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时间:2024.5.2

三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三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执教者

李晓云

课时

第一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21课第二首诗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是他游观庐山后的总结之作。它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启迪我们为人处事的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在诵读古诗文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学生都能按要求理解诗句内容,用比较通顺地表述出来,并能把自己学过的经典诗句恰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

由于低年级学生生活、历史知识很少,但想象力丰富,教师应引导学生努力展开想象,体会诗词的意境上,使学生在一次次朗读的基础上一点点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引导学生努力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情感诵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图文导入,理解课题。

二、初读古诗,自学探究。

三、品读古诗,理解体会。

四、诵读古诗,有感情。

1、课件图片,师:这是位于我国江西省的庐山,看到他你想起了哪首古诗?

2、师:庐山不仅有气势磅礴的瀑布,还有许多美景,宋代诗人苏轼游览庐山时曾去过一座寺庙叫西林寺,并写下一首诗,谁愿意把题目读给大家?(4个学生读题目,说明在“题”的后面停顿。)

(一)、自学提示:1、自由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2、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我们在读诗的时候,要发挥大胆的想象,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会画出怎样的画面?

(二)、展示读,交流所得。

谁来给大家读一下?

谁还想读?请起立,一起读这首诗。

(三)、读完这首诗,你一定懂得了很多,哪个小组最先把你们交流的结果告诉大家?

随学生回答整合资源板书:

不识 只缘

1、配景读诗。

同学们想的真好,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的画面。课件出示庐山的画面配乐

2、理解诗句。

(1)、前两句

在这首诗中有些字词很有特点,现在我们边读边找一找。

在课件上画出来

板书:岭--峰 这两个是一类字,在田字格中书写

解释 字典 岭:顶上有路可通行的山。峰:山的突出的尖顶。

老师读这两句,这庐山真的是(学生补白):

现在有点疑惑,还有点为之赞叹,带着这种感觉自己读一读这两句。

(2)、后两句

这庐山怎么这么多的样子?诗人把自己的感叹写了下来,并千古流传。课件后两句出现。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个这两句诗为什么成为千古佳句呢?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看看能读出什么?

蕴含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件事情看不明白,只因我们在事件之中,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身在此山中

为了让这一哲理深入人心,我们该怎样去读?谁来试一试?

背景介绍:这就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题在西林寺题的一首诗,写景寓理,既让我们领略了庐山的神奇景色,又让我们明白生活的道理。请同学们们再读这首诗,和诗人一起畅游庐山。

发言说古诗

(李白《望庐山瀑布》)

齐读课题。

学生学习、小组交流

展示读

全班评价

齐读

学生发言,随意说一说:这首诗写了庐山的景色、看到许多山,山有高有低等等)

指名读古诗。

“横--竖 岭--峰 远--近 高--低”都是反义词

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

先读这两句诗,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齐读这两句

学生接词语: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真是千变万化的。真是不可思议的。他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庐山真是神奇。

指名读、情感诵读。

指名读

认真品读,自我理解交流

读出诗句含义

齐读

配乐背诵古诗(个人、齐背)

由所学引入,为新学做铺垫

课件展示,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文字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读正确、读流利

整体感知

理解诗句内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古诗语言凝练,富有节奏,引导学生乐读。以读为主,先读通、读懂,再读出形、读出韵。

读中感悟,积累语言,营造主动探究、积极发展的良好学习氛围。

学生情感表现相当丰富,激励性的语言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理解诵读。

情感诵读

加深体验和领悟。

课堂小结

2分钟

在古诗中,还有很多含有深刻哲理的千古佳句,你知道哪些呢?

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布置作业

1分钟

诵读李白的诗

积累古诗作品,完成《我配古诗画》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 侧

远近高低

不识

只缘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教学,要考虑不同年级段的学生不同特点,采用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各学段要求在诵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情感,并领悟诗歌的思想内容。所以,在古诗的教学中,自然要以多读为教学原则。我以“读”为主要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一、图文导入,理解课题。在诵读已学古诗中进入新授。

二、初读古诗,自学探究。读准字音,读通诗文。读出节奏,三、品读古诗,理解体会。

1、配景读诗,读出诗中内容。2、想象体会,理解诗文。3、品读理解,体会诗句含义,采用自由读、配乐感情朗读,个人读、集体读、背诵等不同形式的读,带动理解与欣赏,引导学生感知课文意思,体会诗句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四、诵读古诗,有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图画,理解诗词的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充分的读,从诗句中读出画面,从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去。


第二篇:《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名称

执教者 题西林壁 苏玉斌 课时 一课时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基本信息

所属教材目录 两首

本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共有课文32篇,

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教材旨在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教材分析

探究地学习,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本课是第五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通过描述自然景观揭示人生哲理,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人生价值观念。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四年级学生学习的

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逐步发展起来。感知能力的发

展,注意品质的进步,有意识记忆的能力的提高,都为小学生的学情分析 学习进步创造了条件。现阶段的学生虽然理解能力有所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感悟能力较差,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引导改正的。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知识与

能力目标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诵,讨论探究理解诗意。 过程与教学目标 方法目标 2、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情感态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度与价值观涵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目标

重点 结合学习诗歌的方法,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教学重难

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难点 缘身在此山中”。

本课讲授由浅入深,由易入难,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有感情的熟练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表面意思;其次

与 设计说明 从本课的重难点出发,强调重点,突破难点。在讲授中借助课件

和图片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注明每个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

环节预设的

时间)

我们已经学过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知道了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地方,那除了桂林山水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一些地方很美吗?(学生说完后展示导入新庐山风景画) 学生自主发课(2分钟) 言

北宋的著名诗人苏轼也很喜欢庐山,他还为庐山写了一首诗,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题西林壁》。

1、解释诗题和作者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书写;西林:庐山有两座寺庙——东林寺和西林寺,这里的“西林”指的是西林寺;墙:墙壁)

谁知道苏轼的生平?

2、朗诵古诗,理解诗意

(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学生及时做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笔记;介绍苏轼(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 的生平 讲授古补充:1、2句:“横看成岭侧成学生诵读古诗强调重点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成岭侧诗 (25分钟) 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

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分组讨论诗峰。 句的意思,回答

问题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不同。

从这两句诗中,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多种变化呢?(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不认识,看不清。面目:相貌,这里比喻事物所呈现的景象;缘:因为。)

领悟哲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古诗,旨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强调本课重点;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再次有通过设

理突破难点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感情的诵读古(15分钟) 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诗,在理解表面

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意思的基础上更

景色流连忘返。请学生们大声朗深入理解作者的

诵。 感情。 置问题,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突破难点,加深学

生对本课的

问题: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学生讨论,理解,进而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举手回答问题 结合实际学“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补充:以致用。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

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

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所以我们

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

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课堂小

结 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我们学

生们要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生活,将其中的道理运用到2分钟 我们的生活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做生活中的聪明人。 布置作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分钟 的含义。

题西林壁

题目:题:书写

板书设

作者:苏轼

解释诗句:岭:连绵不断的高山;峰:高而尖的山头 提升哲理

1、总体上来说本节课讲授效果较好,学生收获颇多。本节课师生配合融洽,特别是古诗朗诵的环节,学生十分积极,带动课堂氛围活跃,小组讨论热烈,将整堂课效果提升。

2、从课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效率较高,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

思 3、在解决难点问题上,学生的回答还有一些欠缺,一些简单的问题未能像预想的回答的那么好。由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不够深

刻,语言概括能力有待提升,以至于问题不能答出关键,特别是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理解仍然有些不到位。针对于此,我耐心引导,给予提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共同解决问题。

4、本课在设置问题上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应充实备课,并结

合学生的现实能力设置一些细节问题,逐步提升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5、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将问题设置的更细一些,从诗歌的多角度引导学生,并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引导,多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并进一步注重语言的抑扬顿挫。

6、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本课的重难点问题学生基本得以接受并将诗中的道理得以运用。

7、听课老师对本课较为满意,整节课安排上较为合理,学生配合较好。从听课老师们的评价中我意识到在问题设置和鼓励学生方面还有待于提升。

更多相关推荐:
三年级数学估算教学设计和反思

估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小学占玉容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P19估算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知识点是二年级已经会求两位数的近似数已经学了几百几十加减加几百几十教学目标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上册)

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目录一测量7课时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0课时三四边形6课时四有余数的除法6课时五时分秒4课时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1课时七分数的初步认识3课时八可能性5课时九数学广角5课时十总复习3课时共60篇第...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2学...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A(含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3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一日期20xx92210272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字体大中小关键字三年级教学反思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平行四边形是几何图形中学生即将认识一个新朋友怎样学生学会简单辨认平...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半个学期很快就要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面对本学期学生的几种现像反思如下1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反思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最挠头的是怎样提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全集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全集位置与方向教后反思学生早已积累了有关位置知识的感性经验能通过一些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节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喜欢并学好这节课知识十分重要在学生对定向运动有了了解之后再进行例1的教学...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74944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

20xx最新人教版三年级第一学期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无反思)

八里台第四小学数学学科第三单元教学计划年级三年级姓名用5号字完成附件三教案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教案学年度第一学期教案学年度第一学期教案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教案学年度第一学期教案学年度第一学期...

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上册)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课时秒的认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五册P24教学目的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74944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一教材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活动等等二本册教学的主要目的要...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