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

时间:2024.4.13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又称作《老子》,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从古至今,人们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了许多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道德经》是由“道经”、“德经”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经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经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人生、对自然规律以及对当时政治的态度。《老子》的文体,不同于《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文约五千字,是由一些言简意精的哲理性语句组成的。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行文流畅。《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辞藻并不华丽,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琢磨、体会。

老子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心灵的甘泉”。人们看事物多是从正面看,而老子却是从反面看。其中“以柔克刚”,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道。自古以来,一般的教诲都是:人应当表现得坚强,不应当表现得柔弱;应当表现得聪明,不应当表现得愚鲁。而老子的观点则反其道而行之:可表现得柔弱,不应该表现得坚强,可表现得愚鲁,不应当表现得聪明,老子的人生观是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等

柔,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自己示弱,可以趁敌人不注意,而得保全。太“刚”者,锋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为“柔”者所败,大柔非柔,到刚无刚。在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可谓“柔”。但是,等人年纪大了,牙齿都脱落,而舌头完好,这是为什么?大树比小草刚强的多,但时,当台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连根拔起,而小草却安然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够拔屋倒树。这些不都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

《道德经》十七章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道”平时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预就没有做不到的。按照“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的,因为“道法自然”,没有哪一件事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独自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说明依“道”做事是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扰和阻挠都无济于事,它总是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所以我们做事就要效法这种精神,要做正确的事、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要做时就下定一个必胜的决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不屈服。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要受影响,专心致志、坚持到底。

辩证思想贯穿于老子《道德经》的始终。“两者同出,异名同谓。”这是老子辩证法的核心。异名是指相异的对立的两项事物,有无同出于道,名字不同但统一称谓。老子还用了相生、相成、相较、相倾、相合等词说明同一关系。“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关系,世上不存在绝对孤立的事物。

老子反对片面的观点。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意思是说,有部分才会有整体,有曲妄才会有正直,有低洼才会有满盈,有陈旧才会有新鲜,有少才有得多,仅仅是多则会有惑,以上这些相对而生的现象实质上是一体的,圣人就是凭着掌握这个法则来治理天下的。他又说:“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意思是,古人所说的偏与全的道理,哪里是说说而已啊,真正是回归到道之根本上了。

老子更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对于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怎样才能正确的认识道、利用道,老子都有他独到的见解。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

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把万物概括为道、天、地、王四类,王就是人,是四类之一。作为物的四类是同一的,人和法和地、地和法和天、天和法和道不过是自然法则而已。人只不过是自然界中万物的一类而已。

老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本能,是自然之性,是无欲无求,老子的社会理想就是希望人能回归其自然之性。“小国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人具有欲,能认识,有思想。在一定意义上说,强调欲就是强调人,说欲就是说人,解决欲就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常足。”罪没有比贪欲更大的了,祸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过错没有比贪得无厌更惨的了,所以以知足为足,就会永远得到满足而无罪。“持之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抓太多了就要溢出来,不如算了。怀里揣着利器,必定先伤害自己。就算你有很多钱,金玉满堂,你也受不住它的流失。如果你因为自己有钱有势看不起人、欺负人,就会惹祸上门,自食其果。

老子给予我的最大人生启示就是人在名利面前应有节制,在欲望面前应有节制。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往往会管不住自己的欲望,过度的追求享乐,日益膨胀的欲望搞乱了无数人的心灵,甚至自伤其身。如果我们能很好的克制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把握好适度原则,那么我们的人生将会更有价值,也会更幸福。

大至治国用兵得天下,小至个人的家庭、事业、、为人处事等,人们所希望实现的一切,老子全部都能为你实现。老子是一泓取之不尽的甘泉,只有有心且用心的人才能品到他的甘甜。总之,细细品读《道德经》,吸取其精华来加强我们的营养,对于我们这些青年人将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充电”。


第二篇:道可道,非常道 ----读《道德经》有感


道可道,非常道

----读《道德经》有感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

闲来无事从书架上取下那本早已盖上了一层薄薄灰尘的《道德经》,记得在与它的第一次接触竟然是因为小的时候看到电视剧中武当派口中的“道可道非常道”而好奇,看完就随手丢在了一边。现长大,随着时间的流逝思想也渐渐成熟,再一次品读这部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也慢慢开始领略到了其中迷人的哲学魅力。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仅有5000字的著作《道德经》是流传至今的千古名篇。《道德经》通篇渗透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从"道"的概念出发,间接从各个不同侧面进行阐述的。"道"是虚空之间的一切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的本源,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法则。"道可道,非常道"。"道"是难以言说的,能说清楚的就不是"常道"。"道"就是这样一种似无而有,似有实无的东西。"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能化生万物。天的处事方法就是天道。当证明了天道自然,天道就成为表示自然规律的概念,老子认为天道是人们行为应该效法的原则。在研究社会现象时,老子发现天道和人道的不同,要求人们应该效法天道。当把天和人放到一起研究时,发现天和人都遵循着同一原则,就是纷纭变化的事物都要回归到他们的出发点,并且是一种永恒现象,所以叫做"常"。认识了常,就能包容一切,处事公平,天下就会归从,也就能长久。人们效法天道,做到虚受一切包容万物,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呈现"天人合一"的状态。《道德经》中的“道”思想即为哲学思想。 在《道德经》一开始的几句诗行之后不久,我们就会碰到反映老子思想特征的“无为”的概念。圣人理应学会“无为”。 人们该如何从这里着手呢?“无为”难道应该成为经理人的准则吗?“无为”难道是经理人的职责吗?老子回避日常生活,是一个对自己周围的生活不感兴趣的遁世者,人们根本没有这样的印象。不,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完全可以证明他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人,是一个思想家。我们必须多多研究老子的忠告“为无为,则无不治”。

在《道德经》中也蕴含着朴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我们当今党提出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试图解释,和谐和平衡通过调解相互受到制约的矛盾而产生。下面一段文字可以很好地揣摩他的思想: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

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意译)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有丑的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这就有不善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对立而生,难和易互相对立而成,长和短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互相对立而出现。

《道德经》认为,事物之对立两方面并不是静止不变的,事物无不向自己对立方面转化而去。这与马克思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是一致的。老子提出了在中国思想史影响深远的“反者道之动”,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道”是老子哲学的宇宙本原,但本原向现实转化,道必须有物,无必然生有。道之运动就体现在相反即对立面的转化中。因此,人们的任何认识都是相对的,都不能执着、拘泥。因为就在认识的内部,就已经孕育着向对方转化的种子。

另外,《道德经》强调,对同一性质的事物,也有它的对立方面,这即它的时间联系,和历史发展,这里就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他说:“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生二”,不仅是时间的,也是空间的;不仅是同时的,也是异时的。如果这种联系和发展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中的量变与质变原理,如:木之合抱与毫末,台之九层与累土,行至千里与足下,都是对立的统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前者无不由后者发展而来;这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前提,质变是两量变的必然结果。如果,这种变化不具备那些条件,就是一般的转化。“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作为人们理想目标的对立方,是从现实世界的另一方发展而来的。“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也有点类似于儒家所说的“谦受益,满招损”的思想。同理,所谓“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身先,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这争”;所谓“持而盈之,不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能守之。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很多例子,无不如此。

他认为事物的内在否定性是导致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最深厚的源泉,这与马克思主义中辩证的否定观有许多相通之处。在这里,转化意味着事物的自我否定,故“反者道之动”不仅仅是对道本身的存在特性的规定,用于道的本原意义,它实际上决定了由道而生的全部宇宙万物,都以此“反者道之用”为自己的根本规定,是所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所以,老子认为道的这一特征很难用普通概念说出来,必须借用否定的表达方式,这就叫做“正言若反”。例如:“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形容“直”的最恰当用语不是“最直”,而是“若屈”,这种表面上看似错误的观点,其实是基于辩证的否定观的,是正确的。及时预见事物的未来发展,注意从对立方面把握事物,是《道德经》辩证思维最显著的特征。

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着朴素的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规律、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规律、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由于,时代及阶级的局限性,《道德经》中一些观点不可能和马克思主义完全相同,比如《道德经》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而马克思主义是以物质为世界本源的,这点就是根本区别。但《道德经》中的辩证法思想,能在两千多年前就达到如此程度,已经是非常了不

起了,对于《道德经》中的优秀合理成分,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和借鉴,不断补充中华文化中的合理内核,不断于中国实践相结合,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必须坚持的。

设计艺术学院

12形设2班

秦国恒

120210213

更多相关推荐: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摘要作为一部国学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是这样的一个复杂的存在一方面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后世间红尘中的崛起与再生提供了开辟道路和净化环境的有力作用另一方面它又让我们回归本质用最初的视角看待生活促使人们找寻最...

读道德经有感

读道德经有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读道德经开卷第一句话就让自己有很多感悟常追寻自己的理想为自己策划未来多少美丽的风景在被现实冲破的心烦意乱现在才知道自己太固执太僵硬为了不存在的轨道而伤心无力真正的轨道真正的未...

读道德经有感

读道德经有感常言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在浩瀚的宇宙里恒河星系变化无数万物衍化层出不穷在中国秦岭一带那里山峦迂回曲折云雾飞卷奔腾令人遥想起天地之间的灵气汇集于终南之巅山上有台其名楼观传说是老子著德道经之处老子所说道是...

《道德经》读后感

读道德经有感计科80王林森20xx012317道德经阐述了老子的主要思想主要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老子对道德的理解在首章首句就阐述得非常清晰明显气势磅...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鲁迅曾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这无疑是对老子高度的赞誉的确老子作为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间万物的奥秘展现了人生别有洞天的崇高境界欲言其言先言其人同孔孟一样老子被奉为中华文化史上的圣人在2...

读道德经有感

读道德经有感其实在道家著作之中我最先接触的是南华经很是喜欢其中的超凡脱俗之意沉湎其中妄图把那些污浊的尘土气洗涮掉可谓年少不知事一心向逍遥但随着年长却发现因果为经尘缘为纬经纬编织成网早已将我缚束带着镣铐跳舞感觉实...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鲁迅曾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这无疑是对老子高度的赞誉的确老子作为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间万物的奥秘展现了人生别有洞天的崇高境界欲言其言先言其人同孔孟一样老子被奉为中华文化史上的圣人然而...

读《道德经》有感

读道德经有感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

道德经读后感

读道德经有感周末闲来无事到图书馆偶然翻阅到了一本老子撰写的道德经一直知道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荟萃精华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于是怀着好奇与敬仰走进了老子所描绘的道家世界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

读道德经有感--王建20xx年度第六届读书会交流心得文章

读道德经有感王建我最早接触老子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对老子的印象可以说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届读书会开始了局领导向我们每一位税务干部推荐了道德经等书终于有机会认真拜读老子的道德经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让我如...

老子道德经观后感

观老子道德经有感老子是我国道家的创始人他提出清静无为的思想并撰写了道德经一书影响了当时一大批仁人志士是春秋战国时期争斗气氛的调节剂与当时教育观念相反的是老子提出人要柔弱愚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等这一系列主张...

道德经观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按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

读道德经读后感(4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