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论读后感

时间:2024.5.14

《自杀论》读后感

自杀从古自今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对各类自杀者的行为,我的理解是内心的压力过大;弱者的行为;受不了他人的逼迫;为情所困或以自杀来成全他们;犯了无法弥补的错误,内心惭愧;走投无路、受了极大的伤害或刺激、自身的丑陋被他人知晓,无法面对等一些原因。而涂尔干在书中经过研究得出了:“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

涂尔干在《自杀论》中,把自杀分为四种类别:利己型的自杀、利他型的自杀、失范型的自杀和宿命型自杀,每种自杀都是人类内心得变化,对社会与自身所处环境的无助。当一个人觉得他在社会上生无可恋,就会以一种极端的结束方式,以生的终结彻底摆脱陷身世事的困扰,一了百了。现今,一些明星、学生,自杀率不断攀升,而社会上这种居高不上容易让人们热论的自杀话题,我们可以运用涂尔干的方法论来解释其原因、分类和影响等等。

1.利他型自杀产生于过分地屈从于一种社会目标和意义,过密地结合在社会中,以致个人失去了自主。涂尔干以欧洲军队为例说明利他型自杀。在军队里,士兵被训练得不看重自己的价值,使他们感到被 一种”社会价值”所扼杀,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因而军人的自杀率高于普通百姓。 2.失范型自杀由社会混乱所导致,在混乱中社会成员的行为失去了规范,增添了痛苦。涂尔干认为,欲望与满足欲望的手段之间的不平衡是一切生物痛苦的根源。欲望有界限,人们才会感到满足和快乐,而欲望的限定只能来自社会。涂尔干把工商业者在经济危机中的自杀现象视为此种类型的例证。 3.宿命型自杀是由于社会控制过度造成的,个人失去了任何希望。涂尔干认为这种类型的自杀在现代社会并不常见,他没有对此作详细的讨论。

4.利己型自杀:近年来,那些相继自杀而亡的明星,给世人留下巨大的疑惑与扼腕,这种利己型的自杀背后反映着明星的生活背景,社会环境和自我的抗抑郁能力。明星们的生活压力大,太过入戏,难以走出来以至于对现实社会的反感越来越重。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后备军,常常被寄予厚望,但是近年来大学生的自杀率不断突破最高点,据不完全统计,仅20xx年上半年度,就有30启自杀事件。主要是学习压力,就业困难等各种压力让他们承受不了,以至于有些心理封闭与抑郁的学生选择了自杀,以获得解脱。而一些高考生,内心学校与现实学校的差距,让他们接受不了,选择了自杀。

在《自杀论》中,涂尔干认为妇女如果不任劳任怨,不喜欢安于现状的特性,自杀率就会低于男性。从前的中国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是因为女性不能接触到外面的社会,知识面窄;但现今的中国女性自杀率已经下降,主要是因为女性打工者变多了,知识面广了,国家的政策好了,比如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险。让他们觉得生活有了保障,有了娱乐,不封闭自己了,内心愉悦了,变得开朗了,体会到生命贵重。

5.不管怎么说我们要树立正确向上的社会价值观才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用正确的方式处理内心的忧郁。


第二篇:《自杀论》及其方法论解读


2009年第25卷第5期

(总第107期)

JOURNALOF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RTHUNIVERSITY

OFCHINA(SOCIALSCIENCE

V01.25No.52009

EDITION)(Sum.107)

文章编号:1673—1646(2009)05—0080—03

《自杀论》及其方法论解读

郗春嫒1’2

(1.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2.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21)摘要:《自杀论》全书分为五部分,作者沿着“提出问题一界定概念一研究假设的提出一假设检验一得出结论”此思路以实证方法对自杀率进行研究,以大量无可辩驳的论据论证:自杀率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现象只有通过其他社会现象才能得到解释;这一研究过程充分体现了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的基本精神及思路,开创了定量分析法在社会研究中的运用。

关键词:

自杀论;自杀;迪尔凯姆;实证研究方法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1106.6

OnSuicideandItsInterpretatjOnoftheMethodology

XIChunaill

(1.SchoolofEthnologyand

2.SchoolofPublic

Sociology,Minzu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81,China:

Management,Yunna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Kunming650221,China)

Abstract:OnSuicideconsistsoffiveparts.Init,Durkheimputsforwardsuch

theoryas。raise

problem——definethe

researchthe

suicidal

concept——put

rate

forwadthehypothesis——testthehypothesis——draw

conclusion”to

withthe

rate

methodofpositivism.With

largenumberofirrefutableproof.he

concludesthatthesuicidalonlythrough

is

kindofsocialphenomenonandsocialphenomenon

can

beexplained

of

othersocialphenomena.Thisresearchprocessfullyreflectsthebasic

creates

spiritandideas

sociologicalresearchmethodofpositivismand

the

use

ofquantitativeanalysisinsocialresearch.

Kevwords:Onsuicide:suicide:Durkheim:methodsofpositivism

0引言

蕴及其所体现的研究思路及方法乃为社会学研究者的必修功课。

在社会学学术界,迪尔凯姆的《自杀论》被认为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它在经验层面上验证、深化和发展了他的社会学基本主张[1],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一研究体现了以孔德为代表所倡导的实证社会学的基本精神,在践行、发展实证社会学研究方法方面取得了承前启后的实质性突破。迪尔凯姆不仅以《自杀论》的研究成果证实了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可能性,而且还开创了在后来的社会学研究中被普遍接受和广泛效仿的定量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领悟该书的意

1《自杀论》的主要内容

《自杀论》主要由“序”“导论”第一编:非社会因素”“第二编:社会原因与社会类型”“第三编: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自杀”组成。在序言里,迪尔凯姆主要阐明了选题的背景及原因,他觉得“社会学为了能够存在,应该有一个完全属于它自己的研究对象,应该研究一种不属于其他科学范畴的现实,,[z]4。而当时社会学的研究状况与公众对它的期望及偏爱完全不相称!为了尽可能制止这种状态继续下去,迪尔凯姆

收稿日期:2009—05—13

作者简介:郗春嫒(1972一),女,副教授,博士生,从事专业:民族社会学、民族地区公共事务管理。

万方数据 

(总第107期)《自杀论》及其方法论解读(郗春嫒)

81

选择了自杀作为研究课题。接下来在导论里,根据他本人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关于“社会学者第一步是将所研究的事物加以明确的定义,,Es]zs的要求,迪尔凯姆首先界定了“自杀”的含义。然而,社会学要研究的是社会自杀率,而不是单个的自杀案例,因此,迪尔凯姆接着提出了“自杀率”这一概念,并对本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大致的介绍。在“第一编:非社会因素”里,迪尔凯姆论证了自杀率与“心理变态”“正常的心理状态”“种族”“遗传“自然因素…‘仿效”之间的关系。接着在“第二编:社会原因与社会类型”里,迪尔凯姆采用了溯源分类法,即预先假定影响自杀的某些原因,再根据原因的不同而对自杀分类。他将群体自杀率分为三大类型和一个附带类型,以此为逻辑线索进行研究。这些自杀类型主要有:利己型、利他型及失范型,它们分别由不同原因来决定。最后,迪尔凯姆在“第三编: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自杀”提出“社会自杀率只能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解释-Lz]szl,虽然我们从自杀的外在表现来考虑时,往往只看到一系列独立的事件,因为自杀是在不同地点发生的,彼此没有明显的关系,然而,所有特殊情况的总和有它的统一性和它的特殊性,因为社会自杀率是每一种集体个性的特殊标志[2]348。那么,这种社会弊病是不是不可救药呢?迪尔凯姆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认为解决这种弊病的唯一办法是“建立国家之外的集体力量”,“行会”是一种最佳选择[2]417。

2迪尔凯姆的研究思路及其背后的理论假

迪尔凯姆在本书中的研究及解释思路大致如

下:

问题的提出一概念的界定一研究假设的提出一假设检验(①否证命题:自杀现象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②实证命题:自杀是社会因素所引起的Ⅲ)一得出结论;整个论述严谨有序,结构清晰规范,在一破一立的过程中分析宗教、政治变革、家庭和社会团体等社会因素对自杀的影响,这种写作模式值得我们社会学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认真学习与体会[5]。

2.1问题的提出

在迪尔凯姆看来,现实中公众对社会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兴趣越来越大,但社会学的研究现状与公众的这种厚望并不匹配,他说:“不幸的是有充分的理由认为,社会学并没有向我们展现出这种景象;因为它往往不提出明确的问题。它还没有超越建设和哲学综合的阶段,,E231,因此,对于任何习惯于只研究

万 

方数据某些特定问题的人来说,纯社会学的著作毫无用处,因为“大部分著作都不属于任何特定的研究领域,而且过分缺少有点权威性的资料。[2]2”基于此,迪尔凯姆提出,为了不辜负公众对社会学的期望,社会学家应该把“各种具有明确界限的现象(可以用手摸得着

的),,[2]2作为研究对象,而不是热衷于对社会现象进

行形而上学的思考,把它变成哲学专题著作;还应该仔细参考各种辅助学科才可能有所作为。正是在这种意图的支配下,迪尔凯姆构思了《自杀论》。迪尔凯姆同时说明之所以选择“自杀”作为研究课题是基于以下原因:①比自杀更容易确定的课题不多;②自杀在今天的情况下正是我们所遭受的集体疾病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将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疾病。③向学术界证明社会学方法的优越性。他认为,社会学方法应该完全基于这样的基本原则:各种社会现象应该被当做事物,即外在于个人的现实来研究。如果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除了那些特殊的意识以外再没有别的实在的东西,那么他就会因为没有自己的题材而消失。因而本书的研究力图让人们懂得“社会学可能而且必须是客观的,,E235。2.2概念的界定

在导论里,迪尔凯姆首先论述了概念界定的必要性,他认为日常用语的很多词所表达的概念始终是模棱两可的,容易让使用者“陷于最严重的混乱,,[2]6,因此本研究首要任务是确定“在自杀的名称下进行研究的事实的范畴,,E237。迪尔凯姆采用了由浅人深、步步推进的方式,通过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归纳,得出第一个公式:“任何由死者自己所采取的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都叫做自杀,,E23s。然而他并没有草率地到此为止,而是进一步通过一系列设问及讨论来渐进修补第一公式的不完整性,丝丝入扣,环环相接(此种分析思路在后文经常采用),最终得出明确的结论:“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叫做自杀,,Ez311。至此,迪尔时,也展示给读者一种清晰的逻辑思维方式及严谨的治学姿态。

关于导致自杀的原因或者因素,此前人们主要

因既不是心理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社会的。这样,凯姆在给我们呈现一个具有明确内涵的概念的同2.3研究假设的提出

有两种先验假设:内体一心理的素质和自然环境的

性质。与此不同,迪尔凯姆的研究假设是:自杀的原他就面临着双重的论证任务:①否证人们的先验假

82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设;②实证自杀现象的社会论[4]。2.4假设检验

1)否证命题:自杀现象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4]我们以自杀和种族的关系为例来探讨迪尔凯姆是怎样一步步否证这一命题的。在此之前,一些人们先验的观点认为:自杀可能是纯粹的心理现象。以瓦格纳为代表的一群学者认为,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特有的自杀率!这就意味着,自杀和某种身心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迪尔凯姆对此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但是,这种关系是否存在呢?[2]5”’接着,迪尔凯姆讨论了“首先,什么是种族?”这一问题并比较了不同种族的自杀倾向。在迪尔凯姆看来,欧洲的四个种族除了

乌拉尔——阿尔泰族外(人太少不便于研究),其余

的三个种族按照自杀倾向的大小顺序排列为:日耳曼族一克尔特一罗马族一斯拉夫族。至此,迪尔凯姆提出第二个问题“但是这些区别能不能真正归因于种族的影响呢?,,[2]60在一番论证后,迪尔凯姆发现,“总之,在所有的El耳曼诸民族中,一般说来只有德国人强烈地倾向于自杀-[2161,所以他得出第一个初步结论:与自杀有关的不是种族问题而应该是国籍问题。为了更深入地论证“种族其实和自杀毫不相干”,迪尔凯姆紧跟着探讨了德意志人在德国以外的地方和其他民族生活在一起是否还保留着这种可悲的倾向。通过对奥地利各省的自杀和种族进行比较后发现,当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生活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时,他们的自杀倾向也大致相同。因此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当环境不同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与种族无关”[2]63。为了进一步更好地探讨种族因素所具有的实际影响究竟有多大,迪尔凯姆接着比较了具有同样宗教信仰的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州和法兰西人占多数的州,结果是“所有的事实都证明,德意志人中的自杀者之所以多于其他民族,其原因不在于他们的血统,而在于他们在其中受到熏陶的文明”[2]64。至此,迪尔凯姆以一种几乎无懈可击的严谨分析思路否证了“自杀与种族有关”这一命题!读者在对这一结论信服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迪尔凯姆在进行论证时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及环环相扣的科学的求证态度1

2)实证命题:自杀是社会因素所引起的——自

杀的类型分析[41

迪尔凯姆首先采用溯源法对自杀类型进行分类,然后运用如上否证时所采用的同样思路及策略实证了自杀是由社会因素引起的。由于篇幅所限,对此笔者不再赘述。

万 

方数据2.5

结论

通过以上层层分析,迪尔凯姆得出这样的结论

乃是水到渠成:自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跟种族、遗传、心理状态、自然条件、气候变化无太大关系,然而它跟社会环境(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动荡、改朝换代、工作变迁、生活变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组成自杀事件的个别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群体自杀率却受基本社会事实的制约,自杀率只能从社会学角度加以解释。社会整体具有的基本性质是社会成员的结合状态以及伴随这种结合状态的集体意识或集体情感。自杀率随社会基本性质的变动而起伏。

这样,迪尔凯姆就证明了他在序言中所做的断言:自杀是“我们所遭受的集体疾病的表现形式之一”[z]3。至此,作者运用归纳式理论建构的思路Z63,给我们呈现出一篇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结构严谨、首尾呼应的,被一些西方社会学史家称为“圣经”的语

正如迪尔凯姆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中所提到的,社会现象必须加以细致考察才能被真正了解,考察得到的证据必须合乎规律。如果忽视这一点,就无究社会现象究竟应该用什么方法还很少专门去研究实证方法做了详尽、具体的探讨和论证,但是还缺乏实践的验证,《自杀论》提供了这样一个实践的验证。虽然时至今日,社会学界对迪尔凯姆方法的时的研究表明,在社会现象研究领域,建立与自然科学的实证科学理论是可能的。

除此之外,在笔者看来,《自杀论》所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面对社会现象时思考问题所应具有的

(下转86页)

社会学经典之作。3结

从进行社会学研究。由于当时的社会学学者对于研并且加以确定,因而他觉得有必要建立一种明确的社会学方法来进行各种社会现象的特别研究。[3卫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中,他虽然对社会学研究中的它的出现使得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更为系统和成熟。

代局限性和不完整性提出诸多质疑,然而这并不妨碍人们普遍认为,迪尔凯姆是社会学史上第一个通过对来自实际生活的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比较、计算、分析来建立社会学理论的社会学家,《自杀论》为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的结合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他相类似的那种既可以解释,又要接受实际资料检验

86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忆中走来,我们在《三峡好人》中见到了人到中年的贾樟柯对于当代社会、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影片用“烟、酒、糖、茶”隐喻了都市中人与人的微妙关系和情感状态,用两个简单的故事作为线索,以一个在拆离中新生的城市做背景,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城市居民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活动。将中国人在这样一个拆除与建设并存的时期,内心复杂的情感把握得非常

到位。

大的不安定。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中国人面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面对他们所生活的茁壮成长的城市,内心必然是一种敏感的、复杂的状态。我们期待着中国电影对于这样一种状态的纪录和剖析,期待着通过电影将21世纪真正的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展示给世界。期待着能有一位像安东尼奥尼一样的大师,纪录并剖析这个时代,让文明古国的这个特殊时代在艺术的殿堂和历史的长河中闪耀不朽的光芒。

笔者个人非常喜爱贾樟柯的这部作品。但是不得不承认他过于艺术化和风格化的处理、过多的意象化和哲理化的表达,冲淡了故事的叙事性,最终导致了票房的失败。这是一个商业与艺术道路选择的问题,任何选择都无可非议。但是这部电影却为中国电影之路扶正了一次方向,城市意识在电影中的渗入成为电影在现代社会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中国正处于一个生机勃勃的发展时代,各种文化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碰撞、融合。新旧交替、中外融合,中国社会在欣欣向荣的表象之后也隐藏着巨(上接82页)

逻辑思维方式、研究社会问题时所应采用的缜密的推理方法及科学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们从事社会学研究的人来说,这笔巨大的无形财富应该比对自杀问题本身的探讨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M].南京:东南大学出

版社,2002.

1-21沃思,(美)R.E.帕克.城市与乡村[G]∥宋俊岭,译.

城市社会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2王宜文.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4:11.

[4]张鸿雁.城市、空间、人际——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商务印书馆,2007:1—417.

[3](法)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M].胡伟,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28.

[4]李文华.从迪尔凯姆的《自杀论》看“实证”和“否证”方法

的统一I-j].社会科学研究,2005(1):111—115.

参考文献

[1]唐斌.试析涂尔干《自杀论》中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5,25(5):60—63.

[5]高琳.社会学研究与《自杀论的典范意义》[J].辽东学院

学报(社科版),2008(2):35—40.

[-62[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华夏

出版社,2002:46—48.

[22[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M].冯韵文。译.北京:

万方数据 

自杀论及其方法论解读

《自杀论》及其方法论解读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郗春嫒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21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9,25(5)

参考文献(6条)

1.艾尔?巴比 社会研究方法基础 2002

2.高琳 社会学研究与<自杀论的典范意义> 2008(02)

3.李文华 从迪尔凯姆的<自杀论>看"实证"和"否证"方法的统一[期刊论文]-社会科学研究 2005(01)

4.埃米尔.迪尔凯姆;胡伟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1999

5.埃米尔·迪尔凯姆;冯韵文 自杀论 2007

6.唐斌 试析涂尔干<自杀论>中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期刊论文]-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5(05)

本文链接:http://d..cn/Periodical_hbgxyxb-skb200905021.aspx

更多相关推荐:
自杀论读后感

自杀论读后感自杀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长久以来被看作是个人行为认为那是个人的消极心理导致的认为那是心理学的范畴但在自杀论中迪尔凯姆将自杀看作是一种社会行为而不是看作一个个孤立的事件因为社会学家研究的兴趣在于群体产生...

《自杀论》读书笔记

键入文字自杀论读书笔记键入文字自杀论读书笔记埃米尔迪尔凯姆著自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xx第九辑初版于19xx年自杀论通过实证法论证了自杀率是社会宗教家庭政治因素导致的而不是心理因素和自然因素导致的把自杀的类型分...

《自杀论》读后感

读自杀论有感摘要自杀论以其严密的论证逻辑和科学的研究社会学现象的方法论在世界社会学界产生巨大影响是社会学里程碑式的著作本文通过对自杀论的解读阐释自己理解的自杀论内容深入体会它所体现的方法论价值和经典所在关键词自...

自杀论读后感

自杀论读后感我们老师让读西方名著对于西方的名著我早就对自杀论感到兴趣了因为这本书是从我大一时我们政治学老师就提到过然后是社会学老师也提到过不过当时没怎么想读这次给我一个好的机会让我好好的读这本书我一直认为生命是...

读书笔记《自杀论》

迪尔凯姆与自杀论一迪尔凯姆生平EmileDurkheim亦译涂尔干杜尔克姆法国社会学家是现代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主要著作是社会分工论1893年社会学研究方法论1895年自杀论1897年及宗教生活的基本...

自杀论读后感锦集

我们可以做得更好自杀论读后感httphzypiaoliupingblogstatic16579149820xx1020xx854775社会学家不应该热衷于对社会现象进行形而上学的思考而应该把各种有明确界限的现象...

自杀论读后感

自杀论读后感在迪尔凯姆的自杀论中将自杀分为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其实自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本身的不可预期和难以抑止存在着太多不确定的因素首先毫无疑问自杀不单单是一种个人行为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并且是愈来愈严重的社会...

自杀论读后感

自杀论读后感爱是心灵的空窗自杀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新的生命的降临每天也有鲜活的生命因为种种原因离开这个世界而有些恰恰是他们自己选择结束这一切都说身体发肤于父母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行政管理丁鑫20xx0031最近拜读了艾尔米涂尔干先生的社会分工论使我受益匪浅涂尔干先生在书中几乎一直在回答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存在和变迁问题而且保持了与同行之间的密切对话其深厚的理论修养和知识内涵...

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读后感自由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古到今无数的人们追求它无数的思想家关注它并试图为它找到理论支撑的基础有的思想家从人之本性的角度论述它塔西佗说追求自由是人至高无尚的心向英格索尔说自由之于人类就像亮光之于眼睛...

《论自由》读书笔记

论自由英密尔读书笔记论自由论的自由主要可分为三个第一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第二论个性自由第三论社会对个人自由的限制首先谈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它包括一切人们对事物的意见看法进行表达的自由在密尔眼中不受限制的思想自由对...

约翰密尔《论自由》读后感

论自由读后感进大学以来新闻评论这一科的课堂大概是最人满为患的吧我想并不仅仅是因为杨震老师铁一般的纪律更多的还是因为能够被他所讲的东西以及他那种凌厉的气场所吸引吧所以拿到推荐阅读的书单时看着虽然密密麻麻却分门别类...

自杀论读后感(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