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时间:2024.5.15

五年级下册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城关中心小学 吕桃

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 1

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进一步教学生解读诗歌。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 2

轼的《题西林壁》。

(二)学生介绍苏轼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三)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四)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 3

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汇报交流,感悟美

(1)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板书:横 岭 侧 峰)

(2)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师:为什么同是庐山有时看到的是岭有时看到的又是峰呢?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生沉默)

师:诗人从横 侧 远 近 高 低去看庐山

4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生: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时间,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气,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兴、伤心。

师: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生:不相同

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 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个性诵读,表达美

5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七)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运用古诗填词作曲这又为我们学习古诗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渠道。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将诗意了然于胸。]

(八)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 6

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九)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对比阅读《登飞来峰》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既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课内向课外延伸,让每个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十)自我评价

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更能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 岭

7

所见 侧 峰

全面了解 不识

所感

只缘

课堂教学流程图:

8

符号 表示的意义

表示开始或结束

媒体应用

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在三四行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看,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 9

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2、初读诗,正字音。3、再读诗,清节奏。4、抓字眼,明诗意。5、多诵读,悟诗情。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齐诵、轮诵、唱诵或表演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有了这些奠定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经师生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谈及如人的立场不一样,所以评定一个人是好是坏的结果也不一样;犯错误时,自己往往不能发现,总是当别人指出后方才醒悟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学生自学体会了诗中的意思,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让学生一诗人的身份去体验,切身感受和再现到诗人写诗的情景,也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 10

的情感。同时也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语文教学要重视细节问题的有效把握,因为只有重视了细节,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减少遗憾。

我反复回顾了本节课的教学细节之后,感到教学中有四点遗憾: 一、对时间的把握不太精准,环节衔接得不够完美(我觉得在不看手表的情况下调控好时间的分配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从第二行诗到三、四行诗的过度上问题的设计还不是很合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在感悟道理的环节较为仓促。二、细节的瑕疵。 在朗读古诗的环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到位,由于经验不足,我有些乱了阵脚,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读,教学方式还缺乏灵活性。如果能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美妙的情境,有可能帮助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三、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行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学生思维转不过来,于是我直接点拨,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其实,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最后的拓展阅读还不够到位,如联系《画杨桃》都是很好的实例,没有真正处理到位。总之,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大胆预设,充分准备,提高课堂效率,尽快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11

去,较成功地上好一堂语文课。

教学设计思路

1)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网络环境下的交互特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 按照网络教学模式图和教学流程图:情景导入→ 自主探索 → 引导探究 → 归纳小结→ 反馈评价→ 升华提高。

3) 当学生打开网页课件时,主页上显示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庐山和题壁诗,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打开“教学资源”网页中“欣赏庐山”“古诗理解”“古诗新唱” “悟出道理”等数学课堂环节。

媒体设计思路:

1)根据课程学习的需要,选择并确定主题小组分工等

2)组织网络合作学习小组;

3)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网址和途径并指导学生浏览相关网 页;

4)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内容。

5)形成作品,要求学生以在网上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有关的网页,并向全体学生展示;

6)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在网上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整堂课步骤设计如下:

12

一、打开网页,主页显示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学生自行阅读,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打开“教学资源”。

三、学生进行点击学习。

四、点击“古诗欣赏”按钮,然后结合课本进行“理解古诗”。

五、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

六、小组协商解决“讨论探究”。

七、当堂练习,点击“拓展练习”进行练习。

八、升华提高,学生充分活动之后,基本解决问题。进行讨论。

九、通过网页展示教材分析。是学生更一步理解知识。

十、学生通过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延伸。

13


第二篇:题西林壁 教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感情诵读,体会诗中哲理。

默写。

教学重点: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思。

教学过程:

1. 导入

出示图片(庐山风光)

欣赏了这些风光感觉怎么样?

这里山高水长,云雾弥漫,古树参天,鸟语花香,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千古名篇《望庐山瀑布》(齐背),宋代也有一位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

2. 交流资料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苏轼生平

题壁诗介绍

3.初读古诗

大家知道学习诗歌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吗?(读)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自由诵读古诗,读准字音,理解大意。

指名朗读,正音。

读准节奏,重音。

4.精读古诗

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

引导想象前两句,描述一下岭和峰,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姿态。

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变化吗?

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结合生活实际说说。

品读三四句,“缘”的意思,为什么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学生发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结合生活实际说说。

那怎么样才能看清真面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朗读背诵。

5.比较《望庐山瀑布》与《题西林壁》

同是写庐山,但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前者重在写景,后者重在说理。

更多相关推荐: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课前反思徐家小学杜坤古诗的教学简单也复杂简体单的是古诗只有寥寥几行复杂的是要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古诗表达的深刻蕴意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清晰的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呢一认识古诗题西林壁是...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题西林壁是宋代苏轼所写的一首记游诗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理旨在告诉学生要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在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复习背诵导入揭题解题知作者吟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拓展背古诗虽然教学过程应该说...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北道德中心小学缑丽娟今天上午我们学习了题西林壁这也是我校本学期第一次41校本研修案例展示课说实话之所以选择古诗是想对自己有所突破因为一直觉得古诗不容易讲好希望通过这次课例在全体老师的帮助下我在这...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上星期五我参加了我镇的教师素质大赛讲了题西林壁一课课后做了认真的反思古诗在时代上离我们很远儿童读古诗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除了要熟读成诵外初步感受其中的韵味也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读出了其中的味道才能...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由于我是刚接手四2班的语文教学所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还有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是很了解本以为学生的学习情绪可能会因为换了教师会有抵触情绪但是令我欣慰的是学生们对我接受的还是比较快我个人认为古诗词的教学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

题西林壁 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四年2班张春英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1借助以...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篇一题西林壁gt教学反思清晰地记得去年在教研时观看的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古诗文鉴赏课当我讲授题西林壁一诗决定借鉴窦桂梅老师的教学艺术从吟咏入手鉴赏开路体验为线和学生一起在诗的意境中陶醉我先从诗人苏轼...

题西林壁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教学准备CAI...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城区二小学校何成华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教学课时...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感受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题西林壁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1借助以...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详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深圳罗湖凤光小学李丽梅教学目标1学会壁侧缘三个字词注意区分形近字璧测喙2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引导学...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1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之八教材说明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