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子》有感

时间:2024.5.4

徐超 30707094 广告092 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

本来想写成《老子》批判,因为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总是对传统思想文化抱有一种莫名的崇拜和自负,这种崇拜和自负让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获得某种心理的满足中的同时,对社会事务抱着一种置身事外的态度,裹足不前和无所作为。当然,这也与中国社会的特殊生活环境有关,因为社会总是由统治者掌控着,除非知识分子能够站在统治者角度思考,如果站在客观公正的社会立场,知识不仅不能带来个人的益处,也无法带来社会益处,相反,完全有可能让知识分子本人甚至牵连家人招致灭顶之灾。 明知不可为,当然就只能带着一种嘲弄的态度看着统治者屠毒社会,连带让治下平民百姓共同走向毁灭,悲叹社会可怜的命运。

不能对古代哲人保持一种理性的批判,不能把古代哲人一些理性思考加以促进,不能按照良好理念具体实施和架构社会制度,总是生活在古代哲人的阴影之下,甚至把古代哲人的认识当作理所当然的先验的保持自己虚荣心的僵化观念,那么社会就永远无法进步。

但是,由于本人对《老子》表达含义存在理解的模糊,为了更加确切地把握《老子》要表达的思想还需要进一步细究考究,所以一时还不敢托大,因此也就把帖子名称称为有感。

原来读《老子》,那是把它当作经典学习,就像一个学生囫囵吞枣的诵读。近来读《老子》,只是出于一种东方知识分子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推崇的内在好奇心驱使,因为本人毕竟是在业余时间对《老子》进行解读,对于《老子》当时的社会环境,老子本人所受文化影响,老子时代人们的表达习惯,都有许多未知和疑惑。况且,在现今,世界文化受西方的影响极其巨大,西方文化中那种依据理论提出的理念和架构方式,指导实践和应用,并形成一种能够稳定的自然和社会结构,并在已有架构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和调整,这些西方思想方法,已经极大地影响了世界。任何理论如果没有找到实证根基,那么仍然是空泛无益的,理论一定要带来应用才能够体现理论的价值。估计东方式学者,在从《老子》等诸子百家的灵巧智慧思维中不断开悟提升而产生某种幸福满足之外,对于怎么形成具体的社会关系框架实现老子设想,还没有太多的空间和能力去做。

中国的知识分子把尊严(也就是面子)看得很重要,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自由和活跃环境中产生的思想不仅让他们痴迷,而且也能让他们在咄咄逼人的西方文化冲击面前保持住一份东方学者应有的特色和矜持。当然,东方知识分子从来没有意识到,东方文化从来就不是平民的荣耀外衣,在中国古代,不管你学识多深,如果离开了统治者,你就是一个寒酸的“孔乙己”,自以为高人一等,却里外不是人。在平民百姓看来,你就是一介腐儒,在统治者看来,你就是朽木不可雕也。

我们可以相信有些中国的学者是对同胞具有悲悯情怀的,他们希望君主与平民能够各此做好自己的角色,相安于事,让社会稳固发展。由于君主对社会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其他人,所以学者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进言,让中国每一届君主都是圣君。他们能够以宽广的胸怀,以睿智的智慧,体恤平民百姓。但是,可能吗?

统治者们首先是通过暴力得到自己崇高的社会地位,这就是老子说的“夫兵者,不祥之器也”,“战胜,以丧礼处之”。老子告诫统治者,你的暴力本来就是对社会的破坏,是一种违背人性的东西,不要因为自己通过暴力战胜了其他人,就忘乎所以,接下来和平统治天下更困难。作为学者的老子,确实是对统治者推心置腹了,一切都为统治者着想,一切都是关怀着统治者。这种总是站在统治者角度思考、看问题,大概是东方学者从祖师爷的老子等人那儿带来的永远无法消除的“忠心”。

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我们就来看看统治者是怎么被宠坏的吧。统治者的地位的形成从一开始就脱离了老子这样的学者的思维逻辑,在战争中,统治者就是凭着不断把别人踩在脚下,才让自己有崇高的地位,要是统治者不随时打击对自己造成威胁的敌对力量,随时让自己保持高度警惕,他的地位就必然受到各种威胁。所以统治者随时都必须“用兵”,当然这种“用兵”可以只是保留一种威慑力量,就如“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

为了在和平时期保持住崇高的地位,统治者还必须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规则,如“君无戏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主随时都有取人性命的威严。当然“礼”的保证对于维护君主威严也很重要,尽管老子提倡统治者“无为”,也就是让统治者不要太过干预平民生活,不要强制平民对自己行如跪拜的礼,但是统治者甚至一旦习惯了别人的跪拜,突然让人不跪拜,君主还真不习惯,并迅速由别人的不跪拜想到别人是想“犯上作乱”。清朝时,英国特使马尔戛尼来到中国,当时的乾隆就规定必须以跪拜礼会见,因为特使不跪拜就意味着清朝的“王化威严不能够披于四方”。

对于统治者慢慢形成高高在上的思维定式,老子也是有提醒的,“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就是让统治者不想总接受别人的吹捧,这样会慢慢被吹捧冲昏头脑。到君主坐上龙椅宝座,旁边人说话甚至连说话都必须讲究了,哪怕在你甚至对统治者的微词都会让统治者不高兴,并迅速形成对自己崇高地位受到威胁的联想,结果,自然就形成了一种敌对情绪,凭借着权力,这种敌对很快就可以停歇,权力治人那是太轻松了。

君主毕竟是装成神的人,是人难免存在隋性,例如不想上朝,例如玩玩斗蛐蛐。如果你竟然因此就去劝诫这个掌握每个人生杀大权的“君主”, 想让“君主”为千秋万代着想,勤于政务,那么,你的生命就随时有危险,这也是为什么有“伴君如伴虎”一说了。

老子对统治者可以说是忠心耿耿的学者了,想不断让统治者开窍,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都是让统治用行为对社会示范,用宽容和尊重来让社会自我发展,也让统治者尽可能保持长久的统治。老子对统治的出谋划策可以说是一种悲悯的情怀了。但是结果如何?统治者偏偏就听不进,因为统治者是用暴力手段取得政权的,他们凭着那套权谋之术取得了成功,让自己占有了天下,取得了江山。当然,他们更相信权谋,更要主动出击,用强力驯服他人和社会。

尽管《老子》总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耐心规劝,但是其实从一开始,老子就站错了位置,错了问题,老子一点也没有意识到统治者从暴力得到的生活的哲学逻辑,就是与老子的哲学逻辑相违背的。作为真正的学者,考虑应该是让社会怎么来钳制握有权力的统治者,让统治者意识到社会的稳定生存就是一种成员的彼此尊重和关注,是一种对每种社会争斗带来严重后果的制止,让社会冲突能够在不造成生命和财产太大破坏的规则下进行。

不能相信救世主,也没有圣君,他们本来就是凭着践踏别人的肩膀上升的。圣君如果不践踏你们,他们又怎么能够“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社会的每个人都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为了自己的正当权益,为了社会的生存正义,为了让不长期受统治者的盘剥,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来抗争,让统治者意识除非人类平等地同生共存,否则就是共同的毁灭。

对此,西方的社会学者考虑就更周全,除了提倡社会文化道德,给予社会成员正确的合理的生活观念影响,让社会成员在内心里自我约束,变成一种自觉行动之外,外在的约束同样不可缺少。幻想“圣君”,“恩赐”是可悲的,也许你对君主的吹捧让你得到了好处,但是,在你得到好处的同时,必然有人有所失去。无端的得到和无端的失去,都如“抢劫”和被“抢劫”,最终就是一场反抗被压制的生死搏斗。

让民主自由法制精神进入我们的东方文化和生活的天空,建立起一套人类共生共存的良好规则,让每个人尽展所长,让人类在分工与合作中不断前进。其实《老子》一直提倡的“无为”的真谛就是统治者给予社会充分的自由,只有人们拥有足够的自由,人们才能把精力放在自我强化上。老子同时说“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如果想为天下大事打算,那么你就必须具有足够的能力,让人们来对你加以判断选择。没有足够的远见,没有足够的心胸,不能如老子说的“去甚、去大、去奢”,如果想强行取得“天下神器”,那么,社会将处境危险,“覆巢之下无完卵”。


第二篇:经典阅读——读老子三章有感


柔真能克刚?

—————————————————读《老子》三章有感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八章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本章可与八章的内容联系起来。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最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这就清楚地说明,老子所讲的软弱、柔弱,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此处,由于水性趋下居卑,因而老子又阐扬卑下屈辱的观念,实际上反而能够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坚强的力量。本章后面有一句话:“正言若反”,它集中概括了老子辩

证法思想。

水是地球上最丰富的资源,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最常见的事物,所以老子多次用水来比喻道,水的柔弱人们都了解,而水的力量人们也都明白,当奔腾汹涌的洪流袭来,谁能够阻挡。当浩浩荡荡的大潮退去,谁又能够挽回?河底的坚石会被水冲刷的没有了棱角,洞顶的滴水能够滴穿坚硬的花岗岩。

有人说法家是最刚性的,岂知法治之最高境界是无刑,无教,无为?我倒认为,法制与水的特性是相似的,法制看似是强大的,是因为人们犯了法,并不是法犯了人。对于没有犯法的人,法制一点伤害不着他,那法制又是多么的柔弱呢?

人人都喊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轮到自己的时候谁又不想逃避于法律之外呢?谁能控制自己的私欲而不损公德?若是犯了法,被处罚就大骂法律之严酷无情,也正是法制刚性之说的由来。真正是正言若反。

在这种两难的境况下,可见推行法治是多么的困难,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变法有“商鞅变法”和“王

安石变法”,哪一次不是受到权贵们的非议、辱骂、抵制、抵毁?王安石变法不足十年,即被朝中旧贵推翻而恢复旧制。不但变法施行的几年遭到巨大的抵制,后世辱骂者也屡见不鲜,明代杨慎的《铅丹录》对王安石极尽毁谤之能事,谓之为“古今第一小人”。

老子对待用兵的观点一直是谨慎而沉重。用兵打仗虽是国之不祥之事,然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没有军队,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老子虽然讲“兵者,不祥之器”,但并不是不言兵甲,不问军事。百姓只在乎自己吃的饱穿的暖,但君王却应当时刻关注着军事,只有军事的强大,才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军事强大,也是称王天下的基础.

所以啊,我还是觉得有时候更需要的不只是以柔克刚,以弱克强,还是要用更强大的自己去征服强大的他。

更多相关推荐: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老子又称作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

《老子》读后感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著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鲁迅便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洋洋洒洒不过五千余字但却字字珠玑可以说是一字...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韦朋飞S31314026老子又称道德经全书分为两大部分道经与德经道与德的关系在生命缔造过程中有很显著的体现道生之德畜之大道缔造了万物即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缔造万物的自然是道了德性养育了...

《老子》读后感

读老子有感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这是一部凝结着中华民族深邃智慧的不朽之作用心去品读老子我们总会有很多的心得收获我们小组从老子的无为自知方圆处世三方面展开了学...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老子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

老子读后感

阅读老子感悟智慧每当我手捧老子读着那充满智慧的故事探求那玄而又玄的道这样的一幅画面总会出现在我的眼前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的去到函谷老人微笑着看着路边的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在一张牛皮上老人慢慢的记录着心中不...

读《老子》有感

爱的细节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五千余言但她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是道家留给后世的无可比拟的瑰宝朱光潜老先生曾在谈美中说过美对于不同人是不一样的有对价值的价值美有对科学的科学美有对艺术的艺术美总...

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为什么会选择读老子这门课程呢我喜欢中国文化我喜欢老子其实都对不过说到底我是奔着清风老师去的因为在上学期是清风老师教我语文再也没有上过这么生动的语文课了要说为什么喜欢呢是喜欢有这种这么生动的课堂不是书好...

读老子有感

做人当如水读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有所感很喜欢老子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那种平静中蕴含的强大所谓上善若水水至善至柔也至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柔能变化于无穷并包容一切水刚故可滴水而致石穿水集善柔刚于一身...

读老子有感

读老子有感有幸能读老子五千言对我来说还有一段小故事04年我从局里到契税征收窗口负责税收业务当时我是一个20多岁的毛头小子每天对着数以百计纳税群众有些心浮气躁再加上年轻气盛刚来的一段时间不可避免的产生大大小小的摩...

老子读后感

看了老子以后发现书中很多的言论都是归因于对大同社会的向往还有是对现实的批判以及消极的思想结合他生平的经历倒也不难理解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

老子读后感(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