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时间:2024.4.27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一)

宿命的缺口就在那里,在森林或者是城市的哪一个角落里。叫乌鸦的少年附在田村卡夫卡的身后,随时都会从男孩子的身体出钻出来,采用冷静的理性的也可能的狂野的思想来审视眼前少年的行径或思想。这有点玄幻和蒙太奇的手法,带有视觉的冲击效果。卡夫卡在捷克语里面是乌鸦的意思,就是那种叫声凶悍尖利的面目似乎可憎的大鸟,在国人的潜意识里,其代表的凶邪是牢不可破的。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药》一文中也曾用一只黑色的乌鸦站立在坟头来渲染悲鸣的沉重气氛,并以次来加剧文章里压抑及灰暗的效果。但有趣的是日本人对待乌鸦的态度并不向国人这般不友好。在日本满城的乌鸦,大有乌鸦走俏的姿态。

采用'卡夫卡式'来描述生活的荒谬,在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村上春树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混乱的,缺乏安全和宁静的十五岁少年的内心世界。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矛盾剧烈的撞击。在小说里,梦幻和超越自然意志的力量看似虚幻的,处在一种神秘的伪真实的环境中。仿佛越过正常的哲理直接进入所谓的看不见的灵魂深处,抵达一片原始的平静的,没有矛盾冲突却并不荒凉的宁静里去。田村卡夫卡怀揣恐惧和希望离家出走,想寻找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懵懂的,自己并不确定其具体形态的所在。少年一面有莫名的真切的对成长对未来的惊恐,一面却又追随来自内心深切的痛苦的欢喜和希望,如同鸟儿的一对翅膀,两者间有尖锐的交锋和缠绵的纠缠。在森林里,少年在迷宫一样的场景里犹豫着,恐惧中,也体验着孤独的快乐和憧憬。远处是什么?再远处是什么?纵横交错的丛林,偶然再现的丛林里的平整的草地,阳光温暖的从缺缝中照射下来,少年感觉到真实的热度。这丛林里的迷宫其实是你内心的迷宫,春树把这种观点一直贯穿在小说里,并反复的在不断设置的场景中展示出来。

梦境和玄幻的描写也是为了渲染主人公内在的矛盾和渴求。渴望纯粹的爱情,对性的探求,以及亲情的追索,在少年卡夫卡身上一一呈现出来。所有的少年人不能理解的惶恐和希求都被春树放在了一个充满矛盾和怪异的巨大的场景里了,集体昏迷事件,中田混沌超自然的功能事件,佐伯灵魂离体事件,等等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件都是环绕着少年出走,探索,返还这一背景展开。背离常理,背离正常的逻辑思维,甚至背离约定俗称的伦理道德的描述,在小说里比比皆是,好像让读者走进了一个迷幻奇妙,充斥着离奇血腥的容器里,在开始阅读的时候完全找不到出口。冷峻的不失激情的笔触,准确独特的喻句,是村上春树在揭示主人公内心经历的过程中所持有的独特的文字魅力,构建一个错综复杂,矛盾跌加的外部场所,在深层次上慢慢揭开田村卡夫卡慌乱期待的精神领域,触及成长过程中少年最敏感最敏锐的情感变化。小说特意增加了一个临界点,这是在丛林中开启的一道门,是现实和虚幻的两个世界的分水岭,如同过去和将来的一道关卡。陷入门里的佐伯走不出来,她永远把自己沉寂在十五岁的少女时代,无法面对变换了的真实的现实社会。可以这样说,佐伯和卡夫卡其实是相互矛盾相互补充的参照体,佐伯的陷入和卡夫卡的奋力拔出,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完成的。卡夫卡要挣脱灰暗思想的束缚,必须有一个可以凭借的实体,春树把她安排为抛弃少年的不负责任的母亲,她给以少年肉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也可以是少年的另一个自己,少年从她的身体里分娩出来,孤独的成长,在迷宫一样的思想缝隙里艰难的探索,无法突破。这时候,她又突然出现了,以沉寂在过去时光里的青春少女的形象冲撞着少年的心。春树提前在少年的身上设置了一个预言,只有和母亲交合才能完成那样的自我突破。这个情节是痛苦的,激烈的,是矛盾的最后会集点,也是少年摆脱旧我,塑造新我的唯一途径。>故事

到这里已经全面铺开,所有的矛盾,离奇的线索都是为这个目标而生成。少年和母亲交合,和姐姐交合,实际是和旧我在做着最后的告别。看到此处,真相终于大白,成长是一种不断和自己告别的过程,是否定和肯定的较量。佐伯将自己的鲜血传送给了儿子,在过去和未来的大门关闭的一瞬间,她的鲜血奋力推动儿子走出过去,回去,一定要回去。佐伯最后是这么说的。

看村上春树的小说,不仅仅是文字视觉上的冲击,他的深邃和理性的哲理让人不得不再三思考,很难一下子理解那种曲折迂回的方式下直逼真相的创作方式。作者的灵魂是隐蔽的,是不借助单纯的表层文字透析出来的,它们在文章的思想里游弋,在字里行间的纵深出张扬。存在的形态绝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情节的挖掘汩汩的流动出来,穿过迷蒙的云雾,放射出阳光。

唯有叹息一声: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二)

花了四五天的时间断断续续地把这本书读完。看最后一部分的时候是在上班的公交车上,天气晴好,坐上开往北悉尼的班车,捧着IPAD读了一路。因为一直有晕车的习惯,所以总是停顿下来看看窗外。悉尼的清晨,阳光灿烂的不像样子,金子一般的光芒均匀地洒在路人的身上,铺在路上,穿过睫毛射进瞳仁。来来往往匆匆忙忙西装革履的人们,看起来很精神。我总是觉得西装很能衬托男人的气质,故而穿西装的男人最帅。今天想想,恐怕是那黑色,白色,灰色才能把人装点得如此严肃和挺拔。穿过伊丽莎白大街,右边的海德公园绿的发亮,莹莹地让人移不开眼。左侧透过层层建筑的缝隙,可以窥见佐治街上伫立的教堂。如此清晨,让愉悦把自己钉得死死地,全然没了昨天逃离万恶城市心情。'太明亮的天空了',我想'仿佛可以力透纸背,书里主人公的痛苦,所经历的劫难,被如此明媚地烤炙着,还能剩下几丝痛苦沉郁呢。'就在这样的天气里,怀着如此心情,我颇有些遗憾的看过最后一行。

作者在书的前言里说道选择主人公为少年的原因,最重要的一条既是可塑:未知的世界,未成熟的身心,两者碰撞,要擦出怎样的火花。'他们的灵魂仍处于绵软状态…他们身上类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那样的因素尚未牢固确立。然而他们的身体正以迅猛的速度趋向成熟,他们的精神在无边的荒野中摸索自由…把蜕变,摇摆的灵魂描绘在小说这一容器中,藉此展现一个人的精神究竟将怎样的故事性中聚敛成型,由怎样的波涛将其冲往怎样的地带'村上选择了一位十五岁的少年,把关于俄狄浦斯的荒诞诅咒加诸在这个现代少年身上,让人担忧心悸。他背负着逃离诅咒的决心,要变成顽强的少年。'他沉浸在深深地孤独中,一个人奔赴陌生的地方'作者以为'卡夫卡君的许多部分是我,又同时是你。年龄十五,意味着心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碰撞,意味着世界在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游移,意味着身体在跳跃与沉实之间徘徊'.译者林少华在开头揭示了书中的隐喻。'卡夫卡'在捷克语中的意思是乌鸦,阿拉伯人眼里的'预兆之父',右飞为吉,左飞为凶,因而为悖论的绝妙象征。此乃书名的第一层隐喻。第二层则是奥地利犹太血统作家弗兰兹卡夫卡以及其作品的映射。布拉格人习惯以'卡夫卡式'比喻生活的荒谬,一如卡夫卡作品的悖谬密集体:命运的偶然与必然,内省与冲动,不安与执着,懦弱与顽强,绝望与救赎,一如《海边的卡夫卡》情节所示。

读罢只能深深喟叹。村田卡夫卡君最初的出走让我深感他的灵魂深处的焦躁不安,他锻炼身体,举止成熟,考虑周全,俨然一副早熟的少年模样,与他父亲加诸在其身上的诅咒不无关系。佐伯的出现,催生了卡夫卡君心中爱的萌芽。她是他的母亲,她也是他的情人。这份爱,如荒野里漫生的野火,汹涌,放肆,无法遏制,不可遏制,在心的荒野燎原。兹兹火苗燃烧理智,覆灭理性,催生激情,点燃爱欲也温热身体。他无法从诅咒的鼻息下悄然遁走,也无法忤逆命运的安排,但这一切又充满了必然性。基因间的

相似导致相互吸引,并产生爱情,看似荒诞,却似乎也理所应该。儿童时期的孩子们眷恋父母,村田卡夫卡君在四岁时面对的是母亲和姐姐离开的背影。没有父爱,依恋的情感被压抑,却没有消失,它隐藏在心里的那座图书馆,无甚编号,无从拾起。而后,全在见到十五岁的佐伯后,陡然升温。与佐伯的最后一面,她让他回去,回到入口去,找到了爱,确认收到了爱的卡夫卡君,怀着对佐伯的爱恋,找回了自己,回到了现实。村上曾说这个故事是一个少年通向坚强的孤独旅程。诚然不错。但我也坚信这个一个收获爱的故事,无论这爱来自子宫,或通向阴道。坚强,始于爱意。

可这爱意为什么不来的早些呢?倘若佐伯爱上田村先生,便没有了诅咒,也没有了母姐的离开,更没有今天的卡夫卡君。但佐伯是爱着那海边少年的,那是她生命的意义。因为固执地爱着,却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故事的必然。这似乎又回到了最初关于悖论的观点,爱能催生坚强,爱也能促成悲剧。佐伯固执地回忆了一生,却让中田付之一炬。最后,她希望卡夫卡君怀抱着这段感情的回忆离去。

回忆,爱意,如浪花般拍打着美好与悲剧的沙滩,卡夫卡君走在那里,我走在那里,你也走在那里。

海边的卡夫卡,村田卡夫卡?

读到最后,我的头脑已不甚清晰,刺眼的阳光炙烤着可怜的思绪。

只是突然想起庄周与蝶

庄周梦蝶乎?蝶梦庄周乎?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三)

这个暑假里我看的书很多,各种各样的。有觉得不错的,让人回味无穷;也有觉得没什么意思的,让人不免觉得也无聊起来的。但如果要我写这篇读后感的话,我还是会写这一篇我在初中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看了两遍的《海边的卡夫卡》。

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初一的样子,当时我对学校的图书馆有莫大的兴趣。非常多的种类齐全的书,让人不免就在其中流连忘返。加之我又是不怎么喜欢体育运动的人,所以课余的大部分时间我都会在图书馆里度过。于是这样的,有一天我就在图书馆里发现了这一本书。那时我对外国的作家可以说知之甚少,充其量就是课本上出现过的寥寥数人。而这本书的作者的名字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叫村上春树。于是的,这本书就是我第一次看村上的作品,也是让我喜欢上这个作家的开始。

第一次我看完之后,我对这篇作品的印象只有'这本书的故事我看不懂啊'而已。的确让人难以懂得。整本书分了两条线,每条线都富含着隐喻和谜团。

主线是一位少年的离家出走的故事。这位自称田村卡夫卡(这位少年喜爱卡夫卡的作品,且由始至终作者没有透露他的真名)的少年在年少时被带着姐姐离开家的母亲以诅咒的方式预言了今后的命运:将要杀死自己的父亲,并与母亲和姐姐交合。为了逃离这个命运,这个少年,'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选择了离家出走。本应该是漫无目的的他,在旅游大巴上碰到了一位叫樱的年轻女性,少年怀疑他就是自己的姐姐,并在他家留宿了几天。后来来到了位于四国的甲村图书馆,由一位书香世家的地主所开的图书馆。,图书馆的管理员佐伯是个近50岁的高雅女士,管理员大岛则是个性别模糊(双性人却认为自己是男性)的人物。卡夫卡君从大岛处知道了佐伯的传奇身世,怀疑佐伯就是自己的母亲,但却宿命般地爱上了她……

上面的主线,组成了整本书的所有奇数章节。而偶数章节就是叙说着另一条故事线了。如果说主线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故事的话,无疑这另一条线是一部充满着魔幻色彩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故事。这些故事组成了本书的偶数段。

一位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的老人中田,在自己还在读小学时(就是抗日战争后期),在山中与其他一些孩子遭遇了一场离奇的事故。后来大家都痊愈了,只有中田不

知为何醒来后出现了智力低下的症状。时间回到现代,这位老人不知为何在事故之后有了可以和猫交流的能力,于是帮人找猫成为了他的赚外快的途径。但在有一次,在找一只名为'胡麻'的猫时被一个自称琼尼·沃克(著名的威士忌品牌)的人叫去,此人说他的宿命是收集猫的灵魂做特殊笛子,因此不老不死,希望中田将他杀死,在被拒绝后,他当着中田的面肢解猫,然后生吃猫的心脏,受到刺激的中田最终杀死琼尼·沃克并出走,而他也因此失去与猫对话的能力。在中田寻找名为'入口'的奇怪石头的过程中,又有天降鱼雨和蚂蟥雨的怪事,甚至肯德基门口的那位山德士上校也出来帮忙。老人在路上遇到了一位青年,两人成为了忘年交。在老人莫名昏睡并逝世后,被卷进事件的青年杀掉了从他嘴里出来的白色异形。

看似毫不相干的两条故事线在这里慢慢合拢起来,因为其实这个被杀的琼尼·沃克就是少年田村卡夫卡的父亲。在报纸上知道父亲被杀的消息后,卡夫卡君为了躲避警察的盘问,躲到了大岛哥哥在深山中拥有的房子。少年深入了房子附近的森林里,歪打正着的进入了中田所寻找的'入口',在进入后竟遇到了仅15岁的佐伯。在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少年被告知'你不应该留在这里后',回到了本来的世界。再来到甲村图书馆后,佐伯已经去世了。少年于是于此想要回家,去面对自己应有的世界去了。在这时,似乎这位卡夫卡君已经成长了许多了,已经能够去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界了。

这荒诞的情节和作者运用的淋漓尽致的隐喻使这本小说十分的晦涩难懂,当时初一的我便看的一头雾水,也有很多问题。为什么中田和佐伯死得不明不白?入口里的景象说明了什么?我都弄不懂。于是在初三上学期,我又去借了一次,看了一次,看的非常仔细。晦涩的语言依旧,隐喻和疑惑也依旧。但莫名的,本是似乎离我非常遥远的卡夫卡君,却让我觉得非常的亲切。不是说这些荒诞的故事亲切,而是他在面对这些事时的迷茫惶惑的心,令我在面对初三的学习生活时有了相似的感觉。

田村卡夫卡君在故事的最后回到了他以离家出走的方式而逃避着的现实社会。 那么我呢?我们呢?可以像他一样么?

到了现在,我已经准备高二了,我还在问着自己这个问题。


第二篇:村上春树小说的异质特色—解读《海边的卡夫卡》


村上春树小说的异质特色

——解读《海边的卡夫卡》

魏大海

内容提要村上春树的文学创作具有一定意义的通俗色彩,且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当代社会

商品市场化的阅读需求;但从村上春树的创作意图、文学表达或文体特征上看,村上文学显然独具品位,呈现出鲜明的异质特色,这种特质就是在虚幻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勾兑出现实世界 的真实本质。其近期名作《海边的卡夫卡》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关键词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虚实对照异质特色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代表作有义。”④正是在这种艺术观念的作用下,村上《1973年弹子游戏》(1980)、《寻羊冒险春树创作了一系列虚实相间的小说,这种细记》(1982)、《挪威的森林》(1987)、节、情感真实,但在小说结构和情节上给人《舞!舞!舞!》(1988)、《发条鸟行状录》强烈荒诞感的特征,便是村上作品鲜明的异(1994)和近作《海边的卡夫卡》(2002)质特色。其近期名作《海边的卡夫卡》在等。这些作品从不同方面,显现了村上文学写实与虚构的关系处理上,在主题、结构与的典型特征和一以贯之的艺术追求:即发挥意义的理解上,在现代社会中现代人生存感超乎寻常、荒诞离奇的想像力,在虚幻与现觉的把握与表现上,便呈现出这种特色。在实的强烈对照中勾兑出现实世界的真实本《海边的卡夫卡》中,作者一方面近乎枯质。即便是那部村上春树自我标榜为“写燥、生硬地将连篇累牍的叙事分为了两条奇实主义”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其实也不怪(常常毫无现实性)的主线,而另一方是日本文学传统意义上的写实主义作品。对面,又在某些细节描写和情感塑造上,显现于“写实主义”,村上春树有自己的看法:出十分细腻的写实特征。这两个方面融合起“事情的真实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来,形成了村上文学的特色。此外,这部作使人读起来感觉自然。只要读起来让人感觉品的整体结构有某种蓄意破坏传统小说结构自然,就是写实主义。反之则不是写实主的强烈感觉,这体现了村上春树革新传统文?92?

万方数据

村上春树小说的异质特色

学文体样式的内在欲求,可以说,村上正是期望依靠这样的结构性破坏,建构起别样意义的小说“结构”,进而对小说理念的革新起到推动作用。

人物故事的异质特色

村上春树这部新作的开篇写的是一位名叫“卡夫卡”(捷克语中乌鸦之意)的少年离家出走。有趣的是,在此前此后的小说时间里,作者又时常写到一个名叫乌鸦的少年(似乎并非前述的“出走少年”)再三地发出预言,如“我听从了他的劝告(总的来说我对叫作乌鸦的少年是言听计从的)……”。②这位叫作乌鸦的少年,无疑是一个虚幻或象征性的存在。这样,小说开篇伊始,即体现出某种“异质”意图。众所周知,日本传统的写实主义(最为典型的正

是“私小说”)文学中,无论是采用“第一 

人称”还是其他人称叙述,多具前后统一的一贯性,而村上此作诉诸读者的第一印象,却是“第一人称”主人公的变幻莫测。小说开篇的“第一人称”是出走少年田村卡夫卡,接着,便发生了变化,在小说的第二章中,“我”突兀地变成了那位战争时期的带队女教师。读者由此陷入了奇怪的疑窦中:小说的“第一人称”怎会不一致?“我”究竟是谁?

Ft本学者加藤典洋指出,“村上文学其实具有某种不变的特征,即从小说最为基础的文体上讲,他经常运用‘我’作为‘第一人称’的叙事主体。村上的小说世界也以一种平行世界的结构,本质上分为‘己方’和‘彼方’。”⑨这个评价强调了村上文学喜用“第一人称”。但仅仅由此特征,并不足以说明村上文学的特异性。在我看来,村上文学的第一人称“我”有着复合性的意义内涵:

“我”作为给人真实感受的存

万方数据

在,既具有让读者产生认同的强烈现实感,又因其内涵的变换呈现出虚幻的特色,它不仅体现了“所指”的变幻或多义性,也显

现了作者的怪异思考——在封闭性的“第

一人称”内部,寻找视点的变化、涵蕴与张力。简而言之,“第一人称”的创造性运用乃是村上春树施展其异质特色的一个法

宝。

在《海边的卡夫卡》第四章结尾处,新出现的人物中田聪也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形式出现的,这一至关重要的人物几乎构成了小说虚幻和写实两条主线中虚幻一线的多半内容。线索的开端,是战争时期女教师“我”(也是第一人称)带着十几位中学生上山采集蘑菇,他们在山中遭遇了一次怪异事件,除了女教师本人,所有孩子都集体昏迷倒地。事过之后,孩子们大都恢复了知觉,仿佛没有发生任何事情,只是那段昏迷时间的记忆缺失了。村上借女教师之口写道,“遗憾的是,其中一个男孩儿始终没有恢复知觉。他是从东京疏散来此的,名叫中田聪——应该是叫这个名字……”④中田在医院里昏睡了两个星期,突然没有任何征兆地醒过来。不同的是,中田虽已恢复了正常人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能力,却无法识字且忘却了之前经历的任何事情。村上又借精神科教授冢山之口这么说道:“‘魂体分离’的说法浮上我脑海,您知道么?这种情况在日本的古代故事中经常出现,说的是灵魂暂时离开肉体,去到千里之外,大功告成后又重新返回肉体。《源氏物语》中也常有‘活灵’出现。……或许作为自然存在的物象,日本关于灵魂的认识从古至今一脉相承,根小说第六章,出现与人类交谈的猫,与?93?

深蒂固。……”⑨村上春树在小说中做了如此主动、明确的提示,他强调笔下的中田也是这样一个类似的人物装置。

猫交谈甚欢者正是已届老年的中田聪。“人

外国文学评论No.3,2005

猫对话”在小说中占据了很大篇幅,给人的感觉首先是怪异的荒诞。作为人类的中田奠名其妙地失却记忆,人世间的事物懵懵懂懂;相反会说人语的猫却无所不知……猫不仅提醒中田看电视的坏处,还叮嘱中田留意凶残的暴力世界。在日本现代小说中,夏目漱石的现实主义名作《我是猫》同样精到、风趣地描写了借用人类视点的一只野猫。不同的是,村上小说中颇具现实性的“人猫对话”并非仅仅表现视点的转移,而是藉此强调更为强烈的世界“荒诞性”,亦即利用强烈的“异质性”,对照和强化小说人物的“失忆”感或异常感。

在小说的第九章,村上春树笔锋一转,“我”又变成现时语境中的田村卡夫卡。卡夫卡的现时经历竟与中田产生了某种重叠,“恢复知觉时,我正躺在幽深的灌木丛中……这样的体验好像不是头一遭。我感觉在 

何处品尝过类似的滋味。什么时候来着?我竭力梳理心中的记忆。但记忆的线条十分脆弱……并非一连几天昏迷不醒。我和我的知觉两相分离至多几个小时。”⑨在此,人物的重合经验或感觉是十分重要的。作者又把那看似现实的人物,拽回到虚幻的经历或感觉之中。它作为一种暗示,提醒读者不要过分单一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因为村上力图在同一人物身上体现出虚实相映的异质特色。又如,村上春树随后又对“失忆”的中田做了如下描写:“……(他)像蝴蝶一般在意识的边缘轻飘飘往来飞舞。边缘的对面横亘着黑黝黝的深渊。……他并不惧怕那里的幽暗与水深。为何如此呢?因为那深不见底的无明世界或滞重的沉默与混沌乃是往日情真意切的友者,如今是他自身的一部分。中田清楚那个世界没有文字没有星期没有装腔作势的知事没有歌剧没有宝马没有剪刀没有高筒帽也没有鳗鱼和夹馅面包。那里有一切没有部分。O@lglI”④此等描写,并非

?94?

万方数据

单纯折射作者自身的精神感受或内心状况,而是在对怪异人物和故事的表现中,表达出村上一贯的创作追求。

此外,小说中另一至关重要的人物是佐伯。直至结尾,作者才若隐若现地揭示,佐伯或许正是少年卡夫卡的生母,而发出预言的乌鸦少年或为佐伯的最初恋人——卡夫卡寄居房间墙上画作中的“海边少年”。这一故事线索又朦胧地点明,作此画的作者正是卡夫卡的生父田村。父亲在小说中也有一个预述性的虚幻存在。他曾诅咒式地预言说,田村卡夫卡将像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王那样弑父奸母。结果,田村卡夫卡果然在梦幻与现实的临界处沾染了血污(实际杀死画家的是虚幻性人物中田),且与生母佐伯(少女时代)发生了恋情与性事。无可置疑,相对于日本现代文学传统的写实理念,这里的故事和人物都具有某种反常而怪异的虚幻特征,而这些异质因素又充满了寓言性。或许如下断言是准确的,“村上春树的创作特征首先表现在作品中人物与现实的关系上,(他的)人物总是封闭在寂寞、悲哀的感觉之中,并在寂寞与悲哀的波浪中漂流。(然而另一方面)人物对于外面世界的感知却是敏锐的,与现实保持着距离……村上春树在一种明朗的倦怠、空虚与现实之间,安排了种种曲折的回路。”(11)

二、异质特色的隐喻功能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对话I

“不用说,你看过弗兰茨?卡夫卡的作品喽?”

我点头:“《城堡》、《诉讼》、《变

形记》…..,’⑨

这一对话似可证明,村上的小说在题

村上春树小说的异质特色

名、荒诞故事以及人物构想上,均受到奥地利现代主义作家卡夫卡的显著影响。然而卡夫卡的小说诸如代表作《变形记》,尽管故事、人物是变形和荒诞不经的,但小说的结构和语言却给人完整、统一的感觉。相反,村上春树作为20世纪末的新一代日本作家,却在一种类似的表现中展现了人物、故事、结构等等形式上的强烈变异。从这个意义上讲,村上春树的荒诞不同于卡夫卡的荒诞,在村上春树眼中,已经破坏的小说结构和支离破碎的意象语言,具有展现异质特色的表意功能。

在《海边的卡夫卡》中,村上春树就实践着这种对结构的破坏。小说第一章是叙事;第二章变成了采访式报道;第三章是有关田村卡夫卡离家出走的描述;第四章又再度返回战争时期女教师的奇异经历。这种转换一直延续到小说的结尾,如此切换,生生 

扯断了传统小说原本具有的有机关联。村上文学经常有意解析小说中正常的故事结构,进而在一种“板块式”的反复拼接中,令具有“关联性”或“异质性”特征的人物与故事,给小说增添强烈的象征、隐喻或寓意功能。而此等作用常常是通过极其怪异的意象来实现的。在《海边的卡夫卡》中有一段十分离奇的描写:

突然,有滑溜溜的不明物体自天而降,打在他们脚下的地面上,发出“呱唧呱唧”的奇妙音响。那伙人不再踢打围在中间的猎获物,而纷纷抬起头来仰望天空。天空不见云彩,却有物体由天空一角连连掉落。……落下的物体约有三厘米长,乌黑乌黑,在停车场灯光的照射下,犹如光灿灿的黑雪。这黑雪样的物体不祥地降落在那伙人肩上、臂上、脖颈上,就势紧紧地贴在一起。他们用手抓扯,却轻易扯不下来。凹

万方数据

天上掉下成筐成篓的蚂蟥!真是荒诞之至。但作者的细部描述却具有正常的因果关系——中田对打人的暴徒无能为力,心中想制止那帮暴徒的野蛮行径,单单是心中那么一想,便出现了“天降蚂蟥”的一幕。营野昭正认为,村上文学“带有探究现实性质的故事却颇具讽刺性地缺乏现实感,有时甚至像似童话。当然村上春树的特殊技巧正是将外部世界封闭起来,进而在空虚中酝酿出仅仅浮游于现在的、忧郁不安的心情。……而基于巧妙叙事的心情薄膜反而距现实更远。”@营野昭正的这个评语十分准确。但某种意义上或许又是一个误解。

在此,小森阳一的观点更趋尖锐。小森认为读解村上春树的这部作品不能离开日本社会的现实语境。小说创作于2001年,2002年刊出后引起文坛轰动,印数一再飙升。小森阳一指出,正是在这新旧世纪相互交替的时期,日本国内的民众和文化界沉浸在一种如何面对20世纪战争历史的迷惑之中。因而《海边的卡夫卡》有“媚俗”之嫌。作品中至关重要的“关联性”人物中田是一位在战争中失去记忆的人,是他在“失忆”状态下杀了卡夫卡的画家父亲。相反,离家出走的田村卡夫卡并未杀人,却在梦境醒转时发现衣服上沾有血迹,第二天又在报纸上获知父亲被杀。小森阳一认为村上这部作品的寓意正在于——或许是我杀了人,但我却没有记忆,由此获得了虚幻的精神慰藉。说得直白一些,小森阳一认为村上春树提供了一个逃避责任、迎合大众的“媚俗”途径。凹小森的这个说法或许是成立的,但小说中的中田当时是个中学生,并未参与过战争,或者说他也是一个战争受害者,失却记忆后的杀人也与战争没有太多关联,那么如何将人物的“失忆”与“战争犯罪”的失忆联系起来呢?另外,田村卡

?95?

外国文学评论No.3,2005

夫卡被塑造成当代社会中现实性的人物,他即便在梦幻中有过种种越轨行为,或在梦醒之后身上沾染了象征性的血迹,却也无法与“战争犯罪”的失忆直接划上等号。

不过,虽然我们无法确定村上的这部作品是否的确有这样的寓意和企图,但村上春树在作品的人物对话中,却点明了其怪异表现的独特用意:“这里边存在着irony……不过irony使人变得深沉而博大,这将成为通往更高境界的救赎之门。在那里可以找出普遍的希望。……再重复一遍:世界万物都是metaphor。不是所有人都会弑父奸母。对吧?就是说我们是通过metaphor这个装置而接受irony,进而使自己变得深沉而博大。’'@

总之,在村上眼中,现实世界恰如小说中的人物行为、故事情节或离奇结构那样,给人以荒诞、混乱、无序之感。但世界仍旧 

存在着某种“必然性”,就像小说中时时显现的预言或隐喻。村上春树又说,“隐喻会大大缩短现实的距离。或许两种状况又是互为补充的,即实际性地接近隐喻性的真相或

隐喻陛地接近实际性的真相。”@村上春树在

这样的话语中表露了自己的艺术美学思想。

换言之,村上文学早就不以现实非现实的尺牍来衡量。“作者(经常性)的意图在于揭示如下奇妙的感觉——有些现实的事物令人产生非现实的感觉,而有些非现实的事物却又给人以现实的感觉。毋庸置疑,这正是渗透于现代生命之中的感觉。……”固

三、“碎片"的“意义"

村上春树在《海边卡夫卡》中文版序言中说,

“……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

顽,同时又得知世界也可以变得温存而美好。《海边的卡夫卡》力图通过十五岁少年的眼睛来描写这样一个世界。恕我赘言,田

?96?

万方数据

村卡夫卡君是我自身,同时也是您自身。……”∞这里的表述十分明确,也是村上小说的“意义”所在。

然而,在村上春树眼中,(传统文学理念中的)“意义”毋宁说已经死亡。从某种意义上讲,村上文学是在感性地把玩抽象、实在及虚幻的种种物象(“碎片”)。曾经有人问村上,其作品中的“羊男”意象代表了什么?他说他也不知道。⑥可见村上创作中设定的某些意象,并没有明确的所指。村上的文学不会追求那种确切的、现成的现实“意义”。虽然客观上讲,文学不可能完全地摒弃意义,无论多么荒诞无稽的表现,总会在前述“关联性”的作用下产生隐喻的效果或意义。但村上春树仍在《为故事冒险》一文中明确表达了如下观点:他说小说中的主题已完全失去了意义,也许结果上看会出现所谓的“主题”或意义,但却不会一开始便决定“要写某一主题”。凹村上认定那样写出的小说毫无意义。村上强调说,在他的创作中,题材、主题都是第二位的,作为一个人,才是自己写作的全部理由。自己的写作只能写自己,换言之,即表现自己的内在生命力。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一代日本作家就要创立适于自己特点的新文体。凹——村上春树崇尚的,正是这种开放的自信和完全自由的表现。作为小说家,村上更多的是要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他说,“我们之所以都在毁灭,都在丧失,乃是因为世界本身就是建立在毁灭与丧失之上的。我们的存在不过是其原理的剪影而已。犹如那风,既有飞沙走石的狂风,也有舒心惬意的微风。但所有的风都将消失。风非物体,而是空气移动的总称。侧耳倾听,其隐喻即可了然。”四的确,风是无迹可循的。因为风的生成与消隐基于作者生命感觉的冲动。那么,既然没有先在的、确切的、传统意义上的主题或意义,读者只好

村上春树小说的异质特色

调动自身来开发适于自己独自解释的“风”或“意义”。所以,村上的作品所提供的,毋宁说只是充满村上独自感性色彩的“碎片”,读者则必须开启自我的感性来重构、发现因人而异的总体感觉或意义。

但是,《海外的卡夫卡》虽然充满了极高感性色彩的碎片,村上春树也在作品的适当阶段挑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同时,尽管小说给人荒诞、虚幻甚至难于把握的感觉,但有关性爱性事的描写却竭尽写实之能事,亦造成虚实相间的效果。

总之,显现小说力度的,正是村上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一以贯之的怪异与反常,是超现实的感性和难以确定的主题和意义。这是一种近乎游戏的、现实与虚幻交错的蒙太奇“碎片”切换,是超现实的具像和具像的超现实。恰如小说结尾的一段精彩描写——死者中田口中爬出一条白色的怪物,无 

肉无骨无内脏无脑浆,却将中田的嘴巴撑得好大。它令人恐惧地一个劲儿往外爬。更加可怕的是,它竟然刀砍不死,锤打不烂。刀一拔出,伤口的部位立刻被黏液封住,缺失的部分又鼓出来恢复原状,怪物仍在不断地往外爬,仿佛任何事情不曾发生。村上说,这东西什么都没有。但他又告诉我们,它显然是有意志的东西,或者说它惟有意志!④

现代世界不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怪物么?它是有意志的,无从把握的,同时也令人恐惧而恶心。菅野昭正在评价《发条鸟行状录》(1994)时的一段评语,可原样不动地用于评价《海边的卡夫卡》:“小说并非朝着解开谜底的方向,而是渐渐扩大了谜综。就是说作者渐渐深化了世界的混沌或朦胧。

万方数据

‘我’的心理阴翳益发浓重。……?‘我’屡屡沉浸在奇妙的梦境之中,在现实与梦境的交错状态下,浮游于漆黑的世界。”学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日本文坛,有人将村上之类的作家称作“后现代”。这种贴标签式的评价早已受人唾弃。但村上这一代作家确实具有强烈的变异性。或者说,村上文学具有不同于日本现代文学传统的强烈象征意义,它的确标示了新一代作家与现代文学传统间的断裂或转换,《海边的卡夫卡》便是例证。

①⑩雷世文主编《相约一挪威的森林>.华夏出版社

2005年出版,第11、4页。

②④⑤⑥⑦⑨④⑩⑩⑩④⑨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

卡>,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6月版,

第9,32,73,75,93、62、207,214,321,2、

370、497—498页。

③《村上春树读本),朝日新闻社2001年出版,第6页。⑧⑩⑧②菅野昭正《文艺时评>(上),日本集英社

2002年版,第308、367、432、176页。

⑩引白小森阳一2005年3月31日在中国杜会科学院文

学研究所的讲演。

⑩⑩魏大海《村上春树及其“文学告自”>,载《外国

文学动态>1993年第6期,第12、12页。

[作者简介]

魏大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

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近作有《日本现代小说中的“自我”形态》、《私小说——20世纪日本文学的一个神话》等。

责任编辑:严蓓雯

更多相关推荐: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在这过去的半年我最大的收获是对自己的审视我总对别人对我的错误评价感到无奈现在看来我都从没认真审视过自己何以见得别人的评价毫无可取之处有人说我正有人说我亦正亦邪有人说我幽默有人说我闷骚其实我是个...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最近读了村上春树的名作海边的卡夫卡对于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从前没有看过就是他的最有名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也没看过只是在别人的博客介绍里稍稍晓得一点皮毛本以为海边的卡夫卡也应当如挪威的森林是一同类...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叶芝写到indreamsbeginresponsibilityquot意为责任始于梦中海边的卡夫卡BY村上春树看过挪威的森林的原以为这本海边的卡夫卡也会和那本书类型差不多但带来的感触却是不同那时候的我也会有和渡...

《海边的卡夫卡》有感

读海边的卡夫卡有感海边的卡夫卡看似一部荒谬至极的小说所有的人物情节都以一种超乎寻常的形式存在又存在的如此安然平常虚幻的意识与实体的挪移穿梭交织共同演绎一种诡异奇特的氛围超越了各个纬度和时空实质是一部静态小说主人...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

海边的卡夫卡作者村上春树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人文学院11中本2马淑文摘要海边的卡夫卡讲述了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幼时被母亲抛弃又被父亲诅咒奸污自己的母亲强暴自己的姐姐他厌倦了在中野区的生活想要追求什么却又不清楚到底追...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20xx年9月日本图书市场同时向读者推出两部引起热烈反响的大部头作品呈现出难得一见的繁荣景象这两部作品之一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长篇小说愁容童子另一部则是日本重要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细说...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海边的卡夫卡一个少年的探索他是一个普通的少年比我们年龄还要小置身于被母亲抛弃被父亲诅咒的残酷世界决心离家出走做一个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卡夫卡的经历让我们领教了世界是何等凶顽同时也得知生命可以变得温存和美好如...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在这过去的半年我最大的收获是对自己的审视以前我总对别人对我的错误评价感到无奈现在看来我自己都从没认真审视过自己何以见得别人的评价毫无可取之处有人说我正有人说我亦正亦邪有人说我幽默有人说我闷骚其...

寒假读书有感——海边的卡夫卡

读海边的卡夫卡有感从上个学期我就开始阅读海边的卡夫卡这本书一直到寒假才把它看完原本我只是想找本书看一看来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不过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感觉到它对我的影响很大或许这就是大师语言和思想的魅力吧海边的卡夫卡是...

海边的白蝴蝶

海边的白蝴蝶林清玄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去海边拍照写生朋友中一位是摄影家一位是画家他们同时为海边的荒村废船枯枝的美惊叹而感动了白净绵长的沙滩反而被忽视我看到他们拿出相机和素描簿坐在废船头工作那样深情而专注我想到通常我...

(最受学生喜爱的哲理美文)青春的记忆_海边的白蝴蝶

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去海边拍照写生朋友中一位是摄影家一位是画家他们同时为海边的荒村废船枯枝的美惊叹而感动了白净绵长的沙滩反而被忽视我看到他们拿出相机和素描簿坐在废船头工作那样深情而专注我想到通常我们都为有生机的事物...

《怎样做读书笔记》(海边荒石)

怎样做读书笔记一做读书笔记具体要求好词语510个能读准字音明确含义不会的一定要查字典标注解释美句美段摘抄及点评35处A富含哲理的句段积累观点提升思想B运用修辞手法生动优美的句段包含富有表现力词语的句段丰富美化语...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