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读后感

时间:2024.4.14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读后感

2011级文化产业管理 胡志伟 100212011012

摘要:都城不是从来就有的。真正意义上的都城,是国家机构生成之后的产物,它的出现并不是突然的,而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自然出现的,并且,其出现后又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不断地发展、演变。本文是在阅读过《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后,对中国都城起源、功能作用发展、区位格局演变等问题的整理归纳,以及个人思考的记录总结。

关键词:都城起源 封闭式都城制度 开放式都城制度

都城是每个朝代的政治中心,每个新建的王朝都会将营建都城作为其首要的政治任务。杨宽老先生所著的《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详尽记述了各个朝代的都城的格局,纵向分析了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变化,横向比较了不同地域之间都城的异同,以及造成这种异同的政治、文化因素。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获益匪浅,学到了许多知识。

一、都城起源

都城是在国家机构产生以后出现的。但是它的出现不是突然的,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国家产生以前的原始社会里,氏族村落已逐渐采

[1]用濠沟或围墙作为保护安全的设施,整个村落也有一定布局。例如村落的中心有用于集会

的广场,村落的外围则是氏族墓地。这就是城市的萌芽,也可以说是都城的起源。

此处有一点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濠沟和城墙都是古代防御设施,但是沟池的出现要早于城墙。对于这一现象,杨老先生给出的解释为:仰韶文化时期氏族村落挖掘濠沟只是为了防御猛兽,到龙山文化时期开始修建城墙作为防御设施,则可能是为了防备其他部落的袭击。这种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例如,仰韶文化时期不同的氏族部落之间难道没有相互攻击的行为?这个时期挖掘的濠沟真的只是为了防御猛兽的袭击?

书中给出的解释显然不能够很好的回答这两个问题。对于濠沟的出现早于城墙这一问题或许可以这样解释:无论是在仰韶文化时期还是龙山文化时期,无论是濠沟还是城墙,其防御对象都包括敌对部落。但是受生产力水平限制,对于仰韶文化时期的人们而言,挖掘濠沟要比修建城墙容易得多,而且对于当时的敌人而言,翻越濠沟也较为困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能够更加熟练的运用工具,一方面翻越濠沟变得容易,濠沟在这时已经不能起到很好地防御敌对部落攻击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修建围墙在这时也变得不是太过困难,而且从防御效果来看,城墙要比濠沟更为有效果所以各氏族部落都逐渐采用围墙来作为新的防御外敌的设施。而且,不论是濠沟还是围墙,都能够有效地防御猛兽袭击。

二、从封闭式都城制度向开放式都城制度的转变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从先秦到唐代,是封

[2]闭式都城制度时期。后一阶段从北宋到明清,是开放式都城制度时期。这里所谓的封闭和

开放都是针对居民居住的“坊里”和用于集中贸易的“市”而言的。先秦至唐代,“坊里”和“市”四周都有围墙,“坊”和“市”相互隔离、独立,居民住宅只能建造在“坊里”以内不能当街开门,而且“坊”门和“市”门都要按时开闭。到了宋代,“坊”和“市”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商业区和居民区交叉存在,封闭式结构转变为开放式结构。这一转变过程。

[3]始于唐代晚期,历经五代,直到北宋中期才最终完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

点:

1、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都城人口急剧增加,生活必需品的需要日益增加,原有的封闭式的“市”供应能力不足,必须要有数量更多,规模更大的市场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2、为了满足更多人的生活需求,同时也是为了谋取更多利益,许多外地客商带着大量货物纷纷涌入,其中有些商人会入“市”销售,而相当部分的商人则是借助于分布在“坊”

中和“市”四周的“邸店”来进行销售。这就使得“坊”内的商业活动逐渐增加,“坊”的商业功能也越来越强。与此同时,各行业商人还联合组织“行”、“市”在城内外的交通要道上进行销售,进一步打破“坊”“市”分界,形成新的“街市”。

3、随着“坊”内交易的进行和新的“街市”的发展,“坊”和“市”的分离特征越来越不明显,居民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封闭式的制度最终被打破。

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读后感

坐西朝东的都城布局。这种布局方式一直延续到西汉都没有改变,其目的是为了继承过去维护宗法制度的礼制。

[6]东汉以后,都城布局改为坐北朝南,则是推行推崇皇权的礼制,以南向为尊。此时使

得都城布局发生变化的具体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当时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下,为了推崇皇权的需要,把皇帝祭天之礼作为每年举行的重大典礼,规定在国都南郊举行。而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适应举行盛大的元旦朝贺皇帝仪式的需要,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推崇皇权和巩固统一。

春秋以前并没有大朝贺的礼制。当时的朝廷只是天子、诸侯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各种重要礼仪都是在宗庙举行。战国时代,经济发展,中央集权的体质逐步确立,朝廷的重要性逐步超过宗庙,各种重要典礼也转移到朝廷举行。并开始出现对国君的“大朝”礼制。这个过程可以看做是,维护宗法制度的礼制向推崇皇权的礼制转变的过程,正式这种转变促使东向为尊的观念演化为南向为尊,进一步使得都城的布局由坐西朝东,转变为坐北朝南。

以上,是我对《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一书中几个较为系统的问题的整理和思考。 [1]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第10页.

[2]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序言第1页.

[3]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第201页.

[4]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第46页.

[5]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第193页.

[6]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第195页.

更多相关推荐:
重读传统文化——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后感

重读传统文化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读后感姓名学院班级学号摘要有幸拜读了李泽厚先生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觉得政治化因素颇多略微遗憾然毕竟是一个时代思想的进步令人稍有感触不失为一本好书关键字中西文化儒家思想时代的变更正...

中国古代哲学史读后感

读中国古代哲学史有感读中国古代哲学史有感哲学总是产生于我们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根基即文化的根基发生了根本的问题与动摇之时产生于长期的文化传统遇到挑战和崩溃之时礼崩乐坏是哲学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哲学...

感想-《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读后感徐旭生先生的这部书是对中国上古进行综合性研究的专著在书中徐老通过史料与民间传说相结合的方法反复推证向我们再现了传说时代各集团发展的历程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解答全书共六章分别如下第一章我们如...

《中国古代哲学》读后感

中国哲学概论读后感这几个月通过认真研读中国哲学概论这本教材使我对中国古代哲学和近现代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占主导地位古代传统的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宗教风俗等都深受其影响中国哲学凝...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建筑史读后感闲来无事翻看了梁思成老先生的中国建筑史收货颇丰不仅系统的了解了中国建筑的构造与形态还领略到中国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古典思想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后感(一)简介:《中国文化史导论》,作者钱穆。本书以文明、文化两辞为主干,以时间、空间为轴心详细论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其中亦不乏中、西两方文化的对比。此书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彼时国内征战不休…

《中国古代后妃传》读后感

中国古代后妃传读后感河南上蔡井凤莲最近我刚看完一本书中国古代后妃传真是感慨万千如果有可能真想玩一把穿越去一探究竟在中国几千年的王朝史河中无论是王朝衰败还是王朝兴盛后宫的美女嫔妃们从来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由于古代...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从古到今概论了汉唐宋明清五个主要朝代在政府组织人才选拔考试与选举制度经济赋税制度和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的得与失初读振聋发聩再读掩卷而思首先来谈谈研究的视角钱先生...

中国古代墓葬概说读后感

中国古代墓葬概说读后感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19xx年第5期的考古刊物上由王仲殊主笔王仲殊是当代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在国际上也受到很高的评价通篇阅读之后我获得了许多专业的知识对我了解古代墓葬帮助很大记录罗列了如下翁棺...

武汉大学公开课《中国古代思想智慧》观后感

经过了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我终于把武汉大学公开课中国古代思想智慧看完了由此感慨颇多本课程由国家级教学名师郭齐勇教授讲授通过收看我们可以大致领略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郭教授用平易的语言系统讲解古代经典诸子百家儒佛...

中国近现代史 观后感 - 已解决 - 搜搜问问

中国近现代史观后感已解决搜搜问问网页图片视频音乐搜吧问问博客新闻更多登录帮助提意见问问首页问题库知识频道问问之星问问团队全部问题gt社会人文gt历史话题gt问题页三人行您是大师活动开始啦笔记本海量Q币等你拿已解...

中国现代史有感

史学习心得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却觉得学校如此的安排纯粹是...

中国古代史读后感(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