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摘要:作为一部国学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是这样的一个复杂的存在:一方面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后世间红尘中的崛起与再生,提供了开辟道路和净化环境的有力作用。另一方面,它又让我们回归本质,用最初的视角看待生活,促使人们找寻最真实的自我。几千年过去了,《道德经》作为一颗具有强烈生命力的星火,在接触到传统文化的枯槁时将其燃烧,而后在熊熊烈火中孕育着中国文化的重生。

关键字:道德经;哲理;大学生;道德

老子之著《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社会,学习《道德经》,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人们时常品读它,才能更好的对自身的思想道德进行建设,纠正自身的不足,找到并学习其中的为人之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假酒、假奶粉、毒大米、毒火腿;坑、拐、蒙、骗;贪污、腐败等等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时见报道。而前一阵的大学生杀害舍友的新闻也让人不寒而栗,以至于网上戏称“谢舍友不杀之恩”以自嘲。这难道不是道德缺失、人心不古的真实写照么?

所以,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女的诱惑,如何去直面生活中的挫折不满,正确处理在校园中的矛盾呢?我们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汲取睿智,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责!“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工作”!

《道德经》首先是一部哲学经典,“并非今日人们所想象所认为的仅仅是一部‘道德经典’”①。概言之,它至少包括“唯物辩证思想、宇宙人生哲学政治理想追求三个方面”②。谈到老子人生哲学,文选德先生在著作中归纳为如下四点,即人要无私,人要容人,人要谦退,人要守柔;谈到老子的政治理想追求,他又概括为憧憬“小国寡民”,主张“无为而治”,希望人间公平,要求简政安民和反对不义之战等。这一些,都与人的道德修养不无关系。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道德经有感

读道德经有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读道德经,开卷第一句话就让自己有

很多感悟....

常追寻自己的理想,为自己策划未来.多少美丽的风景在被现实冲破的心烦意乱...现在才知道,自己太固执,太僵硬,为了不存在的轨道而伤心无力.真正的轨道,真正的未来,不能强求,只能用心去感受,在"常道"中,慢慢体会,慢慢品位,

让自己微笑对自己说:原来如此!

曾经可以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名字,抱怨着,苦思着,只不知道自己无时不

在变化,为了一个名字绑住自己,我是不是太傻了?

也曾可以追求心中所爱,为她欢喜为她忧,现在才发现自己有多轻率.庆幸的是,我没有鲁莽,去破坏我与她之间的友情.能说出来的爱,也许并非是永恒的,并非是我心中的真爱.也许有一天,一个女孩默默的站在我身边,从我眼里读出默

契,和那会心一笑.呵,当然也许也是我痴人说梦.

说不得,一切都说不得,能够表叙的,正在表叙的,也许都不是真理,不是真实的.年轻而轻狂的自己,向多少人夸耀过自己,而那些曾经让我骄傲的,都惨白

无力的衬托出我的无知与空虚.

曾经看很多商界领袖的访谈,相对于那些志得意满侃侃而谈的人,他们大多都言语不多,即使是在主持人一再诱导下,他们也仅仅是点到为止。在道与不道之间,名与可名之中,不失一种坦城,留守一份从容。虽然说话简练,但是很有分量。光是他们坐在那里你就能感受到一种力量。那种力量来自哪里,我不得而

知。但是那种悟道的境界的神气让我惊叹。

道德经的文字不是很生涩,很多字认过一遍就能上口,而且每一篇都不是很长的几句话,非常适合在学习学累了或是在睡觉之前来上那么几句。呵呵,记得我在宿舍朗读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摇头晃脑,抑扬顿挫之声很自然的就流露出来。感觉就好象吃火锅就应该光着膀子,吃西餐就该温温尔雅一点,读古文就该读的饱满,这样才有味道。刚开始每次我读的时候,宿舍兄弟们都说,唉~又来了。不过,读上了那么几次,大家都觉得能听的有点收获。甚至有几次,我忘了读了他们都提醒我说, 哎,给大家整两句! 呵呵,虽然这阵子忙着考试好久没读了,不过每当我一个人静下心来得时候,总是不自觉的去想里边的话。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道德经有感

读《道德经》有感

常言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在浩瀚的宇宙里,恒河星系变化无数,万物衍化层出不穷。在中国秦岭一带,那里山峦迂回曲折,云雾飞卷奔腾,令人遥想起天地之间的灵气,汇集于终南之巅。山上有台,其名楼观,传说是老子著《德道经》之处。

老子所说道,是非永恒之道,老子所说名,是非永恒之名,万物玄奇,要常怀“无欲”之心去谛听和体会,才能洞悉和领悟。我幼时读书不求甚解,并不了解何为“道”,随着年纪增长,阅历增加,才发现,“道”并不能用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去定义、去约束。孔子之道,或许是“克己复礼、仁孝忠义”;孟子之道,或许是“民贵君轻、得道多助”;墨子之道,或许是“非攻兼爱、天志明鬼”;韩子之道,或许是“名实相符、强法强国”,百家学说,就是各学术派别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印证自身所求之道。在大争之世,富国强兵的“兵、法、墨”大行其道;在和平盛世,儒学成为教化万民,统治万民的礼法宝典,我怀求知之心去阅读、去领会,发现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思想并非是格格不入的,只是有其历史局限性,在看似悖逆的思想背后,同样都是为适应时代需求,不断探索事物真理的热情和决心。

老子所说道,是一种包罗万物,统治万物的宽容之道。道是宇宙的本原,同时又是宇宙发展变化的动力和其发展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作家马鸣谦在他小说《隐僧》中提到:“无论我们要寻找的是什么,事情的本身才是我们立身的根本”。我们需从忙乱的社会和纷乱多变的哲学中剔除后续繁复的衍生物,找到事情的本原,面对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七大苦”时候,不惊、不怖、不畏,以堪破、放下、自在的心态看待自然规律,才能体会老子的宽容之道

并非是消极无为,而是更宏观、更客观、更理性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为苍白的人生添上更多色彩,才能以一个卑微传递者的姿态,用领悟到的无染、无贪、无着的智慧,帮助更多人看见自身的正能量。

老子所说道,是和谐之道。人有捭阖,世有阴阳。阳为捭,阴为阖;健康为捭,疾病为阖;长生、富贵、荣耀、安乐、利益、希望为捭,死亡、贫穷、毁弃、痛苦、损失、失望为阖。老子用其无上的智慧和阅历由己及人,推演阴阳,洞悉捭阖,以“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印证了自然之道,也即宇宙万物生克变化之理。万物或捭或阖,或捭中有阖,或阖中有捭,都可效法阴阳变化,凡朝积极方向的谋划,均叫捭,凡朝挫败的方向去谋划,均叫阖。事物均具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只要收敛浮华,归于笃实,厘清现实差距,便能逆转局势,窥见看似渺茫而无象的光明,最终赢得湛然明朗的前景。

…… …… 余下全文

篇四 :《道德经》读后感

读《道德经》有感

计科80 王林森 2008012317

《道德经》阐述了老子的主要思想,主要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老子对道、德的理解,在首章首句就阐述得非常清晰明显,气势磅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他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老子眼里,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言的,而“德”为具体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很有其独到性。现在看来有些观点很幼稚,但在当时的背景下,称之为高瞻远瞩也不为过。他的一些阐述,让人很容易看清他思想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东西。

…… …… 余下全文

篇五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鲁迅曾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这无疑是对老子高度的赞誉。的确,老子作为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间万物的奥秘,展现了人生别有洞天的崇高境界。欲言其言,先言其人。同孔孟一样,老子被奉为中华文化史上的圣人,在2000多年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他的一些思想还一直被我们实践着,追求着。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老子思想精华的凝聚体。它告诉我们,凡事要取法自然,只有取法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摆脱痛苦与烦恼;它告诉我们,“一”为万物之始,得“一”便可得所有;它告诉我们,祸福相扶相持,无中可以生有,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它告诉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它告诉我们,“功成身遂”,面对成功,面对金钱、权利的诱惑,不要迷失自我??老子以其文约义丰的短短五千言,教给了我们道的哲学,教给了我们处世之道,教给了我们治国之道。

老子教诲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宇宙间的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对立中存在,在对立中发展的。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正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如果世人对于美、善的认识改变,那丑与恶的标准也就变了,正如难易相对、长短相对一样。所以,世间没有绝对的真善美,也没有绝对的假恶丑,有时,不好的事情不一定就是坏的,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另有一番天地。

老子还教诲我们物极必反,所以,强者要学会收敛光芒,以弱者居之,正如“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也就是“强者下,弱者上”的道理,强者鹤立鸡群,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而弱者则不然,所以,人要学会收敛自己的光芒,学会韬光养晦。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道德经有感

读《道德经》有感

其实,在道家著作之中,我最先接触的是南华经,很是喜欢其中的超凡脱俗之意,沉湎其中,妄图把那些污浊的尘土气洗涮掉:可谓年少不知事,一心向逍遥。但随着年长,却发现因果为经,尘缘为纬,经纬编织成网,早已将我缚束。带着镣铐跳舞,感觉实在自欺欺人。读了几日道德经,仿佛看到了一条金光大道~逍遥游修心,道德经修身。但资质有限,不能贯通全文,只能取其较易懂者,浅谈所悟。

无为才能无不为 人活在世上,要做你该做的事情,不做你不该做的事情。这件事情该你做,你做了,是最自然不过的。就好像你走在街上,一个小孩在路边滑倒了,你装做没看见,走过去了,你能够安心吗?这时,你上去把孩子扶起来,乃为最自然的事情。不做才是不自然。亲人重病,你说我放得下,不闻不问,这是推卸责任。 那么,什么是不该做的事情呢?

首先是从道德上讲,你不应该做的,你做了,会非常不安。有些事,从历史的安排上就不该你做,你硬要做,费了很大的力,还是做不成,这也是不该做的。 人们经常在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浪费了精力。好比上班坐公共汽车,路上交通很拥挤。这时,有人就沉不住气了,长吁短叹,一会儿看看表,一会儿看看窗外,只怕误了自己的事。其实,你着急也罢,不着急也罢,车该怎样走就怎样走,你着急也是这个速度,不着急也是这个速度。你已经做了该做的事,你按计划上了车,至于车是否误点,不是你能控制得了的。这种累,就属于多余支出。 此外,一个人本来数学很好,却非要当作家,这件事不该他做,他硬要做,费了半天劲,做不成还伤了自己。郭晶晶跳水世界第一,但你一定要她去打网球,肯定不适合,也不会出成绩。同样,让李娜练体操也不合适。这种显而易见的例子一看就很明白。但生活中许多人都在犯这种错误:勉强自己做不该做的、不能做的事情;勉强的结果,事情做不成,自己还要受伤害。

无为是一种高境界,是放下一切执著的境界,并非什么事都不做。刚出生的

婴儿还会吃奶,还会啼哭,何况成年人?当你放下一切执著之念,才能做到本心清静,才能真正“有为”。什么事都不做的境界还要修炼吗?要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的一生有多少事是应该做的,有价值的;有多少事是不该做的,是毫无意义的。只有认清了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才能真正做到“无为”,也才能真正在那些该做的事情上“无不为”。

…… …… 余下全文

篇七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鲁迅曾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这无疑是对老子高度的赞誉。的确,老子作为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间万物的奥秘,展现了人生别有洞天的崇高境界。欲言其言,先言其人。同孔孟一样,老子被奉为中华文化史上的圣人,然而,他又不像孔孟那样被大家所熟悉了解。提到老子的生平,就连大历史学家司马迁都对此感到疑惑。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在当时,老子即是一个颇有声望的智者,相传孔子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后来由于周王室的衰弱和不断内乱,老子感觉到悲愤然而无能为力,决计弃官归隐,跨青牛而去。行至函谷关,关令尹喜得知老子的德才,请老子留言,老子遂疾书五千言,即为后人所见的《道德经》,这也我们常说的“紫气东来”。然而,关于老子的其他事迹,却无迹可寻。关于老子的卒年,更是无从考证,有人说他活了160多岁,有人说他活了200多岁,只能说,老子大概很长寿。就是这样一位充满神话色彩的智者,在2000多年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他的一些思想还一直被我们实践着,追求着。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老子思想精华的凝聚体。它告诉我们,凡事要取法自然,只有取法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摆脱痛苦与烦恼;它告诉我们,“一”为万物之始,得“一”便可得所有;它告诉我们,祸福相扶相持,无中可以生有,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它告诉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它告诉我们,“功成身遂”,面对成功,面对金钱、权利的诱惑,不要迷失自我??老子以其文约义丰的短短五千言,教给了我们道的哲学,教给了我们处世之道,教给了我们治国之道。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告诉我们,道是看不见、听不见、摸不到,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一种存在。道是宇宙的起源,是万物的根本,是“先天地生”的一种物质。“大”是道的本质,道广大无边且周而不息,遍及整个宇宙。老子认为,道是自然生成的,它向自然学习,效法并顺应自然,所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归根到底,万物都要取法自然,回归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做到无所为而又无所不为。道是一种很玄妙的东西,即使我们看不到、听不到它,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存在我们的身边,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违背了道,就要受到惩罚,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 余下全文

篇八 :《道德经》读后感

从《道德经》得到的启示

摘要:《道德经》,一部千年前的作品,一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智慧被人人津津乐道。老子在书中阐述了“自然”的法则,包含了许多的优秀品德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揭示。对于当今浮躁的社会,老子的思想或许可以指导我们体会到不同的生活。

关键词:老子;道德;社会;生命

一提道德经,就著名的就莫过于第一章的那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于一开篇就向我们阐述了“道”。“道”是无法定义的。老子又用之后的篇章来给我们阐释了“道”。“道”,其实就是万物的自然法则,它基于世间产生,又作用于世间。在外国,人们大都信教。每个教都有自己的“主”。它们都与中国的“道”不同,“道”并没有一个信奉的“主”,“道”不可琢磨,却又在影响着我们,这更能激起我们不停的探索未知的“世界”。 《道德经》里面包含了许多优秀的品质与美德。而这些品质与美德却是我们现代社会越来越缺乏的东西。

老子说: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不行、不见、不为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只是希望人们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要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判断。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加深, 人为了自己认识事物的方便常常给事物加上各种各样的名目和限制,这样可以提高认识的速度,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被灌输了许许多多的思想,于是,我们的观念中形成了十分强烈的是非观,任何事情总是想要去寻求一个标准答案。其实,这是我们再以他人的眼光看世界,以一种绝对的,缺少批判性的固定思维去生活。这导致我们失去了许多的创造力。老子说的“不为而成”,就是要抛弃自己,甚至是别人的固有观点,以认识世界的本质为宗旨来进行思考。只有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双眼来认识世界的时候,我们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才能对世界有更深的认识。因此,现代社会需要更多的探索性课程,而不是整天的经验传授。

老子说:用其光,复归其明。几千年前,老子就教导我们,要学会感恩。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感恩变得是如此的廉价。为了利益,可以出卖任何人,不管他以前对于你有怎么样的恩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做一个懂得感激的人,老子给了我们两个建议。第一,“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在这里,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有些人不懂得感激,原因就在于利欲熏心。他们只是利用别人的帮助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然不会怀有感激之情。第二,“见小阅明,受弱曰强”。有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不懂感激,而是忽视了别人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