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投毒案带给我们的反思

时间:2024.4.8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的反思

——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宽容

20xx年4月,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因遭舍友林森浩投毒死亡。

大学,是不少人远离父母、相对独立生活的开始,是另一种集体生活的开始。与同龄小伙伴怎样朝夕相处;是以自己为中心还是照顾他人感受;发生了小摩擦该怎么处理??

作为独生子女,大多数人不会走向极端,但真正能够做到宽容、懂得妥协和分享的,恐怕也不是大多数。遗憾的是,时下大学生的情商教育、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处理类似问题时,他们更多的只能靠自己,而没有太多来自外界的指引和心理干预。我们的教育过分讲究攀比,强调要超过别人,这种教育方式容易产生嫉妒、仇恨。

“我们的教育一直都鼓励竞争,强调个人成功,中国孩子很勤奋聪明,但缺乏分享与合作精神。”

在成长过程中,很多孩子被灌输的是“不输于人”的竞争意识,缺乏的是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提醒和教诲。竞争无处不在,不管是校园还是社会,但竞争不能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然而,恰恰是在竞争的问题上,社会上的一些人一些事并没有起到正面的积极影响,同事之间、同业之间相互诋毁、突破底线甚至伤人性命的恶性竞争并不鲜见。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学习的好坏、升学率的高低去评价一个学生、一所学校,仿佛只要成绩好,其他都可忽略不计。诸多学校、老师一直以来致力于培养的往往是高精尖的人才,这可能没什么大错。但与此同时,不该忽视的是对一个普通人的培养、一种底线教育——你可以不成为英雄、不成为榜样,但你应该成为一个遵纪守法、有基本道德观念的公民。

我们常说,“要想成功地做事,首先要成功地做人”。如今,做人和做事孰先孰后、孰轻孰重,似乎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某种“逆转”。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高智商低情商的人不时出现,这无疑不是我们希望培养出的人才。

现代年轻人社会交往、与人相处能力弱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这种令人震惊的极端的刑事案件从古到今都存在,这与人的心理状态、生活情态非常复杂,人性本身千差万别有关,没有证据表明现在比过去更严重,所以对这种现象过分解释也是没有必要的。

张颐武也指出,该案反映了现在年轻人与人相处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参与社会的能力,互相磨合的能力确实比较弱。独生子女的一代年轻人不要很独,不要很自我,要学会宽容、包容,在发生冲突的时候,既得体的维护自己的利益,又不要走极端,采取过激行为。

两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让人为之叹息!


第二篇: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


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

写作佳苑

05-26 0631

作文素材:复旦投毒案给予我们的反思

【事件回放】

20xx年4月1日早上,复旦医学院研究生黄洋在宿舍喝了一口饮水机中的水,觉得味道不对,以为水过期了。为了避免别的同学喝到,他倒掉剩余的水,并清洗了水桶。当天下午,黄洋出现发烧、呕吐等症状。医生以为是肠胃炎,就给他做了抗菌的点滴治疗。没想到,黄洋的情况逐渐恶化,并出现了肝肾衰竭的症状。4月8日,黄洋陷入昏迷,生命垂危。4月9日,警方介入调查,在黄洋宿舍饮水机残余饮用水中找到少量N-二甲基亚硝胺,但此时,毒药已经严重损毁了黄洋的肝肾。4月16日,黄洋与世长辞。,

警方将犯罪嫌疑人锁定为黄洋的室友林某,并将其带走调查。警方初步查明,林某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和黄洋关系不睦,心存不满,经过预谋,在3月31日中午,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到寝室,注入饮水机,最终夺去了黄洋的生命。

【观 点】

○人民日报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评论:

令人恐怖的不是有毒物质,而是人心。从19xx年清华大学、19xx年北京大学两起铊盐投毒案,到20xx年马加爵案、扬州大学秋水仙碱投毒案,再到20xx年中国矿业大学铊盐投毒案,那一颗颗漠视生命的心,一颗颗扭曲的心灵,震惊社会。

○人民日报微博在其知名栏目“你好,明天”对此事发表评论:

教育的本质是爱与责任,一颗冷漠的心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要成才,先成人,这句话对教书育人的学校和望子成龙的家长而言非常重要,对在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而言更为重要。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姚建龙评论说:

从披露的案情看,投毒的水桶至少是寝室同学的公共饮水源,受害对象明显具有不确定性。从这一点至少可以看出,他对他人生命是何等的漠视,折射出生命教育在年轻学生群体中的严重缺位。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谈复旦投毒案——知识与德性的错位:

一个人的学历代表他的学习经历,而无法反映他的人格、身心状况,而人格的教育、身心的教育、心理的教育,才是对一个人起到更大作用的教育。如果我们只关注一个人的学历,关注一个人的知识,结果可能就是他有知识没有文化,或者说有知识没有教养,这种情况,一次又一次地在一些校园极端案件里体现出来。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或者社会教育一定要对此予以重视,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外,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人格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心理教育。只有真正重视这些教育,才能让学生既有知识又有文化,而不是有才无德,而有才无德,知识可能成为迫害他人的工具。

【深度剖析】

1.教育缺失,造成道德滑坡

投毒杀人,伤天害理,林某的行为除了令人憎恶,令人震惊,也发人深省。学习学到研究生阶段,又是在复旦这样的名校,用通常的尺度衡量,林某无疑是个人才。然而无可争辩的事实是:林某成了“才”,却没成为“人”。这个强烈的反差,又一次为教育敲响警钟。

一个人可以成不了“才”,但必须成“人”。让一个人成为“人”,是教育最根本的使命。可惜的是我们不少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偏差。悠悠万事,分数唯大,只要成绩上去,就可“一俊遮百丑”;分数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即使学生身上已显出精神苍白、道德滑坡的端倪,也熟视无睹”。小学如此,中学如此,大学还是如此;既然智育成了“第一”甚至“唯一”,所谓健全人格,自然成了镜花水月。

而在家庭中,一些家长同样把“望子成龙”演绎为“别的全是假的,分数才是真的”。同时还教孩子睚眦必报,孩子与同伴闹了矛盾,向家长诉说,家长不但不善言劝导,反而唆使:窝囊废,你没长手,不会打他?还有家长,把安徒生童话也列入“禁书”,理由是“丑小鸭”“美人鱼”会把孩子看傻,以后长大进入社会会被人欺负。在家长的耳提面命中,冷漠、自私已成许多孩子的通病。凡事以自私为圆心,以自利为半径,没有“好处”便弃如敝履;遇到批评,立马回应“少来这一套”。

只育“才”,不育“人”,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进入了教育的误区。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被植入了扭曲的价值观,只要碰到“临界点”,马上发作,极端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只育“才”,不育“人”,结果必是“人才两空”。那些品德不佳而技能超众的所谓人才,一旦误入歧途违法犯罪,更恶更毒,危害性更大。

2.病态人格,致使心灵扭曲

追根溯源,这几起校园案件的“凶手”都是病态人格,有心理疾病,口角、不顺等只是血案的促发因素。

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化解,日积月累,就会诱发心理疾病,致使心灵扭曲。复旦毒杀案,让人们想起了渐被忘却的“马加爵杀人案”。据三亚市公安局一位民警透露,打牌时,有人说马加爵作弊继而发生了口角,大家就把马加爵曾经的种种“劣迹”都说了出来,甚至还提到“吃饭时,连你的老乡都不愿叫你”之类的话。这使得马加爵彻底爆发,进而酿成血案。

调查表明,近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是最为突出的四大“心病”。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医治这些心病,任由其发展,就可能出现下一个“马加爵”。

3. 环境影响,带来不良后果

著名的“路西法效应”告诉我们:人们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作恶。即在恶的环境,再好的种子也会受到影响,最终开出恶之花来。现在的社会,到处充满竞争,校园也概莫能外:入党要争、奖学金要争、贫困生名额要争、荣誉要争、选调生要争、先进分子要争,连当个班干部也要争,学校推荐工作的名额也要争……学生们为争这些荣誉,常常弄得耳红面赤。

其实许多竞争的名目,实则无关人品,甚至无关学术,只是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与升迁。所以,这种机制根本没法培养出大师级人物。相反,会培养出一大批思想有问题的人,他们非常功利,做事不择手段,以确保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有竞争就会有输赢,有输赢就会有心理失衡,心理失衡就可能有反常行为……黄洋与林某之间的恩怨,可能缘于两人之间的竞争:两人成绩都很好,他很有可能是为了出被黄洋盖住“光辉”的恶气,但方法不是通过努力去超越竞争者,而是通过违法手段干掉竞争者。

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我们的思考很多很多,全社会都应进行反思:究竟这起案件反映出哪些病态的社会现象,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去解决。

【时文选粹】

从复旦投毒案看攻击型人格的养成

昨日,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某。警方初步查明,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林某因生活琐事与同学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预谋,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4月1日晨,黄某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救治无效于4月16日下午去世。

此案不仅在复旦校园内引起震动,也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案情逐渐明朗之后,人们开始进行反思。有人说,学生能够轻易将剧毒化合物带出实验室,说明学校对危险物品的管理有漏洞,校方应该承担责任。有人说,因为生活琐事就投毒杀人,说明学校的教育方式有缺陷,校方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界都应该深刻反省。

这些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尽然。学校当然应该严格管理剧毒实验物,不过一个处心积虑害人的凶手通常是有办法躲过常规管控措施的。而且,就算他拿不到有毒化合物,他仍然可以选择其他方式杀人。中国的整个教育体系都有重知识传授而轻心理教育和人格培育的痼疾,不过要让庞大的教育体系为单一的反常事件负责,多少有些牵强附会。实际上,林某做出这种骇人听闻的事情,还是要更多地从他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养成中找原因。而他扭曲的性格,也可能是与他经历、处境和性格相近的一群人所共有的。

从林某的行为方式和他的亲友同学反馈的信息看,他在疏解焦虑、自我调节方面存在缺陷。林某的家人都认定他是善良的孩子,从不争强好胜,受了委屈只会告诉家人,“绝对不可能害人”。林某的同学说他与黄某并无大矛盾,是正常的室友关系。也就是说,当林某身边的人都认为他正常,不会有出格之举时,他已经暗自下定了害人的决心。通常来说,一个人只有在内心压力或者愤懑大到无法排遣时,才会动用极端的手段。而林某在私人空间里写下的一句话“要有一种执著:骂粗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唯有武力”,恰恰印证了他平静的外表下有一颗并不平静的心。

警方初步查明,林某是为了生活琐事导致的不和而加害黄某。这说明,林某既无法自我宣泄郁闷,也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处理人际关系。同处一个屋檐下,免不了互相磕碰,同学之间有些小矛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正常情况下,矛盾双方可以通过谈心、谈判、协商来解决问题,或者找第三方来调解纠纷,血气方刚的男生甚至会先打一架,再达成某种动态平衡。即便是互不原谅,不相往来,也极少有人必得除掉对方而后快。林某仅仅因为生活矛盾就郁积难解进而杀人,这实际上是一种交际缺陷和人格障碍。

不能自我调节心理,也不能化解人际矛盾,这种病态人格要从林某的成长经历中找根源。不管是怎样的经历造就了他,行凶前的他已处在孤僻的状态中,无法摆脱自我纠结的圈禁,也无法从外部力量中得到救赎,直到内心发生异变。林某毒杀黄某的悲剧已经发生,不可挽回,令人忧虑的是正在茁壮成长的青年人中,还有多少人被流放到了心理孤岛上,变得越来越有攻击性?父辈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老师重于教课无暇心理辅导,情荒义疏的社会加重了人际隔膜,虚拟空间的壮大稀释了现实交往,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青少年阳光心态和交际能力的生成。

这就给全社会提了个醒:不能仅仅给孩子以物质供养和知识哺育,心理健康和人格培育也极其重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重要。重智商开发更重情商培养,应该成为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有理念和共同行动。

更多相关推荐: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用尊重理解宽容的心看世界看过对林某的采访感觉很理性很睿智的一个小伙子真的很为他惋惜通过林某与黄某现在的结局我想说的是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生长经历我们应该以尊重为基础以理解为目标用宽容的心看待人和事...

复旦大学投毒案反思 论文

文法学院考查课论文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xx年6月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1引言2一复旦大学投毒案的事态发展2一投毒案的事情经过2二案件的处理2二对该投毒案案件...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

反思复旦大学投毒案文明以尊重生命为起点复旦学生投毒案成一周微博热点在4月15日以来一周左右的时间里复旦学生投毒案成为网络上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4月15日当天一条名为复旦大学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入院的报道受到媒体及网...

思修论文-复旦投毒案的反思

题目人际交往也是门课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密切人际关系也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当我们进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就决定我们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使大学...

复旦投毒案:因琐事杀人带来什么反思

复旦投毒案因琐事杀人带来什么反思导语19日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逮捕了复旦大学投毒案的犯罪嫌疑人林某据初步调查显示林某是因生活琐事与黄某不和心存不满而向其投毒详细这起毒杀案从曝光起就牵动着公众的神经名校的高材...

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

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思考摘要20xx年4月16日复旦大学发布官方微博20xx级医科在读研究生黄洋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不治身亡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并锁定同寝室...

无法承受生命之轻---复旦投毒案反思

无法承受生命之轻反思复旦投毒案在复旦大学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这个案件震惊了整个社会本该如此美好的生活却来不及享受原本可以成为国家栋梁的他就这样离开了人世对于整个事件我们不仅感到惋惜感到伤心而更多的是要得到...

复旦大学投毒案给国人带来怎样的震惊和反思?

复旦大学投毒案给国人怎样的震惊和反思蒋成博4月16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通报中毒入院的20xx级硕士研究生黄洋经抢救无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属中山医院去世目前警方基本认定同寝室同学存在嫌疑并将其刑拘调查刚刚考上...

复旦大学投毒案思考 马基

近期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0xx年4月16日复旦大学发布官方微博称在投毒案中的20xx级学生黄洋在医院经抢救无效去世经过警方调查发现黄洋中毒是由于在寝室喝了含有有毒化合物的饮用水通过调查警方迅速确...

复旦大学投毒案(20xx)

事发因果20xx年4月1日复旦大学20xx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因身体不适入院20xx年4月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警方表示在该生宿舍饮水机内剩余的水中检验出某些含毒化学成分认定其寝...

复旦大学投毒案新闻评论

我认为请求信有其存在的必要因为这是大学生表达看法的方式无人能剥夺他们自由发言的权利但是复旦投毒案一出全国上下轰动不论此案的严重性其舆论也是铺天盖地如果法院最终判决因此请求信而有失公平则难以服众如一位情愿同学说黄...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心理问题

复旦投毒案的心理启示一起发生在复旦大学的毒杀案连日来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而就在此案爆出后的第2天又一起类似悲剧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演学生袁某拿水果刀捅向了舍友蒋某的胸部致其身亡本是同窗同寝的好友最后竟要致对方于...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反思(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