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4.5.8

让阅读为教育添砖加瓦

——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名教师,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们的水从何而来?我们只有不断地自我阅读,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内涵,丰富自己的学识,才能让自己的“水”变成有用的“水”。

一天,在网上浏览时突然发现苏霍姆斯基写的《给老师的建议》。越看越喜欢,越看越喜爱。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虽然苏式教育离我们很远,但很多问题还是我们在现代教育中常遇到的问题。

在学校常听老师们发牢骚:“现在的孩子个个都聪明,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学习怎么越来越不行呢?”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中,不难看出教师的困惑。而苏式早就提出不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做同样的一件事,他形象的用7岁儿童提水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用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我们现代教育说的“因材施教”。但我发现周围的老师在分层教育上都缺少激情,只是偶尔用用,只求做过,不求坚持。所以就有了越来越多的“后进生”。我们老师的牢骚也就是没有因材施教而产生的结果。苏式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在《建议》中第二条谈“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里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这位老师的课很精彩,以至于让听课的人都忘了记笔记。但大家问这位老师这节课准备了多长时间时,这位老师说只用了18分钟,大家都惊呆了。我们如果要准备一节公开课,至少要准备几天,累的大家都不喜欢上这种课。

苏式教育告诉我们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 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在《建议》中第三条“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我特别认同。《建议》中说“敬爱的小学教师们,你们的工作做得怎么样,这直接影响着中年级(初中)和高年级(高中)教师的时间预算表。请你记住: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

这里提到了“不会学习”,其实就是不会学习的方法。在小学阶段,很多学校都是以分数来判断老师和学生的好坏,所以导致我们小学教师一味的追求分数,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在教学中一直注重教学生学习的方法,但是难度很大,学生都喜欢老师直接“喂”,不喜欢自己去吃。成效很慢,但不管怎样,我还是喜欢坚持学生学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

最令我想不到的是在《建议》中提到的“后进生”。我还以为只有我们才说“后进生”,没想到苏式教育中直接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

《建议》中说的改变“后进生”的方法我觉得也比较好。它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阅读的快乐不在人家告诉了你什么,而在于借此你的心灵得以舒展开来”。《给教师的建议》中方法非常多,非常的实用,这是第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籍。

各位同行们,苏霍姆斯基说:“要进入学生这个神秘之宫的大门,教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让我们敞开心扉,用和谐的平等与信任,去继续我们的教育事业吧!

作者:解文萍

单位:大新庄寺坨小学


第二篇: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感想


愿意学习——学生学好的钥匙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松江区泗泾小学 王建萍

“某某同学,你来把老师刚刚讲的这句话重复一下!”随着呼唤声,一个身影从位置上以蜗牛似的速度站起来,然后一脸茫然地望着我。接着,我又随即喊了几个同学,希望他们能给该同学做个示范,可是他们回报给我的也是那一副同样茫然的表情。面对这样的情况,一股无名怒火“腾”地一下从我的心头冒起,并迅速侵入我的肺腑。

不知道其他老师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而我班级的同学却经常这样。我自认为自己课上讲得有声有色,怕他们坐在后面的人听不清楚,我甚至讲得声嘶力竭,把嗓门拉到极限。可是没想到得到的结果却是这样,这怎么不让我心中燃起熊熊大火。

为了改善这种情形,我可谓绞尽了脑汁,想尽了办法——鼓励他们,对他们进行说教,甚至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对他们进行威胁。可是,无论我怎么做,一点用处都没有。这,让我沮丧到了极点。

这帮孩子为什么就是不想学习?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动脑筋,甚至于最简单的抄写,有个别人也不愿意动手,今天拖到明天,明天拖到后天,非得老师盯在屁股后面,一旦离开老师,他们就原地踏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第五十四章“怎样使学生愿意学习”替我解决了这个疑难。他书中写道:一个年纪幼小的人,由于经常不断地亲身感觉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欢乐,感觉和体验到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他就会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迁移到自己身上和书籍上来。

我们现在的孩子的学习压力很大。在学校中,每场考试后,老师会有意无意地把他们排个一、二、三、四、五……而在家中,他们的考试成绩又会成为父母们之间拿出来谈论的资本。能够考出高的分数,似乎成为他们在学习中唯一的奋斗目标。现实生活中,他们学到这么多的知识基本都用不上,根本就感受不到运用知识的欢乐,体验不到自己是知识主人的自豪。他们只是机械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在这样的条件下,孩子们刚入学带来的渴求知识的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孩子们对学习的冷淡态度。

为了使孩子们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们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在学校中,我们教师必须抛弃一些常用局限孩子智力生活的方法。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他们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我们可以不带任何目的地让孩子们思考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一定与所教科目有关,而仅仅让孩子们去学习动脑筋思考。然后一步步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并最终让孩子们上升到善于思考的程度。只有孩子善于思考,才会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去漫游,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一个正真意义上的好学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到的调动孩子思考积极性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到课外书籍的海洋中去徜徉。学生一旦享受到在海洋里航行的幸福,感受到人类智慧的伟大时,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愿意学习,进而爱上学习。其实,他们在书中看到的有些知识,也许正是我们费劲地想要传授给他们,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的东西。能够达到“无心栽柳柳成荫”效果,如此省力又省心的事情,我们又何乐而不为?

“学习的愿望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要悉心地保护它们,如果没有它们,生命和花就会调谢。”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将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永远激励着我前进。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松江区泗泾小学 程贯雷

最近,我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根据资料中介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对于我这样的新老师来说犹如一盏指路的明灯,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

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诚然,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常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各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下班回家还要忙家务。可是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没错!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的数学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基础。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并有潺潺不断的水流,这是我们安排时间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另外,我还明白阅读不但对老师有益,而且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自由支配时间而且要利用得合理,最好莫过于喜欢阅读。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阅读是为了能让孩子们扩大视野,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

面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面对新时代的学生,要做一位好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需要我们老师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这个多彩纷繁的世界。书中作者的建议、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来说,如同一条条欢快清澈的小溪,汇集在一起就是浩瀚博大的海洋,常读常新。

他告诉我们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很简单,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书。持之以恒的读书。我们的小溪才能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溪流。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教学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对于有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只要你真正花时间在学习上,而且是持之以恒,那你就会成为专家。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在教学上,那我们也会成为专家。”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以后,我们要把时间一点一点地挤出来,用到读书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松江区泗泾小学 姜丽萍

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使千万教师受到启发和鼓舞。作为一名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几乎没有什么教学经验,心中有无限疑虑,脑中有不尽的犹豫,眼前有数不清的问题。因此,当务之急就是睁大双眼,用心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越快越好,越多越好。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专门的一条建议讨论此问题,指导我们怎样学

习别的教师的经验,使我受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即,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不是简单地照搬挪用,而是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教育对象的现状,采用“拿来主义”,在吸收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渗透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做到移植别人的思想精华而非形体。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学习别人的经验要注意节约时间,不可能“一个挨一个地去听所有老师的课”(113页),他建议“先看看所有低年级教师的学生的练习本” (113页),“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114页),有选择地去听别的老师的课。这样,才能有效地“得到教育技巧的要领”。

具体到我个人,这一个多月,我主要通过观察、听师傅的课、师傅听我的课来学习教育教学经验的。平时的观察主要是仔细留意同教研组的其他老师是怎样批改作业、处理班级事务、与家长沟通等。听师傅的课可以学到很多切实可行的宝贵经验,比如:怎样有效引入新课,怎样控课,课堂评价语言怎样更多样和有效,怎样使课堂兼顾到全体学生等等,不胜枚举。我,没有一年级的教学经验,带着种种疑问和迫切需要来听师傅的课,所以学习经验时能事半功倍,使我可以在开学初就基本掌握了怎样完整地上一堂语文课。

有人说过,每一次公开课都是教师快速进步的契机。师傅听课,也是我们一次小规模的公开课。讲课之前,我们都希望能把最好的呈现出来,所以紧锣密鼓地准备,一字一句地钻研教材,翻看各种资料充实教案;讲课之后,聆听师傅直言不讳的评析后,我恍然大悟,点点滴滴的课堂细节真的能决定成败!记得第一次师傅听我的课,提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我忽然真正理解了什么是“醍醐灌顶”。而这其中的了悟,师傅的点拨何其关键!其中一条意见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陆老师说:“小姜,要注意抓住所有学生的注意力,提问的涉及面要广,关注每一个学生,尽量不要有遗漏……你可以这样做……”我心里一颤,想起了一句佛家的偈语“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意思是:月如佛性,千江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江就有月,人不分贵贱,有人就有佛性,佛性自在人心;天如佛心,是本性,云可看做物欲,是烦恼。万里无云,便是万里晴天, 物欲烦恼尽去,佛心本性自然展现。是啊,孩子们都各有长处,各存“慧根”,可能有的孩子反应慢一些,有的孩子调皮一点,但只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能多些耐心和细心,

班级中这千条江总会映出千个月,每个学生都会有长足的发展的。

在这条建议的最后,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你对年长的同事们的经验研究和观察得越多,你就越加需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你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115页)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就是让我们在老教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更快的速度前进。这好比爬山,作为新教师,我们处于山的最低点,但不要忽视,山的最低点也是山的起点。在起点上,学校给我们提供很多机会听优秀教师的课、教研组老师及师傅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及管理提供各种意见,让我们在起跑时就有充足的推动力,相信通过努力,我们新教师会像其他老师一样“山到绝顶我为峰”的

教育的伊甸园

松江区泗泾小学 朱大炜

看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就感到了自己的渺小,明白了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是大教育家,而自己是一个小小的教师。

这本书中,“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文,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文中这样说“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

我们工作的每一年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是每个老师头痛的对象。根据中国几千年的教育经验,,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孔子说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的“材”进行周到的了解,我们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性格、不同智力水平、不同身体状况、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对他们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一一熟知,这样才可能在课堂上“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

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可是反思一下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方式,是否真正全面考虑到这些因素了?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都是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习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分数去衡量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文章里所说的现象,对那些基础差、智力水平一般、又没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

于是我就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大程度的喜欢我的数学课呢?正巧在同一时期看了著名学者聂圣哲的报告《平民教育是美国教育的基本特征》。受到它的启发,我想,首先,我得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观念。

“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在美国教育界的解释之一是“把一个只适合做木匠的人培养成博士和把一个只适合读博士的人培养成木匠都是教育的失误。把只适合于做木工的人培养成木工和只适合于读博士搞研究和理论的人培养成博士,这样的教育才叫成功。”

我想,我以前的想法和做法是争取把一个木匠培养成一个博士.所以,我更多的情况下是通过“压迫”学生(尤其是其中的学困生),让他们不得不认真对待数学,努力向高分前进。现在想来,这样做合适吗?为了那些漂亮的分数,还有所谓的“面子”,我每天争分夺秒,马不停蹄。弄的自己很辛苦,学生也觉得没有兴致。尽管我自己冠冕堂皇的有一套说辞,诸如“严师出高徒”,“你们现在还小,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的错。也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们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类的话。可是当我振振有辞地说出来的时候,却又不是那么的理直气壮。我心底总是有一个声音在问自己“这样的学习,学生是积极主动投入的吗?”

现在,我希望学生是因为喜欢数学这门学科或者喜欢我这个老师而自觉学习数学。我也不那么执着非得要求每一个学生每天必须完成我预定的目标和作业,也不强求学生达到“目标分数”。(尤其是那些感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就放松对他们的要求。我相信,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仅学业优秀,做人也必须是优秀的。也就是说,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不仅仅要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且会更加注重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和教养。既要用对学生严格施教,又要用爱心和热忱赢得他们的爱戴和尊

敬。当他们真正喜欢上数学的时候,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大家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希望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可以得到两样东西,一张合格的毕业证书和一份良好的“隐性文凭”。我想,以后不论他的职业是木匠还是大学教授,他们同样都会觉得心安理得。

从“费佳”现象得到的启发

松江区泗泾小学 李先芳

古时候,在辽阔的乌克兰草原上,有两个相距不远的的村庄——一个叫“真话村”,另一个叫“假话村”。“真话村”的居民都说真话,而“假话村”的居民总是说假话。假若我们当中有谁突然来到这两个古代的村庄的一个村庄,只允许向第一个碰到的当地居民提一个问题,打听自己来到的是哪个村庄,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提法?

大家不妨自己想想,花多少时间可以给出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答案……

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给费佳做的题目,一个这样的学生——他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他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然而费佳却解决了这个问题,这还不止,费佳又解决了类似的200道应用题。一个被认为是“很笨”的后进生,怎么会解决这么多的思考题呢?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的:这些习题就像是读关于鸟兽、昆虫、植物的有趣的故事一样,过了不久,费佳就明白了:这些故事就是习题。这孩子对其中一道最简单的习题思考起来,并且在我的帮助下解答出来了。解题原来是这么普通的事情,这使费佳感到惊奇。于是他整天的抱着那本习题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次巨大的胜利。

读到这里我不禁思考起来,胜利,胜利,后进生其实缺乏的就是胜利的感觉。课堂上我往往为了一节课顺利的进行下去而忽略了他们,课下对这样的学生我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甚至傍晚把他们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直到他们“懂了”为止。但是很遗憾即使我很有耐心的这样做,效果依然不明

显。看到了“胜利”这个词,我似乎意识到了自己失误的地方。

在我任教的班级里有一个叫陆明冲同学,刚刚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就听说他多动症,作业不认真等等,是大家公认的差生。后来也真的发现他上课时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经常站起来,或者大声说话或者干扰别人学习。这让我的课堂难以进行下去,不得不停下来整顿纪律。说实话,我也比较讨厌这样的学生,人都是天生喜欢美好的事物,我也不例外。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责任心、使命感告诉我不能这么做,能否尝试给他胜利的感觉呢。于是我留心去观察他,有的时候也发现他静静的呆在那里。其实大家都知道调后进生内心往往是孤独的,因为大家都觉得他不好,不跟他玩,孤立了他。于是我就主动的去发现他的优点,渐渐的我发现他在卫生劳动上特别的积极,于是我就当着全班的面表扬了他,他很开心。后来在我课堂上只要他能够坚持5分钟安静的听课,就给他鼓励,有的时候我口头表扬,有的时候让同学们一起给他鼓掌,尽管这些在我们看来很普通很幼稚,但是却很管用,他比以前进步许多。

在学习方面,我也尝试给他胜利的感觉,我把班级里几个后进生叫到一起。我想在他们的差不多的水平层次上更容易取得成就感胜利感。于是我开始在抽屉里准备一些糖果,是专门要奖励给这些学生的。我把习题里的简单的题目挑出来,重新编排给他们做,一开始他们只要能认真的做,不管对不对都会奖励一颗糖果。他们疑惑的看着我,似乎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有的家里条件好的学生更是不屑一顾——我们家里糖果比这个好多了。但是当他们看到获得奖励的那个孩子那种开心的笑容,那种自豪的感觉的时候,觉得这也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因为题目并不难。于是接下去一次比一次做得好,获得糖果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萎缩一样。就这样渐渐的,我发现他们在课堂上不再是那种畏畏缩缩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了,他们敢举手回答问题了,考试的成绩也从不及格达到及格了,有的甚至还可以优秀了。

通过这些事告诉我,大部分的后进生缺的不是我所想像的那根“筋”,而是这种从没有体验过的“胜利”感。一旦你渐渐的给他们建立这个自信,他们就学会了思考,具有了一定的学习力。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启发:不要让像费加、陆明冲这样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理解这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

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让他们越学越烦,越学越笨。而是要发展他们的“胜利”感,从中慢慢培养他们的智力,今天做对2道题目,鼓励一下,明天作对4道题目,恩,不小的进步,这样不断的点点前进,他们就得到了自己脑力发展的机会。

我相信任何真正的胜利都来之不易,坚持才是硬道理。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松江区泗泾小学 刘自磊

今年,是我走上教师这个岗位的第三个年头。回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付出和努力,自己总觉得还有许多不如意之处。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呢?“没有时间”这是我给自己找到的唯一合适的理由。尤其是看到身边也有很多和我一样的老师也总是嚷着时间不够用的时候,我的心好象也平静了许多。可是在我听完了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时,又觉得别人工作的却能够如此从容而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呢?在彷徨中我遇到了一位大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写给每一位教师的,特别是我们小学教师。让我们正确认清和对待教师责任,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责任能力,是加强教师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好教师,始终需要责任意识的推动。虽然,现在离这本书出版时已经时过多年,但是里面的每一句都依然那么如是真理。 在我细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的时候,仿佛在聆听着一位老者的谆谆教诲。心中不免掀起几许的波动。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节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是啊!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练习、反思等,哪还有多余的时间。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都知道,要教给学生一滴水,那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我们更多是说不要一桶死水而要涓涓溪流。怎么才能做到自己的知识像涓涓溪流呢?看看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从量变到质

变。是什么动力促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阅读的呢?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许多教师都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紧紧相连。他们这种终生学习的思想也是热爱教育事业的表现,正是这样的情感,让他们在24小时中做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事情,让24小时孕育了无数新的想法,也出现了许多奇迹。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他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读到这里,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应付上,许多老师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应付,没有想好自己今后的发展。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而起到的效果也未尝如自所愿。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回想那些优秀教师们不正是他们自身知识的丰富,才会使他们的课堂教学显的格外有内涵有深度。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那么结合我的工作实践和反思对“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总结出以下几点:

1.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善于阅读各种书籍,有时不一定要去读自己专业的书,可能我们在读其他类的书籍时给我们教育教学带来一些思考。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并深入思考。确实,我们教师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是极其有限的,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

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2. 教师的时间也是和各学科老师相互配合中来的。只有和其他学科的老师协作好,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教学时间内的教学质量。也就节约了很多时间。

3.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抓住教学重难点,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抓好双基教育。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效的传授给学生。同时要争取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科,我想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4. 抓好对“后进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肯的硬骨头”之一,我们很多老师的时间和精力都是花费在对后进生的教育身上。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想法是让他们去阅读,来改变他们的思维。其实也就是说对待后进生一定要有两套方案,提供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难题。

其实,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提的每一条建议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十分中肯有用的。我们只有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的去领悟,掌握其中真谛,让我们每一个老师都不再会感到时间不够用。最后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能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在工作中做一个游刃有余轻松快乐的老师。

不要让他们掉队

——也说后进生的转化

松江区泗泾小学 林夏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管是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班级都有后进生存在,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所谓“后进生”是指那些思想品德和学习上表现比较落后或缺点较多的学生,虽然这类学生在班集体中占的比例小,但却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和纪律较差,在班集体或家庭中常常处于孤立、被歧视的地位,因此,形成了与一般学生所不同的特点,如自卑、缺乏自信、意志力薄弱、对老师和同学存有戒心、不合群等。究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家庭、二是学校、三是社会。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这些学生的心理,找出后进生形成的原因,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转化工作。

一、克服偏见,“偏爱”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的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由于后进生常常处于孤立、被歧视的地位,久而久之,慢慢养成自卑和自暴自弃心理。因此,对他们一定要施以爱,要克服偏见,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把更多的爱倾注在他们身上,即“偏爱”他们,要像农民对弱苗那样,给他们多一点保护,多一点浇灌,使他们和其它幼苗一样,能茁壮成长。“偏爱”后进生,能更好地沟通师生的感情,密切师生的关系,消除师生间的情感障碍,有利于教师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能使教师更了解后进生的内心世界,有利于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小钟是我新接手班级里的一名学生,一直调皮捣蛋,虽然头脑比较灵活,但他在学习上存在许多问题: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爱说话;在做练习时不爱动笔,即使写也是随心所欲,不符合规范,有时甚至连作业也不愿意做,许多老师提起他都是“恨铁不成钢”的怨气,他也知道老师很头疼他,同学看不起他,自己得不到大家的理解和应有的尊重,所以自暴自弃,自称为“烂泥”,认为自己总比不上别人。接手这个班后,我深入了解了他的情况后,我常利用课外时间,与他谈心,从学习和生活上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感到老师和同学没有歧视他,把他和优等生一样看待,而且对他是“偏爱”的,同时,教学时我给他多个“优先”,即发言优先,质疑优先,辅导优先,训练优先,对他在学习或纪律上的一点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和表扬,但同时又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我还鼓励他积极参加班队活动,展现自己的青春活力,满足他的健康精神生活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消除了自暴自弃的心理,不论是学习还是纪律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他不再认为自己什么都比不上别人,消除了自卑心理,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作业本上的字也是越写越工整。可见克服偏见,“偏爱”后进生是转化工作的第一步。

二、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大方“地施以表扬

每个后进生都有差的一面,但也有好的一面,只要我们抓住其闪光点,有计划地为他们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才能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取得同学们的信任。彭伟是我班的一位学习后进生,他自小贪玩形成学习懒散,经常不交作业,由于父母教育的方法简单粗暴,经常对他打骂。开学不久,我发现他有一个特点:当他作业完成了,他会非常开心地向老师汇报,只要表扬了他,他都会兴奋不已,

一天的学习也非常积极。于是,每次他自觉地完成任务,即使完成得不理想,我也会给予承认和表扬,如他常常少写作业,有时能按时完成作业但错误较多,这时我会对他说:“你有很大进步,如果平时再多练习,对的习题再多些就更好了”。通过这样的话语让他知道什么样的表现会受到认可和赞扬,从以此来激发孩子的奋进精神。记得有一次,很难得的是,他在放学之前就把学校里的所有作业都做完了,当他充满疑惑地跑过来问我:“老师,我不欠作业了吗?”我给了他肯定的回答,他仍旧不相信似的又问了一遍刚才的问题,我点点头,并对他竖起了大拇指,没想到的是,憨憨的他,用手拧了拧自己的腮帮,说:“老师,我不是在做梦吧?”看到他可爱的样子,我给了他一句回答:“你很清醒!”他兴奋地背起书包,蹦跳着离开了教室。有时,要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况且,有些闪光点的确是一闪而过,很难觉察。这就要求老师要以辨证的思想,敏锐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不辞劳苦地像淘金工人那样,锲而不舍地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再抓住其心理特点实施转化。还有一位男同学,人不笨,可就是经常不完成作业,因而学习成绩落后。有时就算是完成作业,也是老师多次催促,他才慢吞吞地做出来的。经了解他的爸爸妈妈是离异,平时是奶奶负责照顾他,所以在家根本没有人辅导他做作业。我发现这个孩子对体育非常感兴趣,并且被体育老师选进了田径队,于是在和他聊天时就经常说:“你的体育成绩很好,如果学习成绩也像跑步一样在其他同学前面就好了。”一次,我惊喜地发现他很快就把作业做好了,而且正确率也很高,我又适时地表扬了他,看得出来,他很开心。由此看来,在转化工作中,只要扬其所长,克其所短,就会取得较好的成效。

三、抓住反复,促进转化工作。 

后进生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所以,转化工作并非一次就可以完成,转化的过程是有反复的,这就要求我们抓住反复点,促进其飞跃。如刚才谈过的小钟,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故态复萌,偷懒不完成作业。我抓住他的这一次反复,多次跟他谈心,鼓励他认真完成作业,以使他的精神集中到有益的活动上来。我让他在班级里找一位竞争对手,和同学比赛,看谁作业做得又快又好,看来他还有一点上进心,静静地坐在座位把作业完成了。正是由于抓住了他的这一次反复点,采取心理攻坚战为他寻回自信,令他赶上了先进。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以上只是我在后进生转化和教育工作中的一些浅显

的见解。当然,实际的工作中的复杂远不止这些,但只要在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的前提下,运用正确的、恰当的方法,坚持不懈地做好后进生转化和教育工作,那将会是卓有成效的。

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感想

松江区泗泾小学 蒋丽君

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让我了解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珍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已成为广大教师心中追求的偶像。

书中深入浅出地把一个个生动的实际事例和精辟的理论展现在我们面前,尽管苏老已逝去近四十年了,但其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于当今的我们仍有着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和启示。 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名著。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1条和第21条。

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为什么从一年级开始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到二、三年级更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教师都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由于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

面对一年级新生,我的自信、从容都消失了。他们比我之前所想得太不一样了,原本以为凭自己现在的能力,应该可以从容面对这帮“小朋友”,但是现实

情况却截然相反。一年级学生都是一个个活奔乱跳的小精灵,老师不能想当然的把他们抽象化,忽视了这些学生主观能动性。记得第二次课给他们上“立正、稍息”,课之前我想这些内容非常的简单,学生可以很快的掌握要领。但是一堂课下来,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仍旧学不会,我明明说的是“脚跟并拢,脚尖分开”,他们做出来的就是脚跟分开。我服他们了,我一遍一遍的说要点,总算让学生明白了怎么做。下面教“稍息”,孩子们五花八门的动作,让我无奈的笑。示范也做了,要领也讲了,怎么就不明白呢!课后我也反思了整节课,真的想不出问题的根源。看了苏老的这本书,我知道了问题,我没有认真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我把他们抽象化了,把他们当成一个学生在教,越教越难!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作为老师应该认真对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有100个孩子,就要用100个教学方法。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第二十一条:兴趣的秘密何在。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那么,兴趣的源泉何在呢?

我觉得首先你上的课得有趣。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

其次,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

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眼界开拓。一直以来,我自以为体育老师并不需要阅览大量的书籍,现在我清醒的认识到我之前是多么的无知。这次通过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这恍然大悟,体会到作为教师,必须从深度与广度上阅读教学理论书,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

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插上阅读之翼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松江区泗泾小学 夏茂进

墨绿色的封皮中间嵌着一帧苏霍姆林斯基的椭圆的肖像,他那深邃的眼神默默地注视着前方。肖像的下方, “给教师的建议” 几个鎏金大字似乎在诠释着眼神的意蕴。每一个青年教师,都能从他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中有所获益。为师,为学,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的心经营着教育事业,关注着青年教师的发展。我读《给教师的建议》,就犹如聆听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在传授他的人生经验,而感受最多的莫过于他对学生阅读的见解。

一、 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他用三十年的教育经验对阅读的地位的肯定。

众所周知,智力是发展的,0到10岁是人智力发展较快的时期,直到17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才达到成熟。可见,把握学龄期儿童的智力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莎士比亚说过:“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之于学龄儿童而言是通向知识的途径,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与决定因素。阅读对于学生的推理能力、知觉速度、速度理解、语言流畅等智力因素起到的帮助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虽然我没有充足的时间用实践去验证真理,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关联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可窥一斑。所教的几个班级学生中,阅读速度快,对所读文章内容的把握理解程度高的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敏捷度方面明

显要优于其他的学生。故而我认为,阅读对于学生的智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智力发展程度的名片。

二、 如何指导小学生阅读

阅读彰显着智慧又影响着智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十分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认为阅读能力是其他学习能力的基础。“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快乐地阅读?”这是作为求知者在学习有关建议时急于了解的。

(一)阅读兴趣的激发

“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尝到这种航行的幸福,感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自闯进人类智慧的无际海洋的勇士。”是的,要让学生体会阅读的幸福就必须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因为“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葡萄牙谚语),要让学生迈好阅读的第一步,就必须让他们对阅读有兴趣。

要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首先要用喜闻乐见的故事和语言风格“诱惑”他们,用文章的文质之美去吸引他们,这一操作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如在教学《采蒲台的苇》一文时,学生被文中的故事震撼了,很多同学想知道在白洋淀还有哪些英雄的事迹,于是我推荐有条件的同学在网上阅读《荷花淀》自己去了解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了起来。

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成就感也是激发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记得踏上工作岗位不久,学校要求新教师上汇报课,我打算上《武松打虎》这篇课文。为了使学生有更加广阔的知识背景,我早早地布置学生读《水浒传》,但同时我也知道让学生静下心来把一本书都读完十分困难。于是我在班级搞读书交流活动,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谈谈自己近阶段读“水浒”的收获。当然,奖励不可缺少,讲得好的给予表扬,使学生阅读的情绪高涨。很多学生都能为自己知道某一个人物某一则故事而自豪不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具有阅读的兴趣后,读书便成了一种内在的需求。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教会学生带有思考地阅读,是进行阅

读指导最为重要任务。只有有思考地阅读才能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发展有能促进学生进行更有效的阅读。

那么,怎样让学生带有思考地阅读呢?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方法。首先要教会他们学会提问。

每一篇文章,都有能够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点”,如课题、故事的某一情

节以及个别用词等,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就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努力和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以五年级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往往在导出课题后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或者在学习某一具体语句的时候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根据问题去找答案。如在教学《捅马蜂窝》时,我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一连串的问题抛了出来:“这是一个怎样马蜂窝?”“‘我’为什么要捅马蜂窝,又是怎么捅马蜂窝的?”……这些都是有价值的问题,但是如“谁捅马蜂窝?”这样的不能给学生的阅读带来有效引导的问题就是没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该明确指出。

其次,在学生课外阅读的时候,教师或者其他指导者给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对学生的阅读会有极大的帮助。我校为了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打造书香校园,不仅向学生推荐了阅读书目,还为部分图书编写了阅读练习,学生每看一章都有相应的问题需要回答,这极大地增加了学生阅读的有效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进行着智力的创造。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如是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只有用心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并解决疑惑,在不断生成——释疑的过程中真正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

赫尔岑说过:“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这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准备去休息的哨兵向前来代替他的岗位的哨兵的命令。”《给教师的建议》正是苏霍姆林斯基留给我们青年的精神财富,他忠告我们,命令我们: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插上阅读之翼,让他们在智慧的天空里展翅翱翔!

让我们再次去重温那一句句充满智慧的话语吧——“阅读在为学生的学习打造广阔的‘智力背景’。”“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

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松江区泗泾小学 濮天琴

有幸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被他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所吸引,边看边想,正如品一杯茶一般,慢慢品味,细细琢磨,个中味道沁人心脾。

联系自己的工作,发现一些小成功,一些不足,似乎书中都有原形。看书,好像在和一位教育长者促膝交谈,让我对这本教育理论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书中谈到“怎样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这个话题,让我感触良多。注意力是伴随各个心理活动而产生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状态,没有注意的参加,不可能有比较稳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难以完成认知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注意是学习的门户”。因此,注意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人人注重教育的今天,要想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从事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工作以来,一直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保持高度地集中?”

从教的一个班级,男生普遍比较好动,一节课35分钟,一、两个男生甚至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要被老师提醒3次左右,这样产生的后果,一方面是多次打断了整节课的节奏,使课堂气氛不能很好地贯穿始终;另一方面也影响教师上课的情绪,那对全班学生学习状态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篇文章中,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栓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特别容易被一些奇异的、刺激的事物所影响,他们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长时间。但我们既不能放任自流,不去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问题,也不能强制。

那如何才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呢?他说“要能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积极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通俗地说就是把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那么我们就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会观察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眼神。用我们生动的语言、和谐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要想做到这一点,我想要做到两点:教学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能够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并使之获得成功感的喜悦。

对于前一条我们要做到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特别注意课外知识的积累、延伸与拓展。学生们通过课外的阅读在自己的印象中有了一些知识的碎片与片断。这些可以看成是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做的知识准备。当他们带着这些知识储备坐在课堂上时,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将那些碎片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篇章,并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作为老师,就是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所讲的知识发生联系,使他不感动特别的陌生,使他有一种想要有一种了解更多的欲望。我们要想使学生在你所在的课堂上保持比较长的注意力,你就要将学的内容与他所掌握的与这一部分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发生联系,他就会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会越集中。我们可以获得的是他的生活经历的积累,我们老师有意识地去让学生看一些这方面的书,或参加一些活动。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应该给予一定的指导。如果放任他们自由读书,学生多是看重于故事的趣味性和故事性,那是一种无序的阅读,无目的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席话,真是切中要害。本学期我充分利用时间带领孩子们一起读古诗、读儿歌,读故事, 使班级有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将他们的学习舞台逐渐扩大,这样学习起来他们肯定不会感觉枯燥乏味,上课就会集中注意力了,因为他们会与老师、文章产生共鸣。

对于后一点,我想是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这样才能精心设计出符合心理活动特点的教案,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此,我们可以注意下课多找学生聊聊天,了解他们的心中所想。

“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的而且研究得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须懂儿童的心理,了解他的年龄特别。”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建议中这样说。在每一个年龄段,孩子们接受的新知识都是有一定数量的,当你要求速度快,自然会马虎对待,当要求速度太慢,孩子则会磨蹭,走神。当要求的太难,孩子容易畏难,没有兴趣,相反,孩子则有可能觉得索然无味,注意力也无法集中。

这使我想到,教师这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做到教书育人、持续稳定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连通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而且要在课堂内外连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来培养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在亲切、和谐、彼此信任的氛围中教学相长。

更多相关推荐: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著作给老师的建议感触很深终于知道当一个老师是多么不容易特别是当一个好老师尤其不容易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高深的学问还要有许多教学技巧老师要不停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使学生...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著作给老师的建议感触很深终于知道当一个老师是多么不容易特别是当一个好老师尤其不容易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高深的学问还要有许多教学技巧老师要不停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使学生...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一给老师的建议gt读后感毫不夸张地说我觉得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我以前也听说过但从来没有真正去阅读过从来没有像看这本书那样地看一本教育书籍曾几次水开了又凉了凉了又开了也不记得去倒曾几次小鸟...

读《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让阅读为教育添砖加瓦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盘县红果逸夫小学封周凤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名教师人们常说要给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们的水从何而来我们只有不断地自我阅读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内...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怎样教育学习最差的孩子作为老师以来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惑着我那就是怎么样去教班里那些学习最差的孩子众所周知高新区的学校每年转入的孩子应该是比较多的这部分孩子当中的大多数来自外来务工家庭学习基础相对...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川大附小清水河分校张徐20xx年夏20xx年暑假拜读了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作者的教育理念深深地震撼了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应具备优秀教师的理念然后是为之奉献身心作为教师看了此书我有很多的收获这本...

读《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让阅读为成长点亮斗志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金福园小学魏茹兰从假期开始我就对上一年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通过反思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学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之处现在归纳到三点缺少了三心具体来说就是对学校...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苏霍姆林斯基的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

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作为一名工作了10余年的人民教师来说多了的是经验的积累也多了对许多现实情况的无力感细心拜读了苏联现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感触颇深第一节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提...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感想一这是一条多么重要的建议要盖好房子必须要打好地基今年突然接手六年级的一个班接触短短一个星期就发现班上许多学生的读写能力出现断层为了每一个学生将前面五年所学的知...

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张丽在看过给教师的建议的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地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发表以下我的观点苏霍姆林斯...

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教师李艳芳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从中深深的体会到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单单是知识上的给予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我们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