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红高梁家族读后感

时间:2024.4.27

《红高梁家族》读后感

一、作品简介

《红高粱家族》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作者莫言,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本书主要记叙了于土匪与英雄集一身的余占鳌司令在胶东公路伏击日军所引出的一系列故事。书中情节曲折、生动,使人看了回味无究。该书于20xx年获得第二届“冯牧文学奖.军旅文学创作奖”,其中的《红高粱》获得19xx年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根据此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获得第三十八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二、我与此书的渊源

当年电影《红高粱》在国际上获奖,于中国人来说,算是一件非常轰动的事。那时我还在念大学,校园喇叭里传出的破锣般的声音演唱的电影插曲,激起了我的兴趣。竟然能这样来唱歌儿,让我感到很新奇,如此“拽”的歌词,也觉得很逗趣。虽说如此,其实迄今为止我都没看过这部电影,倒是听看过这部电影的人的常常发出这样的感言:“乱七八糟的,不知演了一些什么玩意儿”,当然也捎带着将某些电影情节对我做了一番简单的介绍。后来同学买来了一本《红高粱家族》的小说,出于自己对电影的诸多疑问使然,也顺便借来读了一下。我的感受,小说的描述会比电影更深刻、精细,也就觉得没有再去看电影的必要了。说句实话,对于现代作家的写出的一些东西,我大都不慎“感冒”,包括所谓的“伤痕文学”,总觉得相对于解放前的一些文学作品而言,它们不是显得过于肤浅,就是过于情绪化。而这部小说算是少见的几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现代小说之一。当初很想买下一本作收藏,可从经济上考虑,却又实在舍不得做这样“一大笔”花费——当年我常常省下饭钱来买书,其实不看那部电影也主要是从“我不该如此奢侈”的角度来考虑。其实在花销上,父母并未对我过多限制,也正因为如此,我就越发担心自己一不留神作出对不起父母的事情。

暑假,为完成学校布置的这份作业,我在书店游逛了许久,反复筛选,犹豫不绝。其实我很早就不屑于在购几本书上再去作什么经济上的衡量,更何况我所购的书还有单位报销的保障,只是为写一份什么样的作业而犯愁。不感兴趣的东西我不会考虑,感兴趣却不得已在诸多人眼里一定要通篇扯淡才算正常的滥玩意儿,于我来说更为“痛苦”。在书店书架最底层一个让人不经意的位置,眼前一亮,很奇怪的,居然能搜到这样一本如此老旧的书。我是那种很怀旧的人,为弥补当年的缺憾,我毫不犹豫的将她买下了,也作为——对一个已逝去的一个时代、自己曾经的人生经历——的一种特别的怀念吧。

三、感悟

若以一种极端认真的态度就这本书比较全面的写一份读后感,怕是五千字都拦不住。仅谈一谈当年感悟最深的,也是本书所倡导的观点:敢爱敢恨。爱就爱得轰轰烈烈,不择手段,不计后果;恨就恨得淋漓尽致,以残忍对残忍(虽说主要是针对日本鬼子),可以以命索命,看淡一切生命,乃至自己的。

记得当年在我的同龄人中,这样的观点还是很有感召力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常常莫名其妙的生出诸多的不平,我的很多同龄人都感到很压抑,愤懑于自己就处在一种“不敢爱不敢恨”的状态中,乃至常常不得已去逃避爱与恨的选择。个别人也难免不会在这种情绪的感召之下做出些荒唐事。我个人的体会,当年的有这种情绪的很多人只怕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爱什么、恨什么,有些茫然吧。我可以很得意的说,在思想深处本人就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于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国人来说,主要的表现于不敢表达自己爱恨的情感,更不敢为此真正的去做什么。我是一个有理智的人,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想法也颇多。比如我会想:即便自己敢爱敢恨了,自己会不会一无所得,或者损失得更多?后果会如何?从道德与法律的层面讲,我的敢爱敢恨,会不会因此给他人带来太多的麻烦?我们人人这样做的结果只怕是相互间更深的怨恨,所造就的就是一个无序的、任由强者强取豪夺的社会??

从某种角度说,我是一个很“没劲”的人,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我都勉强自己去做一个理性的分析,仿佛是在攻克一道道的数学题。另一方面,我虽外表冷漠,内心却又偏偏是一个激情似火的人。我心里明确,这不好,搞不好会过早的燃尽了自己,毁灭了自己,于是我强压那如火的激情,将它们强化成坚硬、冰冷的煤块儿。这样安全多了,我无需过多的克制自己,不去点燃煤块不会自己燃烧,即便燃烧起来,也是温暖而持久,烧多烧少我可以根据需要加以控制。

四、价值

通过对这两种极端化情感的研究,作为教师,我可以很容易搞懂学生的、在成人眼里简直不可理喻甚至大逆不道的思想情感,也正因为如此,在学生面前,我所表现出的不仅是更多的温情,必要时也更为残忍。学生常常感动于此,也痛恨于此。爱恨交织。是爱是恨,我明白,他们就未见得明白。当然,如果他们有能力搞懂这些,我还是很高兴的,绝无隐瞒。


第二篇: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穿行书林断简》是葛兆光先生的一本文化随笔集,里面收录的都是与书有关的文章。在这些文字中,一部分是书评,多与学术有关;一部分则是感想,是作者读书之后的一些想法;还有一部分则是作者自己论著的序文,也是作者写书的缘由。全书由卷首弁言、楔子、正文三部分组成。在正文中,作者又将其分成三辑:第一辑主要介绍了与历史相关的书目的书评,中外兼具;第二辑则是作者读书之后的感想,其中谈到了宋代民间的信仰的历史学研究思路﹙读皮庆生《宋代民间神祠研究》﹚、学问的意义毕竟久远﹙读《周一良集》﹚等等问题。而第三辑则是作者给自己著作所写的序。其中不乏大家所熟知的《中国思想史》、《唐诗选注》、《中国经典十种》等作品。文章由一部书展开,或探讨相关研究领域的现状与不足,或阐发自己对史学观念与方法的认识,乃至包含作者个人经历与志趣的感慨和对时代变迁与社会生活的关注。

读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提的就是楔子部分。在这部文字中,作者讲述了他的一些读书经历:包括他从贵州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古典文献专业、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如饥似渴的阅读大量书籍、在贵州插队时与朋友们相互探讨读书心得。从中可见作者对自己的评价“生活更是与书册彼此纠缠或者相依为命”是多么的精准。作者从与书册“彼此纠缠或者相依为命”的经历中总结出阅读的三种境界或称方法,即“旅游、围猎和侦探”,而作者的阅读无疑是侦探式的。正如他所言“侦探式的阅读常常已经进入专业研究,专业研究其实是苦事,因为它必须锱铢必较,寻头觅缝,把赏心乐事变成自我折磨,把养情怡性变成智力考校,人与书过不去似的想穿透纸背。唯一的愉快就是在‘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突然‘得来全不费工夫’地找到线索,使案情豁然开朗。”当然,无论是像葛兆光先生这样的学者,还是如我们这样的普通读书人,都喜欢“围猎式”的阅读方式。这里引用先生的原话来解释一下,“围猎式的阅读者,没有强迫性的耳提面命,没有功利性的计算考量,兴趣是唯一的指标,愉快是最后的收获。”用心感悟书中的点滴,获得最原始最纯粹的享受。至于最后的“旅游式”的阅读,其实很好理解。当我们去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旅游,最需要的无非就是一个导游了。阅读也是如此,课堂上老师为我们所列出的“必读书目”“十大好书”就是一个例子,在书海里老师就是我们的向导,有了他们的指引,我们就能有目的比较省时的获取知识,畅游书海。无论是那种方式,只要你喜欢就好,只有你喜欢它才会有价值。

读这本书的过程是艰辛的,常常会有想要中途放弃的想法。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想过我会阅读有关学术性的著作,原因有二:一是学术性的著作通常比较专业,我自惭能力有限,不敢挑战;二是学术性的著作通常比较枯燥,我这个人比较浮躁,可能坚持不下去。但是这次,经由王老师的引导,我误打误撞选到了这本书,实属无奈。出于对自己负责,也不辜负老师的心意的想法,我强迫自己看完了这本书,说实话,收获是很多的。如今想来,也愿意分享其中一些另我印象深刻的美丽片段。

在本书第三辑有一篇文章《我注唐诗》,是作者给自己的《唐诗选注》所作的序。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的:“有人说,年轻时总是幻想与文学结伴,年长则常会不自觉亲近历史,说得也对。当出版社决定要重新再版这部《唐诗选注》的时候,编辑让我再回头去看看它,问我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感受?新的想法和感受?说实在话,现在回头看这部书,就好像倒拿望远镜回看身后,似乎有些遥远,有些陌生,由此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变化了的年龄和心境。不妨看此后我撰

写的《中国思想史》中的一段话罢,这一段曾经很让一写热爱盛唐气象的人不高兴,题目叫做《盛世的平庸》,讲的是诗歌最辉煌的盛唐,其实恰是思想最平庸的时代。在那里我说:后代人总是说‘盛唐气象’如何如何,其实,从生活的富庶程度上来说是不错的,从诗赋的精彩意义上来说也是不错的,但是,从思想的深刻方面来说却恰恰相反。因为在思想的平庸时代,不一定出现不了文学的繁荣景象,也许恰恰相反,可能这也是一种有趣的‘补偿’。特别是,一旦那种沉潜入微的思绪,已经不能对知识、思想与信仰有所匡补和批评的时候,就纷纷夺门而出,表现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学上,这个时候,思发为文,智转入诗,而思想却在权力制约的情况下,逐渐走向平庸,智力也正是在这种一无所用的趋向中,逐渐转向了诗赋的琢磨和沉思。”

初读这段文字,并没有完全领会其中的意思。只是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迫不及待的想与人分享。首先,作者说盛唐的诗歌最辉煌,但是思想却最平庸。这让我联想到高中上语文课讲到唐诗时,老师并未给我们分析这些思想,那时我们对诸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这些唐朝大家的了解也只局限于他们的作品,对于诗人的思想没有细致的了解,就更无所谓分析当时整个时代的思潮。但是我想说的是,无论盛唐的思想平庸或深刻,它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已经载入了史册,今天的我们可以对它的各方面发表意见,但这仅仅是个人观点,盛唐的过往无法逾越。当然不能否认,唐朝是诗歌的朝代,唐诗或雄浑大气一泻千里,或不拘一格字字珠玑,不论写景还是抒情,不论是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诗,虽然诗人在诗歌中的描写对象不一样,表现风格不一样,但是佳作迭出,各种主题的作品交相辉映。这就是为什么唐诗是唐朝的一个标志,象征着那时的繁华、美丽。

再来谈谈另一个问题,本书第三辑中作者的一篇文章《什么够资格称“中国经典”?》,这是他为自己的《中国经典十种》这本书所作的序。其中作者发表了自己对于“中国经典”的看法。原文如下:“近来常有一种风气。有人说道‘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急急忙忙把它转换成“儒家经典”。我总觉得这种观念有些褊狭,其实,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绝不是“单数的”传统,而应当是“复数的”传统一样。我一直建议,今天我们重新回看中国的经典和传统,似乎应当超越单一的儒家学说,也应当关涉古代中国更多的知识、思想和信仰,这样,一部介绍中国经典的书,就应当涵盖和包容古代中国更广泛的重要著作。”还有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通鉴》之类,这些统统都可以被当做经典来阅读。因此,在这部《中国经典十种》里面,作者既选有传统儒家的经典,也选了佛教道教的经典,既有诸子的思想著作,也有史著和字典。完全诠释了作者心中对“经典”的理解。

最后,谈谈自己读这本书的心得。读了这本《穿行书林断简》,我有一种成就感,我竟然耐着性子读了这样一部学术性著作,在此之前这是我没有想到过的,我不是学术派,也没有研读学术性著作的兴趣,所以读书的过程极其艰难,葛先生的这本书不是文言文却胜过文言文,书的内容完全是专业的学术论述,其中的内容对于我们这种非专业的阅读者来说很有难度。但是既然选了,我没有办法中途放弃,只有硬着头皮继续下去,还好最后还是读完了。对葛兆光先生也有了一些了解,相比起他的读书经历,我的这点经历算不上什么。由于他大学读的是古典文献专业,所以每天都会阅读大量书籍,以他“侦探式”阅读的角度来讲,兴趣是最不可能兼顾的。

更多相关推荐:
读书笔记好词好句及读后感受全集

一童年高尔基好词摘录忽如其来飘忽兴趣盎然熠熠生辉鲜花绽放颤动激昂呈现好句摘录伏尔加河蓝色的水面上桔红色的轮船在逆流而上而一张张金色的叶片则缓缓顺流漂下我非常害怕外祖父总觉得他的绿眼珠无时无刻不在盯着我看那曲子中...

读书心得读后感

读书心得读后感“尖子”生名列前茅的技巧并不难学到手,做好以下十项,你离第一名就不远了,范文之心得体会:读书心得读后感。1、以学为先:学习是第一中心任务;学习是正事,理应先于娱乐。2、随处学习:每天晨练或者上学路…

读书心得100字

1今天。我读了一篇小短文,名字叫做《滴水穿石》,读了这篇小短文我感触很多。短文主要讲了一个大石头对在一滴一滴滴下的水珠说大话,说自己坚硬无比,什么都不如它,更不能在它身上找出一丝被击的痕迹。水滴说:“别太得意了…

林徽因传读后感 读书笔记

一身诗意的人间四月天读林徽因传有感她是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

读书心得1

读书心得:语言是教师和幼儿沟通的桥梁语言是教师和幼儿沟通的桥梁,也是传递知识海洋的钥匙,教师的语言不仅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也应该从细节开始,绽放出语言的魅力。“把你送…

书香校园读书心得

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夕阳之辉。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

怎样写读书心得?

怎样写读书心得?写读书的心得体会,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读书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读书笔记从文体上看属于应用文,记述的主要是个人的阅读经验和感…

20xx教师读书心得之《玫瑰与教育》读后感

玫瑰与教育读后感暑假伊始阅读了窦桂梅的玫瑰与教育通过阅读使我对自己的工作也进行了反思她的这本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因为真所以...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心得或者读后感

附件5员工读书心得

方与圆读书心得

方与圆读书心得最近看了方与圆是丁远峙先生的作品这本书很早就听说过当时一看标题就以为是一本社交或者讲官场什么的书没有仔细看现在才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是一本真正符合国人自己口味的书以前没有看真为自己感到遗憾读这本书给...

八年级一班读书心得感悟演讲方案

八年级一班读书心得感悟演讲方案比赛时间第十二周班会比赛地点八年级一班教室活动主题阅读经典作品成就美好人生主持人马琪琪王凡张浩高东升评委各组组长班主任语文王老师活动过程1在第十周小组风采展示的基础上进一步审核学生...

读书心得——读于丹《论语》感悟静思

读于丹论语感悟静思远离是非尘埃沉静中捧着一本萦绕着墨香的书籍心中有的只是一种恬静优雅空闲明月之夜悟着论语精髓字里行间中洋溢着一种智慧的情丝论语述而中论道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

读书心得读后感(3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