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读后感

时间:2024.5.2

读莫言《红高粱》有感

小说中曾写到“为了为我的家族树碑立传,我曾经跑回高密东北乡,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调查的重点,就是这场我父亲参加过的、在墨水河边打死鬼子少将的著名战斗。我们村里一个九十二岁的老太太对我说:东北乡,人万千,阵势列在墨河边。余司令,阵前站,一举手炮声连环。东洋鬼子魂儿散,纷纷落在地平川。女中魁首戴凤莲,花容月貌巧机关,调来铁耙摆连环,挡住鬼子不能前??”我认为从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老奶奶的回忆来印证看到这篇小说的故事大概。小说有两条主线,一是高密人抗击日本侵略,二是戴凤莲和余占鳌的爱情。

我在猜想作者把红高粱定做为小说的题目的意图何在,经过分析,我认为是以下几个方面:一、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整篇小说大部分的故事都是在红高粱地里发生的,通过阅读全文可以发现,这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在这里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二、红高粱可以作为一种爱情欲望的象征,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血海,这样的浓烈就像故事里戴凤莲的爱情一样,在那个时代无疑是非常鲜艳诱人的。三、作为被血浸泡过的这片红高粱,见证了人们生与死的红高粱更是高密人的秉性的写照,那种强悍的,狂野的,生机勃勃的气质,从中感受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同时这里还有敢于追求自身幸福的女性。

可以说,在那样一个时代,戴凤莲作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她可怜悲哀,被迫嫁给一个麻风病人,这是一个花样年华的女性所无法忍受的,但是她不愿意接受摆布,勇敢的选择了自己的爱情。撇开某些道德的幌子,我认为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敢爱敢恨,这样的女性是具有解放和自主意识的,应该说这是一个人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的特殊女子。在我看来,她就是一株充满生命力的挺拔的动人的红高粱。

故事不是以中国以往传统线性叙述范式,而是开创了新的叙述形制,在各个人物的记忆中来拼凑出一个完整的轮廓,感觉像电影里蒙太奇的艺术表现形式,但从爷爷的一生经历, 通过插叙、倒叙、补叙的手法杂错来结构全篇,使事实时间在叙事时间的进程中逐渐显现出来从而叙事时间和事实时间有效统一起来。既有旁人的叙述,也有主人公临终前的追忆,整个故事的脉络需要读者到最后串通起来,印象更加深刻。

小说讴歌了红高粱一般的高密东北乡民以及它那些游荡在无边无际的通红的高粱地里的英魂和冤魂。我们看到了爱情的力量,也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更看到了如红高粱一般浑然天成让人肃然起敬的的人们。


第二篇:蛙读后感1500字


蛙读后感1500字

蛙>读后感1500字(一)

很长时间没有认真读过一篇完整的小说,一来是条件限制,在这个偏远的农村是找不到书店的,别说新华书店,就是普通的报亭都看不到;二来,似乎年龄越大,离书反而远了,很难静下心来去认真看一部小说,甚至是一篇稍微长一点的散文都无心品味了。 对于莫言这类作者,我更是无太大兴趣,也未曾看过他的作品,唯一一部被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有看过,但是对于>故事的情节并没深刻印象,也并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这位如今风靡全球的大作家莫言。莫言,是大家,尽管有人说,他的获奖与中国国际地位有关,也有人说他运气好等等这些来自各界的舆论,我不否认。但我也想说,他能走到这个位置,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必定有他的特色。

带着十分的好奇,外加十二分的钦佩,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拜读了先生的代表作《蛙》。这部作品,先生用了十年之久,三易其稿,是以写信的口吻诉说了先生所在的乡村,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全文以姑姑为核心人物,她是一个为产妇接生新儿的妇产科医生,又是计划生育的领军人物。这无疑是两个矛盾的角色。在计划生育和人权斗争中,孰轻孰重?姑姑是一个女人,是一个被男人抛弃以致孤独到很久的女人,她一辈子接生了千万个新生婴儿,全村上上下下都是她的孩子,但同时也有千千万万孩子'毁'在她手里。王仁美的死,是在姑姑预料之外的,当姑姑为她输600CC血时,我想她是多么希望王仁美能活下去,那是他侄儿的女人,肚子里怀着她老外家的种子,但是在国家政策面前,她六亲不认。王胆的死等等等等。这都是何等的残忍。姑姑晚年,在她的老伴的支持下,做了无数个泥人,她说这都是她'毁'了的孩子,现在都有了别的去处,给孩子们安顿了好的去处,这是姑姑一辈子留下的忏悔,也许没有人同情她,但是真的,她心里的无奈恐怕也只有看到过这些泥人的人才会懂。作者朴实的语言,将姑姑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及她的心里表达的如此真实。

小说中核心人物的取名也是别具匠心的,陈鼻,陈耳,陈眉,王肝,王胆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人权的看重。陈鼻,为了生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老婆,没想到最后还是只有两个千金,因此自甘堕落,沦为乞丐。这是多么淋漓尽致的讽刺。讽刺了国民思想的愚昧,重男轻女的恶果。所以,与其说国家政策与人权相违背,倒不如说国家教育水平低,国民素质低。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沉在水底下的东西吧,人们看不到,却不停的抱怨水面上的杂草浮萍。国家颁布政策,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国家的富强。然而到了地方,却成了土豪劣绅,不顾一切杀害一个又一个生命。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题目《蛙》,孩子的哭声'哇',女娲造人'娲',孩子也叫'娃',多么巧妙的命名,当作者听到无数蛙声,当姑姑听到无数蛙声的时候,那不正是那些死去的孩子和母亲的控诉吗,那不就是国民对国家政策的不满吗?

诺贝尔文学奖对《蛙》的评语是'现实与魔幻相结合',我想这是形容先生作品最好的句子了,语言朴素,浓重的乡土气息,却带着几分神秘的色彩。

>十八大再次强调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基本政策之一,但是人权至尊。

蛙读后感1500字(二)

十月十一日,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将会被记入史册。在这天,中国作家莫言被宣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我很好奇,在中国有着许许多多的作家,而他们写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可为什么是莫言的《蛙》获奖呢?所以我迫不及待的去看了他的《蛙》。

整部小说就是五封写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的信,这种写法很独特。《蛙》是写他姑姑的一生,一个非常传奇的一生。这本书文字简朴,揭露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动荡的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灾害,能引起人们的反思。

万足是这本书的主角,全书都是以他为第一人称而写的。我并不是那么喜欢他,我觉得他太过懦弱,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第一个妻子王仁美。我很喜欢她。虽然她不是那么漂亮,也没有读过许多书,但是我就是喜欢她,被她敢作敢当等性格感染。她很有思想,她主动不要肖下唇,并为自己相亲,在那个时候,这可是一件很稀有的事。这也看得出来她内心的反抗意识。对于她的死,我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在那个时候,反抗的人总是没有什么好的下场。虽然她是死在手术台上的,但我相信,如果她没有那么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就不会偷偷的怀孕,最后以死亡结尾。而且最后万足也说,之前他常常认为王仁美的死和他无关,因为王仁美自己咎由自取,或者因为姑姑手术的失误。可是到最后他才承认这是因为他自己。如果他自己肯放弃党员的身份,那么他也许可以和王仁美幸福的生活。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万足的选择,毕竟作为一个党员应该有他自己应负的责任。

其实,在王仁美的悲剧中,还有个人物,他是这件事的导火线。袁腮,这个背着国家法律偷偷做事的人。在最后,他依旧本性难移,美名开牛蛙店,实际是在开代孕的。因为他的违反法律,造成了很多的悲剧。就像陈眉。这个生的很美艳的女孩。她和她的姐姐都是那时的美女,可是上天嫉妒,造成了她们的悲剧。她们的妈妈因为要生男孩子,所以背着国家偷偷的生孩子,最后生了陈眉之后就死了。而她们的爸爸因为这件事变得萎靡不振,整天借酒消愁,所以陈眉和她的姐姐便去工厂工作。其实她们凭借她们的美貌会可以过得更好,但是她们并没有这样,她们想要凭借自己的双手而生活。可惜一场大火烧死了她的姐姐,也烧伤了她的容貌,导致她变得神经不正常。她本来想要自杀的,可是因为要为父亲付住院费,所以逼不得已要代孕。而她生完孩子后却被骗,应有的费用被骗走。她告到pol.ice局却无人理睬,她告到>戏剧中,却因为袁腮的一句十万元而无结果。这也正好是现在社会的真实写照。现在的高官们也不是因为这样么?剧中陈眉一直在找包青天,难道在中国这么长的历史中,只有包青天一个清廉的官么?

读完了《蛙》,我的内心世界很复杂。一方面是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同情,另一方面是对现状无法改变的悲哀。我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这样的事越来越少。 蛙读后感1500字(三)

关于莫言,及莫言的作品,除了知道有个红高粱之外,几乎一无所知。既不知莫言其人,更不知莫言竟然还是潍坊的同乡。所以说起来自己也算孤陋寡闻。自从得知有一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后,才疏懒的上百度搜索里输入了'莫言'.大体知道莫言是山东高密人,写了红高粱,蛙等著作。听说蛙是莫言代表作,所以就攀龙附凤的买来,找饭后茶余的时间认真的读了起来。

我比较感叹莫言的勇气。在思想刚刚开放的中国,竟然写出这么勇敢的文章,让我自惭不如。我曾经怀疑,莫言第一次发表这篇小说是不是在国外。中国有那么多'姑姑'式的计生干部们。中国有那么多'王胆'式的被强制流产,或者被断送性命的育龄妇女们。中国有那么多被计生干部在破旧乡村卫生室里,一针结束生命的还没有来得及出生的'蛙'们。不管是'蛙',还是'娃',都在凄惨的'哇哇'的叫声中结束了生命。

这使我想起了,曾经,我姐姐的尚在腹中的孩子,已经7个多月。被计生干部在一个简陋不堪的房子里,用简单而粗暴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姐姐说好像还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姐姐还说,那孩子还长的很好看。我的嫂子,四个月的孩子,尚在腹中。据陪在一边的我的另一个姐姐说,她看到了那个孩子还是一个男孩,小鸡鸡都已长成了。也是被打了一针,就没有了生命。

那是一个思想禁闭的年代。腹中的孩子,妇女的生命在计生干部的眼里,只是晋升的梯子。

我佩服莫言,是因为他比我勇敢。我也曾经对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只能拿着育龄妇女捞金的计生干部表示过谴责。为他们拿着纳税人的钱,不为纳税人办事而跟他们理论。他们也曾威胁,要在户籍部门把我列入'黑名单'.把一个育龄的并没有超生的妇女列入黑名单,取消我的户籍。,这仅仅是因为我没有按时去体检。后来,不愿多事儿,就算了。知道当前的政府部门,公权力高居于>宪法和民权力之上。所以就不了了之。他们爱怎么怎么吧。只是威胁的一种手段而已,不跟他们一般见识……

但是莫言不这样,莫言似是而非的语言,已经模糊而尖锐的,用极具民族风格的语言,把这个不满表达出来。利用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作为挡箭牌,把当期那些腹中的娃娃们,和孱弱的产妇们的命运,哇哇的诉说出来。

所以说,莫言的勇气是敢于面对并承认真实的人性。敢于公开的对那些泯灭人性的所为的公权力说'不'.我曾经一度为莫言担心,担心他会被某些人报复。但是现在看来,担心已经没有必要。因为莫言是智慧的,他懂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他还懂的,只要我不明确的说出来,其他的任你猜。这叫证据,叫不留任何证据。所以他的语言模糊而尖锐。听老人们说,这叫会说话。

听说,新一届政府,提出了新的执政要领,其中一条就是政府不能高于宪法。这应该算是注重民生,伸张人性的举措吧。

但愿,这一主张不会因为陈旧的老底而仅仅流于形式。

更多相关推荐:
红高粱读后感

读罢莫言的红高粱脑子里便是那高粱的海洋在八月的深秋里一片血红无边无际红色是富有生命力的颜色它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的最爱英雄里的一幕一片满是金黄色的树林里两个对峙的女子飘逸的衣衫颜色是大红飞雪的剑嗖地刺进了对方的身体...

《红高粱》读后感。

红高粱读后感因为诺贝尔文学奖我知道了莫言因为莫言我又让自己回到了抗日的那个年代对历史的深入了解和感情的波折起伏让我们这一代不属于革命激扬澎湃的年轻人恪守了抗日那历历在目的痕迹莫言老者的红高粱一个在我们学生时代无...

【最打动阅卷老师 强烈推荐!!】红高粱读后感

不乏真读红高粱家族有感疲劳于当今泛滥的抗日影剧中虚假夸张失实浮躁的表现手法将原来一册册抗日英雄血泪史篡改得面目全非令最初满怀爱国激情的我逐渐变得厌烦甚至恐惧直到翻到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我才感觉到...

观《红高粱》有感

高粱地里抹不去的红观红高粱有感伴着低沉的男声一段独属于这块的土地的悲歌缓缓升起十八里坡上满是高粱象征着勃勃生机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威武不屈在夕阳的斜照射下大战后的十八坡伴着一抹血色残阳但也是这抹残阳染红了整个坡高...

红高粱读后感

影视红高粱评析摘要在小说鉴赏课中我们观看了红高粱这一经典影视它是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改编而成由张艺谋导演主要讲述了一个抗战时期的故事影视中的女主人公九儿是一个命运不济而又大胆的人因为家境贫寒而不得不嫁...

红高粱读后感

班级汉语言2班学号20xx2108134姓名吴鹏飞红高粱读后感红高粱是莫言创作的作品在19xx年到19xx年获得了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其间以意识流的结构穿插回忆使人不断联想在高粱地里面发生的...

《红高粱》读后感

初读ltlt红高粱gtgt觉得晦涩难懂人称的转换大段的心理独白似是梦呓分不清哪是现实哪是回忆再读红高粱在一片氤氲中看到恍惚的身影进而看到了耀眼的明亮全篇没有什么救亡图存光复中华的豪言壮语只是用最真切甚至接近于乡...

莫言红高粱读后感800字

莫言红高粱读后感800字莫言红高粱gt读后感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个小说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书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

读莫言红高粱有感

红高粱的英雄人物分析在红高粱当中莫言并没有刻画很多人物但是这些人物都是个性鲜明的在小说中莫言刻画了多个个性不同的农民形象包括我爷爷余占鳌我奶奶戴凤莲罗汉大爷土三炮我奶奶她爹于大牙等等而在这些人物当中不乏英雄例如...

读《红高粱》有感

读红高粱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故事中我的奶奶她是一个生在乱世苦命的女人她是一个柔情万种的少女但她更是一个坚强洒脱侠骨凛凛的女中豪杰我欣赏她的不屈欣赏她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的精神那样一个年代一个撑起一头家业的女子风风火火...

《红高粱》读后感

红高粱读后感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和父母曾经一起看过这部给张艺谋带来极高荣誉的电影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幼时的记忆里整部片子就是一片片红的延伸从头至尾从主人公相见到永别都浸染在深深的红色里这...

红高粱观后感

红高粱观后感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莫回头莫回头看完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除了红红的一片就是这句歌词了一直到我落笔耳边依然萦绕着这陕北的民歌当爷爷的歌声响起的时候我才记起若干年之前自己是有看过这部电影的而印象最深的还是这...

红高粱读后感(2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