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时间:2024.5.2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城区二小学校 何成华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 —1—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

三、 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

(1) 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2—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

(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 —3—

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五、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六、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 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4—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上课,我先出示庐山的图片,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喜欢上庐山,再对苏轼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北宋大苏轼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这样,学生就急切地想知道大诗人笔下的庐山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由吟诵,走进文本

教学中,我一般采用“读”、“诵”、“吟”的方法。在《题西林壁》的教学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诗,要求做到通顺、流利,能认真、正确地读下来。然后,在学生慢慢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吟诵诗歌,在反复地吟诵中走进文本。

三、自主理解,体验情感

学生熟读后,让学生先自己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要想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诗句里字词的意思就应理解,把字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诗句的意思。具体的方法有三:1、借助注释2、查阅字 —5—

典、词典3、联系整首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和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这样做是让学生真正地自己动脑,避免了老师泛泛地讲,学生晕晕地听,让学生在自主理解地基础上,真正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首诗本来意思浅显易懂,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联系实际,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蕴含的含义。因为我们的教室在三楼,课堂上我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整个学校,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是一楼的景色根本看不到,学生操场的景色也看不全等。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句诗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的道理。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吟诵古诗,此时学生吟起诗来有滋有味。

—6—


第二篇:题西林壁教案


《题西林壁》

1、引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2、齐读课题

题目什么意思,结合课文注释理解(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你对苏轼有哪些了解?(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3、这首诗就是宋代大诗人苏轼路过庐山写下的一首诗,请大家自由读一读。

(生读,师指名读一齐读)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沈在/此山中。

师:多好的一首诗啊,谁能把它背下来?

(生自由朗读背诵,师指名背)

师:真厉害,不用一两分钟就背下来了,今后我们学习古诗也要先背下来再说,以后自然会有用的,古诗背下来了,接下来我们干什么?(理解古诗的意思)

4、自学古诗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或者借助注释理解。 小组讨论,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古诗

师: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课件出示),作者都站在哪几个地方看庐山?

(作者横看庐山)

师:(歪头)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

(指导学生横着看就是正面看,是连绵不断的山岭)

(作者还站在侧面看,是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底处看)

师:说在这些地方看到的景色一样吗?从哪个字看出来。

(从“各”字看出都不一样)

师:谁能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来。(指名读)

师:刚才我们讲的横、侧、远近高低总的来说是按什么顺序看。

生:方位顺序(师教书:方位)

师:还可按哪些不同的顺序去看庐山。

(例如早上、中午、晚上,春夏秋冬)

师:对,时间和季节不同,景色也不同。还有天气不同,晴天、阴天、雨天时看到的景色也不同。 (课件出示各个角度、各个季节不同时间的图片)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

(学生练说,指名)(因为我人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请庐山的真面目)

师:读到这里大家产生了什么疑问?

(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师: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画杨桃)

5、吟诗

师:现在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了自己的理解,让我们想想古人吟诗的样子,自己吟诵这首诗。 生吟诗,指名吟诵。

6、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7、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8、升华主题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看人生,其实这是一门很深学问,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研究,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大庐山之巅,看着眼这变幻莫测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配乐齐诵。)

更多相关推荐: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课前反思徐家小学杜坤古诗的教学简单也复杂简体单的是古诗只有寥寥几行复杂的是要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古诗表达的深刻蕴意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清晰的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呢一认识古诗题西林壁是...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题西林壁是宋代苏轼所写的一首记游诗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理旨在告诉学生要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在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复习背诵导入揭题解题知作者吟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拓展背古诗虽然教学过程应该说...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北道德中心小学缑丽娟今天上午我们学习了题西林壁这也是我校本学期第一次41校本研修案例展示课说实话之所以选择古诗是想对自己有所突破因为一直觉得古诗不容易讲好希望通过这次课例在全体老师的帮助下我在这...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上星期五我参加了我镇的教师素质大赛讲了题西林壁一课课后做了认真的反思古诗在时代上离我们很远儿童读古诗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除了要熟读成诵外初步感受其中的韵味也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读出了其中的味道才能...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由于我是刚接手四2班的语文教学所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还有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是很了解本以为学生的学习情绪可能会因为换了教师会有抵触情绪但是令我欣慰的是学生们对我接受的还是比较快我个人认为古诗词的教学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

题西林壁 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四年2班张春英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1借助以...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篇一题西林壁gt教学反思清晰地记得去年在教研时观看的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古诗文鉴赏课当我讲授题西林壁一诗决定借鉴窦桂梅老师的教学艺术从吟咏入手鉴赏开路体验为线和学生一起在诗的意境中陶醉我先从诗人苏轼...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感受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题西林壁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1借助以...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详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深圳罗湖凤光小学李丽梅教学目标1学会壁侧缘三个字词注意区分形近字璧测喙2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引导学...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1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之八教材说明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

三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三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三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名称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执教者李晓云课时第一课时所属教材目录冀教版三年级下册21课第二首诗教材分析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是他游观庐山后的总结之作它描写...

《登飞来峰》《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二朗读登飞来峰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三在教...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