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权平均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4.4.29

教学反思

本设计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以生活情境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以问题串的形式来展开,采用引导、探索、发现式教学法,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本课堂设四大部分: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从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出发,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猜想.

二、验证猜想,探索新知

通过计算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进而发展学生从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品质.启发学生发现规律,探索新知,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实现对加权平均数和权的概念的建构,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三、点击生活,应用新知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让学生感受权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实用性.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让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对自己进行量化评价,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反馈,也是课堂评价的体现,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省、自我矫正、自我完善,从而自律,自信、自强.

四、回眸课堂,自我提升

通过师生课堂小结,总结知识、提炼方法、升华情感,给学生启迪和鞭策.通过作业使学生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逐渐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平均数这一节其实也就两个概念,一个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其中算术平均数是小学就已经接触过,学生很容易回想起来,801班的吴晓冬同学这节课回答得不错,准确地回答出了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即各数之和除以总个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在课堂中基本上是由学生阅读课本后建立起来了,由于课本中没有给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因为它实在是不好表示,对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我采取类比算术平均数概念,给出字母表示形式,从课堂反应来看,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只有少数学生明白,而对于课本上的举例式的概念,学生较容易理解。

后来反思这一课堂现象,发现我在平均数教学过程中往往对概念忽略了,认为这一节内容只需要掌握计算方法即可,其实这不对,概念的学习是一个长效性的过程,平均数概念虽然简单,但不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消化理解,一些稍变化一些的题型学生就会无所适从,所以,这部分教材处理仍然要注意不能过于“一带而过”,学习平均数概念不是目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概念的方法,一个数学概念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的。


第二篇:加权平均数教学反思.王华


加权平均数教学反思

王华

加权平均数是教学的难点。难在对“权”的理解。从小时侯开始,学生心中的平均数的定义就是数相加再除以个数。而加权平均数的特点是并没出现所有的数据,相同的数据只是给了权数,这就引起学生的困惑,我是这样处理的:

一、巧引“权”字。从特例入手。举一个班级一次数学测试成绩,有些成绩多次出现,让学生求平均成绩。此时会出现方法的不同,教师继续引导,若两个班级人数相同,各个班级的平均成绩也有了,如何求两个班级的平均成绩?若两个班级人数不相同,怎样求?再举学生身边的几个例子。

这样,很自然引导学生从计算方法的不同上升为两种平均数的定义。

二、重析“权”字。从三个角度,(1)表示数据出现的次数;(学生已理解)(2)表示数据所占的比数;(3)表示数据所占的百分比。(可以由已举的例子各个数据的次数引导学生将它们改写成比、百分比的形式加以分析)

这样,将“权”的三个角度有机的结合起来,明确“权”的实质。

三、多练“权”字。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好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能够总结出算术平均数实际上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各个数据的权数相同。

这部分知识作为初中数学的一个学习内容,专门介绍了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计算公式,在具体教学时,我对它的感觉总是有些两难:觉得它既不是难点又是难点。

一是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计算加权平均数的公式是计算算术平均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比较简便的算法。可以类比小学数学中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代替,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从而减小了运算量,也比较好理解。在讲解加权平均数中第一种类型时,可以类比学习,这里的“权数”是数据出现的次数,学生理解并不困难。所以可以说它并不难。例如,计算小组平均得分:6个95分,5个84分,3个100分,1个75分,该组平均成绩为多少?

二是教材中在让学生体会了上述加权平均数后,给出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但这里的“权数”往往是用连比的形式或是所占百分比的形式体现了一组数据的重要程度,并且用一道例题改变其中的权数,讨论哪个人会被录用的问题,通过此例反映了权数的差异对结果(平均数)的影响,显然权重不同,最终导致了结果的不同。由此发现,对“权数”的理解是否到位,制约了计算公式的运用。课堂上学生能仿照例题的模式去解决类似问题,但并不能从本质上理解这样做的道理,而且,只要稍加变化学生就会出错。所以,它又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中我发现在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解题时,导致出错的原因就是直接弄错了哪些数字是“数据”,哪些数字是数据的“权”,因而错用了公式。这是学生的难点,也是课堂教学中要重点突破的地方。首先要弄清学生对“权”重的理解不到位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基础有差异,对本知识点的理解能力高低不同;大部分学生认为该内容看起来简单易学,兴趣不大。小学学生已经学习过(不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习惯于用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总个数来求得平均数这一计算方法。在学习加权平均数时,易局限于以前的思路。

针对学情,在教学中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选择典型练习,训练要充分。加深学生对问题中的“权”重的理解,分清“数据”和“权”,从而减少错误的出现。想要学生准确的理解加权平均数中的“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巧妙地利用学习中的思维定势,对比小学所学的(不加权的)算术平均数和现在的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及联系,其实不加权的平均数并不是真正的“不加权”,而是各个数据的权重相等,都是“1”,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所有的算术平均数都是加权平均数,再以适当的实例让学生对“权”的理解更加深入,只要学生真正明白“权”重的含义,也就可以突破学生学习的疑点,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更多相关推荐:
平均数教学反思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平均数教学反思常熟市昆承小学唐丽霞平均数是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例如跟学生息息相关的一项就是平均分问题而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一问题引导学习提示概念本质数学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抽象出来的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课堂教学中要全面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紧抓概念的核心通过适当的情景设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数学形式体...

8下20.1《平均数》教学反思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学反思这节课成功之处在于这节课是在生本理念的理论指导下的新型实验课课程类型展示课我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件出发有浅入深让学生们在生活实例中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让学生感觉平均...

平均数教学反思

认识平均数教学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教学反思,内容附图。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今天为期一周的磨课终于结束了这是怎样的一周呢白天备课白天说课然后试讲反复揣摩估计到最后就只剩下一句一句的捋了李主任整整跟了两天环节反复揣摩语言反复精炼问题反复设计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课讲完了没有想象中...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教学反思鲁永忠新课标强调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必须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题材本课教学中本人充分运用情景教学...

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讲信用够朋友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是我引以为荣的事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表

20xx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反思表注此模板可另附纸字数8001000字为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的发表奠定基础

三年级数学___平均数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统计平均数教学反思统计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山观实验小学姚海平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教材注重了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

平均数教学反思(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