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当代艺术 读后感

王瑞芸《西方当代艺术理论》读后感

读过这篇文章的第一感觉就是很抽象也很是枯燥乏味。似乎是自己的肤浅,没有多的学问去对此反驳,也许自己根本没有必要去深的了解这些关于时代关于风格关于许多不需要那么多人争执的文字词语和对艺术的描述的问题上。艺术的发展不需要那么多的理论家在边上指指点点更不需要他们规定下什么条条框框来约束艺术的发展。

读过此文章我也被无意识的带到比人的理论框架下,为自己去说别人的话。当代艺术中国只是唯唯诺诺地跟着西方,很多情况限制了中国当代艺术理论的发展。重要的是了解别人、对比自己。少去搬弄的西方的新名词,仿佛高深的学问是用繁复的名词来修饰,让研究的人都对自己产生一种不理解,更何况我们跟着人家后边,气喘吁吁倒是必然,摔个跟头更是得不偿失的。所以我们研究就不要跟着自己受累,让读者也跟着受累。了解西方不要胆怯,要虚心的学习,同时要努力的发现自己(同样适合我们现在,学生和老师在一起研究,不要去畏惧老师,不要怕自己不足,只要自己虚心的去学习,不断发现自己的优点)。现在的中国缺少这方面的东西,是因为我们自己把自己蒙蔽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现代艺术结束之后,自然就是当代艺术(也被称为“后现代艺术”)的开始。我们在了解这样的分期时,同时也应该知道,分期是为了书写历史的方便,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截然的界限,并不就意味着到l 860年时,古典艺术就消失了,或者到l960年时,现代艺术就彻底终结了。直到现在,不光现代艺术还在,古典艺术也一样可以存在,只不过它们已经不是主流了,而是作为一个品类存在

了。时期只是便于我们在看文字资料所不被迷混,其实这样的时间间隔对与研究艺术论起到一定的作用罢了,他对艺术的发展并没有丝毫的阻隔,只是对人们的看法和思想起到一定的引领或向导。其实指引的的方向还不知是对是错,只是其中强加了研究者的条框。通过文章的介绍了解西方对古典、现代、当代艺术有这样的描述“古典艺术的特征是写实,美学定义是美。它是一项集体主义的宏大事业。现代艺术的特征是脱蕊写实而走向变形抽象,自由地创造各种个性化风格。因此它的美学定义是个性——从发展艺术家的个性,到强调艺术自身的个性,即让艺术独立。而当代艺术的定义却不能用三两句话来打发,因为它实在是边界模糊,而且手段任意,它不仅没有一个属于自身的风格,也不存在共同的美学主张。”

…… …… 余下全文

篇二 :人类的艺术读后感

《人类的艺术》读后感 刘成龙

从4000年前古埃及的艺术到19世纪现代派的作品,从建筑、绘画、雕刻到音乐、戏剧、小说,作者将人类迷人而庞杂的艺术如数家珍地摆放到读者的眼前,让读者犹如经历了一场视觉的盛宴。 时至今日,还没有一部关于艺术的读物有如房龙的这部作品受到人们持续而广泛的欢迎。它就是---《人类的艺术》

房龙是按这条思路写的《人类的艺术》,说明人类的文明,是根据人类各个时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创造出来的。这一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史前期到奴隶社会和中世纪的封建社会阶段,接着写伟大的文艺复兴时期,最后回到中国、印度及日本的文化。

作为一本普及性读物,《人类的艺术》简明扼要地讲解了全世界各国的艺术情况。艺术只有一个目的,艺术家要为之不倦的努力,不懈的奋斗。这个目的就是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生活的艺术。写到这里,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侯教授,想起了商业创业管理这门课程。对比艺术,创意更为广泛,而在这学期,在面对同学们不同的调研结果,每一位老板分享他们在商业上的创意,无不让我们感受到,商业上的创意就是生活的艺术!与众不同管理方式、销售模式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

联想房龙在书中所谈到的艺术。为什么石器时代所制造的粗糙的碗具与武器都能称之为艺术,而现在我们所制造的精美的碗具与武器都不能称为艺术呢?因为,有创意的艺术才能叫艺术,没创意的艺术只能被称为模仿。你不得不赞同,在当今这个花多眼乱的世界里,别

具一格的商业模式、产品会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目光。

我常常这样想:在绘画创造的艺术上我可能没有达芬奇那么高,我只要追求自己的条件和风格,虽然画不出好作品来,但也可以认为自己是艺术家了。这正像没有资格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一样,他只要坚持不懈的运动,追求的便是这种运动的乐趣。打球不是因为科比,只是我喜欢打球而已。艺术如此,生活如此,创意也应该如此。只要我们认为我们很有创意,并且不断的创新,相信总有那么几个可行性很大的方案,付诸行动,或许下部人类的艺术会有你的名字。

…… …… 余下全文

篇三 :《中国艺术》读后感

《人一生要知道的中国艺术》读后感

前言

《人一生要知道的中国艺术》精简中国艺术体系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以文字结合图画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远至远古时期,近到近现代艺术之瑰宝。省略了冗杂的文字理论,留于读者更多的遐想空间去自我体味。中国艺术包罗万象,有静态的,有动态的;有写实的,有寓意的;有批判现实的,有颂唱美好精神与希望的。但凡你所想到的美好的东西,均能在中国艺术中找到其渊源,小到刻画精美的玉器装饰品,大到彰显地位的青铜方鼎等等,似乎每一个历史的角落都埋藏着等待世人去挖掘的艺术珍品。

1 中国艺术之动、静美

1.1 中国艺术的动态美

动态美包含舞蹈、戏剧等艺术表现形式,其最远可追至远古舞蹈,这些舞蹈形式多现于陶器上,并且舞蹈形式整齐划一,服饰、队形统一,虽无音乐记载,但从刻画的舞者动作方向可推测出当时应该有乐器加以辅助。据历史考证,这种舞蹈的编排、组合均由原始氏族中的巫来完成,所以其对中国舞蹈的发展与推进起着重要的作用。

再至皮影戏,皮影可谓中国艺术所特有的表现形式,其集音乐与表演艺术为一体,采用灯光、背景等形式加以衬托,用来表现人物的动态、表情。皮影戏有文场与武场两种形式,武场音乐高低起伏紧密,场面热闹;文场音乐平缓动听,声情并茂,发人深思。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其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开始于徽班进京,京剧是集大成者,为适应当时北京观众的需要,其融汇了在京较为流行的地方戏剧特色,有京剧、秦腔、汉剧、昆剧等,后演变成今天的京剧。随时代发展,京剧的形式不再只限于表现历史故事,而逐渐演变,吸收现代社会情境,成为更加注重创作特色的现代戏,如脍炙人口的《红顶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经典曲目。

1.2 中国艺术的静态美

可分为书画与工艺品,而工艺品又可根据其价值分为实用工艺品与审美工艺品以及集两者价值于一身的工艺品。

1.2.1书画

书画包含书法与绘画

中国绘画可根据时代的变迁分为。其最远可到远古时期的岩画,岩画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发现,其刻画的内容简单,无细节刻画,多以猪、牛、羊、虎等动物形象为主,表现生动、形象,反映出人类早期的生活状况。战国漆画有两种:一种是绘于日用品上的图画,一种是漆棺画。这些漆画具有强烈的动感,同时写意性强。随时间推移,古代人绘画内容表现出多样性,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按表现手法又可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前者突出笔法,后者看重意境,如齐白石笔下的虾与徐悲鸿笔下的马。前者突出虾的活龙活现,而后者却更多的是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与激励。说到绘画,还有丰子恺的漫画,我国的漫画形式大大区别于日本漫画的那种张力,丰子恺的漫画对象以儿童多见,表现出年轻生命力的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同时其还将漫画作为一种抗击敌人的手段,通过漫画表达自己对敌人愤慨。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后感艺术的精神

《艺术的精神》

康定斯基一生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当时的欧洲正处于“世纪末”的颓废神秘的文化氛围中,这使他的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流行于欧洲的“通神学”的影响,加上早年接受的音乐教育以及对瓦格纳音乐地崇拜,使他贬抑写实主义艺术而极力推崇抽象主义艺术,提倡绘画应当表现的是掩盖在事物的面纱之内的闪光的精神。他认为“凡是内在需要的,发源于心灵的,就是美的,”并按照他的“内在需要原则”对绘画中的形和色等要素与心灵的关系作了独特的解释。他甚至把色彩比喻成琴键、音缀、音符等,认为“色彩的和谐只能以有目的地激荡人类的灵魂这一原则为基础,色彩与形是内在精神和谐的物质媒介。”

由于对形和色的及其关注,构件起了康定斯基对绘画的“内在声音”这一概念的提出和确认。在此,他提出了通过色彩和形所表现出的“运动”和“张力”等术语,要求绘画与宇宙达到同一性。鉴于此,他又特指点、线、面等作为绘画的基本要素它们在绘画中也有独立地表现价值,是构成绘画语言的基本元素,抽象绘画的价值就是这些元素内在声音地和谐展示。

康定斯基的这些主张带着明显的危机意识和改造现实的雄心,他的主张与理论体现了同时代的很多画家的艺术追求与审美理想,也正因为此,康定斯基成了20世纪以来伟大的抽象主义画家。

康定斯基把对艺术的追求比喻成一个三角形,要么爬到顶端,要么滑到底部,他认为这很形象,爬到顶端的永远是个别的出类拔萃的人,而那些多数的待在底部的人永远都死气沉沉。由此,康定斯基非常主张绘画中对内在生命地传达。他推崇凡高、塞上、马蒂斯、毕加索等一些画家,认为他们的艺术都是富有生命的艺术。他认为各种艺术门类应当相互学习和借鉴,以弥补自己的不足,研究新的规律即创新艺术的方法。“每一个深入自己艺术杰作隐秘内在的人,都是创建正向高空升腾的金字塔的令人钦慕的劳动者。”

在谈到形和色彩的作用时,康定斯基认为他们都是绘画的基本语言,每一种色彩都代表一种声响,各种色彩混合在一起也有声响,当这些色彩的混合或组合为和谐的时候就构成了“音乐”,他把绘画与音乐的共性结合在了一起。但他同时认为“只有形式才能作为对对象的描写,或作为对平面空间的纯抽象限定而独立存在,而色彩不能单独存在。形式本身也有自己的声响,各种形式和谐组合也构成了音乐”。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说话的艺术读后感

《说话的艺术》读后感

梁仕茵

说话。这是一个动宾短语。说,是一个动词。话,是一个宾语,也是一个名词。人生存在这个社会上,与社会上的人有千丝万缕的沟通和联系,而这很大程度上是要靠说话来维持这项沟通与联系的活动。无论一个人在社会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充当什么样的身份,语言一直是维持人际关系良好互动的工具之一。
  语言是双方信息沟通的桥梁,是双方思想感情交流的渠道。语言在人际交往中占据着最基本、最重要的位置。语言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能随着时间、场合、对象的不同,而表达出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说话礼貌的关键在于尊重对方和自我谦让。

古往今来,但凡不通说话之道者,都难成大事,而能成事者,一定在语言方面具有其独特的能力。一句恰到好处的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把握说话的场合和时机,领略说话精髓,悟透说话之道,顺利在众人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说话的艺术。这本书告诉我怎样修炼说话能力,怎样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我可以获得大量关于五千年文明古国的说话之道,其中,不仅包括说话中要注意的礼节及中庸平和之道,同时也有幽默解困的诙谐式说话之道。

沟通交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说话是人们表达意愿的一种方式,也是一门艺术,自然也有一定的讲究。古往今来,但凡不通说话之道者,都难成大事;而能成事者,一定在语言方面有其独特的精髓和真谛。中国人在追寻为人之道时,也十分讲究语言的艺术。我国著名散文学家朱自清就说过:“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是在说话里。”
  所谓“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使人跳”。说话能力体现着一个人的内涵、素质。一个说话讲究艺术的人说出的话,常常理切、辞精、褒贬有节、进退有余地,可陶冶他人之情操,可以体现个人的雄才大略,更可以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一句恰到好处的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句不得体的话,也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因此,能否把握说话的技巧,对其人生成败是至关重要的。
  职场上,每人每天和同事、领导难免有话要说;家庭中,每人每天要和妻子、丈夫、父母、孩子进行交流,一句话牢牢记在孩子心里,影响他的一生,成就课他的人生;社交时,必须要和朋友、客户联络感情,一句话赢取了客户的信任,几百万的生意便大笔一挥地签下了……说什么,怎么说,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时候说都是有大学问的,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掌握的说话技巧。在注重人际沟通的现代社会,说话的艺术也就是成功的艺术。古有晏子使楚巧妙回击楚国君臣,保住齐国尊严;蔺相如秦廷据理力争,力保和氏璧;诸葛亮舌战群儒,促使孙刘联盟形成,保住刘备江山。今有周总理妙答外国记者,中国人低头走路是因为在走上坡路;安徒生妙答有钱人,将路人讥笑他的话里的“帽子”和“脑袋”互易,变成了对愚昧贵族的犀利的讽刺;诗人歌德对给傻瓜让路的妙答。这一切一切,都说明了说话艺术的重要性。当然,这些其实都不难,最难的是这些东西没有一套现成的标准可以参考,更没有人会把这些经验全盘相授,而是要自己去领悟,而这本书,正是教会了我如何让说话,甚至于如何做人。
  要想提升自己的口才,我们就要学习面对不同的谈话对象、不同的谈话场合,能够随机应变的语言技巧。在与人交谈中,掌握得体的词汇用语,不仅能够用话语攻心,牵着对方的鼻子走,还要能够四两拨千斤的拒绝他人的要求,或者在不动声色中给予别人无声的还击。
  除了培养说的能力以外,还要掌握跟说密切相关的能力,如观察能力、说话时机的把握、听出言外之意、学会倾听等等。观察还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看个人的接受程度来注意说话的分寸。玩笑不能随便开。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两个人的熟悉程度,要看他们聊天的猥琐程度。”比喻可能有点不太恰当,但是的确朋友之间越熟悉聊天就越放得开。实际上,看看我们周围那些伶牙俐齿者,你不难发现她们大多都是知识丰富、了解人情世故的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不俗不媚、宽容随和、通情达理的谈话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广受欢迎的。即便是批评,由于他们采取了有效的谈话技巧,也因此更容易让对方接受。
  在日常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书中所传授的方法,并且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将自己的真知灼见用种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表发出来。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说话的艺术读后感

作为一名老师,必定要拥有一定的说话技巧,这样才能应变课堂上的一些突发状况,这一要求在对于语文老师来说要更加严格。为了能够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口才,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我选择了《说话的艺术》这本书,以下是我阅读完后的感想:

著名心理学家卡耐基曾经说过:“如果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首先就要做一个善于倾听别人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你不妨问问别人一些他们喜欢回答的问题,鼓励他们开口说话,说说他们自己以及他们所取得的成就。”

认真倾听对方的表达,可以让对方感受到尊重,而且,不随意打断对方表达的思路和过程,可以让对方完整而随心地表述清楚,而我们,就可以通过倾听和适当的提问式引导,得到更为充分、完整的信息,从中更为清晰地调整自己准备回应的表达思路,以及表达顺序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明确自己谈话所要实现的目的和重点,平和自然而且有效地进行与对方之间的谈话。

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尤其是工作中要学会倾听,听到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且加以引导,为学生解惑,帮助他们成长。

其次,我们要慎言,这一点时时刻刻都要注意,先不提祸从口出这么严重的后果,也要注意“恶语伤人六月寒”的恶劣行径。我很欣赏《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他的文字功底和说话的技巧非常成熟,他在作品中有这样一段话来提醒我们慎言:“如果一个人重2000kg,但你非要说人家重两吨,那么你被人家打成猪头我都不会同情你。”虽然言语有些粗俗,但是却很形象。在与学生接触时更要要注意这一点,不能出言重伤学生。敏于事而慎于言,可以作为我们今后生活中的箴言。

最后,要注意适当地修饰自己的语言,当然,这也要讲究个度。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阴暗;他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修饰。只知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盾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他的戏法总有让人揭穿的一日。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了自己。只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的说话。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饰可得的。作为一个老师,说话时需要适当地修饰,有些话修饰地不用太复杂,能让学生明白又不失涵养,为最佳。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说话艺术读后感

谈谈说话的艺术-读《语言的魅力》有感 最近再次拜读《语言的魅力》一文,感受颇多,该篇的主要内容是讲:有一个盲人乞丐,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乞讨,手里举着一块牌子,上写:“我什么都看不见!”不用说他是为了生活所迫才至于此,但他的乞讨箱里却一个钱也没有,这天,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经过这里,他问老人:“今天有人给你钱吗?”老人回答:“没有,一个铜板也没得到。” 让.彼浩勒沉思了一下,在老人手里的牌子上加了几个字:“春天来了,可是。。。。。。”就匆匆离开了。

下午让.彼浩勒再次经过这里,问盲老人的收入情况,老人回答说:“下午,给我钱的钱的人多极了!” 让.彼浩勒会心地笑了。 “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富有诗意的语言,把普通人和盲人对春天的感受作了一次鲜明的对比,引起了极大的震撼。是啊,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到处是花红柳绿、莺飞燕舞,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对于一个盲人来说,只是一片黑暗,多么让人心酸啊!普通民众想到这些,怎么能不对他产生同情呢?

语言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同的说话方式会影响周围的人对你的看法,简单的一个字,甚至是语气的不同,给人的感觉就可能大不一样。语言也是一种沟通行为,说之前需要好好想一想,该怎么说、怎么用词,说的时候还需观察对方的反应,如果对方已显示不耐烦了,那就应该提前结束对话或转换话题,说话还要给人留以情面,所谓“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就算自己是在理的一方,也要给对方留下一个下台的台阶。

有一家商场,这天来了一个要求退货的客人,要退的货是一件衬衣,但售货员发现,衬衣已穿过并且有洗过的痕迹,故拒绝退货,但客人坚持说,衣服从未穿过,更没有洗过。争执中惊动了部门经理,经理经过仔细的观察,也觉得衣服已经洗过,他想了想对客人说:“也许是你家里什么人误把它送到洗衣店里洗过了,可能你自己也不知道。”接下来,他指出了衣服被洗过的痕迹,客人听了,不再作声悄悄地把衣服拿走了。

…… …… 余下全文

篇八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

《小说的艺术》作者是米兰·昆德拉,是捷克裔小说家,主要作品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还有就是这本《小说的艺术》。这本书共有七章,每一章都独立成篇,展现的都是作者对小说的想法。

从朋友手里借这本书,是因为他说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完全不一样的视角。他一直在强调我们不应该画个圈把自己框起来,多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哪怕只是触碰到冰山一角,都会带给我们很大的触动。我很赞成,我的感触是从反面的,圈起自己,生活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容易堕落沉沦。不过坦白来说,读这本书挺费劲的,有点读红楼的感觉,读读停停,往往会出现读了却忘了前面读的是什么,需要返回去重读的现象。反反复复多次,我始终不得其精髓,不过在读本书的时候,会边读边找文章中涉及的一些书,没有去读原文,只是百科了那些书的大概,希望对自己理解文章有益处。

这七章,我最喜欢第五章--《那后面的某个地方》。开篇讲了作者从朋友那里听来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名布拉格工程师应邀参加伦敦举行的一个科学研讨会,结束之后回到布拉格,却意外发现一篇文章指责他面对西方新闻界做了一个污蔑他社会主义祖国的宣言,还说他决定留在西方。非法移民,加上那样一个宣言那可不是小事,这可是要蹲二十年监狱的,以至于他的女秘书发现他在自己的办公室的时候是那样的错愕和惊恐。工程师能做什么呢,去找杂志主编澄清,去找内政部人员澄清,可是没有人给他辟谣,但是他们对工程师承诺,工程师绝对不会有什么事,他尽可高枕无忧。可工程师没能高枕无忧,

相反,他意识到自己被严密监视了,有人监听他的讲话,有人在大街上跟踪他。他无法入眠,带着紧张、惊恐度日,终于有一天,他冒了很大的、真正的危险,非法离开了国家。

这是一个荒诞可笑的故事,不是因为错误被惩罚,却是因为惩罚而去犯错。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引出了一个叫法“卡夫卡式”。我特意去查了“卡夫卡”,他是奥地利德语小说家,与作者一样生于捷克,他的代表作有《变形记》、《城堡》,有人把他比作小说界的毕加索,记录尚未进入意识中的畸形。文章之后的篇幅试着讲述了卡夫卡式的几个方面,首先是工程师那样的因为惩罚而去犯错的荒诞可笑;然后是《城堡》中的土地测量员K因为被惩罚,所以开启了“自我负罪”的机器,回顾自己的一生,连最小的细节都不放过,就为了寻找自己的过错。尽管惩罚是荒诞的。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