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圣经《道德经》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时间:2024.4.20

东方圣经《道德经》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2012-06-02 00:59 匿名 | 分类:小说 | 浏览2317次

道德经读后感,不要讲很多的故事,要有很多感受

知道鼓励您使用附件功能来解决当前问题

?

? 您可以对附件设置价格,被下载次数越多,收获越大。每天最多能得50财富值 如果您的回答被提问者采纳,系统奖励调整为2经验值 + 2财富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东方圣经道德经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东方圣经道德经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东方圣经道德经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网友采纳

2012-06-03 21:53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老子》将视角放在宇宙之外,与“道”相比,宇宙万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内容博大精深,直到现在,在某些方面对《老子》的研究还没有定论,《老子》之于研究者,一如它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约意丰,视角独特,思想深邃,内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大而言之,它在治国理政、运筹用兵、处理国际关系、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小而言之,它是人们为学、修身、处理各种人际、社会关系的精神圭臬。

以上是重庆出版社书立方系列口袋书《老子》的前言,也可以作为《道德经》的读后感,我想以我个人观点修正几点内容:1,我对上文“视角独特”异议,应该说《老子》的思想已经摆脱了“视角束缚”,正所谓盲人摸象、各说异端,现代人很难理解和不能正确定论《老子》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视角的局限性所致。2,我对“大而言之”的观点做点补充,《老子》的宇宙观,不能只局限于地球,他能解释我们现有的宇宙观,他甚至对星际探索、天外生命、克隆技术等前沿科学都有指导和启发作用。可以说它没有时代性,它可以随时间无限延长。3,它可以小到,分子生物学甚至更微观的科学领域,因为人类还没发现0.1飞米以下的物质结构是什么样子。

评论|0

东方圣经道德经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东方圣经道德经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kyzqchenhe |三级采纳率45%

擅长:情感情绪恋爱夫妻两性问题教育/科学

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其他3条回答

东方圣经道德经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2012-11-06 22:34szgsh6|二级

我没读完,感觉老子思想与当今国情完全是南辕北辙,《道德经》基本上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无欲无求,无为而治,那是永远也不可及的。不争抢,如水般示弱,在当今的社会环境,终不会汇强大力量,必沦落位阴沟的污水。只有斗争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我认为30岁以下的人不要读,会令人失去斗志。

老子是圣人,他的思想必须是正确的,我这是肿么了,还是这社会肿么了。

评论|0

东方圣经道德经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东方圣经道德经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2012-06-11 14:23zhengjiaguinv|四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直认为是港片《倩女幽魂》里抓鬼擒妖的经典台词。很久以后才知道是先秦道家经典著作《道德经》开篇之语。

《道德经》的文体,不像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约五千字,是由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组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

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

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

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

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

诱惑呢? 我们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

那《道德经》究竟是讲什么呢?我认为道=轨道=规律;德=认识;经=经天纬地=为=实践。

《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

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

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

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被汉初统治者推崇为治国方针。在老子看来,高明的当政者和领导者应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让下属和百姓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

安无事,而切忌用过多的条规制度来进行强制性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无为”的政策。要让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安定大治,就像对待井水一样,搅动得

越凶,残渣败叶就越是泛起,水就越是混浊,最好的办法不是去放什么漂白粉之类的,而是停止施加外力,让它自己慢慢平静下来,这样井水就会自然清静了。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

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

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现今社会,生活、工作的脚步很快,压力又大,人们的脾气也随着变得焦躁与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静气。心静自然凉,生活、工作的情绪就会舒畅起来,效率也会

大大提高。不仅如此,善与柔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变得融洽,心情也会阳光不少。老子以他博大精深的见解,以他虚怀若谷的气魄,向世人阐述了怎样为

人处事,怎

样进行科学管理,怎样修养身心,怎样求知,怎样治国等等,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必须遵循大道。《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

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


第二篇: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道 德 经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

夷道若纇,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質真若窬,

大方無隅,大器晚(免)成,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白話譯文:

上士之人聽聞大道,勤勉而行、戮力不懈; 中士之人聽聞大道,將信相疑、時存時亡;

下士之人聽聞大道,訕然大笑,要是不笑就不叫大道啊! 因此古來成語說:光明之道,像是暗昧;前進之道,像是後退; 平坦之道,像是崎嶇;高尚之德,卑如山谷; 大功彰著,像是受辱;廣博之德,像是不足; 剛健之德,像是偷惰;質樸真實,像是空虛; 方正廣大,便無棱隅;宏偉器識,不必期成; 大道之音,無聲可聞;大道之象,無形可見;

大道隱微,無名可識;就只此大道善於助長萬物、成就萬物!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白話譯文:

大道之生,渾淪為一、「不可言說」,

「不可言說」,分裂為二、轉為「可說」;

既為「可說」,參合天地、成就為「說」;

「說」必有指,指向對象,構成「萬物」。

萬物存在載負陰柔而環抱陽剛,養其虛靈之氣以為調和。

孤、寡、不德這些話頭是人所厭惡的,而王公偏以此自稱,為的是調和其氣。 如上所說,存在事物雖或減損,反而增益;雖或增益,反而減損; 這道理是前人所留下的教示,我也同樣的教示你!

矜強自恃的人,不得好死,我將以此做為教示世人的綱領」。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白話譯文:

天下間最為柔弱的,往往能夠馳騁在最為堅固的事物之間。

沒有形體的東西可以透入看似沒有間隙的地方,

我因此明白到無所造作、自然而為,是真切有益的!

不經言辭的教導,不執著造作、自然而為,這樣的智慧,普天之下,很少 人能及得上啊!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

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白話譯文:

名譽與生命,何者可愛?

生命與財貨,何者貴重?

獲得與失去,何者有害?

因此過分的貪愛必造成更大的耗費,

更多的積藏必造成更重的損失。

知其所足,不受侮辱;知其所止,無所危險;如此便能長久存在!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辯,

躁勝寒,靜勝熱,

清靜為天下正。」

白話譯文:

大道之成,若有所缺,它的作用,永不衰敗!

大道滿盈,若有所虛,它的作用,永不窮歇!

大道平直,像是屈折;大道巧妙,像是愚拙;

大道善辯,像是口訥,

行動可以克服寒冷,安靜可以克服暑熱;

心神清靜方可以君臨天下。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白話譯文:

天下有道,國泰民安,戰馬退回田野,耕種農作; 天下無道,戰亂不息,懷胎牝馬,只得生於郊野; 最大禍害莫過於不知足,最大罪咎莫過於貪欲掠奪;

由此看來,能迴心向內,體會原本富足,這才是永遠的富足!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

不窺牖,見天道;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白話譯文:

不出門戶,知得天下大道;

不窺窗牖,見得天理自然;

那出離自身愈遠的,對大道的體會也就愈少;

因此,通達自然大道的聖人不往外追求,心中自有體會; 不往外窺探,言說自然明白;不造作執著,活動自然天成。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白話譯文:

「為學」旨在日益增進知見,「為道」重在日漸減損執著!

減損再減損,減損到無所造作,無所執著的境地;

無所造作、無所執著,便能無入不自得,自然而為。

順著自然常道,安寧無事,便能得到天下;

若是生事擾民,那便無法得到天下。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白話譯文:

聖人守著恆常大道,不偏私其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良善之人我良善待之,不良善之人我亦以良善待之,我只直心行善罷了! 信實之人我信實待之,不信實之人我亦以信實待之,我只直心信實罷了! 聖人居於天下,翕合他的意志,天下渾合,其心自然無為。

百姓都敬畏而專注地聽聞,聖人當成孩兒般的呵怙著他們!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白話譯文:

出而為生,入而為死,生存之途徑,十之有三,

死亡之途徑,亦十之有三;人為了謀生,行動而墮入死地的,也十之有三。 這是何故呢?因為他為了生命謀生太豐厚了!

據聞善於攝養生命的人,在陸地行走不會遇見兕牛老虎,入軍作戰也不會

為甲兵所傷;

兕牛用不上牠的角,老虎用不上牠的爪,士兵用不上他的刀刃, 這是何故呢?只因為這個人不露殺機,沒有致死之地啊!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遵道而貴德。 道之生,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蓄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弗有,為而弗恃,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白話譯文:

自然大道,創生天地,

內具本性,蓄涵其中,

存在事物,形著其體,

事物相接,造成時勢。

如此說來,存在萬物沒有不遵從自然大道,而以內具德性為貴的。 自然大道的創生,內具德性的蓄涵,不經賦予與命令,就只是自然無為而 已!

正因自然大道,創生天地,

內具本性,蓄涵其中,

就如此生長、如此發育,如此結籽,如此成熟,

就如此養育萬物,懷養萬物。

自然大道生育萬物,而不據為己有;

自然大道助成萬物,而不矜恃其功;

自然大道成長萬物,而不主宰控制;

這就叫做玄遠幽妙之德啊!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

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白話譯文:

天下有其本源,並以此本源做為天下的母親。

既已體會得此天地的本源,便可憑藉此來認知萬物。

既已認知萬物,又回來守著那本源;直到老逝都不會有什危險!

阻塞那向外追逐的感官,關閉向外執著的認知,終其一身都不會困竭! 打開了向外追逐的感官,促就了外在紛擾的事物,終其一身都難以救治! 見得隱微之幾,才叫智慧;保守柔弱,才是強者;

用得外現的亮光,當得歸復內在的靈明;

才不會遺給自己禍殃,這叫做習於常道,因任自然!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貨財有餘,

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白話譯文:

要說我有清楚而明白的認知,那是:行走大道,最所擔心的卻是歧出邪路。 大道何等平坦,但人民總喜歡險僻的小徑。

朝廷宮宇,何等華麗;田園郊野,何等荒蕪!糧倉國庫,何等空虛! 身穿文綵華服,手帶銳利寶劍,饜足了山珍海味,財貨蓄積有餘, 像這樣叫做強盜頭子,不合乎「大道」的啊!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餘;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

修之於邦,其德乃豐;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白話譯文:

善於建立功業的人,必立下不拔之基;

善於抱持理想的人,必結成不解之緣,子子孫孫的祭祀永不中輟。 自然大道,用來治理自身,內具德性,日漸真實;

自然大道,用來治理家庭,內具德性,充實有餘;

自然大道,用來治理城鄉,內具德性,日漸長成;

自然大道,用來治理邦國,內具德性,日漸豐盛;

自然大道,用來治理天下,內具德性,日漸普遍;

如此看來,這叫「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我何以知道天下是怎麼樣的呢,就用以上所說的大道之觀啊!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毒虫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晙作,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白話譯文:

蓄涵內具德性的豐厚,可好比嬰兒一般;

毒蟲不來螫他,猛獸不來害他,鷙鳥不來傷他;

他的筋骨柔弱,但拳頭卻能握持的緊密,他尚且不知道男女兩性交合之事 ,卻會天生自然的勃起,這純然是乾元之氣啊!

他終日號哭而不傷嗓子,這是太和之氣所使然啊!

體會得這個太和之氣,就只是常道常理,體會這常道常理,就得智慧明白! 貪求生活享受,必遭禍殃;力求事物壯大,必然老逝;

這叫做不合乎自然大道,不合乎自然大道必會早逝!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

挫其銳,解其紛,

和其光,同其塵。

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故為天下貴!」

白話譯文:

「智慧之人,不夸夸而談;

夸夸而談之人,多無智慧。

阻塞了貪取,關閉了執著!

挫掉了銳利,解開了紛雜,

柔和了亮光,和同了塵世,

這就叫做玄妙之同啊!

玄妙之同,故不親亦不疏,

不利亦不害,不貴亦不賤,

能夠因應兩端,處其環中,所以為天下所貴!」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人多利器,國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溢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

我無事而民自富,

我無欲而民自樸!」

白話譯文:

用正道來治國,用奇巧來用兵,用無為之事來治理天下; 我何以知道該當如此呢!正因為這樣!

天下顧忌禁令多了,人民也就跟著貧窮窘困;

人民的戰爭利器多了,國家也就跟著愈為昏亂; 人民的技巧機心多了,奇怪邪惡之事滋然而生; 刑罰政令繁瑣複雜,偷盜竊賊卻有增無已!

基於以上的反省,聖人說:我自然無為,而人民自得其化, 我喜好寧靜而人民自得其正,

我無事無擾而人民自其富

我無所貪求而人民自得渾樸!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其無正。

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白話譯文:

當政的人看似悶昧不明,其實自然無為,因而大眾人民富足親睦,民風淳樸。 當政的人看似精明能察,其實苛刻剝削,因而大眾人民疏隔匱乏,民風澆薄。 災禍啊!往往就伴隨在幸福邊;幸福啊!往往也就潛隱著災禍!

這樣的相伴,又何所止呢?那恐怕沒有一所謂的「正道」。

「正道」往往轉成了「奇變」,「良善」則又轉成了「妖異」;

人們迷惑的時日已經很久了,

正因如此,聖人立了規矩,不敢以之殺人;

廉潔自持,不敢以之傷人;

正直自守,不敢以之誇人;

反躬自省,不敢以之耀人。」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

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白話譯文:

治理人民,事奉上蒼,莫過於儉嗇之道;

唯有用儉嗇之道才能回到先天大道的本源。

回到先天大道的本源可以說深厚地累積其德,

既已深厚累積其德,那也就沒什麼事是不能克服的。

既沒什麼事是不能克服的,那也就無法估計其力量。

既無法估計其力量,那就可以擁有國家;

若能擁有國家之本源,這樣就能天長地久。

這就叫做:深紮其根、固實其柢,長遠其生,永久存在的自然大道啊!」 《老子道德經》第六○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白話譯文:

治理大國就好像烹煎小魚一樣,不可輕易去攪動它!

以自然大道蒞臨天下,就連鬼怪的作祟都不靈驗了;

非但鬼怪不靈驗,而是它所顯現出來的神氣不傷人;

非旦它所顯現出來的神氣不傷人,就連統治者亦不會去逼害人;

鬼怪以及統治者兩者都不來傷害人,因此人內在的本性就得以陰陽和合歸為一體了!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

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白話譯文:

大國應居於眾流之下,天下眾流才能匯集於此,天下萬物才能安息於母懷! 母親常安靜的關懷卻勝過了父親的躁動的責斥,因為安靜才能謙下的去關 懷這個世界!

正因如此,大的國家應謙下的去關懷小的國家,這樣就贏得了小國的信服! 小國應謙下的去禮讓大國,這樣就贏得了大國的信任!

因此,不論是謙下以取得信服,還是謙下以取得信任。

大國不過想要領導諸小國,而小國不過想要能恰當的入事大國而已!

這兩者都能各得他們所要的,就此而已,大國更應該謙下的去體貼小國的心聲!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

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白話譯文:

自然大道是萬物所歸趨的奧秘之所。

善人懂得去寶愛它,而不善之人則因為有它,所以方得和合保育。

合於至道的美言可以得到別人的尊崇,合於至道的美行可以提高人的形象。 即使人會做出不善之事,但自然大道企怎又忍心拋棄它呢?

因此要是你立為天子,並置設了三公,即使是擁有了兩手相拱的璧玉,並 且乘坐駟馬所駕的華車,這都不如進入到這自然大道之中,好得安歇! 古先聖人之所以特別尊榮自然大道,這又為什麼呢 ?

難道不是說:只要真心探求,必有所得,即使獲了罪,也可得大道之保育 而豁免,正因如此,自然大道是天下人所尊榮的。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圖難於其易,圖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白話譯文:

無所造作,自然無為,而勇於有為;不生事擾民,自然無為,而勇於任事 ;不嗜厚味,自然無為,而仔細品味!

大事看小,多事看少;面對怨懟,要有大道包容之德。

要去做難事,就從易處做起;要去做大事,就從細處做起。

天下難事一定得從易處著手;天下大事一定得從細處下手。

因此,聖人始終不敢自稱為大,正因如此,所以才能成就其大。

輕易應諾的人一定少了些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一定會遭到更多的困難。 因此,即使是聖人對任何輕易的事也謹慎而莊嚴的像是難事去面對它,所 以到頭來,天下事也就都不困難了!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白話譯文:

安定才容易維持,還沒有徵兆才容易謀策。

脆弱容易被分化,微弱就容易消除。

在還沒發生前就要去做,在還沒亂以前就要整治。

就像兩人合抱的大木,是從毫末般萌芽長成的;

九層樓的高臺是一畚箕一畚箕堆累起來的;

千里的旅程是從足下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太造作有為,往往會失敗;執著不放,反而會失去了機會。

因此之故,聖人自然無為,因而不會失敗,沒有執著不放,因而不會失去先機。 一般人做什麼事常常是快要完成了,反而失敗了!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能夠好像原初的努力一樣,謹慎的去完成一件事,那就不會有什麼失敗的事了! 因此,聖人不貪求他所想要的,不寶愛世俗人所以為的難得之貨;

聖人之所學不是一般世俗百姓所追求學習的,對於眾人過頭追求的有一深 刻的反省作用,用這樣的方式來輔助天下萬物,務使其自然,所以他是不 敢執著造作!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白話譯文:

古來聖人善於依著自然大道來治理國家,他並不喚醒人們的利害智巧,而 是要人民守著純樸愚厚。

人民之所以難治,正因為人們的利害巧智多了,

因此,用利害巧智來治國,這便戕害了國家!

不用利害巧智來治國,這才是國家之福!

知道以上這兩個道理,那也就真切了解到治國的準則了;

能夠恆久體會這準則,這就叫玄遠幽深之德。

玄德是何等的幽深而深遠啊!

它和一般世俗的事物是截然相反的,如此才能自然無為,大順而成。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白話譯文:

「汪洋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眾谷之王,因為它善處卑下,故能成為百川 眾谷之王。

因此,統治天下的聖人想要居於人民之上,必得以謙卑的言語來取得人民的信賴; 想要人民站出來,那麼聖人必得把自己退到後面去!

因此,聖人處在上面而人民不覺得有沉重的壓力,站在前頭領導而人民不 覺得有妨害!

這樣一來,天下人都樂意推戴他,而不會厭棄他;

這是因為聖人不與人相爭,因而天下人沒有人能與他相爭!」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白話譯文:

天下人都告訴我「道」太大了,什麼都不像,

正因為道太大了,所以什麼都不像,要是它像什麼,那早就銷損殆盡了! 我有三條寶貴的原則,一直持守而珍惜著它,一是慈愛、二是儉樸、三是 不敢自傲,居天下之先。

因為慈愛所以勇敢,因為儉樸所以寬廣,因為不敢自傲居天下之先,所以 能成就大器。

要是,你捨棄了慈愛卻好勇,捨棄了儉樸卻只浪費,捨棄了謙讓卻只爭先 ,這麼一來,你就死定了。

要是能夠慈愛,那一旦戰爭才能得勝,守護起來也才堅固;上蒼救人是用 祂的慈愛之心來衛護他的。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

善戰者不怒,

善勝敵者不與,

善用人者為之下,

是謂不爭之德,

是謂用人之力,

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白話譯文:

善於做勇士的人不誇奢自己的武力,

善於帶兵大仗的人不輕易被激怒,

善於戰勝敵人的人不和敵人硬拼,

善於用人的人能謙卑的聆聽屬下的心聲,

這就是不與人爭的美德,這就用了人的真切力量,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吾不敢進寸而退尺,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白話譯文:

古來用兵有個訓言說:我不敢主動挑戰,而只是被動應戰;

我不敢逞強前進一寸,我寧可後退一尺,

這就是要行動而無行動相,出手而又無出手相,執握武器而無武器相,往 前進攻而無敵人相。

戰爭禍害莫大於輕敵,一旦輕敵將會喪失了我們最可貴的東西; 因此,兩軍對峙打仗,哀憫天下蒼生者必能勝利!

《老子道德經》第七○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白話譯文:

我的話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實行;

但天下人竟然沒人能明白,沒人能實行。

說話有宗旨,做事有主宰。

那些人對大道毫無體認,因此無法明白我所說所做。

能明白我所說的,那可真是難能;能學習我所做的,那可真是可貴; 因此,聖人外面雖披著樸素的布衣,但內裡卻懷著珍貴的寶玉。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白話譯文:

能體會得大道之難知,這是上焉者;

對大道無所體會而又強以為知,這是病痛。

唯有對這樣之病痛有所對治,這樣才能免於病痛。

聖人之所以不患此病痛,就是因為他能對治這病痛,因而能不患此病痛!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夫唯不厭,是以不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

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白話譯文:

人民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勢,那麼人民所發出的更大威力勢將來臨! 不要狹迫人民的居處,不要壓迫人民的生長;

唯有居上位者不鎮壓,因此居下位的人民才不會厭棄它。

正因這樣,聖人反躬自省了解自己,而不會限於己見,誇耀自己, 懂得寶愛內在真實的自己,而不為外在的榮華富貴所迷惑;

正因如此,聖人捨棄了後者,而寧取前者。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此兩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是以聖人猶難之。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

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白話譯文:

勇於表現兇狠果敢的人,勢將帶來殺身之禍;

勇於表現不兇狠不果敢的人,才能存活起來。

這兩者有利有害。

自然大道就是厭惡勇於果敢的人,這又有誰知道它的原因呢? 因此即使是聖人還是很難了解這道理。

自然大道不競爭而善於取勝,不說話而善於感應,

不召喚而自動到來,胸懷寬廣而善於謀畫,

上天所布下的天網雖是寬廣的,稀稀疏疏,卻絲毫沒有漏失!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

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常有司殺者殺。

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白話譯文:

人民不畏懼死亡,奈何以死亡來威脅人民呢?

要是人民通常會畏懼死亡,而那些胡作非為的,

我就可以拘捕起來殺掉他們,這樣又有誰敢為非作歹呢?

自然的經常之道一直有專門管理殺人任務的人去殺人。

那代替這專門管理殺人任務的人去殺人,這叫代替自然大匠去砍木頭。 那代替自然大匠去砍木頭的人,很少有說不傷害到自己的手的啊!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五章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白話譯文:

人民之所以飢餓,乃因為居上位的統治者縱欲玩樂收稅過多所致,因此人 民受了飢餓之苦。

人民之所以難以治理,乃因為居上位的統治者太過於有為造作,因此人民 難以治理。

人民之所以不懼死亡(輕忽死亡),乃因為居上位的人縱欲玩樂,逼得人 民梃而走險,因此人民才會輕忽死亡。

那一些不把自己生命當生命來看待的人,比起那些縱欲玩樂,老以為自己 生命是最重要的人可要賢德的多!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白話譯文:

人活著時身體是柔軟的,而死亡後身體反而是堅硬的。

草木萬物活著時也是柔軟的,而死亡後卻是枯槁僵硬的。

由此看來,堅持己見,個性剛強的人往往屬於「死亡之徒」,柔和溫潤的 人才是「生存之徒」。

因此,依賴強大軍力,逞強好戰,這難以取勝;

樹木高大強壯則必遭砍伐,強大者反而居於下風劣勢,柔弱者卻可以處在 上風優勢。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白話譯文:

自然之道就好像人們張開弓弦對準目標一樣!

目標居高,弓弦下抑;目標在下,弓弦上舉;弦拉過頭了就放鬆一點,弦

拉得還不夠就再拉緊一點。

自然之道就是這樣,減損有餘的來彌補不足的。

人世之道卻往往不是這樣,它竟是減損不足的來奉獻給那有餘的。

誰能夠真讓那有餘的拿來奉獻給天下呢!這只有那有道者才做得到。 正因如此,聖人他能努力實踐而不恃恩求報,成就了事功而不居執其功, 他不願意誇耀自己的賢德。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白話譯文:

天下間的東西沒有比起水還來得柔弱的,

但要攻擊堅硬的東西,卻沒有比起水還能勝任的,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水啊! 軟弱能勝過強硬,溫柔能勝過剛強;

這道理天下人沒有不了解的,卻沒有人能好好去實踐它。

正因如此,古先聖人說:能為國家大事而蒙受污垢的人,這就叫國家社稷之主; 能為國家大事而擔負禍患的人,這才足以做為天下之王。

以上所說乃是雅正之言,但看似相反爾!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白話譯文:

調解了大怨,之後,一定有餘怨,這怎可以說是完善的結局呢!

因此聖人執拿著債券,卻不向人逼求。

有德的人手拿債券亦無所逼求,無德的人手拿著租稅章例向人逼索稅租; 自然大道是無所偏私的,祂永遠幫助那有德的善人。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人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白話譯文:

小小的國度,很少的人民,讓那些超過十人、百人這樣的有才華的人物也用不著, 讓人民愛惜生命而不願意遠徙外地,

即使有舟船車轎,也用不著乘坐;

即使有盔甲兵器,也用不著陳列;

讓人民回復到遠古結繩紀事的時代,

品嘗甘甜的食物,穿著豐美的衣服,居住安適的處所,悅樂文雅的風俗, 接鄰的國度,彼此相望,雞啼狗叫的聲音,彼此相應感通,人民直到老死 也不必急得往來。

《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白話譯文:

真實的話不華美,華美的話不真實;

良善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良善;

真懂的人不炫博,炫博的人不真懂;

聖人不積蓄,他深切體認:盡力助人,反而更富有;盡力給予別人,反而更充足。 上蒼的自然之道,利益萬物而無害於萬物。

人間的聖人之道,服務大眾而不與大眾相爭!

更多相关推荐: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摘要作为一部国学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是这样的一个复杂的存在一方面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后世间红尘中的崛起与再生提供了开辟道路和净化环境的有力作用另一方面它又让我们回归本质用最初的视角看待生活促使人们找寻最...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2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日逝逝曰远远日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寂无声寥无形殆疲劳第五...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鲁迅曾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这无疑是对老子高度的赞誉的确老子作为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间万物的奥秘展现了人生别有洞天的崇高境界欲言其言先言其人同孔孟一样老子被奉为中华文化史上的圣人然而...

读老子的《道德经》有感

我与国学经典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我第一次看道德经是在网上初见道德经我就被它那种深奥而不可理解的内涵和哲理迷住了我深深的被书中那奥妙的语句所折服世界上怎...

老子道德经观后感

观老子道德经有感老子是我国道家的创始人他提出清静无为的思想并撰写了道德经一书影响了当时一大批仁人志士是春秋战国时期争斗气氛的调节剂与当时教育观念相反的是老子提出人要柔弱愚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等这一系列主张...

老子道德经的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是一部道家典籍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全面地体现...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国际文化交流部孙福谋通读过老子道德经后我感悟颇多也改变了我对老子道的观念的理解我一直认为老子思想是反对仁义智慧反对革命主张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甘守懦弱逆来顺受保守倒退的观点现在我知道老子所说的无为事实是...

道德经读后感

因为选了道德经导读这门课便想着我也应该读一下道德经这本书于是我就粗略读了也产生了一些感想欲言其言先言其人老聃通称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据太史公司马迁考证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曾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在...

道德经读后感

道在无为善在若水读道德经有感从小就对道德经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翻开道德经第一章那句耳熟能详的字就跃入眼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里告诉了人们道是什么又告诉了人们亲身感悟道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

观老子道德经有感

观老子道德经有感老子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心灵的甘泉人们看事物多是从正面看而老子却是从反面看其中以柔克刚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道今日看了关于道德经的一段小视频更是对老子的思想有了进一...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开篇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3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