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有感

时间:2024.4.18

读《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有感

——林晓洁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闲暇之时,总要看一些与教学或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在一个明媚的周末下午,我随性阅读了《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一书,深受启迪,本书的作者贝蒂·艾德华,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艺术教授,她最初对于绘画的贡献及她的作品受到了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广泛赞扬,引起了IBM、通用电气等企业对于书中相关话题的研讨。本书用深入浅出讲授了绘画的5种基本技能,打破了初学者对于绘画的畏惧。作者通过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式,证明绘画完全是一项可以学习的技能。而掌握这项技能的关键就在于大脑转换到一种视觉的特殊模式,学会像画家那样看待事物。通过这种新模式的思考和使用大脑能量的新方法,学习者可以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产生有创造力的问题解决方案。这本书是所有对绘画感兴趣,并想要通过绘画认识自己大脑工作情况,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激发自己潜在创造力的人的不可多得的好工具。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一书虽然是讲绘画入门的内容,但它主要目的在于让人们能够自如调节左右脑均衡,简单来说,就是如何自然地在绘画中,从左脑过渡到右脑。如果说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有所感觉,那么看《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一书,便是更简捷更直接地把这种感觉阐述明白——它告诉我:那种所谓灵感,很神乎其神的境界,实际上,就是一种左脑过渡到右脑的过程。

首先把这种感觉找对,那么再加上训练,就可以从根本上学会绘画:一个人问画家,你吃西红柿的时候,是用艺术家的眼光去看它吗?画家回答,我吃西红柿的时候,就和大家一样,但是我在画西红柿的时候,它就是一堆线条和色彩。 放在绘画里,就是把物体不当作物体本身,失掉它的所有现实生活中的概念,从三维压平到二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透过一块带标记的玻璃板,观察要画的事物,甚至是把它描下来,那样,由于左脑形成的视觉概念就会被破坏,然后一直被压抑的右脑就可以登场发挥作用了。

同样还可以把一张白描像倒过来临摹,这样更容易看到线条本身,而不是印象中一个人的头发脑袋胳膊肘——也同样是破坏了左脑的思维方式,于是感觉就会成为右脑的东西。实际上这些感觉所有学过画画的人都懂——虽然不会像书里那样形容成左右脑区别。日常生活中人专注的时候会忘记了时间,对身边的一切充耳不闻,按照书中的说法,也是右脑掌控行动的结果,那么,也就意味着,专注一件事物,是可以用训练来达到目的的。

我在美术课堂中,学生在制作或绘画的同时我也喜欢播放一段舒缓的乐曲,表面上看起来有点在一心二用,其实不然,音乐与美术结合是催发右脑活动的最好方式,而且,音乐本身不会干扰真正进入右脑模式的活动。我认为这样的过程不仅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开发创造力、而且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因为进入这种所谓的右脑状态,那么身边事物给予的影响就会微乎其微,属于一种减压,能发挥得比较好。作者成功地以绘画技巧的训练,教授转换思考模式的方法,让每个人能够迅速地形成有效的注意力,获得真实地观察事物的方法,这更是一种激励创造力的独特课程!

下面摘抄了几段精彩的话:“生命中最满足的时刻发生在一瞬间,当熟悉的事物突然间变得崭新,如同戴上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光环??这种突破太不经常发生了,从而显得如此罕有;而我们的大部分时间好像都深陷在世俗和琐事的因扰中。令人震惊的是:新的发现或发明就是在这些看起来很世俗的琐事基础上产生的。唯一不同的就是我们的感知,我们是否准备好用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看待它,在刚才还阴影笼罩的地方看到某种规律或图案。”


第二篇: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学校让写写与老师之间的故事,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写。思来想去想到了高鸣峰老师,坦白说和高老师的接触时间不长,可是有些事就是这样时间的长短并没有决定这件事。高老师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像一位高僧。

贡布里希说过 :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是吗?好像是这样。每当在大画家的展厅徘徊,我常会想起高老师,也不知为什么。但一点是没什么值得怀疑的。我敬重高老师。

但我从来不认为他是一位大师,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称他为画者。因为高老师不会把艺术挂在嘴边,道理很简单,艺术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依然记得在课余时间的交谈,高老师的语言简单而深刻。他谈教育谈电影,把艺术从祭坛上请下来。有很多的原因使一般人认为艺术是高深莫测的东西,“不沾人间烟火的圣洁之物。

所以,我们这些初学油画的“艺术青年”和“一般人”一样也把艺术放在了祭坛之上。也正是这种原因使我们无奈的陷入艺术的深渊,往往发现不了真正的艺术真谛,更创作不了艺术品。而对于艺术家而言,自然的,平常的,其实是最美的。高老师的魅力,就在于他的教学中,始终固保持着自己的自然和平常,展现着自己的个性和气质。把复杂事物分解成同学易于接受的知识。

尽管当代艺术世界多变而高老师依然保持自然平常的模样,而不

随波逐流。

从另一个侧面来说高老师也是一名愤青。课间的聊天中,高老师很赞同陈丹青关于美术教育在当代中国现状看法的观点。我觉得有一点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味道。当然关于中国艺术教育的当代进程的种种争议,或许早已成为了陈词滥调,我从他稳重外表下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狂妄”。

我常想如果我们接触到的老师能够同时是一个活跃的、战斗在第一线上的当代艺术家,可以肯定:这是一件好事!至少,他的教育意义远远超出课堂本身。除了教授具体的艺术观念和创作能力,现在的艺术学生人数因为扩招而大大增加,我们当然不会都成为艺术家,而社会也并不需要这么多的艺术家,但是不管结果是什么,个人的创意能力、团体意识、自我管理的能力、对于专业格局的反思能力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高老师的存在,为今天数量过多的艺术学子们树立了一个优秀的标杆。对“高墙”里头的学子来说可能不仅仅是一个榜样,更多的情况是,高老师利用了各种机会领着学生走出课堂,提高了传统教学中所欠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这些开放式教学活动很好地让我们处于各种艺术与社会的碰撞和交流当中,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模式化带来的“标准”和“统一”的弊端,推动了我们自我思考,自我培养和多元发展,以此寻找与创造适合自己的艺术方式和艺术理念。

生活还在继续,高老师依然为他的艺术追求不懈努力着。而我应该感激高老师。是他教会了我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更多相关推荐:
读《逆向思考的艺术》有感

读逆向思考的艺术有感读逆向思考的艺术有感水金徐老师在一次动态中为将来有志于从事gt证券行业的同学推荐了100本书为了早日能实现财务上的自由当时我把这些书记了下来并且或买或下载了那些书籍我利用晚上的时间已阅读了5...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说起沟通就让我联想到:因为我与跨部门的一位同事没有沟通好,而造成了一些工作上不必要的失误。正因此事我就选读了这一篇《沟通的艺术》,我感触很深,很多时候确实是因为沟通不到位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错…

爱的艺术读后感800字

爱的艺术读后感800字爱的艺术gt读后感800字一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很好的一本薄薄的书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办法一是创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隋丽萍今年寒假我读了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书中提到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慢...

《旅游的艺术》读后感

旅行的艺术读后感体科院朱嘉明20xx2701009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和矛盾无论是多么的不明晰旅行仍能表达出紧张工作和辛苦谋生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意义而且对...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读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有感南康中心小学陈玲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它需要水滴石穿的耐性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需要生命潜移默化的成长过程需要静悄悄地革命对此回想从教十九年以来我很有感触深有体会作为一线教...

读后感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3s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泉九中物理组王豫闽读了张文质老师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通过学习让我感受到了生命化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在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首先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教育是慢的艺术教师需要带着生命的热...

关于针对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HRPlanningSystemIntegrationandUpgradingResearchofASuzhouInstitution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泉九中物理组王豫闽读了张文质老师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感触颇深...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慢的艺术和优秀的教师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三坊三组杨柳雪镇实验小学李小惠夏季悄悄来临向晚的微风吹来小区里开始寂静下来年轻的妈妈带着蹒跚学步的孩子一对对夫妇相伴而行好一首美妙的小夜曲在蹒跚学步的孩子旁边我...

《建筑视觉原理--基于建筑概念的视觉思考》读后感

建筑视觉原理基于建筑概念的视觉思考读后感建筑视觉原理基于建筑概念的视觉思考是国内少见的启发式教材重点是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58篇课文对70余个重要概念作了生动的阐述并配以紧密结合实际的多样化习题是对建筑视觉教...

思考的技术读书笔记

思考的技术大前研一阅读时间20xx年10月21日晚20xx年11月10日晚1前言部分发达国家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老年人把花不完的钱采用年金储蓄保险等形态作为理财的方式话句话说这些钱丧失了流通性所以全世界每个国家今...

《思考的技术》读书报告

思考的技术有感思考的技术是由一位思维特别敏捷的同事推荐看后最大感触就是大前研一在被我们忽略的思维方法中提炼出一套完整的让人耳目一新的思考技术我认为本书的成功主要因素有以下两个一是大前研一扎实的调研功底积累和大量...

思考的艺术读后感(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