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课堂教学实录

时间:2024.5.13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教学准备:CAI课件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师:这里山高水深,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师: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板书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

生: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师:简单介绍西林寺的位置。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出示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初读古诗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

指名读,评价合作读

课件出示古诗范读

师:读得美吧?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

(1)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

(2)男女生比赛读。

(3)男生声音洪亮,有节奏;女生清脆,柔美。让我们一齐读读。

三、感悟理解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把画面说完整。山岭和山峰的样子)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很有想象力的孩子。从哪里读出来的?(板书)

师: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请看到这些画面或喜欢这些画面的同学读读。

师:你还想站在哪个角度去庐山?

远看——

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近看又如何?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一抬头——俯下身——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这些画面作者是通过哪句诗来表现的?你最喜欢站在哪个角度看庐山?师:请读出你的感受。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当苏轼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不禁感叹到:

师:从字面上看,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置身在庐山中。

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庐山真正的面目指的是什么?

师:带着这个疑问再去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否找到答案。

生:是指庐山全面的景色。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说看不到庐山的全景是因为生活在庐山中。

师:带着问题默读古诗。

生:在庐山中看到的景色有限。

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那再读读整首诗看你还能读出些什么?

生:看待事物要全面。

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小组讨论。

师:作者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清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岭起伏连绵不断;侧着看,山峰高耸直插云天;远远地看云雾缭绕;挨近了看悬崖峭壁;抬头仰望飞流直下;低头俯视深谷幽潭。庐山美,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或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

师:谁能像刚才那样背诵古诗。

五、布置作业。

师: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收集一些,并细细的品味和欣赏。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节课展示,看谁是小小欣赏家。

师:回家后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听。并默写,能做到吗?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第一次做大型的语文公开课,收获很大。从理顺思路到各个环节的预设,一遍遍修改加工,这种历练确实使我受益匪浅。

我这些年缺少了扎扎实实的教学实践,猛然间抬头,多少人都已经远远走到了前面,心中就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感触,所幸心还不老、热情仍在,只要踏实肯干、用心琢磨,就会有“万木春”的希望。 一直都认为学习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从朗读入手去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那也许学习古诗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请大家观赏庐山的图片,请学生谈谈感受。在出示课题,初步了解作者观赏庐山之后的感受,并释题。我认为较成功的方面有:1、精心设计的课件有使用价值。2、整堂课用“赏美景、品名诗”这条线串起来,这样活而不散。3、个性化朗读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学生更能品出“诗中有画、诗中有歌、诗中有理”的韵味,实现了学习目标。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时处理不恰当,当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时,过于心急,导致言不达意,误导了学生,使学生更加迷茫,最后只有牵强地引到主题上,学生也没有完全弄懂,这是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其实在学生答不上来时,可以让他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强调“横侧远近高低”,

学生就会有所感悟。在读中思考、感悟,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在与老师们探讨教案的时候,有两种看法,这也是我一直疑惑的地方:在初读古诗时到底用不用初步理解古诗。我觉得如果学生在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更能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和哲理美。但这样处理又认为太老套,哎!

虽然准备这节课让我觉得很累;虽然这节课花费了我不少的精力;虽然这节课上得不近人意,但我任然感到很欣慰,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第二篇:题西林壁课堂实录


《题西林壁》课堂实录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917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见过面吗?

生:没有。

师:初次见面,要是以后同学们在街上碰到能认出我吗?生: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你和我班××很像。

师:是吗?一定请这位同学上来看看。

(请学生上台)

师:嗯,是有点像,不过老师没他这么帅,(众笑)为了避免大家忘记我,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含情脉脉地看我1分钟。

(师正面、侧面、反面,各转一回,走模特步,众笑)

师:现在不会认错了吧。下面我们先来个游戏,猜猜看这是什么?

(课件出示从上往下看茶壶的图片)

生:小鸟的头。

生:指南针。

师:想象力真丰富,我们再看下面的。这又是什么?

(课件出示从侧面看茶壶的图片)

生:钥匙孔、闹钟、鸟蛋。

师:很好,再看下面一个,这又是什么?

(课件出示从正面看茶壶的图片)

生(齐):茶壶。

师:现在谁知道前面两个是什么(一齐出示三张图片)

生:(恍然大悟)也是茶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第一个是从上往下看到的,第二个是侧面的茶壶,最后是正面看到的。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惯有的角度去看一个东西,如果换一个角度会看到的样子往往不同。

二、情境导入

师:真聪明,同学们这么善于思考,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庐山玩一玩,请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

(课件出示精美的庐山风光图片)

师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题西林壁》(课件出示古诗)。

三、初读

师:哦!原来是宋代大诗人苏轼路过庐山写下的一首诗,请大家自由读一读。 生读,师指名读一齐读。

师:多好的一首诗啊,谁能把它背下来?

生自由朗读背诵,师指名背。

师:真厉害,不用一两分钟就背下来了,今后我们学习古诗不要管它三七二十一,先背下来再说,以后自然会有用的,古诗背下来了,接下来我们干什么? 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师:同学们平时都怎样理解。

生:查字典??

生:先理解一个字的意思再理解词、句,最后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 生: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四、自学古诗

师:很好,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碰到不理解的可以查字典,小组讨论或请教老师。

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五、理解古诗

师:学好了吗?好,现在我们不检查哪个字、词或哪句诗什么意思,只要讨论一个问题(课件出示),作者都站在哪几个地方看庐山?

生:作者横看庐山。

师:(歪头)你能告诉我们横着怎么看吗?

生:不对横着看就是正面看,是连绵不断的山岭。

生:作者还站在侧面看,是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底处看。

师:说在这些地方看到的景色一样吗?从哪个高看出来。生:从“各”字看出都不一样。

师:谁能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来。(指名读)

师:刚才我们讲的横、侧、远近高低总的来说是按什么顺序看。

生:方位顺序(师教书:方位)

师:还可按哪些不同的顺序去看庐山。

生:早上、中午、晚上。

师:这是一天中不同的生:时间去看。生:春夏秋冬看到的也不一样。 师:对,季节不同,景色不同。

生:还有天气不同,晴天、阴天、雨天时看到的景色也不同。(课件出示各个角度、各个季节不同时间的图片)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

学生练说,指名。

生:因为我人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请庐山的真面目。

师:读到这里大家产生了什么疑问?

生: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师: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生:有,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 师:这叫做当??

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我们想看清地球的真面目应站哪看? 生:太空。

师:对,10月15日,也就是前天中国发生了一件什么大事。生:神州5号航天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返回。

师:杨利伟就看到了地球的真面目。真是不识?? 生: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众笑)。

六、吟诗 师:现在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了自己的理解,让我们想想古人吟诗的样子,自己吟诵这首诗。

生吟诗,指名吟诵。 七、感悟

(出示录音故事《盲人摸象》)

师:谁能告诉这些盲人大象的样子。

八、升华主题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看人生,其实这是一门很深学问,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研究,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大庐山之巅,看着眼这变幻莫测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配乐齐诵。)

一、激情导入

师:(配乐欣赏庐山风光片)欣赏了这些这些风景感觉怎么样?

生:美

师:是啊,这里山高水常,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年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齐备)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二、交流资料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苏轼是宋代大诗人,写过很多诗,可查找的有3000多首。

生: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是写在墙壁上的。

生:我知道庐山很美,有很多的旅游景点。

三、听录音,模仿读

师: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古诗(放配乐诗朗诵《题西林壁》)

师:读得怎么样?

生:美

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录音来比一比。

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响亮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生:读

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很有感情。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四、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

生:我看见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还有许多的草。许多的鸟在树上唱歌。

师:你真是用心的去读了。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板书:横岭侧峰)

师:(出示岭峰的图片)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

(生沉默)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生: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时间,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气,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兴、伤心。

师: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生:不相同

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个道理在我们以前所学的课文当中也出现过,谁知道是哪一篇课文吗?

生:《画杨桃》

师:庐山真美啊,作者来到庐山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清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面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出俯瞰,深沟幽壑;在低处抬头仰望,重峦叠障。庐山美,美在哪,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壑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

生读古诗

师:同学们刚才交流的时候说了苏轼现存的诗就有三千多首,谁能读读你收集的苏轼的诗。 生展示。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3-4学年段目标对古诗的要求是: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古人也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朗读在古诗学习中的重要性。只有在朗读中,古诗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别诗的语言,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受到古诗情感的熏陶并与之产生共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朗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的教学建议: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会、理解和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读感知,以读促思,以读明理,以读悟情。朗读贯穿始终。

上课伊始,播放古诗录音感知诗韵和情感基调。让学生在抑扬顿挫地模仿读中初步感知古诗内容,然后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反复诵读古诗,体会诗人在庐山那种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意境和韵味,从而理解背诵古诗。最后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创见性,表现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悠久中华之瑰宝。那今天我们就从展示你们所会的古诗开始,一起走进这美妙的古诗世界。谁愿意把自己会的古诗与大家一起分享?

生:背诵古诗《春日》、《咏柳》、《游子吟》、《春夜喜雨》等等。 师:出示(课件1:望庐山瀑布)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呀!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首古诗?

生:(生答、齐诵)

师:是啊,许多诗人都被庐山的美景所感动,留下了千古名句。今天我们也一起去爬庐山好不好?好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课件2:风光片)师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现在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

(生答)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

1、请结合课文注释,理解题目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本文是苏轼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诗

师:出示(课件3:古诗)

生:欣赏古诗,小声跟读两遍。

二、自学古诗

师:拿到一首古诗,首先我们要理解它的意思。同学们平时都怎样理解? 生:一起交流理解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师:介绍常用方法拆分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

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三、理解古诗

师:学好了吗?谁能说一说,通过自学古诗的前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生:1、理解了前两句的含义。

2、明白了诗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横看、侧看、远望、近瞧、俯瞰、仰视3、“横看”就是从正面看。

师:谁能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律朗读一遍吗?(师读)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生:自由练读。齐读。师指导。

师:作者是按横侧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学们还可以按哪些顺序去看庐山呢?

生:按不同的时间顺序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

师: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诗人仅用14个字,就从不同的方位顺序写出了庐山的美景,那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写作的顺序。可以运用空间顺序,比如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外及内等;还可以运用时间顺序,比如春夏秋冬,早中晚等。注意了写做顺序,才能使文章更具有条理性。

师: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的后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关系?

生读,回答:诗人不认识庐山的原因是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局限,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

这两句的关系是因果关系。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奇峰怪石;俯瞰幽谷深涧,仰望重峦叠嶂。一幅幅画面在眼前呈现,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你们能不能把庐山的美用优美的嗓音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生自由练读,齐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四、领悟诗情

师:关于这首诗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为什么诗人站在庐山之中却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思考、回答:是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部。

师: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是时时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吗?要看清地球的全貌应站在哪儿去看?

生:太空

师:(出示课件4:地球),多美丽的星球啊!套用古诗的话说:真是?? 生接: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

师:结合我们今天学得这首古诗让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须怎样做? 生答: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师:明白了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

生答:优缺点全面看。

师: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愿意试着这样评价一下自己? 学生自由发言。

师:刚刚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只有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下面我们就再一次齐声朗诵这首古诗 师生齐诵。

五、古诗赏析

师: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今天就带来了另外几首描写庐山的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出示课件《登庐山五老峰》、《庐山诗》、《庐山独夜》。请同学根据所学的朗读方法和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三首古诗。

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六、升华主题

师: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在旅途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大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共同吟咏这首千古名作。

学生配乐齐诵。

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河。我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产生共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以期完成如下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出发点,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并适时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对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和习作的指导等,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本节课还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视野,特设置了《古诗赏析》环节,让学生自由欣赏学习,使学生在阅读中得到训练,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但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对三首古诗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学习,只是简单的阅读欣赏而已,实在是美中不足。在课外阅读方面也缺少一些必要的指导。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量弥补这些缺陷。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教学准备:CAI课件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师:这里山高水深,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师: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板书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

生: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师:简单介绍西林寺的位置。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出示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初读古诗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 指名读,评价合作读 课件出示古诗范读

师:读得美吧?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 (1)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 (2)男女生比赛读。

(3)男生声音洪亮,有节奏;女生清脆,柔美。让我们一齐读读。 三、感悟理解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把画面说完整。山岭和山峰的样子)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很有想象力的孩子。从哪里读出来的?(板书) 师: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请看到这些画面或喜欢这些画面的同学读读。 师:你还想站在哪个角度去庐山? 远看——

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近看又如何?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一抬头——俯下身——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这些画面作者是通过哪句诗来表现的?你最喜欢站在哪个角度看庐山?师:请读出你的感受。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当苏轼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不禁感叹到: 师:从字面上看,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置身在庐山中。 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庐山真正的面目指的是什么?

师:带着这个疑问再去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否找到答案。 生:是指庐山全面的景色。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说看不到庐山的全景是因为生活在庐山中。 师:带着问题默读古诗。 生:在庐山中看到的景色有限。

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那再读读整首诗看你还能读出些什么? 生:看待事物要全面。 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小组讨论。

师:作者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清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岭起伏连绵不断;侧着看,山峰高耸直插云天;远远地看云雾缭绕;挨近了看悬崖峭壁;抬头仰望飞流直下;低头俯视深谷幽潭。庐山美,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或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 师:谁能像刚才那样背诵古诗。 五、布置作业。 师: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收集一些,并细细的品味和欣赏。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节课展示,看谁是小小欣赏家。

师:回家后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听。并默写,能做到吗?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第一次做大型的语文公开课,收获很大。从理顺思路到各个环节的预设,一遍遍修改加工,这种历练确实使我受益匪浅。

我这些年缺少了扎扎实实的教学实践,猛然间抬头,多少人都已经远远走到了前面,心中就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感触,所幸心还不老、热情仍在,只要踏实肯干、用心琢磨,就会有“万木春”的希望。 一直都认为学习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从朗读入手去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那也许学习古诗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请大家观赏庐山的图片,请学生谈谈感受。在出示课题,初步了解作者观赏庐山之后的感受,并释题。我认为较成功的方面有:1、精心设计的课件有使用价值。2、整堂课用“赏美景、品名诗”这条线串起来,这样活而不散。3、个性化朗读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学生更能品出“诗中有画、诗中有歌、诗中有理”的韵味,实现了学习目标。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时处理不恰当,当学生不能正确理解

时,过于心急,导致言不达意,误导了学生,使学生更加迷茫,最后只有牵强地引到主题上,学生也没有完全弄懂,这是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其实在学生答不上来时,可以让他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强调“横侧远近高低”,学生就会有所感悟。在读中思考、感悟,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在与老师们探讨教案的时候,有两种看法,这也是我一直疑惑的地方:在初读古诗时到底用不用初步理解古诗。我觉得如果学生在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更能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和哲理美。但这样处理又认为太老套,哎!

虽然准备这节课让我觉得很累;虽然这节课花费了我不少的精力;虽然这节课上得不近人意,但我任然感到很欣慰,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一、激情导入

师:(配乐欣赏庐山风光片)欣赏了这些这些风景感觉怎么样?

生:美

师:是啊,这里山高水常,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年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齐备)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二、交流资料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苏轼是宋代大诗人,写过很多诗,可查找的有3000多首。

生: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是写在墙壁上的。

生:我知道庐山很美,有很多的旅游景点。

三、听录音,模仿读

师: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古诗(放配乐诗朗诵《题西林壁》)

师:读得怎么样?

生:美

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录音来比一比。

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响亮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生:读

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很有感情。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四、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

生:我看见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还有许多的草。许多的鸟在树上唱歌。

师:你真是用心的去读了。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板书:横岭侧峰)

师:(出示岭峰的图片)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

(生沉默)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生: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时间,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气,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兴、伤心。

师: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生:不相同

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个道理在我们以前所学的课文当中也出现过,谁知道是哪一篇课文吗?

生:《画杨桃》

师:庐山真美啊,作者来到庐山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清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面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出俯瞰,深沟幽壑;在低处抬头仰望,重峦叠障。庐山美,美在哪,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壑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

生读古诗

师:同学们刚才交流的时候说了苏轼现存的诗就有三千多首,谁能读读你收集的苏轼的诗。

一、激情导入

师:(配乐欣赏庐山风光片)欣赏了这些这些风景感觉怎么样? 生:美

师:是啊,这里山高水常,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年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齐备)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板书)

二、交流资料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有关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苏轼是宋代大诗人,写过很多诗,可查找的有3000多首。 生: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是写在墙壁上的。

生:我知道庐山很美,有很多的旅游景点。

三、听录音,模仿读

师: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古诗(放配乐诗朗诵《题西林壁》) 师:读得怎么样?

生:美

师: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录音来比一比。

学生练习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很响亮

师:是啊,真的是很响亮。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生:读

师: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很有感情。

师: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四、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反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

生:我看见许多的树,许多的花,还有许多的草。许多的鸟在树上唱歌。

师:你真是用心的去读了。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板书:横岭侧峰)

师:(出示岭峰的图片)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看到的是岭一会看到的又是峰呢?

(生沉默)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生: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时间,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气,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兴、伤心。

师: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生:不相同

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这个道理在我们以前所学的课文当中也出现过,谁知道是哪一篇课文吗? 生:《画杨桃》

师:庐山真美啊,作者来到庐山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清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面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在高出俯瞰,深沟幽壑;在低处抬头仰望,重峦叠障。庐山美,美在哪,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壑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

生读古诗

师:同学们刚才交流的时候说了苏轼现存的诗就有三千多首,谁能读读你收集的苏轼的诗。

生展示。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3-4学年段目标对古诗的要求是: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古人也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朗读在古诗学习中的重要性。只有在朗读中,古诗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

辨别诗的语言,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受到古诗情感的熏陶并与之产生共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朗读。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阅读的教学建议: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会、理解和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读感知,以读促思,以读明理,以读悟情。朗读贯穿始终。

上课伊始,播放古诗录音感知诗韵和情感基调。让学生在抑扬顿挫地模仿读中初步感知古诗内容,然后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反复诵读古诗,体会诗人在庐山那种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意境和韵味,从而理解背诵古诗。最后在学生读出诗韵,读准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创见性,表现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教学准备:CAI课件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

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

师:这里山高水深,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师: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板书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

生: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师:简单介绍西林寺的位置。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出示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初读古诗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

圆。

指名读,评价合作读

课件出示古诗范读

师:读得美吧?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

(1)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

(2)男女生比赛读。

(3)男生声音洪亮,有节奏;女生清脆,柔美。让我们一齐读读。

三、感悟理解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把画面说完整。山岭和山峰的样子)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很有想象力的孩子。从哪里读出来的?(板书) 师: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请看到这些画面或喜欢这些画面的同学读读。

师:你还想站在哪个角度去庐山?

远看——

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近看又如何?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一抬头——俯下身——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这些画面作者是通过哪句诗来表现的?你最喜欢站在哪个角度看庐山?师:请读出你的感受。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当苏轼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不禁感叹到: 师:从字面上看,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置身在庐山中。

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庐山真正的面目指的是什么?

师:带着这个疑问再去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否找到答案。 生:是指庐山全面的景色。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说看不到庐山的全景是因为生活在庐山中。 师:带着问题默读古诗。

生:在庐山中看到的景色有限。

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那再读读整首诗看你还能读出些什么? 生:看待事物要全面。

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小组讨论。

师:作者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清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岭起伏连绵不断;侧着看,山峰高耸直插云天;远远地看云雾缭绕;挨近了看悬崖峭壁;抬头仰望飞流直下;低头俯视深谷幽潭。庐山美,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或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

师:谁能像刚才那样背诵古诗。

五、布置作业。

师: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收集一些,并细细的品味和欣赏。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节课展示,看谁是小小欣赏家。

师:回家后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听。并默写,能做到吗?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第一次做大型的语文公开课,收获很大。从理顺思路到各个环节的预设,一遍遍修改加工,这种历练确实使我受益匪浅。

我这些年缺少了扎扎实实的教学实践,猛然间抬头,多少人都已经远远走到了前面,心中就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感触,所幸心还不老、热情仍在,只要踏实肯干、用心琢磨,就会有“万木春”的希望。 一直都认为学习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让

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从朗读入手去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那也许学习古诗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请大家观赏庐山的图片,请学生谈谈感受。在出示课题,初步了解作者观赏庐山之后的感受,并释题。我认为较成功的方面有:1、精心设计的课件有使用价值。2、整堂课用“赏美景、品名诗”这条线串起来,这样活而不散。3、个性化朗读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学生更能品出“诗中有画、诗中有歌、诗中有理”的韵味,实现了学习目标。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时处理不恰当,当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时,过于心急,导致言不达意,误导了学生,使学生更加迷茫,最后只有牵强地引到主题上,学生也没有完全弄懂,这是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其实在学生答不上来时,可以让他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强调“横侧远近高低”,学生就会有所感悟。在读中思考、感悟,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在与老师们探讨教案的时候,有两种看法,这也是我一直疑惑的地方:在初读古诗时到底用不用初步理解古诗。我觉得如果学生在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更能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和哲理美。但这样处理又认为太老套,哎!

虽然准备这节课让我觉得很累;虽然这节课花费了我不少的精力;虽然这节课上得不近人意,但我任然感到很欣慰,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更多相关推荐: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课前反思徐家小学杜坤古诗的教学简单也复杂简体单的是古诗只有寥寥几行复杂的是要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古诗表达的深刻蕴意如何才能让学生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清晰的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呢一认识古诗题西林壁是...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题西林壁是宋代苏轼所写的一首记游诗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理旨在告诉学生要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在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复习背诵导入揭题解题知作者吟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拓展背古诗虽然教学过程应该说...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北道德中心小学缑丽娟今天上午我们学习了题西林壁这也是我校本学期第一次41校本研修案例展示课说实话之所以选择古诗是想对自己有所突破因为一直觉得古诗不容易讲好希望通过这次课例在全体老师的帮助下我在这...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上星期五我参加了我镇的教师素质大赛讲了题西林壁一课课后做了认真的反思古诗在时代上离我们很远儿童读古诗主要是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除了要熟读成诵外初步感受其中的韵味也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读出了其中的味道才能...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由于我是刚接手四2班的语文教学所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还有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是很了解本以为学生的学习情绪可能会因为换了教师会有抵触情绪但是令我欣慰的是学生们对我接受的还是比较快我个人认为古诗词的教学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

题西林壁 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四年2班张春英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1借助以...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篇一题西林壁gt教学反思清晰地记得去年在教研时观看的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古诗文鉴赏课当我讲授题西林壁一诗决定借鉴窦桂梅老师的教学艺术从吟咏入手鉴赏开路体验为线和学生一起在诗的意境中陶醉我先从诗人苏轼...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城区二小学校何成华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教学课时...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感受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题西林壁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1借助以...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详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深圳罗湖凤光小学李丽梅教学目标1学会壁侧缘三个字词注意区分形近字璧测喙2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引导学...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1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之八教材说明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

三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三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三年级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名称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执教者李晓云课时第一课时所属教材目录冀教版三年级下册21课第二首诗教材分析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是他游观庐山后的总结之作它描写...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