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读 书 报 告

时间:2024.5.13

读 书 报 告

学院:民 商 法 学 院 学号 姓名:

浅谈卡夫卡及其作品《城堡》

第一次听说“卡夫卡”是在村上春树的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小说的主人公就叫卡夫卡,后来才知道,村上春树之所以给自己的小说主人公起名卡夫卡是因为他本人深受卡夫卡作品影响。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德语小说家——卡夫卡,被后人评价为西方现代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

自己对于卡夫卡的作品最初的感觉就只是——荒诞。他的《变形记》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主人公由于沉重的精神上的和肉体上的压迫,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成非人。这让刚接触到这类作品的人有些不太能接受,因为不能用正常的思维逻辑来解读他的作品,但认真了解后会发现,他所描写的怪诞的现象都有其背后的异议,因此,也慢慢可以接受卡夫卡不同寻常的写作风格。

读过他的作品就会发现,他的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因而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有一定的困难。卡夫卡的作品难读,但他那独到的认识,深刻的批判,入木三分的描写,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只要你能读进去,只要你能摸到作品的脉络,定会获益匪浅。因此尽管有些难懂,读起来比较费工夫,但下点功夫读一读卡夫卡是值得的。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毫不起眼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黑暗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想要反抗却终究是无能为力。看到他为我们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我们会感到一阵阵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为人类的未来担忧。每位读者在读卡夫卡时都会有自己的感触、理解、认识、联想,但是,我们不要因为这样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失望,对自己的现状沮丧,这不是我们读卡夫卡的初衷,我们要透过这层迷雾看到真实的社会现状和自己目前的境况。

在老师的提议下,我读了卡夫卡的《城堡》。这是卡夫卡为数不多的几部长篇小说,而且没有写完,但这并不影响我走进卡夫卡,了解他所要告诉我的,关于城堡的那个世界。阅读卡夫卡是一种奇特的体验,从来没有哪个作家像卡夫卡那样让我深觉其故事情节极其荒谬却又不得不为其书的真实感而赞叹,《城堡》这部长篇小说读完之后亦是如此。主人公K半夜踏着积雪来到一个城堡下面归城堡管辖的村庄,准备进入城堡。他自称是城堡聘请来的土地测量员,却又拿不出任何证明,于是遭到了严厉的盘查。客栈用电话询问城堡,得到了答复后,K才被同意留宿。城堡就在附近的山冈上,他却怎么也走不到那里。城堡的主人伯爵人人皆知,却从未有人见过。城堡办公厅主任克拉姆也不肯露面,K只能通过他的信使巴纳巴斯同他联系,而巴纳巴斯也没有见过克拉姆本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K勾引了克拉姆的情妇弗丽达。K去找村长,村长告诉他聘请K纯粹是城堡多年前的一次失误,安排他去给一个小学校当勤杂工,而学校并不需要勤杂工。在学校里,K认识了一个叫汉斯的小孩,孩子的母亲来自城堡。这引起了K的兴趣,想去见孩子的母亲,却引起了弗丽达的嫉妒。巴纳巴斯的姐姐奥尔嘉向K诉说了他们家所遭受的不幸。后来城堡 通知他,克拉姆的秘书在贵宾饭店等着见他。K经过一番曲折见到了秘书,得到的命令却是要他把克拉姆的情妇弗丽达送回去。其实,在K同奥尔嘉长谈的时候,丽达就同K的一名助手私奔了……K用尽心机,东奔西突,但他的一切努力终属徒劳:K至死都没有

能够进入城堡。

都知道卡夫卡的作品具有整体暗示象征的特征,意蕴丰富,耐人寻味,我们只有透过文字的表面,在透过虚幻离奇的情节,一直追究到背后的艺术底蕴,才能真正把握卡夫卡的思想脉搏。他的作品的一个重要价值是揭示了现实的异化和存在的尴尬,试图用另一套叙述方式与技巧来展示我们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对于很多人来说卡夫卡的作品是需要一读再读,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阐释理解它。因而卡夫卡及其作品又被称为“文学的无解方程”,他最善于运用幻觉梦魇,扭曲变形、怪异荒诞的手法表现人的生活,虚幻中而又不失细节的真实。以类型化、抽象化的模式塑造人物,构思情节,许多人物干脆连性别姓名也没有,城堡就是这样一种非常典型的作品,主人公只以K表示。

《城堡》的内容看似十分荒诞,《城堡》中的世界是一个不确定的似是而非的世界,主人公K是全无个性,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他跟周围人们的联系、交流也几乎没有,仅仅是一个绝孤独存在的符号。而文中的“城堡”也只是个符号而已,它与世人、外界的联系也被作家预先掐断了,是一个不知道存在于什么地方但能够自给自足与世隔绝的“桃源”之地。

从小说的阅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里主宰小人物命运的是“城堡”,它表面上看是开放性的,就坐落在前面的小山丘上,四周也没有什么城墙。但对于K这样的小人物来说,它就是一个封闭的,永远无法接近的地方。虽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但你也不好说城堡就不存在与这样的小人物的生活之中,因为像城堡这样庞大、威严有深不可测的统治力量到处都是,它千真万确的统治它属下的土地及土地上的人民。对于他的存在,诸如K这样的人想认同而不得,更无法跟它斗争,因为斗争双方的力量是绝对的悬殊,以致任何反抗都无济于事,它如此强大,对于他属下人们的一切细节都了如指掌,但它又是那么的荒谬,一直在不可思议地神秘运作,任何人想努力接近它都不肯能,但是当它管辖下的城民真正放弃最后的努力之时,它又有可能鬼使神差地送来“好消息”。

城堡的力量是神秘的、可怕的,其内部的官僚的机构也是肮脏的、罪恶的。城堡管辖下的存在并不大,可管理这个村子的官员却有数不清的一大群,要比村里的居民多好几倍。这些人整天忙忙碌碌毫无政绩。城堡官员们整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制造文件,只要发生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收到一份无关紧要的申诉或无足轻重的申请,这庞大的机构就要常年累月的运作起来,制造出成堆的决定和决议。但谁也不关心这些决定或决议是否付诸实施。此外,城堡官员所做的事就是上级与下级的推诿,同级之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而城堡对老百姓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培养他们的奴性,不允许他们有任何生存的需求,摧毁他们的任何希望,使他们认为自己卑贱,而且使他们人人害怕官方。这样便形成了城堡管辖下的人们那种非常可怕地奴性:他们一面战战兢兢地过日子,一面又为能替城堡效力而感到无比光荣。卡夫卡笔下所描绘的城堡可以说是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强权政治与上层官僚机构的腐败、专制、强暴的象征;扩大一点,这也是与成千上万的普通人对立的权利的象征。

《城堡》表现了一个古老的话题——探寻。K作为一个寻求的符号,体现了人类共同的心路历程。K不知道做些什么,只是为了寻求而寻求。或许寻求是必要的,因为寻求可以显示出自我的存在。然而,由于K所寻找的目标极不明确,因此,他永远不能寻求到什么。道路似乎就在脚下,但路却很长很长。明明目标就在前面,却怎么也走不近它。疲惫、失望、徒劳,这就是K寻求的结果。道路虽然没有一条,目标却似乎就在眼前,但它可望而不可即。这一点,

卡夫卡在《城堡》的开头已做了暗示,“城堡山连影子都不见”。K的目标是个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东西,如果这个目标意味着真理的话,那么这个真理只能是空幻和虚无,它同样是不能确定、无法接近、无法探知的。

但这种环境下生活着的那个孤独无助的小人物K却透露出了作家的思想。K身上渗透着一种叛逆、反抗的精神,倔强的透露出一种不甘放弃的希望,不懈努力追求真理的精神,表现了卡夫卡对人生的看法:只要还有K在,就还不黑暗,就不是完全的应该停止探索和追求。书中说“K知道用不着害怕有什么强制的纪律,这一点他不怕,而在这种情况之下他要无所畏惧,可是一个使人心灰意悚贩环境的压力,一种使你步步走向失望的压力,一种你觉察不到但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你的压力,这些倒是他害怕的东西,这是他必须加以提防的一种危险”“应该接近的是克拉姆,只有K,他自己,而不是其他什么人去接近他,而目不是去跟他厮守在一起,而是要不断地超越他,远远地超越他,然后进入城堡”“尽管前途黯淡,前途毕竟还是存在的”。

我想,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卡夫卡的作品并不是一味的向我们传递绝望,迷茫,无助和无奈。他所描写的那些沮丧的灰暗的状态只是为了从中凸显出希望的可贵,我们不能就因为他表面描述的绝望就认为从他的小说中看不到出路。 从这一点来看,与其说卡夫卡是一个作家,不如说他是一个对自己进行严厉自审的实践者。他把世界的荒诞、人生的悲剧写下来,正视它,通过艺术来激发超越荒诞与悲剧的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想起来自他曾于我们警示:人不能没有一种对某种不可摧毁的东西的持久信念而生活。

和卡夫卡的其它小说一样,《城堡》没有唯一正确的解释,解释权授予了每个阅读者,这来源于这部作品的多义性。表面上,这作品的故事再简单不过了,一个土地测量员K来到一个村庄,想进入管辖附近地区的伯爵居住的城堡,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摊上一切也没能达到目的。《城堡》所具有的荒谬、虚拟,无明确的时代地理背景的特征使它抹上很浓的寓言色彩,也使无论评论家还是普通读者都能够获得不同的结论,《城堡》究竟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这终了还是一个难解之谜,有人说它表现的是“人试图进入天国而不得的痛苦”;有人认为城堡是权利的象征,代表虚伪狡诈的资本主义统治者,黑暗腐败的国家机构。这个从文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比如,文中有一段写到城堡的办事机构以及人员配备,看起来似乎非常周密,实则紊杂而繁琐,实在是没必要。也有人觉得城堡是荒诞世界的一种形式,表现了人的尴尬的生存处境。主人公K从头至尾都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刚开始先是根本不承认聘请过他,后来承认了,他却一直无所事事,想要进入城堡却始终未能如愿。结合对于作者的了解,有人认为城堡是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内心世界的外化。《城堡》表现了卡夫卡强烈的人生失落感,这种失落感来自卡夫卡生活的各个方面:(1)犹太身份和强烈的民族意识;(2)事业与职业的矛盾; (3)个人生活的失败。《城堡》表现了卡夫卡的孤独感。卡夫卡父亲的强悍专断,在卡夫卡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性格也因此变得更为内向和孤僻。《城堡》表现了卡夫卡的恐惧感和无助感。卡夫卡一向被认为是“弱的天才”,一种无处不在的恐惧感和无助感一样潜伏在他的内心深处,且有意无意地渗透到他的一切作品当中,成为他作品中主人公的主要精神特征之一。《城堡》中的K不仅对那个变化莫测、似真似幻,但确确实实被其控制的城堡充满了恐惧,对城堡属下的那个庞大而陌生的村子也充满了恐惧,甚至在三伏天对下雪也充满了恐惧。有人则结合写作年代背景,说明城堡实际上反映了奥匈帝国官僚体制与大众的鸿沟,更有论

者以为,《城堡》和《审判》、《美国》的主题相同,即“人们所追求的真理,不管是自由、安定,还是法律,都是存在的,但这个荒诞的世界给人们设置了种种障碍,无论你怎么努力,总是追求不到,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在《城堡》中,“城堡”是最大的谜团,它与主人公K的目标总是若即若离,也正因此,能够激起人们相当的阅读兴趣,其中的人物如CC伯爵,以至于克拉姆部长等都神秘莫测,足以见卡夫卡这位小说家的天才的智慧。

人们的理解尽管各不相同,到如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喜欢卡夫卡的作品,也许,正是因为人们能够从中读出不同的理解所以《城堡》才吸引更多人,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释它。卡夫卡自己评价《城堡》时说:“不被理解的,将永远不被理解。”我个人觉得,这种不被理解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让更多人来欣赏卡夫卡的作品,给它赋予更多的意义,不断增添他的魅力。


第二篇:读 书 报 告 单


读 书 报 告 单

更多相关推荐:
边城读书报告

俱为女子而我心已消瘦边城读书报告英语语言文化学院1211班20xx0100243张婷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俱为女子我却原本并不...

《边城》读书报告

边城读书报告作者简介沈从文19xx19xx苗族人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非常热爱苗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读书报告-边城

湘西世界的人性阐释以边城为例浅谈沈从文的小说世界摘要边城寄托着沈从文关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在边城里通过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及对边城中人物的刻画描绘了一幅人性至情至善的民俗风...

《边城》读书心得

边城读书心得边城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边城也许是作者努力建构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边城读来乡土气息极重我十分喜爱可能因为从...

《边城》读书报告

边城读书报告建筑151许诗敏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发表于19xx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这样一个奇特的家庭靠摆渡...

语文边城读书报告

边城这本书写的是在一个边远的小城茶峒在二十世纪初发生的事情在社会性质上这是一个很封建的社会在那个时候的社会乡民都很淳朴乐于助人受人恩惠必定不会忘在这个社会风俗很淳朴小城他们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是相当和睦这本书的背...

《边城》阅读报告

边城阅读报告旭日初升和煦的晨光伴着鸟儿清脆的歌声推开窗子深深吸一口气嗅到淡淡的桂花香因为还是清晨天空泛起一片鱼肚白微风抚过脸儿享受着这美好的早晨满足极了走到街上看见左邻右里都会互相嘘寒问暖一番一点隔膜也没有可是...

边城中的人性美-边城读书笔记

边城中的人性美小说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作者沈从文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边城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主人...

边城1 读书笔记 谭久刚

创建时间20xx0125共四页第1页读书笔记边城读书笔记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职教师资姓名谭久刚学号20xx0520xx2我用心的读了边城在书中也体会到了生命会和命运一些知识和无可琢磨永恒两...

边城读书笔记

沈从文边城之读书笔记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雅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题记沈从文如是说湘西是一个美丽又多愁善感的奇妙之地那里亦是大文豪沈从文之故乡不错作家笔下的边城也同样被赋予了淡淡的哀愁可以...

边城读书笔记

暑期读书笔记amp影视剧点评精选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书评舞台艺术点评读后感边城读后感二沈从文是本世纪最为优秀的文学家之一也是著名的物质文化史专家对于许多人来说他还是个谜学历高小行伍出身有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时间证明...

边城读书笔记

渡船悠悠情爱涓涓浅析边城中的人性美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贬者说它是掏空了人物的阶级属性有意无意地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还有人认为文坛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

边城 读书报告(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