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铁生《命若琴弦》的辞格运用

时间:2024.4.20

浅谈史铁生《命若琴弦》的辞格运用

摘要: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而其小说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坚强。下面就来谈一谈史铁生《命若琴弦》中比喻、比拟、对偶、婉曲、反复修辞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史铁生 修辞手法 命若琴弦

小说是离不开语言的,语言又是离不开修辞手法的,好的作家是要擅长运用修辞手法的。语言要生动得体、多姿多彩,就要适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命若琴弦》中,各类修辞格的运用就想各种酸甜苦辣的调味料,在小说总的情感基调下,一个个散落在各处被巧妙运用的修辞格则点缀了语境中的情绪。时而幽默风趣,时而宁静厚重,时而荒诞喧嚣,时而纯净细密。它不像节奏那样霸道地控制你的情绪,引起你内心的轩然大波,而是点点滴滴地植入你的情感,潜移默化间给你不易察觉的感动。

一、 超乎寻常的比喻

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句格言——比喻是天才的标志。“比喻,就是借助于两种以上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作为中介物,暂时地有条件地相提并论,互助互补,交相辉映,混为一谈,合而为一。”比喻是一种图像,是一种通过联想、回忆呈现的具体可感的图画。《命若琴弦》中的比喻形象生动,在平淡中有一种厚重的沉淀,更有诗的性质,是小说的意境像一幅画,富有象征意味,体现出独特的用意和审美价值。如:

⑴“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黑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象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⑵老瞎子也没再作声,显得有些激动,双手搭在膝盖上,两颗骨头一样的眼珠对着苍天, 象是一根一根地回忆着那些弹断的琴弦。盼了多少年了呀,老瞎子想,盼了五十年 了!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 受了多少委屈呀。

例⑴中,把人走动时帽子的起伏比成是河水的流动,给人以直观形象的感受,使人能够在脑海中构成具体画面,从而更能理解老少两瞎子的艰难行走这样一个看似稳定的环境描写带给读者的却首先是审美上的一种对有缺陷生存的无奈的情景。例⑵中,把眼珠比作骨头,联系上下文,可知这里一方面是说明老瞎子眼睛瞎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另一方面这里的比像是启示下文的一种手段,下文中多次提到骨头一样的眼珠对着苍天,使人们仿佛能够体会到老瞎子对光明的渴望。

二、 形象生动的拟人

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把事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拟人辞格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效果。在《命若琴弦》中,史铁生就运用了大量的拟人辞格以力求小说的生动化。

⑶方圆几百上千里这片大山中,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人烟稀疏,走一天才能见一片开阔地,有几个村落。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兔、狐狸、或者其它小野兽。山谷中常有鹞鹰盘旋。寂静的群山没有一点阴影,太阳正热的凶。

⑷一上午,师父逼着他练琴。直到响午饭后,小瞎子才瞅机会溜出庙来,溜进野羊坳。鸡也在树荫下打盹,猪也在墙根下说着梦话,太阳又热得凶,村子里很安静。

例⑶中,将“太阳”拟人化,形象化的表现了老少二人行走的地方的荒芜,从侧面向

读者说明了两人为了生存不得不跋山涉水的那种艰难处境,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思考。例⑷中,将“鸡”“猪”“太阳”拟人化,使人们好像看到了野羊坳村那种宁静祥和的场景,也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小瞎子对兰秀的爱慕,为了见兰秀,给她听电匣子,也为了不让师傅发现,小瞎子的行动只能偷偷摸摸的进行。

三、 别有意味的对比

所谓对比,即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也叫对照。对比手法的应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命若琴弦》中通过对比这种语言艺术来说明表述对象的心理活动从而提高表达效果。

⑸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小瞎子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例⑸中,把老少二人的心境作对比,一个聚精会神,一个心猿意马,通过这一对比,更能突出老瞎子希望能多弹断几根琴弦以便及早治眼睛的心情,所以他才能心无旁骛,一心都在说书、弹琴上。

四、 排比

所谓排比,就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大体相同、字数大体相等的词组、分句、句子组成的,表达相近或相关意义的修辞方式。排比句式能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⑹老瞎子没听见,这会儿他自己的往事都在心中。琴声烦躁不安,象是年年旷野里的风雨,象是日夜山谷中的溪流,象是奔奔忙忙不知所归的脚步声。

⑺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她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 ,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和月亮和星星??

例⑹中,三个“象是”的连用显示出了老瞎子的“心无旁骛”,一旦陷入了自己的思想无法自拔,手上的动作就没了个轻重,以致琴声杂乱,表达了老瞎子想起往事时的烦躁心情,而排比手法的应用更是强化了这种气势。例⑺中,老瞎子想的“无数次??”的内容正是我们平常轻易能够见到的,前面老瞎子说去抓药治好了眼睛就能看见世界了,事实上他看不见,这个心理活动的描写表达了老瞎子对光明的渴望,排比句式的应用使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体会那种黑暗的痛苦,进一步强调了老瞎子对光明的渴望,同时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引导人们更加珍视光明,珍重生命。

五、 对偶

所谓对偶,就是用两个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相反或相关意义的修辞方式。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⑻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上一晚上紧说。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理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⑼这一片偏僻荒凉的大山里的人们都知道他:头发一天天变白,背一天天变驼,年年月月背一三弦琴满世界走,逢上有愿出钱的地方就动琴弦唱一晚上,给寂寞的山村带来欢乐。

例⑻中,“一个村子一个村子”、“一晚上一晚上”从两个方面说明了老瞎子为弹断一千根琴弦而过着的忙碌的日子,尽管是最热的夏天他也不无知觉,只想着那一千根琴弦,说明他对阳光的渴望。例⑼中,用“一天天”这个渐变的过程道出了老瞎子弹琴说书时间之久。

六、 夸张

所谓夸张,就是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夸张对事物的某方面的特征加以合情合理的渲染,使人感到虽不真实,却胜似真实。使用夸张

可以深刻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高尔基曾说:“艺术的目的在于夸大好的东西,使它显得更好;夸大有害于人类的东西,使人望而生厌。”使用夸张还能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⑽老瞎子没理他,骨头一样的眼珠又对着苍天。那儿,太阳正变成一汪血。

⑾小瞎子哭了几天几夜,老瞎子就那么一声不吭地守着。火光和哭声惊动了野免子、山鸡、野羊和狐狸和鹞鹰??

例⑽中,太阳落山的时候通常都是红的,这里说太阳的红如鲜血那么鲜艳,又把鲜红的太阳和老瞎子“骨头一样的眼珠”作对比,引起人们对老瞎子的同情。例⑾中,极力渲染小瞎子的哭声之大,震天动地,表现了小瞎子对兰秀的喜爱以及在兰秀出家之后小瞎子的痛苦和悲伤。

七、 反复

所谓反复,就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情感,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运用反复能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⑾老瞎子再把琴抱在怀里,摩挲着根根绷紧的琴弦。心里使劲念叨:又断了一根了,又断了一根了。再摇摇琴槽,有轻微的纸和蛇皮的磨擦声,唯独这事能为他排忧解烦。

⑿终于小瞎子又说:“我想睁开眼看看,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哪怕就看一回。” “你真那么想吗?”

“真想,真想――”

⒀“您已经看见了吗?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

例⑾中,老瞎子说了两遍这句话,强调了老瞎子希望能够尽快弹断一千根琴弦的心理。例⑿中,小瞎子说想要睁眼看看这世界,强调了兰秀出嫁,小瞎子心里的委屈、不平,表达了他希望能够睁眼看看兰秀以消除身体上的缺陷而能与人公平竞争的情感。例⒀中,间隔反复写出了小瞎子渴望睁眼而寄希望于药方的心理。

《命若琴弦》从表面上看反映的是两个残疾人的命运,一张药方牵引着老瞎子走了五十多年,又将被用来支撑小瞎子走下去。实际上这部小说关照的是人类一个普遍的存在难题,即命运的结局与生命过程的矛盾性。当人们经历了坎坷之后,却未曾料到命运的结局是那样的出人意表。史铁生自觉运用各种修辞手段,是寻常的词语艺术化,增强了语言的可感受性,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信息,引起人们对生命以及如何面对苦难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於可训 《中国现当代小说名作导读》 长江文艺出版社

(2)宗守云 《修辞学的多视角研究》 中国社会会科学出版社

(3)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xx年第7期


第二篇:评史铁生《命若琴弦》


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小评史铁生《命若琴弦》

一个作家,首先他是人,一个完整的人,哪怕有身体的缺陷。

作家对于读者,呈现于文字背后而见,清晰而又模糊。对于史铁生,我更多了一份猜想。

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是阅读他本人。我再没见过第二个如此将自己融于作品的人。阅读他的作品,是在进行一项神圣的精神洗礼;而阅读他本人,那是在接受一个人间奇迹。史铁生,让我自觉不自觉地参与了他的理想世界。

对于身残的史铁生,开始并没有志坚。曾经千方百计寻找自杀机会的史铁生,不会想到今天已获得如此多人的认可。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它为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选择了写作,写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可以说,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学道路的,可他却比比别人走得更远,因为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因为身残,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机会;因为身残,他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因为身残,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因为身残,他……所有这些,为他铸就了长远的文学道路,而且越走越远。

读完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我更加知道为自己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么重要。老瞎子的师傅在临终前告诉他有一张复明药方,但非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否则就不灵。这张药方支撑着老瞎子走过了七十多个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将一千根琴弦弹断,以图看到世界一眼。后来,老瞎子发现复明药方不过白纸一张,复明计划失败,他千方百计找到小瞎子,对他说:“是我记错了,是一千二百根,师傅记错了,记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瞎子知道,这一千二百根琴弦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小瞎子的生命。他们的生命就寄托在脆弱的琴弦上,这是否是一个玩笑!琴弦脆弱但有韧性,人的生命也应该如此吧!

作者为老瞎子和小瞎子设计了一个人生的目标,可却又不让他们去实现。因为实现,等于破灭。老瞎子找到药方,发现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才明白师傅的良苦用心。可破灭,终究还是破灭,它不可能回到从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热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么让小瞎子坚强地活下去。他应该做到了,因为小瞎子相信了。这时,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在读史铁生之时,常会使我们想到加缪。加缪认为荒谬是人与世界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荒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带着裂痕生活。但是人必须超越荒谬,在荒谬的生活中获得意义。史铁生也是这样。他意识到人生的困境和残缺,却将它们看作获得生命意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没有孤独,爱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没有欲望的痛苦,就得不到实现欲望的欢乐;如果人永远不死,那么人就像波伏娃的名著《人皆有死》中那个死不了的福斯卡那样,变得乏味透顶。生命的残缺,人生的虚无状态,反而为人战胜自己,超越困境和证明存在的意义敞开了可能性空间。

人的生存是荒谬的,没有任何理由,但在一个理想主义者看来,必须赋予它以意义,必须有东西证明它的意义。“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康复文本断想》)对生存意义的追问,是人文精神的骨髓所在,也是人区别与动物的主要标志。人必须选择一种东西作为生存意义的证明。史铁生选择的是写作。但是,写作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存在?若作为一种生存的目的,作为一种具体的,功利的目标,那么人就会被写作囚禁起来,就会失去生存的意义本身。而在史铁生看来,写作无非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种意义的证明,“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我与地坛》)

这又让我想起余华的《活着》。余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这不是一种行尸走肉的混日子,而是一种生存哲学。余华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们生存的苦难,作为什么也反抗不了的最下层的劳苦大众,也许为了活着而活着是最明智的人生选择。史铁生和余华当然有很大的不同,史铁生认为人要把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毕竟,史铁生是理想主义者,而余华是理性反叛者。但两人都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因为残缺,完美才得以显现。史铁生意识到: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人生而就有缺陷,问题,不可能完美。对于很多人的精神缺陷,身体缺陷又算得了什么呢?史铁生是理想主义者,因此他要用文学去弥补人们的精神缺陷。有的评论家把史铁生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19xx年之前写的是残疾的人,之后写的是人的残疾,人的缺陷和问题。史铁生用自己的心灵营造了一个巨大而无垠的精神空间,让无数的人在此遨游,得到精神的洗涤和锤炼。

在为自己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后,史铁生在为别人寻找活着的理由。史铁生当然算得上是经历过绝境了,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彻底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史铁生属于后者。我们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激情,也时时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宁静。所谓“宁静以致远”,史铁生并不是在呐喊,而是在剖析,在阐释,为了生活。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命若琴弦》)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你也可能会是老瞎子。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更多相关推荐:
赏析史铁生《命若琴弦》

荒凉的企盼意义的探求赏析史铁生命若琴弦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也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这是史铁生的短篇小说命若琴弦中最能打动我的一句话他们带着三弦琴四海为家说书为...

命若琴弦 史铁生

命若琴弦史铁生命若琴弦顾名思义就是指生命犹如一根琴弦只有拉紧了才能弹奏乐曲才能演绎生命的价值本篇小说从老瞎子和小瞎子这两个主人公为我们阐释了生命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这也是史铁生所要带给我们的生命的思考生命的目的本是...

读史铁生《命若琴弦》

读史铁生命若琴弦读史铁生的命若琴弦眼睁睁地看着一代带老瞎子引领着一代代小瞎子走向虚空总有一种沉重的悲伤郁结心间绝望的存在不在于生命的短暂与不再性而在于希望的存在老瞎子在行走的过程中是满怀着希望的他的希望是最后能...

史铁生命若琴弦读后感

史铁生命若琴弦读后感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从哪里去这就是人生史铁生先生笔下的命若琴弦讲述了生活在社会边缘的瞎子师徒年轻的徒弟经历了爱情的幻灭年老的师傅更是被击破了一辈子最大的希望在生命的终结之前看一眼这个一直在...

读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有感

初看标题命若琴弦我很是纳闷把生命比作琴弦显示的是生命的脆弱还是生命的顽强标题也许激不起大家的兴趣但如果在我们失意时或者是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时这篇文章还是很值得大家一看的初读这篇文章心里触动很大更多的是同情里面的两...

评史铁生《命若琴弦》

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小评史铁生命若琴弦一个作家首先他是人一个完整的人哪怕有身体的缺陷作家对于读者呈现于文字背后而见清晰而又模糊对于史铁生我更多了一份猜想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是阅读他本人我再没见过第二个如此将自己融于...

《命若琴弦》读后感 王锐

注本文彩色的字是从百度上找的老师这个是故事的梗概应该不算吧读命若琴弦有感第二组王锐命若琴弦是现当代作家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篇短篇小说故事讲的是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两个瞎子每人带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怀...

好书读后感《命若琴弦》

目的与追求读史铁生命若琴弦史铁生人如其名一个残疾的完人命运逐渐铸就他钢铁般的内心让他勇敢地省察并直面人生他扶轮问路探索生命的意义69年去延安插队双腿瘫痪后来又患上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如今靠透析维持生命回顾他的作品...

《命若琴弦》读后感

信仰人生的意义命若琴弦读后感史铁生一直是我最尊崇的一位作家之所说尊崇因为对他不仅是简单的崇拜更有一种深深的尊敬他是一位生命的歌者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对生活的热爱他饱尝人生的苦难但他却用文字孕育芬芳给人以...

命若琴弦+读后感

悖论的生命别样的感动读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有感关键词虚无过程目的悖论摘要命若琴弦讲述了一老一小两个瞎子师徒可悲可叹的人生际遇史铁生用细致而冷静的笔触将生命的荒诞目的的虚无以及人类又不得不寄希望于虚无的目的以支撑人生...

《命若琴弦》读后感

所谓活着命若琴弦是史铁生早期的作品以一张可以让盲人恢复光明的神奇药方串连起三代失明说书人一生的故事与其同期作品相同这篇文章探讨了人为什么活着这个困扰了史铁生大半生的问题为什么活着对于一出生就失明说书说了五十多年...

寻找自己生命中的琴弦——《命若琴弦》读后感

寻找自己生命中的琴弦初中时的自读课本里第一篇课文便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从那时起我便知道了这名残疾作家从秋天的怀念到我和地坛再到命若琴弦他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都揉进了文字中看似悲观却又处处表现出对生命的达观和坦然如...

史铁生名言命若琴弦(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