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

时间:2024.5.2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

在学教育基础学时,刚开课,徐老师就推荐了五本书让我们都阅读一下,选择其中一本来写写自己读完后的感想。我选择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在这里分享一下自己阅读后的小小感想。

在阅读之前首先要对作者有简单的了解。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的许多教诲是每一名教师都曾经领略过的。读了他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真真的是获益匪浅。这本著作是用独特的艺术形式:道德教诲的形式写成的。其内容涉及到善与恶、义务、奉献、尊严、自由、责任心等教育理论,他认为一个人从小就应该培养和发展在道德上具有初步思维和道德活动的能力。在他写的书里,写了许多他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例子。这些例子让读者在阅读时很好的就理解了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

读完后会对教育工作者重新有了很大的感触、想法。支撑着我们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文章中举了很多的例子,每一个都使人印象深刻,感触良多。作者指出: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做人,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机械的。

我是一个幼儿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3-6岁个性差异、性格迥异、可爱天真的孩子, 这些祖国未来的“花朵“们,都是一个个温室里的花骨朵。他们还没有感受到外界、大自然风吹雨打的洗礼。都是美丽而又脆弱的。又都是独生子女,时刻受到大人们无私的宠爱和过度的保护,因此这些小小“花

朵“们就会普遍出现不会表达“爱”、不会相处交往、不和群、孤僻骄傲等等各式各样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和解决,将直接会影响到孩子长大后的生活、工作。对他们来说这无疑是很恐怖的事情。我作为一位幼儿教师瞬间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要。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恰恰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

幼儿园的课程是丰富多彩的,“爱的教育”要点点滴滴、时时刻刻融合在每一天与孩子的活动中去,教师要思考利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孩子学到这些道理,比如孩子用孩子喜欢的故事、儿歌、动画等等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孩子理解、学会关爱他人。让他们明白关爱他人是现代社会中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真心的关心他人才能把自己融入到周围人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相互提高。学会帮助他人,也就学会了关爱自己。虽然他们不会明白这些大道理,但是小小的他们还是会在与老师、同伴的交往中学会“有爱”。教育幼儿园的孩子,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时刻起到榜样作用。才能更好的使幼儿了解、学习、模仿。

在读了这本书后我对怎样更好的处理孩子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回想以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有的处理就不是很好,看到作者写的各种例子,真是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是个很伟大的人,他把“爱”时刻揉碎在教育中。不管是表扬或是批评孩子都没有离开这个“爱”字。他对“道德”的教育更是摆在了最前面。这是要让孩子从很小时就开始培养,孩子从小对‘道德’的认知很少很少。对孩子进行正确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正是我们幼儿教师的神圣使命。

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教育中很多的建议,每一条都提示着我怎样作为一位合格的教育者,并要将它们铭记在心。他说:育人先育心。要像爱护最宝

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要记住,你给人们带来快乐就是你最大的快乐。我们教育的人,不管他是个多么“没有希望”和“不可救药”的钉子学生,他的心灵里也总有点滴的优点。而老师就是把点滴的优点发掘出来并放大。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人在为他人的幸福着想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而教师的爱,最重要的是为了学生获得知识,若是学生懂得了这些,自发向上,成绩自然就好,成绩好了,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也会感到更加快乐。期待着爱的气息包围着每一个学生,期待着爱的教育布满整个校园,期待着我们的世界成长起来的都是真真正正的人

天底下最光辉的老师们用自己力量去大胆的,无私的爱孩子们吧,即使他暂时不能理解你,相信终会有一天,他会明白你的爱。就像作者说的那样“爱是永恒的!为了你的学生总有一天如你爱他一样能去爱别人,为了这世上的人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关爱,请你爱你的学生吧!”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的:“爱别人就等于爱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当你培养出具有爱心的孩子,他就会对教师的爱很敏感,并以好心还好心;让你的学生成为大爱,博爱的人,让你的学生因内心善良而快乐,作为老师的你不也会更加快乐吗?

2013级 53号 马璠


第二篇:读书有感


读书有感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解决了我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的疑惑。苏霍姆斯基是我喜欢的教育家,有多年乡村教育经验,实行爱的教育。共分53讲,是苏霍姆斯基关于道德教诲的一本著作。每一讲都从一些教育事例出发,娓娓道来,文笔流畅,由浅入深,读起来并不枯燥。本书中一个主要观点是,学校教育首先要教学生怎样做人。生活处处皆学问,先学会做人后做学问,这和平民教育家陶行之是一样的思想。苏霍姆斯基长期在乡村教学,书中,他经常带领学生观察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对美的细微感受。一个对大自然有着敏锐感受的学生,用心去观察培植一种植物生长的学生,对周围人身上的快乐和伤痛是会有敏锐感受力的,他们会更好的学会体贴同情善良这些美德。苏霍姆斯基也在一些小的教育事例中,谈怎样培养学生勇敢正直,学会如何与不好的事情做斗争,懂得在需要作出牺牲的时候而奉献自己的力量。苏霍姆斯基也谈到教师语言在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读苏霍姆斯基——兴趣的秘密何在

把课上得有趣,是每个老师想达到的,这样可以活跃气氛,吸引孩子的注意

力,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孩子吸收营养。

但是如何才能把课上得有兴趣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

到骄傲。

也就是说学生情绪的高涨和激动是因为自己参与了学习和思考,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而我们有的课堂学生看起来十分激动,情绪也十分高涨,但并不是因为参与到学习中。如在找座位这课,老师设计了如果学生在黑板上画的教室座位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贴一颗星星。教室里可热闹了,这里也在叫:“老师,我来!”那里也在跳:“老师,我!”热闹的背后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为了得到那颗“星”。再如一个小班活动课,认识身边的物体。课前,老师准备了丰富的食品,有花生、苹果、梨、还有一个大大的橘子,上课开始,老师把孩子们排成几队:“谁先抢到这些物品,并说出它们的名字,就属于谁!”哇,百米冲刺的速度,抢啊!先到的抢多些,抢大的,后到了就什么也没有了。这些孩子有兴趣吗?非常有!但是兴趣的背后是什么呢?一个生字教学的片断:一棵大大的苹果树上,结满了红红的苹果,每个苹果身上都被贴上一个生字。老师要求,你喜欢哪个果子,把这个生字读对了,果子就送给你。一时间,孩子们争先恐后,生

怕被老师叫不到,后边的孩子就得不到苹果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离开了脑

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

让我们的课堂多一点实在,少一点浮躁。

铅华洗却见淳朴 固本强基是本真

——关于小学语文“深化”的冷思考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追求“华丽”还是“质朴”?公开课上的深度设计创意是否能成为一线老师的教学宝典?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教师只有蹲下身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握好目标制定的合理度,问题设计的适宜度和课堂语言的和谐度,还小学语文“小”、“语”的本真,着眼于固本强基,才是构成“语文味”的全部。

【关键词】深度语文 固本强基 和谐 适宜 合理

相信当过语文老师的同仁们都会有同感:上语文课难,上语文公开课更难。现在的教师,课听得多了,眼界也高了。如果没有引人入胜的课堂语言,独具匠心的文本解读,另辟蹊径的教学设计,很难赢得掌声。于是追求华丽与深度挖掘的“课堂秀”成了小语教坛一道风景线。公开课是星星之火,往往容易形成燎原之势,于是许多课堂又开始成为教师的个人舞台,孩子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共鸣越来越少。这样的深度,看似高深,实则是另一种灌输,不应该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追求。笔者以一个一线普通语文教师的视角,来呈现这样的一些问题,并与大家一同思考商榷。

小马负重何以堪——教学目标的合理度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是语言文字训练的的导向,也是教学的起始和归宿。如果目标预设过高或过低,都只能是事倍功半。我们不难发现,不少教师在设计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时,常常不顾学生的学情,不切实际地任意拔高目标。学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在一次地市级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一位年青教师接手了人教版第三册《古诗两首》之一《回乡偶书》的教学任务。上课老师与几位参与研讨的老师聚在一起讨论教学思路,产生了意见分歧,大致有如下两种教学思路:

思路一:1、初读古诗,扫清文字障碍。2、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反复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古诗,可以演绎成拍手歌,也可以像古代诗人一样摇头晃脑拖长调读,还可以用唱读等等,通过练习展示,让学生乐读古诗,在反复诵读中提升语感。)3、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生通过看图说话,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通过图片解决难点词语“少小”、“老大”、“鬓毛衰”的意思。4、师有感情地描述古诗场景,学生闭眼想象画面,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同学听。5、创设情境,师生共演,初步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情感,以及回到久别后的家乡时那种喜悦的心情。带着这种感受,有感情朗读古诗。6、拓展阅读回乡偶书之二,略微渗透诗人回乡后看到物似人非从而悲从衷来的复杂心情。

对于思路一的设计,好多老师的反对理由是:赛课活动要想脱颖而出,设计应该与众不同。兄弟选手可能都把《回乡偶书二》的拓展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我们就放在最前面。二年级的学生,会读《回乡偶书一》已经不是难点,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诗意的感悟上。思路一的情感目标定位只停留在诗人热爱家乡与久别回乡的喜悦心情上,显然是不够的。弄不好评委会认为我们没有研透文本。只有带领学生透过字里行间,揣摩诗人回乡的时候复杂的心情并通过朗读来体现这种心情才是当务之急。于是有了思路二的设计。

思路二:1、赏读《回乡偶书二》,初步了解意思。2、初读《回乡偶书一》,扫清文字障碍,理解“少小”和“老大”的意思。想像诗人小时候在家乡的田野、山岗、小溪等地玩耍的情景,体会对家乡的思念。3、理解乡音的意思,抛出问题:诗人离开家乡几十年,改变的是什么,不改的又是什么?通过改与不改,体会诗人回乡感觉物是人非,人生易老的复杂心情。4、师生共演“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体会诗人看到儿童时欢快的心情,指导朗读出这种心情,再引导学生想像,诗人听到儿童说不认识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再带着这种惆怅的心情朗读这句诗。5、回读全诗,谈感受。

两种思路一比较,不难发现第二种思路的目标定位比第一种思路要高得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意识地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标》中第一学段对于古诗教学的要求是: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古诗中陌生而遥远的思乡之情,错综复杂得连诗人自己也不能尽言的关于人生易老,物是人非的感慨又岂是二年级的孩子所能体会?他们最需要的是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在反复诵读中展开想象,借助图片,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从而会读,悦读古诗。(二年级的小朋友能体会出诗人思念家乡,回到家乡喜悦的心情已经很不错了。)如果教师把目标定得高不可攀,孩子们就像负重的小马,很难轻快地跑起来。如果有人逼着赶着让它跑,虽然能够跌跌撞撞地走一段路,但不要多久就会累倒在路旁,凭你怎么叫唤,它也不会再想爬起来继续往前跑。

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高目标,会使学生学习语文产生畏惧心理,教师的一厢情愿只能是拔苗助长,有害无益。《人民教育》的赖编辑在《回归文本,回到语文的地面》中就尖锐地指出:“有些语文老师在课堂开放以后,出现了教学目标迷失的现象。”我们只有照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文本特点、学生特点制定合理的目标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才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才是有效的教学。

曲高难和谁知音——课堂语言的和谐度

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理念鼓舞了多少小学语文教师。的确,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语文教学亟需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师亟需诗意水的滋养。然而许多教师曲解了“诗意”的内涵,以为把课堂语言诗化、文学化、高深化就是对诗意语文的诠释。华丽的语言外表似乎成了师者内蕴深厚的标志,忽略了学生对这种课堂语言的接受度与认可度,师生之间的对话蒙上了不和谐的阴影。请看以下教例:

一位教师在试教人教版第六册《他是我的朋友》的时候,以这样的一段诗来揭题:朋友是琴,演奏一生的美妙。朋友是茶,品味一生的清香。朋友是山,信赖一生的伟岸。朋友是水,荡漾一生的清澈。毋庸讳言这段话很诗意,很美。但是仔细品一品,我们不难发现,要想理解朋友之间的友情与琴、茶、山、水的关系,需要多么丰富的阅历与文化积淀。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语言信息就像需要破译的密码,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琢磨它,听起来自然是一头

的雾水。这位老师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第二次试教的时候,这段话改为:朋友是下雨天为你撑起的一把伞;朋友是雪中送给你火热的炭;朋友是病床前一声声亲切的问候;朋友是做错事后鼓励改正的老师。同样是诗意的语言,因为教师充分估量到了学生可以触摸的高度,从而以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为背景,用孩子们能产生情感共鸣的语言来表述。孩子们的心自然会激荡起层层涟旖。果然,在品读到“他是我的朋友”这一段的时候,有些孩子就能运用教师揭题时的部分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但语文教师不是伯牙,孩子们也不是钟子期。教师曲高和寡,责任不在于孩子们不解才情,而在于教师没有良好的角色定位。教师课堂语言的状况直接决定着诱导、渗透、感召的力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的语言问题是一个事关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成败的关键性问题。课堂语言应饱含教师对教材、对学生的深厚情感,言之有度,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通过师生对话产生和谐美妙的共振。只有当我们的孩子能动用自己的感受、视像、想象、情感、直觉、灵性,感受得到教师语言的气息,触摸得到语言的肤温,掂量得到语言的体重。久而久之如春风化雨,甘霖入土,点点滴滴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内化为孩子自己的库存语言,为听说读写打下更坚实的基础,这样的课堂语言才是有生命的鲜活的真正“诗意”的语言,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舞至高处不胜寒——问题设计的适宜度

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一个优秀的中华民族,致使我们的母语学科——语文,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系统,更积淀了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文本就有了深挖的无尽潜力。文本的深挖表现在课堂上,常常就是课堂问题设计的深挖。然而对文本的挖掘是不是挖得越深越好?我觉得不尽然。崔峦老师说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怕听课老师认为自己钻研教材不深,于是对文本的人文性进行深刻地挖掘,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语文教学被弄得人为的复杂化。

去年观看了窦桂梅老师《晏子使楚》的教学实录,深深地为窦老师精彩纷呈、充满哲思、飞扬激情的语文课堂所吸引。然而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老师,看完精

彩之后,却又有了自己的思考:当窦老师以“外交官”、“历史学家”的评论为燃点,抛出谈尊重与智慧这个大问题的时候,孩子们的回答却告诉我们,他们无法理解窦老师所要提炼的大尊重,大智慧。请看教学实录片断:

师:今天的一位外交官却这样认为(课件打出):晏子的语言,虽给人的感觉是有理有据,但感觉是在做语言游戏。逞口舌之能进行外交对话,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也获得不了真正的尊重。 —— 某外交官

师: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己默读,静静思考一下,发表如下观点:(板书以下) (赞成/ 不赞成/ 说不准)

生:我说不清。这位外交官考虑外交的含义,晏子如果得罪了楚王,楚国和齐国之间就会有矛盾,所以,晏子必须“绕口令”。不过外交官的话也有道理,晏子有点逞口舌之能。

生:我怀疑这位外交官有些忌妒晏子的才能。(众笑)

师:有意思,我相信,你理解的妒忌是说晏子在你的心中——

生:神圣不可侵犯的。

师:人家有不同的意见,你就说是忌妒,是吗?(教师表情带有不同意该生意见)

生:??是。(学生挠头,不好意思了)

师:我尊重你的意见,但,我更相信你的观点不一定代表最后的观点。 ??(大部分学生的发言因为篇幅省略)

师: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我们尊重你们的意见。有的同学不赞成,有的赞成,有的说不清。我们的确要思考:越说不清就越需要我们去说说看。如果说晏子的话感觉是语言游戏,那么,晏子的智慧肯定不仅仅停留在语言的技巧上,那么,晏子的真正智慧在哪???

接着窦老师引导学生从“看了看”来感悟,并插进了《胯下受辱》的故事来诠释晏子的大智慧。耗时十多分钟讨论出最后教师满意,但大部分学生不一定太明白的道理:“沉着是睿智的保证,勇敢是赢得尊重的前提。看似简单的“看了看”,让我们看到了小个子晏子的大智慧。也就是从这‘看了看 ’,才使晏子的话有了底气,这是超越了晏子脾气和性格的勇气!”(引用窦老师原话)窦老师的小结总算让大家明白了她费尽心机、耗时耗力解读的大智慧、大尊重就是这

么一回事,真是迷雾重重,犹抱琵琶半遮面呀。如果问题换成“晏子除了口才好,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仰的?”显然这样的提问通俗普通,好像上不了公开课的台面,然而相信不用多久,什么沉着呀、勇敢呀、机智呀都会被我们聪明的学生们有理有据地拾掇出来。学生们也不会被玄而又玄的“真正的智慧”、“真正的尊重”所困了。

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等人多年前对小学语文有这样一句论述:“语文姓语,小语姓小。” 这句话道出了他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定位。“语文姓语”,明确了语文的工具性,认定了教会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小语姓小”,明确了小语教学的基础性,认准了小学只是语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我们上的不是鉴赏课,也没有必要去挖掘文本蕴含的微言大义,而是要从实践意义上去培养他们最起码的运用语言的语文基本功。丁培忠老师也讲过:“从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角度讲,对一些典范的作品,只要牢牢地记住即可,不可能也不需要让他透彻地理解。一味地追求理解深透就可能导致繁琐的分析或倾盆大雨式的讲解”。著名作家巴金老先生也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很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是怎么回事。是呀,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必须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小学生需要学习的是课本中原汁原味的东西,不是关于课本的那些零碎枯燥的东西,当然也不是将课文挖深挖透,追求课文的“另类”解读。

我们面对的是普普通通的良莠不齐的孩子,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也追求这样那样的“深度”,那我们课堂有限的时间、空间中,听、说、读、写这些学科名片又如何能够落到实处呢?真实的语文课堂应该为生命奠基,应该立足教材、立足课堂、固本强基,我们要通过语文的实践活动(听、说、读、写等)来完成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识字、写字、阅读、积累、说话、习作、习惯等)而这才是构成“语文味”的全部。作为战斗于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只有牢牢把握教学目标定位的合理度,课堂问题设计的适宜度和课堂语言的和谐度,才不会导致曲高和寡,让我们的孩子高处不胜寒。置之“度外”的课堂秀是缥缈的,和谐相生,质朴真淳的课堂才是真实的。

更多相关推荐: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做有爱心的人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张文秀红枫一小寒假中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著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本书后感触很深启发很大工作三十余年来常常沉思困惑爱的教育是什么教师的职责又是什么呢有些事物不但有其实质的内容就像教育...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诲是每一名教师都曾经领略过的最近我读了他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获益匪浅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同作者的其他著作一样是用独特的艺术形式道德教诲的形式写成的其...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吕刚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不断的汲取知识不断的完善自我每当假期来到便是我们自我充实对的最佳时机这个假期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感悟颇深期中一条便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ltlt怎样培养真正的人gtgt读后感读过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令我获益匪浅我深深的认识到为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姐妹在花园里玩耍她...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怎样培养真正的人gt读后感一从事教育工作作为教师我们的职业是培养人这么多年来一批批的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下成长到底我们培养的人算不算是真正的人怎样才能培养真正的人带着这些疑问选择了苏霍姆林斯基...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曾丽当我的目光触及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时心中荡起震颤的喜悦与激情满怀着崇敬与爱戴一气读完了这部著作这位老人痴情着心爱的教育事业用崇高的品格和对教育的痴情点燃人性的灯盏照彻教育者的心底这部书是一...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后感桑杭小学杨雪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明白一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能具有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或是痛苦的能力进而才有可能把他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有爱心的善良的人爱是教育的永恒d...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南昌县八一中心小学龚苏爱最近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其中有一篇文章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读后颇有感触一名教师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尤其是...

读后感——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最近我研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我颇有感触书中说你作为一个人生了下来就要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真正的人要有一种精神人的精神这种人的精神会在信念与情感意志和追求中会在对待他人和自己本人的态...

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读后感

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读后感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读后感培养一个真正的人暑期里我看了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这本书本书作者孙云晓是当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曾以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他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影响重大如教育的秘诀是真...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

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读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有感最近我读了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这本书感触颇多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这本书是由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自身教育实践经验所总结出的一本经典的教育类书籍这也是苏霍姆林斯基所...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书报告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书报告基本信息一该书又名共产主义教育伦理学二著者苏霍姆林斯基三译者蔡汀四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出版日期19xx年05月六页数328页作者简介苏霍姆林斯基19xx19xx是苏联当代最有名望的教育...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读后感(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