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破陋习 - 阳光学习网 给孩子一个绿色健康的阳光学习世界

时间:2024.4.13

孙中山破陋习

教学目标: 按住ctrl键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资源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讲述课文。

3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难重点:

1能将这个故事清楚完整地讲述给别人听。

2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与抗争,敢于同封建习俗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投影。

2、录音。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了解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指导生字书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质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孙中山破陋习

2认读生字“孙”sun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和想法。

什么是陋习?(不文明不合理的习俗)

孙中山要破什么陋习?

孙中山是怎样破陋习的?

孙中山是谁?

4介绍孙中山。

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清朝末年组织中国同盟会,领导辛亥革

命,推翻了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认读生字词。

sun zui zong chai chan

孙中山 受罪 祖宗 挑柴 缠足

xian tong fen

空闲 痛苦 份

pa pei ji

不怕 陪伴 既然

lou sha hai fei

陋习 为啥 辛亥革命 废除

3指名读课文,相机纠正指导。

4齐读全文。

5讨论部分质疑题

孙中山破的是什么陋习?(他要破缠足的陋习)

6介绍缠足

缠足是旧时汉族统治阶级所造成的一种催残妇女身体的陋

习,把女孩的脚用长布条紧紧缠住不让脚长大,使脚骨成

畸形。这就是一种残害妇女身心的不文明不合理的风俗习

惯,所以我们叫它陋习。

7孙中山为什么会想到破这一陋习,最终他的愿望是否实现了,我们下节课再学。

三指导生字书写。

1认读生字卡上生字并组词。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3指导写字。“痛”“既”“缠”

教后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讲读课文,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2重点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8课,齐读课题。

2请4人上黑板写字“柴 闲 痛 罪 既 怕”,其他人在

本子上写。

3评议。(引导:这些字怎样才能写好看)

二新授

(1) 过渡:上节课预习了课文,老师曾向小朋友提出了孙中山要

(2) 破的陋习是什么?(缠足的坏习气)

(3) 1“缠足”是怎么一回事?谁能说一说。

(4) 2老师介绍缠足

(5) (2)学习第一段。

(6) 1过渡:孙中山的姐姐在缠足前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7) 自由读第1自然段。

(8) 2回答问题。板书:活泼 能干

(9) 3你是从哪些句子读懂的?

(10)4还可以看出她姐姐对孙中山怎么样?(喜欢孙中山) 孙中山对他姐姐又怎样呢?(也很喜欢)

5第一段告诉我们什么,谁能有条理地说说。(好生) (孙中山姐姐活泼 能干,孙中山很喜欢姐姐,姐姐也 很喜欢他)

6齐读第一自然段。

(3)学习2~7自然段。

过渡:这么可爱.活泼.能干的姐姐,却终逃脱不了缠足的 悲惨命运。

1这一天孙中山亲眼见到姐姐遭受的巨大痛苦,自读第二 自然段想象 出她所承受的痛苦(2~3分钟)

2谁能想象出她所承受的痛苦。

3谁能通过读感受姐姐受的痛苦。

4姐姐这时会怎样?(流泪,叫喊,请求妈妈不要缠了)。 5再一次齐读第二自然段。

6面对此情此景,孙中山能忍受吗?(不能)于是他和妈妈 展开了争论。请同学们听一听他们的对话。(听录音)注意 听他俩的语气。

7孙中山是什么语气?(又生气有心疼)他对妈妈是怎么说 的?谁来读。引导:听出生气吗?

想象一下,当时孙中山有什么动作?(冲,抱住妈妈,拽布) 8面对姐姐受的痛苦,孙中山的气愤,妈妈又何尝不心痛 自己的女儿呢?但妈妈又是怎样说的?谁来读。

9从妈妈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没办法,无可奈何,心疼但 还得这样做①坏习俗②怕被人笑话)

10是啊,这就是缠足的陋习残害了世世代代中国妇女。 他小小的心灵发出了呐喊。谁来读第5节

11是啊,当时年幼的孙中山却已经看出缠小脚是陋习, 可妈妈却认为他--年纪小,还不懂得这些事,说着,妈妈 含着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12想想此时孙中山和妈妈分别会用什么态度进行对话。能否 能5.6段加上提示语,看插图(投影)

13自由读2~7小节的对话。

14可怜的姐姐缠足已后变成了一个怎样的人?

(4)学习第8段。

1指读第8段。

2听了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姐姐。(伤心,一茄一捌) 3此时孙中山幼小的心灵里种小了一粒种子,知道是什么种子? (一定要破除,缠足的陋习)

(5)这个愿望实现了吗?齐读最后一节。

出示投影.(孙中山的铜像)

三作业

请收集一些孙中山为人民做好事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教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总结全文,开孙中山故事会。

2课堂练习巩固本课字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总结。

这篇课文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看到姐姐被缠足带来的痛苦,在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表现他对封建陋习的痛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精神。 二故事会

请同学们上讲台讲孙中山的故事。

三课堂练习。

1看拼音可词语。

cha zu shou zui xin teng xian

( )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

痛( ) 柴( ) 份( ) 通( ) 些( ) 分( ) 3在下面句子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1) 知道缠小脚不好, 不该去做。

(2)姐姐缠足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孙中山 生 气 心疼。

(3)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 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 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

板书设计:

18 孙中山破陋习

缠足

能干,活泼→再也没有…… 废除

教后记:

kong )


第二篇:阅读是每一个学生学习生涯中重要的学习方法


阅读是每一个学生学习生涯中重要的学习方法,阅读是学生提高能力、开拓视野乃至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要达到以上的目的,仅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力加强小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落实到课堂上.

一、转变教学思路和方法

作为教师首先应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计划,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多元化的训练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小组讨论、限时阅读等活动,促进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其次,要充分利用课文,使精读与泛读紧密结合。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采用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式,不平均使用力量,部分课文采用精读的方式教学,有些较浅显的课文则采用泛读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泛读的课文在教学中更注重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旨,并教给学生泛读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平时的阅读中,能很快把握阅读重点,阅读的速度也有所提高。通过

这一教学过程,既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三、重视阅读技巧的指导

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通过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速度,增加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增强语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广泛阅读的能力。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为达到这一目的,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阅读技巧的指导。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⒈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等课文后,可要求学生去找一找有关名人的故事来看一看,在口语交际课上说给

同学听。

⒉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⒊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⒋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

⒌写心得体会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四、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与此同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赞同0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现在整个张店地区的语文教学倡导“读写双飞”,提倡学生必须大量阅读并写读书笔记,这也是新课改的发展趋向。结合这种改革趋势,我们也根据自己学校实际情况,研究适合我们所实用的阅读方法。它并不代表就是正确的,只是最为我们所实用的,在此拿出来与大家商榷,以求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指导阅读的途径。大体想来考虑如下:

一、创设情境:要想让学生能真正去读书,氛围必须创造。首先老师须先把书本通读熟悉,要想向学生介绍作者情况、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简析、艺术特点简析等等,老师要对书中情节了解,上课时可用话题或设计问题形式来以引起学生对这本书的兴趣,我觉这是首

当其冲第一步。

二、任务驱动:每节课内容不可过多,可阅读25—30分钟,留出一定时间给学生消化理解所读内容,可自由发言,交流对优美词语、句子、段落的赏析,或简要分析人物形象,对公认的好句子、段落朗诵甚至背诵。要让学生各抒己见,甩掉“标准”答案的束缚,在一次次交流争论中,逐步体会名著的魅力。

三、用看电影的形式进行阅读:欣赏一些名剧电影、话剧等,变文字吸收为音像吸收,这样变换方式,也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名著。这项工作需要搜集电影资料,还要选取时间,要考虑诸多因素。

四、质疑问难:巧设问题,或从内容方面或从形式方面对作品加以评析。评析阅读使学生对作品有局部赏析变为整体赏析,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边阅读边在书中评点,随时和学生交流心得。

五、指导学生牢记传统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读书要四到”。即心到(多动脑筋多思考)、口到(朗读。有人说文读百遍其义自见)、眼到(认真看,开扩视野思路)、手到(勤动笔多摘录)

六、指导学生记好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脑筋不如烂笔头”,这些都是古今中外读书人从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的行之有效的读

书经验。读书时,根据自己的读书目的和读物的内容而确定读书笔记的内容和形式。其各有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标记式:读书时,对书中重点需要注意的字、词、句、段、格言、警句,一些似懂非懂或对自己来说是新鲜的观点和材料,用不同记号或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来。

2、眉批、旁注式:它是把自己对某一处文章的评论或对文章某处内容的解释或心得,记在书上的一种笔记形式,这只限于在自己的书刊上,优点是简单易行,比标记更具体、更明确。

3、摘录书中内容:把书中或文章中最精彩的语句或者是与自己学习、工作有益的观点摘录下来,以帮助记忆并积累资料。

4、图标式:让学生仿照教师讲课时的板书设计形式,把文章结构、重点用图表的形式再现出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一问一答式:即略读文章时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列于笔记本上,通过进一步细读,加深理解内容,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而达到阅读的目的。

七、变换方式展示成果:

1、书面作业练习。就读物内容出一道或几道练习题去做,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2、举办讲演会。

3、开展故事比赛、朗读比赛或成语连珠比赛。

4、读书笔记展览。对坚持写读书笔记的学生要给予肯定,把好的笔记在学生中传阅,以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从而增强阅读兴趣。

5、读物标图设计大赛。对文章的内容,故事情节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插图或封面,并举行展览进行评比,从而增强阅读兴趣。

6、手抄报展览。先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用版面的形式再现出来,然后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展览交流。以此来促使学生相互比较学习,达到共同进步。

7、读书方法交流,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有组织的让学生漫谈自己阅读的方法及此对提高自身的读写能力有何帮助。

总体说来,学生不能很好进行阅读,不外乎几个原因:或缺乏指导,不知如何读;或老师要求不到位,学生内心也缺乏动力;或学生不喜欢语文阅读,课业负担重等等。所以,我们语文老师首先要提高认识,本着循序渐进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自读习惯,要坚持做下去,千万不能等闲视之。希望在我们语文教师的不断探索、实践下,我们的学生会变成一个个“读书”人,我们的校园也能成为一个“书香”校园,让名著真正成为学生的名师。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指导阅读方法,加快积累进度

方法的重要无与伦比,方法得当,阅读的效果才明显,可从以下方面指导:

(一)朗读方法引导

训练模式是:初读感知语言——再读品味语言——三读领悟语言——四读运用语言,让整个课堂充满朗朗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语文以生命、活力。

模式的理论根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关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为什么读书这么重要?因为语文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根本在于习得语感,语感的获得就是读、读、读。叶老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御文字。”诵读即有声之读,诵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加强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领悟。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直觉性,一般不需要理性思维作中介,就能敏锐识别语言的内涵与情味,正误与优劣。可以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文章的妙处,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会体味到的,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靠反复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而非教师的讲授灌输中接受的,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读出语言的味道,在读中受到感染、熏陶,体现语言艺术的真正魅力,在抑扬读顿挫、轻重疾徐的朗读中可以听出作者字词句篇的划分,语修逻文的处理。

诵读的具体方法;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

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语言学习的乐趣,还了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代替老师的枯燥的条分缕析,还语文的本来面目。

诵读符号:逗号、顿号停顿(1拍) 分号、句号、省略号停顿(2拍) 段与段之间停顿(3拍) 连续(⌒ )重读(▲)轻音(△)升调(↑)降调(↓)快速(——)慢速(---)等等,有了这些符号,学生便于确定基调、处理轻重、调节停顿、控制语速,更准确地传达出自己对于言语的外部形态和内蕴品格的感受和理解。

(二)、粗读浏览与精读细研、快读与慢读,齐头并进

浩瀚的知识海洋展现于我们眼前,若想每一本书也不放过,步步为营,就会葬身于汪洋大海;若对每一本书只想跑马观花,也可能一无所获。所以必须把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才能撷取丰硕的果实。

略读是针对快速浏览信息而言,可以是书目、文章标题,也可以是文章内容,主要是对有用的信息筛选。速度可达到500字/分钟。

精读则是针对当确定了重要的信息后,对精词、妙句、好段的揣摩、

鉴赏,速度应是200字/分钟。

(三)、作阅读笔记,积聚知识宝库

阅读讲究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足见写在阅读中的地位,教会学生做阅读笔记是重要的,主要有下面几种方式:

1、 卡片式

便于归类整理、管理、使用,主要记录经典的语段,收藏价值大的史实、事件。

2、 摘评式

在摘抄过程中注评,发表自己对人、事的看法、观点,阐释理由。可通过此方法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最好的方法。

3、 剪贴式

主要是针对整篇文章而言,摘抄费时,文章又确有保存价值,采用此

法。收藏资料可按下面的类别整理:祖国新貌、国际风云、海外风情、历史空间、科技长河、当今体坛、动物世界、书林画苑、音乐无限、军事天地、风流人物、异域珍闻、生活常识、名人轶事等。

(四)网络阅读

上网是开阔学生视野的最佳途径。在网上不仅可以大量阅读,还可以发帖、跟帖、回帖,及时阅读反馈,交流思想,升华感悟,大大提高阅读效率,激发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题材。

日积月累,就形成了一个自己的知识库存,写作时不会再为“无米之吹”而愁,可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文章自会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四、分配阅读时间,保障积累到位

若没有时间的保证,阅读很可能善始不能善终,不仅校内每周要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节假日也需坚持,“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阅读要有成效也该如此。当然,积累并非阅读的终及目的,阅读——积累——应用——阅读,这是一条循环链,阅读、积累是吸收、消化,活动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应用于实际,在应用中会发现缺陷,于是又在阅读中吸收营养。知识和能力逐渐增强和提高。可通过下面的活

动起促进作用:

(一)、佳作交流展评,阅读材料的选择再现

合作学习是新世纪的学习形式,交流合作可取长补短,通过阅读材料的交流评比,分出优劣,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学生的阅读果实获得师生的承认,会激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可谓是一箭双雕。

(二)、读书心得座谈,阅读材料的概括分析

若只看不思,看得再多都无收益,“学而不思则罔”。让学生就阅读所思发表看法,一起磋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初中阶段是最具叛逆的时期,也最具效仿力;爱表现自己,也有独立的见解。让思维的火花碰撞,灵感跳跃,学生的睿智绽放,每位学生是具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潇洒,能对韩寒现象各抒己见。

(三) 、辩论创作,阅读材料的加工创新

阅读积累要转化为应用能力,进行综合测评,演讲、辩论、7是最好的途径。阅读、积累是吸收、消化,演讲、辩论、创作是表达、创造。若长期坚持开展各种课堂活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辨能力

等综合素质会全面提高。

谈在新课标下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1-09-20 11:31:00 ] 作者:张陶丽 编辑:studa110711

阅读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教师必须反思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读型阅读教学,尊重阅读形成的规律,尊重学生,注重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重视、珍惜阅读中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精心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让阅读教学达到提高阅读的质量、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激发阅读兴趣

《新课程怎样教》中写道:“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是培养探索精神的直接动力。”如何激励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我所采取的一些做法是:

1.教师范读,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范读。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十分重要。只有教师自己进入了角色、动了感情,才可能使学生领会“文美”,才可能把学生引入意境,激发起阅读兴趣。范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细心、正确地听出教师的语速、轻重缓

急等,让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从而营造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熟读成诵,兴趣升华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阅读就应让学生获得读的成功体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多层次、多渠道的朗读能使人感受文中的景物美、思想美、情感美,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桂林山水》时,尽量多让学生抓住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与众不同的特点,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边读边想象,文中一幅幅生动美丽的画面映入眼帘,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获得美的情感,兴趣得到升华。此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应采用各种方式,或以情设趣,或以疑激趣,或以电教媒体引趣等,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不断激励其学习积极性。

二、以读为本

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我们尽可能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得到知识,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1.以读代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言语的阅读活动,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心智活动,是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的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读中体会,通过读书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如观察人的形态动作、采集标本、编演课本剧等,让学生走出教

室,走出文本,走进生活,增长见识,丰富阅历。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实践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否正确,衡量别人,懂得“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教读《背影》时让学生仔细观察父亲送自己上学时的情景,加以体味。生活中细微的生活情景很多,我们应该自己去观察总结。如教学《变色龙》、《皇帝的新装》时,可让学生编写课本剧进行表演,促使学生理解、认识、体味,从而体验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时的快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2.以读促思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一夜的工作》第2自然段时,他让学生齐读了一遍,就紧接着问:“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些重要语句写的?”此时,课堂间鸦雀无声,很多学生一脸茫然,没有一个举手发言。于是,教师急了,便让一位女同学站起来回答,结果还是无言以对。由此可看出该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读书思考的重要性,没给学生留出读书待思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要尽可能充分地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只有充分给予学生阅读的自由思考空间,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尊重其个体差异,鼓励各抒已见,同时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阅读,保护学生的个性,学生才会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知识和情感,才会闪现出思想的火花。

3.以读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且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

实践。”在阅读教学中要悟出文中的“情”,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必须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读书时间,而且还要加以引导,加强语感因素,注意语感训练。例如在教《开国大典》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群众游行时的高呼“中国共 产 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毛主席万岁!”及毛主席向群众的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由于学生读出了悟感,所以给他们以极大的鼓舞,让他们仿佛感到场面的再现,心中无比兴奋与激动。同时,还读出了人民群众对新中国、对毛主席的无比热爱、崇敬的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这样的读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渗透了高尚的人文因素,真切地体现了文中的“情”。

三、培养阅读习惯

新课程的教学提倡“授人以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无不有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以致用,首先要养成认真的阅读态度,必须口到、眼到、心到,才有利于准确地从阅读中获取信息;其次要养成动手的阅读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惯地对重点词句、不解之处做上记号,再勤于动手去查阅工具书及向老师提问,在阅读中“君子动口不动手”是难以提高自身阅读能力的;第三,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读书动口不动脑是无法理解课文更谈不上创新,也将失去阅读的意义。

韩愈读书“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读书更是“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如果能做到反复读、大量读,朗读那些好文章、好书,那么对于语文学习的各方面都会有

很大提高的。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更多相关推荐: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孙中山破陋习课文以鲜活的文字叙述了孙中山亲眼目睹了姐姐被迫缠足的痛苦和母亲的疼爱而又无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

三年级上语文教案+教学反思-孙中山破陋习-苏教版【小学学科网】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目标1复习生字和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3通过本文的阅读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孙中山破陋习是一个历史故事课文以鲜活的文字叙述了孙中山亲眼目睹了姐姐被迫缠足的痛苦和母亲的疼爱而又无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故事中的孙中山姐姐妈妈人物个性鲜明有着各...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篇一孙中山破陋习gt教学反思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本文以孙中山破陋习为题点明了课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孙中山186619xx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陋习是指不好的习惯这里专指缠足破在这里...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反思主题以图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裹脚对女孩的残害但喧宾夺主这让孩子完全沉入了画中对于课文内容分析不够孙中山破陋习课文叙述了孙中山亲眼目睹了姐姐被迫缠足的痛苦和母亲的疼爱而又无奈的情景因而在辛亥...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孙中山破陋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文章讲述了孙中山小时候亲眼目睹姐姐被迫缠足的痛苦和母亲无奈的情景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后他首先废除缠足陋习文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姐姐缠足前后的变化让学生学习和...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孙中山破陋习以鲜活的文字讲述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24孙中山破陋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2

《孙中山破陋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孙中山破陋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让学生知道缠足陋习曾对中国妇女造成的严重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教学重点通过品词析句体会孙中...

24、孙中山破陋习教学设计

24孙中山破陋习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感情朗读2通过文本的阅读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三年级年级上册语文《孙中山破陋习》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第上册孙中山破陋习教学设计学校授课教师授课时间年月日123

三年级上语文导学案-孙中山破陋习2苏教版

教学目标1学习默读课文能有条理的讲述这个故事2了解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教学重点体会缠足对女性的残害以及姐姐缠足一事对孙中山幼小...

孙中山破陋习教学反思(1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