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后感+雷神

时间:2024.5.5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后感

摘要:我们人类道德的根据何在?我们凭什么为自己规定各种各样的道德金规则和义务?我们说一行为是善的究竟意指着什么?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这部著作便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所以,这本书的重点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当怎样去行为,而是对我们为什么要那样去行为之合理性阐明。虽然他的思想艰深,著作晦涩难懂,但他所讨论的问题确实是关乎我们每个人再平常不过的问题了,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能认识这个世界吗?我应当怎样去行为?我可以期望什么?因之他的思想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也不例外。但个人毕竟知识有限,所以关于这个问题只能是浅谈自己的薄见。

关键词:到的形而上学基础、道德、根据、义务

“我生性是一个探求者,我渴望知识,不断地要前进,有所发明才有快乐。曾有过一个时期,我相信这就是使人的生命有其真正尊严的,我就轻视无知的群众。卢梭纠正了我。我意想的优点消失了。我学会了来尊重人,认为自己远不如寻常的劳动者之有用,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学能替一切人恢复其为人的共同权利。”

【1】(P24)在康德哲学严肃冷峻的语言外衣下,是一个倾心于关注人的自由与尊严的内核。在《纯粹理性批判》所建立的宏大理性基础上,对于实践理性即道德哲学的建构是其另一艰巨任务,主要以三部著作为主线《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

一、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认为:“在道德的事情中,人类理性甚至凭借最普通的知性也能够很容易就被引向相当的正确和详尽”【2】(P30),“所以普通的人类理性不是出于任何一种思辨的需要(这种需要,只要那理性还满足于只是健全知性,就永远也用不着它),而是本身由实践的理由所推动,从自己的范围走出来,迈出了进入到实践哲学的领域的步伐”【3】(P31)。在《实践理性批判》的“方法论”中,他则请读者注意“由商人和家庭妇女所组成的那些混杂的社交聚会中的交谈”,特别是说别人闲话(嚼舌头)的场合。他为这种不好的习惯辩护说,这正表明了“理性的这种很乐意在被提出的实践问题中自己作出最精细的鉴定的倾向”【4】(P50),并认为可以把这种倾向运用于对青年的道德教育中,因为它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情感,所以反而比任何高尚的榜样或热忱的激励更能养成纯粹的道德素质。

因此康德要做的只不过是把这些日常理性中已经包含着的道德法则单纯地提取出来,加以论证,以便在哲学的层次上对任何一件行动的纯粹道德内涵的判断进行指导。正是出于这一目的,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将全部正文的内容分为三章:a“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向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b“从通俗的道德哲学到道德形而上学过渡”;c“从道德形而上学到实践理性批判过渡”。在这里,康德的道德哲学明显表现出有三个不同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即“通俗的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和“实践理性批判”。

二、《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三个层次

1、 通俗的道德哲学

康德指出,普通人类理性都会承认,一件事情的道德价值在于行为者的“善良意志”,而不在于它的实用性。因而善良意志是我们在撇开一切感性的东西时单凭理性来设想的一种意志,而理性(作为实践理性)则是一种“应当给意志以影响的能力”,“所以它的真正的使命决不是作为另外意图的手段,而是产生出自在地本身就是善良的意志来”【5】(P35)。大自然给人配备了理性不是为了满足人的感性欲求,因为在这种满足上人的本能比理性要更有用,人的理性是为了更高的理想,也就是实现“义务”这一包含着善良意志的概念。对于这一点,每个普通人单凭自己自然的健全知性即可领会,所以“不须教导,只要解释就行”。但之所以需要解释,是因为义务和“爱好”经常混杂在一起,因而一个行为是道德的还是仅仅是明智的,仅凭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还不足以区分,而必须提升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即从日常混杂的行为中把“出于义务”(而不仅仅是“合乎义务”)的成分区别出来。

于是康德接下来就举了四个例子来对什么是真正的道德行为加以解释:(1)做买卖童叟无欺(对他人的消极义务);(2)不放弃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消极义务);(3)帮助他人(对他人的积极义务);(4)增进自己的幸福(对自己的积极义务)。

康德指出,在这四个例子中,人们很容易看出这些行为要能够具有道德涵义必须是“出于义务”,而不仅仅是“合乎义务”。合乎义务的事从普通的道德理性来看是值得嘉奖和鼓励的,因而属于“普通的道德理性的知识”;但从哲学的道德理性来看却还不一定值得高度推崇,还要看它是否真是“出于义务”而做的。只有为义务而做好事,只有即使在生不如死的艰难处境中仍然不自杀,这才上升到了哲学的道德理性的层次,其“知识”可归结为三条命题:(1)只有意志的出于义务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2)这种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其结果(目的),而只在于其意志的准则(动机),因而这准则只能是意志的先天形式原则;(3)“义务就是一个出自对法则的敬重的行动的必然性”【6】(P46),这敬重所针对的法则是一种普遍的立法原则。

三个命题归结为一点: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它所期待达到的结果,也不在于由期待结果而产生出来的任何原则。纯粹的责任观念能够充分意识到自身的尊严,鄙视那些来自于经验的动因,并且逐渐成为这些经验动因的主宰。

2、道德形而上学

通俗的道德哲学总是与经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即使要立足于行为的动机来考察其道德意义,实际上却仍然把这种动机看作一种经验的事实,人们将陷入有无真正的道德行为的辩证论(二律背反)。要摆脱这一困境,我们只有坚决把经验的事实排除在道德哲学的考虑之外,不靠举任何例子或榜样来说明道德的原则。其目的在于先把道德哲学提升到形而上学的基础上,然后再从那个高度下降到通俗的道德哲学,重新诠释它的那些例证,以指导人们的实践。否则我们即使有了通俗道德哲学的一些法则,也不可能在日常实践中分清哪些是纯粹的道德因素。

道德形而上学的法则比通俗道德哲学的法则更高,因为它不是从经验的甚至

人类学的知识中所抽出来的法则,而是直接由纯粹实践理性推演出来的法则,因而不仅适用于人类,而且适用于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道德规律的普遍必然性,可以百分之百先天地在纯粹而又实践的理性中找到自己的源泉:

1、全部道德概念都先天地坐落在理性之中,不但在高度思辨上是这样,在最普通理性上也是这样。

2、它们决不是经验的,决不是从偶然的经验知识中抽象出来的。

3、它们作为最高实践原则,在来源上非常纯粹,并且具足尊严。

若是有人往这里搀杂经验,那么,行为就在同等程度上. 失去其真纯和不受限制的价值。

4、从纯粹理性中汲取道德概念和规律,并加以纯净的表述,不仅是单纯思辨上的需要,同时在实践上也是极其重要的。

既然在康德那里,伦理学与物理学一样都是关于客观规律即普遍必然的规律的科学。那么道德律也一定和自然律一样,它的命题可以用逻辑形式表示出来。不过康德认为,伦理学命题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它不是在陈述事物存在的某种方式,而是宣示某一行为的责任必要性、约束性,以至强制性。“你应该为他人的幸福而工作”、“你不应该说谎”【7】(P65)宣示了主观准则和客观规律的普遍符合关系。简而言之,也就是发布命令、颁行诫律。这一种命题是命令式(Imperativ)而不是陈述式。在命令式的命题里,用来表示必要性、普遍性这些情态的,不是用“是”字,而是用“应该”。在得出来道德命令的必然性、强制性来自于它的普遍性之后,康德进一步从形式、质料、整体三个方面对道德命令进行了阐释,并在每一个方面都予以规范化,并制定出三个公式:

a 从形式的方面讲,涉及到规律的单一性、意志的普遍性问题:“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

b 从质料方面讲,涉及目的的众多性:“你要这样行动,永远都把你的人格中的人性以及每个他人的人格中的人性同时用作目的,而决不只是用作手段。”

c 从全体方面对全部推测作出完整的规定:“作为普遍立法意志的每个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

3、实践理性批判

为什么需要对实践理性进行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其实就是要立足于纯粹实践理性的实践能力即自由意志这一不再能寻求其更高根据、但却是实在的事实,并以之作标准,去批判和评价不纯粹的实践理性的种种表现。因此,第三章所采用的方法不再是前两章的分析法,而是综合法。因为道德律要使意志的准则成为一条普遍法则,虽然内容上是指要做到逻辑上一贯(合乎不矛盾律,因而是分析的),但形式上这只能是一个综合命题,“通过对绝对善良意志概念的分析并不能发现准则的那种属性”【8】(P78),而必须通过“自由”这一“第三者”的概念才能把双方综合起来,因为自由的“积极概念”正是意志的自己立法,也就是把个别意志建立为普遍意志的法则。 如何通过“自由”综合意志与普遍法则?

但自由本身是不可知的。由于承认了意志的规律即道德法则,所以才有了设定自由的理由。但反过来,承认道德法则的理由首先却必须由自由来设定,这就形成了一个表面上的“循环论证”。康德的解决办法是把这两种设定分别归于从现象去设定后面的自在之物,和从自在之物直接进行实践规律的设定。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这一点说得更清楚:“自由固然是道德律的存在理由,但道德律却

是自由的认识理由。因为如果不是道德律在我们的理性中早就被清楚地想到了,则我们是决不会认为自己有理由去假定有像自由这样一种东西的(尽管它也并不自相矛盾)。但假如没有自由,则道德律也就根本不会在我们心中被找到了。”自由仍保持为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存在理由”),但已有了设定它的“认识理由”。 定言命令(即作为先天综合判断的道德法则)如何可能呢?

康德的回答是:“于是定言命令之所以可能,就是由于自由的理念使我成为了一个理知世界的成员”【9】(P125),但由于我同时又是一个感官世界的成员,我的一切行为就不是合乎、而且是“应当”合乎意志自律, “所以这种定言的应当就表现为一个先天综合判断,这样,在我的由感官欲求刺激起来的意志之上,又加上了同一个意志的理念,但这个意志却隶属于知性世界而是纯粹的、独立实践的”。就是说,自由使我具有了一个“理知世界”成员的资格,并以这种资格面对感官世界的种种诱惑而凌驾于其上,构成了“我应当??”这一定言的先天综合命令。至于自由本身是如何可能的,康德认为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因为我们是出于意志(而非出于认识)要把自己看作是自由的,但自由却不是一个经验概念,不能形成知识。

定言命令如何打通自由知性世界与自然感性世界?

但是,如果自由的知性世界与自然的感性世界完全不相谋,那么道德律的定言命令就会永远只是一个空洞的教条而不会发生任何实际的作用了。然而康德又认为道德律的作用还是看得出来的,这就是人们对道德律所感到的“关切”。这种关切在人们心中的基础是道德情感,即“敬重”,它不是道德评判的准绳,而只是“道德法则对意志造成的主观效果”;但他又认为,“关切就是那理性借以成为实践的、即成为一个规定意志的原因的东西。”理性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有对行为的纯粹关切或直接的关切,而在其他功利行为和认识活动中只有对行为的间接关切。

“敬重”是什么?

那么,敬重究竟是“道德法则对意志造成的主观效果”,还是使理性“成为一个规定意志的原因的东西”呢?康德的意思是,从理知世界的角度看,敬重只是道德律在感官世界中造成的效果;但从感官世界的角度看,敬重恰好成为规定意志的动机,它代表道德律在感官世界中作用于意志,使意志排除一切其他感性关切和爱好而为道德律扫清障碍,它是取消一切其他情感的情感,即“谦卑”。这就彻底解释了在日常生活中由普通的道德理性所直观地了解到但并未深究的道德律和义务概念的根源及运作机制。康德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不理解道德命令的实践的无条件的必然性,但我们却理解它的不可理解性,而这就是对一个努力追求人类理性诸原则的界限的哲学所能合理要求的东西。”【10】(P140)

三、 结语

好的法律应当是按照实践理性的“绝对命令”建立起来的实践准则。至于现实生活中存在所谓的恶法,是因为法律受到了经验世界人们爱好的影响,特别是统治者和立法者意志的影响,当然还包括文化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康德的功绩就在于论证了法律建立的根据的可靠性。最后,关于“绝对命令”与人性潜在的绝对预设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我认为是一个很值得深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2】【3】【4】【6】【7】【8】【9】【10】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第二篇:《雷神》观后感


西门里庭

《雷神》观后感

天神长子托尔被贬至人间,原因何在?

托尔很愤怒。一是敌人入侵国土使他的王位加冕礼被迫中断,即将登上王位,却在离王位只有一步的地方被中断;二是自己的国家内部机密地方居然都被侵入,这是令人恐惧的。他的愤怒导致他极力想发起战争,惩罚入侵者。但是他的父亲——天神奥丁不允许他这么做,因为那几个入侵者并没有偷走雷神之锤,而且已被消灭。托尔急于想证实自己拥有帝王的才能,率领几个战士一起来到入侵者的集聚地,但是差点被对方打败,父亲奥丁把他们救走。因托尔不听从命令擅自行动,险些挑起一场古老的战争,他被贬至人间。

而天神的另一子洛基,却是导致索尔被贬至人间的元凶。他联系敌人,给他们以间接或直接的指示和帮助,使他们有机会进入到神统治的国家阿斯嘉特——也叫“神的国度”。洛基做这一切,不是为了毁灭自己,也不是为了毁灭国家,而是要打断兄长托尔的加冕礼,使计让托尔被驱逐,然后自己带领战士打败入侵者寒冰王及其手下。由此来证明他自己更有资格来当国王,更有资格来统治自己的国家,但是他却是寒冰王的儿子,不是神的儿子。不得不说,洛基的心思阴暗却又隐晦。

为了权力而欲发起战争,托尔经历了被驱逐,改变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最终成为真正的雷神。而洛基则是从不听人的劝告,即使听也是假装在听,他的权力欲望不断在膨胀。

影片的人物性格塑造的符合人之常情,又出人意料。

天神长子托尔未经历过战争,自然对战争充满了憧憬,而当他看到自己国度的人伤害地球人时,他改变了自己对想法,战争会带世界带来伤痛和苦难,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死换回洛基毁灭人类的心思。

洛基在自己兄长的光辉下成长,这很是受了一番影响。不只有正面的,还有反面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很是有可能做出极端的事情。而他,真的做出极端的事情,为了证明自己的强大不惜毁灭一个种族,甚至是自己的哥哥托尔。也许这是人类的通病,如果生活在别人的光辉下,心理是不是就会有扭曲的倾向?其实还是中国的一句古话最能说明人生:顺其自然。不要为了一种虚幻的东西而迷失了自我。可是谁又知道自己追求的东西到底是不是镜中花,水中月呢?人很

西门里庭

迷茫。洛基也很迷茫。

《雷神》这部电影运用了大量电脑制作的特技镜头。

现在的电脑工作者可真是花样百出,特技镜头让人感觉很震撼又有点眼花,我感觉《雷神》的特技色调是以金黄色为基调,为了突出神的国度的神圣。而寒冰国的特技镜头,是以青灰色为基调,给人阴冷﹑黑暗﹑恐惧的感觉。这种颜色基调的运用在电影中是比较常见的,主要给人以感官上统一感觉。

演员的选择很到位。

主演托尔实在是吸引人的眼球,他的面孔冷峻而又充满了帅气,加上身材高大威猛,穿上铠甲简直就是古代战神重现。洛基这个反面派,眉毛向下斜着,虽然也是剑眉,却给人一种软弱,狡猾的印象。在构造人物形象上,相信导演也是费了不少的心思。另外,女科学家珍居然在《这个杀手不太冷》中扮演小女孩,怪不得看电影时对她有一种熟悉感。这也无形中使电影的支持者的数量增加。明星的粉丝总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市场。不过,她在《雷神》这部电影演的还是令人中肯的。漂亮的外形,独特的性格,与雷神的相恋无不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影片的其他人物角色,战士被塑造成人们期待的模样,还分别是由不同肤色的人种扮演,让所有人都有期待,看魔幻世界的战士与以往的电影里的有什么不同。

这部影片和以往的西方英雄科幻片很是相似,都是英雄历经磨难未死有美女作伴最终还是成为英雄,电脑特技运用地炉火纯青,我认为它的特技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及电影《指环王》的特技,但是却也是自有特色,给人震撼的效果。总之,某些英雄是人造出来的,情节符合人的美好想象,人物形象值得人向往,一部商业影片才会有好的票房。需求才是市场。

总之,这是一部人物情节都塑造的比较成功的商业大片。

更多相关推荐: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对认知世界的启示形而上学读后感自从人类诞生文明起人们在谋生之余总会遐想这世界的奥义人们总是希望以更普遍更简单的答案来回答那些我们似乎无从入手的问题世界的组成是什么万物为何如此又将如何演变人类在自然中是否...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去世两个多世纪之后Metaphysic一词方才出现众所周知后人编亚里士多德手稿时编完物理学一书便着手有关第一哲学手稿的编撰工作由于手稿是亚里士多德在不同时期写就的而且亚里士多德本人也并...

读书心得三之《形而上学》

读书心得三之形而上学作者祁璇班级10级中澳3班写作日期20xx年6月1日形而上学的常见问题什么东西用作维持物体的性质物体外在性质改变后该物体是不是还是同一个物体什么东西支撑着它是同一个物体还是已经是不同的物体人...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后感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读后感我认为这篇文章是精妙的论点严谨的论述作者认为出于责任出于本身善心的行为就是道德的我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比起功利主义我也更喜欢这篇文章本文一开始先提出古希腊哲学分为三个部分物理学伦理学和逻辑学...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读后感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后感要按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这是康德伦理学的最高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逻辑形式绝对命令的演绎过程缜密周到令人叹为观止细细品来却又令人感到望而生畏在通读完这本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之后结合各...

《形而上学》读书报告(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整个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同时他还是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人们称其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则称其为古代的黑格尔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哲...

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有感

读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有感我们人类道德的根据何在我们凭什么为自己规定各种各样的道德金规则和义务我们说一行为是善的究竟意指着什么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这部著作便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所以这本书的重点并不是要告诉我们...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读书报告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读书报告为什么要做有道德的人提到康德和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这本书我只对他哲学中语言的晦涩难懂印象尤为深刻不禁有点望文生畏我们都知道哲学是高度抽象的但仔细看过之后我们其实可以发现它并不是凭空抽象的而是...

《丁丁上学了》读后感

读丁丁上学了如果变成大人后感五爱小学一10班祝浚霆寒假我在家读了一本好书丁丁上学了如果变成大人书里的主人公丁丁是个跟我一样大的小男孩翻开书就跟着丁丁一起进入了他丰富多彩的生活故事从丁丁幼儿园的最后一天讲起一直到...

上学的路还有多远读后感

上学的路还有多远主要讲了一个叫梅子的小女孩生活在重男轻女的时代哥哥和弟弟都上学了梅子也想上学就自己卖雪糕挣钱有很多善良有爱心的人帮助了她如梅子的妈妈哥哥弟弟村长小石头小南瓜陈福根老人等等他们每个人都无私地对梅子...

《背起爸爸上学》读后感

背起爸爸上学读后感有一种爱默默付出而你却不曾知觉有一种努力洒下无数的汗水才能成功看了背起爸爸上学这部影片我深有感悟小主人公石娃自幼丧母和姐姐父亲生活在一起因为家庭生活条件窘迫12岁的姐姐不得不放弃学习把上学的机...

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

米小圈上学记读后感米小圈上学记gt读后感一今天我读了一本米小圈上学记我明白了写作文其实很简单爆笑作文最新作文还可以这样写里面写了很多让人笑破肚皮的gt故事特别是米小圈姜小牙李黎几个主人公特别表现出了作者在写作文...

形而上学读后感(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