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爱的艺术》后感

时间:2024.5.2

读《爱的艺术》后感

摘要: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方向迈进。

关键词:爱情理论 ; 爱情实践 ; 艺术

一,引言

我们在近二十年的学习时光里,在书中看到过许许多多的爱情;从身边的同学们那儿也听到了不少爱的宣言;在古诗词里也知道了古人是怎么“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我们可以说我们已经懂了爱情,不需要去学习,尤其是不需要当作一门艺术去学习。然而现实生活确告诉我们,爱情就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去追求财富。事实上,我们很少有对到底什么是爱情,在心里有明确的答案。看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爱是一种能力,是需要努力去获得的。虽然很少有人的爱情真的就像艺术一样,但是至少我们追求过真的爱情,然后和你的另一半一起走下去。

二,爱的艺术

书的第一章讲了爱情不需要学习的原因之一: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爱的能力;原因之二: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与“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说到了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他的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情。这里解释了为什么在我们这个社会有不少人经常不断地遭受爱情的挫折,却很少有人去努力学会爱情这们艺术。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努力达到上述目的,却很少用来学会爱情这们艺术。书中的一句“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巴拉塞尔士(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作者批评得很深刻。

三,爱情的理论

爱情是离不开人的生存问题的,它也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人所面临同一个问题:如何克服这种孤独感,如何超越个人的天地,实现人类的大同。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在这里弗洛姆明确的说爱情是给予,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爱情是需要主动关心的;需要责任心是指我对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他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为这些愿望给予回答;所需要的尊重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就是希望被我爱的人应该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发展;更重要的是认识,只有认识了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

在爱的理论里还谈到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谈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对爱情的影响。还举了一个例子,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在孩子的眼里母爱是无条件的,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但是父亲的爱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在谈论爱的对象时,弗洛姆说爱首先不是同某一个人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全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你自己。”也就谈到了爱情的成分。(1)博爱: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特点是这种爱没有独占性。如果我有爱的能力,我就会去爱我周围的人。在博爱中凝聚着同所有人的结合,人的团结和统一。博爱的基础是认识到我们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同人共有的核心相比,人与人之间在才能、智力和知识上的差别微不足道。人类是一个大家庭,我们要意识到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的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并且谈到只有当我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时,我的爱情才开始发展。(2)母爱:对幼儿生命的肯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必须关心幼儿并对其成长负有责任,以维护和发展弱小生命;一是则超出了维护生命的范围,那就是要使得孩子热爱生活,要使他感到:活着真好!

(3)性爱:博爱和母爱共同点是他们的爱不属于一个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首先是通过性结合得以实现的。讲述自己的生活,叙述自己的希望和恐惧,谈出自己幼稚的或者是不成熟的梦想,以及找到面对世界的共同利益——所有这一切都是克服人与人之间隔离的途径。爱情毫无疑问会发生性结合的要求,在有爱情的情况下,这种生理关系就不会带有占有或被占有的野心和欲望,而是充满了温情。这一点上,是区别了以性爱为主的不正确的爱情观。从根本上来看,爱情是意志

的行为,是人作的一项把全部生命交付对方的决定。 (4)自爱:自恋是人发展的早期阶段,哪些又倒退到这一阶段的人就不会有爱的能力,这些人发展到顶点就会疯狂。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 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的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5)神爱:在所有的信神宗教中,无论是在一神教还是在多神教中,神体现最高价值,体现至善至美。

四, 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

西方社会中爱情衰亡的两种“正常”形式把爱情看作是性满足的产物,把爱情看作是结伴思想和防止孤独的避风港,是有社会决定并造成的爱情病理学。这里还提到了假爱情的一种形式是:偶像化的爱情(经常出现在小说和电影里);另一种是多愁善感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本质就是它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而不是存在于同一个人实实在在的结合之中。这类爱情最广泛的形式是用代用品是自己满足,那就是消费爱情电影、爱情小说和爱情歌曲。爱情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所爱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爱情的唯一成果。

五,爱的实践

在这一章里首先说明了学习一门艺术的要点:一是要有纪律;二是要集中,对自己保持清醒;第三个因素是耐心;第四个就是要有极大的兴趣。我们每个人不同程度的自恋是常规,保持客观性是例外的。而能进行客观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为基础的感情是谦恭。爱的艺术在于能否学会爱取决于人的自恋程度和能不断培养自己的谦恭、客观性和理智。爱的艺术是不可分割的态度是积极的活动,而有无客观性和理智是学会爱的艺术的一个关键性条件。我们要想有一份爱情,必须有信仰,信仰是脱离自己的过程、诞生和成熟的过程。合理的信仰是一种确认,确认是建立在自己真实经历上的坚定的信念;合理的信仰的基础是我们的生产力,产生信仰需要勇气,也就是要能承受风险和准备受到痛苦和失望。 六,总结

爱一个人就是要献出自己,而不期待得到回报,但相信自己的爱一定会唤起对方的爱。

学习完这本书后,我觉得爱情是一门艺术。在生活中我们看到一对金婚夫妇,他们依然有到处走走的愿望,我们惊叹他们爱情的生命力;看到那么多分手的情侣,甚至是分手之后变成冤家的情侣,我们可惜他们的曾经有过的真挚的感情;看到不断分分合合,最终又走到一起的情侣,我们想到了苏轼的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爱情如此有魅力,让每一个追求的人可以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只为了能够和对方在一起;爱情如此有魅力,能让一个人不断的进步,不断

的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只为了对方能够微笑;爱情如此有魅力,就像是一件艺术品,一爱一生。


第二篇:爱的艺术读后感


其实我过去读的是孙依依译的版本,它是附属在三联以上这本《为自己的人》后的薄薄的一部分而已。可惜在网上找不到这本书的图样,只看到很多学术文章引用这本书,从中也可看出该书的好来。

译者孙依依是甘阳的妻子,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 毕业生,研究方向是伦理学。 现好像任职于牛津大学出版社?

野兽读书笔记之六 弗洛姆《爱的艺术》

记得自己是在那个寒冷的97年的冬天邂逅了这本书的。还记得那个译者是孙依依(感谢她!当然我直到现在还不知道这个译者是个男性还是女性,但是男性还是女性真的那么重要吗?)现在七年过去了 也到重读的时候了。

题记: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巴拉塞尔士*

*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前言

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对爱情的三个错误看法

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2.很多人认为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他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当代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力所能及的物品。爱情的产生往往是以权衡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我想做一笔交易,那我既要考虑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基于我的一目了然的实力以及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在这笔交易中,如同购买地皮一样,对方的有发展前途的潜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一个商业化占统治地位以及把物质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中,事实上是没有理由对下列事实抱有吃惊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3.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如果我们用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这两个英文搭配也许就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两个相互陌生的人,当他和她突然决定拆除使他和她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

的经历。这一经历对那些没有享受过爱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美好和不可思议。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发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异性的吸引力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这两个人虽然慢慢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直到隔阂、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如果是别的事,人们会想方设法找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以利再战或者永远洗手不干。但因为人们不可能永远放弃爱情,所以看起来只有一条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爱情的挫折,找到原因并去探究爱情的意义。

在这方面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要认识爱情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爱情,就得像学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艺术和技术一样的行动。

可以简单地把学会一门艺术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一直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会贯通起来变成灵感—也就是掌握了艺术的灵魂,才能成为一名大师。要成为大师,除了学习理论和实践外还有第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这一目标必须占据他整个身心。这一点既适用于音乐、医学、雕塑—也适用于爱情。这里也许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我们这个社会有不少人经常不断地遭受爱情的挫折,却很少有人去努力学会爱情这门艺术。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他的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情。

成熟的爱情指得的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爱情是一种行动,是运用人的力量,这种力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而且永远不会是强制的产物。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什么是“给”?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回答,实际上却很复杂并有双层意义。十分流行的误解是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一个性格还没有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贪婪阶段的人对给的理解就是这样。一个“重商主义”的人也准备给,但一定要通过交换。只“给”而没有“得”对他来说就是欺骗。那些基本上是非生产性性格结构的人则会有一种被别人拿走东西的感觉。因此这种类型的大多数人拒绝给予别人东西。而有些人却又把“给”变成一种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认为,正因为“给”是痛苦的,所以应该这么做。给的美德就是准备牺牲,对他们来说,“给”比“得”好这一准则就是意味着宁可忍受损失也不要体验快乐。

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 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给予别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

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这一点表现在爱情上就是: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马克思极其优美地表达了上述思想。他说:“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能促进和鼓舞他人的人。你同人及自然的每一种关系必须是你真正个人生活的一种特定的、符合你的意志对象的表现。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⑤不仅在爱情上“给”意味着“得”。教师向他的学生学习,演员受到观众的鼓舞,精神分析学家通过治愈他人的病而治愈自己的病也都如此,先决条件是给的人不应该把对方看作是他帮助的对象,而应该同对方建立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紧密关系。

注::还在细读这本书 可惜他的那本《为自己的人》还没找到,否则结合起来读会更有趣味。

写于零四年十一月十九日的北京的野兽居

更多相关推荐:
爱的艺术读后感 doc

爱的艺术读后感在读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之前我对爱的认识仅仅是停留在那种言情小说中男女主角在一个浪漫的黄昏中相向地走在一条铺满枫树的幽静的羊肠小道上发生一次浪漫而传奇的邂逅并从此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当然在此期...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读后感李业雯最近几天看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感受颇多书中作者弗洛姆的主要观点是爱是一门艺术需要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同时爱更多的是给予而不是得到当今社会所有人都在渴望爱许多小说歌曲都在称颂爱但为什么这个...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读书报告本书的作者是德国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这本书著于19世纪50年代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发行虽然说这本书问世距离现在已有50多年但它对爱的认识仍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有启示作用特别对目前处于快速...

爱的艺术 读后感

读爱的艺术有感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其实不以为意还在质疑着这一本薄薄的书怎么可能那么著名竟然还有人称之为指导人生意义的心灵哲学誉其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若只看书名我还以为不过是以感性文字描述两性关系的一本...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读后感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告诉了我们爱是一门艺术但是爱情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要想学会这门艺术我们必须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要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在身边读爱的艺术有感尊敬的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我演讲的题目是爱在身边近期读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书中弗洛姆提出爱是一门艺术想要学会爱的人就要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爱是奉献是理解是尊重书中让我印...

《爱的艺术》的读后感

简介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的代表作品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

埃 弗洛姆 爱的艺术 读后感

埃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在记忆中写读后感一直是让我痛苦的事痛苦的根源在于我读后没有感却为了完成任务硬是要挤出一些感想总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但在读弗洛姆的爱的艺术的过程中我的感受充满心中每看一部分都会有新的感觉出...

从零开始学会爱——爱的艺术读后感

从零开始学会爱读弗洛姆爱的艺术柏拉图说爱情就是匮乏舒婷说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三毛说爱情犹如佛家的禅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莎士比亚说爱情里要是掺杂了和它本身无关的算计那就不是真正的爱情圣经说...

读书笔记爱的艺术

读书笔记一之爱的艺术近来随意翻书看到一本弗罗姆的爱的艺术打开一看立即被其以表入里精细分析的理论所吸引以前我的老师告诉我好理论最实际把理论学透彻了在应用时便能够得心应手这本书有几处精华之妙仔细思考意味深长待我与你...

施爱的艺术——读《虚职实爱》有感

施爱的艺术读虚职实爱有感今天我读了一篇名为虚职实爱的文章这则小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故事的大致内容是一名大学生家境贫寒没有经济来源经老师介绍当了一名学报编辑每月的工资是其他学报人员平摊的但是她不知道学校根本不需要...

爱的艺术读后感

爱的艺术读后感110300730001戴君杰爱是什么什么是爱是索取是付出是支配抑或支持读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心中对爱的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对于自身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弗洛姆告诉我们爱是一种艺术如果不尽自己最大的能动...

爱的艺术读后感(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