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读后感

时间:2024.4.21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最近因为学校的活动,我阅读了李泽楷先生的《美的历程》,这是一本震撼人心的书,通过它,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我明白了以前的我是多么幼稚,每个人生来都是具备了爱美之心的,这种对美的追求是人生而就有的,是永远也无法磨灭的。在阅读李泽楷先生的《美的历程》之前,我心中的美很简单,灯火辉煌的街道,星光闪耀的星空,但其实那只是一种世俗的东西,虽不是丑,但也远远称不上“美”。真正的美是由里及外,需要用时间去慢慢品味的,这就是我在读了《美的历程》之后的最大感触。 翻开书,《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它从远古时代开始写起,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路走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触摸青铜饕餮“狞厉的美”,感受楚辞汉赋的“气势与古拙”,聆听“盛唐之音”,融入宋元山水的“无我”和“忘我”之境,直到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和“浪漫共流”,有时一泻千里,有时涓涓细流;有时一气呵成,有时娓娓道来。让我这个毫无艺术细胞的人看得既吃力,又欲罢不能。 这段历程,让我心中充满了涟漪。浮华的城市,斑驳的光影,阑珊的灯火,如昼的黑夜,喧闹的人群。眼前的一切,让我迷茫,困惑,矛盾。美在哪里?是柳永的杨柳岸,还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宁静的月光,还是午夜梦回,故乡依旧的悠然?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挣扎而充实圆融的洗礼……

鸟瞰着美伴随着时间流淌千年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渐渐发现,她拥有深厚的生命厚度与长度,她播洒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天地间闪耀。渐渐发现,美是庄周梦蝶那刹那的微笑,是孔子忧天下那沉重的脚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绝唱,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度,是盛唐的青莲,是梦断红楼后的苍凉与寂寞。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的。她带给人心灵的不仅仅只是那短暂的快乐与幸福,还有那记忆深处弥漫飘逸的一缕芬芳。

陡然发现自己对美的认识的浅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心灵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动。美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她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温暖而惬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听与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间去容纳,需要用整个时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动。 《美的历程》能在短时间内让人大致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得到美的熏陶,确实是一部很好的读物。李泽楷先生在结语中曾经说过,“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匆匆巡礼,到这里就告一段落,跑得如此之快速,也就很难欣赏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但个人觉得,这本书虽没能让我们看到中国艺术的“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但我认为,李泽楷先生却能把我们真正引进了8000年中国的“美的历程”。设若让我自己去中国古典艺术博物馆参观十遍,都可能感受不到“美”之所在。因为没有他的引领,我即使到故宫,即使看到所有的细部的丰富的古典艺术品,我也没有能力看到它们的“美”的价值所在。所以,虽“匆匆走过”,却让我对中国“美的历程”产生强烈的兴趣,让我这个“审美”的门外汉在“美的历程”里受益匪浅。而美,从来没有这么清楚而且具体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本书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从远古至清末的各个时期,各种艺术门类的分析。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美学的书籍,算是帮我扫了关于美学的盲了,好像打开了一扇从未打开过的窗,看见了一个以前从未看见过的五彩缤纷、美丽丰富的一个花园,历史中的每

一件艺术品,都是这个花园里面的一朵花、一树木。作者就像守园人,当我们打开书籍,走进花园之时,这个守园人,会为我们做一个认真的向导,一一给我们介绍花园里的花鸟虫兽,如数家珍。只是里面的东西太多、太丰富了,而且我这次走的也太快、太匆忙了,没有细细品味里面的美丽,但是当我走过这个花园之后,身旁却依然留着我从花园里面带出来的一点点花香,沁人心脾,久久不能忘怀。《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是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时看见自己的内心感动。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第二篇: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 李厚泽

1.龙飞凤舞

中国史前文化比过左所知有远为止久和灿烂的历史。 七十年代浙江河姆

渡、河北磁山、河南新郑、密县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陆续发现,不断证实这一点。

将近八千年前,中国文明已初露曙光。

他是原始艺术的审美,是山顶洞人的红粉活动(原始巫术礼仪)的延续,发

展和进一步图像化,他们是观念意识物态活动的符号和标记。

是原始人的情感、观念和心理,恰恰是这种图像形式获有了超模拟的内涵和

意义,使原始人们对它的感受取得了超感觉的性能和价值。

这一时期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

殷墟甲骨卜辞,当时每天都要进行占卜,其中大量的是关于农业方面如“卜禾”、

“卜年”、“卜雨”以及战争、治病=祭祀等等,这与原始社会巫师的活动基本相

同,但这种宗教活动越来越成为维护氏族贵族统治集团、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以至推而广之,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请示上帝鬼神,来决定行动的吉凶可否。

殷墟出土的甲骨记载着关于各种大小活动的占卜。周代也如此,钟鼎铭文有明证。

《易经》实际上也是卜筮之书。《尚书.洪范》的下述记载可看做是殷周社会这种

活动的典型写照:

2.原始歌舞

这种原始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并不是照搬或静观,不像后世美学家论美之

本性所认为的那样。相反.它们是—种狂烈的活动过程。之所以说“龙飞凤舞”,

正因为它们作为图腾所标记、所代表的,是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后世的歌、

舞、剧、画、神话、咒语?。在远古是完全揉合在这个未分化的巫术礼仪活动的

混沌统—体之中的,如火如汤,如醉如狂,虔诚而蛮野,热烈而憋严。你不能藐

视那已成陈迹的、僵硬了的图象轮阔,你不要以为那只是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

你不要小看那似乎非常冷静的阴阳八封,??.想当年,它们都是火—般炽热虔

信的巫术礼仪的组成部分或符号标记。它们是只有神力魔法的舞蹈、歌唱、

咒语的凝冻化了的代表。它们浓缩着、积淀着原始人们强烈的情感、思想、信仰

和期望。

原始歌舞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巫术活动,是古代原始人类的生活写照。但毕

竟是新石器时代时期的产儿,在同时期统治地位的几何纹样观念相一致。与今日

艺术家或者民间群众不同的是,现当代艺术家的舞蹈创作更多是自由,开放,创新的创作,与信仰无关。而原始歌舞是以人体舞蹈的规范化的写实方式,直接表现了当日严肃而重要的巫术礼仪。古今的舞蹈从其根源上或初衷就有很大的差异,舞蹈的发展也是一部艺术史。

3.青铜饕餮

狰狞的美

传说中的夏铸九鼎.大概是打开青铜时代第一页的标记。夏文化虽仍在探索中.但河南龙山和二里头大概即是。如果采用商文化的北方来说,则这一点似更能确立。如上章结尾所述,从南(江南、山东)和北(东北),好几处新石器的文代遗址的陶纹饰都有向铜器纹饰过渡的明显特征。当然,关于它们是否先于铜器还是与青铜同期或更后,仍有许多争议。不过从总的趋向看.陶器纹饰的美学风格由活泼愉快志向沉重神秘,确是走向青铜时代的天可置疑的实证。由黄帝以来、经过尧舜禹的二头军长制 (军事民主)到夏代“传子不传贤”,中国古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虽然仍在氏族共同体的社会结构基础之上:.但早期奴隶制统治秩序(等级制度)在逐渐形成和确立。公社成员逐渐成为各级氏族贵族的变相奴隶,贵族与平民(国人)

各种各样的饕餮纹样及其它为主体的整个青铜器其他纹饰和造型,特征都突出这种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突出这种神秘威吓面前的畏怖、恐惧、残酷和凶狠。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炫耀暴力和武功是氏族、部落大合并的早期宗法法制这一整个历史时期的光辉和骄傲。

饕餮纹样积淀的是历史的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只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力量相结合,才成为崇高的美。

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天休”的祯祥意义。那么,饕餮究竟是什么呢?这迄今尚无定论。惟一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兽面纹,是什么兽?则各种说法都有:牛、羊、虎、鹿、山魈......本书基本同意它是牛头纹。但些牛非凡牛,而是当时巫术宗教仪典中的圣牛。现代民俗学对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调查表明,牛头作为巫术宗教仪典的主要标志,被高高挂在树梢,对该氏族部落具有极为重要的神圣意义和保护功能。它实际是原始祭祀礼仪的符号标记,这符号在幻想中含有巨大的原始力量,从而是神秘、恐怖、威吓的象征,它可能就是上述巫、尹、史们的幻想杰作。

所以,各式各样的饕餮纹样及以它为主体的整个青铜器其他纹饰和造型、特征都在突出这种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突出在这种神秘威吓面前的畏怖、恐惧、残酷和凶狠。你看那些著名的商鼎和周初鼎,你看那个兽(人?)面大钺,你看那满身布满了雷纹,你看那与饕餮纠缠在一起的夔龙夔凤,你看那各种变异了的、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各种动物形象,例如那神秘的夜的使者——鸱枭,你看那可怖的人面鼎......它们远不再是仰韶彩陶纹饰中的那些生动活泼愉快写实的形象了,也不同于尽管神秘毕竟抽象的陶器的几何纹样了。它们完全是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它们呈现给你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它们这所以具有威吓神秘的力量,不在于这些怪异动物

形象本身有如何的威力,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是超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它们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等等(如时下某些美术史所认为),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有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那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

4.线的艺术

款会愈发展,文明愈进步,也才愈能欣赏和评价这种崇高狞厉的美。在奴隶制时期,它们并非审美观赏对象,而是诚惶诚恐顶礼供献的宗教礼器;在封建时代.也有因为害怕这种狞厉形象而销毁它们的史实,“旧时有谓钟鼎为祟高而毁器之事,盖即于此等形象之可骇怪而致。”恰恰只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宗教观念已经淡薄.残酷凶狠已成陈迹的文明社会里,体现出远古历史前进的力量和命运的艺术,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欣赏印喜爱,才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

确乎有一个历程。它开始于东汉末年。埋没了一百多年的王充《论衡》被重视和流行,标志着理性的一次重新发现。与此同时和稍后,仲长统、王符、徐干的现实政论,曹操、诸葛亮的法家观念,刘劭的《人物志》,众多的佛经翻译??从各个方面都不同于两汉,是一股新颖先进的思潮。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诸家,重新为人们所着重探究。在没有过多的统制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当时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二者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飞跃。哲学上的何晏、王弼,文艺上的三曹、嵇、阮,书法上的钟、卫、二王,等等,便是体现这个飞跃、在意识形态各部门内开创真善美新时期的显赫代表。

5.解体和解放

中国书法———我国的艺术非前者而正是后者,所以,它不是线条的整齐一律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迫风,行天有刚.方圆适度。它的每一个宇、每一篇、每—幅画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其至有个性,并不作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它既是状物又抒情,兼备造型(概括性的模拟)印表现(抒发情感)两种因数和成份.并在其长久的发随行程中.终以后者占了主导和优势(参阅本书第七军) 书法由接近于给画雕刻变而为可等同于音乐和舞蹈。并且.不是书法从绘画而是绘画要从书法中吸取经验、技巧和力

量。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净化了的线条如音乐旋作一般,它们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魂灵。

6.先秦理性精神

所谓“先秦”,一般均指春秋战国而言。它以氏族公社基本结构为基础,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激剧变革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是最为活跃的开拓,创造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便是理性主义,正是他的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就思想,文艺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做了它的对立和补充,儒家互补是两千来中国思想一条基本线索。

7.建筑艺术

如同诗文中的情感因素一样.前阿几章已说、在造型艺术部类,线的因数体现看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线的艺术义恰好是与情感有关的。正如音乐—样,它的重点也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又如本章前节所说,这种情感抒发人都在理性的渗透。制约和控制下,表现出一种情感中的理性的美;所有这些特征也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出现在以抽象的线条、体积为审美对象的建筑艺术中,同样展现心中国民族存审美的某些基本特色。

8.楚汉浪漫主义

当理性精神在北中国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苟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到散文,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的时候,中国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便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印发展营绚烂鲜丽的远方传统。从《楚辞》到《山海经》”,从庄周到宽柔以教不;招无道。的“南方之强”.在意识形态各领域、仍然弥漫在 片奇异想象和炽烈的图腾——神话世界之中。表现在文艺审美领域,这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

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衣被词人,.非一代化。一个人对后世文艺起了这么深远的影响,确乎丰见。所以如此屈原的作品(包括他名产的作品)一种根抵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面讲的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一—5术的文化体系。

两汉,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护者、垄断者,当他们取得不受皇权任意支配的独立地位,即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也不缺少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

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

二 琳琅满目的世界

尽管儒家相经学在汉代盛行,“成人伦,助教化”,“惩恶扬善”被规定为从文学到绘画的广大艺术领域的现实功利取责,但汉代体而微的显现,是在众多、繁杂的对象上展现出来的人间和对物质的直接和巨大胜利。

阮籍便是这类的典型。“阮旨遥深”(刘勰),“虽然慷慨激昂,但许多意思是隐而不显的”(鲁迅)。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确乎隐晦之至,但也很明白,从诗的意境情绪中反映出来的,正是这种与当时残酷政治斗争和政治迫害密切联系的人生慨叹和人生哀伤:

三 气势和古拙

人对世界的征服和琳琅满目的对象,表现在具体形象,图景和意境上,则是力量、运动和速度,题目构成汉代艺术的气势与仔伊;姿龙。足于舞足路队入动作、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

你看那弯弓射鸟的画像石,你看那长袖善舞的陶俑,你看那奔驰的马,你看那说书的人,你看刺秦王的图景,你看那车马战斗的情景,你看那下千秋墓壁画中的人神动物的行进行列,这里统统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主观抒情。相反,突出的高度扩张的形体姿态,是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这事一种粗轮廓的图景形象,然而,整个汉代艺术生命也是在这里,就是这不是细节修饰的夸张姿态和大型动作中,就在这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运动,力量,“气势”就是它的本质,这种“气势”甚至经常表现为速度感。而所谓速度感,不止是以动荡而流逝的瞬间状况集中表现着运动加力量吗?

9.魏晋风度

晋在中国历史,是—个重大变化时期。元沦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艺等等,都经历转折。这是继光秦之后第二次社会形态的变异所带来的。战图秦汉的繁盛城市和商品经济相对萎缩,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厂,大量个体小农和大规模的工商奴隶经由不同渠道,变顺为束缚在领土地上、人身依附极强的农奴或消农奴。这种标准的自然经济相适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歧、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族阶级占领了历史舞台的中心、同前期封建杜会正式揭幕。

社会变迁夜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

魏晋风度原似指一较短时期,本书则将它扩至晋宋。从而陶潜便可算作它的另一人格化的理想代表。读书、作诗上,他没有那种后期封建社会士大夫对整个人生社会的空漠之感,相反,他对人生、生活、社会仍有很高的兴致。他也没有像后期封建士大夫信仰禅宗,希图某种透彻了悟。相反,他对生死问题和人生无常仍极为执著、关心,他仍然有着如《十九首》那样的人生慨叹:“人生似幻化,终当归虚无”;“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否”。尽管他信天师道(参看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实际采取的仍是一种无神论和怀疑论的立场,他提出了许多疑问:“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虽好学与行义,何死生之苦辛。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总结则是“苍旻遐缅,人事无已,有感有昧,畴测其理”。这种怀疑派的世界观人生观也正是阮籍所具有的:“荣名非己宝,声色焉足娱。采药无旋返,神仙志不符。逼此良可惑,令我久踌躇。”这些魏晋名士们尽管高谈老庄,实际仍是知道“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老庄(无神论)并不能构成他们真正的信仰,人生之谜在他们精神上仍无法排遣或予以解答。所以前述人生无常、生命短促的慨叹,从《十九首》到陶渊明,从东汉末到晋宋之后,仍然广泛流行,直到齐梁以后佛教鼎盛,大多数人去皈依佛宗,才似乎解决了这个疑问。

10.佛陀世容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它作为硝烟,一方面麻痹人们于蒙蔽麻痹人们与虚幻幸福之,在另一方面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宗教艺术也是这样。 —般说来.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传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它们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内容服务的。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颠繁战乱的南北朝。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它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化的掸宗教板而走向衰亡,几乎钉阀士族地主阶级同命运,共始终。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发展。

11.盛唐之音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灿烂夺目的篇章,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在从中原到到塞北普遍施行均田制的基础上,李唐帝国在政治、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南北朝那种农奴式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经由中唐走向消失。与此相应,出现了一系列信的情况和因素。

12韵外之致

如前面两章所陆续点出,中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到后期的转折。它以两税法的国家财政改革为法律标志,世俗地主日益取代门阀士族,逐渐占据主要地位。这一社会变化由??

百花齐放,名家辈出;诗坛之盛,确乎空前。散文也是如此。韩愈,柳宗元固然是后代景仰不已的“宗师”,然而当时更为知名和流行的,确是元,白。 书法也是如此,。这里既是颜真卿的成熟期,又有柳公权的楷体。李阳冰的篆书,都各有特征,影响悠远。

13宋元山水意境

如果说,雕塑艺术在六朝和唐达到了它的高峰,那么,绘画艺术则是在高峰则在宋元。这里讲的绘画,主要是指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的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类别,它与相隔数千年的青铜礼器交相辉映,同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美的珍宝。

14明清文艺思潮

市民文艺

纵观前面,如可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现了襟怀、意绪,那么,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却是世俗人情。这是又一个广阔的对象世界,但已不是汉代艺术中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多彩多姿的社会风习图画。

更多相关推荐:
美的历程-读后感集锦

美的历程读后感关于本书的四点思考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似乎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中国美学史和叶朗先生的中国美学史大纲相比我觉得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更是一种自我理解的心灵书写而中国美学史大纲则更多的是倾向于在一种意识形态...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报告每个人生来都是具备了爱美之心的这种对美的追求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想除也除不掉男人如是女人更如是在阅读李泽楷先生的美的历程之前我曾经一度认为街上穿着艳丽打扮妖娆的女人很美也曾认为午夜过后城市上空点...

美的历程 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一它的几个特点1跨度很大点到为止从原始社会到明清王朝波及各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构造了一个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图这也决定了它只能是笼统的每一个朝代都只能选取几个点加以阐述高度概括各个领域的面貌和意蕴泛泛而...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李泽厚先生用十几万字十个章节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从远古到明清的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深刻却又回味无穷李泽厚先生用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铺陈思辨了这次美的历程虽然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读书报告lt美的历程gt引言这次读书报告我选择了著名的美学名著美的历程在经过了十几天对本书孜孜不倦的阅读后我无尽感慨作者李泽厚在30年前写的这本书居然能如此唤起我的共鸣现在我只希望用详细的报告向老师和同学们讲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到晚清美的历程分析了不同时代的美学特征不但让人对各个时代的艺术作了一次美的巡礼而且让人看清楚在不同时代的美学风貌中贯穿着中国美学的一个基本的美学特征强调内在生命意兴的表达而不在忠...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当我翻开这一本书的扉页一股爱的旋风将我深深吸引住了书中的字里行间都透着那一份独一无二的爱冰心奶奶曾经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是啊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它给予我们的远不是只有关怀还有心灵深处最温暖的阳光...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摘要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让你能整体感知中国传统美学精髓的书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一龙飞凤舞二青...

美的历程 读后感

书画如人人如书画读美的历程有感美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美就是那些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变得有意义的东西从远古至今天中国人的审美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从远古时代对于龙飞凤舞的图腾的原始崇拜到商朝青铜器上饕餮的狞厉的美再到楚...

美的历程读后感

一点启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感甘肃省永登县第六中学周文学假期闲居偶尔翻到一本旧书美的历程书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早年撰写的一本关于中国美学史的通俗读物书不厚也就十来万字用了两个半天也就粗略读完了掩卷...

美的历程读后感

犹恐相逢是梦中读美的历程有感摘要美的历程涵盖了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的美学特征不同于一般的美学论文本书拥有文学性很强的文字风格作者在每个时代都取其代表性的内容进行阐述每一章都文采飞扬各有特点作者同时将自己的美学思...

《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读后感美的历程一书作为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研究的美学纲领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为龙飞凤舞论述了远古图腾原始歌舞陶器图案的有意味的形式三方面的内容研究了远古时代原始的审美意识作者认为图腾歌舞分化为诗歌舞乐...

美的历程读后感(4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