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时间:2024.5.13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方案

|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掌握文中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

(2).联系课文,组织学生讨论文章是如何详略得当来突出“论战”这一中心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学习他勇于担当、舍我其谁的爱国精神。

(2).学习古人把握战机、料敌制胜的智慧和敢于斗争、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三、教学手段 借助音频 、多媒体课件投影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认识

经过七年级两年的学习和积累,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基本掌握常用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但对于文言文 1

的结构和写作特点还理解不够。好但是结合教材,适当引导,运用合作和探究的方式,教学效果应当不错。

六、施教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不知同学们是否都看过《亮剑》这部军事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没有,该剧的主人公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有几句名言:“狭路相逢勇者胜”、“逢敌必亮剑,哪怕敌人是一流剑客;倒在对手的剑下不丢脸,不敢亮剑那才叫耻辱;就是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其豪气何等的逼人!其勇气多么的可嘉!毫无疑问,如想打胜仗,绝对要有敢打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但是面对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如果只是一味的死打硬拼,而不懂得使用一定的谋略技巧,避实就虚,争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那么充其量只能算是逞匹夫之勇,其结局很可能就是全军覆没,国破家亡。《孙子兵法》说得好,“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所以说,要战胜强敌,不仅要靠勇,而且更要靠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言文《曹刿论战》,共同了解古代军事家曹刿是如何指挥弱小的鲁国军队战胜强大的齐国的。从中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二)、多媒体投影展示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历史和历史散文体例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 2

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散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纪事本末四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

3、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 3

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预习情况检查,多媒体显示课件

1、重点字注音:

guì jiàn bó zhé mǐ

刿 间 帛 辙 靡

2、【古今异义】

⑴.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隙)

⑵.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

⑶.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 今义:增加)

⑷.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诚信、信用)

⑸.<牺牲>玉帛 (古义:用来祭祀的牛、羊、猪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或为了整体的利益舍去部分利益 )

⑹.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 ⑺.<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允许) ⑻.<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第二次) ⑼..必以<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⑽.<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忠心) 4

⑾.忠之<属>也 (古义:类 今义:同一方面的人)

⑿.衣食所<安>(古义:养 今义:安全)

⒀. 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 今义:幸福)

3、一词多义

⑴故:①故逐之 所以 ②公问其故 原因

⑵从:①民弗从也 听从 ② 战则请从 跟随

4、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 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

②.公将鼓之: 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进军。

(四)、理清线索,梳理结构

1、 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⑴播放范读音频,学生听读,注意语气和停顿。

⑵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读出感情和气势。

2、 思考: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出示课件 明确:

①事物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 请几位同学试概括课文的内容,教师归纳出示课件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五)、深入学习课文,合作交流,解读探究(20分钟)

1、 研读课文,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出示课件,设疑讨论 5

⑴认真阅读课文,揣摩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

⑵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⑶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⑷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说明了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

(明确: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保家卫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 评价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 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曹刿:爱国爱民,勇担职责,有胆有识,审时度势,深谋远虑,指挥出色。

鲁庄公:政治短视,军事无知;有勇无谋、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礼贤下士。

3、 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文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探究。教师归纳并出示课件。 明确:课文剪裁详略得当。记述一次战役,可写的内容很多,但本文的中心是表现曹刿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所以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 6

得详备,而战场上敌我双方的撕杀写得极为简略,既刻画出了曹刿的形象,又突出了文章主题,效果非常显著。

4、 课堂讨论,多媒体显示问题

⑴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启示?

⑵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⑶你知道多少保家卫国的名言。

※学生讨论,以小组发言。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教师引导:

⑴学习古人忠诚爱国,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尚武精神和克敌制胜的超人智慧;鼓励学生培养热爱祖国,不怕困难,勇担职责,舍我其谁的思想。

⑵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秦楚钜鹿之战、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 ⑶爱国名言(参考)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

②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白马篇》 ③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南宋诗人·陆游《病起书怀》 ④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南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代出蓟北门行》-

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朝政治家·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⑥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西汉历史学家·班固《《汉书·司马迁传》

7

⑦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明朝军事家·戚继光《韬铃深处》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明朝军事家·戚继光《马上作》 ⑧仗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明朝军事家·袁崇焕《边中送别》

(六)、总结学习,拓展训练

1、 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希望同学们仔细体会剪裁得当的特点,学习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写法。

2、布置作业,巩固知识,出示课件

⑴重点实词解释

①驰( )②鄙( )③糜( )④孚( )⑤福( )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③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④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⑶在课文中找出《孙子兵法》中的“以逸待劳”、毛泽东“敌疲我打”战术相近的句子

(附: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板书设计

8

曹刿论战

《左传》

↗战前-------问战------政治远见 ↘

A、曹刿 -→战中-------指挥------审时度势 → “远谋 ”↘

↘战后-------分析------深谋远虑 ↗

鲜明对比

↗ 战前-------小惠、小信------政治上平庸↘

B、鲁庄公 → 战中-------急于求战-----------有勇无谋 → “鄙” ↗ ↘ 战后-------既克,问其故----军事上无知↗

七、课后反思:

本人以为,本教案的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做到讲练结合,文章结构的板书设计简洁合理。在实际施教过程中总体的表现效果还是不错的,基本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课改的理念而言,已经做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本(参与主体)的基本要求。从师生的双向互动方面的课堂氛围而言,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愉快。不过从实际的教学操作中也感觉到一节课的容量似乎太大,过于紧凑,捉襟见肘。且本文作为文言文教学,其中的实词、虚词需要掌握的太多,学生也颇感吃力。如果现在本人再上该篇课文的话,首先不妨安排成一个半或两个课时来完成则更加从容一点。如此的话,课前课后还可以作一点思维拓展和延伸。比如在导入课文之后,如能通过多媒体视频展示有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情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当时中小诸侯国保家卫国的艰辛和不易,对认识课文中主要人物曹刿的形象则更有帮助。课后如果再增加提问:我们钦州市历史上 9

曾出现的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学生会很自然想到刘永福、冯子材等),这样也就更加深化了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总而言之,本人以为所设计的这个教案还是可圈可点的,如果继续修改修改之后再用之于一线教学,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10


第二篇: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新课标第一网()--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时代背景。

2、根据注释、工具书疏通第一段文意。

3、初步了解曹刿关于战争取胜的论述及其指挥作战的才智。

二、教学重点: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段。

三、教学难点:根据注释、工具书疏通第一段文意。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说话练习。

(二)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左传》中的一段著名文章《曹刿论战》。这段文章,毛主席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说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这篇文章很值得我们一学。

(三)初读课文:

1、简介《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传》,或《春秋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小知识:

(1)春秋三传:(见“板书设计”)

(2)春秋时代以弱胜强的三大战役:

? 齐鲁长勺之战(前684年)

? 晋楚城濮之战(前634年)

? 秦晋崤之战 (前633年)

(3)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

? 赤壁之战

? 官渡之战

? 淝水之战

3、文体:记叙文

4、时代背景: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5、生字:

刿(guì) 间(jiàn) 鄙(bǐ) 弗(fú) 帛(bó) 孚(fú)

徧(biàn) 勺(shuò) 辙(zhé) 靡(mǐ) 轼(shì) 夫(fú)

6、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四)学生根据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五)指名学生串讲第一段:

十年春,齐师代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公将战。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见。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谋:谋划。之:代这件事。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乃入见。入:入朝,进宫。(曹刿)于是进宫廷拜见庄公。

问:“何以战?”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惠:恩惠。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六、小结: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第一段。

八、板书设计:

公羊传 作者公羊高

春秋三传 谷梁传 作者谷梁赤

左传 作者左丘明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重点词语含义。

2、初步学习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了解曹刿关于战争取胜的论述及其指挥作战的才智。

二、教学重点:根据注释、工具书翻译第二、三段。

三、教学难点:学习翻译文言文。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三分钟说话练习。

2、导入:师: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一)分析第一段:

1 、第一节,主要讲述什么内容?

主要是写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及和鲁庄公的对话。

2.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①齐师伐我,公将战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齐师伐我”的“师”的意思是“军队”,同样含意的成语有:

师出有名 班师回朝

4、 从鲁庄公的前两次回答中,可以看出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哪里?由此可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他把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这正显示出他的“鄙”;未能“远谋”。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反映曹刿对统治者的鄙视,又显示出曹刿的自信和深谋远虑。

6、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8、“战则请从”这一句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对于文章的结构它又起了什么作用? 从这话中,可以表现出曹刿他自动请战的热忱,而且也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段。

(二)串讲第二段: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

战于长勺。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公将鼓之。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

刿曰:“未可。”曹刿说:“(现在)不行。”

齐人三鼓。齐军擂过三通战鼓。

刿曰:“可矣。”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

齐师败绩。齐军大败。

公将驰之。庄公正要下令驱车追赶。

刿曰:“未可。”曹刿说:“还不行。”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然后)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瞭望齐军(退去的情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遂逐齐师。于是追击齐军。

(三)分析第二段:

1、在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1)选择了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

2)选择了开始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2、指挥鲁军作战的有曹刿和鲁庄公两人,他们俩在战场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可以用上文那两个词来验证?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鲁庄公“鄙”(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不知有诱敌、埋伏之事。)

曹刿“远谋”(知己知彼,重视调查研究,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

(四)串讲第三段:

既克,公问其故。已经战胜,鲁庄公询问曹刿这样做的原因。

对曰:“夫战,勇气也。”曹刿答道:“作战,是靠勇气的。”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消失了。 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是)大国,难以估计(它的情况),怕的是在此有埋伏。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五)分析第三段:

1、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曹刿对作战的经过做总结。

2、总结了哪几方面内容?就反击、追击的时机做了解释。

3、为什么他仅就如何选择反击和追击的时机作了议论?你认为他对这次战斗的总结全面吗?

曹刿对战争胜利的总结是针对鲁庄公的疑惑而发的,鲁庄公的疑惑就是在战争中他两次要下令抢先反击进攻和追击敌人,但都被曹刿阻止了,于是曹刿有针对性的对庄公做了解释,并以此总结打胜仗的经验,这样使课文内容做到了前后呼应,发展自然。

不够全面 长勺之战中鲁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除曹刿总结的两方面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还选择了有利于鲁军反击的交战地点,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等。

六、小结: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七、布置作业:背诵第2段。

八、板书设计:

衣食所安:民弗从也

(详)一、战前——请见 牺牲玉帛:神弗福也

曹 小大之狱:取信于民

论 战于长勺:反攻阵地

战 (略)二、战中——参战 齐人三鼓:反攻时机

(详)三、战后——论战 辙乱旗靡:追击时机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认识“取信于民”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懂得文中实词“师、鄙、盈、靡”等意思,虚词“之、以”等用法。

三、教学难点:了解一些句式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说话练习。

(二)导入新课:请同学讲述其它以少胜多的战例的过程。

(三)理解、思考:

1、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2、理清事件的发展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交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曹刿)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3、本文以人物的对话形式运用对比写法记下了历史上著名的战争长勺之战。

4、弱小的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靠的是曹刿的正确的军事理论:政治上取信于民,战略战术上后发制人。

5、内容梳理:见“板书设计”

6、曹刿的性格特征:

曹刿的活动 曹刿的性格

曹刿请见 爱国热情(有德)

论何以战 政治远见(有识)

从战指挥 军事才能(有才)

论何以胜 谋略过人(有学问)

7、曹刿远谋的表现

1)战前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与鲁庄公会面时,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曹刿认为要得到“民”(庶民百姓)的支持才能保证战争胜利。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3)交战过程中,在战略上不急于进攻和追击。

8、总结曹刿的形象特征:政治上深谋远虑,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

9、分析鲁庄公的形象:

⑴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⑵“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

⑶“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

10、1)文中的“鲁庄公”,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不是昏君?

鄙 反衬 曹刿远谋

2)鲁庄公真的就没有可取之处吗?

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亲临前线 ,总结经验,

1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运用对比手法,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12、围绕着“论”字,在战争的前前后后,曹刿做了什么分析?

战 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争 战略因素

胜 有利阵地----战于长勺

的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

因 战术因素

素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

(四)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

伐 齐师伐我 古义:攻打、讨伐。今义:砍伐。

间 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中间,或时间 。

鄙 肉食者鄙 古义:鄙陋,目光短浅。 今义:言行恶劣

牺牲 牺牲玉帛 古义:指猪、牛、羊等祭品。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也指损害一方的利益。

加 弗敢加也 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信 必以信 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

狱 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

虽 虽不能察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再 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

忠 忠之属也 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

可以 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情 必以情 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2、词性活用:

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为动词,赐福。

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为动词。击鼓进军。

3、通假字: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

4、一词多义:

请 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让我。)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从 民弗从也。(顺从,跟从。) 战则请从。(跟随)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跟着) 故 既克,公问其故 (缘故、原因)

彼竭我盈,故克之( 所以 ) 故逐之 ( 所以 )

以 何以战 ( 凭借 ) 必以分人 ( 把 )

必以情 ( 按照、根据 ) 必以信 ( 用 )

其 其乡人曰 ( 他的 ) 公问其故 (其中的,曹刿这样做 )

吾视其辙乱(他们的,指齐军 )

之 肉食者谋之 ( 代抵御齐国进攻这件事 )

公与之乘( 代曹刿 )小大之狱 ( 的 )

公将驰之( 代齐军 )公将鼓之(补足音节,无义 )

5、句式:

⑴判断句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⑵省略句再而衰。第二次(击鼓进军)(士气)衰弱了。

⑶倒装句

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宾语前置

战于长勺。在长勺和齐军作战。状语后置

六、小结:

1、中心思想: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论战言论,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2、本文的详略安排有何特色?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一段中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3、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它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对长勺之战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等。

七、练习: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2、辨析句中加线词语的古今异义

(1) 又何间焉 (2) 肉食者鄙 (3) 牺牲玉帛

(4) 小大之狱 (5) 必以情 (6) 忠之属也 (7) 可以一战

3、本文共有三个自然段,概括一下各写了什么?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第三段,论鲁国取胜的原因。

4、 第一段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曹刿“请见”的原因。

5、第一段写曹刿与鲁庄的对话有几问几答?重点说明了什么?

共三问三答。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6、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因为“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新课标第一网()--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7、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因为“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⑴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⑵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⑶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⑷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后两点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9、 请想出相应的成语

?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击鼓进军)

?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倒下)

?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充满、旺盛)

?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为人所信服)

?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埋伏)

?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计谋、谋略)

? 故克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战胜)

? 三而竭——殚精竭虑、精疲力竭(衰竭、用尽)

? 视其辙?——南辕北辙、重蹈覆辙(车印、车痕)

? 遂逐之?——逐鹿中原、追亡逐北(追击、追赶)

? 难测也?——莫测高深、心怀叵测(推测、估计)

10、看图背课文。

八、布置作业:背诵第3段。

九、板书设计:

求信于臣 民弗从也 不可以战 重视

战前准备 求信于神 神弗福也 人民

求信于民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力量

齐人三鼓 齐师败绩

战争经过 善于把握作战时机

下视登望 遂逐齐师

彼竭我盈 敌疲我打

战后总结 深谋远虑

辙乱旗靡 敌退我追

新课标第一网----免费课件、教案、试题下载

更多相关推荐: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表情朗读三文三答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曹刿论战教学反思阳城五中刘芳萍文言文背诵是教学上的老大难学生背一篇文言文往往需要花很多时间针对这一难题我在教学曹刿论战时尝试从朗读入手以兴趣促进背诵文章第一段主要内容其实就是一...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曹刿论战是九年级下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左传中的经典篇章全文简明而又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由于曹刿的参与造就了一场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课文高度赞扬了曹刿热爱国家关心国事的精神和取信于...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引入故事让古文教学增添趣味教曹刿论战有感周巧霖我们农村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当薄落学古文很费劲也很被动不少学生连最基本的读顺文章都很难更何况是对词义的把握内容的理解这对他们真的比登天还难人往往就是如此事情太难了自己也...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宝鸡市新建路中学冯小琳文言文教学历来都让教师感觉就是出力不讨好老师唾沫四溅逐字逐句地串讲学生昏昏沉沉逐字逐句地记录气氛沉闷事倍功半如此教学走入以教师讲代替学生学唯恐漏掉某一文言词的教学误区其结果...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张红梅按以往传统的教学教学曹刿论战这篇文章就是让同学们读读译译我再串讲全文把曹刿的远谋充分挖掘一番再与鲁庄公的鄙对照一下学生知道课文通过对比手法刻画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这篇课文就算完成任务...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表情朗读三文三答激发文言文学习兴趣曹刿论战教学反思阳城五中刘芳萍文言文背诵是教学上的老大难学生背一篇文言文往往需要花很多时间针对这一难题我在教学曹刿论战时尝试从朗读入手以兴趣促进背诵文章第一段主要内容其实就是一...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3篇)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3篇作者加入日期120318一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两种偏向一是逐字逐句地串讲课堂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从整体意会轻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没有积累文言文知识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十三曹刿论战教学目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

曹刿一课教学反思

曹刿一课教学反思一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存在两种偏向一是逐字逐句地串讲课堂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从整体意会轻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没有积累文言文知识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古浪六中李永沛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曹刿论战它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课文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新课标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能借助注释和...

21、《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及反思

21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及反思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分析曹刿和鲁庄...

【课后反思】曹刿论战_语文_初中_崔薇_3705230064

曹刿论战课后反思教学方法上以自学互助为主借课本剧表演深入本文所设计的的教学方法主要想体现自学互助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多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同学间互助交流合作为主要形式从诵读到理解从词句的记忆到文意的理解都是...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