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时间:2024.5.13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川大附小清水河分校 张徐

20xx年夏

20xx年暑假,拜读了《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作者的教育理念深深地震撼了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应具备优秀教师的理念,然后是为之奉献身心。作为教师,看了此书,我有很多的收获。这本书对于一个新教师,如同干旱已久后的一场雨露,调解了我们心中诸多的困惑,滋养了我们对教育事业的信心。 教师是人类获取知识的百宝箱,是人类塑造灵魂的雕刻家,因此,教师自身的内涵和修养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拥有的知识应该是我们要传授给别人的知识的万倍之多,我们的思想要务实、要与时俱进,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而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读书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书籍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带领我们走出平庸、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每天读书,那些知识就会像潺潺小溪般流入我们思想的江河,读经典的书就如同是在与大师面对面地交流一般,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的困难,可以使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读书,还可以丰富我们的爱心和责任心,更加坚定我们的社会责任心。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中告诫“每天不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博览群书、厚积薄法是激活教学与科研的最重要的源头“活水”之一。经常走进大师的心灵,与圣贤对话,能够感悟教育真谛,更好守望道德,人文和科学领域,进而探索教育理想及职业生涯,最终超越昨天之自我,满意地实现教师明天的人生梦想。

首先,专业知识不仅仅局限于对教材的研究和学习,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方面。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将一到六年级所有的教参书都重新学习一遍,一方面,了解现在的学生已经掌握或者应该掌握了哪些知识,另一方面,知道他们还需要掌握哪些东西,尤其是学生方面的思想问题,这些都对他们现在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更好地学习。我们还可以去读一些心理学的书,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学生,这些都是我们目前最缺乏的东西。了解自己所需要的,看清自己的弱点,克服自己的弱点,坚持作战,胜利与成功就会接踵而来。

其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产生一种感觉,那就是学的时间越长,就越难学。应该让他们有这种感觉,我已经拥有了很多知识,明天我还要多学点

知识,知识是越学越多、越学越容易的。那么如何让他们有这种感觉呢?一方面,教师自身的魅力。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能吸引我们的学生热爱我们的学科,从而促进他们对这本学科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要求。真正理解已经学了的,将书本的知识真正变为自己拥有的;知道自己不明白的,并能主动寻求解决的,古人云,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只有勤思考才能学好书;有欲望主动自学的,这点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很难做到,但并不意味着无法做到。在奥运战场上搏斗的每一位运动员,都是在完成了预定的目标之后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完成下一个目标,越练越起劲。

同时,我深深体会到: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读书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多读书、勤思考,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吸取营养,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才能充实我们的大脑,提高我们的素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第二篇:给教师的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但丝毫看不出理论的成份,每句话皆让人感觉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这本书是写给每一位教师的,特别是我们小学教师。正确认清和对待教师责任,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责任能力,是加强教师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好教师,始终需要责任意识的推动。实践证明,一个受到良好责任教育并有责任意识的教师,在人生道路上也比较容易有所作为。一个对国家与社会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既能给学生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又能帮助学生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

夜深人静之时,静坐灯下,手捧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心中不免掀起几许的波动。我静静地品味着作者精彩的理论分析,也细细地聆听着那些生动事例,随着书本的页码越来越大,我的思绪也随之加快了脚步。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读《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早就从各种渠道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也曾对其中的内容有过一鳞半爪的涉猎,然而在自己真正拥有了这本早想拥有的“教育宝典”,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认真拜读之时,心灵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在《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条目中,苏氏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教育教学中很是常见的一个现状,他说: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学生的基础不一,接受能力有差异,因此我们就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作为教者,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面对这样的现状,如果我们硬是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用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式来教育所有学生的话,那只能出现一种结果:一部分学生的自信被摧毁,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被扼杀。

苏氏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其实类似的观点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只是我们往往口头上无比的尊崇,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一再地践踏罢了。 学生是人,不是工厂里的产品。教者尊重学生不妨从尊重他们的现状做起,为每一位学生确定适合他自己的“临近发展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力,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唯如此,方能不误人子弟,方不致成为教育的罪人。

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让我们来想一下,你教的学生有他喜欢做的事吗?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吗?恐怕答案不会令人满意。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成人感到浮躁,这种气氛也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不爱学习,太贪玩,而又玩不出什

么名堂来?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老师有无责任呢?你的心情平静吗?除了每天面对教科书和那一班学生外,你有什么爱好吗?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违反法律,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当老师的还是应该给以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这里给我们提了两点建议:

1.是阅读。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我想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对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2.是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学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反问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三.《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都知道,要教给学生一滴水,那么自己就要一桶水。看看一些优秀的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这样数量就可以转化为质量。是什么动力促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读书阅读呢?爱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许多教师都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紧紧相连。正是这样的情感,让他们在24小时中做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事情,让24小时孕育了无数新的想法,也出现了许多奇迹。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他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

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真是惭愧!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

作为一名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生活是否充实,带给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知识渊博,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教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一个知识丰富而渊博的教师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推崇,这样的教师上的课,乃至说的话都能自觉的引领着学生,促使他们健康的成长。那些没有积累的,光靠书本知识灌输的教师,方法单一,底蕴不足,他们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要想成为一位好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读书,和学生一起走进书籍的世界,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因此,还是应该每天挤出点时间,阅读一些和教育教学相关的刊物或书籍,了解教育新动态,学习先进的经验,以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另外,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读书也是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书中的种种阅历、见识、思想,时时刻刻给予我们引领,提高我们对人生、对生活的看法,从而使我们掌握正确而高尚的人生态度,不断从课外阅读中获得营养,滋润自己。

里面提到有关阅读的事,苏氏认为不要因为孩子成绩差,而不让他阅读,恐怕会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相反,一个孩子如果不加强阅读的训练,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我认为,功夫在诗外,中国的古人已讲过,这是极有道理的。阅读,是建立在实践上的。现在的一些教师和家长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习成绩,于是禁止让孩子看这些。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了阅读,孩子一味沉浸在做习题的单调中,他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的,也是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的。没有了阅读,孩子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就显得过于单纯,如果因为发生一点不益于他们的事,他们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决的方法。因此,阅读近者是对阅读能力甚至学习能力都是一个飞越,远者则能够进入这个大环境中,在环境中变得通达,从而产生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古人云: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何其憎也,乃不堪一睹也。

另外,书中还提到一点:教师如何解放自己,放手让孩子去做,也是节约我们时间的好办法。我虽是个教师,对“如何解放自己”也一直存在着疑惑:什么地方可以放,什么地方不可以放。看见孩子的鞋带掉了,我就帮他系上,看见地板不够干净,我就自己打扫。我总怕他们会做不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我们教育的重点是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让孩子自主地学习,这对孩子来说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对教师而言也节约了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反

复推敲,认真思考,受益匪浅,总结几点,供一起去聆听和反思:1.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并深入思考。确实,我们教师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是极其有限的,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2. 只有读书,读书,再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摄取营养,充实我们的头脑,才能做到“给学生一杯水,我们要有长流水”;

3. “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从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争取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科,我想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4. 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学科呢?在我看来教师靠高尚的人品,学生喜欢你,自然会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朱永新教授说:优秀教师、教育专家离我们并不遥远,只不过比我们多读了几本书,比我们多思考了几个问题罢了。我赞同这个观点,暂时的挫折与失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视现实,不去进行深刻反思,从而找不到问题的症结。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所以今后,我要努力要求自己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但丝毫看不出理论的成份,每句话皆让人感觉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这本书是写给每一位教师的,特别是我们小学教师。正确认清和对待教师责任,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责任能力,是加强教师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好教师,始终需要责任意识的推动。实践证明,一个受到良好责任教育并有责任意识的教师,在人生道路上也比较容易有所作为。一个对国家与社会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既能给学生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又能帮助学生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

夜深人静之时,静坐灯下,手捧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心中不免掀起几许的波动。我静静地品味着作者精彩的理论分析,也细细地聆听着那些生动事例,随着书本的页码越来越大,我的思绪也随之加快了脚步。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读《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早就从各种渠道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也曾对其中的内容有过一鳞半爪的涉猎,然而在自己真正拥有了这本早想拥有的“教育宝典”,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认真拜读之时,心灵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在《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条目中,苏氏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教育教学中很是常见的一个现状,他说: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

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学生的基础不一,接受能力有差异,因此我们就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作为教者,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面对这样的现状,如果我们硬是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用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式来教育所有学生的话,那只能出现一种结果:一部分学生的自信被摧毁,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被扼杀。

苏氏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其实类似的观点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只是我们往往口头上无比的尊崇,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一再地践踏罢了。 学生是人,不是工厂里的产品。教者尊重学生不妨从尊重他们的现状做起,为每一位学生确定适合他自己的“临近发展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力,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唯如此,方能不误人子弟,方不致成为教育的罪人。

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让我们来想一下,你教的学生有他喜欢做的事吗?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吗?恐怕答案不会令人满意。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成人感到浮躁,这种气氛也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不爱学习,太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来?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老师有无责任呢?你的心情平静吗?除了每天面对教科书和那一班学生外,你有什么爱好吗?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违反法律,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当老师的还是应该给以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这里给我们提了两点建议:

1.是阅读。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我想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对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2.是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学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反问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三.《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都知道,要教给学生一滴水,那么自己就要一桶水。看看一些优秀的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这样数量就可以转化为质量。是什么动力促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读书阅读呢?爱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许多教师都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紧紧相连。正是这样的情感,让他们在24小时中做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事情,让24小时孕育了无数新的想法,也出现了许多奇迹。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他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真是惭愧!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

作为一名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生活是否充实,带给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知识渊博,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教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一个知识丰富而渊博的教师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推崇,这样的教师上的课,乃至说的话都能自觉的引领着学生,促使他们健康的成长。那些没有积累的,光靠书本知识灌输的教师,方法单一,底蕴不足,他们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要想成为一位好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读书,和学生一起走进书籍的世界,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因此,还是应该每天挤出点时间,阅读一些和教育教学相关的刊物或书籍,了解教育新动态,学习先进的经验,以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另外,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读书也是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书中的种种阅历、见识、思想,时时刻刻给予我们引领,提高我们对人生、对生活的看

法,从而使我们掌握正确而高尚的人生态度,不断从课外阅读中获得营养,滋润自己。

里面提到有关阅读的事,苏氏认为不要因为孩子成绩差,而不让他阅读,恐怕会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相反,一个孩子如果不加强阅读的训练,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我认为,功夫在诗外,中国的古人已讲过,这是极有道理的。阅读,是建立在实践上的。现在的一些教师和家长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习成绩,于是禁止让孩子看这些。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了阅读,孩子一味沉浸在做习题的单调中,他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的,也是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的。没有了阅读,孩子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就显得过于单纯,如果因为发生一点不益于他们的事,他们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决的方法。因此,阅读近者是对阅读能力甚至学习能力都是一个飞越,远者则能够进入这个大环境中,在环境中变得通达,从而产生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古人云: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何其憎也,乃不堪一睹也。

另外,书中还提到一点:教师如何解放自己,放手让孩子去做,也是节约我们时间的好办法。我虽是个教师,对“如何解放自己”也一直存在着疑惑:什么地方可以放,什么地方不可以放。看见孩子的鞋带掉了,我就帮他系上,看见地板不够干净,我就自己打扫。我总怕他们会做不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我们教育的重点是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让孩子自主地学习,这对孩子来说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对教师而言也节约了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反复推敲,认真思考,受益匪浅,总结几点,供一起去聆听和反思:1.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并深入思考。确实,我们教师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是极其有限的,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2. 只有读书,读书,再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摄取营养,充实我们的头脑,才能做到“给学生一杯水,我们要有长流水”;

3. “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从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争取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科,我想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4. 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学科呢?在我看来教师靠高尚的人品,学生喜欢你,自然会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朱永新教授说:优秀教师、教育专家离我们并不遥远,只不过比我们多读了几本书,比我们多思考了几个问题罢了。我赞同这个观点,暂时的挫折与失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视现实,不去进行深刻反思,从而找不到问题的症结。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

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所以今后,我要努力要求自己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但丝毫看不出理论的成份,每句话皆让人感觉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这本书是写给每一位教师的,特别是我们小学教师。正确认清和对待教师责任,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责任能力,是加强教师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好教师,始终需要责任意识的推动。实践证明,一个受到良好责任教育并有责任意识的教师,在人生道路上也比较容易有所作为。一个对国家与社会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既能给学生以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又能帮助学生不断修正前进的方向。

夜深人静之时,静坐灯下,手捧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心中不免掀起几许的波动。我静静地品味着作者精彩的理论分析,也细细地聆听着那些生动事例,随着书本的页码越来越大,我的思绪也随之加快了脚步。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读《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早就从各种渠道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也曾对其中的内容有过一鳞半爪的涉猎,然而在自己真正拥有了这本早想拥有的“教育宝典”,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认真拜读之时,心灵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在《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条目中,苏氏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教育教学中很是常见的一个现状,他说: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学生的基础不一,接受能力有差异,因此我们就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作为教者,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面对这样的现状,如果我们硬是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用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式来教育所有学生的话,那只能出现一种结果:一部分学生的自信被摧毁,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被扼杀。

苏氏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其实类似的观点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只是我们往往口头上无比的尊崇,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一再地践踏罢了。 学生是人,不是工厂里的产品。教者尊重学生不妨从尊重他们的现状做起,为每一位学生确定适合他自己的“临近发展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力,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唯如此,方能不误人子弟,方不致成为教育的罪人。

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让我们来想一下,你教的学生有他喜欢做

的事吗?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吗?恐怕答案不会令人满意。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成人感到浮躁,这种气氛也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不爱学习,太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来?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老师有无责任呢?你的心情平静吗?除了每天面对教科书和那一班学生外,你有什么爱好吗?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违反法律,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当老师的还是应该给以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这里给我们提了两点建议:

1.是阅读。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我想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对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2.是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学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反问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三.《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都知道,要教给学生一滴水,那么自己就要一桶水。看看一些优秀的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这样数量就可以转化为质量。是什么动力促使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读书阅读呢?爱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许多教师都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紧紧相连。正是这样的情感,让他们在24小时中做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事情,让24小时孕育了无数新的想法,也出现了许多奇迹。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他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

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真是惭愧!

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

作为一名教师,是否热爱读书,精神生活是否充实,带给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知识渊博,谈吐不凡,会让学生对教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一个知识丰富而渊博的教师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推崇,这样的教师上的课,乃至说的话都能自觉的引领着学生,促使他们健康的成长。那些没有积累的,光靠书本知识灌输的教师,方法单一,底蕴不足,他们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要想成为一位好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读书,和学生一起走进书籍的世界,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因此,还是应该每天挤出点时间,阅读一些和教育教学相关的刊物或书籍,了解教育新动态,学习先进的经验,以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另外,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读书也是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书中的种种阅历、见识、思想,时时刻刻给予我们引领,提高我们对人生、对生活的看法,从而使我们掌握正确而高尚的人生态度,不断从课外阅读中获得营养,滋润自己。

里面提到有关阅读的事,苏氏认为不要因为孩子成绩差,而不让他阅读,恐怕会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相反,一个孩子如果不加强阅读的训练,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我认为,功夫在诗外,中国的古人已讲过,这是极有道理的。阅读,是建立在实践上的。现在的一些教师和家长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习成绩,于是禁止让孩子看这些。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了阅读,孩子一味沉浸在做习题的单调中,他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的,也是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的。没有了阅读,孩子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就显得过于单纯,如果因为发生一点不益于他们的事,他们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决的方法。因此,阅读近者是对阅读能力甚至学习能力都是一个飞越,远者则能够进入这个大环境中,在环境中变得通达,从而产生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古人云: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何其憎也,乃不堪一睹也。

另外,书中还提到一点:教师如何解放自己,放手让孩子去做,也是节约我们时间的好办法。我虽是个教师,对“如何解放自己”也一直存在着疑惑:什么地方可以放,什么地方不可以放。看见孩子的鞋带掉了,我就帮他系上,看见地板不够干净,我就自己打扫。我总怕他们会做不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我们教育的重点是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让孩子自主地学习,这对孩子来说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对教师而言也节约了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反复推敲,认真思考,受益匪浅,总结几点,供一起去聆听和反思:1.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并深入思考。确实,我们教师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是极其有限的,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2. 只有读书,读书,再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摄取营养,充实我们的头脑,才能做到“给学生一杯水,我们要有长流水”;

3. “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从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争取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科,我想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4. 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学科呢?在我看来教师靠高尚的人品,学生喜欢你,自然会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朱永新教授说:优秀教师、教育专家离我们并不遥远,只不过比我们多读了几本书,比我们多思考了几个问题罢了。我赞同这个观点,暂时的挫折与失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视现实,不去进行深刻反思,从而找不到问题的症结。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所以今后,我要努力要求自己做到: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更多相关推荐: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著作给老师的建议感触很深终于知道当一个老师是多么不容易特别是当一个好老师尤其不容易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高深的学问还要有许多教学技巧老师要不停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使学生...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著作给老师的建议感触很深终于知道当一个老师是多么不容易特别是当一个好老师尤其不容易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高深的学问还要有许多教学技巧老师要不停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使学生...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一给老师的建议gt读后感毫不夸张地说我觉得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我以前也听说过但从来没有真正去阅读过从来没有像看这本书那样地看一本教育书籍曾几次水开了又凉了凉了又开了也不记得去倒曾几次小鸟...

读《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让阅读为教育添砖加瓦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盘县红果逸夫小学封周凤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名教师人们常说要给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们的水从何而来我们只有不断地自我阅读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内...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怎样教育学习最差的孩子作为老师以来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惑着我那就是怎么样去教班里那些学习最差的孩子众所周知高新区的学校每年转入的孩子应该是比较多的这部分孩子当中的大多数来自外来务工家庭学习基础相对...

读《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让阅读为成长点亮斗志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金福园小学魏茹兰从假期开始我就对上一年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通过反思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学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之处现在归纳到三点缺少了三心具体来说就是对学校...

读《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让阅读为教育添砖加瓦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名教师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们的水从何而来我们只有不断地自我阅读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的内涵丰富自己的学识才能让自己...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苏霍姆林斯基的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

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作为一名工作了10余年的人民教师来说多了的是经验的积累也多了对许多现实情况的无力感细心拜读了苏联现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感触颇深第一节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提...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的建议读书笔记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感想一这是一条多么重要的建议要盖好房子必须要打好地基今年突然接手六年级的一个班接触短短一个星期就发现班上许多学生的读写能力出现断层为了每一个学生将前面五年所学的知...

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张丽在看过给教师的建议的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地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发表以下我的观点苏霍姆林斯...

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教师李艳芳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从中深深的体会到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单单是知识上的给予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我们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