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家族

时间:2024.5.4

《红高粱家族》读后感

摘要:《红高粱家族》是一部以抗日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戴秀莲、余占鳌、刘罗汉等的爱情、友情以及亲情,以及主人公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们迸发的野性抗争精神奔放张扬的生命力以及血液里流淌的性命与民族之根,给人以持久的精神震撼与灵魂触动。

关键词:红高粱家族 抗争 兽性 民族魂 生命自由

一、死亡与抗争:血泪铸就人生魂

高密乡世世代代的贫穷战乱与生死仇恨,祖祖辈辈的屈辱压制与希冀梦想,在死亡与抗争两个繁重的主题下交织翻腾。但正如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说的:存在的一切务必准备着异常痛苦的衰亡,我们被迫正视生活的恐怖--但是终竟用不着吓瘫,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我们在短促的瞬间真的成为原始生灵自身,觉得到他的不可遏制的生活欲望和生活快乐,在死亡所构筑的惨淡阴影里,涌动着永不枯竭的性命抗争的力气。生活的苦难、战争的残酷与挣扎的奋起互相交融,血与肉的冲突中彰显着性命巨大的勃发的张力。爱恨纠结、朴野热烈的高粱之乡,枪声炮响、呐喊咆哮,震颤了红高粱头顶的寥廓天空,铁胆柔情、人生悲欢,沸腾成性命的沧桑。也正是在这个血泪与高粱红辉交相浸染的地方,一个个狂野蓬勃的性命,怀着高昂不羁的魂魄,如高粱般嗞嗞向上,傲视苍天。他们对封建统辖秩序、传统礼教、外来压迫等都布满了亵渎的态度,亵渎的目的是颠覆、解构和重构。历史历来都是在叛逆、抵抗和发明中困苦前行,但是,当抵抗意识从安闲到自为,并且夹带着生之艰辛与悲痛时,当性命的意志在毁灭和死亡的悬崖上挣扎时,这种抵抗便被赋予了逾越平凡的悲剧的力气。高粱地上的一切存在的性命都务必随时准备迎接那异常苦痛的毁灭,但人们并没有被这种可怕的命运所折服,相反,一种不可遏制的性命冲动使人们敢于正视那即将来临的苦难与不幸,并以性命为赌注做出拼死的一搏。他们的性命力气正是在无所畏惧的抵抗中完成彻底的释放、辉煌的展现。

二、兽性:文明进程中的一碗血性汤

莫言所显示的人的兽性本质正是在社会性外衣的遮蔽下的人的动物性,即人是穿上衣服的野兽。他不满于正统文明和伦理准绳的细弱僵化,不满于现代文明中人类生活空间的苍白和扭曲,因而他将性命的原始兽性融入到《红高粱家族》之中,对人类的生活状况和性命本质作了深远的剖析,热情讴歌了伟岸蓬勃的人性原生力。在他的笔下,真假、善恶、美丑的界线是模糊的,高粱东北乡成了最漂亮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肮脏、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在这块神奇而布满原生态的地方,一个个纯种红高粱般的自然、鲜活的性命,显露着不可驯服的性命意志,人性与兽性混杂难分,人是野人,高粱是野高粱,连狗也恢复了狼一般的野性。我们无法用既定的原则和伦理去评价他们,只能站在文明的彼岸,在扑面而来的高粱风中体验源于性命深处的那种躁动与喧嚣。身处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随着科技与文明分量的加重,莫言感到人反而被自身所创造的一些东西困扰和囚禁,他们道貌岸然,精神世界却萎缩、扭曲、苍白,甚至不得不戴上面具自我异化、自我阉割、自我压抑,不是他们没有激情和梦想而是不敢释放和追逐,悲哉!作者呼唤原始生命力的回归,他从充满荒蛮的自然生命形态中发掘生命强力之美,展现原生生命与现代文明的对峙和碰撞,继而探寻原始的生命情愫与现代人生命形态之间的关联,为正处于文明夹缝承受精神困厄的人们打开一扇自由呼吸的窗户,将雄强、自由奔放的精神基因注入今

天理性和伦理统领的精神世界,为文明的进程倾入一碗火热的血性汤,使隐褪的自由的生命意识得以复活。

三、高粱地里深埋的民族之根

扎根于灰褐色土地上的高粱象征着我们民族心灵深处未被礼教和文明所扼杀的不驯的强悍生命力,以及无所畏惧、风流潇洒的生命自由精神。作者不断渲染“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大海”的意象,“高粱挺拔的杆子,排成密集的栅栏”,“遍野血一样的红高 粱”,“高粱叶茎上、高粱穗子上,都涂了一层厚厚的紫红”,民族的血性精魂以这翻腾狂舞的红色为主旋律,在自然的灵气和生命的骚动中拔地而起。一片浓郁的高粱地,一下被放大为流动着百年不屈的鲜血的古老的土地,在闻到血腥味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华民族用血浆栽培的广袤的精神家园。高粱地里深埋的是民族气脉里原始的精神和力度,鲜红的高粱则淋漓展示了民族的雄风与气概。它们不仅是充满生命强力的自然“红色原型”,在作者笔下,它们更凝聚成一个符号,一种图腾,囊括了中华民族阳刚、强悍、勃发、不屈的精神根基的全部内蕴。

四、生命自由

依循本能行事,实质就是依循快乐原则行事,因为本能有天然的求乐倾向。怎么痛快就怎么干,这是对余占鳌行为原则的通俗概括。他杀人越货、耕云播雨、伏击日本人,求的无非个人痛快而已。这种痛快的背后就是高昂的生命强力,就是自然生命的自由自在境界。通过余占鳌这种生命境界的展示,莫言向我们阐释清楚他在《红高粱家族》中着力宣扬的价值理想:人是植根于大地的,是肉体与本能的存在,人的生命就应是肉体与本能的充分发挥,就应理出秩序,创造出价值和意义;他若欲生存下去,终究只能向更强的本能求救。像余占鳌这样的自然人,他只知肆意地张扬自己的本能冲动与生命强力,根本不可能从属于某个更为远大的理想目标,他不会加入江小脚领导的胶高大队,也担当不起铁板会中的五乱子对他的主公式的推崇;他的厌倦与自杀的企图明晰地显示出了酒神式生命强力的界限。

反思今天,我们年轻一代已经没有了高粱精神——血性、刚勇、奔放,我们更多的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今天的人更是冷漠的让人无语,已经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爱之心。年轻人遇到一点挫折就自杀,人们对遇到困难的陌生人更是置之不理,哪怕是伸出援助之手就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生命,然而这些在今天人的眼里都是不值一文的,人们已经被安逸的生活同化的没有斗志,没有爱心,更没有生命力,金钱社会让人们更关注自身的利益,对于别人的死活都置之不理,《红高粱家族》这部充满斗争、人性、生命力的书,给渐渐凋零的社会以冲击,让人们看到主人公们的坚毅精神,让人们反思今天,给人以震撼力。

参考文献:

1、 莫言 红高粱家族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2、[俄]别尔嘉耶夫 论人的使命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0


第二篇:红高粱家族的评论


《红高粱家族》全书完稿于19xx年,莫言31岁的时候。用莫言自己的话说:《红高粱家族》虽是少作,技术上有诸多粗疏之处,但文中那股子英雄豪杰加流氓的气魄,却正是借助了那股子初生牛犊之蛮劲儿才喷发出来。叙述者“我”,总好像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在故事讲到激动之处,要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正是这种冲动,赋予了《红高粱家族》独有的魅力。相比较,莫言的《檀香刑》的艺术性更完整些,却远远没有《红高粱家族》动人。激情的作品只属于充满激情的年龄和激情的年代。

那个年代诞生出《红高粱家族》,颠覆意义应该是很强的,正义、爱情这些神圣的字眼,在书中完全走了样。余占鳌、戴凤莲等人,他们就像高密乡野生的一片片红高粱,原始而真实。鲜活的生命。

什么是英雄?什么是伟人?在红太阳的照耀下,英雄好汉的头上无一例外顶着光环。那光环如此耀眼,让人目眩神迷,让人忘了英雄好汉拉的屎也是臭的。是男人,就难免花心;是女人,就难免发春;是人,就会有小肚鸡肠睚眦必报;……是英雄,必然杀人不眨眼。《红高粱家族》里的人,真实到不像人,只是一群没有进化完全的半人半兽的存在。

在高粱地做爱,在高粱地抗战,在高粱地死去,在高粱地埋葬。他们活着,不标榜道德;他们冲锋杀敌,不呐喊口号;他们死前不交党费。

在刘心武先生的影响下,我曾经对水浒英雄吃人肉纠结了很久。为什么英雄好汉要吃人肉?那么英雄好汉该吃什么肉?《红高粱家族》中的英雄好汉,吃了疯狗肉,而狗群生前吃了死人肉,所以英雄间接吃了死人肉。想来不过如此,对《水浒传》的纠结也就放下了。诚如莫言先生书中所说,最英雄好汉的人,就是最王八蛋的人,他能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就能在战场下啖人肉。

全书最后一个小节,一直以讲述者身份出现的“我”,终于露了正脸。短短三页纸,却是全书极其重要的部分,使得全书充满了反思和虔诚的忏悔。其实,就算没有最后这一节,《红高粱家族》也已经是完整的了。但是,正是这最后一笔,让整部书具有了寻根的意义,让红高粱的生命力传承了下去,让这个家族生生不息,让读者抛书后陷入沉思:忘了本,人生就如同脚踩浮云,离开了大地,我们将飘向何方?

红高粱家族的评论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

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张艺谋:《(红高粱)导演阐述》)正因为这种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获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海报《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张艺谋:《(红高粱)导演阐述》)正因为这种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获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中文名: 红高粱

外文名: Red Sorghum

出品时间: 19xx年

出品公司: 西安电影制片厂

制片地区: 中国

导演: 张艺谋

编剧: 莫言,陈剑雨,朱伟

主演: 姜文, 巩俐, 滕汝骏

类型: 剧情,战争

片长: 91 min

上映时间: 19xx年5月19日 香港

主要奖项: 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

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编辑本段剧情介绍

以童稚观点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 我奶奶19岁时,不得不嫁在十八里坡开烧酒作坊的五十多岁的李大头。按乡规,新娘子要被颠轿的方法折腾一番,但不管轿夫怎样折腾,奶奶始终不 吭声。奶奶到了十八里坡后,与余占熬发生了感情,而余也就是后来的我爷爷。不久,李大头死了,众伙计不想再干了,我奶奶劝住了众伙计,又撑起了烧酒作坊。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罗汉大叔和伙计

们凑钱又将我奶奶赎了回来。但我爷爷看到我奶奶头发凌乱,非常生气,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我奶奶,我爷爷才罢休。我爷爷在刚酿好的高粱酒里撒了一泡尿,没想到高粱酒的味道格外好,我奶奶给它取名叫十八里红。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杀口,烧杀抢掠。我奶奶搬出被日本鬼子杀害的罗汉大叔当年酿的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我奶奶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我爷爷他们,却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给打死。愤怒的我爷爷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尘埃过后,我爷爷拉着我爹的手,挣扎地来到我奶奶的尸体旁。日食。我爹放声唱起了童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编辑本段电影评价

一句话评论 中国新时期电影创作的新篇章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新开始 犹如一声霹雳,惊醒了西方人对中国电影所持的蔑视与迷幻 精彩影评 《红高粱》是公认的华语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这部片子在19xx年一经公映,便在国内外获奖无数,一片赞誉,无论是在技术层面对华语电影所产生的影响,还是所带来的思想冲击,都是任何影片所无法比拟的,张艺谋不单是首个将华语电影推向世界的中国电影人,也是第一个将画面及色彩运用的如此出色的中国导演,本片在国内被评为当时年度最

佳华语片,也被法国最权威的影评刊物《电影手册》评为年度世界十佳影片第一位,在20xx年更是被金像奖票选为华语电影百年百大华语片第一位。《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张艺谋《(红高粱)导演阐述》)。正因红高粱幕后花絮(4张)为这种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获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因此.摆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这种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影片中的

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 与以往的探索影片不同,《红高粱》虽然也承载了导演对生命主题的意念,但并不是完全像《黄土地》等探索片那样淡化情节,靠纯粹的电影视像语言的震撼力来直接表达导演的意念。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是从实处入手,从规定情境下的具体人物性格人手,编织一个完整、美妙动人的故事框架,从而使意念通过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为、动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在此,导演是

如何通过具体的方法来达到这两者的完美结合的呢? 首先,影片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画外音来完成。影片一开始,还是全黑的画面时,声带上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这是一个以现在时进行回述的视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由于他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按理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后代,这又使得他具有某种参与意识,从而又具有被叙述的意义。因此,这个视点是非常奇特而又新颖的,它使导演在处理全剧时有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视点参照,非常自由而又具有全知性。同时,他的叙述的特点把故事拉远,又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在此视点基础上,导演在这开场白中道明了故事的虚构性。“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

不信。”从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

画外音在影片中出现了12处。而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周围环境、时间转换等几个主要情节转折点,几乎都是由画外音交待的。如我奶奶与麻风掌柜李大头的关系,高粱地的“鬼气”,新婚三天新娘回老家的规矩,李大头被杀,秃三炮绑走我奶奶的过程,罗汉大爷的出走,日本人的出场等。画外音在此影片中还承担了一种“预叙”的功能,如抬轿出发时画外音就告诉观众,轿把式将成为我爷爷,这就增设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使画面故事的进展更富有张力。在传统影片中特别容易出戏的那几段全被画外音虚掉了,导演在电影的空间与画面上也就能尽情挥洒,将大部分的画面用在表现颠轿、劫道、野合、敬酒神、日全食上,让意念承附在具体的画面上,依附于一个个具有强烈生命象征意味的仪式之中,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地。确实,画外音在影片中是作为一个戏剧因素渗入故事之中的,它“缝合”了过去与现在、意念与故事。 其次,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血、高粱酒的色彩。在这里,导演对色彩的运用是高度风格化的。影片一开头就是年轻漂亮、灵气逼人的我奶奶那张充满生命的红润的脸,接着就是占满银幕的红盖头,那顶热烈饱满的红轿子,野合时那在狂舞的高粱秆上闪烁的阳光,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血淋淋人肉,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导演对这种基调的选择几

乎完全剥夺了我们对戏剧情节的关注,而进入一种对一个特定的造型空间的纯粹情绪性体验了。这是一种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这不是一个完全现实时空的再现,而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影片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 第三,影片的空间环境与造型处理,都在努力寻求一种色彩的单纯化和空间的神秘与阔大。一切琐细的对比协调和过渡都被抛开,造成一种崇高神圣和神秘生命的生存空间。影片主要是两个空间环境:高粱地和酿酒作坊,酿酒作坊体现出生命的远古意识,如风雨剥蚀、似古堡般的十八里坡的圆形门洞。而那片自生自灭的高粱地,则透着生命的神圣。当画面上充满了高粱地时,它是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然生命符号群,舒展、盛大、坚强、热烈、宽厚。影片中三次对高粱的渲染都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生命的整一性。当我奶奶泪水满面、仰天躺在我爷爷踩踏出来的圣坛上时,银幕上一连出现了四个叠化的狂舞的高粱镜头。在这里,高粱地是生命诞生的见证。而在日本人强迫百姓踩踏高粱的镜头中,又感到生命被摧残的震撼。影片结尾,我爷爷与我爹泥塑般立于血红的阳光里,面对那高速流动的高粱的镜头,我们内心唤起的是一种对生命的自信和对热烈悲壮的生命的礼赞。 当然,《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

格,颂扬中华民族激扬昂奋的民族精神,融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于一炉,发挥了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可是在思想内涵和意蕴指向上也还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但作为我国电影的一部力作而载入史册,却是无疑的。

编辑本段幕后制作

影片根据莫言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的影片。影片先是以新式叙事手法为框架,试图拍摄一部打破传统主旋律模式的新式文艺剧情片,后此片一制作好便入围柏林德国影展,最后空前的拿下柏林影展最高奖金熊奖。而后,影片在国内公映,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力,在当时一张电影票价几毛钱的情况下,该片票价居然炒到5-10元。影片并未照搬小说的意识流结构,而是将故事改为直线叙述,导演、摄影精心复现了小说构造的色彩世界,使画面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以如阳光般眩目、热情似火的红色震惊了影坛。 电影红高粱导演张艺谋(14张) 《红高粱》:那片神奇的高粱地 19xx年底,步出北京电影学院不久的张艺谋作为摄影师,与同学张军钊、何群、肖风拍出了《一个和八个》,宣告中国电影“第五代”的诞生。随后,他与陈凯歌合作,推出“第五代”的扛鼎之作《黄土地》,此后二人再度合作《大阅兵》,在中国电影界掀起一股冲击波。19xx年,张艺谋的导演处女作《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上为中国人捧回了

第一个金熊奖,正式开始了其辉煌的导演生涯。 在短短的五年间,张艺谋完成了从摄影、表演到导演的大跨步跃进,在中国电影界创造了一个近乎神话般的现实。《红高粱》的成功还使得“第五代”导演前期创作中遭遇的现实困境获得了暂时的解脱。然而也就是从这部影片开始,“第五代”导演创作群体向着不同的方向分散发展。 19xx年,《红高粱》是张艺谋和巩俐的第一次合作,这对中国影坛的黄金搭档就是从此开始了他们辉煌的电影道路,《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等,一直到19xx年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宣告了合作的终止。此后,张艺谋独自

走上了他的《英雄》之路。 张艺谋采访口述资料 19xx年,张艺谋的《红高粱》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之后,接受了电影研究学者罗雪莹女士的采访,这可能是张艺谋本人阐述关于《红高粱》的最鲜活的原始资料,这份采访张艺谋的口述资料,19xx年收至罗雪莹著《向你敞开心扉———影坛名人访谈录》一书,以下内容选自本书。 ★关于高粱地:“满眼睛都是活脱脱的生灵” 要问我拍《红高粱》有什么想法,为什么那么喜欢这个题材,我得先谈谈摄制组在山东种那百十亩高粱的事儿。那些日子,我天天在地里转,给高粱除草浇水。高粱这东西天性喜水,一场雨下过了,你就在地里听,四周围全是乱七八糟的动静,根根高粱都跟生孩子似的,嘴里哼哼着,浑身的骨节全发脆响,眼瞅

着一节一节往上蹿。人淹在高粱棵子里,直觉得仿佛置身于一个生育大广场,满世界都是绿,满耳朵都是响,满眼睛都是活脱脱的生灵。我当初看莫言的小说,就跟在这高粱地里的感觉一样,觉着小说里的这片高粱地,这些神事儿,这些男人女人,豪爽开朗,旷达豁然,生生死死狂放出浑身的热气和活力,随心所欲地透出做人的自在和欢乐。 ★关于《红高粱》:“所有颜色中,我最喜欢大红” 《红高粱》无论是在精神气质还是在电影形态上,都没想学谁,就是想创造一种地地道道的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颠轿”和“祭酒神”全是山东早年的习俗。可具体到轿子怎么个颠法,高粱酒怎么个造法,不但莫言没有见过,就连一些上了岁数的人也只是“听说过这么一档子事儿”。 我们无从考证当地的烧酒作坊是否有敬酒神的风俗,但我们喝过山东的高粱酒,称得上悲壮暴烈。影片拍摄之初,我就对摄制组同志讲,咱这部戏有三个主角,天生一个奇女子,天生一个伟丈夫,加上一块高粱地。莫言小说里的高粱地是庄稼汉们种的,我们把它改成了神秘的野高粱地,老天爷不知从哪年起,让这青杀口长出了百十亩野高粱,没人种也没人收,生命力旺盛,是活得自自在在的天地间一精灵。 在所有颜色中,我最喜欢如火似血的大红。而面对恶势力对于生命的践踏,生命终于以最原始、最本质的方式进行反抗了,哪怕看起来无济于事。由此延伸开去,不也是对于现实社会的一种发言

吗? ★关于风格:“我看重电影给人的第一次感受” 我承认《红高粱》是个杂种,属于野路子,艺无定规、技无定法,电影怎么拍都有它的道理。对于自己的创作,我也不想限于一个固定的模式,评论界也不要对我们第五代只寄予一种期望。 一位西方导演曾经问我喜欢哪些外国导演?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喜欢斯皮尔伯格。”记者奇怪说“第五代导演多喜欢法斯宾德、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等等,为什么你偏和他们不同?”其实,我既喜欢黑泽明的悲壮,也喜欢伯格曼的深沉,同时也喜欢斯皮尔伯格的天真和童心。他拍电影撒开了整,把全世界的观众弄得神魂颠倒,这就是本事!电影是一次过的艺术,《红高粱》也是只准备让观众看一遍的电影,我特别看重的,是电影给人的第一次感受。 一些年轻人看了《红高粱》之后对我说,他们感到“特痛快”,“心里扑腾扑腾的”,我觉得这就达到了创作的目的。 ★关于获奖:“激动得一夜没睡” 《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获大奖,是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得知消息后,我激动得一夜没睡。首先想到柏林电影节这个“红绣球”,并不只打在我一个人头上。我当时的感觉是,整个中国都在扬眉吐气地往起站!其次想到和我一起拍片的哥们儿以及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朋友,他们听到这消息后该会多高兴! 去年春天筹拍《红高粱》时,小说作者莫言正受非议;电影界也有人指责:“张艺谋在《一个和八个》里

就歌颂土匪抗日,这个本子又是写土匪加妓女,色情加暴力。”在剧本还没被上面通过的情况下,吴天明暗地批准我们先种下百十亩高粱,没点胆识办得到吗? ★关于理想:“心比天高” 我在工厂时,最大的理想是当一名摄影干事。能进电影学院摄影系读书,对我来讲简直是一步登天。尔后又做演员,当导演,这是我过去想也不敢想的事。这种机会,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我是幸运者。 记得拍《黄土地》的时候,有一回我们坐在黄土高原上等天气。瞅着头上那片蓝天,凯歌说:“艺谋,在咱们82届153个同学中,有一点属你最强烈———心比天高。”我这个人内心和外表反差很大,外表很随和,但内心却极不安分,有一种潜在的咄咄逼人的气势。说心里话,我从来没有由衷地拜倒在过什么人的脚下。即使是世界级大师,也没有真正服气过。对于干得比我强的人,我从没有嫉妒心理,但在由衷地赞佩之后,心里总铆着一股劲儿,一定要拼命超过你。我的心太高太大,也许我会因此而累死,但这种心劲儿是无法改变的。我想试一下,如果一个人殚精竭虑地去做一件事,究竟能做到什么程度。 选角经过 ★巩俐对史可,还是巩俐合适 杨凤良导演当时在《红高粱》剧组任副导演,他披露了当时寻找演员的过程:“当年巩俐还在中戏表演系读二年级,也就22岁。‘我奶奶’这个角色很关键,寻找的过程也比较费脑筋,找了几个人选,史可也是候选人。正准备

回去的时候,北影导演李文化的女儿、当时也正在中戏导演系读书的李彤说:巩俐演这个角色肯定合适。和巩俐见面谈了不到10分钟,她当时看上去很瘦,但是很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分别给巩俐和史可造型,发现感觉不太一样,后来又拍了她们两段小品,还是觉得巩俐更合适。”张艺谋曾谈到他第一次与巩俐见面时的情形:“第一印象是清秀、聪明。当时她穿着一件宽大的衣服试镜,与我想象中的女主角对不上号,经过进一步接触,发现她的性格正是人物需要的,外表很纯,不是那种看起来很泼辣的样子。外表不张扬、夸张,但性格又可以很好地传达出来。”杨凤良称:“《红高粱》剧组选演员实际上出发点特别简单,没有任何功利的想法,也没有所谓的炒作,就是想找长得像的人物。选择姜文也是如此,那时他已经演过谢晋导演的《芙蓉镇》了,可以算是很有经验的演员,我们知道他演过,有意不去看《芙蓉镇》,如果看过他演的秦书田,或许就不会选他演《红高粱》中的‘我爷爷’。当时的想法极其简单,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没有顾忌,干净得一塌糊涂,包括那时人的心境也是如此,现在再也找不回来了。” 参赛幕后 ★《孩子王》出,《红高粱》入 中国与柏林电影节的缘分,起于19xx年,那年上影厂的《燕归来》有幸代表中国入围参赛。在19xx年之前,中国影片《乡情》、《血,总是热的》、《雅马哈鱼档》、《陌生的朋友》等片也曾参加柏林电影节,当时

评委与电影节观众普遍认为:中国电影政治色彩重。 现任新画面影业公司总经理的余玉熙女士,是柏林电影节授权的首位中国选片人,19xx年被公派到德国歌德学院进修,在柏林结识了柏林电影节的前主席哈德尔先生,余女士透露,哈德尔主席对当时尚未完全开放的中国的热爱也是对中国电影的信任,然而这种等待一直到19xx年才得以真正实现。余女士介绍,19xx年底电影局已经确定《孩子王》参赛柏林,哈德尔主席非常欣赏这部影片,但后来陈凯歌自己主动放弃去柏林电影节,选择送到戛纳参赛。“对于这个事情,哈德尔主席对我颇有责难。”余玉熙介绍了《红高粱》参加柏林电影节的经过:“当时已经进入12月,柏林电影节的报名工作其实到11月底就截止了,我们向全国各电影厂紧急求援,西影厂的杨凤良导演向我推荐了张艺谋刚刚完成的《红高粱》。当时我还不认识张艺谋,就让他赶紧给我寄报名资料及照片。时间已经相当紧张,那时《红高粱》还没有在国内公映。我们很快准备了拷贝送到柏林,圣诞节假期后主席看到了片子,他特别喜欢,激动地说:”这正是柏林电影节要的片子!‘“19xx年,张艺谋到柏林参赛,同去柏林的还有黄健中导演和他的片子《一个生者对死者的访问》,他们都是第一次出国。结果那年《红高粱》轰动柏林,让世界看到了

以前从没有看到过的中国电影。 莫言口述:改编故事 ★我曾怀疑张艺谋看走了眼 改编我的作品爱怎么改怎

么改,我对张艺谋没有任何要求,我说我不是鲁迅,也不是茅盾,改编他们的作品要忠于原著,改编莫言的作品爱怎么改怎么改。 你要“我爷爷”、“我奶奶”在高粱地里实验原子弹也与我无关。非但无关,我还要欢呼你的好勇气。拍好了是你张艺谋的光荣,拍砸了也不是我的耻辱。 当时国家有规定,小说的电影改编费是800元钱。我一开头不想参加改编,但张艺谋希望我参加编剧,因为牵扯到一些民俗啊之类的东西。编剧是三个人,一个是陈剑雨,一个是朱伟,还有就是我。稿子是当时任福建电影制片厂厂长的陈剑雨执笔的。 19xx年,我在高密,张艺谋把他的定稿拿给我看,定稿跟我们原来的剧本完全不是一码事了。张艺谋实际上作了大量的精简。我当时看了觉得很惊讶。这点儿东西,几十个场景、几十个细节就能拍成电影?后来,我明白了,电影不需要太多的东西。比如“颠轿”一场戏,剧本里几句话,在电影里,就“颠”了5分钟。 ★张艺谋发电报:救救高粱 19xx年6、7月间,张艺谋给我发来一封电报,希望我能回高密帮他们找找县里的领导,获取帮助,说是高粱长势不行。说实话,当初他们把外景地选在高密,我就持反对态度。 一是,高密东北乡现在已经变化很大,我所描写的高粱地是我爷爷他们年轻时存在过的,我根本没见过。那如火如荼的红高粱是我的神话、我的梦境。他们非要去高密东北乡拍红高粱,拍什么?当然可以种。第二,

我在小说中早就写过:高密东北乡是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的地方。这些年,随着商品经济势不可挡地侵入农村经济生活,原先那种淳朴敦厚、讲义气、讲豪气的祖先风度都如用旧了的铜钱,去了辉煌的古铜色,添了斑斑点点的绿锈。 一切都要钱,你们有多少钱?但张艺谋坚持要在高密拍。他先在19xx年春天派了一个副导演杨凤良到高密,跟老百姓签了合同,种了两块高粱。 我接到张艺谋的电报就回去了,到了孙家口一看,我真想哭。高粱全都半死不活,高的不足一米,低的只有几拃。叶子都打着卷,叶子茎上密布着一层蚜虫,连蚜虫都晒化了。天太旱了!第二天,我见到了张艺谋,他说他们找到了县委负责同志,批了5吨化肥。县里领导还把种了高粱的乡领导召到县委开了会,要他们把管理高粱的事当成“政治任务”。我被县委领导的开明之举感动了。 ★曾经怀疑片子会砸在巩俐手上 快开拍的时候,我想把剧组的全体成员请到我家里去。当时不叫《红高粱》剧组,叫《九九青杀口》剧组,当我把消息告诉家里人时,他们都很兴奋。我父亲则不声不响地扛着锄头下了地。父亲一直劝我谨慎,不要张狂,否则必遭祸患,我也尽量这样做。一大早,我母亲、我婶婶忙着擀饼,我媳妇忙着上集采购。大约十点钟,一辆涂着若干大字的面包车停在我家打麦场上,从车上下来了张艺谋、副导演杨凤良、“爷爷”姜文、“奶奶”巩俐、摄影师顾长卫等。 说实话,我一开

始对巩俐的印象一般。她当时在高密县招待所的大院里挑着木桶来回转圈,身上穿着不伦不类的服装,脸上凝着忧虑重重的表情。 我感觉离我心目中的“奶奶”形象相差太大。在我心目中,“奶奶”是一株鲜艳夺目、水分充足的带刺玫瑰,而那时的巩俐更像不谙世事的女学生,我怀疑张艺谋看走了眼,担心这部戏将砸在她手里。事实证明,我的判断错了。 这个电影拍出来后,我看样片,确实感到一种震撼,它完全给人一种崭新的视觉形象。应该说,在视觉上、色彩运用上,营造出这么强烈氛围的,《红高粱》是新中国电影第一部。 电影的影响确实比小说大得多,小说写完后,除了文学圈也没有什么人知道。 但当19xx年春节过后,我回北京,深夜走在马路上还能听到很多人在高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电影确实是了不得。遇到张艺谋这样的导演我很幸运。 精彩对白 你个娘们,脱了裤子和我风流快活,穿上裤子你就不认帐了?? 编辑本段电影歌曲

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 莫回呀头 通天的大路 九千九百九千九百九哇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 莫回呀头 从此后 你 搭起那红绣楼呀 抛洒那红绣球呀 正打中我的头呀 与你喝一壶呀 红红的高粱酒呀 红红的高粱酒嘿 酒神曲 九月九酿新酒 好酒出在咱的

手好酒 喝了咱的酒 上下通气不咳嗽 喝了咱的酒 滋阴壮阳嘴不臭 喝了咱的酒 一人敢走青刹口 喝了咱的酒 见了皇帝不磕头 一四七三六九 九九归一跟我走 好酒好酒好酒 陕西

民间民谣 娘娘上西南 宽宽的大路 长长的宝船 娘娘 上西南 骝骝的骏马 足足的盘缠 娘娘 上西南 你甜出安身 你苦处化钱

编辑本段所获奖项

19xx年获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录音奖; 19xx年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9xx年获第三十八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 19xx年第五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故事片真实新颖奖; 19xx年第三十五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 19xx年摩洛哥第一届马拉什国际电影电视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 19xx年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奖; 19xx年法国第五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银熊猫奖; 19xx年第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之一; 19xx年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年度奖提名奖; 19xx年古巴年度发行电影评奖十部最佳故事片之一

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

的,是张艺谋“摄而优则导”的一鸣惊人之作。本片曾获得多项大奖,同时也捧红了不少演员。一直想好好地看一下这片子。

以为从没有看过《红高粱》,但当我再次听到那狂放的将近吼出来的歌声“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莫回头,莫回头……”时,我才依稀记起,第一次看《红高粱》是在小学的时候。当时什么都不懂得,只记得有一大片的高粱犹如一波又一波的海浪随风起伏,一碗又一碗的红酒洒向空中,洒出了上世纪中国三四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与野性。

《红高粱》所描述的并一个不完整的故事,如果一定要把它凑成一个故事的话,那也是一个很乏味的故事。《红高粱》主要是通过颠轿、野合、祭酒和埋雷炸日本鬼子等故事情节来向观众展现出一种敢爱敢恨,敢生敢死,没有太多理性羁绊的原始生命力。

看完《红高粱》后,影片里最后那个画面在脑海中还是挥之不去,那是在这部片子里我最喜欢的地方。那机枪招来的爆炸和爆炸所招来的日全食的漫天红,姜文所饰的“我的爷爷”站在日全食之景里,那已不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我的爷爷”,而是一个超现实的,有点神化的人物。那是展现了人们对那个疯狂而无序的年代里的英雄的追求。《红高

粱》正是以这种超现实的、超自然的神话赢得大家的喜欢,让人们压抑在内心已久的人本有的野性得到了释放。

在影片里,无处不表现出了那种张扬狂放的原始生命力。比如开头那段有趣的,很吸引观众的颠轿。一群汉子裸露真上身一边高歌一边颠轿,而轿里的是一个弱小女子,这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不管是出嫁或迎亲的,都没有陪嫁人也没有迎亲人,在中国,这是不合乎情理的。还有,“我爷爷”的一泡尿竟然酿成了好酒十八里红。等等,似乎都是一些不合乎情理的事情。然而,恰恰是这些不合乎情理的事情把人们那种原始的生命力展现了出来,古朴与野性,张扬与狂放。

成功的艺术不必居于生活的真实性,它只要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就好。在拍摄《红高粱》那个年代里,人们对现实的生活缺少的就是那种张扬狂放的个性,而《红高粱》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怪,莫言的丰富想像空间与澎湃辗转的辞锋总是能叫人惊叹不已——诚如张大春在为《红耳朵》作序时所言:“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更多相关推荐:
《红高粱》读后感。

红高粱读后感因为诺贝尔文学奖我知道了莫言因为莫言我又让自己回到了抗日的那个年代对历史的深入了解和感情的波折起伏让我们这一代不属于革命激扬澎湃的年轻人恪守了抗日那历历在目的痕迹莫言老者的红高粱一个在我们学生时代无...

【最打动阅卷老师 强烈推荐!!】红高粱读后感

不乏真读红高粱家族有感疲劳于当今泛滥的抗日影剧中虚假夸张失实浮躁的表现手法将原来一册册抗日英雄血泪史篡改得面目全非令最初满怀爱国激情的我逐渐变得厌烦甚至恐惧直到翻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我才感觉到...

红高粱家族读后感3 文档

莫言20xx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不知道是因为红高粱家族蛙还是丰乳肥臀获得的奖反正是值得拿来一看的偶然看到了这本红高粱家族就决定来看一看我觉得莫言的作品给人一种残忍的力量撕去了文明社会中...

读书心得——红高梁家族读后感

红高梁家族读后感一作品简介红高粱家族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作者莫言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本书主要记叙了于土匪与英雄集一身的余占鳌司令在胶东公路伏击日军所引出的一系列故事书中情节曲折生动使人看了回味无究该书于20...

读书心得——红高梁家族读后感

红高梁家族读后感一作品简介红高粱家族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作者莫言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本书主要记叙了于土匪与英雄集一身的余占鳌司令在胶东公路伏击日军所引出的一系列故事书中情节曲折生动使人看了回味无究该书于20...

莫言《红高粱家族》书评

布满奇思狂想的历史真实这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描写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主人公余占鳌是个热血男儿正义又野蛮他杀死了一个与自己守寡多年的母亲发生关系的和尚而后母亲也吊死了他为了女人杀人放火霸占了后来成了他妻子的戴凤莲...

莫言《红高粱家族》简介

莫言红高粱家族简介莫言的代表作属于寻根文学由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红高粱五部组成深受冯德英苦菜花山菊花迎春花的影响红高粱家族虽然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描写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但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往抗战题材的小说...

关联理论视角下莫言《红高粱家族》中的隐喻翻译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ItbeAdjofs...

大江健三郎的《个人的体验》与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的对比

大江健三郎的个人的体验与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的对比说到大江健三郎和莫言我们都知道一位是19xx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来自日本一位是20xx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来自中国大江健三郎与莫言这两位享誉全球的优秀作家早在10年...

读书心得 红高粱 2

高粱红读红高粱有感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幽淡的薄荷气息成熟的高粱苦涩味甘的气味当我合上书一切如在眼前我仿佛真到黑土地上周游一遭回到了那个年代在汇聚成海的高粱红中寻找那生命中的色彩在一望...

红高粱观后感

红高粱到山楂树之恋戏路与人生不打任何折扣的美看完红高粱之后是平静心里空空的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去讲述这样的故事忽然就觉得语言匮乏起来一向以语言自诩的我在这红色的画面中居然如此苍白那是怎样一种美呢太实在不打任何折...

红高粱有感

高粱地里燃烧的岁月影片红高粱影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往前走莫回头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在那片可人爱又可人恨的高粱地里奶奶被嫁到十八里坡有麻疯病的酒厂老板李大头出嫁当天奶奶遇到有名的轿夫对他有了好感两人激情迸发在高粱...

红高粱家族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