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时间:2024.4.14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俗话说:“开卷有益。”读书对于教师这样一个终生学习的岗位来说越发显得重要。不仅是专业书籍的学习,教育心理方面的学习,还需要掌握各种社会所需的知识和信息。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有益于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养成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暑假里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感受颇多。每一辑里面的每一篇都能给我带来理念和工作上的启发,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读一本好书的确犹如在品茗,入口清香,回味长远。十一学校的走班制改革和学校里面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行政制度不禁让这个曾经是学生现在是老师的我心潮澎湃,为之向往。环抱于这样的学校氛围和师生关系,我们学生的幸福感定会成倍提升,而学校也不再会是学生心目中的集中营。课堂会真正成为学生的小天地,而我们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也会真正成为良师益友。

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塑造人们内在的工程师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这其中的渠道有很多,读书无疑是最健康的一种,在前辈的思想里遨游,获取那些自己所真正需要的养分,从而可以更好的指导于实际的工作。合上整本书的最后一页,两种理念一直在我脑海里浮现。 首先,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教育的服务理念。

服务业必须要以客户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指标。而在这之前重要的是要弄清服务的对象。对于一名教师,我们服务的对象不是家长也不是领导,而是我们的学生。而作为服务的提供者任何高高在上和居高临下教训和不屑,只会让我们离“客户”越来越远。

“挖空心思”弄清学生,并把学生的酸甜苦辣放在心上,以长者的责任和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们对话、沟通、合作,共同成长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发现每一位“客户”的价值,为每一位“客户”搭建适合的平台,提供适宜的土壤、水分、气候、养料。能够发现所教课程的独特价值,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在集体之外成长,并学会选择并自己解决问题。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不断推进学生的社会化,让学生走向成熟,学会生存。运用足够的教育智慧和经验,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热爱

学生,从心底里接受每一位学生,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其次,是作为一名在校职工对于工作上的启发。

书中李希贵老师不仅作为一名教师,更是作为十一学校的校长这样一位管理者的角度去看学校的教育问题,很多关于学校管理的观点一针见血并具有建设性。对于一名成长中的青年教师很受启发。李希贵老师是一名好校长,无疑也是一名好的管理者,而管理的理念是相通的。心中要装大目标,学会等待,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在卓越的老师面前要平庸一些,让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好教练才是好领导,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放弃百分之百??这些文章对于工作的为人处事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对学校工作的开始有一定的启发。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这样的精神食粮势必会带来精神上丰裕的收获。作为一名现代的青年教师,面对日益复杂的教学环境,要多以前辈的经验为借鉴,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教育理念,为学校教育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加优异的环境。


第二篇: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读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不要在教育中操之过急,不要在教育中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教育是慢的艺术还是快的艺术,大概很少有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解释了自己慢的观点。当然,他所说的慢不是慢慢爬行,不是无所作为。他提倡的慢是在教育中要细致、有耐心和爱心,甚至可以慢到婆婆妈妈、絮絮叨叨;与慢相对,就是快、急、躁,他反对在教育中动不动就训斥和惩罚,反对在教育中操之过急,反对在教育中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教育中要细致耐心,大概多数教师都不会反对。问题的关键是要细致耐心到什么程度。当一个小学生一年学业不突出,你还可能有耐心帮助他吗?如果他小学6年学业都不突出,你还会有帮助他的耐心吗?如果他小学、中学、大学都学业较差,你还会耐心地等待他在工作以后成为天才吗?

《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中主张,教师应当有这样的耐心。

爱因斯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自己始终没有放弃,始终勤奋努力 《教育是慢的艺术》举例介绍了爱因斯坦在10岁时还不能流利地讲话,以至于他的教导主任一度认为他是白痴,教导主任失去了对这样“白痴”类孩子教育、培养、帮助的耐心。其实爱因斯坦的成长恰恰告诉我们,对这样的孩子,教师的耐心仅仅有一天是不够的,一年也是不够的,甚至几年也是不够的,需要抱有十几年的耐心。谈到十几年的耐心,教师中赞成并能做到的人还有多少呢?

爱因斯坦两岁多了还不会讲话,他的父母渐渐丧失信心,一度以为他是哑巴。他7岁时,还不能流利地讲话,在大声说出整句话之前,总要先低声默念一遍,这种状况持续了好几年,小学教师们的耐心丧失了,认为他患有某种形式的少年诵读困难症。爱因斯坦在中学的成绩除数学优秀之外,其他学科均属低下,因而在1894年15岁时他遭到了学校的退学处分,中学教师们的耐心也最终丧失了。爱因斯坦第一次考大学失败后,又在中学复读了一年,后来考进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学。大学4年,学业成绩并不突出,以至于他在毕业后找不到一份教师的工作,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才在伯尔尼找到了联邦专利局审查员的工作。从学业经历上看,爱因斯坦不是一个成功者,但就是这位不成功者,利用闲暇继续自修理论物理,在26岁时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9xx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审视爱因斯坦的成长史,我们又会有不同的发现,爱因斯坦快3岁时,他在观察刚刚出生的妹妹以后,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句很长的话:“她就是我的新玩具吗?她的轮子在哪儿呢?没轮子我怎么玩啊?”这反映出他超常的观察能力。3岁时,他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4岁时,他被袖珍罗盘迷住了;5岁时,他喜欢在上学时独自思考;6岁时,他要求拉小提琴;10岁时,他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12岁时,他独立证明了数学定理;14岁时他能登台演奏小提琴。当然,爱因斯坦的这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潜能很难被当时学校的考试制度认可,如果他没有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这些经历也很难被以后的人们认可。爱因斯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自己始终没有放弃,始终勤奋努力。

育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教育者耐心的考验

爱因斯坦的学校经历尚且如此,那些在学校中占大多数的普普通通的学生,那些在应试教育中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有多少老师能给他们足够的耐心呢?育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教育者在耐心上的考验。我们很难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有爱因斯坦那样的毅力,但我们可以期望每一个教师都给学生足够的耐心,做学生信心的支持者。

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耐心,前提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爱因斯坦那样的成功者。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修养,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素质,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道德伦理水平。耐心能让你对学生的爱更持久,耐心能让你对学生的微笑更持久,耐心能让你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更持久。耐心是你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耐心是你对教育平等的尊重,耐心是你对学生有一个美好前程的长期有效的祝福。耐心并不一定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爱因斯坦,但可以让学生走向成功。成功的孩子背后,需要教师们持久的耐心。张文质在书中谈到了有些学生的智力有局限,他说:“这些局限有时是我们教师工作不能超越的障碍,我们有了这种谨慎的意识就不会操之过急,我们就能更从容一点。”

很多教师愿意引用唐朝诗人杜甫“润物细无声”的诗句来形容育人,推崇的也是潜移默化,慢工出细活。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在《管子·权修》一篇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后来这句话发展成为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古人就认为,培养人是一辈子的事,要作长远打算,教育是一项细活,是一项不能立竿见影的工程。

张文质是一位活跃在一线的教育研究者,他每年要旁听150多节课,对教育现状有深刻的体会,了解教育工作者的许多无奈,他也知道要彻底摆脱应试教育需要时间。我以为,《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的意义就在于,当大家都浮躁于教育立竿见影、急功近利时,有人大胆地和你谈“慢”,颇有些振聋发聩的味道。

读张文质《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急切的盼望着出成效,成正果,能够‘立竿见影’,缺乏期待与从容”;“我们缺乏一种悠闲的心态,缺乏闲心”。不知从何时起,常常被超负荷的日常教学工作弄得焦头烂额。根本没有闲余时间去思考,去关注学生的发展,做教育应该做的事情。而任何事物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循序才能渐进。细细品味张文质先生《教育是慢的艺术》深有感触。

慢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爱心的事业,慢就是体现耐心和爱心的一种尺子。精英、尖子生毕竟是少数,那么对待大多数普通的学生,就需要慢慢来,需要更多的耐心、爱心。老师们最好常常问问自己,今天我对学生耐心了吗?是不是有些急躁?心中要有一个原则——教育是慢的艺术!

在教育中要细致耐心,大概多数教师都不会反对。问题的关键是要细致耐心到什么程度。当一个小学生一年学业不突出,你还可能有耐心帮助他吗?如果他小学6年学业都不突出,你还会有帮助他的耐心吗?如果他小学、中学、大学都学业较差,你还会耐心地等待他在工作以后成为天才吗?《教育是慢的艺术》举例爱因斯坦10岁还不会讲话,却成为一个伟大的人。“著名作家、大文豪钱钟书,他高考数学是0分;吴晗,历

史学家,数学考0分,考北大没考上,后来被清华大学录取。俄罗斯著名诗人普希金,数学从来考不及格,但老师对他非常宽容,他上数学课时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不影响其他同学就好了”。看到这些,我们身为教师是不是该反思反思。我们在教育孩子身上不能“立竿见影”,要慢慢来。因为每个孩子的发展不同,就像吃饭有人吃的快,有人吃得慢一样。有的人二三十岁就成才,有的人四五十岁才成才,这都是正常的。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对待一些同学个别科考得不好的同学是不是应该给予机会,不能一棒打死。教育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

教师给学生足够的耐心,前提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爱因斯坦那样的成功者。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修养,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素质,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耐心是每一个教师的道德伦理水平。耐心能让你对学生的爱更持久,耐心能让你对学生的微笑更持久,耐心能让你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更持久。耐心是你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耐心是你对教育平等的尊重,耐心是你对学生有一个美好前程的长期有效的祝福。耐心并不一定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爱因斯坦,但可以让学生走向成功。成功的孩子背后,需要教师们持久的耐心。张文质在书中谈到了有些学生的智力有局限,他说:“这些局限有时是我们教师工作不能超越的障碍,我们有了这种谨慎的意识就不会操之过急,我们就能更从容一点。”

每一堂课后经常有困难学生,心里很清楚,也很着急,这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我们尽力做到面向全体。想到他们在快速行进的课堂上非常被动的跟随着,吃力地跟着,看到的是紧张、被动,我们的心也揪着,难受极了,我们在快慢中矛盾着,唯一能做的是一个会心的眼神,一个善意的提醒,一个轻抚的动作,一次及时的辅导,一次触及心灵的鼓励,“哪里有鼓励,哪里就有起点,教育从来都意味着师生间的情谊相通、精神共融。”教育是慢的艺术的另一种解释吧。

我习惯课结束小结时这样和孩子们说,今天你们特别聪明,这句话说的多了,感觉自己的评价语言这么贫乏,但是我还是经常说。我们是最棒的班级,让孩子们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树立起班级自信心,树立起个体自信心,一次大型活动,一次班级活动,哪怕一个细节,哪怕一句话,我们都得及时抓住机会,这样的机会真的是时不再来。让我们的孩子个个都能愉快地走进教育,愉快地表现自己,有一种勇气,更有一种胆识,那样的课堂就是充满灵气的课堂,这种个人魅力就体现在你的课堂教学中。“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时时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让我们一点一滴地变得阳光一点、积极一点主动一点??”有时需要忘记自己的年龄。要知道“我们每天跟这些善良、纯洁的孩子在一起,这是上帝对我们的馈赠,我们再也找不到另外一种职业能够和那么多善良的人在一起。”

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1、学会宽容,学会善待学生。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带着独特的禀赋,带着不同家庭的影响来到学校,宽容、尊重差

异,就是培植文化与人的多样性。2、学会等待。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智慧的觉醒,有一个精神力量增长的过程,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所以教师要有等待之心。3、学会倾听。更多倾听孩子的心声。4、学会欣赏,哪怕孩子只有点滴进步,我们也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5、学会赞美。教师应大声说出对孩子的肯定和表扬。6、学会参与。参与到学生生活中去,真正和学生在一起。7、学会合作。任何课堂的成功都有赖于师生的对话、互动、合作,而合作能力的培养,只能在合作过程中实现。8、学会表现。教师要有很好的“舞台感”和课堂表现能力。9、学会反省。不仅思考教育方法、策略、技术,更要检讨在成全人的方式、价值取向上的对与错。10、学会创造。通过成就学生的方式来成就自己。我们的成就感、满足感离不开课堂和学生。要成为有魅力、有感召力的人。成为引领孩子人生方向的人。(张文质语)和大家一同共勉吧!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求平衡

读张文质先生《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感

题记:“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

今年暑假,在教科室推荐的书目中我选择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读后真的感觉受益匪浅,他的很多理念真的也是我所期待的——他对教育的理解与信赖: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

张文质先生在书中所提到的“慢”绝对不是“怠慢”。而是要我们老师在我们的教学中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我们的教学研究,也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也决不是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这才算是张文质先生所说的慢的教育。暑期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和妻子就存在一定分歧,看到城里的孩子幼儿园开始学钢琴、学古筝,我也想利用暑期让女儿接受些熏陶——学毛笔字,本想自己每天练写毛笔字给她一种暗示,然后握她的手尝试写。可是她丝毫不感兴趣,刚学会握铅笔的她抓毛笔感到很累,我只好暂且作罢。还是妻子懂得女儿的心,买来《幼儿学画》,让孩子描摹涂色。女儿非常感兴趣,有时中午竟然不睡觉在涂鸦,还凑到我面前画上一个圆说是我的脑袋,接着画着她心目中的我的耳朵、鼻子、嘴??看来我真不敢说:“知女莫若父”了。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其实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

我们班的同同天资聪慧读书专注,有时手在做练习眼睛却在下面看课外书;有时干脆看得入神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久而久之造成了书写差,作业拖拉等坏习惯。没有书看时他又喜欢撩其他同学,为了更好地督促他学习,和科任老师商量后我把它安排在讲台旁的座位上,虽然和老师的“距离”近了,可是家长反映和同学之间的“距离”远了,本来孩子就有轻微的自闭,这样的座位安排不利于他和同学的交流。其实自己一个善意的举动,没想到给孩子无形中带来了一种心灵上的伤害。教师过于“关注”一个孩子,有时也是一种“伤害”。我觉得面对孩子的错误,“换位思考”一下,然后在“沟通”中寻求好的解决办法,新时代的孩子身上有许多我们看不懂的东西,只有“沟通”才能知道其背后的故事。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

“让我们时时提醒自己,克制自己,改变自己的否定性思维,让我们一点一滴地变得阳光一点,积极一点,主动一点,努力着慢慢地使自己成为建设性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赞美文化的一部分”,这是张文质老师写《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的一段话。是的,人就是要不断的提升自己,改变自己,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求平衡,才使得自己更完善。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有一句很有名的短诗:“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延伸到教育上来,也的确如此,教育原本就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有水滴石穿的耐性,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

看来在追求节奏快、效率高的都市圈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有必要寻求一种平衡、寻求一种平和、寻求一种平缓??

更多相关推荐: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1

面向个体的教育的读后感今年寒假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反思每天上课备课忙忙碌碌的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各方面还有所欠缺也许自己的学习范围面太封闭但还是凭着自己认真的心态去面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收获得最多我拜读读了李希贵...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以前曾多次听到过校长主任们在会上提起李希贵说他多么的能耐把一个学校管理的非常出色出名他本人著作等身写了很多书是教育者的楷模这样就吸引我想了解一下李希贵读一读他的书看他是不是传说中的那么牛当然...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李希贵老师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对于这样一本书我读后只有一种感受那就是震撼在实行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后现在的老师几乎人人都知道了要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特别是最近全国教材改革之后更是提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面向个体的教育gt读后感当我拿到这本书时看到书名我马上想起了圣人孔子的因材施教在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尚能实行因材施教到现在物质这么发达的社会因材施教并没能在学校里很好的实行然而大多数的学校里还是...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面向个体的教育记录了李希贵校长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实践感悟和思考20xx年9月北京十一学校全面实施走班上课他们试图通过不同学科在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实现教学资源与学习过程的有效对接全校4000多名学生有4000...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最近拜读了面向个体的教育使我想起一个十分精彩的比喻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这让我联想到那些...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曲广波俗话说开卷有益读书对于教师这样一个终生学习的岗位来说越发显得重要不仅是专业书籍的学习教育心理方面的学习还需要掌握各种社会所需的知识和信息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有益于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养成和...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刘芬开学已经一个月了每天备课上课忙忙碌碌各种情绪和状态都和这帮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有时候是让人烦的小恶魔有的时候又是天真无邪让我富有成就感的天使我始终在天使与恶魔中不停地来回转变尽管自己...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在我们特殊教育学校每个班的学生虽然不多但学生的认知层次性格特点喜欢什么学习方式都是严重的参差不齐所以我们更需要面向个体的教育李希贵校长所著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正如冬日中的暖阳给我们带来了满满的温...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丰水山寄宿制学校赵波作为一名老师每日课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都不自觉的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做的不够的地方反思如何才能做的更好这样的反思太有必要了但是除了反思之外还需要向老教师们学习一些他们优秀的学习...

早期教育和天才读后感

早期教育和天才读后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图书馆看到一本关于早期教育的书早期教育和天才这本书是日本木村久一先生的著作于上世纪90年代被我校日研所译成中文它其实是只有160余页的小册子但却很火据说一些名家都看过这本...

少有人走的路 读后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这是一本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里面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较本质性的问题书中提出当我们能够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解决自己所有的心理问题时候我们也许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够比较正确...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