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 读书笔记

时间:2024.5.8

道德情操论 读书笔记 简介

第一篇 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章 论同情

同情是存在于人的本性、不会完全丧失的东西,我们总是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去感受别人的感受,通过我们的感受来推测别人的情绪。

同情表达适用于很多场合,不只是怜悯,可怜。

然而并不是每一种激情都会引发我们的同情,我们的同情更多是由于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的。

人们由看到的情景生发出的同情并不一定是与当事者是一致的,人们会带着现有的理智与判断力进入假想的同当事人一致情景中,假想自己的感受,比如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其本身就来源于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的假想的同情。

第二章 论相互同情的愉快

同情被看做是一种认同或赞赏,是可以使人愉快的情感。

与他人感情的相一致或者是相背离并不是产生愉快和痛苦的唯一原因,但在某种场合下经过暗示,几乎可以成为当时唯一可以接受的合意感情来减轻痛苦。

倾诉不愉快的渴望远高于倾诉愉快的渴望,倾诉不幸,并不能使痛苦被分担,但被同情的愉悦弥补了这种悲痛,不被感兴趣才是真正的残忍。

我们可以允许同伴不认同我们的朋友,但绝对要求同伴反对我们的敌人,相比于爱和欢乐,令人痛心的情绪更需要同情来安慰。

我们在同情别人的过程中也可以感受到愉快,但如果对方的情绪超出了我们设身处地的想象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我们会认为他们失去分寸

第三章 论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意的方式 及第四章 续前章

在所有场合,我们对客观对象研究中注意到我是如何受到影响,会参照自己的情感标准和尺度来判定当事人的行为是否合宜

赞同别人意味着他们同自己的意见一致

在一些我们没有产生同情这种情感的场合,我们通过在以前的经验中得到的一般规则,纠正我们的不合宜的情绪

我们来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合宜的时候,主要从它产生的原因和它意欲产生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两方面分析,我们的唯一的判断尺度依然是我们的价值标准,我们自己的各种官能是判断他人相同官能的尺度

通过自己的情感判断别人的情感主要在以下两种场合:第一种,意识及其情感的客观对象对产生情感判断的人没有任何特殊关系时,我们和同伴会从相同角度观察它们,如若某人由于一些天赋或分析能力或知识水平等在形成情感时注意到了更多,我们会产生钦佩之感,他们往往会对我们产生引导作用;二是对我们中的某人有特殊影响时,我们很难站在同一立场上来看待客观对象,并且我们不能宽容在这种情况下的对立。

尽管旁观者会尽力把自己置于当事人的处境中,尽管人类天生具有同情心,但是人会下意识的认为自己是安全的,对于产生同情的处境的想象是暂时的,很难产生真正的同情。

当事人渴望同情,但他只有把自己的激情降到旁观者可以接受的程度才能得到此种安慰。当事人与旁观者之间会进行角色互换,其所感受到的激烈程度会降低,所以交际特别是与陌生人的交谈会更有利于我们恢复镇静。

读后感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所讲的同情,在我理解是一种感同身受。我们见识别人的境遇,并通过假想得到自己身在其中的感受,以此来推测他人,并感受对方的激情。我们人永远也不会知道超出我们自身的东西,无论再怎么设身处地的去感受,无论你们是多么亲密的关系,你永远也体会不到存在于你之外的人的真正感受。我们大多数情绪反应都来自于我们的想象。我们很乐于接受同情,并且也会尽量付出同情之心,同情被看做是一种认同,有时候可以是一种赞赏。我们需要来自外界的承认与肯定,这会让我们产生自信与愉悦,使我们可以暂时的战胜心中的孤独,虽然这种孤独感与生俱来,但我们总是没办法与之融洽相处,同情在一定程度上即是我们对抗这种孤独的产物。我们对同情与被同情这件事乐此不疲,然而我们能从这种情绪中得到什么呢?一个人的苦痛永远不会被另一个人所分担,倾诉苦痛不仅不能解决问题,不被理解或者由此延展反倒使我们想起更多值得悲哀的事来。尽管为这倾诉本身就已产生了巨大的痛苦,然而我们同样可以在倾诉中产生被同情的快感,同伴的赞同或鼓励的话语,会熨帖我们的心,让我们产生不再孤独的假象,所以即使倾诉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我们的确在倾诉中体味到快感。所以即使同情本身并不能产生什么实际效用,但这不能改变它受青睐的特性。

我们用以同情他人的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的想象与自我情感,在这一方面,我们唯一的判断标尺便是我们自己的感情,这其中难免会有失准横,毕竟我们不是圣人,我们总会犯错,更何况是用以衡量感情,这么一个难以判定的东西。所以当我们在评判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得宜的时候,我们应更多一些慎重,多一些思量。太过于主观个人的评判对其他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说,我们也更应该在乎我们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不是一味的希望

别人满意,要求自己的行为得宜,他人的价值尺度并不能成为评判我们个人行为的标准,同情无外乎是一种来自他者的情绪,就像我们的感受之于别人的行为,并没什么实际效用,我们完全可以获得更自在点。


第二篇:《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读后感

第一卷 适当感

1.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

同情,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感情,而不只限制于同情心,这个抽象的概念

2.眼睛是人身上最脆弱的器官,无论强者还是弱者的,都一样脆弱

眼神是最不易伪装的地方

3.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旁观者产生于当事人一致的情感,这些情感,包括了震撼人类心灵的没意见激情。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激情往往在瞬间从一个人身上传染到另一个人身上。明显流露的大喜大悲的情绪很容易在旁观者心中激起共鸣。

4.有时候一些情绪,如果我们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就不会接受它。

也许舆论上对于陈光标的行善行为的批判,正是因为对于陈的做慈善的感情出发点的未理解或是不接受,也许这就是慈善在人心中的缺失的表现

似乎人们天生就对愤怒这种感情抱有反感,因而如果不知道发怒的原因,大概都会持反对态度。

与其说我们对别人产生同情是受到对方激情的感染,不如说是由产生这种激情的环境引起的。在人类可能面对的种种不幸中,丧失理智可能是最为可怕的一种。对于那些敏感又善良的人来说,他们比别人更害怕这种灾难的降临。

人们产生的对别人的同情,出于对对方所处的情境的想象,并将自己身临其中

5.对死亡的恐惧,成为人性中最根本的一项原则。他一方面破坏着人的幸福,另一方面还人类以公平;它一方面让个人痛苦不堪,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捍卫了社会。

6.对不幸的人的最大侮辱莫过于轻视他们的不幸,对他们的不幸充耳不闻

如果你们不与朋友一起分享快乐也就仅仅被看作缺乏礼貌,但是倘若你们不能神情庄重地倾听他们的苦恼,那就真的是不近人情了

最能让人感到宽慰的事情莫过于找到一个愿意倾听他们不幸的对象

7.爱给人带来喜悦,恨则让人产生不快,独享快乐应该得到理解,独自承受不快却显得艰难。因此,虽然我们希望朋友分享我们的快乐,但更渴望他们理解自己的不幸

假如我不能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他安慰,分担他的痛苦,那么相较于与他同甘共苦来说,我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朋友。然而千万不可因此就在朋友面前肆意表达自己不恰当的情绪。

8.如果旁观者的情绪与当事人的完全一致,他就会认为这种情绪是得当的;相反,当他设身处地的体验这种情绪时发现自己的感觉与当事人的有出入,那么很自然地,他会觉得当事人的反应有些过火了

我们赞同别人的意见,实际上往往是因为这些意见符合我们的看法

有时,我们在理智上赞同一件事,但是感情上的反应却不完全合拍,很多时候我们表示赞成的同时内心没有一丝同情

人们的行动是由内心的情感引起的,并且决定了行为结果的善恶是非。我们考察一项行动的时候无非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产生它的原因或者冬季,另一方面是他的目的或后果。

9.我们最初在肯定别人的见解时往往并没有考虑它的效用。只是因为感觉他正确的当,实事求是地表示赞同。毋庸置疑,我们觉得比人有眼光只是因为他们的看法正合我们的意愿,此外别无其他原因。同样,我们最初对别人的品味表示赞同也并不是因为他有用,而是他公允精到,恰如其分。评价其功用只不过是事后的想法。

10.虽然人类生性慈悲,但也不至于为了别人的痛苦让自己陷入同样的困扰之中。设身处地的想象对然能够产生同情,但不会长久。在意识深处人们总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并没有真正的遭受折磨。

11.无论如何,如果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参加社交和谈话都是调节心情的好方法,能让我们恢复平静和愉快,自得其乐。离群索居、爱好苦思冥想得人,经常为了自己的烦恼忧伤而闭门郁郁不乐,虽然他们慷慨仁慈、自尊自爱,却很难获得烦人常有的平和心态。 12人类天生存在缺陷,当遭遇强烈的刺激时,即使已经做了最大限度的克制,软弱的人性总要发出呐喊,而无法将内心的激动限制在旁人能够容忍的程度。

13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我们对一切源于身体的激情都会产生本能的反感,而如果谁强烈的表现出这样的欲望,则会让我们感到厌恶。

14如果看不到能够得到满足的希望就会消失,可是一旦唾手可得,又会使所有的人感到讨厌。因此,欢乐的情绪对我们的吸引远远不如恐惧和忧郁

15不管有没有意识到,其实吸引我们的不是爱情本身,而是爱情带来的痛苦

在所有的激情中,爱情是唯一让人觉得既美好又惬意的,甚至是连最软弱的心灵也能感受到的一种激情。首先,爱情本身虽然有点荒缪,可他并不是生就一副可憎的面孔;虽然经常会伴随着不行的灾难,但它并没有恶意。其次,虽然爱情本身很少能将激情控制得当,但伴随爱情产生的那些感情却大不相同。

16.我们不能期待同伴对我们的兴趣与我们对他们的兴趣相同。只有清醒的意识到人类感情上的这种有所节制的缺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不会因此变得困难重重。

17客观事物的直接效果对人们的影响远远大于间接效果。

18对于仁人君子来说,小人的背信弃义带来的损失,无论多么巨大,也丝毫无损他们的信念。他们最大的烦恼自己与自己,如果对自己产生背信弃义的念头,在他们看来,这种念头所引起的种种不怏才是最大的伤害。

19.对于感情细腻的人来说,被人关爱带来的满足,比获得实际的好处更让他感到幸福。 20过于慷慨和过于温和迁就,被看作是朋友友谊和父亲慈爱的弱点

21我们往往容易同情轻度的高兴和沉重的悲哀。

人类有一种坏习惯,看到别人遇到小小的烦心事不但不表示同情,还喜欢那他们消愁解闷。 .我们通常会敬佩那些厄运缠身却能节制悲哀的人,但是没有人会去表扬那些一帆风顺而不至于得意忘形的人。在我们的观念里,似乎前者需要付出努力自我克制,而后者不过是一个人在那种环境中应有的得体表现罢了

22作为平民中的一员,就应该谦虚朴实,不拘小节,这样大方自然的做派自然可以赢得朋友的尊敬。若果有谁迫切的渴望出人头地,就必须努力做到知识渊博、工作勤勉、任劳任怨、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在所有国家甚至包括君主国的政府机构中,初审中下层的人们都是依靠自己的勤奋和才能爬上了最高的职位,然后包揽了大小事务。而那些名门之后总是形成反对派,对前者满怀嫉恨。他们的态度往往先是瞧不起,然后是嫉妒,最后当后者掌握了权利,他们也只能像曾经对他们卑躬屈膝那样对新的掌权者屈服

23最郁闷的事莫过于自己的不幸不仅不被人同情,反而招来他人的白眼和嘲笑;最开心的事哦过于受到别人由衷的关注与理解

24重大的危险往往能给我们带来各种荣耀,所以敢于奋不顾身去面对。可是一般的危险只

能让人害怕,而一旦失败就会名誉扫地。

第二卷 论优点与缺点或奖赏与惩罚的对象

1大家认为理所当然应该得到感激或怨恨的行为,才是合乎情理的对象。

2如果我们无法理解行善者的行为,他这样做的动机显得不合情理,我们就很难对受益者 所保有的感激之心表示同情

忠诚往往会归属于那些有节制施舍恩惠的人

即使是好的品质,也要有一个度,多了就叫做滥

3我们依靠的是对行为者的感情和动机的一种直接同情,而且这种同情必须来自于那些置身事外、正直无私的旁观者。

对优点的感觉包含着对行善者情感的直接同情和对受益者感激之心的间接同情

对缺点的感觉包括对施暴者感情的间接反感和对受害者愤怒的间接同情

4仁慈是一种自由的选择,不能强求。

正义是另一种美德,对他的遵守,并不依赖与我们的自由意志,违反它的人会成为众矢之的,遭受惩罚。

正义对我们行为的约束比友谊、仁慈或慷慨更为严格,这是正义和其他各种社会美德之间的最大区别

5即使在地位平等的人之间,也不能强求最普通的好意和善行。

6绝大多数情况下,正义只是一种消极的美德,只是不让我们去伤害邻人

7人自私的天性是他将私立摆在第一位,最关心直接涉及自己利益的东西,而对别人的悲喜成败漠然视之,因为人确信最了解、最会照顾自己的那个人还是自己,关爱自己无可厚非 即使每个人作风“我爱自己甚于爱所有人”的原则,他也不敢公然宣称。虽然这个原则对天性自私的人来说在自然不过,但他怕说出来会遭人恶评

8孤独比社会的孤立更可怕

社会将你孤立了难道不孤独吗?

9会很会让人产生畏惧心理,它包括对自己过去所犯错误深感羞耻,对罪行的后果深感遗憾,对曾经被自己伤害过的甚觉怜悯,以及想到所有其他人自然爆发的愤怒,内心不面对未来的惩罚感到绝望

10即使是一个人人为我,自私当道的社会,人们之间普遍缺乏爱和温情,没有多少快乐祥和的气氛,社会也不会消亡

如果一个人会中人们之间总是互相攻击、伤害,它就很难存在下去

11如果把人类社会比作一座大厦,那么善行不是支撑这座大厦的地基,而是给她增光添彩的炫目装饰,因此劝解督促就可以,没必要非得强迫人去做。相反,争议好比支撑整个大厦的中心支柱,他一旦动摇,这座宏大雄伟的建筑必定会在顷刻间土崩瓦解

12合群是人类的天性,即使群体生活不一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他仍然坚信人类保持团结可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13旁观者在面对不同的惩罚是心情相去甚远,这是因为他们对不同惩罚的他丢并非基于同一原则

14人们赞扬或责备某一种行为的时候,通常只有三个层次:首先是行为人内心的真实意图或情绪,其次是由这种感情所引起的身体的外在行为表现或举动,最后是行为是激活最终产生的结果,有正面的已有负面的

15我们知恩图报,主要是为了得到恩人的赞许欢心,从而满足自己情感需要

说到底,人们还是为了自己,但是人们的感情高尚的话,也无可厚非

16伤害和侮辱我们的家伙激起我们愤怒的原因不是他的言行多么恶劣,而是他那目中无人、一副高高早上的无赖态度,那种肆意践踏他人利益、冷漠不近人情的狭隘和自私,他为了自

己得到好处或只是出于一时高兴就可以随时让别人做出牺牲

我们对某些食物理所当然、不加解释的感到激动或愤怒,是因为它具备了三个条件:首先,他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或痛苦;其次,他有感知那些情感,这种意识可能会受到他人的赞同或反对

17一个人的愿望可能是非常恰当和善良的,也可能是非常不近情理和恶意的,但是只要没有发生实际效力,就不能对其浮夸后肆意贬低

命运还有一种影响,当某种行为偶然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快乐或痛苦时,我们对行为实际影响的感受会改变之前对其所作的评价

第三卷 个体评判自身情感及行为的标准,兼论责任感

1个体借以评价自身行为的原则与其评价他人行为的准绳大抵类同,主要依据是个体换位思考是能否充分理解他人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的情感和动机

个体只有进行换位思考,与自己主观感情和动机保持一定距离,才可能全面的审视自己的行为,做出客观的判断。个体要努力从他人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采用他人眼中可能的看法才能呢个做到这一点。所以,个体做出的所有判断几乎都与他人的判断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实际存在的,也肯呢个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出现,也可能只是出于个体无边幻想

2人对自身长相美丑的最早概念是来自他人的体态容貌,而不是自己本身,但是很快个体会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外形也会作出评价

3如果客我赞同住我的行为主我的行为,主客体在某些方面得到了有效统一,那么个体会对自己比较满意,从而不屑于别人的赞扬或夸奖、讽刺或责问,及时收到了误解也会淡然看开,相信最终会得到别人的认可

4认识很敏感的动物,感情高于一切

5我们热爱并追求某种值得赞扬的品质不仅仅是为了得到赞扬,而我们袭击得到赞扬的原动力却是来自于对值得赞扬的品质的热爱

6为一种似是而非的赞美感到高兴,只能证明其内心是极其浅薄、轻浮和空虚的。这就是所谓的虚荣心

7人喜欢取悦而不是得罪比尔呢,上帝造人的时候就赋予了人这样的原始感情

如果一心只想着能得到同胞的赞同,而无法承受他们的批评,人是无法适应社会生活的。因此,上帝造恩不急让她渴望得到别人的赞同,也让他渴望自己拥有某种值得别人赞同的品质,或者说能够在人群中自我认同。

8自觉自己可恨可鄙,比他人憎恨蔑视我们更让人觉得恐惧

一个清白无辜的人即使拥有最坚定的意志,当比人讲一个莫名其妙的惊天罪名归咎于他时,还是会震惊不已,泄愤交加,特别是当这种诋毁碰巧和一些貌似证据的事情一起发生 9有意为之的人很少会觉得自己的罪行有什么不光彩,而惯犯则几乎不会有任何修羞耻感 10敏感的人不会欢欣于恰当的赞美,却更容易对公正的职责耿耿于怀

11如果他算然否认不属于自己的优点,没有人会怀疑他的诚实,但是没如果他否认妄加在自己身上的罪名,就可能招来别人的质疑

人们之所以渴望了解别人对我们优点的评价,根本原因还是缺乏信心,希望别人对自己的优点予以好评

12渴望赞扬就是可望获得他人的好感,而追求值得赞扬的品质则是渴望使自己成为理所当然受到赞扬的人

13有些人只关注自己值的赞扬的品质是否得到了证明,而对赞扬本身与否毫无兴趣,在人为自己值得赞扬的品质应经得到证明,似乎对赞扬毫无兴趣,而另一些人似乎只想着如何才能得到赞扬

14希望避免职责和非议的念头并不完全是软弱的表现,而往往意味着当事人遇到谨慎的优良品质

15人作为同胞的审判员的任命只有一审而没有终审,最终的判决结果还是求助于高级法庭——心中的道德律,也就是自己的良心,那个想象中的公正无私、全知全能的旁观者的法庭 外部的裁判权完全基于对现实的赞扬、谴责的渴望或厌恶,别人是否拥有某些值得我们热爱或唾弃的品质,别人的某种行为是否应该得到我们的称赞或鄙视,我们的判断准度和标尺就是自己的感觉、良心

16当内心对美丑善恶的感觉坚定不移的左右着他的判断时,是神性在指导他合理的行动,而当他被心中那些愚昧软弱的意见所动摇的时候,它与人类的联系就暴露出来了,此时人性彻底压倒了神性

17美德是一个人的长处,一般与他们地位极其相称,而我们总是习惯于高估自己的优点 18所谓的关心只能是有限的,这也是上帝的明智安排,如果这方面我们这方面天性有可能改变的话,那也不会带来什么好处

19不是零的冷漠与年轻人的朝气格格不入,人们有理由觉得他们可能在今后的岁月里对真正的名誉漠不关心

20对于我们再不行事件中的损失,他会按照相应的自我克制行为进行补偿,而这种补偿通常会和我们的悲痛心酸程度相等

21按照人的本性,极度的痛苦从来不会持久,一个人只要承受住了不幸刚刚袭来时的痛苦,它会自然而然的慢慢适应

人们迟早会适应自己的长期处境

只有平静和安逸才会带来幸福

人在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和忙乱,主要来源于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攀比心态

虚荣心、优越感和一切能够让人宁静快乐的原则都背道相驰

还没有坏道一败涂地的人,还不如那些已经处于全然不可挽回处境中的人们乐观,他们一心想回到以往的宁静生活中去

有些本来可以挽回的损失,或者虽然看似可以挽回但是其成本大大超出了当事人可以承受的范围时,他会焦虑地进行种种徒劳无益的尝试,如果常识一再失败,各种打击叠加一起会使他难以恢复心灵的宁静。相比之下,面对巨大且不可避免甚至无可挽回的灾难,当事人往往会在两个星期内恢复平静,焦虑感也会消失大半

22天性容易同情别人的人也容易实现自我克制

完美的自我克制能力除了有赖天生外,最重要是得到锻炼和实践,任何一种良好的品质的养成都缺少不了他们

能够形成人类的高尚情操的环境,不一定会催生严格的自我克制力。人舒适中时最容易体谅别人的痛苦,在面临考验时也会克制自己的感情

当一个人独处时,对于自己自相关的的东西会非常敏感,这时,我们可能会过度估计自己的善行,也容易夸大自己受到的伤害

人类的道德感绝不会那么容易因为身边人的冷眼或者公证旁观者的缺席而出现损坏的状况 无论行动前还是之后,我们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所进行的思考都是片面的

23人最致命的缺点就是自欺欺人

24道德准则建立的基础是我们天然的直觉,所谓天然直觉就就是凭借良心和对善恶正误的天生感受,在任何环境下我们都会赞成或反对一些东西,这就是日常道德准则建立的基础 正直守节的人和卑劣无耻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遵守这种普遍原则

第四卷 效用性对赞许感的意义

1钱财声望的唯一用处大概就是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虚荣心

2权利和财富就像是机械,他,们庞大而又费力,是为了差生肉体上微不足道的便利而设计出来的,由极为精细和灵敏的发条组成,必须极其细微周到的保持他们正常运转,而且不管我们如何小心,他们随时都会突然保险横碎片,并且是不行的占有者遭到沉重的打击 3政府只是某种对缺少智慧和美德的不完美的补救

4我们对美的带给人的心未获罪恶带给人的灾难留有最深刻的印象,远远超过了其他品质的印记

5高明的智慧之所以为人称道,不仅是因为其有利没更因为他的正义、恰当和精确。就像艰深而晦涩的数学乃至高等数学领域,大家所以觉得他伟大,并非认为它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只是因他最能体现人类智慧的伟大

第五卷 论习惯和风气对我们的影响

1风气是一种特殊的习惯

2无论装束多么怪诞,一旦被某个很有名望的大人物家住预审,则会迅速流行,一种新手法借助于出色的大师之手,也会在业内成为楷模

3人们出于习惯而形成了对特定事物的深刻印象,这就是美感的全部魅力所在

4任何外部形状,如果和习惯大相径庭,并且与我们通常在各种特殊事物中看到的那种样子不相似,那么几乎没有一种会没得如此令人愉快;或者,任何外部的形状,如果他同习惯相符,并且我们已习惯于每一个某类事物中看到它,那么几乎没有一种会臭的如此令人不快 第六卷 有关美德的品质

1健康、财富、地位和名誉是幸福生活的主要保障

2我们不道德的企图或恶性之所以让他人愤怒、;一是因为我们破坏而别人的幸福,而是因为这种行为本身违反了法律中的正义原则

3除了自己之外,人其次关注的是生活哦在同一屋檐下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亲人 4所谓感情实际是一种习惯性的同情

彼此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得人必然存在某种感情

5几乎所有的国家里的达官贵人为了自己家绪的体面和荣耀,不管彼此亲缘关系多么遥远,都喜欢攀比亲戚。他们这么看重家世宗族,并非出于真正的家族感情,而只是为了浅薄无聊的虚荣心

6人们适应环境的一种必要措施就是依附关系

7我们是因为成长于祖国而非因为我们的国家是人类大家庭的一部分才热爱它

8民族偏见和仇恨很容易对相邻民族产生影响

9多味道的完备的人是那些按照完美的审慎严格的正义和恰如其分的仁慈准则去规范自己行为的人

10与发怒的人相比,我们对发怒的对象更感兴趣

11虚荣的人可以容忍愤怒,但是决不会容忍恐惧

12过分的和无来由的愤怒与仇恨就变成厌烦和嫉妒了

13尽管冲动与激情会因理想而得到克制,但在斗争的内心世界往往首当其冲的受到伤害 14对于个人来说,高估自己让人愉快,而低估自己则让人沮丧

15我们经常使用两种不同的标准评价我们行为、品质优劣与否:一种是尽善尽美完美无缺的标准,这是我们每个人的理念都认可的标准;另一种是诗人只要肯努力就能实现的标准,是我们自己同伴敌人和竞争对手中的大多数都能达到的标准

16在美术诗歌音乐辩论和哲学等所有需要自由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中,最伟大的艺术家总是最谦逊的,他比别人更清楚现实中的作品与理念中的作品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即使最完美的作品也存在某种不足

17同样的品质,成功能使他变得招人爱戴和崇拜,但一旦失败则会让人厌恨和唾骂

18教育的秘诀就是把虚荣心引上正轨

后记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是目前为止,我看得最痛苦的书籍。看的过程中有三种情绪轮番上场:一种是这是一本好书,里面将最基本,最常见而又最重要的人性写了下来,就像人们所说的,证明发现安歇最简单的东西是最困难的,因为习以为常;另一种是这本书让我有立刻反驳的冲动,由于地域,时间的差别,我们与亚当斯密的生活环境已有很大的差距,作品和中的某些内容无法理解也在情理之中,任何的理论都是有一定的条件限制的;第三个就是这本书的部分内容有些像是教科书,因为涉世未深,对于某些内容从没有考虑过,看起来很陌生,不置可否,将那些内容看下来。

道德情操论中关于良心,真心的论述似乎和中国古有的性善论相吻合。其实无论是哪种理论,似乎每个人心中真的存在那样一个审判场所,无论是先天的还是受成长环境影响而形成的。每个人得心中都有一套的行为准则,不得违背。人最爱的是自己,最在意的也是自己。一旦哪天自己打破了自己的规则,那么心中的天平开始倾斜,内心的平静动摇之后,人们会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外在的言论的攻击力增强。

人内心的准则和内心的平静是最基本的东西。

更多相关推荐: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是立身之本道德情操论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的一部伦理学著作他一生共修订过六次可见其对这本书的重视在这本书亚当斯密从人类共有的情感和同情心的基本原理出发深入浅出的讨论了克己正义责任仁...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还记得春季学期从肖叔那里借上下两册国富论看的时候顺便也把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带回路遥吧当时也没有认真去看只是随便翻了翻目录暑假的八月初看完了宋鸿兵的货币战争后对其中的很多观点实在难以苟同作者对所写的...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围绕“同情”这个中心,对整本书展开了阐释。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和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花了一段时间拜读完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伦理学家亚当斯密的传世巨作道德情操论后掩卷长叹确有深感从这小小一本书中窥探到了豁然的纵横交错的整个道德世界其源其果庖丁解牛般呈现眼前仿佛确有这样的力量它完全...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以前只听过国富论道德情操论还是头一次听百度了一下居然也是亚当斯密的作品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

谦虚谨慎 严于律己—《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谦虚谨慎严于律己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要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11国贸三班1150220xx5王竹君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温总理推荐过的沉思录道德情操论两本著作皆是出亚当自斯密之手斯密的国富论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然而道德情操论却是堪称是比国富论更伟大的作品书中亚当斯密...

《左手沉思录右手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坦然面对人生道德指引行为左手沉思录右手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魏佳莹坦然面对人生道德指引行为左手沉思录右手道德情操论读后感左手沉思录右手道德情操论是由两部分组成沉思录是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是一本给浮躁的心灵带去宁静思考的伟...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计划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终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学习经济类的学生大多只知道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但是人们却都忽视了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国富论这本书以利己为中心阐释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而道德情操论则宣扬...

《道德情操论》读书报告

道德情操论读书报告道德情操论洋洋30万言我认为阐述它的核心论点是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如何控制他的感情和行为怎样建立一个有道德行为准则的社会这本书中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首先他认...

读书笔记《道德情操论》

走向德与富统一之路道德情操论读后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工商中法091班姓名杨洋学号5000409033摘要当前社会市场经济主导全球的同时人们内心深处的那片纯洁善良的灵魂栖息地也日渐变得唯利是图背离美德和智慧的...

道德情操论 读后感(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