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见文言虚词总结

时间:2024.4.20

文言虚词

【一】之

1.作动词:到,往

晏子之齐

夜驰之沛公军

2.作代词:

(1)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助词:

(1)"的"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2)宾语前置的标志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3)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4)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二】而

1.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表示转折关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6)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2.作代词。作第二人称"你","你的"

而翁归,当与汝复算尔。(《促织》)

【三】以

1.作介词

(1)"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因为""由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2.作连词。和"而"相同,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 "来""用来""以致"等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4)表示修饰关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四】于

1. "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2. "比"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3. "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被动标志)"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五】所

1.作助词。

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所"和"以"连用

(1)表示原因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手段或凭借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六】因

1、于是,就。例:①因取刃杀之。②因谗之曰。

2、依照,根据。例:①罔不因势象形。(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因:这里有随着的意思。)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因: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④因其固然。

3、依靠,凭借。例: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②我欲因之梦吴越。③因河为池。

4、趁着,趁此。例: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不如因善遇之。③因击沛公于坐。

5、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因为。例:①后因伐木,始见此山。②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7、沿袭。例:因遗策。

【七】焉

1、兼词, “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③然力足以至焉。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

2、哪里,怎么。例:

①且焉置土石?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

①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②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相当于“之”。例:

① 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他们,指五人。)

②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焉:他们,指五人。)

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第二篇: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琐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

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为学》)(注:此处作实词)

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

③译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④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⑤表修饰关系.

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2、表示时间,译为:到。例: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4、表示被动,译为:被。例:则人之食于虎也。(《说虎》)

5、表示比较,译为:比。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wéi 为(多作动词)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已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高岸~谷,深谷~陵。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wèi(多用作介词)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客有~齐王画者。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做,制造

◎帮助;卫护:人不~己,天诛地灭

● 乃

◎ 才:今~得之。“断其喉,尽其肉,~去”。

◎ 是,为:~大丈夫也。

◎ 竟:~至如此。

◎ 于是,就:“因山势高峻,~在山腰休息片时”。

◎ 你,你的:~父。~兄。“家祭无忘告~翁”。

更多相关推荐:
高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

高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总结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quot并...

高中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

高中文言文300实词+18虚词全总结

高考文言文300实词整理1哀悲哀哀悼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晋崤之战慨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同情怜悯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悲伤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总结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18个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18个汇总1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高考高中必修教材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

高中必修教材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1而何乎乃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雠者荆轲刺秦王臣左受拔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荆轲刺秦王地势极而南溟深滕王阁序天柱高而北辰远滕...

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总结打包-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

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1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一夫作难而...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总结[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

20xx年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阅读

20xx年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5题21分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

语文会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一一词多义之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

高考文言文虚词(15个)常见用法归纳

高考文言文虚词(15个)常见用法归纳一、而1、代词,通“尔”、“你”。2、连词(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表递进:译为“并且”或“而且”。(3)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

高考文言文虚词总结(2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