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读后感

时间:2024.5.13

读《春江花月夜》有感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应用心理学B班 104010403 谭雯珏

《春江花月夜》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记得第一次读的时候琅琅上口,词句优美。随着朗读的进展,我感觉好像走进了那个世界中。回到了古代,回到那个月夜的当下。 走进清爽的江边,

《春江花月夜》中包括了人生中最美好的良辰美景,由春天、夜晚、江水、花树、明月构成了一幅清丽优美的画卷,其中春、江、花、夜只是背景,明月才是诗人极力渲染的意象。在诗中,月的意象美好纯净,月光所极之处,万物无不染上那一份纯净、清幽,体现出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诗中的月色极开阔,也极清丽,“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一轮明月从春江上冉冉升起,这个意象是如此的阔朗和美丽,让人有面对神奇造化时的屏息之感。明月朗照之下,滟滟的水波,花草丛生的芳甸,如同披上霜雪的花树,银色的沙滩,一切是如此的清丽出尘,神秘朦胧。

诗中间感叹问月的八句,一方面体现出了宇宙自然的宁静、深邃、博大、浩渺,但在诗人心中,江月虽然恒存,却永远如一、单调,没有变化,没有生命,不过是单调的重复罢了;人生虽然短暂,但作为群体的人类是代代绵延、繁衍不尽的;作为个体而言,人生的悲喜丰富而生动。

诗人从对春江上月景的描摹到对宇宙发出理性的探寻,然后又抒写对人生的眷慕,都是以月为观照物。随着月升月落,自然在流动,时空在变化,诗情由宇宙到内心,由理性追问到情感抒发,造成神与月游的心理感受,达到情趣与意象的完美契合。正如歌德听说:“艺术家一旦把握住一个自然对象,那个对象就不再属于自然了,而且还可以说艺术家在把握住对象的那一顷刻中就是在创造出那个对象,因为他从对象中取得了具有意蕴、显出特征,引人入胜的东西,使那对象具有更高的价值。”(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而对明月意象的成功把握正是来自于诗人张若虚对生命的热爱,来自诗人矛盾困惑的内心、自我反省以及对人类精神的深刻追求。

每个有思想的人都在思考生命生存这个问题,一直在问,到底人生是为了什么而存在,因为努力地胡下去?想要挣扎地从所谓的世俗中看见更多的自己。而当我们在会想生命,回想生命的意义的时候,想着生命的终结,那么地脆弱、那么地渺小。在宇宙间,人的一生相比而言那么地渺小,就是只在一瞬间。顿时感慨夹陈。


第二篇:中国语文


中国语文之 诗歌

诗 歌

?重点提示:

? 诗歌的起源、发展源流?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新诗的发展与艺术探索。 ?

?

? 先秦诗歌。 ? 汉乐府诗与五言诗。 魏晋南北朝诗歌。 ? 唐诗。 新诗。

一、诗歌的起源

?诗歌的起源:

? 文学发源于文字产生以前的上古时期。

?

? 口头文学(传说时期的文学)。上古歌谣、神话、历史传说。神话传说成为后世叙事性文学(小说和戏剧)的源头。诗歌的源头是上古歌谣。 书面文学(有文字记载的文学)。汉字的出现和诗歌的出现。

? 上古歌谣:

神农时期的《蜡辞》:

《周易》中《中孚·六三》:

《吴越春秋》卷九《弹歌》:

? 上古歌谣内容:对外是与敌人作战,对内是生产劳动。 ? 上古歌谣主要特征:

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另外,上古汉语都是单音节词,两个单音节词组合是最初的句子,这种句子的产生与上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能力直接相关

? 书面文学。有文字记载的文学。

汉字的出现,甲骨卜辞、商青铜器铭文——书面文学的萌芽,西周末年钟鼎铭文——有文学因素的文学文本出现。

诗歌的出现。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其中的颂诗更是祭祀用的歌舞曲。

二、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

先秦诗歌:

?《 诗经》 、《 楚辞》 作为诗歌奠基之作的出现,开创了古代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两大源头。

? 源头:上古歌谣,二言为主

? 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多为四言诗

? 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代表作《 离骚》 ,杂言诗

?《 诗经》

?《 诗经》 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通称“ 诗” 或“ 诗三百” (“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到了汉代奉为经典,称作《 诗经》 。书成于春秋时代,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另有笙诗六篇,有目无辞。《 诗经》 各篇都可以合乐歌唱。

?《诗经》内容:

?反应爱情和婚姻的诗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雎》,“俟我于城偶,爱而不见”的《静女》,《卫风 · 木瓜》写男女青年互赠爱情礼物,反映了婚姻与家庭的不幸如《氓》。 ?反应劳动生活的诗篇如《伐檀》、《七月》。

?反应战争和徭役的诗篇。《采薇》,思妇诗。

?周民族的史诗。《生民》、《公刘》。

?《诗经》艺术特色:

?重章叠句,多彩的修辞,双声叠韵的巧妙应用,隔句押韵的节奏掌握;特别是“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方法,更给后代以巨大影响。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抒情诗传统:《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自《诗经》后,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比兴的垂范:《诗经》于比兴时有寄托,屈原在《楚辞》中,极大地发展了《诗经》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 后世“比兴”和“风雅”一样,被用来作为提倡诗歌现实性、思想性的标的。

《离骚》的艺术特点:

?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拓了我国古典诗歌史上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传统;诗体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的新诗体;结构形式上,抒情和叙事结合,幻想和现实交织,气势磅礴,浑然一体;语言运用上,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和楚物名称,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离骚》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两汉诗歌:

?两汉王朝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汉代文化政策上有较大调整,乐府、东观(洛阳)、鸿门都学(洛阳皇家学校)的设立、游学游宦风气的兴盛,都给汉代诗歌带来了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乐府诗歌,尤其是其中的民歌,是继《诗经》“国风”之后的又一重要收获;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新兴的五言诗,不仅在《诗经》的四言时代之后,开创了新的诗体,而且将日益成熟的文人的趣味和情绪自由地表达出来。

?汉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构,后转变为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有二言、五言、杂言,其中五言居多。代表作品《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上邪》、《战城南》等。

?五言诗:古诗十九首,系汉末文人所作,代表着五言诗已经进入成熟阶段;李延年《佳人歌》、辛延年《羽林郎》等。

魏晋南北朝诗歌:

?这一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的审美追求带来了诗歌新的变化。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宫体诗、田园诗,山水诗等;诗体方面,五古,七古有明显进步,还出现了 “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辞藻方面,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

?建安体:三曹七子,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诗歌风貌。

?正始体:竹林七贤,阮籍嵇康为代表。

?田园诗:陶渊明。

?永明新体诗

?民歌:南朝民歌,产生于三国东吴,分为“吴声歌曲”、“西曲歌”;北朝民歌,以《敕勒歌》、《木兰诗》为代表。

?唐诗:古代诗歌繁盛时期

?文化背景:强盛的国力、立国者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的政策、唐代士人较为开阔的人生道路和更多的入仕机会,漫游、读书山林、入幕和贬谪的文人生活风气和状态,以及佛道二家对文学的影响。

?唐文学尤其是诗歌繁荣的条件:

?客观条件:唐代的大繁荣与大破坏。

唐代曾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的一个时期,盛唐气象;安史之乱的空前浩劫,乱世悲鸣的激烈反省。

?主观条件:历史发展的必然,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趋势使然,文学的自觉导致文学的审美。

?唐诗分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最初的九十年,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代表人物:初唐四杰、陈子昂、张若虚。

后人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

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

——王夫之《唐诗评选》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竞为大家。

——王闿运《湘绮楼说诗》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李泽厚《美的历程》

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而是注入新的含义。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一种纯洁的情感。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在形式上,由五言短篇进为七言长制。其转韵铺陈节奏与唐初七言歌行相似。

盛唐:

?唐开元天宝年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涌现出众多集结天地精华的杰出诗人。 ?山水田园诗: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 :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

?李白与杜甫

?李白

?李白(701一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其先世隋末移居碎叶(在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李白即出生于此。五岁时随父迁于绵州昌明县(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

?开元十三年(725)出蜀漫游,踪迹遍及半个中国。天宝元年(742)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天宝三载(744)便被赐金放还,再度开始漫游生活。安史乱中,隐居庐山屏风叠,后应邀入永王李磷幕府,李磷事败,受累被判长流夜郎,行至巫山遇赦。

?晚年依族人李阳冰,宝应元年(762)卒于当涂(今安徽当涂县)。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思想兼有儒、道、侠、纵横等多家成分而以儒、道为主。李白的诗歌集中反映了自己的内心情感,也多方面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现实和精神风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李白成功地、创造性地运用一切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其诗风雄奇奔放,俊逸清新,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在形式上能够成功地驾驭多种诗体而以歌行和五、七言绝句最为出色。

?今存诗一千馀首,有《李太白集》。

?李白的乐府与歌行

李白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能曲尽拟古之妙。因偏重于主观抒情,更能体现李白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

?李白歌行的创作成就比乐府高,但两者之间的界限不容易划清。一般将李白古诗中以歌、行、吟、谣等为题的纵情长歌,作为其歌行的代表作,诸如《襄阳歌》、《江上吟》、《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在这些作品里,抒情的意味更浓,诗人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奔放无羁。

李白的绝句

? 李白是唐人中五绝与七绝 都写得极好的人。他的五言绝句,往往有一种明快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李白的七言绝句境界清新,而内蕴飘逸潇洒的风神。他的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反映到他的绝句里,就形成了清新飘逸的情思韵味。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

?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 。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与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

?但是,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如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

?在李白诗里,用得最多的色彩字是“白”,其次是金、青、黄、绿、紫等。他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调,不喜欢灰暗色。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亲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李白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首先是他诗歌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与自然合为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他诗歌的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苏轼、陆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有

不可更替的不朽的地位。

?杜甫:

北宋李纲《重校正杜子美集序》:“平时读之,未见其工,迨亲更兵火丧乱之后,诵其诗如出乎其时,犁然有当于人心,然后知其语之妙也。”

南宋文天祥《集杜诗序》曰:“凡我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杜甫生平大概:

35岁以前(712-746):承盛唐之余韵

长安十年(746-755):求功名而未得

安史乱起(755-759):睹家国之丧乱

西南漂泊(759-770):唱尽人生歌诗

?杜诗的艺术风格、地位与影响

?艺术风格

?杜甫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现实主义是杜甫创作方法上的最大特色,沉郁顿挫是杜诗的基本风格。

?杜甫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及警策凝炼的语言,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反映时代面貌以及人民的遭遇和愿望。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两句诗高度概括了社会矛盾的尖锐程度。

?在诗体运用上,杜甫众体兼长,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尤以古体和律体为佳,七律在他手中日臻于纯熟,并使题材更为开扩。

?地位和影响

?时代和独特而丰富的生活经历成全了杜甫,加之具有深厚而广泛的艺术修养,“别裁伪体”、“转益多师”的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精益求精的锤炼技巧,这一切使杜甫成为古典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如果说李白是将诗歌的浪漫主义推进到一个高峰,杜甫则是继承《诗经》、汉乐府的传统,把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提高到一个自觉的、成熟的阶段,使诗歌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并直接开启了中唐新乐府诗的创作。在艺术上,杜甫掌握运用了当时所有的一切诗体,充分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同时在语言运用和艺术表现方面也为后人开了无数法门。

中唐:

?安史之乱成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分水岭,盛唐气象难以为继,代之以理性色彩和深沉的思想感情。代表人物:韦应物、韩愈、柳宗元、李贺;白居易。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自号醉吟先生,亦称香山居士。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与刘禹锡酬咏,号刘白。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的倡导者。安史之乱后,一些关心国运的有志之士放弃了盛唐的理想主义,而走向现实主义,以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的新乐府运动便应运而生。

新乐府运动又是在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基础上而兴起的,它远承《诗经》和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近取杜甫、元结、顾况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新乐府是一种用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白居易的艺术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诗的功用:

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晚唐:

?长庆以后,中兴成梦,士人们生活走向平庸,心态内敛,感情细腻。随着唐代社会的进一步衰微,杜牧、李商隐等忧生念乱、感慨身世,追求诗歌的形式美,成为晚唐诗歌的主要潮流,为唐代的灿烂诗国涂抹了最后一道绚丽的霞彩。

三、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 格律美与意象美的完美结合

? 刘勰《 文心雕龙 · 神思》 :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 胡应麟《 诗薮》 :

作诗大要不过二端: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而已。体格声调,有则可循;兴象风神,无方可执。故作者但求体正格高,声雄调鬯;积习之久,矜持尽化,形迹俱融,兴象风神,自尔超迈。譬则镜花水月:体格声调,水与镜也;兴象风神,月与花也。必水澄镜朗,然后花月宛然;讵容昏鉴浊流,求睹二者。

? 钱钟书《 谈艺录》 :

诗者,艺之取之于文字者也。文字有声,诗得之为调为律;文字有义,诗得之以侔色揣称者,为象为藻,以写心宣志者,为意为情。

? 格律:古典诗歌节奏美的经验化集成。

? 节奏:语音的疾徐、高低、长短、轻重及音色的异同,在一定的时间内有规律的相间交替回环往复的组合形式。

——倪元宝:《大学修辞》

? 诗歌节奏,是诗歌语言中某种对立的语音形式在一定时间间隔里的反复。

—— 陈本益:《 汉语诗歌的节奏》

? 古代汉语诗歌的格律建设遵循这样一个基本思路—— 对汉语的语音、语韵、语调的各种组合规律的把握:

?

?

? 对语音的研究,比如“ 双声” 、“ 叠韵” 等,探讨语音对诗歌节奏美的影响; 对于语韵的研究,就是各种押韵方式、以及韵部的整理研究; 对于语调的研究,则是分清四声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平仄交替互对原则,以及由此生发的各种语调调节规律。

? 语音、语韵、语调三个层次的共同作用,就构成了古代诗歌节奏的各种美感表现,将这些经验集合起来,就构成了古诗词格律:句有定长,字有定数,音有定律,韵有定譜。

? 意象:意象本身并非是单指“ 本文” 中物态化的符号形式,它同时也是作者创造构思中“ 神与物游” 的心象。它是艺术家内在情绪或思想与外部对象相互熔化、融合的复合物,是客观物象主观化表现。

? 刘勰《 文心雕龙· 神思》 :神用相通,情变所孕。

? 夫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可以目睹,难以实求也…… 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致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

——[明] 王廷相《与郭介夫学士论诗书》

? 节奏是情感的物质化外壳,意象是情感的物象化折射,从南朝刘勰的“ 寻声律而定墨” ,“ 窥意象而运斤” 开始,人们就自觉地把对诗歌节奏美和意象美的追求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熔铸出中国古代汉语诗歌的独特魅力—— 在节奏中展现意象,用意象来彰显节奏,创造出一种即精雕细琢而又浑然天成的“ 镜花水月” 般的神奇艺术境界。

? 古代汉语诗歌整个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种对节奏美和意象美的完美结合的追求。从古体诗到近体诗再到词的演变,古代诗人们对于诗歌的节奏美、意象美以及节奏和意象之间关系的认识总地来说是朝着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精细的方向上去发展的,是一种以牺牲了相对的、表面上的自由获得更大的、实质的自由的方式来实现的.

古 代 散 文

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的历史补充

《春秋·宣公二年》:“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

《左传·文公六年》:“晋襄公卒,灵公少,晋人以难故,欲立长君。”

《左传·文公七年》: (晋襄公卒,赵盾及大臣欲立公子雍为国君)“穆嬴日抱大子以啼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适嗣不立而外求君,将焉置此。’出朝则抱以适赵氏,顿首于宣子曰:‘先君奉此子也而属诸子,曰:“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赐;不才,吾唯子之怨。”今君虽终,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

宣公二年即甲寅年,公元前607年,周匡王6年,晋灵公14年。

几个人物

晋灵公:晋文公之孙,襄公之子

赵衰(谥成季)——赵盾(宣孟)——赵朔——赵武 (赵氏孤儿)

士季,士蒍之孙,名会。食采于随、范,故又称随会、范会。谥武,又称武子。

谥号——“灵”

不勤成名曰灵(本任性不见贤思齐)。死而志成曰灵。乱而不损曰灵。极知鬼神曰灵。死见鬼能曰灵。好祭鬼神曰灵。

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

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

圣善周闻曰宣。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

《晋灵公不君》精读

晋灵公不君。(《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公羊传·宣六年》:“赵盾已朝而岀,与诸大夫立于朝。有人荷畚自闺而出者,赵盾曰:‘彼何也夫?畚曷为出乎闺?’呼之不至,曰:‘子大夫也,欲视之则就而视之。’赵盾就而视之,则赫然死人也。赵盾曰:‘是何也?’曰:‘膳宰也。熊蹯不熟,公怒,以斗摮而杀之,支解将使我弃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公羊传·宣公六年》:“灵公望见赵盾,愬而再拜;赵盾逡巡北面再拜稽首,趋而出。”《史记·赵世家》:“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

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周宣王的贤臣)补之。’ 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犹不改。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左传·文公元年》:“忠,德之正也。”《桓公六年》:“上思利民,忠也。” 《昭公元年》:“临患不忘国,忠也。”《成公六年》:“无私,忠也。” 《孟子》:“教人以善谓之忠” 《贾子·大政》:“忠者,德之厚也。” 《逸周书·谥法》:“危身奉上曰忠。”)弃君之命,不信。( 信,本义为符节、信符。《墨子·号令》:“大将使人行,守操信符。信不合及号不相应者,伯长以上辄止之。”《周礼·地官》:“掌节上士二人。”郑玄注:“节,犹信也。”符节相合为信。引申为守信;诚信。《说文》:“信,诚也。”“诚,信也。” 《晋语》五:“受命而废之,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 《周礼·秋官·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 《十三经注疏》注:“树棘以为立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谋也。” )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 趋登,( 《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至而致谢。”《史记·萧相国世家》:“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释名·释姿容》:“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三爵”,《诗·小雅·宾之初筵》: “三爵不识,矧敢多又。” 郑笺注:“三爵者,献也,酬也,酢也。” )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淮南子·人间训》:“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

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慼。’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晋成公,文公之子,襄公之弟,名黑臀)于周而立之。壬申,朝于武宫(晋武公的宗庙,在曲沃)。

补充阅读

《春秋谷梁传·宣公二年》:

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穿弑也,盾不弑,而曰盾弑,何也?以罪盾也。其以罪盾何也?曰灵公朝诸大夫而暴弹之,观其辟丸也。赵盾入谏,不听,出亡,至于郊。赵穿弑公而后反赵盾,史狐书贼,曰:“赵盾弑公。”盾曰:“天乎天乎!予无罪。孰

为盾而忍弑其君者乎?”史狐曰:“子为正卿,入谏不听,出亡不远,君弑,反不讨贼则志同,志同则书重,非子而谁?”故书之。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者,过在下也。曰于盾也,见忠臣之至;于许世子止,见孝子之至。

分析

从《春秋》到《左传》叙事的发展

(1) 大事记与完整的叙事散文 。(刘熙载《艺概·文概》:“剪裁运化之妙” )。

(2)文字寓褒贬与叙事寓价值判断。

《左传》的叙事艺术

1、以顺叙为主,穿插倒叙、预叙、追叙和补叙等手法

? 杜预《春秋序》:《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

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纪远近、别同异也。

? 《晋灵公不君》总体顺序,插叙“翳桑饿人”事;总述“晋灵公不君”,追叙“不

君”事。

2、善运用近乎“白描”手法描述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历史事件始末由来

3、历史记叙故事化

4、行动性的细节表现人物心理

文字寓褒贬到叙事寓褒贬

《左传·成公十四年》传文以“君子曰”的方式评:“《春秋》之称,微而显(辞微而意显),志而晦(约言以记事,事叙而文微),婉而成章(屈曲其辞,有所辟讳,以示大顺而成篇章),尽而不汙(yū,迂曲;绕弯。),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春秋左传·宣公四年·染指》:“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即是寓价值判断于叙事之中。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

《左传》的思想倾向与时代价值

(1)以礼为核心的价值判断

(2)人本哲学观念

(3)民本政治思想

孔子诛少正卯

荀子的时代

荀况(公元前313——238年)尊称荀子,赵国人(今山西安泽)。荀况批判地继承了儒家的“礼治”思想,是战国末叶儒学派的大师。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弟子,所著《荀子》共三十二篇,流传至今。

《礼记·王制上》:“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

荀子的思想与身份

一、尊礼

二、重法

《孔子诛少正卯》精读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王士祯《池北偶谈》:“少正卯,其人名卯,而官少正也。当时鲁郑皆有少正之官,列于卿,故子产亦称少正。按《氏族博考》云,以官为氏者,有公正、宗正、少正、正令等。盖卯官少正,其后列国为此官者,子孙因以为氏耳。” )。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通晓学问而居心险恶),二曰行辟而坚(行为怪僻而意志坚决),三曰言伪而辩(善说假话而其言也辩),四曰记丑而博(记琐闻小事且多多益善),五曰顺非而泽(引发叛逆思想且使之浩荡)。

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也。”

讲解

一、事件的真伪:据载,孔子一生曾两次杀人。

二、诛少正卯的真伪

《路史》:“汤放桀,戳尹谐,灭斟观昆吾氏。”注云:“谐、桀同恶逸。”

“文王诛潘止”,潘止无从考证

“管仲诛付里乙”,付里乙无从考证

“子产诛邓析、史付”:《左传》载,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史付无从考证。《左传》载: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三、真伪背后的意义

荀子虚设孔子杀人事件的思想史意义

1、先秦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走向政治钳制。

先秦有正名之争,其实质是以一统万,即定一种思想于一尊地位

? 例:子张问仁于孔子:恭(而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

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盗跖:盗亦有道(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

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2、学术的“愚民”。

荀子的印证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妒缪于道,而人诱其所迨也。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是以与治虽走,而是己不辍也。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况于使者乎?德道之人,乱国之君非之上,乱家之人非之下,岂不哀哉!——《荀子·解蔽》

古文运动

一、古文和古文运动的含义

? 古文两种含义

? 古文运动

二、唐代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

? 社会变化:反对佛、道二教,整饬社会风尚,从意识领域内挽救唐朝面临的

危机

? 文学发展:“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和赋:成为表达思想内容的桎梏

古文运动的文学主张

(1)文以明道。“宜师古圣贤人”(《答刘正夫》),但非“其句读不类于今”,而是“学古道则欲兼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

《三器论》:“不务修其诚于内,而务其盛饰于外,匹夫之不可”

《答尉迟生书》:“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故君子慎其实” 。

(2)务去陈言。 “唯陈言之务去”、“师其意不师其辞” 。

(3)文从字顺。“因事陈词”、“文章语言,与事相侔”。

(4)不平则鸣。韩愈《荆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5)修养人格。 “根之茂者其实遂”。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韩愈与古文运动的“道”

(1)提倡圣学:《重答张籍书》:己之道,乃夫子、孟子、扬雄所传之道也。

(2)推尊孟子,建立道统:《答李翊书》自言:“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读墨子》:“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苏轼《韩愈论》:“韩愈之于圣人之道,盖亦知好其名矣,而其未能乐其实。??其论至于理而不精,支离荡佚,往往自叛其说而不知。”

(3)尚兼济,鄙独善,张仁政,排佛老:《争臣论》:“自古圣人贤士??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中国古代小说

小说观念与历程

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

1、子史视野中的“小说”——语源、目录及内涵

? 《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 《论语·子张》引子夏云: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 《荀子·正名》: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

? 桓谭《新论》: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 班固《汉书?艺文志》列九流十家,小说家附列于诸子之末。“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2、民间视野中的“小说”——“说话四家数”

3、近代的转型——“小说界革命”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1、汉前小说——“小道”、“小家珍说”

2、汉魏六朝小说——“史补”、“史阙”

3、唐传奇——“文备众体”、文体独立、“始有意为小说”

4、宋元话本——世俗性、商业性、近代性

5、明清章回小说——“世代累积”型、文人创作型

世代累积型

? 史传文学、民间传说、野史记载

? 诗词的典故,说唱文学的题材

? 民间流传,无名氏加工修饰

? 故事复杂完善,写定者再创造、定型

文言小说

? 笔记小说

1、志怪小说:《搜神记》

2、志人小说:《世说新语》

? 传奇小说

1、“文备众体”

2、“以文为戏”

白话小说

? 话本小说

宋元话本——《清平山堂话本》

明清(拟)话本——“三言二拍”

? 章回小说

历史演义——《三国演义》

英雄传奇——《水浒传》

神魔小说——《西游记》

世情小说——《金瓶梅》、《红楼梦》

讽刺与谴责小说——《儒林外史》

是非成败读《三国》

? 三国本事的时代背景:儒学式微

? 三国故事的形成:民间传说

?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关羽、诸葛亮、曹操

?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三大战役

? 《三国演义》思想倾向:正统观、忠义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略析

关羽

? 《三国志平话》,关羽个人的回目有六。《三国演义》,关羽个人的回目有十,其中二

十五回至二十七回,七十三回至七十七回,回目相连,故事趋于完整。

? 人心思汉和忠义双全。

? 由人到神。

诸葛亮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黄鹂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曹操

? 《三国演义》中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用屠杀徐州无辜平民,

向仓官借头、以德报冤杀吕伯奢全家等细节来刻画曹操的形象。

? 清人魏裔介《三国问答序》:“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1)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成功平定北方,扩大势力;

(2)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三国鼎力局面基本形成;

(3)彝陵之战:刘备伐吴惨败,蜀汉开始衰亡。

《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一、正统

陈寿《三国志》:西晋继承曹魏而来,以魏为正统。

习凿齿《汉晋春秋》:东晋偏安江南,与蜀仿佛,以蜀汉为正统。

唐修《晋书》:唐太宗以政变登基,故以魏为“正统”。

司马光《资治通鉴》:北宋取后周而立,故以魏为正统。

南宋偏安江南,故以蜀汉为正统,推崇刘备、诸葛亮备至。

二、道德的“忠”、“义”

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 “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

赤壁之战:捉放曹。

英雄意气说《水浒》

思想:“逼上梁山”与招安

1、如何“逼上梁山”?

a、官逼(林冲、武松、杨志等)

b、自反(晁盖、宋江、吴用、李逵等)

c、自逼(卢俊义、徐宁、孙立、朱仝等 )

2、《水浒传》的招安

聚义 忠义

3、《水浒传》中深刻的思想矛盾及其成因

人物塑造

1、李逵:天真烂漫

2、鲁智深:心地厚实,体格阔大

3、武松:豪杰不受羁靮

4、宋江:忠义的两面性

心猿意马说《西游》

孙悟空的形象特点

1、反抗精神(平等与不平等)

2、战斗精神

3、乐观精神

4、善恶是非观念鲜明、爱憎分明

5、心高气傲

孙悟空形象的思想内涵

1、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勇敢机智、积极乐观、爱憎分明、见义勇为、诙谐幽默

2、明中叶以来社会思潮和社会生活的折射、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追求自由、挣脱一切束缚、 “强者为尊”思想

孙悟空形象塑造的矛盾

1、神通广大,却跳不出如来的手掌心;按照佛祖的旨意保护唐僧取经,终成正果

2、对佛教的教条进行了大胆的嘲笑和批判

猪八戒的形象(世俗性)

1、脏活和累活

2、好色享乐

3、恋家鬼

与孙悟空的形象形成鲜明对照

《西游记》的现实性

诙谐风趣的背后是一种极严肃的创作态度。神魔故事中凝结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深刻的观察和思考,以及明代中后期文化界的思想松动给文学创作带来的新气象。

《西游记》的艺术魅力

1、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

2、在人物描写上将神性、人性和自然性巧妙的结合起来

世情写真《金瓶梅》

世情小说发展繁荣的社会历史背景

1、城镇经济的发展繁荣; 2、市民阶层的壮大;

3、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社会风气、学术思潮的变化。

《金瓶梅》的主要内容

1、借西门庆家族的兴衰,借这个家族广泛的社会网络,写出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

2、宣扬市井众生对于“酒、色、财、气”的向往、艳羡和追求 。西门庆:咱闻那西天佛祖,也不过要黄金铺地;阴司十殿,也要些楮镪营求。咱只消尽这家私广为善事,就使强奸了嫦娥,和奸了织女,拐了许飞琼,盗了西王母的女儿,也不减我泼天富贵!

西门庆形象的特点

1、贪财

2、贿赂权奸,交结官府,以获取权势

3、市侩:商人同官吏结合的产物

4、好色

金瓶梅中的女性形象

潘金莲的形象塑造

灵魂被扭曲、异化,要强好胜、气性极高 争宠献媚、嫉妒心重

李瓶儿

痴情:“情欲”之“情” 温顺的“仁义”与悍厉的统一

春梅

放纵自己的欲望和个性 卑微的身份和特殊的地位高傲、逞强、泼辣、心高气傲 “性聪慧,喜谑浪,善应对,生的有几分颜色。”

金瓶梅在小说史上的贡献

1、叙事题材:由历史演义、英雄传奇转向世情。

2、叙事重心:故事转向人物。

3、叙事视角:仰视转向平视。

4、叙事结构:线性转向网状。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第一回的作用

1、“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2、揭示全书主题、主要内容 3、总的思想倾向:否定功名富贵 4、政治理想:“德治”、“仁政” 5、价值观:孝悌 6、“学问”:继承传统,经史、天文、地理等

儒林外史中的正面形象

? 知识分子

1、鄙弃功名富贵,不热衷科举、不愿做官 2、自由独立,狂放不羁,不受封建礼教束缚 3、承袭了所谓的真正的儒家思想

? 市井小民

1、淳朴善良、正派纯洁、不追名逐利

2、带有清高名士的风雅气质 3、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新女性形象

4、四个市井奇人:琴棋书画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

漫画式的外形描写,以夸张之笔,突出人物的可笑和可鄙之处

通过人物言行的自相矛盾,揭露其虚伪可笑

安排出人意料的细节或场面,产生讽刺效果

成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

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使其既是儒林“丑史”,更是儒林“痛史”。

儒林外史结构特色

1、楔子、人物故事的递进、尾声

2、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3、以主题思想贯穿全书,组织人物和情节

4、处处照顾到事件的发展和空间的转换

痴男怨女品《红楼》

《红楼梦》的悲剧主题

1、家庭悲剧:贾府由昌盛走向败落。

2、爱情悲剧: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破灭和黛玉之死。

3、人生悲剧: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大观园众女儿的悲剧结局。

4、社会悲剧:封建社会行将衰朽的历史性的悲剧命运。

医生说:但那一包人参固然是上好的,但年代太陈了。这东西比别的大不同,凭他是怎样好的,只过一百年后,便自己就成了灰了。如今这个虽未成灰,然已成了朽槽烂木,也无性力了。(《红楼梦》第七十七回

《红楼梦》中的三组矛盾

1、统治阶级内部的叛逆者与正统派 2、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3、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谴责小说

? 《官场现形记》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 《老残游记》

? 《孽海花》

? 晚清小说发达局面形成的原因 1、根本原因:社会时代原因 2、理论准备:小说理论的兴起,对小说社会作用的认识提高 3、客观条件:印刷业发达、新闻报刊杂志大量出现 4、其他影响:翻译小说的兴起

总结

中国的白话文学,虽然屡屡被文人学士踢到阴沟里去,而实际上却是从《三百篇》以来绵延至今,并未中断,不过宋以前的白话文学只是一些诗词,偶然有几篇散文,还不是有意做的,所以没有多大的势力。元朝产生了北曲、南曲这许多伟大的白话戏剧,明清以来的昆剧、京剧等等跟着继起;明朝又产生了《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这几部伟大的白话小说。清朝的《红楼梦》、《儒林外史》、《儿女英雄传》、《老残游记》等等跟着继起:这些戏剧和小说,便是六百年来“实际的国语读本”,无论“文人学士”或“引车卖浆之徒”都是爱读它们的。(钱玄同《<世界语名著选>序》)

新 诗

一、新诗正名

? 新诗的若干名称及其缘由

? “新诗”是在19xx年胡适发表《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一文中使用之后才普遍流行。此前,多称之为“白话诗”、“白话韵文”、“新体诗”、“国语的韵文”、“国语诗”等等。

? 其他不同的称谓:“现代诗歌”、“现代汉诗”、“汉诗”等等不同的说法。

二、新诗的发生背景

? 混乱而自由的时代:社会与经济背景

? 启蒙的思想背景:历史进化的文学观与民主、启蒙思想

? 诗歌变异:“诗界革命”中的文体变化背景

三、新诗的发生与衍变

1、“尝试”中的诗歌写作:胡适、郭沫若、汪静之、冰心、冯至等

? 基本特征:“诗须要用具体的做法,不可用抽象的说法”(胡适语),即多用“白描”、“比喻”、“象征”:

? 一通过托物寄兴,表现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与思索,如胡适《鸽子》、《老鸦》等; ? 二用白描手法如实摹写具体生活场景或者自然景物,具有客观写实的倾向。如刘半农《相隔一层纸》等。

2、戴着脚镣跳舞:闻一多、徐志摩等新月诗派的格律诗歌写作

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提出“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歌的形式格律化主张。在形式上明确提出“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闻一多提出“新诗格律化”,鼓吹新诗的“三美”——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词藻,考虑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

3、中国早期象征诗派: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梁宗岱等

在法国象征派诗人瓦雷里、魏尔伦、拉福格、波德莱尔等人,以及中国晚唐温李等诗人的影响下,穆木天等人此时提出“纯诗”概念: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领域,诗歌是“内生活”的象征,人间生活才是散文的领地;诗歌应该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诗歌应该强调朦胧和暗示,而不是直白的说明。

4、现代派诗歌:戴望舒、卞之琳以及何其芳、废名等

? “现代派”的“现代”,按照施蛰存的分析,是指对“现代生活”的“现代(感受与)情绪”,以及“现代词藻(语言)”所决定的“现代诗形”两个方面。

? 从前者说,多指的是“现代都市风景线”:摩天大楼、夜总会、爵士乐、几何图形等等。对此,激发起的有歌颂赞扬,更多的是“都市怀乡病”;从后者说,包括如下几方面:文言入诗;对“诗的音乐性”的挑战;诗的散文化,等等。此外,还有卞之琳和废名所带来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由“主情”到“主智”的转变。

5、战火中的七月诗派:艾青、胡风等

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等刊物为基本阵

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主要代表人物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等人,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为主要旗帜,在抗日战争以及内战期间有过一定影响。

6、西南联大校园诗人群——(生命和艺术的)沉潜与(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冯至、穆旦等

沉潜:经历了战乱的流亡,有了丰富的生命体验以后的生命的沉潜。他们将中国土地上生活的沉重与灾难潜入内心深处,将民族本位的、非理性的战争体验,融化为个人与人类本位的、更具形上色彩的生体验与思考。

综合:玄学和象征成了诗学的基本要素,追求思想的感性显现以及“表现于暗示含蓄”,彻底抛弃了“诗的本质是抒情”的诗学观,把传统的主观抒情变为戏剧性的客观化处境。

7、政治抒情诗——19xx年以后的颂歌体:贺敬之、郭小川等人的颂歌

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以阶级或者人民的代言人身份出现,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的评说和情感反应。

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与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且一般都是长诗,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求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经常使用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体”的组织方式,也结合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式,以加强形式感。

8、地下诗歌写作与朦胧诗:食指、北岛、舒婷

知青中的秘密写作;白洋淀诗人群;朦胧诗人的创作与“三崛起”理论(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总体特征:推动当代诗歌打破自我封闭,探索与人类广泛文化累积建立起联系和对话的可能性;坚持将诗歌写作,放置在对个体生存价值的确认基础上;开始当代诗歌语言的革新,激活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生命的试验。

9、后朦胧诗/第三代诗歌写作:韩东、于坚以及海子、女诗人们

对诗人的社会身份表示怀疑,尤其是被体制圈定的诗人的责任和义务难以认同。

宣布放弃朦胧诗所坚持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坚持认为诗歌表现的应该是“日常生活”和“凡人心态”。

在艺术追求上反对隐喻、象征、深奥等后期象征主义的诗学观,主张用明白但是曲折、充满诙谐感和讽刺感的口语来写作。

新生代诗

新生代诗人也叫第三代诗人,新生代诗也叫后新诗潮。19xx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的“现代主义诗歌大展”标志着新生代诗人的集体亮相。他们企图反叛和超越朦胧诗,重建一种诗歌精神,这种精神建立在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和世俗人生的感性体验上。

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成为后新诗潮的总体特征。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是后新诗潮在语言实验方面的重要特征。代表诗人:韩东、于坚、海子、李亚伟等。

10、当下诗歌: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立场写作、中间代诗人等

? “知识分子写作”既是针对当初“反传统”和“非崇高化”艺术倾向而提出的,也是针对

后来“泛滥成灾的平民诗歌”。实际上推行的是一种知识精英的思想。

? 民间立场的“口语”:“它软化了由于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和形而上学而变得坚硬好斗和

越来越不适于表现日常人生的现实性、当下性、庸常、柔软、具体、琐屑的现代汉语,恢复了汉语与事物和常识的关系。口语写作恢复了汉语的质感,使它重新具有幽默、轻松、人间化和能指事物的成分。”“口语写作的血脉来自方言,它动摇的却是普通话的独白”。(于坚)

北岛诗歌的特质

? 精神特质:北岛诗歌的质地是坚硬的,是黑色的。

? 北岛诗的关键词是“不”。

? 具有强烈的否定意识,怀疑、批判精神,坚定不妥协的意志。

? 与此相应的是他的诗常用断言式的句式,形成一种宣言式的诗风。

充满悖论的意象群。

? 两种意象群:

? 一是作为理想世界和人道世界的象征物。如天空、鲜花、红玫瑰、土地、野百合等。 ? 二是带有否定色彩和批判意味的意象群。如网、生锈的铁栅栏、颓败的墙等。 夜/湛蓝的网/星星的网结《冷酷的希望》

让墙壁堵住我的嘴唇吧/让铁条分割我的天空吧《雨夜》

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路,怎么从脚下延伸《红帆船》

? 分裂对立的情境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一切》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读后感怎么写

读后感怎么写什么是读后感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

读后感 理想语文

读理想语文有感利用这个假期我读了倪江老师的理想语文看到这个题目我也在思考什么样的语文才算是理想语文呢打开这本书前我认为就是对学生有用的语文让学生感兴趣的语文我很好奇书中会是怎么解释理想的语文呢书中解释说理想的语...

《语文随笔》读后感

语文随笔读后感毛秀才这本语文随笔是跟大师学语文丛书也是我们全区教师十部必读书之一这套丛书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夏丏尊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学习的指导性著作而这本语文随笔则是叶圣陶先生有关中学语文教学的随笔集共收录了十四...

语文读后感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而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

五年级语文读后感集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今天我读了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我感受非常深圆明园乃一座举世文名的皇家林园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而它被毁灭了这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三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

幻想语文大战读后感

幻想语文大战读后感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书幻想语文大战这本书是中国首位迪士尼签约作家杨鹏精心为少年儿童写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童话故事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

语文课程标准读后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读后感肖瑞清这个假期我读了几本书而有一本书最枯燥最乏味却给了我最好的启示这本书就是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什么是语文课程语文课程的使命感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我怎样教语文这门课...

语文读后感

当我在谈幸福的时候我在谈些什么读美丽新世界有感起美丽新世界这本书就一定会有人条件反射式地提到19xx和我们或者还有人会说动物庄园反乌托邦三部曲也因此愈发地引人熟知但是这三者是本质上相同而所侧重的点不同的我们哦1...

小学语文新课标读后感

小学语文新课标读后感通泰路小学张坤从20xx年到20xx年包括语文学科在内的各学科课程经历了酝酿试点实验和全面推广使新课程理念得到了迅速的传播这也为初入语文教学的我们指导了努力的方向新课标将小学分为三个学段第一...

语文读后感

李嘉诚传读后感早在我的幼年就常常听我爸说过李嘉诚李嘉诚是香港首富早在我小时候就知道在我印象中富豪都是大腹便便得意而狂妄的在读了李嘉诚全传以后改变了我起初幼稚的的想法富豪都是通过不懈的努力自己经营出来的至少在那个...

书香满园21A3读书卡电子小报成品,好书推荐手抄报模板,书香满园快乐读书简报,小学生语文读后感板报

书香满园21A3读书卡电子小报成品,好书推荐手抄报模板,书香满园快乐读书简报,小学生语文读后感板报,内容附图。

新课程百问―语文读书心得

新课程百问语文读书心得金坛市直溪中心小学黄国芳当我拿到这本书新课程百问语文时心想新课程实施了这么久了这一百个问题还用学有点不屑一顾可当我静心阅读时发现作者提出的许多问题的确令人深思许多观点令我耳目一新如灌水与引...

语文读后感(2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