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后感(反思)

时间:2024.3.31

《与朱元思书》教后感

纪王场中学 王其敬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上课背景:学校推荐我参加县教育局举行的说课比赛,在三十五名教师中我入围了第二轮——上课。被安排到利辛二中八年级十一班周二上午第一节,我对班级不是很熟悉,对教师也没什么熟悉的,我联系到我以前的同事王芳海老师,他是这个班级的英语老师。他问我:“要给你在班级安排一些吗?”我没有让他做什么安排,我是想让自己真实的练一把。于是我就这样准备上课——

课前“风波”:说课结束之后,本打算是第二天上午就开始准备上课,毕竟用人家的学生,也不能随便对付。谁知道,第二天我们乡“讲环保 树新风”演讲比赛在我校举行,而且还让我负责评分一事儿。于是,我忙了一天,备课只有在晚上匆匆准备了一下。当天上午到学校又看了一下课件,感觉根本就没有做什么准备,我只是把我自己上课的“常态”展示在了一个陌生的课堂上。

课前准备一切就绪,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对语文学习的氛围,在我的脑海中还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不过还好,学生配合的很好,学习的热情很是高涨——有点出乎意料。一节课就这样简单的结束了!

【教学反思】回想一节课,我感觉:

1、备课不够充分。主要体现在备学生和备教材不够充分——我大意了,因为我知道这一课学生已经上过了,所以内容方面我安排的稍微多了一点,上课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有句子的翻译集讲解就没有体现出来,这事因为学生参与的太多,气氛过于活跃,所以,这些句子的出现,我只能让学生欣赏背景图片了,没有进行分析。这个环节我感觉有一种“匆匆”的感觉。

2、上课还是紧张。作为一名“老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是有一种捉襟见肘之感。竟然紧张,竟然出现读错字的现象发生,这个可能就是因为环境的陌生和几位评委的莅临的缘故吧。好在调节及时,上课三分钟后渐渐稳定了许多。

3、重点得以体现。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有设计自己所认为的重点:首先是读,采用示范;教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读是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时对于学生读的时候出现的节奏等拿不准的地方进行了及时的点评和明确。其次,内容感知非常顺利,原因是学生已经学习过了这一课,感知文义不在话下,因此,这方面我就没有进行过多要求和训练。第三是重点二(文章的机构美)的解决也是相当顺利,归根结底是学生对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学生的积极展示。

4、作业的布置,感觉还是蛮合理的,只可惜,没机会过去检查作业了。

总之,这节课,我给自己的评价:备课不够充分,导致上课的不自信!

意外收获:通过到利辛二中上课,我看到他们“晨读”(早饭后

到上课前的读书时间)的情景,整座楼的学生都在大声地读书,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在大声卫生,并且,也是认真地做着,感觉他们学习的激情和认真劲儿,和自己的学生一比较,我感觉没法放在一起比较。我的学生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学习的劲头,看不到一点儿紧张的气氛。鉴于此,我回来后第一时间就在班级开展了一个活动——“进班读”,已经开展了两天,感觉还是蛮好的,最起码学生不在“放羊”。触类旁通,我又开始谋划午饭后的时间了,看看,这段时间我还能做些什么?

我一直在努力!!!


第二篇: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近日,我在教学过程中,品赏了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骈文《与朱元思书》,我不仅被他那角度多变的手法,灵活精妙的构思,清新流畅的文字所折服和陶醉,更为他那育人无痕的独具匠心和寄情山水的宠辱皆忘的博大胸怀所倾倒。

作者在文中极言了富春江的奇异美景之后,又设想了追名逐利、热衷于官场的人到这里来会引发的感受:“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作者为什要这样写?因何写这篇文章?为什么要把这篇佳作赠送给朱元思?其目的究竟何在?

我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带着种种疑问,查阅了吴均的人生档案得知:“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出身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吴均为人耿直,因私下撰写《齐春秋》,并如实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又奉召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难得的山水游记,更是一篇与友人的书信。细读文句,品尝文章中心,联想作者才华出众,却又人生坎坷,遭遇不幸。我们不难推想出他作书和赠书的当时情形:作者赠书给朱元思,可以想见朱元思一定是作者的好友,并且也一定是文人墨客。否则就与吴均难有共同的语言,更不可说是好友和需要赠书了。朱元思既是文人,就有可能牢骚多。“自古文人牢骚多”。

故此:一日,朱元思与好友吴均相会与吴府,少不了要饮酒畅谈。酒过三巡,朱元思微带酒意,就会有怀才不遇之感,慨叹人生之不幸,世道之不公,针砭时弊,牢骚满腹。几杯酒下怀,更是借酒浇愁,颓废踉跄,意志消沉。看到友人如此,吴均觉得实在是过意不去,想要劝解,觉得朱元思乃满腹经纶,与自己旗鼓相当,不知如何开口。沉吟良久,于是心生一计,返回书斋,挥笔写下了这篇山水游记。天色渐晚,朱元思告辞回家。临别时,吴均将所作书信双手奉送曰:“朱兄,在下日前游富春江,偶有所得,随作一文,不知妥否?还望兄台斧正。”朱元思虽醉眼朦胧,但心智尚清,接过书信曰:“岂敢,岂敢。”急切阅读后说:“妙哉!妙哉!真乃山水游记上乘之作也。何谈斧正,愿为珍藏。归去自当细细品赏。”吴均曰:“如此甚好。恕不远送,兄台珍重。”

朱元思回到家中,酒也醒了。回想起吴均赠书之事,随挑灯夜读,更觉得实在写的太好,令人拍案叫绝。细一品尝,顿时恍然大悟。自曰:“好你个吴均,你原是借此书劝戒我不要追名逐利,沉沦世俗,需要淡泊明志,寄情山水。你何不当面说明,却要说让我斧正,实乃

用心良苦啊!”朱元思回想自己身世遭遇,与吴均相比,自觉惭愧。胸中之气,全然散尽。

拜读名篇,联想当时情形,自觉得有三点启示:

启示之一:育人需无痕。

结合文章内容,联想作者身世,推断赠书目的,我们不得不惊叹吴均劝解友人的独具匠心。为了帮助友人改正错误,自己用游记的形式巧妙的让读者自己悟解,真是不留一点痕迹。这种育人无痕的教育艺术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的教师好好学习吗?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的今天,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已经成为历史,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理念已经过去。在这样的教育形式下,今天的教师既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又要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背上个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罪名。如果对学生的过错和违纪违规行为,置之不理,教师又会背上玩忽职守的骂名。那么,当今的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既尽职尽责,又不背上罪名和骂名呢?吴均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就是要淡化育人痕迹,实施和谐育人。正所谓“转化学生是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仅需要果敢的勇气,还需要运筹帷幄的战略战术,而且需要恰当地把握出奇制胜的战机。”教师要学会利用一切有利于自己的环境、资源、情景、时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到既不伤害学生的身体和自尊心,又能够达到教育和转化学生的目的。这才是高明之举啊!

启示之二:不要尽信书。

课文后一个练习题为“作者在极言富春江的奇异景色后,为什么要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伦世务者,窥谷忘反’?”

参考书中给出的答案是:“作者描写富春江的奇异景色之后,转到抒写身历其境的内心感受‘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说优美的山水,足以使热心世务、期盼仕途腾达的人产生隐居之想。作者触景生情,从审美的角度,进一步烘托出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

从作者自己悲惨的遭遇、博大的胸怀、巧妙的构思、赠书的行动看,作者的写作目的远非于此。既不是向友人炫耀自己出众的才华,也不是说明奇异的山水能够让人升华情感的奇妙功能,也不仅仅是表白自己向往大自然的心理。从中很可能是隐含着励己勉人的目的。他也许是要借此勉励自己和好友不要追逐名利,沉落世俗。要寄情山水,回归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抑或是向人们表白自己寄情山水的志向。还有可能是歌颂富春江壮丽的山水,表达自己赞美之情。或者说明自己之所以能够超凡脱俗,与世无争、寄情山水的原因是富春江的山水太美了。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果我们只按照参考书中的答案,未免太片面和庸俗了。所以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把

握教材,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全面、准确把握中心。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启示之三:无需牢骚

人们常说“自古文人牢骚多”。但是吴均自幼好学而才华超群,像这样一个为大文豪,在遭到罢官免职的遭遇之后,他泰然处之,从来没有半点牢骚,淡泊明志。而且还能以他那博大的胸怀劝戒自己的朋友忘却名利,回归自然。这难道不足以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吗?

今天的教师,用古人的准则,大多数充其量不过是“半个文人”,但是就是这“半个文人”当中却有不少人爱发牢骚,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得不偿失,怨天尤人。如果我们也能像吴均一样寄情与我们的事业,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在我们的工作中找到人生的乐趣,其不美哉!

假如我们能够专心从教,我们就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更没有必要去发牢骚。我们就能够专心构建有效课堂,掌握教育艺术,在教育艺术的殿堂里尽情地享受,我们还有什么值得牢骚的呢?

更多相关推荐: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1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

与朱元思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结束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的教学后自己经过反思并做如下总结一成功之处1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结束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的教学后自己经过反思并做如下总结一成功之处对于这篇写景名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在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并引用叶文玲的乌篷...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优点1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一本节课成功之处1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1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与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与反思,内容附图。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以书信的形式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生活情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在...

与朱元思书备课

与朱元思书123与朱元思书5课文翻译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景物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

《与朱元思书》第一二课时教案

123456

与朱元思书教案(公开课)

第20xx年3月16日执教者华明升12345

与朱元思书教案

河南省淮阳县实验高中课时教案语文20xx20xx下学期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意境美文章是如何抓住异和奇两字来写水和山的明确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

与朱元思书反思(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