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论读后感

时间:2024.5.15

《自杀论》读后感

_______爱是心灵的空窗

自杀,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新的生命的降临,每天也有鲜活的生命因为种种原因离开这个世界,而有些恰恰是他们自己选择结束这一切。都说身体发肤于父母,


第二篇:自杀论研究


迪尔凯姆《自杀论》的研究

学校:青岛科技大学 班级:社工091

组员:孙海港 孙婷婷 齐骞

1

迪尔凯姆《自杀论》的研究

《自杀论》一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自杀有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 4种类型 。迪尔凯姆在书中运用了社会统计的方法,特别是以统计交互表格的形式 ,展现了大量的经验资料 ,用以说明自杀现象受到民族、自然环境、性别、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程度等社会事实的影响 ,从而建立了社会事 实的因果关系。这一大胆尝试,结束了西方社会学中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该书成为社会学经验研究的经典著作。迪尔凯姆对自杀类别的区分及解释,还为西方社会学的异常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自杀论的主要内容

《自杀论》的研究对象是自杀现象,重点研究自杀现象的因果关系,迪尔凯姆通过分析大量的统计资料寻求导致自杀的原因。迪尔凯姆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上很重视对研究对象下操作性的定义,在《社会学方法的原则》中他明确提出“社会学者第一步是将所研究的事物加以明确的定义”的要求,把科学定义作为开始实证研究的第一步,这种操作性的定义必须严格遵循客观原则,以保证研究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被不同的研究者使用和考察时始终具有客观同一性。鉴于此,在导论中,迪尔凯姆就给自杀下了明确的定义:“人们把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群体及社会层次上特有的现象,基于此,迪尔凯姆对个人的自杀事件和自杀率进行了区分,自杀率和自杀事件分属于社会和个人的不同层次,而社会学的研究重点在于社会层次上的事件及因素,因此他选择以群体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社会事实——自杀率,“迪尔凯姆的高超之处在于他选择了自杀率,而不是个人行动作 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自杀论》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自杀类型和影响因素的。文中引用了大量的事实数据反驳了先前对自杀因素的一些错误认识,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认为当个体与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

迪尔凯姆认为直接影响自杀率的是社会原因,他进一步分析社会现象中哪些现象影响着群体自杀率,寻找群体自杀率的社会原因。每一个群体对自杀都有一种特殊的倾向,这种倾向不能用个人的心理器质结构来解释,也不能用自然环境来解释,这种现象取决于社会原因,而且本身构成一种集体现象,自杀人数的多少与个人所属群体一体化、宗教社会一体化、家庭社会一体化、政治社会一体化的程度成反比。迪尔凯姆对自杀进行了分类,进而深入阐述各种类型自杀的社会原因。迪尔凯姆没有采用形态分类法,而是采用了一种溯源分类法,将自杀分为三种类型:(1)利己主义自杀:认为个人才是真实的,没有了追求的目标,觉得自己毫无用处、心灰意冷、厌倦生活而导致的自杀;(2)利他主义自杀:认为自己有自杀的义务,如:开始衰老或得了病的男子的自杀:(3)反常自杀:社会集 2

体秩序的混乱导致的自杀,欲望得到满足的预期和实际得到的情况不相符。最后,迪尔凯姆为社会自杀率只能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解释。在任何时候,决定自杀人数多少的都是社会的道德规范。表面上看,自杀者所完成的动作似乎只表现在他个人的性格方面,实际上这些动作所表现出的是某种社会状态的继续和延伸。他指出,自杀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我们在接受自杀事实的同时要谴责自杀,因为自杀伤害道德意识,会给社会带来多方面的不利影响。社会有责任抑制自杀率,迪尔凯姆通过分析教育、政治团体、宗教、家庭等在预防自杀上的作用和局限性,提出了预防自杀的办法——建立职业团体和行会。

二、自杀论的研究思路及其背后的理论假设

迪尔凯姆在本书中的研究及解释思路大致如 下: 问题的提出-一概念的界定-一研究假设的提出一-假设检验一得出结论;整个论述严谨有序,结构清晰规范,在一破一立的过程中分析宗教、政治变革、家庭和社会团体等社会因素对自杀的影响。

1、问题的提出

在迪尔凯姆看来,现实中公众对社会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兴趣越来越大,但社会学的研究现状与公众的这种厚望并不匹配,他说:“不幸的是有充分的理由认为,社会学并没有向我们展现出这种景象;因为它往往不提出明确的问题。它还没有超越建设和某些特定问题的人来说,纯社会学的著作毫无用处,因为“大部分著作都不属于任何特定的研究领域,而且过分缺少有点权威性的资料。”基于此,迪尔凯姆提出,为了不辜负公众对社会学的期望,社会学家应该把“各种具有明确界限的现象(可以用手摸得着的)”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热衷于对社会现象进行形而上学的思考,把它变成哲学专题著作;还应该仔细参考各种辅助学科才可能有所作为。正是在这种意图的支配下,迪尔凯姆构思了《自杀论》。迪尔凯姆同时说明之所以选择“自杀”作为研究课题是基于以下原因:①比自杀更容易确定的课题不多;②自杀在今天的情况下正是我们所遭受的集体疾病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将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疾病。③向学术界证明社会学方法的优越性。他认为,社会学方法应该完全基于这样的基本原则:各种社会现象应该被当做事物,即外在于个人的现实来研究。如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除了那些特殊的意识以外再没有别的实在的东西,那么他就会因为没有自己的题材而消失。

2、概念的界定

在导论里,迪尔凯姆首先论述了概念界定的必要性,他认为日常用语的很多词所表达的概念始终是模棱两可的,容易让使用者“陷于最严重的混乱”。因此本研究首要任务是确定“在自杀的名称下进行研究的事实的范畴”。迪尔凯姆采用了由浅人深、步步推进的方式,通过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归纳,得出第一个公式:“任何由死者自己所采取的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都叫做自杀”。然而他并没有草率地到此为止,而是进一步 通过一系列设问及讨论来渐进修补第一公式的不完 整性,丝丝入扣,环环相接,最终得出明确的结论:“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 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至此,迪尔凯姆在给我们呈现一个具有明确内涵的概念的同时,也展示给读者一种清晰的逻辑思维方式及严谨的治学姿态。

3、研究假设的提出

关于导致自杀的原因或者因素,此前人们主要有两种先验假设:心理的素质和自然环境的性质。与此不同,迪尔凯姆的研究假设是:自杀的原因既不是心理的, 3

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社会的。这样,他就面临着双重的论证任务:①否证人们的先验假哲学综合的阶段;②实证自杀现象的社会论。

4、假设检验

(1)否证命题:自杀现象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 我们以自杀和种族的关系为例来探讨迪尔凯姆是怎样一步步否证这一命题的。在此之前,一些人们先验的观点认为:自杀可能是纯粹的心理现象。以瓦格纳为代表的一群学者认为,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特有的自杀率。这就意味着,自杀和某种身心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迪尔凯姆对此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但是,这种关系是否存在呢?”接着,迪尔凯姆讨论了“首先,什么是种族?”这一问题并比较了不同种族的自杀倾向。在迪尔凯姆看来,欧洲的四个种族除了乌拉尔——阿尔泰族外(人太少不便于研究),其余的三个种族按照自杀倾向的大小顺序排列为:日耳曼族一克尔特一罗马族一斯拉夫族。至此,迪尔凯姆提出第二个问题“但是这些区别能不能真正归因于种族的影响呢?”在一番论证后,迪尔凯姆发现,“总之,在所有的日耳曼民族中,一般说来只有德国人强烈地倾向于自杀,所以他得出第一个初步结论:与自杀有关的不是种族问题而应该是国籍问题。为了更深入地论证“种族其实和自杀毫不相干”,迪尔凯姆紧跟着探讨了德意志人在德国以外的 地方和其他民族生活在一起是否还保留着这种可悲的倾向。通过对奥地利各省的自杀和种族进行比较后发现,当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生活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时,他们的自杀倾向也大致相同。因此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当环境不同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与种族无关”。为了进一步更好地探讨种族因素所具有的实际影响究竟有多大,迪尔凯姆接着比较了具有同样宗教信仰的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州和法兰西人占多数的州,结果是“所有的事实都证明,德意志 人中的自杀者之所以多于其他民族,其原因不在于他们的血统,而在于他们在其中受到熏陶的文 明”。至此,迪尔凯姆以一种几乎无懈可击的严谨分析思路否证了“自杀与种族有关”这一命题。

(2)实证命题:自杀是社会因素所引起的——自杀的类型分析 迪尔凯姆首先采用溯源法对自杀类型进行分类,然后运用如上否证时所采用的同样思路及策略实证了自杀是由社会因素引起的。

A、利已型的自杀。不同宗教教派在自杀率上存在明显差异。

理论假设一:群体整合程度不足是导致利已型自杀率上升的原因。 家庭生活领域和政治生活领域的实证材料也支持上述假设。整合性强的社会群体通过共同的规范和强有力的权威控制着成员的思想行为,使成员完全归属于群体。在个人遇到挫折时,可以得到群体的保护和支持。因此群体的整合是遏制成员自杀倾向的社会因素。相反,个人主义的兴起增强了个人的独立性,削弱了群体对个人的约束和控制,降低了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松弛了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这种情况下,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很容易陷入沮丧、绝望而难以自拨,进而采取自杀以求解脱

B、利他型的自杀。

社会整合过于强烈之时。高度的社会整合使得个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压抑,个人的权利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被期待完全服从群体的需要和利益。利他型自杀的两种表现形式:义务性自杀,群体强加给个人的义务。第二种表现是负疚性自杀。执行者对群体和任务的认同十分强烈,完全献身于群体,服从群体,为了群体利益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果说利 已型自杀的原因是社会整合程度不足,那么利他型自杀的原因是社会过度整合。

4

C、失范型和宿命型的自杀。

迪认为失范状态引起自杀率上升。也就是社会控制瓦解之时。社会规范对人的调节作用是迪尔凯姆长期思索的一个中心问题。社会道德规范最重要的功能在于给社会成员指明生活方向,因此,一旦规范松弛就意味着削弱了对个人欲望的限制,就会导致欲望的膨胀。不切实际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经常遭受失望和挫折的打击,生活也丧失了目的和意义,人们心中充满了悲观和否定情绪,无法面对各种失望和挫折的打击,会倾向于自杀 但如果规范的约束成为一种负担和压抑,言行举止都要受到限制,整个

人生就会涂上一层宿命色彩。如离婚率对女子自杀率的影响。宿命型自杀。 正如利已型和利他型自杀率可以由社会整合不足或过度来解释一样,失范型和宿命型自杀率可以由规范过宽或过严来解释。

5、结论

通过以上层层分析,迪尔凯姆得出这样的结论乃是水到渠成:自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跟种族、遗传、心理状态、自然条件、气候变化无太大关系,然而它跟社会环境(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动荡、改朝换代、工作变迁、生活变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组成自杀事件的个别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群体自杀率却受基本社会事实的制约,自杀率只能从社会学角度加以解释。社会整体具有的基本性质是社会成员的结合状态以及伴随这种结合状态的集体意识或集体情感。自杀率随社会基本性质的变动而起伏。这样,迪尔凯姆就证明了他在序言中所做的断言:自杀是“我们所遭受的集体疾病的表现形式之 一”。

三、自杀论的研究方法

1、下定义法

他指出要研究自杀,就必须给自杀下个定义,确定我们打算在自杀的名称

下进行研究的事实的范畴。因为日常语言中的词是模棱两可的,如果不给这些词另作详细说明,就可能陷入最严重的混乱。因此,科学调查只有针对可以比较的事实才能达到目的,而且越是有把握汇集那些能够有效地进行比较的事实就越有成功的机会。因此,作者在序言中这样明确的界定自杀的定义:“任何由死者自己所采取的积极或消极的行动所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的死亡都叫自杀。”这为研究自杀选定了明确的测量标准,明确的将自杀从个体层次提升到社会层次,实现了从个人行为到社会事实的转化。同时使某些研究更加理性,避免在研究自杀的过程中,由于概念模糊而自相矛盾,造成学科间的交叉。这为社会学的发展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

2、列表与数据分析法(比较法)

《自杀论》一书中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全书有大篇幅的图表与数据,这些数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作者以列表的形式,通过欧洲国家自杀率的不同表现发现:自杀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和连续的波浪状,这种起伏是一阵一阵地发生的,一次高潮过后是一阵间歇,然后又是一阵高潮。为了证实作者的“社会资料比较的方法”不妨我们举例。通过资料比较分析发现:“患精神衰弱的女性任何时候比男性多”。因此,按照因果关系的共变原则,女性的自杀率也应该高于男性,可是根据不同国家的统计资料分析发现,男性的自杀率却是女性的4倍。分析发现:“犹太教徒的精神错乱病人要比其他教徒众多得多”,因此,因此按照因果关系的共变原则犹太教徒中自杀率也应该比其他教徒中高。可是通过统计资料分析 5

发现,“自杀在犹太教徒中最少”。

还有人认为,酗酒是一种导致自杀的特殊的精神状态。为了检验者以因果关系,迪尔凯姆首先将一个社会的自杀率与酗酒率这两种社会事实在同一社会内部进行了比较。迪尔凯姆根据法国《刑事裁判总结(1887.年)》的资料,统计出了法国各地区的自杀率和酗酒率。如果酗酒是导致自杀的原因,那么按照因果关系的共变原则,酗酒率高的地区应该就是自杀率高的地区。可是统计资料分析发现,自杀率“最高的省集中在两个地区,一个是法兰西岛及其以东一带,一个是从马赛到尼斯的地中海沿岸”;而酗酒率三个主要的高发区,“一个在诺曼底, 尤其是在塞纳河下游,另一个在菲尼斯泰尔省和布列塔尼诸省,第三个在罗纳省及其邻近地区两种社会现象的地理分布很不相同,也即两种社会现象在不同地区没有发生共变。所以酗酒与自杀之间的因果关系是虚假的。

迪尔凯姆采用类似的比较方法,证伪了种族、遗传、效仿等心理因素,气候季节变换等自然因素欲自杀之间的因果关系,认为自杀与气候非但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在任何气候下都是有发生。因此,没有理由再坚持一种得不到任何证明而许多事实又加以否的假设,我们应当注意时效,从实证主义的观点出发。

三、实证主义分析方法

“比较分析”让作者对第一手的感性材料有了更重的分量,通过分析欧洲最热的6个月认为,自杀不是过度兴奋状态的心理。自杀与某种气候非但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在任何气候下都是有产生。今天,意大利自杀的人数相对来说比较少,当时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随着1870年对罗马的征服,意大利的首都迁到中部,科学、艺术、经济、活动的中心也迁到中部,自杀也是如此。因此没有理由再坚持一种得不到任何证明而许多事实又加以否定的假设。

社会自杀率只能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解释,在任何时候,决定自杀人数多少的都是社会的道德规模。因此自杀就具有社会性,每个民族都有一种具有一定能量的集体力量推动人们去自杀,自杀者所完成的动作实际上是某种社会状态的继续与延伸。

四、假设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假设一个命题(概念)或某一种论断成立,然后从这个假设出发,同时论证某一事物的反面,得出结论。迪尔凯姆的基本假设是:自杀的原因既不是心里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社会的。这样他就从自杀是社会的这个命题出发,采用社会资料比较的方法,通过精神病与自杀率、许多与自杀率的关系的实例,得出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否定了从心理变态导致自杀这一命题演绎出来的假设,从而否定了原命题的反面,得出了正确的分析方法。例如,人们从理想与道德观念着手,这种论断的出发点纯粹是一种关于个人感觉的假设——每个人都以他自己的方式设想这种理想的道德作为公认的原则。我们要研究自杀首先要到历史中去探索人们实际上是如何从道义上评价自杀的,然后尽力确定这种评作的理由是什么。得出自杀与社会最根深蒂固的东西有关,因为自杀表现了社会的情绪,而民族的情绪与个人的情绪一样,反映了集体最根本的状态。

现在我们已经明确自杀是个体层次向社会层次的提升,是个人行为向社会事实的转化,自杀率是一种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通常从提出某种理想的道德观念入手,然后再思考自杀在逻辑上是否与这种道德观念相悖,显然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我们的研究不应当仅仅停止在理想的道德层面,应当从实证的角度出发,在社会现实中寻找答案。实际上我们喜欢把一切不道德的事都看成是不正常的,因此,如果自杀像我们已经证实的那样伤害道 6

德意识,那么看来就不可能不把自杀看成是社会病理学的一种现象的。

《自杀论》作为一本经典的社会学著作,他交给我们的不应当仅仅是表面上的自杀话题,我们应当懂得分析这种社会现象后面的社会根源是什么,找到支配这种社会现象的规律性的东西。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无疑会用到一些分析社会现象的方法,这本书就交给我们这些,让我们懂得自杀决不是那样简单的一个字眼,我们要带着实证与分析的方法,通过比较与辨别,发现自杀与外在的气候、季节等条件没有必然联系,在任何气候下都会有自杀。然而,不同的民族自杀情况不同,我们就要分析这种不同,得出自杀是社会的自杀,自杀在每一片土壤有自己生存与发展的规律,只要我们找到这种规律就是一种胜利。

四、自杀现象在中国的情况

据德国一家预防自杀行为研究机构宣布,全世界每年约发生100万起自杀事件,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身亡。全球自杀现象的严重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自20xx年9月lO目起,以 后每年的这一天被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从全球来看,自杀己经成为人们的重要死因之一,在众多死因排序中高居第13位,自杀己经从个人行为发展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一个重大隐患。 在中国,自杀已经成为人群的第5位死因。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 与干预中心统计,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这就相当于每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身亡,有8人自杀未遂。这样的数字让人触目惊心!中国不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却是大国中自杀率偏高的国家

中国的自杀现象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青少年和老年人的自杀率偏高,在中国15到34岁的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死因;农村自杀率高 于城市;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15到34岁这个年龄段自杀的原因包 括以下:抑郁情绪,严重到抑郁障碍,长期的和短期的生活不幸;按身份而定,已婚的大部分是夫妻关系矛盾最为突出;如果是学生,经常是学生成绩不理想,对学习不满意,还有的是学生和家庭的矛盾,父母对他的要求过高。而老年人自杀多是因为孤单、子女不孝敬、身体不健康等因素所致。与其它多数国家不同的是,在中国没有强大的反对自杀的宗教或法律禁令,因此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或长期存在不良生活刺激(如无法治愈的疾病)的个体会将自杀视为解脱痛苦、减轻他们给家 庭带来的经济或感情负担的一种可接受的方法。在这种宽容的大环 境下,那些没有潜在精神疾病的个体,特别是那些社会支持网络薄弱的年轻农村女性,在急性应激状态(如家庭内部冲突)下也可能出现冲动性自杀行为。和其它国家相似,中国的自杀未遂者(自杀意图不强)也是女性多于男性,但是在中国,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这些自杀未遂者所采取的自杀方式是相当致命的,并且农村医疗保健系。统对此进行急救的能力差。因此,与那些自杀未遂者采用不太致命的方式自杀的国家相比,或者与那些急救服务较好的国家相比,中国自杀“未遂”者死亡的比例可能较高。这就导致了总的自杀率升高以及女性(特别是农 村女性)占全部自杀的比例升高。 不管是从全球还是仅从中国来看,自杀都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危害性不容我们忽视。 世界各国也都认识到这一点,世界卫生组织不仅将每年的9月lO日规定为“世界预防自杀日”,还将每年的lO月10曰规定为世界精神健康日,呼吁大家共同来关注自杀问题。

五、自杀的预防措施

生命的宝贵是世人皆知的,而自杀却使人们生的权利受到了严重损害。前文 7

介绍的自杀现状让我们每个人难以轻松下来,如何有效止这种轻易剥夺生命的行为,已经成为人类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迪尔凯姆在他的《自杀论》中除了分析了自杀的原因外,也提出了解自杀问题的对策。为了防止和消除自杀,作者提出了以下设想:(一)自杀者进行惩罚,不给他的尸体落葬,剥夺其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庭权利,没收其财产,以警告其效尤者。自杀在给自杀者及其家庭来灾难的同时,也使得其他一些生活不如意者效仿,采取同样的方结束自己生命。在有些医院里,就曾发生过学生考试不理想,采取自杀的方式欲结束生命,在将一名学生抢救过来后,又有同班另外的学生也因考试成绩不好而采取同样方式,医院又投入到抢救中的现象。自杀的这种效尤作用影响极其恶劣,如果不有效制止,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迪尔凯姆提出对自杀者进行惩罚来警告欲效尤者,是很有道理的。(二)对悲观者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其精神状态恢复正常。自杀者多属悲观主义者,在遇到挫折时总认为事情已经没有了挽回的余地。生命的宝贵在于它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人们一般都会很珍惜,而自杀却可以顷刻问结束宝贵的生命,让人作出这种行为肯定是因为他的心灵处于极度绝望的状态。专家指出,自杀者多属于性格内向者,他们看问题比较偏激,心态比较消极,容易自我否定,对生活缺少信。(三)改进教育,培养人们的坚强性格,增强信念。教育不仅旨在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还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使他们树 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而现在许多地方的教育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 绩,一味强调升学率,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许多学生不堪这种重负,小小年纪就走上了轻生的道路,这不能不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制度。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而现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学校仍然很少,拥有心理学专业的学校也不是很多。心理咨询是一个正在兴起的行业,但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却很少,这些机构也基本分布在大城市,而且不多。由于中国人的面子观,真正愿意去咨询的人也不是很多。(四)重新发挥家庭在防止自杀中的作用。家是每个人心灵的港湾。一个幸福的家庭在建构人们健全的人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虽然生命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但是我们不应该随便挥霍它。父母也应该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给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当发现孩子有心理障碍时应该耐心开导,而不是采取粗暴的方式。(五)恢复行会,建立不同行业的职业组织,使个人命运与集体组织联系起来。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人,要想正常地生活,是离不开周围人的帮助的。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几乎每个人都是一个职业人,职业生涯成为一个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几乎每个行业都有工会,旨在为职工谋求利益, 解决困难。在个人遭遇挫折时,如果这些组织能及时发现并给予援助,也许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少悲剧的发生。

以上是迪尔凯姆在《自杀论》一书中,提到的解决自杀问题的措施。除了这些措施之外还应注意几点:1、自杀预防,人人有责。人们应珍爱生命,注重自己的和他人的生命,不要让自杀现象出现在我们的身边。2、建立预防机构。如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建立危机干预中心等。3、大量培训心理医生等。

8

更多相关推荐:
自杀论读后感

自杀论读后感自杀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长久以来被看作是个人行为认为那是个人的消极心理导致的认为那是心理学的范畴但在自杀论中迪尔凯姆将自杀看作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不是看作一个个孤立的事件因为社会学家研究的兴趣在于群体产生...

《自杀论》读书笔记

键入文字自杀论读书笔记键入文字自杀论读书笔记埃米尔迪尔凯姆著自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xx第九辑初版于19xx年自杀论通过实证法论证了自杀率是社会宗教家庭政治因素导致的而不是心理因素和自然因素导致的把自杀的类型分...

《自杀论》读后感

读自杀论有感摘要自杀论以其严密的论证逻辑和科学的研究社会学现象的方法论在世界社会学界产生巨大影响是社会学里程碑式的著作本文通过对自杀论的解读阐释自己理解的自杀论内容深入体会它所体现的方法论价值和经典所在关键词自...

自杀论读后感

自杀论读后感我们老师让读西方名著对于西方的名著我早就对自杀论感到兴趣了因为这本书是从我大一时我们政治学老师就提到过然后是社会学老师也提到过不过当时没怎么想读这次给我一个好的机会让我好好的读这本书我一直认为生命是...

读书笔记《自杀论》

迪尔凯姆与自杀论一迪尔凯姆生平EmileDurkheim亦译涂尔干杜尔克姆法国社会学家是现代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主要著作是社会分工论1893年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895年自杀论1897年及宗教生活的基本...

自杀论读后感锦集

我们可以做得更好自杀论读后感httphzypiaoliupingblogstatic16579149820xx1020xx854775社会学家不应该热衷于对社会现象进行形而上学的思考而应该把各种有明确界限的现象...

自杀论读后感

自杀论读后感在迪尔凯姆的自杀论中将自杀分为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其实自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本身的不可预期和难以抑止存在着太多不确定的因素首先毫无疑问自杀不单单是一种个人行为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并且是愈来愈严重的社会...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行政管理丁鑫20xx0031最近拜读了艾尔米涂尔干先生的社会分工论使我受益匪浅涂尔干先生在书中几乎一直在回答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存在和变迁问题而且保持了与同行之间的密切对话其深厚的理论修养和知识内涵...

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读后感自由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无数的人们追求它无数的思想家关注它并试图为它找到理论支撑的基础有的思想家从人之本性的角度论述它塔西佗说追求自由是人至高无尚的心向英格索尔说自由之于人类就像亮光之于眼睛...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英密尔读书笔记论自由论的自由主要可分为三个第一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第二论个性自由第三论社会对个人自由的限制首先谈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它包括一切人们对事物的意见看法进行表达的自由在密尔眼中不受限制的思想自由对...

约翰密尔《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读后感进大学以来新闻评论这一科的课堂大概是最人满为患的吧我想并不仅仅是因为杨震老师铁一般的纪律更多的还是因为能够被他所讲的东西以及他那种凌厉的气场所吸引吧所以拿到推荐阅读的书单时看着虽然密密麻麻却分门别类...

《论自由》读后感

约翰密尔论自由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第一个感觉就是好难懂书中的指代性的词语有很多让我每次读着读着脑袋里形成的线啪嚓一下就断了我也变懵了思想便神游了每次断掉的时候又自觉重新反复看前面几句想知道约翰密尔先生到底想表达一个...

自杀论读后感(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