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人民版

时间:2024.4.20

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蓬街私立中学 操 慧

【内容摘要】教学反思是一种站在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教学行为的能力。学会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从知识传递者向研究型学者转型,而且更能让我们本人有智慧、有深度、有见地。

【关 键 词】教学反思 教师 专业成长 有效途径

20xx年5月我报名参加了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第五届教学大比武活动。这次教学比武活动较之以往的历届活动最大的不同是除了正常的借班上课以外,还要参加市里统一组织的教师学科素养考试。原以为依靠自己近20年的教学经验和不断充实自己的课余勤奋,取得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成绩应该没有多大的问题,但最后的结果是“区三等奖”。懊恼之余,不怨天尤人的我进行了认真反思。在这里我想用自己那节公开课以及反思活动来说明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不当之处,希望得到专家同行的指正。

借班上课的内容是人民版必修三中的“人性的复苏”。经过自己认真构思,四十五分钟基本上按照以下教学流程进行——

1、导课——20xx年5月份正是奥运会的宣传活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结合一段有关奥运会的视频资料和“人文奥运” 的口号导入新课,增强课堂教学的时代感。

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提纲——如文艺复兴的含义、时间、实质、人文主义者提出复苏人性的原因、杰出人文主义者代表及作品、人文主义者的努力产生作用、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今天的借鉴意义,课堂上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学习了解,也鼓励同学之间合作讨论,争取最准确的答案。

3、教与学的过程应体现三维目标的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教师提供的提纲容易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其中既包括学生课前准备:如为薄伽丘、莎士比亚和路德写颁奖词、学生预先设计教皇特使与路德辩 1

论台词,也包括教师想出多种方法备教材、学生、教法以及估计课堂可能的动态生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除了认识到中世纪教会统治的黑暗以外,学习历史的最高境界我个人以为“以史为鉴”,为此我结合台州市商业经济发达的现状,提出可供探究与思考的命题——如何在台州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同时打造“人文台州”,请同学们积极思考,为建设自己的家乡献计献策。

4、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以同学们常见的选择题方式进行巩固,下课铃声响起。

这样的教学流程究竟存在着哪些不足呢?为此,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反思自己“为何要这样教”————

反思“为何这样做”,实际上就是考量教学行为的价值所在。

处理教材的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形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因而果的基本认知。围绕这一规律,我就应该反思本节课,我的学习提纲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内容整合是否得当,重点和难点问题是否突破?反思我的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可行,是否能够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反思自己能否用饱含激情的语言让学生满脸灿烂地享受课堂学习的愉悦;反思自己提出的探究与思考命题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静心反思,本节课可谓有得有失:首先是在课堂导课上能够结合时代感很强的奥运会活动作为切入点,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尽管主观上我是想让学生自主学习,利用提纲指出了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克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但从“人文奥运”的导课直接进入学生读提纲学习未免有些唐突,使学生刚刚增长的兴奋点没有得以持续,况且,提纲问题的难易梯度略显不足,学生拿笔不作思考地在书上圈点,课堂学习气氛略显沉闷,探究学习的目标流于形式,不能达成。因此,提纲挈领究竟是用在教学开始还是用于最后课堂总结,教师要视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理论要求的高低而定,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怎样开展才能有效值得我课后再思考。再次具体 2

到教学方法的反思,除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更多的是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譬如我在课堂上出示了 “感动中国人物——邰丽华”的一段颁奖词、“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台州”参评时敬一丹和易中天两位文人给台州的总结陈词,让同学们结合课本,结合自己对人文主义者代表的理解,模仿着为薄伽丘、莎士比亚和路德写颁奖词。虽然学生们对这种方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真正落实到请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文学才华和知识素养的时候,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后也只有寥寥三位同学举手响应。这样的结果不得不使我反思,为什么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产生不了像电视上的效果呢?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我在备课时没有备好学生,没有真正估计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怎样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做到“因材施教”,将是我以后教学的侧重点。

知识爆炸信息资源泛滥的时代,“教”与“学”主流思想的价值体现在:教育者的活动要遵循人的认知规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教育者更要主动探知,教者与学者能和谐相处,才会使每节课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二、反思自己“教出了什么”————

反思一节课“教出了什么”,就是分析自己教学的动态走向。

孔子在《礼记?学记》中说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只有从“困惑”之中找到问题,深思其因,敢于怀疑自己,才能突破和超越自我。

事实上,一节公开课究竟应有怎样的达成度?是不是一节课果真能实现教学参考书上列举的种种能力目标?答案非也,能力提高不能一蹴而就,能力目标的实现需要日积月累。一般地说,专家在听课时,一方面在洞察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整合教材和驾御课堂的能力,洞察授课教师是否有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意识和做法外,另一方面则是重点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在四十五分钟内接受知识、参与思考、动态生成的学习过程。

扪心自问,“人性的复苏”这节课我究竟教给了孩子们什么?根据三维目标 3

的达成度要求以及课堂的反映,我想学生们已经掌握以下知识,如“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理解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和辩论,既能看到教会的腐败与罪恶,同时又能认识到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通过学生自己书写颁奖词,进一步加深对杰出三杰的感知。

仅此这些,课下的我进一步反思,提高学生能力不仅是新课标的最终目的,而且也是高考考核要求之所在。历史学习从低级到高级能力发展依次是识记、理解和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就更是潜移默化。反思这节课,学生探究知识内涵的能力提高了吗?学生科学、高效的自主学习方法掌握了吗?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了吗?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有效吗?课堂上有多少内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虽然自己也提供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提纲,但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也仅局限在课本上圈点,形式上仍以死记硬背知识为主(当然不是说死记硬背不需要),学生学习活动基本上没有跳出教师的预设目标,同学之间小组合作交流的主动学习无法体现,课堂动态生成无从说起,为确保课堂教学完整性的需要,我没有给出时间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进行梳理和评价,因而也就不能产生弥补缺憾,升华知识的效果??

坦白地说,当自己认真剖析、反思这节课的时候,自然联想到我平时的教学:不是公开课的教学有多少达到了三维目标的要求呢?平时有多少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探究活动有哪些可行的方式?实际情况是,目前我们所做的一切还是围绕着会考或高考,虽然我们无可奈何,但也说明为了考试分数,我和我的同行们不得不屈服于功利,不得不更务实,因此面对新课程教学理念表现的依旧是我行我素??

也许敢于坦认自己的无知并非是无知的表现,因为思想与行为共生,正因为思想上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行动上我也将会采取一些措施使自己在未来的教学日子不再无知与困惑,当所有冷静的思考分析化为解决困惑的办法时,我想自己的教学终会被优化。

4

三、反思自己“教完了怎么办”————

反思一节课“教完了怎么办”, 就是关注教学的再研究。

研究,与实践相伴。它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立足点,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在地说,今天从事教育工作实属不易,国家的教育行政法规、地方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种种要求还有所在学校的规定等等,都会使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身为教师的我们职业倦怠感与日俱增,我们会找出种种理由拒绝从事理论要求高时间倾注量大的研究工作,而缺乏研究的教学很难增加我们教学的附加值。

教师从哪儿寻找研究的突破口呢?

一种方式来源于我们直觉感悟,在没有很多专业理论素养的情况下,对教学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像本节课我可以选择乡土历史进行再研究,就如何建设“人文台州”鼓励学生查找各种资料,根据家乡的实际提出可行性建议,操作性强,又如在讲秦汉时期的文化时,旧版教材曾提供了一幅《造纸术外传示意图》,我就有一疑问:图上显示造纸术传到阿拉伯国家的时间是8世纪,传到非洲的时间是12世纪,而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帝国的时间也在8世纪左右,为什么不能认定造纸术传到非洲的时间为8世纪呢?课后的我查找了大量的网络资料,明确阿拉伯帝国的真正版图,造纸术外传的概况,使自己对这一问题有了真正地了解。像这样的直觉感悟在教学中不胜枚举,它可以是我们成功之举,也可以是我们教学中的失败或困惑之处,还可以是我们偶然的灵感。

另一种方式是在实践中开展印证性研究,在充分把握一定的理性认识和教学思想之后,寻求验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理念。如在本学期必修二经济史学习时,讲到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普及推广,课堂上我也就自然联系到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周游列国”的活动,学生中有人喊到:“老师,孔子出行讲学是坐牛车还是坐马车” ?听到这样的问话,同学们都安静下来,等待着我的结论。我知道么?不确切。因此我诚恳地请同学们给我一定时间查找资料,也鼓励学生自己 5

通过网络等去了解,明确以后师生交流,这个寒假我还在不停地寻找资料来求证结论,为此,阅读了阿城的《闲话闲说》、语言学家王力的相关研究、《论语》等一些文献,基本认定孔子出行应该是乘坐马车,这样求证的过程让我收益非浅,,相信感兴趣的同学会和我一样享受到读书带来的快乐。

综上所述,反思不是一般性地回顾教学过程,而是不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设计、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趋向合理,一个会经常反思的教师,必将会促成自己专业成长。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确的意思就是: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曾就“如何实行有效教学”刊登了史学界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撰写一系列文章,看后颇受启发,既然历史教学有着有效性一说,我以为历史教学反思也应该做到真正有效。

为了反思真正有效,我以为必须做好如下准备:

(一)需要具备相应的理论:每个人的行动受思想驱使,要想使自己的行动不偏离正确的方向,理论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教师教学理论更新的一种方式就是依靠各级培训活动的帮助,我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阅读学习《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刊登的专家著作,如赵亚夫先生有关“教学有效性”的文章、聂幼犁和冯一下先生有关“历史课程目标再思考”的文章、李明赞老师的有关“民族精神,国民意识”情感教育的文章等等,当然学习专家的文章不是为了纯粹的理论,不是纸上谈兵,因此通过《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我还可以欣赏到把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名师的点点滴滴,在心灵茶肆里与同行产生教学共鸣,看学术驿站提供给我们的焦点观察和教学设计等,所有这些虽然花去了我大量的课余休闲时间,但与美文交流时,我是愉快的。与这次教学大比武活动相伴的还有教师的学科素养考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对教师理论素养的一次检测,我以为只有具备了相关的理论素养,才会使反思真正有效。

(二)需要具备丰富的学识:

6

历史教师的丰富学识包括三个层面:

一、历史学科知识:包括通史、断代史、国别史、专史、地区史知识等。随着今年我开始教授新教本,明显地感到依靠自己的教学经验吃老本的历史结束了,教学的过程使我迫切认识到自己亟须补充一些专业史知识,尤其是原先课本上没有接触过的新内容,如有关希腊古代史、罗马法律史、欧洲国家的宗教史、欧洲国家的文化史等,这些都将是我学习的新起点。知识信息丰富的时代,教师仅有一星半点专业知识,不说会被淘汰,至少也会是让学生倦怠的老师。

二、历史考古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方面的知识:课余,我充分利用中国文物信息网,捕捉新的考古发现的信息,同时借鉴电视节目,如中央二套节目中的《鉴宝》栏目、中央十套节目中的《国宝档案》栏目、马未都在《百家讲坛》上作有关考古鉴宝知识讲座等,所有我看到的、听到的,都帮助我在课堂上拓展自如,同时也因为了解这些知识,及时充实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具有新颖性,如讲授古代陶瓷业发展时,我参考了20xx年度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发掘取得重大成果,出示了一些与宋元文明相关的青花瓷、白瓷和黑釉瓷器残片,这些知识的补充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同时也因为拓宽了知识而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教师讲课生动,历史课堂就会产生吸引力,学生就有兴趣去学,教学效果就理想。

三、融汇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历史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宽泛,就其学科体系而言,它需要哲学基本观点的支持与支撑;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离不开语言文学的表述和地理空间的概念;就其内容而言,历史呈现给人们的就是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思想等方面的知识,近几年高考题足以印证历史学科的综合性。时代的发展挑战着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越来越是一个学习者。一名历史教师如果不看书读报、不经常业务充电,是不可能让历史课堂精彩起来的。历史学科的综合性要求我们让“终身学习”不仅成为个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而且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使我们在不断学习、研究、反思、变革的教 7

育过程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做学习有心人:清朝的袁守定曾说“得之在俄倾,积之在平时”。善于课堂观察,善于收集教学问题并关注教学细节,善于撰写读书笔记、教育心得,就会实现如朱熹所说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几年我也曾有一些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获省级和市级奖次,归根究底,很多教学事例来自于自己的教学灵感和教学心路历程,来自于学生们提出的一个个看似刁难我的问题以及教学故事,来自于课堂教学师生思想碰撞产生的智慧,来自于自己的反思与经验等,这一切都是我论文的源泉。

一节教学大比武的公开课,虽然最后的结果不能让我自己满意,但却使我有机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反思自己为什么这样教,明确自己教学的价值取向;反思自己一节课到底教出了什么,分析自己教学的动态走向;反思自己教完了该怎么办,着力自己教学的再研究,虽然这一反思会挂一漏万,但却是这节课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收获吧!

我反思,故我进步!

文中所说,是自己教学的最真实想法,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书目

①赵亚夫:《我的新历史教育主张》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也20xx年第6、7、8、9期

②聂幼犁、冯一下:《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思考》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第1-2期

③李明赞:《铸造民族精神 培育国民意识》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xx年第6期

《我的历史教育思考》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xx年第7、8期

8


第二篇:教学反思----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的途径


教学反思----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的途径

武平实验中学 陈玉惠

新课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对广大教师来说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它要求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走进新课改,适应新课改,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策略,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学反思”指教师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思考、审视和分析。它能帮助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使自己的经验得到提炼、得到升华。面对新课程,教师应该反思什么,又该怎样进行反思呢?

一、反思教育理念

1.课程观。传统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学科,程就是教材,课程就是大纲,课程开发与教师无关,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统一进程进行讲授;而新的课程观则强调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来自生活,并为生活服务。课程不是单一的学科课程,而是综合性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是以学科为中心。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成的“生态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教师、课程之间是互动的、交流对话的,师生是新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新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2.教学观。要改变“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课堂为中心,课堂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教学不是传递现成知识技能的过程。教师不是产品制造商,模式化生产产品。教师不是“养鸭专业户” 实施填鸭式教学。学生也不是装知识技能的“袋子”、“容器”,而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课堂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教师要改以往“带着知识走近学生”的做法,“带领学生走进知识”,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有了这样的理念,教师便不满足于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促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有了这样的理念,教师势必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使课堂具有智慧性的挑战。教学的过程成为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3.教材观。教材不能成为唯一的教学资源,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变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和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教材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文化,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教材是学生发展的“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是进行交往的桥梁。教师其实就是一种最好的教材,他的学识、人品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

4.课堂观。“满堂灌变满堂问”、“课堂变戏台”、“学生认真听老师讲”的课堂就是好的课堂吗?加拿大的课堂与我国的截然不同。学生的自由空间大,几乎可以随心所欲,作自己喜欢的事。老师很宽容,容忍学生的行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课堂很活跃,学生的思维活跃,一堂成功课的课堂特征应该是:学生敢质疑,也会质疑;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能够表达个人思想;学生充满自信,敢于说话;教师充满活力,师生关系和谐;课堂开放,教师不包办代替;课堂动静有度,活动有收有放。

4.学生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正视他们的缺点、错误。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师的责任在于唤醒他们的潜能,找到一把合适的钥匙,去打开每一座资源宝库。每一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只是一时被云雾遮挡,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四射。

1

5.教师观。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由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批判者、反思者、建构者等转变。首先,教师要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程知识的建构者(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次,教师要由学生的“控制者”变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此外,教师还应是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批判者”和“反思者”。教师应利用个人的课程意识和教育理性为依据对其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批判和反思。新型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1.驾驭新教材的能力2.选择教材的能力3.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4.适应新授课方式的能力5.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6.合作教学的能力7.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8.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9.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的能力

6.质量观。考分不是衡量学生质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教育质量应当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追求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教育全过程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质量观---促进人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引导学生全面、主动、生动活泼发展的过程。坚持整体发展的质量观---要面向全体,照顾个性差异,切实使每个人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以提升受教育者的学力为主要追求。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考核他是掌握了在未来人生发展中所具备的基本社会适应能力。

7.评价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教师评价应注意的问题:在评价时不仅要注意智力因素,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教师应包含感情、用期待、肯定、鼓励、希望的语言多表扬、多赞美、少批评。注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评价,充分保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还应注意语言技巧,如学生回答正确时应用赞美语言给予肯定,以增加学生自豪感,树立学生自信心;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应用鼓励、希望的语言作评价,化解答题时的尴尬和紧张心理。如果用直接否定、批评将挫伤学生自尊心,不能调动学生主动性。

二.反思学生的学习方式

1、由“被动学习” 转为“自主学习”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教师要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放在首位,让学生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变消极、被动地接受为积极、主动的获取,使课堂成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舞台,使传统课堂学习活动由外部强加的、被迫的变为学生自觉的、内在的需要。

2、由“接受学习” 转为“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体现了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和开放性,有助于学生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要鼓励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中要注重发现而不是给予,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结论,使课堂教学过程远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的经历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使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同步发展。

3、由“个体学习” 转为“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中的“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而言的,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和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强调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强调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验、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完成自已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与交往。

2

三、反思教师的教学方式

1、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精选和传授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方式应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变学为思,变学为悟。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形成一种激励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能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教育机制,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经验、学习过程和方法 。

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促进意味着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

3、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创造一种安全、愉快与和谐的学习环境,保持一个充满赞扬和肯定的环境,使学生感到安全,受到鼓励,得到尊重和富于挑战。与学生共担忧愁,共享欢乐。不仅让学生有所得,而且自己也有所得。

四、反思课堂教学

1.课前反思。就是在上课前思考怎样结合新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怎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把课上好、上活。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2.教学中反思。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的交流,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如果不及时利用教学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散,令人遗憾不已。

3、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可以是对教学中的成功或不足的思考,可以是对教学机智、课堂亮点的思考,也可以是对教学中学生的感受、教学中改革创新的思索等等。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实际,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是否解决现实问题,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总之,学会反思是每个教师职业成长的必经之路。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2006、5、10

3

更多相关推荐:
有的人教学反思

有的人教学反思王玉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

有的人 教学反思

有的人教学反思彭忠德自半个月前决定参与语文组的教学比武以来便开始了断断续续的课件和教案准备工作希望能够有所改进和提升与此同时我的准备还取得了语文组其余前辈的帮助和指正在上周的试讲中刘耀平老师刘立平校长杨珍娥主任...

《有的人》 教学反思

的人教学反思李桂欣有有的人教学反思绥芬河一中李桂欣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这节课教师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理解和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的本课教学的进行不是教师领着学生学习而是...

《有的人》教学反思

实施开放的语文教学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有的人教学反思义马市二中付金强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艺术的本质...

有的人教学反思.

有的人教学反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

有的人教学反思

有的人教学反思郭凤琴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地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

有的人教学反思

反思1让思想在阅读中升华有的人教学反思郭青杰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xx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有的...

和田的维吾尔人教学反思

和田的维吾尔人教学反思第二单元课文围绕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一主题向读者展示不同地方的民风民俗如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的藏戏以及别具一格的民居等和田的维吾尔一文又向我们展示了维吾尔乡村浓郁的西域风情和和田的维吾...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反思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反思备课时有两个困扰第一教材一开始讲了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差异之后在人口自然增长模式中也讲了时空差异如果都讲时间有限第二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虽然是在课后活动中实现但在全文中都有所穿插总体感觉这...

感谢您平凡的人们教学反思牟凤宇

感谢您平凡的人们教学反思这是辽师大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知道家乡的发展变化与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劳动者是分不开的懂得只有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体会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艰...

1课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学反思

1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学反思一爱国情怀站立起来的中国人一课导入新课后我通过播放申奥成功录象使学生喜悦的情感萌动在已经萌动喜悦的情感中把学生带入旧中国国力衰败而被讥笑为东亚病夫的资料汇报中让学生自觉地通过这一喜一怒...

《人的性别遗传》教学反思

《人的性别遗传》教学反思,内容附图。

有的人教学反思(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