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国穷之谜的读后感

时间:2024.4.21

国富国穷之谜的读后感

从傅军教授写的这篇文章中,不仅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了中国如今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中面对的主要问题,而且教授从新的角度为我们讲解了地理和文化是否真的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疑问。面对中国发展中面对的问题,教授的深层次分析无疑给了我们对中国现状更深程度的了解,也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意见。

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认为地理与文化对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如今从这两方面阐述了不同的观点,让我重新对国富过穷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通过对日本的发展史和朝鲜与韩国的比较,他认为对国富国穷之谜的探索必须超越文化和地理的本身。从这两个典型的例子,我们能更好的深入了解国富过穷的原因。毫无疑问的中国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文化历史,但是如今的中国如果从人均GDP来看,今天的中国仍然处于全球平均水平以下,仍然是相对贫穷的国家。

20xx年,世界GDP排名前三位的国家是美国、日本和中国,从GDP总量来看,中国似乎已经不再是落后的国家了。然而作者指出,中国GDP总量后面掩盖了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巨大贫富鸿沟,而且这个鸿沟有扩大的趋势这个现实。所以我们不能盲目的认为中国的经济已经很发达,已经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当人们在前进道路上庆祝胜利的时候,同时也必须看到所面临的挑战,这样才能使中国在这个多极化的世界里面保持清醒的头脑去面对不同的机遇和挑战。从而使自己迎来更好的发展。

“如果说提高人均收入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那么人为扭曲的收入差距将使经济雪上加霜。因为消费的不足最终会制约经济增长。”作者从中国的现状出发来谈论中国贫富分化严重最终会制约着经济的增长。

如今我们面临着城市与农村,沿海和内地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的状况,这种状况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发展。中国经济的目前重出口轻消费的结构,所以面对08年的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动荡,中国采取的方案是扩大内需,但是现实中中国的内需不足,劳工收入的增长速度与其生产力增长的速度不相匹配是其深层的原因所在。这时如果国际市场出现严重紧缩,中国经济势必加剧供大于求的矛盾,这种危险是实实在在的。从作者的观点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劳工收入对国家市场的重要影响,为什么13亿人的市场内需不足?深究其原因是,在工业化的大潮中,几亿农民工及其他们的家属在创造了巨大产出之后,他们自己却未能获得与工业化进程相匹配的经济和政治权利,未能转化成城市居民、产生有效需求。国家的内需靠的只是一少部分人消费,那么内需又怎么能很好的拉动起来呢?因此进行以人为本、权力和利益合理制衡的制度安排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我们要发展不仅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同时也要吸收别国好的方面,做到取长补短。参照别国促使经济发展的原因,制定适合我们国家的政策。在国际层面理顺国内外市场, 在国家层面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反垄断以及在企业层面增强公司的自主能力等等,都将成为我们国家日后所要努力的目标,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第二篇:国富国穷之谜


国富国穷之谜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经济学教授傅军世界上邦国林立,为什么富的这么富,穷的这么穷,而且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正如诺贝尔经济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在其著名的《论经济发展的机制》(“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一文中所感叹的:“各国之间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大得让人难以置信,……一个人一旦思考这些问题,那么他就不再想别的事了。”地区与地区相比,公元1000年时世界上最富和最穷地区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是1.1比1,现在是19比1。国与国相比,今天富国瑞士和穷国莫桑比克的贫富差距是400比1。早在1817年,英国人口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Thomas Malthus)在给其好友、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的信中就说:“探寻国富国穷的原因是政治经济学一切研究的重中之重”。近200年后的今天,研究还在不断地继续,但是至今却仍然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法国哲学家、作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感叹道:“我对历史的本质始终迷惑不解”。探索,是因为有谜的存在;解谜,是研究的用意所在。中国古训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无疑,这是很高的要求,很难达到,但起码可以作为学者努力的方向。《黄帝内经》曰:“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意思是说,博古必要通今,做学问如果不探讨古今延绵演变的因果关系,很容易落入偏见,是不可取的。类历史自出现国家以来,就伴随着大国的兴衰更替。历史上的中国并不是毛泽东主席曾所说的“一穷二白”的国家。如果用人均GDP来衡量,700年前的中国是地球上最富最发达的国家。大约在公元1000年,中国人改进了磁铁罗盘并用于航海;公元1045年,中国人毕昇开始了活字印刷术。当时开封是中国的中心,也是世界的中心。在宋代,这里是首都,有上百万的人口,相比之下,伦敦仅有1万5千人。著名的《清明上河图》直观地炫耀着历史上开封的辉煌。桥上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茶楼和饭馆生意兴隆。为什么?既然常说先行者具有优势,那么不妨再问一下,辉煌为何如过眼烟云?为什么在历史长河中,中国没能保持领先者的优势,反而被欧洲国家赶上,而且两者之间的距离在200年前开始越拉越大?这不仅体现在GDP的总量上,更体现在人均GDP上。虽然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从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就为国家的复兴付出不懈的努力,为什么他们以失败告终,而只是到了共和国改革开放的邓小平时代,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开始收敛?今天全球都在关注,这种收敛的势头能否持续?中国人能否重返富国之列

?研究显示,在19世纪早期,中国GDP的总量大约占世界的30%,到了20世纪初,该比例迅速跌到13%,到了30年前改革开放的前夕,甚至还不到5%。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这个比例又回升到大约15%。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以GDP总量衡量的中国经济业绩主要是由于众多的人口(目前是13.2亿)。中国人口在19世纪初是世界的1/3,20世纪初是1/4,现在大约是1/5以下。然而就人均GDP而言,今天的中国仍然处于全球平均水平以下。可见,即便是与自己的历史地位相比,中国还有相当的距离。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20xx年,世界GDP排名前三位的国家是美国(13.8万亿美元)、日本(4.3万亿美元)和德国(3.3万亿美元)。中国以3.2万亿美元超过英国的2.8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四。然而,中国GDP总量后面掩盖了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巨大贫富鸿沟,而且这个鸿沟有扩大的趋势。因此,当人们在前进道路上庆祝胜利的时候,同时也必须看到所面临的挑战。这种趋势如不扭转,则意味着扩大内需的良好愿望多半只能是愿望而已。20xx年度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有过一句诙谐但意义深远的话:“生产力什么都不是,但是从长期看它几乎什么都是。”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 North)指出:“人均收入的持续提高,反映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才是财富增长的真正源泉”。如果说提高人均收入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那么人为扭曲的收入差距将使经济雪上加霜。因为消费的不足最终会制约经济增长。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在《资本论》(Das Kapital)中提醒过人们:牛奶倒在海里只是危机的表象,深层的原因是劳工的贫困,不论是在绝对还是相对的意义上。这是逻辑推理的使然。在经验世界中,如果人们暂时看不到供应过剩的表象,弗拉基米尔?列宁(Vladimir Lenin)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Imperialism, the Highest Stage of Capitalism)一书中的解释是:市场从国内扩展到了国外,如果还有国际市场的话。这是列宁对马克思理论贡献的核心所在。借助他们的逻辑,可以推出什么?就中国经济的目前重出口轻消费的结构而言,内需不足的深层原因是劳工收入的增长速度与其生产力增长的速度不相匹配,这时如果国际市场出现紧缩,中国经济势必加剧供大于求的矛盾。这种危险是实实在在的。目前中国出口额占GDP比重已从20xx年的20%迅速增长到今天的40%以上。20xx年全球金融风暴的一个教训是,虽然国际市场是存在的,但是部分是被虚拟的“财富效应”夸张了。尤其对转型经济的大国而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内

需的重要性凸现,必须警惕国家资本主义幽灵的出现。13亿人的市场内需不足的深层原因是,在工业化的大潮中,几亿农民工及其他们的家属在创造了巨大产出之后,他们自己却未能获得与工业化进程相匹配的经济和政治权利,未能转化成城市居民、产生有效需求。“农民工”这种称呼的本身就隐含权利的不平等,这在现行工业化国家中是罕见的。在人均GDP达3千美元阶段,世界平均城市化率是55%;而中国目前只刚过1/3。根据克鲁格曼的计算,中国目前依然是相对贫穷的国家,中国工人平均工资只是美国工人4%,与19xx年的韩国类似,即使墨西哥产业工人的工资也是中国工人工资的3倍。可见,在致富的马拉松赛跑上,让中国民众进入世界上富国之列,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跑,我们还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在国际层面理顺国内外市场,在国家层面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反垄断以及在企业层面增强公司的自主能力。如果说,政治或是利益的冲突或是利益的妥协,前者为恶性,或者为良性,那么从长远计,上述问题的最终出路,或者说是更有效的方法,不是个人的愿望,而是切实进行以人为本、权力和利益合理制衡的制度安排。良好的制度安排才是实现良好愿望的可靠的保障。让我们的视野暂时跳出中国,审视全球其他地区的过去和今天。11世纪的非洲和欧洲的人均GDP大约还旗鼓相当,但是之后资源丰富的非洲大陆,特别是撒哈拉以南地区,却长期处于贫穷和落后。为什么?在中东,虽然以色列人把自己称为上帝选中的人,但是上帝并没有给以色列人任何石油,而是把石油都给了阿拉伯国家。以色列自然资源极其短缺,但是它的经济依然繁荣。今天以色列的人口数排在全球的98名,但是人均GDP却是22名。为什么?在欧洲,1000年前欧洲能主宰世界的可能性几乎是零,但是500年后,欧洲却开始拥有世界的主导地位。为什么?更具体些,为什么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在历史上能先后称霸于世界?进一步讲,为什么土地资源相对缺乏的荷兰和英国能超越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相反,俄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却从来就没有进入过富国的行列。即便是在所谓彼得大帝(Peter Alexeevich)的辉煌时代(1672-1725),俄国的人均GDP也排在欧洲诸国的后面。为什么?如果你不信,看看以下的数据。俄国的天然气、煤炭储量分别占到世界的40%和50%以上,都是世界首位;俄国石油储量占世界的1/3,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但是,根据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按19xx年购买力国际元计算,19xx年西欧人均GDP的平均数是17921元,而俄国只是3893元。美

苏冷战期间,美国总统里根(Ronald Reagan)曾挖苦说:“为什么苏联的经济业绩不佳?他们找了四个原因:春、夏、秋、冬。”在美洲,美国从1776年建国至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今天美国的GDP总量接近世界的1/3,而美国人口大约是世界的5%。那么,年轻的美国又是靠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跻身于世界最富国家之列的呢?早在19世纪末,美国已站在了发达国家工业化大浪的潮头,生机勃勃。数据显示,即便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的时期,美国与西欧、前苏联和亚洲国家平均的人均GDP之比分别是1比0.8;1比0.3;1比0.1。如果说美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那么我们又如何解释与美国接壤的墨西哥?还是根据麦迪森19xx年国际元计算,1770年墨西哥的人均GDP大约是568元,美国(当时是殖民地)只是527元。可是到了19xx年,墨西哥是6655元,而美国则是27331元。拉美国家人均GDP的平均数是5795元。一般经济学教科书会不厌其繁地重复“要素禀赋”,强调自然资源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优势。情况果真如此?很值得怀疑。让我们再回到亚洲。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历史上日本自始至终都能紧跟富国的步伐,从来不曾被历史抛进穷国之列,而且在近代它成功地跻身于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列。今天日本人口只有1.27亿、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1/25,却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为什么?还有,据说日本每生产一个单位的GDP所耗的资源还不到中国的1/7。显然,日本的故事使那些过于热衷拿地理或自然条件说事的人变得苍白无力。此外,即便是假设已有人类技术和制度安排没有新的突破,日本的故事也应该使中国在同时追求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标时变得更有信心。只要我们能源使用的效率达到目前日本的水平。瑞典著名小说作家斯文?林奎斯特博士(Sven Linqvist)提醒人们:“你我的知识已够用,所缺的不是知识,而是勇气 ……是了解已知并作出结论的勇气。”同样在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类似地受到儒学文化的洗礼和熏染。在沉睡了很长时间后,到了20世纪后半期,为什么亚洲的四小龙(即新加坡、韩国、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能够率先急起直追,迎头赶上,摆脱贫困,而其他许多国家却继续身陷于穷者更穷的泥沼?同样的天,同样的地,类似的文化。是发展路线的不同,或许是方向性的错误,还是两者皆有?或许还有其他原因?东亚诸国迅速崛起的经验似乎与德国社会学和历史学大师马克思?韦伯(Max Weber)的基本命题相左。在其著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文

章中,韦伯认为,西方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与西方的新教伦理的文化相关联。潜台词是,儒教伦理的文化则排斥或阻碍了经济发展。但是让人感到无奈的是,当经济在东亚一些地方开始起飞时,不少人话锋一转,似乎忘记了前后的矛盾,儒教又被他们用来解释发展:重视教育、勤奋工作、注重家庭等等。这种颠来倒去,前后不一致的解释,实在是缺乏一般学术所要求的严谨和逻辑。文化到底又起什么作用?说到文化,更让人费解的是,假如文化真的起那么大作用,那么它的作用为什么不是始终如一?在此,不妨比比朝鲜半岛南北30年前和30年后。文化大体相同,60年代后期南北经济还旗鼓相当。今天为什么北方的GDP大约只有南方的5%?南北之间财富的巨大鸿沟强烈地提醒大家,看来对国富国穷之谜的探索必须超越文化和地理的本身。在方法论上,幸亏朝鲜半岛提供了一个能“控制”文化变量的实证。不然,社会科学实在不容易,在许多情况下不容易像许多自然科学的试验可以在实验室可控的条件下看出个是非,证实或证伪!类似地,还有古老文明的印度。一样的文化,但是长期以来印度经济发展极其缓慢,几乎停顿。根据麦迪森19xx年国际元计算,1500年印度的人均GDP是550元,到了19xx年还是619元。只是到了近年来,印度的经济才发展迅速,势头强劲,19xx年人均GDP比原先稍有提高,是852元,到了19xx年则快速上升到3117元。这又是为什么?我们做如何解释?放眼全球,更为重要的问题是:虽然不可否认各国致富的路径各有不同,有先有后,但是就人类发展的方向而言,在国富国穷的背后,是否可以寻找出人类历史的规律和发展的逻辑?以上种种是本研究试图要回答的问题。但是必须指出,本研究的努力并不是横空出世,而只是对前人努力的一个回顾、一个总结、一个继续、一个延伸。或者更精确地说是一个在理论框架引导下的实证探索。如果说有什么新意的话,也只是希望能站在前人的思想和各国经验的肩膀上,再探索性地迈出一步。与此相应,研究目的自然不在于对已有知识简单的重复和堆积,而是希望借助前人的智慧和各国的经验更系统、更深入地探讨、解释、预示我们所面临的有关发展的问题。希望我们的讨论能超越对仅仅是对现实的描述或仅仅是对政策层面的介绍,进而与国际同行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理论层面的交流和对话。这种区分是必要的,因为前者更是涉及战略的本身,而后者则更是关于战略的方向,正如在茫茫大海中航行,船只与灯塔作用是不一样的。政策是船只,理论是灯塔。

更多相关推荐:
《国富国穷》后感

以经济学视角解读国富国穷纵阅美国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戴维S兰德斯所著国富国穷一书我感慨不已首先我被兰德斯先生渊博的知识所折服他本是历史学和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却同时对世界各国的人文地理宗教信仰和资源稀缺性有深厚的研究...

《国富国穷》读后感

国富国穷读后感政治学王老师推荐我们读国富国穷光看书名以为通篇是国家政治和经济学知识的书籍正发愁于经济理论晦涩难懂不料想文章体现出世界史的特色更多是一种对各国历史方方面面的叙述介绍可以说本书跳出了经济学理论的框架...

《国富国穷》读后感

人定还是注定读国富国穷有感谁都不能肯定人类历史到底有多久远但不可否认的是自诞生国家以来崛起和衰落就是国家发展永不过时的主基调而它的交互更替导致了最终的资本问题富裕或贫穷以及它们之间的巨大鸿沟也是我们生活在同一蓝...

马克思作业国富国强读后感

国富国强人在青年时代应该读到一本影响自己一生的书每个人在偶然中遇到的书不一样因此可能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我认为读书一定要读经典而不要读具有时代性的文化快餐经典是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在任何时代和地域都会流行的书它是人...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亚当斯密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国富论全译本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该书发表于1776年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在现行高中政治教材的几个模块中我尤其钟爱经济生活但囿于自己的理论功底不知如何充电于是网上咨询各路大侠在他们所列的读书清单中无一例外地都出现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暑期翻看了一下虽浮光掠影但已感触到这位伟大...

国富论读后感

经济学说史经济122沈炜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三个小点家庭中的男女扮演角色寝室大扫除大学专业设置来诠释分工这个经济学理念说明生活中充满了经济学分工可以使生活更加高效有序从而得出经济学其实是一门令人幸福的学科分工这个理...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期中作业金融学院4131020xx9孙阳一亚当斯密生平简介亚当斯密17231790年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17231740...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是一个能把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联系起来的最有力的纽带要想了解世界的经济形式与走势不可避免要走进这本书去里面汲取定量定性的营养成分来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白世界上的...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国富论前承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

《国富论》读后感

09国富论读后感资本论课程心得其实我自己很喜欢金融方面的问题所以选择了这门课程可是老师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有点让我不知所措了他说历史上是资本评论家同时又是富翁的没有几个像亚当斯密似的人物绝对是一个代表我不禁犹豫那我...

国富国穷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