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时间:2024.4.7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心理效应,而且还是教育中的...相信大家听到这本书的名字之后,会有和我一样的感觉,觉得此书必定是深奥、难懂的。光看名字,也挫伤了将这本书从书店抱回家的念头,但是书皮上标有此书入选“全国教师教育优秀课程资源”,“20xx年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书目”的介绍,似乎又有些值得随手拿起来翻翻。原来这本书不但不难读,反而浅显深刻,直白而又睿智,把严肃的心理学规律、效应和法则用直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一一道来。阅读时能充分激活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从而受到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一篇篇文章读下来,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且学习到如何在教育教学中,以及平日学生管理方面运用科学的手段去解决问题。

西方流传着一首民谣: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听完这个民谣大家会是一笑而过,还是可能有人会想到了什么?其实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蝴蝶效应”。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似乎不可思议,但在有些条件下却是成为了可能。

看到这里,让我想起我们的学生。今年我教三年级,颇有感触:好习惯的养成很难,而坏习惯却会在不知不觉中轻易的“萌芽”。有的孩子一节课下来不整理上节课的书本,不做课前准备,就想着出去玩儿了,到第二节上课时,他才从书包里呼呼啦啦地找书本;大课间,更是如此,做操回来,他又渴又热,自然的先只顾着接水来个“水饱”,10点上课,其他同学都准备好上课了,而他的桌子上还摆着上节课的书本;到了中午放学,向他桌子或者桌洞一看,一本不少,上过什么课,肯定有什么书,书还摆得乱七八糟,这不就是“蝴蝶效应”吗?当孩子第一次不整理自己的东西时,老师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纠正,而让学生的坏习惯有机会暗暗“滋长”,接着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时间一长,就养成了根

深蒂固的坏习惯。于是告诫我们教师要反复给孩子说教:做好课前准备,上课写字时眼睛的距离,做数学题时用尺子等等,这就告诉我们要警惕身边“蝴蝶效应”的发生,要在事情刚发生时就把不好的苗头熄灭。

读了书中的“扇贝效应”这一篇,让我也深有感触。小凌每周都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但是在这两天他突然“罢工”了。爸妈仔细询问,才恍然大悟:由于太忙,上星期天忘记了每周固定不变的对小凌做家务的奖励——吃麦当劳。这很让爸妈困惑:用适当的奖励来鼓励孩子做家务,是为了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但现在变成没有奖励就不劳动。到底怎样才能用好奖励,最终形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呢?小凌的这种表现就属于“扇贝效应”,在心理学上,“麦当劳”就是强化物,是对小凌做出某种期望行为的奖励,奖励某一行为,这一行为就频繁出现,这就叫做强化。强化分为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固定时间的强化,即每隔一定时间就提供强化物,强化做出行为。扇贝效应告诉我们,固定时间的奖励不能维持新的行为,没有“麦当劳”,个体就会“热情尽失”继而罢工。

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彻底避免这种连续的、固定时间的强化呢?虽然在长时间的过程中、持续地应用连续的、固定的强化会产生扇贝效应,但是,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的初始学习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这能够让学生很容易的完成要求的任务,尽快的得到奖励;紧接着,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现在相信每个老师都会联想到我们经常用的“小红花”吧,小红花就应该要科学的使用。

再拿心理上的“增减效应”举一例: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在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粟子,而晚上给你们三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想晚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三颗,晚上再给你们四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听了,以为晚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

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这就是标准的“增减效应”,其实结果都一样,但是以不同的方式给予,给人的心理感受可能就截然不同。人的心理总有那么一种倾向,习惯得到,而不习惯失去,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为适应生存而沉淀的一种文化。一般我们在评价学生时,难免要将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都要诉说一番,可往往是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很不理想的评价的方法。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这或许会增强评价的效果:当评价学生时可以先说学生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因为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

再比如运用“禁果效应”(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达到教学目的。上新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对学生说:“我这里有一道难题,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连我都没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不会了。”好几个学生立刻请求老师把题写在黑板上。老师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写了题,全班同学都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一半同学举起了手。当学生清晰地说出解题思路时,老师故意装出甘拜下风的样子说:“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看来这堂新课你们自己就能学会,有没有信心?”学生的回答当然是“有!”

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才发现许多那么相似或者就是自己经历过的案例,蕴含了许多心理学知识,许多心理效应。这些个生动的案例对我今后的工作乃至生活都非常有用,更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教育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今后我会把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中,将这些心理效应付诸行动,指导自己的教学科学化,艺术化。


第二篇:聂云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聂云婷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深知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帮助,尤其是青少年心理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与孩子沟通的法宝。可是不论是到书店还是在学历自学教材上看到的心理学大多是一些理论性的,概念太多,严肃的学术面孔让人望而生畏。直到在一次教职工会上学校给一部分教师发了一本《教育中的心理学》。我当时看到这本书的题目以为又是一些难懂的理论,当我翻开看时才被全书中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式样及鲜活的案例所吸引。又翻开看了这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编著的。感觉学校推荐的这本书确实不错,很有阅读价值。

《教育中的心理学》这本书先后介绍了64个心理效应,分为三辑,分别是教学中的心理效应,管理中的心理效应和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本书把严肃的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阅读时能充分激活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从而受到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这些看似很玄的心理学知识,很容易就和自己的实际工作挂上钩。一篇篇文章读下来,在学习到新的心理学知识的同时,常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如: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表扬、奖励、批评和惩罚,细一想是不是也常常事倍功半呢?读读这本书中的“禁果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扇贝效应”、“图形-背景现象”,就会知道增加学生的积极行为,减少学生的消极行为,原来竟有那么多的诀窍!

以下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几个效应摘录即感悟

一、遗忘曲线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遗忘的经历,她会伴随我们一生。然而遗忘是学习的天敌,如何和遗忘作斗争?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复习,重复你所学的内容,如何重复才有效?就要用到遗忘规律。德国艾宾浩斯得出的遗忘曲线告诉了我们这个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一定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说,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这一规律在师范学心理学时学过,自己也在自己的学习中试过,可在当老师后就总是忘记让孩子们及时复习。就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总感觉有很多新的知识点要学习,光想着赶进度,有时期中测试时都舍不得时间复习,总想等赶完进度再说,反正学过去也会忘的。等 匆匆跑完全程,快考试时回过头从第一课开始复习,感觉孩子们课文也很生,听写也是错字百出,其实不用说学生,自己反过头来,第一课都学过近半年了,从不复习能不生吗?复习时费时费力不讨好。今年我重新对这一做法作了修改,哪怕慢一点赶进度也要及时复习,当天的课文生字当天晚上听写一次,第二天再做课堂作业巩固一遍,隔上一两周,利用周日再系统复习一次,到复习时感觉学生掌握牢固得多,除特别差的几个孩子,经过复习一遍出错率大大降低,我感觉只要科学地把一些规律用在教学中,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近因效应——总体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这个现象就叫近因效应。

在沟通的艺术上,也能体现出近因的作用。如果你是在鼓励你的学生或孩子,你会采取以下哪种说法?

“随便考上一个学校,该没有什么问题吧?虽然录取率那么低。” “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只因语句排列的顺序不同,给人的印象就截然不同。前者给人留下悲观的印象,后者则相反,给人一种乐观的印象。这就是说,有时尽管你有心讲出令人感到痛快的话,如果最后一句话是悲观的语调,整句话就呈现出悲观的气氛。

既然如此,我们批评孩子时,是不是应该讲究一点艺术?在批评结束时,如果我们再加上一句:“??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很抱歉,刚才我太激动了,希望你能好好加油!”

因此,知道了批评中的近因效应,就要在一巴掌之后赶紧给他揉一揉,使他忘记前面的一巴掌之痛。孩子可能更容易记住你的训话。 我还记得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也见过自己教育经验,批评孩子之后再从抽屉里拿块糖给他,孩子会记住老师的话,不会和老师志气,反而觉得老师对他好。我们平时因为孩子犯错一时冲动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有时候孩子回家对家长说的不清不白,很容易造成误会,如果处理好了,维持友好的师生关系,就应该按科学的方法批评孩子,既不让孩子生老师的气,又要让孩子记住自己犯的错误。 我在平时批评学生时尽量用这种方法,甚至在家庭中对自己的孩子批评也是采用此方法,效果还是较好的。

三、归因偏差现象----自己成功了,就找主观原因,自己失败了,就找客观原因;别人成功了,找客观原因,别人失败了,找主观原因。这种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定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的倾向性就是自我服务偏差。

在学校,老师存在的两种归因偏差:

1). 教师容易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结于学生自身的因素而不是老师的因素。

2). 教师对优秀生和差生的归因不一样。

为了避免归因偏差,遇事多进行换位思考,进行归因时要慎重。

四、马太效应-------即定势心理,这是我们常有的心理。如一个学生特别调皮,经常调皮捣蛋,在我们的心中就会给他定位为行为差生。如一个学生成绩一直很差,我们就会为他定位为学习差生。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带上有色眼镜。其实即便是再调皮再不求上进的孩子他也一样有想要改变自己的想法,也会有期待得到肯定的一面,作为教师如果只是想当然地加以否定,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五、超限效应-----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的唠叨个不停,仿佛一下子要把人的耳朵灌满似的,再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超限效应。

避免超限效应在批评学生中出现的方法就是留点“空白”。学生犯了错,只批评一次,千万不要一件错事重复批评,如果有必要再次批

评,也要变换角度、方法,以免学生出现反抗心理。在批评学生时,应点到为止,适当的留点空白,让他们自己来思考、反思。

超限效应在表扬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过犹不及。表扬,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是,表扬也要适当,要注意度,过度的表扬可能会出现反面的效果。

在课堂上应避免的超限效应是认知超载。 如果老师在课上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我们来讲2点,学生会很认真的来听。如果老师说:这个问题,我们来讲10点,学生一下子可能就失去了听的兴趣。所以,上课、布置作业,在内容和时间上都不要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如果内容比较多,可以分块、分次来进行。 平时总觉得一节课讲不完那么多知识点,有时还要拖堂,看到学生听到铃声马上站起来像下课还生气,老师没讲完很着急,你们倒不着急。其实想一想超时了,讲了还不如不讲。如果不超时,老师讲过的学生或许还能记住一些,再加一些可能把原来的给挤出来了,甚至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一点也记不住,我们开会时不也有同感吗?事情太多了记住的会更少。心理也特别烦躁。尽量按科学方法来安排知识点,而且注意更换口味或方式让学生在不超时条件下尽量多消化。

我想也许每个老师都有过喋喋不休的时候,越是着急越会喋喋不休。书中提到避免“超限效应”在批评学生时也很有用,在批评时留点“空白”。在批评学生时,应点到为止,适当的留点空白,让他们自己来思考、反思。这种方法尊重孩子的人格与自尊,真正将教育渗透到心灵。我反过来考虑过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接受起来不正是这样来的

有效吗?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个角度,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愉悦的情境中互相触动,才能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总之,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后,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只有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将以上几种心理效应原理运用到工作中,才不能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努力进步,也不断的教育出更好的学生。就像电流的热效应,当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会发热。而人的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种种方式反应出来,这就是心理效应。我相信,懂得心理学的老师越多,“兢兢业业”培养学生厌学的老师就越少;懂得心理学的老师越多,反复不断说教又毫无效果的老师就越少。毕竟,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老师如果掌握了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正确地引导他们,老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也才能赢得学生。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我们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心理反应后,能成功地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才能发现他们身上的巨大潜能,不断鼓励,一定可以让他们的才华得到尽情的发挥。

更多相关推荐: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巧用心理效应一本好书就是一杯好酒它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精神的食粮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品尝它呢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正是一杯好茶一杯好酒它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初看书名本以为这本书很难懂没想到那些心理学规律效应法...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笔记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启发1作为班级管理者教师要打响第一炮赢得学生的接纳为以后成功的班级管理垫下良好的基础2要在批评教育学生之后给他一些安慰和鼓励3在教学中设置好课堂导入和课堂小结力图给...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朋友推荐阅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实际上在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前我对那些枯燥的抽象的心理定律常常望而生畏所以很不喜欢心理学但是读完了此书以后反倒觉得心理学中的现象饶有兴趣这本书是北京师范大...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数学组朱晓俊这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所著他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那些严肃的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效应和法则书中精心挑选了64条心理学的规律...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文峰小学叶雄发铜镜在中国古代主要是人们用来照面饰容的器具古代铜镜工艺源起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齐家文化至清玻璃镜普及后退出历史舞台它既是实用器具又是具有审美特征的工艺品在现象学这一视域中对古代铜...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的两本课程分别是教育学与心理学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更好的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了解教育学中的心理效应是关键今年暑假里学校为我们推荐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布置了教师读书作业在...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拥有一把打开心门的钥匙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心理学是师范教育的必修课每个师范生都必须学习并且考试合格否则就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但大学里的心理学基本都是理论性的诸多的概念和规律常常令人望而生畏学得时候虽然不易忘...

《 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读后感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动心的艺术教师要想教好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就应不断为自己充电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

我有一颗感恩的心读后感

我有一颗感恩的心读后感读了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中的学会感恩的一篇quot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quot让我知道每个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是著名作家史蒂芬霍金写的虽然他得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但是他有一颗感恩的心这篇故事讲的...

《我的教育心》读书交流

守住朴素的教育心读我的教育心有感读书就像柴米油盐一样是我生活中的必需品是我人生不可缺少的营养品在假期里我阅读的书目是我的教育心作者主要内容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自传准确地说是他30年从教经历的全程写真大学时代...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后感

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有感手捧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所著的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从目录上乍一看觉得很简单但细看里面的内容却发现文字着实难懂每封信几乎要读好几遍才能小有领悟细细品读不禁感慨万分他所讲的教育就是...

读《我的教育心》有感

读我的教育心有感炎炎夏日在家里自由自在的品读李镇西老师写的我的教育心在本书中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到教育需要我们常常站在儿童的角度看问题所谓理解儿童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以儿童的心去理解儿童的心平日里我们也常...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1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