素养的提高等问题的反思,而部分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响、学生的主体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研究和关注,因此本阶段的课堂教学改进和实施,将注意力集中到学生上来,希望通过每一节课不断的反思和改进,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最大程度上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改进过程,有以下几点体会:

1、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对学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是如果这种期望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就会使课堂教学适得其反。本节课的教学我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将资料展示给学生,希望他们通过资料自主得到问题的答案或者是进行>总结,但是由于所给的资料比较多,学生难以将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至于与我预设的教学效果之间有了一定差距。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对于教材的选择、教学方式的选用还是要取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预备年级的学生,我在这节课里的设计对于他们来说要求是太高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现实情况,以至于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2、按照学生的思维习惯,设计教学流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思维特点设计教学流程,而非教师的思维方法。经常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能够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在进行"大陆漂移学说"的教学时,我尝试以讲故事的形式先将魏格纳提出学说的经过讲一遍,再演示大陆漂移全过程,尽管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也很感兴趣,但是总是感觉缺少点什么。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发现这样的教学缺乏深度,带着"为什么"去思考问题才会使学生加深理解。当换了一种方式:先根据学生得到的世界的海陆分布原本不是今天的形状进入大陆漂移的演示,再提问人类是凭借什么蛛丝马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使学生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聆听魏格纳的故事,能加深思考和记忆,更容易理解。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细节

作为预备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心智来讲还比较幼稚,喜欢新奇有趣的

东西。因此在教学中我比较注意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一开始上课时就通过"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海洋动物化石"、"台湾海峡发现有陆地动物化石"等一系列有趣而又耐人思考的问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带领学生一起深入学习;在了解板块的相背运动时,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大洋的生长期同人类的生长期的名称相对应,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长期、衰退期、终了期,十分形象也容易记忆,学生乐于接受。

本节课的教学改进让我深深体会到,细微的改进在教学效果上能出现巨大的落差。虽然一个很小的改变对于老师来说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所以通过这次的反思,使我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是每一个细节。在目前"细节决定成败"的经典名言前,我不得不说"细节决定成效",特别在教学上,每一个细节都能够改变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全面、多方位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最好的利用好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反思三: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节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有如下特点。

1.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基础,通过师徒式的问题引导而进行,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学生建立了大量的基本思维模式和海陆变迁的基础知识,因而可以灵活的对问题进行表征。这节课的关键是学生找到根据自己本节课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知识,分析教师所给材料,才能达到真正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决世界生活中的问题的目的。学生的认识路线是先认了解板块构造基本内容,再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形成的地理事物,然后阅读材料提取自己需要的有效信息,再根据自己建立起来的表征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仔细读图+知识落实+提取有效信息=正确的判断"。

2.问题引导是本节地理课的特色。用问题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主线,层层深入,带领学生进入到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导入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我们脚下的大地是否在运动呢?你们能感觉到大地的运动吗?";在进行海陆变迁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你们能不能举出海陆变迁的例子?这些例子又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进行大陆漂移说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世

界上的大洲和大洋是否是就是固定不变得呢?但就是这件事却在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然而机会总是垂青于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这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是谁?你们知道他的故事吗?";在进行板块构造学说的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请同学们读图,看看全球被分为几大板块?都是大洋的板块是哪个?用大洋的名字命名,但包括陆地的大陆的是哪个?看图,注意图上的箭头表示板块运动的方向,看看板块又是如何运动的?哪些地理事物是板块运动的结果呢?";在落实板块构造学说基础知识和海陆变迁成因时,我提出讨论的问题是"(设计6个给材料分析问题)每个小组首先分析这个事例是否是海陆变迁?其次分析这个事例是否与板块运动有关,为什么?";在讲述板块构造学说与世界火山地震带关系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刚才提到了"火山国"和"地震国",它与板块的运动有关吗?看图,对比板块分布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有没有关系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否总结出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征?"。我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层层深入的,有些问题有转折的意义,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原因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被我设计的问题,一点一点引入本节重点难点的学习,将抽象难懂的问题细化,并逐步完成每个步骤问题的讲述,最终到达落实重点难点的目的。

3.设计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积极性,教师给材料放手让学生间合作共同探索问题,刺激学生知识的内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落实课标的效果很好。

我认为本节课存在的缺点是:

在讲述板块运动时,如果有实物模型模拟,学生可能接受抽象知识会更加容易。

反思四: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1、本节课以成语典故作为引入,魏格纳的事迹作为过渡,整堂课讲故事的形式贯穿始终,形式新颖,紧紧牵引学生的思路,其学习兴趣也随之被 点燃。由于本节课的难点"板块构造学说"以及海洋的生成与发展牵涉到较多专业用语,而且内容也比较枯燥,本以为学生难以接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已经注意多 念这些专业用语,如"碰撞"、"张裂"、


第二篇: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

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和想像能力。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大板块示意图

2、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3、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文字,围绕以下内容展开:板块构造运动的基本观点;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接地带地壳比较活跃。用板块构造学说演示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火山与地震。主要介绍火山及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教材中,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等,均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教材中运用五幅模式图。演示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太平洋海沟、日本群岛的形成,从而生动、直观地演绎出海洋形成和发展、演化的各个不同阶段。最后,教材通过两则阅读材料,让学生对火山、地震的危害有所了解。同时,以读图和回答问题的形式,引出对于板块构造运动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更多相关推荐: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之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之教学反思地理组王增理一反思本堂课的教学理念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地理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校的实际条件和当地的经济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地...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反思问题引领研究海陆变迁海陆变迁教学反思我认为本节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有如下特点1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基础通过师徒式的问题引导而进行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学生建立了大量的基本思维模式和海...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南村中学孔戴戴在这次我校举行的教研年达标课中我讲的是海陆的变迁一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改进和实施过程有以下几点体会一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对学生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是如果...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lt海陆变迁gt教学反思针对上一阶段片面关注课堂多媒体制作课堂重难点把握个人教学信息的收集个人教学素养的提高等问题的反思而部分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响学生的主体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研究和关注因此本阶段的课堂教...

海陆变迁的教学反思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大明中学付百泉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包括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运动三个大标题首先通过一些例证让学生知道海陆处在在不断地变迁之中然后通过介绍两个学说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说的主要观点进而引导学...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的教学反思宜章县梅田镇中学黄向群1问题引导是本节地理课的特色用问题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主线层层深入带领学生进入到大陆移假说的学习导入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我们脚下的大地...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好) Microsoft Word 文档

导人新课讲述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及其内涵沧海桑田可简称为沧桑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以这种海陆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其实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可见海陆...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肖营子初级中学朱志飞一设计理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发挥想象角色扮演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地...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一设计理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发挥想象角色扮演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地图的能力从地图上...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该部分内容属于世界地理模块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的要求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2指导板块构...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 2

错误未指定书签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通城县石南中学李书宇一设计理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