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教学反思

时间:2024.4.26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反思

《一天的垃圾》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最大的难处就是一天垃圾的调查情况。如果按教参建议,让学生将家中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课堂中进行统计分类,可能效果会很好,但随之产生的负面问题也更多,如课堂纪律,如教室卫生等等,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无法将这种活动定位为科学调查探究,更多的是好玩有趣,因此在活动中也就缺乏组织纪律性,难以调控(一个班实践的体会)。因此,我将此项调查活动调整为课前在家中完成调查统计,要求详细记录一天中产生的所有垃圾项目,每一种的重量学生测量也是有困难的,就要求记录一天垃圾的总重量。课堂教学时,将全班的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得出全班家庭每天日产垃圾量,进而计算一个区、一个市日产垃圾的数量。学生对于日产垃圾N公斤或N吨这个数字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可以换算成需要多少辆大卡车运送,这样就比较形象,易于学生理解日产垃圾的量是相当惊人的。

如果教师提供一些图片,如学校垃圾箱堆满垃圾的照片,小区垃圾箱堆满垃圾的照片,环卫中转站满车垃圾的照片等,这样会使学生对生活垃圾的产生有更多的感受。总之,这节课的活动重点是让学生意识到每天产生垃圾的数量之多,这样才能更深层次的让学生体会到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之大,体会到处理垃圾的重要性及难度。

《垃圾的处理》教学反思

在第一课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每天产生的垃圾量的巨大,自然得思考垃圾的处理问题。学生依据知识储备,也了解垃圾处理主要有填埋和焚烧两种,但对这两种方法会对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却知之甚少,这便是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本课的教学活动,通过模拟实验,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垃圾处理对环境造成的众多影响。但是教学中如果没有更多的直观资料,是难以让学生对由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操作上并没有什么困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清楚地看到了瓶子底部的水被污染而变色的过程,也能够明白模拟实验中的各部分分别代表着自然界的什么物体。这个实验要想效果好,有一定震撼力,做实验用的瓶子要大,最好是用小型鱼缸,这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能极大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实验,学生意识到随意填埋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由此针对模拟实验中的各个部分进行改进处理,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垃圾填埋场,都能分析的头头是道,切中要害,所想到的办法也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新型垃圾填埋场”示意图,从而加深理解,也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再引导学生分析垃圾填埋处理的其他问题,如占用土地,分解速度慢等。

对应垃圾填埋方式的优点与缺点,引导学生分析垃圾焚烧方式的优点和缺点,学生也能够较好进行分析归纳,没有什么问题。在总结本课活动时,应该强调“虽然将垃圾填埋或焚烧都有各自的优点,但并不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最佳办法”,由此引发思考:寻找解决垃圾问题更有效的方法。将活动引入下一课教学。 本课教学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在学生的思维碰撞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看似没有问题,但总感觉缺些什么?缺什么?缺的是更多形象的,能说明问题的媒体资料,尤其是视频资料!必尽学生日常生活中是很少有机会接触垃圾填埋场,接触垃圾焚烧厂的,就两张图片,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参配套光盘中

的视频片断也太简单。而这方面的资料教师也很难收集。因此,作为一线教师,非常需要更多精彩的视频资源来补充课堂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期待有关部门能为我们搜集整理更多有用的教学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执教了《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一课。我对本节课进行了比较大幅度的变化。一节课下来,感觉不错。与大家交流,欢迎批评。

看了这节课,我感觉,这节课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主要从商品的生产环节来说的,怎样在产品的包装设计等方面能够减少以后可能出现的丢弃;二是从商品在经历正常的使用来说的,怎样重新使用发挥“垃圾”的作用。

我觉得,教材这样的设计,从内容上考虑的比较全面,但是,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让学生研究遥不可及和力所不能的事。现实意义不是很强。

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弱化了“包装盒的观察研究”这一内容,强化了“生活物品的重新使用”环节。

对于“包装盒的观察研究”部分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包装盒,选择教材24页中提出的自己感兴趣的相关讨论问题进行研究,然后再班级内部进行简单的讨论。

对于“生活物品的重新使用”部分的教学,我设计了如下活动——

活动一:说一说,课本25页中间三幅插图中的物品(包装绳、玻璃瓶、塑料袋)的使用方法;

活动二:比一比,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面对1.25升的可乐瓶,哪个小组想到的重新使用的方法多;

活动三:赛一赛,哪个小组对1.25升的可乐瓶的重新使用最有创意。 一节课下来,学生兴趣盎然。

三个班级中,在6分钟的时间里,最多的一个小组居然说出了33种对可乐瓶的重新使用的方法,最少的小组也想出了13种重新使用方法。难怪有一位同学情不自禁的说,我冲来没有想到,我们家平时当作废品处理的可乐瓶,居然有这么多的用途。

而“赛一赛,哪个小组对1.25升的可乐瓶的重新使用最有创意”这一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说,可乐瓶可以当作放大镜,有的学生说,可乐瓶可以制作水钟,有的学生说,可乐瓶可以当作沙漏。这一些想法都是学生以前在课堂教学中曾经经历过的。有的学生提出了更新颖的想法——

1、把可乐瓶一分为三,盖子当作桌脚、凳脚的垫子;上半身作为漏斗,下半身稍微加工,作为水瓢;

2、把可乐瓶剪了,取其中的一片,可以开锁;

3、把弹子放入可乐瓶中,可以当作拉拉队的工具。

??

看来,科学课中,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真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教学反思

在关注了日常生活用水,污水和污水处理这些问题之后,本课希望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家乡自然水域的状况:是否受到污染?是什么原因造成污染?并在考察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无法在教学时间带着学生实地考察,只能安排学生在课外自行考察,最终的考察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但也是无奈之举,现行教育制度使我们常常无法按自己的美好设想实施。因为考察时没有教师的亲自带领和指导,因此考察之前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

要。我将此课分为两教时教学,第一教学指导如何考察,要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制定考察计划,如何填写考察报告;第二教时进行汇报交流,补充相关图片录像进行介绍。在第一课时指导环节,尤其要强调安全事项,建议同学结伴而行,建议在父母陪同下一起考察。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醒学生,以免发生意外。同时建议学生取水样进行对比观察,可以拿到学校借用实验室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取水样时也要注意安全,要有技巧。根据调查访问情况,完成作业本中的调查记录. 说实话,任务布置完之后,自己心里也没底,不知道有多少学生能在课外按教师要求进行认真细致地考察活动,非常担心这课外的考察活动会流于形式,会限于纸上谈兵。同时也希望一个班中能有1/3学生认真进行考察,那么下一节课的汇报交流就能正常开展了。事实上,学生们给了我一个惊喜,每个班大部分学生均进行了考察活动,其中约有1/2学生的考察活动开展地较为认真,所记录的考察报告也非常详细完整,因此提出的建议也更有针对性,说明学生是认真思考过的,说明这次课外考察活动还是富有成效的。

通过此次实地走访考察活动,学生对家长水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将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科学课,应该多走出课堂,多到大自然大社会的课堂中进行教学!可惜,限于现行教育体制和制度,很多想法还不可行不敢行??

《污水和污水处理》教学反思

《污水和污水处理》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中第六课的内容。本课的“科学概念”是:1、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

2、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过程与方法”是:.做污水净化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

这一课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观察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第二部分:污染源的讨论。第三部分:污水的处理。我在上这课时先由图片导入,(在淡水资源在淡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哪儿?)我先上的第二部分,让学生认识到“绝大多数的水污染都是由人类的活动引起的”。接下来再研究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我觉得这样更自然,让学生更好理解。

在第三部分污水的处理中,学生思考,汇报之后,教师小结时,我通过对照废水处理系统示意图边小结边板书让学生对污水处理的方法更清晰、更易理解。我是这样做的:

污水的处理是复杂的,一般通过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板书: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物理方法主要就是分离水中的杂物和较大的颗粒。杂物有塑料袋、菜叶杂草等,主要通过一种叫“格栅”的装置。书中的初步处理是在沉淀槽,依靠重力的作用,使污水中较大的颗粒沉淀下来。(板书:分离)第二个圆形池是二沉淀池,在这里,将活性污泥和水进一步分离。然后,在滴流过滤系统中,废水经过沙砾得到过滤。沙砾表面可铺一层细菌群,以分解污水中的废物。生物方法是通过细菌分解水中的污物,生物方法是污水处理的核心。(板书:分解)最后主要用化学方法,化学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学药剂--氯,通过它来有效杀灭水中的病源微生物。(板书:消毒)

即:

物理方法分离

生物方法分解

化学方法消毒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教学反思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中最后一课的内容。本课的“科学概念”是:.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过程与方法”是:通过阅读加深对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解做污水净化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这一课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用文字和图片介绍一个个环境问题。第一部分:大气污染问题;第二部分:白色污染;第三部分: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我觉得这一课的重点是通过大量的事实(图片、文字、视频资料)拓宽学生对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了解,更好地理解环境与我们的关系。通过这三个突出的环境问题,按照现状--原因--对策的结构来阐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同时,通过每一个环境问题的相应对策,使学生看到希望,从而乐观、积极地对待当今世界复杂的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所以课前教师的资料准备比较重要。为了不让科学课上得像品社课,我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准备:

第一部分:大气污染问题。

空气污染的种类:

1.汽车尾气---光化学烟雾污染;

2.烟尘等可吸入颗粒物;

3.臭氧层破坏(氟里昂);

4.温室效应(二氧化碳);

5.酸雨(空气中二氧化硫过多)。

第二部分:白色污染;

除了刚我们看到的“白色垃圾”对我们的“视觉污染”之外,它对我们更存在“潜在危害”。“潜在危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体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导致动物死亡。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其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且长时间难以降解。

塑料从发明至今已经100年多了。在塑料百年“诞辰”纪念的时候,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第三部分: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我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物种灭绝:物种灭绝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使生物物种从世界上逐渐消失的现象。生物物种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到灭亡的过程。在自然状态下,一种物种消亡了,新的物种又产生发展了,从而使地球上保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但是,由于人为的干预,物种消失的速度会大大加快。物种灭绝是生物基因库的巨大损失,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防止物种灭绝已成为全球性的紧迫任务。然后在出示一些珍稀的动植物图片??。

对这一课我还精心制作了课件,可上完这一课之后,还是觉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如果和当前的实事结合起来可能效果更好,同时问题的设计也很重要。这就要求老师要博学啊。


第二篇: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


20xx年6月沈阳大学学报Jun.2004

第16卷 第3期JOURNALOFSHENYANGUNIVERSITYVol.16 l.3

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

刘鲁红1,赵 越2

X

(1.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社科部,辽宁沈阳110015;2.沈阳大学社科部,辽宁沈阳110044)1摘 要2工业文明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

题,其本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的解决也只能在人与自然从对立走向统一的实践过程中实现。

1关键词2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统一

1中图分类号2X24 1文献标识码2A 1文章编号21008-9225(2004)03-0032-03

一、环境问题形成的历史回顾

人类对其自身生存的关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马克思、恩格斯在5德意志意识形态6一书中,把/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0,确定为/有生命的个人存在0和/他们与自然的关系0。认为,/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2],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社会是从自然界大系统中分化出来的子系统,有了人才有社会。而社会环境是人类作用下形成的第二自然环境,它包括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卫生环境等。

环境问题不是从来就有的。在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上仍维持着平衡,人类活动虽然产生了一些环境问题,但鉴于问题的规模,总体上或是没有被觉察,或是虽然有所觉察,却往往认识不到是人类自身的原因。

工业文明以来,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作用己经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界的面貌。另一方面,令人类始料不及的是,工业文明像一把双刃剑,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由于破坏森林而招来水灾和旱灾,由于污染大气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臭氧层变薄,由于人口爆炸、耕地锐减而造成粮食危机以及淡水短缺等。这些激化了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面对工业化引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专家、学者、

X1收稿日期22003-06-26

[1]

政治家和公众逐渐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开展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再探讨、再认识。20世纪40年代

英国环境学家A.莱奥波在5大地伦理学6一书中指出,必须重新确定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人类应自觉地把自己当作大自然中平等的成员。体现了工业文明以来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忧虑和思考。60年代前后,工业化的发展使环境污染大面积扩散,严重的公害事件接连出现,虽然许多国家采取了治理措施,但环境污染、伴随着工业化的脚步仍继续肆虐。70年代环境问题终于引起了全球的大力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重新提出与定位。19xx年6月,联合国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并发表了5人类环境宣言6,确定了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0.强调了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从此,环境问题作为全球性问题而被人类重视起来。

考察环境危机产生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自人类出现以来,就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并且随着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不断演进,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产业活动的兴旺发达、城市化的进展,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受到污染和破坏。0[1]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工业化、城市化的结果。

二、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认识

1作者简介2刘鲁红,(1969-),女,山东淄博人,沈阳建筑工程学院讲师。

第3期 刘鲁红等 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环境问题,就要认识人自身。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统一的。从人存在的前提条件来看,/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0[1]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是因为自然条件,/不仅制约着人们最初的、自然产生的肉体组织,特别是他们之间的种族差别,而且直到如今还制约着肉体组织的整个进一步发达或不发达。0[1]

另一方面,人类产生以来,人作用于自然的广度和力度又是其他动物所不及的,/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0这就是说,人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自觉地利用和支配自然。这是人对自然所特有的能动性的表现。

因此,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对自然所特有的能动性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分化是历史的必然,没有人与自然的矛盾及其逐步展开,就无所谓人类的发展。随着人类生产力的逐步提高,作为人类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标记的科学技术发展了起来,这使得人与自然的分化成为必要。这样,人与自然的原始统一性被逐渐打破,人类的自我意识获得了独立存在的形式,从而使人类首次以主体的身份与自然相对立。随着人类每一次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和利用,以及对自然进行改造所获得的胜利,人类逐渐从自然中获得解放,并成为自然的主人,自然则被日益理解为人们认识和利用的对象。这种人与自然形式上的分化并不意味着人是万物之尊,可以摆脱自然而自由发展。相反,/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形态,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0[4]可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与自然的这种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要求人在处理其自身自然与外界自然的关系时既要斗争又要合作。仅看到斗争和只强调合作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事实上,/自然界中无生命物体的交互作用包含着和谐和冲突;活的物体的交互作用则既包含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合作,也包含有意识和无意识斗争,因此,在自然界中决不允许单单地把片面的-斗争.写在旗帜上。0[5]环境危机就是近现代以来人只突出与自然的斗争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合作的结果。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人类只有一个愈来愈小的地球,日益扩大的/环境赤字0将使其他领域所获得的成就不是得不偿失,就

[3]

33

是大打折扣。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必须做出抉择,是持续发展还是自我毁灭?要持续发展,就必然保护和改善环境。

三、环境问题的解决与展望

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那么环境危机的解决也只能在人与自然从对立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实现。

首先,在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人与自然仍然是一对矛盾统一体,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人。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说明人类征服、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说明在科学技术较为发展的今天,人们尚要在更高层次上全面认识和驾驭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那种/单纯效益0的观念只会促使人类加速自我毁灭。它使人们撇开其自身与外界自然的互为因果的整体有机联系,而代之以一种机械的单向因果联系。生态性的整体考虑落于其视野之外,人们一直到潜在的威胁变成可视可感的危险以后才去关注这一问题。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到五六十年代,才感受到环境污染,因此,只有改变效益观念所蕴含的哲学假定并代之以系统论的生态观才能使其变成一个健康的合理观念。也就是说,必须经历一个立足点的转换,观念的转变,即所追求的/效益0应以有利于人与自然这一共生系统的进化,这一更为广阔的目标为其基本内涵。也就是追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0统一,追求/经济与环境的协同0,最终达到/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0的目标。

其次,/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0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为中介。人类是一个集合概念,从空间上来说,他应该是地球上所有人的共同体;从时间上来说,他包含的不仅仅是某一时期的特定的人,而是在历史长河中出现的和将要出现的整个人类,是由具体的、历史的人和人群组成,或者是农业社会的人,或者是工业社会和商业社会的人,而且他们分别隶属于彼此对立或激烈竞争的不同利益集团。所以,现实世界中的行为主体或利益主体并不是整个人类,而是以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种族等为单位的利益主体,这些利益主体往往从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去开发和利

[6]

34沈阳大学学报 第16卷

间日益扩大的矛盾己刻不容缓。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大国,更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0;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0、/五个坚持0的要求,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及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政策,是维持本民族生存,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前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文明发展道路。

1参考文献2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74.

[2]岩佐茂.环境的思想[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1.1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57.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9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86.

用人类共有的自然资源。有的利益主体只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及环境效益,这种行为直接表现为独占使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使自然发生不可逆的变化,导致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这不但侵犯了同时代人的权益,而且侵犯了后代人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因为地球上不可再生资源的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可再生资源的再生速度也是非常有限的,每个人使用的资源越多,留给他人的资源就越少。我们破坏的不仅仅是自己生存的环境,也损害了他人包括后代人享受清新空气、清洁水源以及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等环境的权利。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类无情地透支着后代的环境资源并把残存的荒野推给后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自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整个人类的一种/自残0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极其不平等的关系,即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不平等关系。因此,所谓环境问题也就不仅仅是/人与自然0的关系问题,它们始终要同/人与人0的社会关系问题联系在一起,从而表明这仍然是/关于人的科学0的领域。我们在理论上、特别是在哲学层次上讨论环境问题的时候,更需要自觉地注意把握人和社会问题的特点与尺度。

今天,面对环境问题,人类采取共同行动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缓解人与自然LIULu2hong1,ZHAOYue2

Aphilosophicalreviewofenvironmentalproblems

(1.DepartmentofSocialSciencesEducation,ShenyangArchitecturalandCivilEngineeringUniversity,Shenyang110015,China;2.DepartmentofSocialSciencesEducation,ShenyangUniversity,Shenyang110044,China)1Abstract2Industrialcivilizationhasbroughtunprecedentedprogresstomankind,butalsocausedvariousenviron2mentalproblems.Theessenceofthatistheunbalanceoftherelationbetweenhumanandnature.Environmentalproblemsareengenderedduringhumanbeings.practiceofcongnitionandreconstructionoftheworld.Environmentalproblemscouldonlybesolvedinthepracticeoftherelationbetweenhumanandnatureturningfromoppositetouni2tive.

1Keywords2environmentalproblem;unificationofhumanandnature1上接第31页2

=责任编辑 田懋秀>

Theinfluencingfactorsandrelatedcountermeasuresontechnicaltradebarriersofexportenterprises

MIAOHong

(SchoolofEconomics,ShenyangUniversity,Shenyang110041,China)

1Abstract2IntroducesthepresentstatesoftechnicaltradebarriersufferedfromabroadinexportenterprisesofChi2na.Analysestheinfluencingfactorsoftheinfluencementionedabove,andputsforwardthecountermeasurestothetechnicaltradebarriers.

1Keywords2technicaltradebarriers;exportenterprise;exportcommodities

=责任编辑 刘晓鸥>

更多相关推荐: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反思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反思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中图版必修2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第一节包括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三个板块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浅显易懂没有特别突出的难点重点是了解人类...

关于环境问题的反思

关于环境问题的反思摘要众所周知的是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也是现今各国政府共同关心并竭力处理的一件大事人类因为缺乏对保护环境的考虑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一系...

《净化空气 保护环境》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55净化空气保护环境教学反思广州市真光小学吴伟婵审稿何文静环境问题是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教学重点应放在大气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保护措施上使学生认识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全球性大气环...

我身边的环境教学反思

我身边的环境教学反思这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这样安排的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认识身边的环境从而感受身边的环境对自己对大家生活的影响2形成初步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能调整自己的行为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是这样...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反思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反思金成龙在本节课中始终贯窜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学引入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资料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说课与教学反思

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说课与教学反思歇马镇中学望必勤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的内容框题为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本框共设两目即计划生育关系国计民生和功在当代利在千...

010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附教学反思

编号zz9010导学案设计编号zz9010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评课记录及教学反思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评课记录及教学反思一本节课的教学亮点1讲课条例清晰层次分明2教态好语言亲切3问题的设置很好善于引导学生思考4课前做了充分准备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结果明显总之相对上次汇报课有很大进步二本节课...

《工程问题》教学反思

工程问题教学反思是研究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者之间关系的一个数学问题它与研究这三个量之间关系的整数工作问题的解题思路相同不同的是工程问题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没有直接指明解题时要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用单位时...

工程问题教学反思

工程问题教学反思回归教材大胆放心这是听完邵老师的点评我脑海中浮现的八个字工程问题是新教材中的新内容学生在此之前零散地接触过这一类问题初步了解过工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现在将这样内容放于分数除法的应用中只要的目的就不...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和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4页例5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四相关的练习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用假设法解决分数工程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的分数工程问题的基本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2通过自...

再教工程问题教学反思

再教工程问题任各庄镇光新庄小学刘翠芳十一册数学课本中79页的例9是一道工程问题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我已教过多遍上学期我又教了一遍工程问题有了新的感受这次教学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大胆地改进了以往陈旧的教师...

环境问题教学反思(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