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

时间:2024.3.31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

一、前言

纵观中国园林的发展轨迹,从殷周苑囿、汉唐雄风、魏晋六朝、宋元明清到现代园林,已有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经过绘画、工艺美术、建筑、诗词等多种艺术综合,长期相互交融渗透后发展出来的一门体系完备的艺术门类,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多姿多次,个性特征鲜明。还特别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成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在历史长河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介绍中国园林的史论专著及影音资料多以华丽优美的词藻赞美古典园林的形式与意境的精妙,虽引人入胜,却较少揭示产生这种精妙的原因。彭一刚先生撰写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这本经典著作,从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总体特征、中西方造园手法对比入手,联系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突出强调其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将自然美和人工美巧妙结合为一体的特点。作者运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文字,精美的钢笔画,清晰直观的照片和分析图,从建筑构图及空间理论的角度对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系统而深入地进行了分析研究。反复阅读书中各章节后,让我对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性认识。本文结合自己本科实习时所见到的明清江南私家园林实例,就感受较深的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要素

园林造园成熟于明清时期, 其造园的规模、技术、艺术等方面都比前人有很大的提高, 成为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而江南以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在园林史上有着非凡的成就。江南所建园林大都是城市中建造的宅园,是为地主以及文人士大夫的需要而建造的具有城市山林式的园林。唐朝杜苟鹤的诗“君到姑苏见,人家皆枕河,姑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反映了江南水乡的面貌,所以江南园林的特点:“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高低曲折随人意,好处多从假字来”。这也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私家园林以明清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代表,如拙政园、寄畅园、留园、沧浪亭等,它们在创作思想上,均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主要表现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在创作中居于主导地位。

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它主要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既再现了自然山水美,又高于自然,且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筑山、理水、植物、建筑是其造园核心的四大要素。

1. 筑山

明清时期,随着写意山水园的不断发展,堆山置石之风更为盛行,达到了“无石不园”之地步。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它不仅师法自然,还凝聚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园林中的山石除了兼备自然山石的形神外,还可以具有传情的作用。园冶中所说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园林受到绘画的启迪,常借助叠石起某种象征或抒情作用。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林泉高致》中对山石的描绘:“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如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很能说明寄情于物的移情作用。无独有偶,扬州个园也有山石为景分别象征春夏秋冬,以石为主材营造出扬州个园的四季不同的假山, 以石笋代表春山, 湖石代表夏山, 黄石代表秋山, 宣石代表冬山, 可谓别具一格。如图1-4所示:

虽然山石具有传情的作用,但多数情况下人们对于山石的欣赏还限于它的形式美,其作用颇像近代流行的抽象雕塑。由于江南私家园林院落空间较小空间有限,所以“稍有玲珑石块”,而不宜搞得复杂拥塞。因而要少而精,上大下小,“似有飞舞势”,讲究透、漏、瘦、皱,突出重点和主题。这种掇山的手法又称为“特置”。特置的山石常因形象生动、优美、突出而成为主题。例如留园冠云峰(如图5)。

借堆山叠石,不仅从外部看可以艺术地再现自然界的峰峦峭壁,并使之有咫尺山林的野趣,而且从内部讲还可以形成虚空的沟涧洞壑,从而造成扑朔迷离的幻觉。例如苏州的环秀山庄(图6),其规模并不大,然而在有限的空间里巧妙的使山池萦绕,特别是峡谷、沟涧纵横交错和洞涧的曲折蜿蜒。

山石可作为分景、隔景的手段和借景的对象。借助自然起伏的山势或人工堆叠的山石,与建筑相配合,以不着痕迹的手法围合空间, 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沈复在其《浮生六记》中说:“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或藏或露,或浅或深”,“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在有限的空间内,对“石”巧妙布局设置,营造出丰富的游览路线,可以增加情趣和气氛, 并拓展出丰富的园林空间。

另外园林中的水池多以山石做成驳岸,既可加固岸基,又能呈现犬牙交错形态的自然过渡,而不致产生生硬突兀的感觉,例如网师园驳岸处理,以黄石砌筑的池岸既曲折又参差错落,“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极富自然情趣(图7)。

2. 理水

在传统山水造园中,素有“无水不成园”的说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起着基底作用、系带作用和焦点作用。水具有多种情态且可塑性较大, 其形态取决于池岸的形状。关于古典园林中水面的布局, 大体可以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处理手法——“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小园聚胜于分,大园虽可分,但须宾主分明”。江南园林中理水,大园以拙政园为佳例,小园则推网师园最有特色。拙政园为了充分利用水面,中部景区以聚水为主,如远香堂前水面给人以开阔之感;以分水为辅,如池中二山之间的小溪、倚虹桥和小飞虹处水面,都是分水,曲折引人入胜。网师园的池水面积不大,水面集中,仅于池的东南、西北部收成二条小溪,表明水的来龙去脉。

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

(1)。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临水建筑,除主要厅堂前的平台,为突出建筑的地位,不论亭、廊、阁、谢,皆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犹似自其下流出,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布蒲苇岸、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角印象。

例如: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一面与岸相连,三面临空,突出于水面之上,戗角高翘,翼然欲飞(如图8);拙政园“小飞虹”则跨水而成,犹如彩虹,映卧于水面;有时会把水引入建筑庭院空间,如拙政园中部池水,自“倚玉轩”分出一支向南展延至住宅墙边,“小飞虹”与“小沧浪”在东西方向横跨水上,与两侧亭廊组成一个闲静的水院(如图9)。

(2)。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隔水净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如此则可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

例如:网师园 “引静桥”可以说是苏州古典园林小桥处理的典范,它静立于彩霞池东南溪涧上,做工精致,长不到三米,宽不足一米,成人三步可逾,俗称“三步桥”。为突出放情山水、扁舟独钓的“渔隐”主题,造园者将“咫尺山林”的文人画画理应用于此,溪涧虽小,宽仅尺许,但小桥度涧,却形成“下临无地”的意境。站在彩霞池西北岸观望,水面小中见大。同时,“引静桥”的存在也暗示出彩霞池水的源头所在(如图10)。

(3)。水面很小时,如曲溪绝涧、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怪石纵横、犬牙交齿,并植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也令人似有深邃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

例如:网师园“彩霞池”的池崖全以黄石叠砌,无一处不曲,且高低参差,变化无穷,用石则下直上横,以横石挑出形成各种洞窟窝凹,曲折错落,颇为生动,石突于水面是为矶,矶侧缩进形成湾,石矶有高有低,有广有窄,水湾有大有小,有深有浅(如图11)。

庭园理水的基本手法可概括为“开合聚放”,通过合理布局,可丰富景观层次,扩大庭园空间,创造出风格各异的景致,从这些理水手法中我们能吸取中国山水美学思想的精髓。

3. 植物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移步异景”和“四时皆有景”,植物作为四要素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元素,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自然是最为丰富的。许多景观的形成都与植物有直接的联系。江南园林也是如此。如拙政园中的枇杷园、远香堂、海棠春坞、听雨轩等,有的以直接观赏植物为主题,有的则借植物而间接抒发情趣。中国园林不单是一种视觉艺术,还涉及到听觉、嗅觉等感官。春夏秋冬等时令变化,雨雪阴晴等气候变化都会改变空间意境而影响到人的感受,这些因素往往又是借助植物作为媒介而间接发挥作用。植物在交替与变化中其色彩、形态和生气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这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景观。

(1)植物的选择标准:

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技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

色美: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斑驳的粮榆,白色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

味香:要求自然淡雅和清幽。四季常有绿,月月有花香,其中尤以腊梅最为淡雅、兰花最为清幽。

有意境:花木往往和园主追求的精神境界有关。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和气节高尚,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玉兰、牡丹、桂花象征荣华富贵,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在中国园林中这些都能化为诗的意境而感染人。

(2)植物的种植形式:

孤植是古典园林中采用较多的一种形式,它能充分发挥单株花木色、香、姿的特点,并常作为庭院观赏的主题。于庭院角隅,廊之转角,入口等处零星点缀布置植物,且惯与其他小品如石笋、石峰等配合,形成园林小景(如图12)。如苏州拙政园“玉兰堂”的白玉兰,网师园“小山丛桂轩”西侧的蓑衣槭等;有的还利用某些树干的盘曲,树冠的扶疏,孤植于山崖,以衬托绝壁的险峻,如环秀山庄假山上的紫薇;或植以池畔,以增加水面的倒影,如网师园池畔的黑松;还有那建筑物的附近、桥头、路口等处亦常孤植以姿态优美的植物,以丰富构图,象网师园桥头的白皮松。

点种。由于受到用地的限制,江南私家园林占地面积一般都不大。而为了增加面积的使用效率,会划分出许多小空间。孤植难免会不足以庇荫整个空间,因此往往会点植两、三株植物,起到烘托陪衬建筑物,点缀空间的作用(如图13)。例如留园的“花步小筑”和“古木交柯”,前者点缀的是攀缘植物,后者则以乔木作为点缀。而对于稍大一些的庭院,一般采取“一大一小,各偏一角”的种植方式。如苏州狮子林内的古五松园庭院,呈“凸”字形平面,有桂花、柏树各一株,一据院北,一据东南,前者婀娜多姿,后者苍劲挺拔。

丛植。古典园林中的丛植有两种情况:第一,用一种观赏价值较高的树植之成林,发挥和强调某种花木的自然特性,以体现群体美(如图14)。象松林、枫林、梅林、桃林、竹林、牡丹园、芍药园、枇杷园等。如留园“闻木樨香轩”前植桂花,入秋芳香四溢。这些或以芳香见长,或以观赏取胜,或用色香姿三者俱全而形成园中引人入胜的景色。第二,用数种花木成丛栽植;这种配置一般规模较大,常与其他造园要素如建筑、山、水、石等密切配合,其配置犹如作画构图一般。要求使山水得“草木而华”,使寸石生情,做到“好花须映好楼台”,创造出妙极自然的园林意境。栽植时注意树的方向及地的高低是否适宜于树性,树叶色彩的调和对比,常绿树与落叶树的多少,开花季节的先后,树叶形态,树的姿态,树与石的关系等等。成丛栽植的植物,或与山石配合,形成观赏景致;或以粉墙作底,犹如一张白纸作图绘画,富于诗情画意;或将植物栽于竹丛、灌木之上,似有野致深郁之感(如图15)。

(3)植物配置程式:

园林中的植物配置虽无定式,但多注重追求景观的深、奥、幽, 从而起到丰富空间层次变化和加大景深的作用。从许多园林的景况来看,这方面似乎也有一些规律性做法。山姿雄浑,植苍松翠柏,山更显得苍润挺拔;水态轻盈,池中放莲,岸边植柳,柳间桃,方显得柔和恬静;悬崖峭壁倒挂三五根老藤,或者在山腰间横出一棵古树老枝,给人的感觉则是山更高崇壮美,峰尤不凡;窗前月下若见梅花含笑,竹影摇曳,这样也更富有诗意画情。可见,高山栽松、岸边植柳、山中挂藤、水上放莲、修竹千竿、双桐相映、槐荫当庭、移竹当窗、栽梅绕屋等,是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常用手法,饶有审美趣味。安排一石一木都寄托了丰富的情感:要见花影须考虑到粉墙;若想听风要考虑到松;要想听雨需有荷叶;要见月色需想到柳梢;若见斜阳要考虑到梅竹。

4. 建筑

园林中建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可行、可观、可居、可游,一方面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以小见大,又使园林显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特别是私家庭园里的建筑,更是形式活泼,装饰性强,因地而置,因景而成。中国自然式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样,有堂、厅、楼、阁、馆、轩、斋、榭、航、亭、廊、桥、墙等。

(1)建筑形体:江南私家园林建筑从外观造型,立面形式到细部装饰处理,远比北方的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其建筑空间既满足生活居住需求,又作为感情生发和延续场所,布置按“风水风骨,量体裁衣,烘云托日”去提高自然山水的艺术感染。诸如虚心高节的修竹,疏影横斜的梅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等植物,均为烘托主题和寄托情感而设。

(2)建筑色彩:江南私家园林淡雅朴素,几乎所有建筑色彩都以白粉墙、青灰瓦、深棕色或深绿的木构装修组成,与北方形成鲜明对比。这与地方气候密切相关,灰瓦白墙配以周围的山水绿化,给人以清新幽雅,凉爽宁静的感觉,在心理上减弱了酷热导致的不适。

三、江南私家园林的艺术手法

江南私家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以其独特性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具艺术性的园林类型。在园林布置和造园的艺术手法上是对自然之景的高度概括、提炼,形成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鲜明格调,其中很多手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1.看与被看

园林建筑,既无轴线引导,又不讲求平衡、对称或对位关系,乍看起来一切若似任意摆布,纯属偶然、但实际却又深刻、含蓄的受到视觉关系的制约。处于园林之中的建筑或景观,位置选择一般需同时满足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看——作为观赏点,能摄取园内外各方向的优美景色;二是被看——作为被观赏对象,从哪个角度看它都能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

例如拙政园中扇面亭。从被看的角度来说,亭的位置选择极其巧妙。“别有洞天”进园后,它首当其冲成为人们捕捉到的第一个景观对象。成功地起到了“点景”的作用。当然,还必须考虑到从另外若干比较关键的部位来看的景观效果。无论从通往“留听阁”的曲桥或通往倒影楼的水廊中看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从看得角度来讲,扇面亭的位置选择和处理也十分有趣,不仅正面临水开朗,而且其他三面通过门洞、窗口均有景可对(如图16)。由于遵循看与被看的原则,“景”与“景”之间处于一种无形的视觉关系的制约之中。

2.主从与重点

由于中国园林走再现自然的路子,而自然本身并不处处都明显地呈现出孰主孰从的差异,因而主从分明、重点突出这一构图原则在中国园林中通常都是比较含蓄隐晦的方式来表现的。

例如寄畅园“秉礼堂”庭院。虽规模极小,但却自成一体,主要景区位于堂前,其他各附属空间起烘托陪衬作用,主从关系较为分明。其主要景区不仅面积大,又处于“秉礼堂”之前,而且以水为中心,缀以山石,花木,既充实又富有变化,为园中最引人入目的一部分。园西北角小院,由游廊转折而成,呈方形,极小,内植腊梅一株。这个小院对主要景区起极好的衬托作用。其西侧小院,呈长方形,本身平淡无奇,但通过门洞却可窥见主要景区,也系依附于主景区的从属小院。其后院,极狭长,与主景区无直接联系,但通过“秉礼堂”可与之相互渗透(如图17)。

小型的园林以丰富重点来突出,而对于大型的园林,不仅要设置重点景区,还要设置重中之重,而再大的规模就需要设置制高点来控制重点,但这种设置难免冲淡园子的自然情趣,如果为了求得朴素淡雅情趣,也可摒弃制高点,但也要做好重点的营造,否则会使得游人在园中迷失,使整个园的设置失去控制。

3.空间的对比

江南的某些私家园林并不对外开放,处理好住宅通往院内各个入口的空间关系就显得格外重要。造园时常巧妙的利用“小中见大、欲扬先抑”的手法,为在有限的狭小的庭院中让人也能感到宽阔,在前路设置逼仄拥挤的道路引导,把具有显著差异的两个空间毗邻地安排在一起;空间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限于园的对外入口部分的空间处理,在住宅与园林主景区之间还会插进一些较小的院落或曲折的游廊作为过渡性空间,使人的视野由收束突然开放,产生意想不到的情绪。通过不同空间的对比可以更加明显的突出各自的特点,从而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

例如留园,它的入口既曲折狭长,又十分封闭,但由于处理的巧妙,不仅不使人感到沉闷、单调,相反正式由于充分利用它的狭长、曲折封闭使之与园内主要空间构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有效的突出了园内主要空间,使人进入时顿觉豁然开朗。

4.巧于因借

“巧于因借”是古典造园艺术的基本指导思想。通过利用借景的手法,使得盈尺之地,俨然大地。设置门洞或漏窗可使园内外或远或近的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给有限的空间以无限延仰。。有时也会用“园中有园”,“大园包小园”的方法,造成空间多变,层次丰富,常在曲径通幽处,让你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却又“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而产生“迂回不尽致,云水相忘之乐”。有时远借他之物、之景,为我所有,丰富园景。

借景方法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借”等。远借是较远距离的借对,我国园林十分注意远借,。但有些城市园林为了闹中取静,往往筑有较高的围墙,这给远借带来了困难,于是就要设立具有一定高度的观赏点,以便远借“廊外青山,天外流水”。如苏州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留园的“远翠阁”等。

邻借指较近距离的借景。苏州拙政园西部的宜两亭,是邻借的范例。此亭建在紧靠中部别有洞天的黄石假山上,因为原来该亭两边分属两个园主,不能相通,为了借入中部的湖山景色,便建造了高踞山巅的小亭,“宜两”的题名便点出了造园家的目的——坐于亭中,围墙两边的美景均可献于眼前,为我所赏。

仰借时利用高、低处景物的自然高差形成的景观层次和人们抬头仰望的视觉特性,使高

处的景物成为低处空间景色的借景,反之,则为俯借。因时因地而借,是根据时间、空间、地物风情、气象及意境构思的不同,借助中国画的绘画表现技法,体现变幻莫测而富有诗意的景象意趣,是一种借助自然、地物与天候特质的构景方式。如同“春借桃红柳绿,夏借荷塘莲香,秋借枫叶菊峥,冬借傲霜飞雪”,通过增加景物的风、声、光、色、时间及阴影变幻的自然性,使景物充满活力,表现出景色的流动感。

5.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组织是关系到园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全局性的问题。园林本身是实实在在的空间艺术,它不仅可以从某些点上看到良好的静观效果,而且从行进的过程中看又能把个别的景连贯成完整的序列。进而获得良好的动观效果。因此影响空间序列的最根本的因素就是观赏路线的组织。有什么样的观赏路线,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序列形式。最简单的就是成闭合的、环形的路线,明清江南园林一般是较小的私家园林,其主体通常为一个单一的大空间,建筑多沿园的四周布置,最常见的就是形成闭合的、环形的路线。“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它也讲究 “开始—引导—高潮—尾声”的序列。苏州畅园就是典型的代表。

畅园是一个宅旁小园,自入口进园是序列的开始,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桐华书屋前院,这是一个既小又方正的天井,可收束视野;经曲廊引导入园至厅堂形成高潮,空间豁然开朗,气氛截然不同。穿插于曲廊之中有两处观景点——延辉成趣亭及方亭,可窥视西侧园景。接着来到主要厅堂留云山房前的露台,又顿觉开朗,并可一览全园;再往后转入园的西侧至待月亭,可居高临下俯瞰园景,继而转入序列的尾声。

6.渗透与层次

追求“意”的幽雅和“境”的深邃是江南私家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庭院深深深几许?”就是对这种意境发自内心的感受。然而园林空间的渗透和层次变化,主要是通过对空间的分割与联系的关系处理所造成的。如果一个大的空间,果不加以分割,就不会有层次变化,但完全隔绝也不会有渗透现象发生,只有在分割之后又使之有适当的连通,才能使人的视线从一个空间穿透至另一个空间,从而使两个空间互相渗透,这时才能显现出空间的层次变化。

例如在拙政园中,造园者通过大量设置完全透空的门洞、窗口而使被分割的空间互相连通、渗透,其景观效果十分卓著。如图18中是西园中的一条长廊,该廊子是一条单廊,一面开敞一面封闭,但是在封闭的一侧开了许多的花窗,通过这些窗洞口可以很容易的看到另一侧景观;图19是“别有洞天”,只是把花窗换成了门洞,也是同样的道理。

被分割的空间本来处于静止的状态,但一经连通之后,随着相互之间的渗透,若似各自都延伸到对方中去,所以便打破了原先的静止状态而产生一种流动的感觉。这也可说是“步移景异”或是园林中常用的“对景”和“框景”。

7.藏与露、疏与密、虚与实

人在游园时自由随意行走,仿佛是无目的性的,但为了能系统的感知整个园中情感和美景的表达,往往都是在被暗示中走上正确的、较为统一的道路。但人往往会趋向于吸引他们的东西,因此藏与露在园中的设置就如同魔法师安设的迷宫,无论怎么走都能有规则的游玩整个园子。藏是为了更好的露,而露的本身便带有暗示作用。欲露而先藏,欲显而先隐的手法使得江南私家园林的意境追求含蓄。主要园景一般都置于庭院的纵深处,正是为了求得藏的深远,而廊便是借助于空间的组织与导向性来起到暗示的作用。如果没有这种引导,人们往往置身其中而茫然不知所去。除了游廊外,其他如道路、踏步、铺面、桥、墙垣等,也可以通过处理使之起到引导与暗示的作用,所谓“曲径通幽”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疏与密的控制往往能使空间产生变化从而形成某种韵律节奏感而不失生动。疏密的对比常用对象,即建筑、山石、水、植物上,并不仅仅在平面格局的经营上用到,对于立面处理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密集紧凑的景物布置,步移景异,应接不暇可使得人的心理情绪随之紧张兴奋;而系数平淡的空间可以让人心情自然恬静而舒适。一个好的布局应该是张弛有度的,过紧使人疲乏,过松又让人乏味。造园时最常见的手法就是“留白”,给人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触,空白的控制能使人有遐想的余地而寄托不尽的意趣。

虚与实的运用也是一种常用的造园手法。所谓虚,也可以说是清空、空灵;所谓实,就是实在、质实。它们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在园林建筑中,山为实水为虚,通过山水的配置可达到虚实对比的效果。其中也有阴阳之感,山为阳水为阴,这种和谐统一的配置最让人心旷神怡。以建筑自身来讲,虚就是空间,实就是体形,实有赖于空间的曲折和变化,而空间又是借助实在的体形所形成的。在虚与实的配比上,我们应该避免虚实各半、平分秋色,力求互相交织穿插,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也恰好反映了江南私家园林主次分明,趋于自然的特点。

四、江南私家园林与北方造园风格比较

作为一个北方人,在参观游览了南北的许多著名园林后,可以体会的江南私家园林与北方园林在造园的风格上是存在较大区别的,通过对比总结,我认为造成其差异的原因可归为三个方面:

1、服务对象不同。北方多为皇室;南方多为私人

2、规模及其所处环境不同。北方多选址于自然风景优美处且规模宏大;南方则多在市井之中,规模较小。

3、气候条件不同。北方寒冷干燥;南方温暖潮湿。

而两者之间风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从平面布局来看,江南的市井内园林多用内向型;北方则更为开阔来将外面美景引入其中。

2、从建筑的外观来看,江南园林远比北方苑囿的轻巧纤细玲珑剔透。

3、从空间处理来看,江南园林比较开场,内外通透,正因为气候的问题,北方多为了保暖而略显闭塞。

4、尺度方面的相差也是极为悬殊的,江南园林尺度小到无以复减的地步。

5、在色彩处理上,北方园林比较富丽而江南园林较为淡雅。在江南园林的色彩构成不外乎三种:以深灰色的小青瓦作为屋顶;全部木作一律呈现栗皮色和深棕色;所有墙垣均为白粉墙。

除了以上几点,北方园林较为凝重浑厚,江南园林则较为虚幻空灵。

五、小结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无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典范。它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其在空间结构、元素把握、景观点的制造上对现代园林有很深的借鉴意义。我们从这些园林中不仅可以看到造景美学的各种处理手法,还能感受到当时社会的思想精华。

造园者在追求自然美得过程中,把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摆到自然环境之中,物我交融,从而在园林创作中抓住了自然美的精华,将山水、花木、建筑各种因素发挥极致,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每一物,每一景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为人惊叹。

在环境构建上,江南私家园林追求理想的宜居环境,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舒适宜人的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搭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影响人体舒适感受的元素为依据,形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理想环境。

在视域边界上,江南园林不拘泥于庭院的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灯相互联系、相互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

在空间组织上,江南私家园林擅用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通过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将空间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小空间,并将形成空间的诸多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人文景观等分成若干片段来表现,以形成意境幽远的景观。

“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夕则江湖万里”,由人工建造的中国古典园林的确是巧夺天工,它真正做到了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对其他国家的园林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当今世界获得了很高声誉。因此,如何能够不辜负祖先留下的宝贵园林艺术瑰宝,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传统,创造出具有本土特色与文化的现代园林,恐怕是我们当前亟需思考的问题。

更多相关推荐:
中国经典名著读后感

ltlt水浒传gtgt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

古典名著读后感

读中庸之书行中庸之道首先感谢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的任课老师秦碧霞老师让我得以重读经典之中庸甚有收获在此边译边品成感言数千与君分享请多多指教中庸是我国古代四书之一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其书的构成年代和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比...

走近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教案

走近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五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四大名著的作者主要内容及主要人物学习交流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及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爱好教学重...

国学经典 读后感

国学经典读后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

九篇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骆驼祥子有感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来自农村他经过三年的努力换来了一辆洋车但是没有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诈去了他仅有的积蓄主人公躲避特务追踪还使他丢了比较安定...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后感

读马克思经典著作后感当我们在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著作时各人都有一套自己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方式而且每人对于同样的话语也有不尽相同的理解当下有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已经不再适宜于中国时代的发...

马克思经典著作读后感

浅谈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收获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宣读》读后感1

读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有感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编译局组织编选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中摘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其中一篇专题论述论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本人深有感触我们中国之所...

25本世界名著读后感

1读悲惨世界有感某天我读了悲惨世界这本书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又一佳作这本书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冉阿让由于饥饿过度偷了一个面包使他在监牢里度过了黑暗的19年出狱后他受到人们的歧视没有人理会他就这样冉阿让已经绝望了...

古典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

世界名著读后感

世界名著读后感篇一巴黎圣母院gt读后感圣母院里的钟次第地敲响咚咚咚咚沉重地凄婉地好像在陈述着一个gt故事那是些浓烈得化不去深刻得褪不了的形象独眼的敲钟人伽西莫多美丽善良的爱斯梅拉达还有渊博却邪恶的克洛德副主教初...

8,四大名著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20xx0526152759发表于新浪博客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妇孺皆知但是读后感觉却各有不同今将个人心得与大家切磋说明一点这些名著其思想内容非常深奥本人也是管斑窥豹不全之处甚多...

中国古典名著读后感(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