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心怡 读后感 母亲 (2)

时间:2024.4.21

《母亲》读后感

2012级12班贺心怡

高尔基先生写过的作品有很多,我最喜欢的就是《母亲》。它描写了前苏联时期工人们为真理,平等,自由,为过上美好生活而不断奋斗的故事场面。小说洋溢着正能量,详细叙说了故事的波折过程,同时从这过程中,又透露出以巴威尔为代表的社会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坚持到底的信念??

巴威尔偷偷看讲述真理的“禁书”,一些工人的子女和他一起读书、讨论问题、散发传单等,干起革命事业。母亲起先担忧自己的儿子,慢慢的,她喜欢并钦佩这些年轻的革命者们,自己也受到了教育,参加了革命工作。随着革命事业的不断壮大,沙皇反动政府开始迫害革命者。但以巴威尔为首的组织却冒着生命危险宣传革命思想。两种势力形成鲜明对比。工农运动越来越浩大,群众的反响越来越强烈,母亲的思想觉悟也逐渐升高,她将整个心灵献给了属于人民自己的革命事业。

此小说中,巴威尔这一群青年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壮丽的革命事业。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为无数平民的利益到处演说、散发传单,用宣传真理去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使人民从以沙皇反动政府为主的压迫大众的机构中解脱出来。他们追求真理、热爱和平,所以他们要奋斗,要用行动去打倒一切不平等的现象,去捍卫群众的利益,去创造社会主义的社会,去实现无产阶级的和平梦想。他们用崇高的理想和真诚的呼吁感染人们,让一些还未自拔的人们清醒起来,和他们一起奋斗,推翻政府。他们何尝不知道所做的一切,一切美好的计划与梦想,都有可能被打破,但他们的毅力有精神支撑着那不屈的灵魂,心里好像在喊:“一定要坚持下去,传播真理前进!”

母亲从前是一位柔弱、温顺、忧郁的传统工人区妇女,因受儿子的感染,变成了一个有着深刻见地、满腔热情、勇敢无畏的新时代革命工作者。她不辞辛劳地长途跋涉送报纸、传单,不顾警察的残酷毒打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她和青年们一起带头示威游行,高高举起代表正义、真理、自由的旗帜,向世界宣告着革命者强有力的信仰;她忍受着儿子被捕、骨肉离别的痛苦,在一个个革命者接连入狱后,仍坚持着实现自己的宿愿。这就是她,一位作者笔下伟大的母亲??

从文学技巧的角度看,《母亲》以一个母亲的改变为脉络描写振奋人心的革命。这使得小说更贴近读者,使读者感受更真实深刻。它使小说情节更引人入胜,并使革命显得更人性化。

这部小说全部看完后,回忆起它,总觉得身边被一种执着坚强的信念所萦绕。到处是书香气,到处是真理魂。我的心不由自主地,被书中的人物带动,被人物特点及精神感动??


第二篇: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

并不是偶然才得知这本书的,很多人都向我推荐它。众望所归之下,我还是拜读了王东华的《发现母亲》。在书店封面上处,我看到了一行信心十足的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我平时对这种教人成龙成风,教人在社会获取所谓成功的书籍有着潜意识里的抵触。但当我抱着怀疑与不友好打开此书时,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且不说作者的论据有多么充分和扎实,仅仅是作者的心血与真情,就足以让读者感动了。

这本书凝聚了作者历时十年,从文化、社会、历史、教育等不同学科角度,揭示了母亲这一角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作者不仅是在通过叙述赞扬并肯定母亲的地位,而对人类一些核质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该书通过对古今中外诸多名人学子全方位的剖析,科学论证了其母教理论,是对社会上固有观念的一次猛烈冲击(《家庭教育指南》,2008)。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教孩子的父母。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学问,也是令许许多多父母困惑的一个大问题。《发现母亲》为困惑的父母解答了这一问题,给全天下的父母以及将成为父母的人上了一堂最重要的家教必修课。也为还没有身为父母的人们讲述了饱含爱与感恩的母性观点,这不仅是未来的“指导书”,也是现实的“鞭策书”,更是灵魂的“自省书”。

著名评论家孟繁华对此书如此评价:“《发现母亲》不止是从一般意义上论述了母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而是从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现代社会演进过程中,母亲角色的悄然变易、社会观念对母性的支配以及教育制度对母性的重塑。”

书中这样说道,对于一个孩子,“所有的不幸和悲剧其实都可以追溯到家庭,追溯到童年的不良影响。悲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悲剧发生的原因,是不知道在今后如何去避免这类悲剧的发生,而这才是最可怕的”。

对于父亲母亲,作者认为:“智力教育是‘教’给孩子的,但品德教育是‘教’不给孩子的,而只能做给孩子的。一个有着明显道德缺陷的家庭里是不可能孵出金色凤凰的,而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最基本同时也是最必须的成长环境,净化我们自己就成了最主要的任务”。

对于一个家庭,书中这样说道:“在一个充满自私、卑俗、猥琐的家庭里是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志气高昂的人的。这些人尽管生理健 全,但是却缺乏最起码的责任心,他们的孩子生理上健全,但精神上却被他们亲手制造的一次次精神车祸致残,成为精神不协调者,成为反社会性的人格,成为罪 犯,这些人象繁殖苍蝇老鼠一样在地球上为我们人类繁殖精神残疾者”。

关于教育,作者这样说:“孩子是活的,教育也应该是活的,它应该同孩子一道成长。教育的主动权不应该拱手让给别人,孩子成长的风筝线应该牢牢捏在母亲的手里!如果说自

己没有时间教育孩子,那就是说他自己没有时间做人。因为自己的作人正是教育孩子的教科书,正是教育孩子的课堂”。

关于教育,作者还在第三章里《让孩子过个幸福的百岁人生》中写道:“培养幸福的人应该是教育的最高准则,幸福不是寿限、不是事功,这些仅仅是其一部分;幸福不是从外部去看,而是自我的感受;立德才是幸福人生的保证,早期教育不仅仅是智力教育,而是立言、立功、立德这三者合一的教育,是保证人生幸福的教育。”

作者在第四章《母亲是孩子的纯金恋人》里引用了莫里斯的发现:“婴孩在出生的头几个月和他的同类,尤其是他的母亲发生了广泛而持久的联系,这等于经历了一个敏感的社会化阶段。和动物印刻的情况一样,这种联系的目的不完全在于从母亲那里获得物质报赏,如吃喝、洗涤等。婴孩当然不能像小鸡小鸭那样紧跟在母亲身旁,但他却可以通过微笑和母亲加强联系。婴孩的微笑能够吸引母亲,让她和孩子在一起玩,这样就彼此使对方形成了印刻,在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牢固的依恋。”

在第六章《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自我教育》中作者是这样说的:“如果说自我教育也有层次的话,那么面对孩子的自我教育则是最高层次的,这时孩子不仅是被教育者,而且也是教育者,面对孩子事实上我们就是面对自己的良心、面对人类的良心,这是因为当我们将孩子作为一个监督者时,孩子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那种无私的忘我精神,对这个世界彻底地信任主义态度,给我们以机会,让我们能用孩子的观点去看待今天的世界,而没有歪曲我们那种一成不变的框框和偏见。孩子事实上一直是我们的母亲应该学习的方向,正应为这样,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才说“孩子是人类之父”,蒙台梭利才说:“孩子为我们之师”,这些话的意义不仅在于幼儿 教育,而且就是在整个人生过程中,成人都可以从孩子身上学到许多东西。”

在这本书里,给我启发教育的何止这些,且不论内容如何,仅是一个个的小标题就很吸引人的眼球,并包含深刻的寓意。比如《肤爱是孩子的第二子宫》,《面对孩子,我们必须重新作人》,《母亲是孩子的纯金恋人》,《家庭是最好也是最高的学府》,《礼教是中国教育的高贵精华》,《一个慈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等等……这些精妙的标题简直就是一行行美丽的小诗,更像是可以隽刻在心头的座右铭。让我在赞叹作者强大的理论基础同时,又不得不敬佩作者的宏大的情怀。

当然,《发现母亲》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对于微观的个人、家庭具有指导意义,引发母亲、父亲的思考,而作者背负着更宏大的使命感。我认为,这种使命感来源于对于作者对于人类发展历程的深思,来源于作者切身的铭记肺腑的经历,来源于作者对于国家教育(甚至是人类教育)的期待,来源于作者的道德情操和历史责任感。书中不仅提到了中国教育的落后,中国天才的缺少,中国神童的消逝等等一系列尖锐的现实教育问题并给出了深刻的探讨,而且书里不乏理性的质疑与批判,这种带有民族色彩的、忧国忧民的激昂强调,使我读罢心潮澎湃。这种富有感情色彩的风格是在以温文尔雅为主流的心灵读物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书中谈到:“对一个孩子来说,合格的爸爸妈妈很重要;对一个民族来说,合格的父亲母亲更为重要”。正如德国伟大的教育学家福禄倍尔所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

作者也不乏对于现代社会教育的批判与思考,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什么都强调学习和考核。没有人敢不经过充分的练习就走上舞台去演奏钢琴,没有谁敢不经过考核就把汽车发动后开到市区,但是人类何曾出现过为了哺育孩子而去精心设置的育儿学校呢? 我们社会对那些从事儿童工作的各种人员,如教师、医生、幼儿园里的营养师等都要进行专门而严格的训练,可是对在孩子生活及成长中担负最重要培养任务的人──母亲,却视而不见地没有给予任何专门的训练乃至最低程度上的提醒!”

王东华认为,目前人类的教育已陷入困境,困境的表现是再好的教育却无法拯救道德水平的下降,其原因是教育的观念和方法走到了尽头。他认为目前所强调的教育都是“显教育”,即耳提面命、口传心授,而对于更本质更重要的“潜教育”却不加关注。道德、勇气、责任感等都不是通过教育者的“教育”就能起作用,而是通过教育者的“做”才能达到目的。过往的教育学是“教”的教育学。在此之后的教育学将是“做”的教育学。对于这种“潜教育”,王东华不仅指出其存在及作用,而且还详细分析了其特征,即习育与化育。习育是指行为的学习,化育为精神的学习,从而与现在的教育构成心得大教育观(《早教天地》,2010)。

不仅如此,坐在在书中还提出了培养孩子气节、气概、大气的教育观点,这是我非常赞同并欣赏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要通过阅读为孩子打下精神底子。王东华将气概视为统摄智力、意志、品德等人的成长要素的纲,纲举目张。他说在书中谈到“气概是一种自我期待,气概越大,灵魂对肉体的支配力量就越大,成就与贡献也就越大。”宋代大文豪苏轼说:“今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而不能办。能办其小,而不能办其大,则气有所不足也。”东坡所谓的“气”,就是“气概”。气概决定着人成才的高度,决定着他将会成为第几流人物,是“杰出的”,还是“平庸的”;是大才,还是小才。气概是理想之基,先有气概的生成,才有相应的理想的树立和实现。

“杰出的”自我期待,也就是王东华所说的大气概如何养成?在《发现母亲》中,他提出了“化育气概”的观点。书中讲到,“精神上的成长只能靠精神上的感化,而不是靠说教就能给予的。纵览古今中外名人伟人的成长足迹,不难发现,培育气概的最佳途径是文化熏陶、环境浸润、榜样濡沫。在书中,文化熏陶的主要方式是在作者看来就是阅读。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越富赡,他的精神世界越充实。难怪作者在书中一再推荐母亲要使孩子早读、常读伟人传记。

读罢此书,我深深感到,作者的博爱与使命感不仅仅是为了中国的繁荣与进步,更是为了世界的进步与发展。难怪作者在书的结尾处发出了“让天才成批出现”呐喊。作者正是这样的人,他把毕生的心血和这世界上最伟大的命题相联系,他把最深刻的期待与人类历史的

进步相联系,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最后,我引用两段书中的话作以结尾,并与同学们共勉!

“我们不能成就伟业,那并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过错。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做一个能理解伟大体验的人,则是我们的错;而如果体验了理解了这份伟大而不能传达给孩子,从而让孩子点起自己那燃烧的对真理、伟大追求的火炬,那则是一种太遗憾和太不应该的过错了!”

“当这种呼喊最终化作为人类的一种信念时,那么一个天才竟长的新时代必将到来,到那时,我们将怀着极欣喜的心情注目于这个远远超过文艺复兴时代的全人类长盛不衰的全面的复兴与增长,注目于这个在大地上建立起的人类最美好的群星灿烂的极乐园!”

更多相关推荐:
读后感《高尔基·母亲》

读后感高尔基母亲有一个人她像一棵擎天大树孕育着无数生命有一个人她像冬日里的温暖的阳光温暖着我们有一个人她像避风的港湾在暴风雨来临之际给予我们无限的安全这个人就是我们的母亲高尔基的母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

读高尔基的《母亲》有感

读高尔基的母亲有感这几日读了高尔基的母亲感受颇深读书之前一直以为这是一本完全赞美母亲的书可读过之后才发现这里除了赞美母亲这一主题外更重要的是它在从思想上传递着一种力量小说一开始描绘了阴森森的工厂画面展现了帝俄时...

《母亲》读后感

母亲读后感母亲是高尔基的名篇之一小说通过青年工人巴维尔和母亲尼洛夫娜在革命浪潮的激荡下成长为自觉的革命战士的过程塑造出丰满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从一个方面真实而具体的反映了俄国第一次革命时期的历史进程母亲确切而言是...

读《母亲》读后感

伟大文学的开创读完母亲这本书是我感到深深的震撼高尔基在书中成功地塑造了工人党员巴维尔和革命母亲尼洛芙娜的感人形象查阅资料我了解到母亲这本书是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著作同时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

我的母亲读后感

我的母亲读后感在胡适的我的母亲中他的母亲从小就变成了寡妇不仅要管教自己的儿子还要照管他那死去的丈夫所留下来的自己还要大的孩子在这重重的困难劳累痛苦中母亲仍然让胡适从她的身上学到了她的宽容她的善良她的坚强她的刚气...

母亲读后感

母亲读后感高喊还是呻吟奋战还是衰败崛起还是堕落你也不知道但总有这么几个声音弱小而坚定地喊着起来饥寒交迫的人们母亲这本书描写的那个封建时代人们被繁重的劳动压迫被权利所利用年轻人浑浑浑噩噩在乌烟瘴气的酒吧灌着烈酒唱...

母亲读后感

答我的母亲是老舍回忆他母亲所写的一篇记叙文全文通过对母亲一生经历往事的回忆塑造了母亲的形象突出表现了母亲勤劳刻苦善良宽容乐于助人意志坚强等性格与伟大无私的母爱以及母亲的人格力量对作者思想性格形成的深刻影响而文章...

读《母亲》有感

读母亲有感我以前虽然读过高尔基的海燕但是对高尔基还是不了解看了高尔基的母亲后我觉得高尔基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像刘禹锡在秋天里髙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样他也另辟蹊径他没有像其他作家那样在创作中反映过工人...

读《忆母亲》有感

读忆母亲有感忆母亲作者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19xx年2月17日祖籍山东高密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xx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xx年获茅盾...

《母亲》读后感

读母亲后感这部小说使人热血沸腾令人强烈地感受到可敬的革命者们的勇气正气凛然由衷地感叹他们对理想的不懈坚持钦佩他们对伟大事业的奉献自己的身躯用鲜血为人民争取特别是母亲这个人物思想前后的改变由开始的胆小明哲保身的保...

《最后的母爱》读后感

最后的母爱读后感今天我阅读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最后的母爱这个故事令我非常感动它讲述了一位母亲伟大的故事有一位身患绝症年过六旬的老母亲明知道手术无法使她的生命得到延长只会让她白白地承受手术给她带来...

叙事类阅读《母亲》莫言

母亲莫言我五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百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苦...

母亲读后感(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