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读后感

时间:2024.4.20

《老子》读后感

韦朋飞 S31314026

《老子》又称《道德经》,全书分为两大部分:道经与德经。道与德的关系在生命缔造过程中有很显著的体现,“道生之,德畜之。”大道缔造了万物,即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缔造万物的自然是道了。德性养育了万物,承担了后天养育呵护的一切工作: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盖之覆之。本书的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包括为人处世、为政、养生等方面的思想。同时,书中举例的各种事物,比如水等意象也给人很大的启示。作为体现老子的哲学思想的著作,《老子》一书确实很难读懂,“道”的虚无缥缈,没有具体的指向性,使人很难把握它的具体含义。但是,本书的让我们对人生有了不同方面的思考。

1、“道”的概念及意义。关于“道”,本书开章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解释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理,就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用文章描述的概念,就不是永恒的概念。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原始状态,那是鸿濛宇宙的本来面貌;已经用言词确定的概念,那就是自然万物的生身母亲。这就说明了“道”是虚无缥缈的,无法用语言具体的表述出来,但是“道”却蕴藏于宇宙,包含于万物之中。它是处于玄秘的最高玄秘,那就是一切奥妙产生的根源。

老子的哲学观认为,“道”才是万物的本源,一切事物都来源于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释义:大道的本体是虚空的,但它的作用又永无止境。多么渊深啊!它仿佛是万物的宗主。不知道“道”是如何产生,由谁生出的,但是“道”却有很大的作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是可以消磨万物的锋芒,化解万物的纷杂,协调万物的光辉,混同了万物的尘垢,而自己仍然深不可测,永远存在。

关于符合“道”的事物中,老子利用“水”来说明这一点。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认为修养最高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与世无争。身居众人之所厌恶的卑湿之地,所以更接近于道。故老子认为的道是利万物的,对于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泰然处之,它与世无争,保持良好的态度,功成而身退,所以不会遭到怨恨。因此,我们也应该遵循“道”,这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2、辩证思想。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在中国历史上,老子是第一个明确表述了对立的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所以,实有与虚无相互滋生,艰难与容易相互完成,修长与短绌相互比较而显现,尊高与卑下相互倚靠而存在,单音与回声相互和谐而成乐曲,先进与落后相互追随而成列队。针对这种辩证关系,老子提出的解决方法是“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功成而不居。”这种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无疑对任何人改善人际关系,增进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

老子的政治主张也是颇为奇特。他反对重用提拔优秀人才,反对珍爱财富珍宝,其目的是防止民众争名逐利,防止民众沦为盗贼。“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要推崇贤德,以使民众不争名夺利;不要看重难得的珍宝,以使民众不从事盗窃;不要让人看见能够诱发欲念的东西,以使民众的思想不发生混乱。我认为,老子还是利用他的辩证思想来对待政治,使民不争就不要尚贤,使民不为盗就不要重视珍宝。但是他只看到尚贤与重视珍宝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只是把其积极作用抛弃了,这是非常片面的。同时,不尚贤带来的不是社会的进步,而是倒退,老子是以牺牲社会的进步,来保持社会安定,这是显然违反人类本性的,也是不可能做到了。难得之货被重视的原因并不是盗贼产生的原因,难得之货之所以贵是因为价值规律的作用;而盗贼产生的原因不能归咎于此,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这里也能够看出来老子对人性的假设,因为尚贤带来的是争,因为贵难得之货带来的是盗,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对于一切事物都将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这一原理,老子比谁讲的都更加透彻。“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曲折的东西,才能保全;弯曲的东西,就会伸直。低洼的地方,水就盈满;破旧的器物,就要更新。追求的目标少一点,才能得到;注视的对象太多了,反而眼花缭乱。老子的意思用“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放到做人方面,老子主张“不自见,不自明,不自伐,不自矜”,。可以说都是“曲则全”的具体体现。所以,“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抱定最简单的东西作为天下的楷模。

3、有与无之争。关于实有与虚无,老子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提及。有与无,老子更倾向于虚无。在政治上的主张是无为而治,在做人方面是功成而身退,在修身方面是节欲。“尚贤”与“贵难得之货”都是有为的做法,因此老子主张不 尚贤,不贵难得之货。满满的一杯水,不可能长久端着而不溢出;锻造的尖尖的 一柄锥子,不可能长久保持锐利而不受折损。因此要想长久保有财富和权力而不

致丧失,只有“功成名遂身退”,不要骄傲自满,不要锋芒毕露,即“韬光养晦”。老子认为物质享受会给人的身心造成伤害甚至灾难,因此要节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急管繁弦,使人震耳欲聋;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使人口不辨味;射雕逐鹿,骑马打猎,使人精神疯狂;金银珠宝,钻石玛瑙,使人犯法背德。因此要节欲,保持淳厚朴素。

老子观察问题的角度很独特。车辆、器皿、居室的空间,恰恰体现了这些器物的使用价值。老子从这些现象中,概括出来一条结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以,拥有器物,是作为财富;而这些器物发挥效用,却在于它们的空虚处。这句话能够很好的体现老子对于虚无的推崇。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符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经济制度之下。当时农民的负担主要来源于国家强加给自己的税负和徭役,所以,国家采取无为而治的理念治理国家,能够使得农民做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效果。因此,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朝代建立之初有很大的市场,国家采取与民休息的措施可以很好的改变战乱造成的破坏。

4、对道德规范的批判。老子反对推崇仁义道德,因为这正是社会缺乏仁义道德的表现,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初,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大道废了,才出现仁义;智慧出现后,就产生了诈伪。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不和睦,才倡导孝敬和慈爱;国家昏庸混乱,才有忠臣应运而生。因此,老子主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使我疑惑的是,事实上,社会上缺乏什么,就会强调什么,这是很正常的。难道社会缺乏仁义道德之后,就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民众就会回复到仁义道德的状态?我想,这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子认为美转化为恶、善转化为不善的条件,竟然是“天下皆知”!看似荒唐,实则饱含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

老子认为德是一个历史范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所以,丧失大道以后才有德行,德行丧失后才有仁爱,仁爱丧失后才有正义,正义丧失后才有礼仪。老子认为以道为中心的社会,大约是混沌未分的时代;以德为中心的社会,大约是刚刚有了名分,人们懂得了血缘关系的时代。由于道与德是老子所推崇的,因此老子认为历史的发展时退步的,仁义礼正是道德丧失的结果。


第二篇:正确认识如何可能_读_老子_有感


第28卷第11期

20xx年11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SHANGQIUNORMALUNIVERSITYVol.28No.11November.2012[庄子·道家·道教研究]

主持人按语:

严正教授说西方认识论有些问题,我举双手赞成。世界如此壮丽、崇高而神圣,透明、完美而有序,西方人怎么能在与客体对立的自我主体化中对这一状态正确理解呢?人在道中,跑不到世界外面去客观。自然科学靠人择原理来支撑,世界就那样,是因为人就这样。道是敞开的,拥抱自然就能正确认识并体悟这世界的美妙。

《老子》“柔”王伟凯先生考察的道是老子主张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人生智慧和修身法则。太极拳的要领

是刚柔相济,动静开合,精神实质就一个柔字。在中国智慧中,只有笨人才好硬碰硬。尚柔是一种耐心的宽容,一种妥协的生活艺术。

“老莱娱亲”王佩、王法贵二位对鲁迅的观有看法,这超越五四的话该多说几句了。时代大化流行,生活

。《二十四孝图》。“娱亲”,总是相似的备受责难,与儒家乃至中国的命运相关高于“能养”老莱子让老爸高兴一下有什么不好?!

《医道还元》路永照博士在中看到了治身筑基的重要,性命双修、心气不二正是中华医道的真精神。不

成名相,即成名医。这名谚的现代意思是:不能当总理,就去当医生。儒家讲家国,道家讲身国,生死比生活更让人上心啊!

,周克浩博士所论言简意赅,他考察张君房的被誉为道教小百科、小道藏的《云笈七籖》使寓作于编的中

华解释学于此得一新证。想要了解唐宋以来皇室崇道、高道往往成为皇上编外高参的历史奥秘,读一遍大有收益。

胡莉把中华民族喜爱牡丹、梅、兰、竹、菊、莲中的秀竹当做元代文人和道教之间的媒介来考察,诠释了文

“竹情结”。读来很是脍炙人口,人诗画中的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安继民壬辰晚秋于一方楼

正确认识如何可能

———读《老子》有感

摘正(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071)产生了认识有限性、正确性的问题。老子则以要:西方哲学传统基于主客体的对立分析,

“道法自然”的宇宙观揭示世界和人生实践本为透明、完美的有序状态,自然大道是敞开的、正确

因而人生与大道是合一的。只要能做到虚静无为,就能自觉道法自然的完美状态,从而达到人的,

生的自觉与自我实现。

关键词:老子;道法自然;认识有限性;虚静无为

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600(2012)11-0001-07

现代科学认为,人的认识是无法做到纯客观的,

任何人的判断和认识都存在一定的偏见,即便是自

收稿日期:2012-08-12

作者简介:严正(1964-),男,黑龙江阿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儒学和儒家经学研究。然科学研究也同样受制于研究者头脑中形成的科学范式的影响。因而,相对真理的观念盛行于当今社

2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xx年

会,给社会人生价值的挺立和正义的坚守带来极大的思想上的混乱。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如何正确地决策、采用何种决策的机制以保证管理效率的最优化等,已成为当今工商管理和社会管理中非常重要正确认识是否可能、如何获取正的研究课题。因此,

确认识的问题成为一直困扰我们的深层次问题。我认定人的认识具有主观片面性和有限性的们知道,

观念是我们今天由西方文明所发展的现代化科学兴盛以后所形成的流行观念,但在中国的传统文明中,古代的思想家们都具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这就是世——道,界存在一个统一的本质—道是一切事物(包人能够认识道,能够括人在内)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正确地、全面地把握道和实现道。传统文化对道的认识当然不同于现代科学知识对客观世界的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认识主要是对人生终极关怀的体认和对社会政治生活理想状态的追求,其所理想和创造的世界不同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界。然而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所理解的宇宙也并不是空想虚幻的世也是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们从其独特的视角对现界,

存世界的揭示。因此,我们通过探析这种古老的生活智慧,对于克服今天流行的人类认识相对有限的观念所产生的种种认识弊端,对于我们深刻认识人生生活世界的拓展和生活信念的确立必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道法自然

正确认识是任何一个可知论者所追求的目标,因为只有获得正确的认识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才正确认识是能获得人生的自由。在这个意义上说,

获得自由的必要条件。那么,正确的认识是否存在?不正确的认识是如何造成的?正确认识的获得方法是什么?这是我们探索正确认识问题所必须要回答的三个重要问题。正确的认识是对认识客体的正确认识,因而正确认识的获得首先取决于如何认识我们所面对的认识客体,如何理解认识客体决定了人的认识目的、途径、方式等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思方向与西方文明的不同在于其指向的是人生和社会政治领域。传统的中国人但是并没有把外在的客观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存在,

世界作为与人相对的、需要认识把握的客体对象,而

是将人生所处的生活空间,包括外部的大自然,都看做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个和谐的整体世界拥有一个——道,规律性的存在依据—道是世界一切事物存在的依据和发展的必然性,也是一切事物,包括人在内就能顺应大道的的本质属性。人们如果把握了道,

变化,世界就会和谐美好地发展。世界中的一切灾害和苦难都是由于人们违背了道的规律性指引而产生的,因而如何把握道,如何体悟道,如何遵从道的就成为古代中国人的人生主要内容。指引来生活,

中国的传统儒家和道家都承认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着绝对性的道。但是,儒家和道家在对道的本质属性的解读上有本质的不同。儒家将宗法伦理道德的生活世界认作是天经地义的存在,因而其所理解的天道无非是人间伦常道德的根源。儒家将天道生生的本性解释为人间仁爱道德的源泉,人与万物共同生活在天道生生的博爱和谐的情境中。可以儒家是先预设了宗法伦常道德的绝对性,进而把说,

人道上升到天道的高度来加以论证,从而将整个生活世界理解为一个具有生生道德意味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和谐的宇宙空间。于是,人们的认识客体不是与社会文明相对的自然世界,而是人生观、伦理观和社会政治思想所关注的人文世界,对天道的认识无非是为了论证现实世界伦常道德的神圣性。

老子所开创的道家与儒家观念不同,虽然也承认整体的宇宙空间存在一个绝对的道作为万物的本但是老子的思想是以批判否定中国传统宗法政原,

因而其所理解的生生不息的天道并不治为起因的,

具有儒家的道德属性。在老子眼里,儒家所信奉的社会政治道德乃是大道沦丧后产生的对人性和天道,完美的破坏。道的本质属性就是“自然”万事万物一切后天人类文明的的存在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

创造都是对原初完美状态的破坏。道法自然的世界是可知的,是完美的,是统一的。人与万物共同和谐存在于一个统一的世界中,都受自然之道的决定和主宰。

“道”老子对的思考是非常高明的,可以说代表也可以了中华文明形成时期形上思辨的最高水平,说是中国哲学思维中的最高范畴,反映了中国古代

第11期严正:正确认识如何可能3

哲学对世界本体思考的最本质特性。世界有道,道是可以被认识和把握的,大道运行的世界是圆满美好的,这就是老子所开创的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老子承认世界是可终极性的认知和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世界本真知的,

的存在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不管我们认识与否,世界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都是按照大道的规律而运行,

世界的本体大道虽然玄之又玄,很难用日常语言和但是只要人们顺应大道的本性,就是与认识所表述,

道同在,就是对道的自觉,人们通过对道的自觉完全可以获得对道的体悟。因此,人的认识并不是对与而是通作为主体的人相对的外部世界的感知过程,过对作为宇宙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人的言行活动使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与宇宙大的约束和反省,

道的本性相符合,使得人生与大道的运行完全融为一体,这既是认识目的的实现,也是人生自我实现的在老子的思想中,宇宙论、人生论、认识完成。于是,

论融为一体。也就是说,承认存在一个认识的对象“道”的存在,道就是世界的整体大全,道是完美的,道是敞开的,只要人生具有正确的、与道相符的认识态度和实践准则,正确的认识的获得就是必然的。由此,老子将其思维的焦点对准了对道自身的思考和对人生德行的探究。

在老子看来,正确认识的存在和错误认识的判定都是不言而喻的,因而没有成为老子认识论谈论的焦点。正确的认识之所以存在,乃是因为世界并不是陌生无知的世界,而是有道的世界,道是宇宙万有道的世界是生生物包括人的本质和存在的依据,

和谐的世界,是可以理解的世界,万事万物和人生都依据道而存在而活动,因而世界自身就是正确的、敞开的、完美的世界,万事万物和人生实践本身就是正是绝对的,人们如果违确的存在。道是至高无上的,

背道的法则,就会受到惩罚,人生就会受到伤害,于是才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和判断的问题,于是才有了如何回归正确大道的认识问题。

老子认识论方面这些独特致思特性与其道论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正是由于老子对宇宙本体有了提出了道为宇宙本体的观念,才产生了独特的认识,

其独特的认识论思想。道的范畴一经提出,便成为

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在老子那里也将之赞叹“玄之又玄”、“恍兮惚兮”、“强为之名”为的绝对本体。那么,这个不可道、不可名的绝对本体真的不可捉摸和把握吗?当然不是!老子虽然非常推崇和赞叹道的伟大和绝对,但是道依旧是可以理解和体悟,“道法自然”(《老子·25章》的,在老子看来乃是,“自然”理解道、运用道的最基本法则就是认识道、

道的最基本属性和内涵。

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和认识“自然”呢?在现代汉语中,自然一词通常是与人文一词相对的,指的是与人文世界相对的外界大自然。鉴于老子非常尖主张锐地批判人类文明道德所产生的种种弊端,“小国寡民”的人生理想,有的学者认为老子的思想倾向是向往原始自然的生活状态。这种对老子的解读当然是肤浅的。古代最权威的《老子》注释家王“道法自然”弼对老子的解释也是不清晰的,他在注“道法自然”:“道不违自然,释一句时说道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

[1]65

,“自然”在王弼看来一词是非常难以表述

,“无称之言,,的穷极之辞”自然是大道运行的基本属性,只有遵从自然,才能各得其性,各尽其性,大道才能得以展现。而所谓的道法自然其实就是遵从事物自身的各自特殊性,任其自然而已。王弼的这种理解应该说还是相当准确地表述了老子的自然的含义,但是其表述依旧是含混的,令人很难准确领会。

现代研究老庄思想的大家陈鼓应先生认为,道的,“自然”,“所是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本性就是自然

‘道法自然’,‘道’谓是说以它自己的状况为依据,以它内在原因决定了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外在‘自然’其他的原因。可见一词,并不是名词,而是状,‘自然’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东西,而词。也就是说

[2]49

‘自己如此’是形容的一种状态”。自然是一种状

词,用以描述指示事物存在的状态,也就是自己如此的一种本真状态,这是没错的,但自然一词同时也应作为老子所总结抽象出来的用以标识道是一种名词,

的本质属性的范畴。刘笑敢先生则认为,自然是老子为了区别于天地自然、物理自然、生哲学的核心价值,

“自然状态”,物自然、原始自然和霍布斯的刘笑敢先

4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xx年

“人文自然”生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提出的概念用以,“老子之自然表解释老子的自然范畴。刘笑敢认为

达的是对人类群体内外生存状态的理想和追求,是对”,“老子之自然在本自然的和谐、自然的秩序的向往

[3]49

质上就是人文自然”。

然,迷失了正确的行为方向,造成了对人生性命的损害,这就是错误认识的起源。因此,对错误认识产生根源的揭示与批判和对正确认识的获得的探析,是一体两面的同一问题。

何为虚?虚并不是空无的意思,并不是主张去除内心的各种观念和主张,使内心空荡以迎接外界我们首先要事物的闯入。欲理解老子所主张的虚,

从虚的反面来把握。虚的反面是实,老子所反对的“实”:“五色令人目指的是什么呢?老子说人心之

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老子·12章》)老子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还提到

。”(《老子·24章》)“五色”、“五音”、“五矜者不长

”、“难得之货”等都是人生后天所形成的各种喜味

好、偏好,任何人在现实生活中其内心必然都拥有各、种自己的喜好与厌恶,而且内心都还具有“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思维惯式,这些就构成“实”。任何日常生活中的人,了老子所说的人心之

其内心都不是一张白纸,也不是一面镜子,人心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容器,不是只具有思维能力的机器。将人心比作白纸、机器、镜子等,都是人心自我思考时的前提设想和假设,是不符合实际的。任何人在其成长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思维,拥有了情感欲望,而且这些思维和欲望都是具体的、各自不同的,因而人生的有限性就成为必然。人生从此出发思考认识世界、指导人生的实践,虽然力求克服与他人相比而具有的私心与局限,但是从根本上、从本源上来说,每个人只要不否定自我生活的文明世界,那么其本根性的有限就无法克服,正确性的认识就无法保证。老子思想的深刻和伟大就在于从根本上揭示了人心的有限性,任何人都无法避免自见、自是、自伐,任何五音、五味的喜好,于是人生的人心都具有对五色、

完美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生欲想不受伤害地实现自我也是不可得的。背离了大道的自然,人生就不可能体悟大道,无法与绝对的道同流。

通过对人生本根性、本源性的有限性的揭示,老子提出了“虚”观念,以治人心之“实”所产生的弊并不是将内心所具有的一切前端。虚并不是空无,

见和观念都去除,空荡荡的人心是无意义的,也是不

可以说,陈鼓应和刘笑敢两位先生对老子自然范畴的揭示都是非常深刻的。但人文自然概念的提出过于现代了,需要加以众多的解释才能被人所认识;而陈鼓应先生所提出的“自己如此”的状态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也是让人很费思量并易引发歧,“自然”解的。其实范畴并没有那么玄虚,我们只要从字面上注意把握自然一词的两个字就很容易理这就是对“自”和“然”的揭示。自然之“自”解了,

“自己如此”确实是的意思,但是如何理解呢?这就要从我们的思维惯式说起。我们通常界定事物的存在和本质是通过比较、对比来得出不同于其他事物也就是说我们都的属性以作为此事物的本质属性,

是通过与他物的参照和比较来确定此事物的本质,而自然之“自”则是无他物参照比较的对自我的绝对肯定和承认。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的原初的、本真的存在就是绝对的存在,就是此事物自身存在的本性,任何后天通过比较而得出的认识都是对事物,本性的遮蔽和扭曲。自然之“然”就是对事物存在,的认定,任何事物都有其“然”都有其所是。这个“然”,,这个“是”乃是来自事物自身原初本真存在的呈现,是自然而然。这就是宇宙大道的奥秘。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宇宙万物,人生社会,都是自然而然的世界是完美的,是正确的,自然而然的,

是绝对真实存在的。因而,世界并不是外在的、陌生的、需要人们加以探究才能掌握的认识客体,世界如其所是那样自然和谐地运行,没有遮掩,没有隐藏,没有扭曲,完美无缺地敞开透明,没有本体与现象的阻隔,没有内容和形式的差异,也没有主客体的对立,只有自然大道的彰显与遮蔽的问题。这就是老子由道论所提出的认识论问题。

二、虚静无为

虚静无为谈的是认识方法,是人生获取正确认静、无为的反面就是实、识的态度和方法问题。虚、

动、有为,人生由于实、动、有为的活动远离大道之自

第11期严正:正确认识如何可能5

存在的。虚是对人心有限性的超越,是通过对人心有限性的批判而上达对自然大道的体悟,这种人心的状态超越了具体人生的主客体对立,超越了人生美丑、善恶、对错的偏执,因而仿佛老子所揭示的本“无”:“是以圣人抱一一样,人心为虚。老子说体之

以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老子·22章》)又说: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老子·41章》)老子不否认人生要“明”、名

“彰”、“有功”、“能长”,也不否认音、象、器等事物的存在,其所反对的乃是人生后天在内心中所形成的对此的偏见和偏执。人生只要由此自以为是的观念出发,就使得人生陷入主客、彼此的对立格局之尽管个体在此对立格局中不断地反省检讨个人中,

的私心情欲之偏,但是终究无法勘破超越本源性的有限性,在现实实践中无不走向与自是相反的结局。所以,虚是一种超越,是一种通过批判现实有限性回归原初自然的方法和途径。

“静”?静不是静止不动,何为人生不能不动,如同宇宙大道一样,人生也是周流不息的。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之动,就是去追逐个人的成功和自我实现,其不言而喻的前提就是人生入世本是一无所有,因而人的一生要靠自己去争取、去实现,因而人生的理想、规划、追求成为人生的常态。对此现象,老子总结为人生就是要生而欲有、为而欲恃、长而欲宰,就是要争,其根本原因在于具有强烈的自我感受,所:“吾所以有大患者,以老子总结道为吾有身,及吾?”(《老子·13章》)具有强烈的自吾有何患无身,

我感,也就是后来佛教所言的我执,人有我执,则将自我与他人区别开来,各自都陷入彼此对立的不自然状态,他人是地狱,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的争执、占实现,都是在与他人和社会的竞争中抢夺而致,有、

其结果是每个人的生命实现都无法实现,都遭受不同的损害。这样的人生之动就是日常生活人生的常态,人生要想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中掌握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以实现自我,必定是南辕北辙。

人生之动乃是基于人心的自见、自是而产生的这样的生活方式不仅注定了无法获得绝自我追求,

对正确的认识,而且也必定损害自我性命的完整。

那么人生主静是否就是要人生无所行动、无所作为呢?老子的意思当然不是这样。人生主动,其前提是人生一无所有来到世间,因而其一生的实现都需要个人后天的奋斗、筹划、争取才能获得与完成;而老子主静的前提却是人生并不是一无所有的,人生本就在大道的自然运行之中,并不存在当下一无所一无所知的人生状态,人生的存在本都是自然而有、

然的,哪里有无所然、无所是的人生呢?所以人生主,“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静就是守住自然之道

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老子·2章》)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坚决反对人生竞争抢夺的行为,反复强调: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81章)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73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夫唯不争,故无尤。(8章)

不争,并不是消极避让,拒斥丰富的生活内涵;不争自私地有意争夺。人生争夺乃是不要自以为是地、

的目的在于自我实现,如果人生的自我实现本在于那么自以为是的偏执自我与他人体悟本性的自然,

竞争,就必然使人生遭到损害。所以,只有不争,回归自然本性,才能超越是非利害的伤害,才能获得对才能正确地选择人生的方向。大道的体认,

“实”、老子通过对人生之人生之“动”的存在状态的分析和批判,深刻地揭示了人生虚静的本质,进“无为”的人生基本原则。无为就是虚静,而得出了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的意思”

[2]53

。无为与大道之自然

,“‘自然’,密切相连常是对天地的运行状态而说;‘无为’,。‘无为’的常是对人的活动状况而说的‘自然’。‘自然’的观念,可说是一语的写状和‘无为’这两个名词可说是二而一的”

[2]50

。有关无为的

理解的论述,众多的学者们都已讲得很多、很透彻,本文在这里不作具体分析。我们要记住的是,无为同时还是人生获取正确认识作为人生的基本原则,

的基本方法。对此,老子提出了许多非常具体的操作方法: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

6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xx年

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老子·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16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老子·48章》)为,无为而无不为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老子·56章》)同其尘,是谓玄同

玄同就是超越日常生活对立偏执的生活方式,同归。“观复”就是深刻地反省考察日常矛盾大道自然

,对立相反的生活方式,通过“损之又损”上升超越到对自然之道的体悟。因此,虚静自然无为既是对是人生观,同时也是认识论,是人世界本体的描述,

们获取正确认识、把握人生、掌握绝对真理的必经之途。

三、评述

现代认识论始终存在一个难以解决的困惑,一方面我们坚信人类的理性能力是无限的,一方面任何具体的认识又都是有限的。面对茫然无知的浩瀚任何具体时期人的认识都是有限的、不断积累世界,

的,而且任何认识的主体又都受制于其具体的生活环境和观念的影响,都有其具体的偏见和前见,因而人类认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始终成为困扰人类心灵的难解之谜。现代认识论来自西方的认识传统,其基本前提是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对置,客体作为人的认识对象是独立存在的,与客体相对的人的认识主体是仅具有理性认识能力的空无的理性人,一方面主体要对所获得的对客体的知识加以正确性的判一方面还要注意排除人心非理性的干扰。于是,断,

如何确保知识的可靠性,如何分析人的认识过程,就成为西方认识论讨论的重点。对于人生是否能把握物自体,是否必然能够获得绝对真理,则始终成为西方哲学怀疑困惑的核心问题。

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念应该说是完全不同于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的,老子道法自然

的世界观虽然“预设”了一个统一的本质“道”的

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万物存在的本性。老子在本体论的层面并没有将人与万物对立起来,同理,在认识论层面也就不存在主客体的对立。世界并不是茫然无知的客体,人生也不是一无所有的空无的理性人,人与万物一道成为完美和谐的宇宙大道的组成部分。宇宙大道自然而然地敞开透明,宇宙的本体并没有隐藏,宇宙自然没有本质现象的区没有遮蔽,

分,没有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完美的世界,正确的人就是这样自然而然地生生不息、大化流行。老子生,

的这个思想是非常独特的,也是非常深刻的。正是在此基础上,老子才进一步提出了虚静无为的观念,对于人生的保全性命、自我实现、体悟大道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应该说老子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认识论思考都是极富启发意义的。

当然,老子的思想也是有局限的:第一,老子道论虽然是对整体宇宙的本体的思考,但是道法自然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取消了外部世界发展的具体性、特殊性,将客观世界、人生世界的一切具体发展这种顺应无为的人生态度和认都归结为自然而然,

识态度近似于一种宗教式的人生态度,无助于加深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如果世界的一切变化、人生遇到的一切情景都被归结为自然而然,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上是取消了人的认识实践的必要性,最终只剩下一种无为的人生观。第二,老子虽然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文明和认识实践中所产生的局限性,但是他的根本倾向是否定和拒斥社会文明的实践活动,因而将其认识的焦点更多地关注对社会实践与道德文明所呈现出的弊病和缺失的批判与否定,而不是正面地探索认识社会实践的本质。其认识论、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流于神秘和遁世倾向。第三,老子虽然正确地认识到物极必反、物壮则但是他出于对完美人生的追求,老的事物发展规律,

出于对原始完美人生的判定,拒绝对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进行研究和实践,而是采取了一种无心于万物、听而任之的“鸵鸟”策略,逃避于小国寡民的幻想之中。第四,老子虽然尖锐地批判了人生有为于追逐事物发展的片面获得,认识到任何片面的追求但是他不加区别地否定了一切人生都会走向反面,

实践努力的具体行为,固守于事物发展的原初状态,

存在,但与儒家不同的是,老子的道并不是现实社会伦理道德的抽象映射,而是对生存空间的整体的玄其对万事万物存在发展的“自然”属性的揭示,思,

不仅展现了古老中华文明智慧的抽象高度,也确实

第11期严正:正确认识如何可能7

而将社会政治生活中利用事物发展的辩证法来加以运用的方略视作统治术,其结果导致被后人发展为“君人南面之术”一套的阴谋权术理论。老子思想之所以能与法家相结合,并发展出黄老道家,其根源应该在于此。

当然,我们上述对老子思想的评述也不能说是客观的。我们对老子思想的批判,乃是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认为人类的认识不仅要认识人生和社会,还要认识外部的自然世界;不仅要有关于人生超越的玄思,还要有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探索。我们虽然不认同儒家的伦理价值,但是我们还我们还是认为应当努力地探索是主张积极入世的,

人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规律,我们还是承认人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存在价值和积极意义。

老子的思想是伟大的、不朽的,几千年来一直刺激着人们的心灵。我们当然不认为老子的思想就是绝对真理,不同文明、不同的哲学系统都对人类的心都对人类精神发展作出了伟灵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大的贡献。我们也深深地知道,客观的认识不等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不等于完美的认识。而纯粹客观的认识是不存在的,完美的认识也只能是出

正确的认识则由于判定于自以为是的信仰和独断,

正确的标准的不确定而无法获得共识。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和进步应该且只能是通过在承认多元共存的前提下不断地交流和对话来获得,只有在平等共存的前提下的对话才能不断地揭示人类生存世界的奥秘,才能不断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探究老子的认识论,以此与我们今天的认识论相对话,其意义就在于此。

注释:

:“‘道’。‘道’①陈鼓应先生认为只是概念上存在而已所具。”(《老子今注都是老子所预设的有的一切特性的描写,

,)今译》商务印书馆20xx年12月第1版,第62页。

参考文献:

[1]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

2008.局,

[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2006.社,

TheCorrectUnderstandingofHowtoBePossible:AnAfterthoughtofReadingLaozi

YANZheng

(PhilosophySchool,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

Abstract:Thetraditionofwesternphilosophyisbasedontheoppositeanalysisofobjectandsubject,thuscausingthefiniteandcorrectqualityofcognition.AccordingtohisworldoutlookthatTaoismmodelsitselfafternature,LaoZiholdsthatworldandlifepracticebasicallyrefertotransparent,perfectandorderlystate,thatthewayofnatureisopenandcorrect,andthatlifeandwaycanbemergedintoone.Ifwearepassive,quietanddonothing,wecanreachtheperfectstateofnatureandenabletheperfectrealizationoflife.

Keywords:Laozi;Taoismmodelsitselfafternature;finitecognition;beingpassiveandquietanddoingnothing

【责任编辑:高建立】

更多相关推荐: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老子又称作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

《老子》读后感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著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鲁迅便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洋洋洒洒不过五千余字但却字字珠玑可以说是一字...

《老子》读后感

读老子有感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这是一部凝结着中华民族深邃智慧的不朽之作用心去品读老子我们总会有很多的心得收获我们小组从老子的无为自知方圆处世三方面展开了学...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老子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

老子读后感

阅读老子感悟智慧每当我手捧老子读着那充满智慧的故事探求那玄而又玄的道这样的一幅画面总会出现在我的眼前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的去到函谷老人微笑着看着路边的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在一张牛皮上老人慢慢的记录着心中不...

老子他说读后感

老子他说读后感5120xx9127吴威辰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迷恋老子也背诵过其中的十几个章节在这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老子对于水的阐述看论语总给人一种说教之感看老庄得到的是一种自由的洒脱每一句话不是陈述理论而是血淋淋...

读后感 老子

读道德经有感紫气东来这个成语想必大家都知道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老子不好推...

《老子》读后感

中国传统文化20xx312239信息学院信息12班张益铭老子读后感关于终极真理的探索上的所有思想所有疑问都是最终真理的一部分而在我看来所有的探讨和研究都会殊途同归而就老子的思想高度而言说他对终极真理进行了探索绝...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我读完老子后的最大感受辩证的祸福相依同样出于此部经典伟著道德经另有许多的哲理成语诸如和光同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皆由此道中来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

《老子》读后感

读道德经有感道德经是一本怎样的书带着兴趣读完了这本书虽然只有五千字但是它所涵盖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却很广很深读完之后在心里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于是又把书从头到尾重新翻了一遍当看中国哲学简史的时候对道家中老子的思想不...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14110132黄明珠一直以来老子在我心中是个神秘的人物甚至有些高深而无法更近了解但随着知识的积累当然也有自己对于生命疑惑的探寻我还是试着去读了原著不用说过程极其艰辛甚至枯燥因其是古文内容又是高度抽象...

老子读后感(2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