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时间:2024.4.5

12091083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张超越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西方哲学注重以纯理性的客观态度解释世界的认识论和以信神的主观态度看待人生的宗教世界观。而中国貌似既不想认识世界也不想让神完全统治自己,侧重于张扬人类理性主体来看待宇宙和人生的本质的直觉智慧。其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哲学意识与宗教情怀-----超越精神的不同,主客观对立与天人合一----宇宙态度的不同,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的不同---思辨方法的不同

具体来讲,对于人类的终极关怀---人的价值和归宿的问题—西方归于外在的人格化的上帝,中国则以理性的精神反思宇宙人生,超越内在的心源,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西方将主客分开,人和宇宙处于对立的两极。而中国哲学中,主导的思路是天人合一。儒家孟子讲天道与人性相同,养浩然之气,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道家齐物、逍遥,天地与我同生,与我合一的境界也是天人合一,佛家也是如此。

正的方法指的是在哲学中清晰表达一切对象,因此西方哲学逻辑体系完整,概念明确。而中国哲学认为最高的道理是不能用语言说明的,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还有佛家的不可说,及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德境界,都是一种体验和境界,是不能言说的。

1

12091083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张超越

神权与政治

在先秦以前,神权和政治是不挂钩的。到了汉武帝时期,先期的黄老之学逐渐走向没落,皇帝要有为逐渐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在汉武帝的支持下,董仲舒进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相对秦朝的“焚书坑儒”稍微温和,但终究都是要统一思想,今天中国强调马克思主义大概也是类似吧。

董仲舒研究《春秋》多年,从中汲取了不少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论”,天人感应论认为皇帝是上天的意志的执行者和代言人,皇帝的权力来自于上天,这样为君权找到了合理合法的依据,同时自古以来上天更多带有义理之天的色彩,所以皇帝进行统治要实行仁政,这样也算是对于君权的一种限制,但是这种限制是很有限的。灾异论便是对皇权约束的一种具体体现。

另外董仲舒还根据义理之天的含义进行发挥,提出了“三纲五常”,即是“君臣,父子,夫妇”,“仁义礼智信”,这样就使得社会层面的伦理习惯有了形而上的依据,上儒家的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的层面。这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风俗教化应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不仅如此,三纲五常同样来自于上天,意味着不低于皇帝的权威,这样使得皇帝必须奉行儒家的主张进行统治,也是对皇权的一种之月吧。但是过度强调三纲五常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不良影响。

从董仲舒神权与政治的结合可以看出其苦心:一者为皇权提供形

2

12091083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张超越 而上的依据;二者想借义理之天约束皇帝。在当时不论如何积极意义的。也可以看出董仲舒还是很聪明的,但是他不知道,这样对于皇权的约束是很有限的。

辨名析理而返于冥极

魏晋时期的玄学是对老庄、周易进行的诠释。其中特点是清谈辩论,而辩论的主要方法就是“辨名析理”,清谈的主题是有和无的问题。根据这一问题可以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种是“贵无论”,代表人物王弼、何宴,无什么都不是,但是万物之宗,因为无能生有,无既有万物根本的意思也有混沌的精神境界的意思。

崇有论则否定了贵无论,万物既然是自然出生,“万物自生自有”,就以其自身作为本体,存在的现象就是存在的本质,无因为是没有所以有缺憾,不能成为尽善尽美的本体。

第三种综合以上两种,郭象的哲学被认为是魏晋哲学的最高峰,也即是“无无论”,万物都是自生的,万物本身就是存在的根据,存在在于其“自性”,性就是事物是其本身的规定性和本质,万物都是自生,独化的,万物皆有其“性份”,这种独化论反映到人生哲学上势必会导致宿命论,因为人生都由本性定好了,何必努力,就行老鼠天生会打洞。既讲无心,那么就要求自然随性,最后无我,无心,返于冥极的状态。(这一块不太好懂)

越名教而任自然

先说魏晋风流,一般指魏晋名士超凡脱俗,能够行老庄之风,

3

12091083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张超越 但是也不乏附庸风雅之人,整日闲的没事。再回到越名教而任自然,名教指的是儒教,儒家在汉代的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的宣扬之下,经过汉末显得非常教条,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本意。因此魏晋名士像阮籍、嵇康等人便反对名教并非违反儒教的真义。再说到任自然,其实就是崇尚自然,追求自由,“从欲”,不泯灭人的本性,跟随人性当中的一动念,不去刻意制约。当然这里需要明白,从欲不是放纵欲望,放纵欲望只是下流罢了,这里的从欲打个比方就是王羲之的儿子夜里访友,天明之友家却反回,自己“乘兴而行,兴尽而反”,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从欲的另一方面就是“无措乎是非”,也即是“齐是非”,消除贵贱好坏差别,(这里与佛家一切皆空,无分别心何其相似)达到物我浑然一体的境界。从欲是从人本性,与孔老夫子的“君子坦荡荡”是一样的。

魏晋名士对于情能够做到忘情,一般三种境界:不及情(冷血),钟情(普通人),忘情,并非无情,只不过能看得开,与佛家的无念,无著大概很类似吧。再说到情,他们魏晋的名士们往往发挥在山水之间,能够会意自然之妙之美,与参禅又有几分相似。大体上是崇尚自然,追求返璞归正,达到物我两忘的“真”境界,这大概是魏晋风流的真义吧。

生命的智慧 佛家智慧

佛教是为了让人从苦难中解脱出来。什么是苦难呢?佛家认为人生七种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兵器人在轮回

4

12091083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张超越 之中不断受苦。为了解脱苦难,古代印度佛教往往强调苦修与慈悲献身,也因此引申出种种戒律,但传入中国,修佛不是为了做神仙,而是为了内心清净,摆脱苦恼。在中国古代,修佛的主要方式就是学习佛理,根本的内容就是:人世间的痛苦根源于人对于外在事物的贪著心,而贪痴之心是因为人的无知。在佛法看来外在事物都是不真实的,空虚的,万事万物皆由心造。这当然会被当成“唯心主义”,但是就信仰的领域是无可厚非的。

除了一切唯心造之外,很重要的就是“佛性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不必外求,只需明亮被欲望遮住的眼睛,就可以明心见性,成佛。当然明心见性很难。

再要讲的就是修佛的结果了,不断的证实佛法,最终明心见性,得到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无分别智,以平等之心看待万物,没有爱憎的差别,达到“无相之相”,“无我”之境界。至于什么是无相,自己很难理解。这里以一个例子说一下,常人见山是山,再进一步见山不是山,消除了差别,最后一个境界是见山是山,这时达到了“真我”,“真如”的境界。

东土法慧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从佛教传入中国开始,照冯友兰的说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格义、教门、宗门。格义就是由于佛教的性空与道家的有无之论存在相似性,所以开始的时候借道家的视角去了解发掘佛家智慧,再到后来随着佛家进一步发展,自然会逐步抛弃让别人做嫁衣的方式,自己正

5

12091083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张超越 式走到前台,这是发展了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至于其具体内容不太好具体探究,但是基本上天台宗的“不真空论”与金刚经的思想基本一致,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空指的是万事万物缘生则生,缘灭则灭,并不真实。与金刚经讲的“性空幻有”同一个意思,性空就是一切现象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是虚无的,但虚无不是没有,是一种幻有,即是非实在的。性空旨在告诉人们时间的一切都是幻象,不要去执着,执着于空的事物自然会产生痛苦,但是前边讲的幻有的意思所包含的世界的本来面目确实“不可说的”,只能通过否定不是什么去描述,根本上是一种清净成佛后能感到的境界。

经过教门的发展,佛教经历了一次改革运动,不拘泥于具体的佛教经典,产生了禅宗,禅宗不靠诵经研修更主要靠禅修达到明心见性,主张佛在心中。一个例子就是《坛经》中讲的慧能的故事,神秀所代表的的北方禅主张心中有清净的心体,只要考勤勉地修持消除杂念就可以成佛;而慧能代表的南方禅主张不仅现象世界是空的,连内心的清净心体也是空的,一切皆空。

南宋理学与心学的对立

程朱理学到朱熹发展到了顶峰,对于理学,明白一下几个概念就好了。首先是“天理”,一者指的是存在之理,是宇宙动力,无处不在,朱熹称之为“太极”;二者说的是形构之理,可以理解为事物构成的规律,更倾向于西方自然规律的意思。说到存天理,灭人欲,并不是真正消灭人的欲望,而是对人的欲望矫枉过正,不排斥合理的欲

6

12091083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张超越 望。暂且这么理解。至于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心即宇宙,宇宙即是我心。很大程度上受孟子的影响,因为孟子主张性善论,自然理在心中,只要消除私欲、不合理的欲望,便能维持本心的善良。因为对“道”的理解不同,自然方法论就不一样,朱熹是要“格物致知”,从事物的规律来求理,而心学就只需反观本心,使不受污染,自然能达到道的境界。

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发扬了心学,首先要讲的是“本心”,良知就是本心的体现,人生而有良知,知道善恶是非,就本性而言,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种子。用王阳明的话来说,那就是“心外无理”,道德法则(理)来源与人的本心,无需外求。他还讲心外无物,这里明白不是说心之外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而是说人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主观精神境界。

再说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体无善无恶是指从宇宙大生命的角度来看,万物平等,没有高下善恶。心体虽然是人先天的清净本性,而意念受后天的影响判断什么是善恶,这往往是由人的私欲造成的。清净心体的发动之用 是良知,因此良知能自然而然的知道什么是善恶是非,对待外物的评判在于反观自己,从良知去判断是否道德。最终的方法就是“格物”,实际上是“正其不正以归于正”,并非朱熹的格物。

对于他的四句教,学生分为两派,有不同的理解。一派认为本心

7

12091083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张超越 无善无恶,所以意,知,物都是无善无恶的,另一派认为天性善,但是受后天的私欲和不良习惯的污染,人的意念有善恶之分,因此要去杂念。对于这两者王阳明都予以肯定,并要他们相辅为用,两派是对于不同悟性的人来讲的,与佛教慧能和神秀的观点大概很类似吧。冯友兰认为心学的王阳明受佛教影响很大,甚至比佛教更为一贯的坚持佛家理念。两者存在很大的相同性,如佛家的菩提在心中与清净的本心相似,都是成佛成圣的根据。“心外无物”与“境随心转”也相似。而王阳明描述本心就像镜子,随物见形但是镜子本身没留下痕迹以佛家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很相似,其实佛家把人生看做苦海,修佛脱离苦海还是有所著,有所执着,而心学世间的君臣父子夫妻不必执着,自然而然去以仁、义相处,不必如佛家逃离世间。但是二者还是存在差别的,一者追求道德心性,一直追求清净本心(空性),在处理世间的关系上佛家虽然讲“砍柴担水,无非妙道”,却没有把世间的事父事君也这样看待,心学仍然是儒学而不是佛学。

8


第二篇: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中特4班郭训财物理学 2013111168

读后感——读《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读后感

书名:《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页码:302 页

内容简介: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以一本篇幅有限的哲学学生专著,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特别是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怀,颇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大家风范。本书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

正文:

读《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著》有感

郭训财

一直对中国哲学很感兴趣,人类文明的历程,进入了多元化时期。有人预言,未来世界将是基督教、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三足鼎立”和互相冲突的时代。这一看法是否成立,尚待斟酌;但它说明了一个事实: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不仅在东方世界继续发挥作用,而且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这是文明发展的事实。人们都承认,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人的问题和它涉及到的各个层面。在当今科技和工具理性支配一切的时代,这

中特4班郭训财物理学 2013111168

读后感——读《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个问题愈发凸显出来了。

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 明,道家重无为,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 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儒家思想在教育教学中历来备受 推崇,历经两千多年,仍然光彩照人,可鉴后世。一、儒家的思想的精髓及发展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学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儒家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 也就是伟大寓于平凡、 理想寓于现实的精神。 就是说,我们要有道德勇气,有强烈的正义感,敢于担当道义,甚至不惜杀身以成仁。儒家 认为,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成就道德人格。只要挺立了道德自我,以良知作为主宰,我们就 能超越世间各种境遇,超越本能欲望,以超越的精神,干日常的事业。 儒学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其实,“仁”就是生命的相互感通, 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仁”又是主体内在的意识,是自己决定 自己的,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内在的仁具有伟大崇高的道德价值,“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就有恻隐之 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有仁德的人会用爱心去对待人,既自爱,又爱人;既 自尊,又尊人。“仁”就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要站 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先秦儒学的精神,首

中特4班郭训财物理学 2013111168

读后感——读《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天地最伟大 的德行是使万物生生不息, 《易》以天地为准则,天地生生不息的功能也就是《易》变化无 穷的功能。天地的根本性质是“生生不息”的,宇宙是一刚健的大化流行,人也应该据此而自 强不息。人有一种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能够开拓创新,穷通变易。先秦儒学的 “天道”、“地道”、“人道”思想,“天”、“地”、“人”三才的思想,都是讲创造的生命精神贯注 于天上、地上、人间;人可以与天地相协调、相鼎立,完成自己的生命理想;并以平等精神 体察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价值,完成其生命;最终通过“正德、利用、厚生”,“立德、立功、 立言”,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先秦儒学在汉唐时期演变为汉唐经学,在宋明时期又演变为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把汉 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 由讲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了。整个宋明理学将道德提高为本体, 重建了人的哲学。理学家的最高理想是“孔颜乐处”,即“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宋明理学对 培养气节操守、重视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建立主体意志结构方面起 了重要作用,把道德自律、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人优于自然等方面,提升到本体 的高度,空前地树立了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庄严伟大。 二、儒家教育思想的精神与特征 儒家有重视道德教育与修养的传统,注重气节与操守,讲究崇高的精神境界,提倡“奋 发立志”与“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宣扬那种孜孜不倦、临

中特4班郭训财物理学 2013111168

读后感——读《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事 不惧、不计成败利钝、不问安危荣辱、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怀,把个人完成的社会责任作 为个人道德的自我完成,逐渐形成了一个长远而深厚的道德教育传统:立志有恒、克己内省、 改过迁善、身体力行、潜移默化、防微杜渐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道德教

中特4班郭训财物理学 2013111168

读后感——读《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育与修养手段。 儒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逻辑、哲理。它内涵丰富的知识,但它超知识;它有自身的逻辑,但它超逻辑;它有很深的哲理,但它超哲理。它是研究“生命的学问”,它是探讨“人生的 方向”,它触及的是人们“心灵”和“心性”的最深处,它涵盖的是人类的真性情、真生命、真 智慧。对于传统儒学的精华,我们必须以自己的生命去体验,以自己的身心去研究,以自己 的心灵去撞击,以自己的生命去呼应与契接,以安身立命的角度去体会。读圣贤书,所学何 事?应把握好自己的心性,守住心性,守德勿忘,行善为本,助人为乐,弃恶扬善,真正做 到:平心如性,苦苦修炼,从幼到老,从生到死,遇事做到大公无私,为人做到心品纯正, 待物做到问心无愧。这样我们才能抵制欲念,克服软弱,战胜邪魔,达到清静平和的境界, 才能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合拍、沟通、感应。 儒学是研究“生命的学问”, 强调时代的悲情和个人真实修养的感受。 对它的理解与把握, 取决于你对人类、对民族的命运关切所达到的深度。如果你没有“兴慈运悲,不舍众生”的理 解态度,没有很强的历史文化意识,没有长期刻苦的修炼体验,是很难把握其思想义理之真 髓的。只有坚持真实修炼的人,才能逐渐使自身与外界绝对地统一与协调,决不为个人自身 狭隘的利益考虑,与天地同乐,也与天地同悲,而又能积极地参与为人类社会服务的伟大潮 流,彻底地超越自我,从而消除了心灵中一切邪恶自私的颠倒妄执,净化了心灵,那么他的 生命才不会徒劳地消耗在欲念和烦恼之中,而是通向宇宙生命的永恒。 三、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今世界的教育 传统和现代化是

中特4班郭训财物理学 2013111168

读后感——读《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生生不断的“连续体”。 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都是片 面的。成功的现代化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相反相成;失败或不大成功的现代化则是一个单向运动的过程,现代因素简单摧毁传统因素,或被传统因素所摧毁。 成功的现代化运动不但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改革的阻力,尤其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革新的动 力。当前中国正面临外来思想大量涌入的新时期,我们应从世界发展新趋势着眼,清理我们 原有的文化传统中有价值的要素,使之与现代化需要的外来新要素整合,所以我们面临着对 传统文化(包括儒学)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历史任务。 儒学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些重要的社会基础与文化土壤,主要是: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 与社会体制,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及长期稳定的生活环境,这些前提条件在现代社会已不 具备必然性,但不能由此而否认儒学的现代意义和现代价值。家族关系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 本的关系,农耕社会可以说是人类最为简单的生产方式,正因为这是最基本、最简单、最原 始的,因此也最接近人的本性,最能体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宇宙之间关系的基 本逻辑,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浓烈的人性气息和人情味的儒学原理也许是以最简朴、最 原始的形式体现了人性的本来面目和人类生活的基本原理。真理往往是朴素的,最基本的东西往往是最稳定、最具有恒定价值的。在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和漫长的社会历史中,儒家探索并实践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做人”的原理,形成了深邃的人文智慧。人类的人伦秩 序和价值体系虽然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变化之

中特4班郭训财物理学 2013111168

读后感——读《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中总还是有某 些不变的基因作为稳定和支撑的力量,因为人类永远不可能远离自己的本性和根基。可以说, 儒学的基本精神与特质就在于发现并体现了这个基因和根本,而且人伦原理与其他文化形态 相比,具有更大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体现了民族精神、民族生命的连绵不断,根本不可能 全盘“化”掉,这说明民族传统事实上是既离不开、又摆不脱的,人伦原理的价值具有相对的 性质。 现在人们有感于道德的滑坡,道德的沉沦,在当今商潮澎湃、人必曰利的氛围中,我们 的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金钱至上、贪污、腐败的挑战。一个人,一个民族生活在世界上总是要有“家”可归的。然而工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带给当代人的病痛 就是精神上流落街头,无“家”可归。在钱权交易、升官发财、功名利禄、巧取豪夺的追逐中, 人的心灵方寸之地,人的良知是良我之所,已告沉沦,失去了心灵的归乡与故园,因此儒学所 讲求的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所提倡的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所尊崇的气节操守和道义担当,

中特4班郭训财物理学 2013111168

读后感——读《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所重申的做人原则和治世原则,所阐述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在今天不仅没有过时,而且 还有普遍的价值和永恒的意义。 一个民族不可能没有道德生命、文化生命,一个民族糟蹋道德生命、文化生命,同时 也就等于糟蹋了民族生命。道德生命、文化生命不可摧残太甚,一个民族是经不起这样摧残 的,真正的有识之士所考虑的是应如何回复人的本位,保持人的尊严,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 挺立自己的道德人品,调治当下的人文环境,孕育出能够托起中国未来现代化所需要的德业 俱健、素质极佳的跨世纪的人才。 就全世界范围的现代化来说,不借重于自己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资源和传统美德,是根 本不可能成功的。西方现代化以古希腊、罗马文明、基督教精神和近代人文主义作为自己的 源头活水,东亚现代化以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宋明理学作为自己的源头活水,中国的现代 化必定不可能将传统优秀文化弃之如敝屣。否则那就是无本无根的现代化。人们在当今的现 代化建设中,已开始惊呼中国物质资源的匮乏,然而还没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精神资源由 于近世以来片面地践踏传统所造成的严重匮乏。物质资源的短缺是一个有形的问题,精神资 源的匮乏则是一个无形的问题。无形的问题无所不在,无孔不入,所以,当前重新发现、挖 掘、回采儒学丰富的精神资源是有重大意义的。 西方的现代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确实应该 成为其他各国学习的范例。我们之所以对西方教育加以重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在 19 世 纪以后,西方教育已成为很多民族、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的一个共性,从整个人类教育发展 史

中特4班郭训财物理学 2013111168

读后感——读《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来看,研究西方教育也是对 19 世纪以后整个人类教育发展史的共性的认识。 然而,西方文化教育的内涵并不仅仅只限于“民主”与“科学”,还有很多现实问题,其中 有过度发展的个人主义,漫无限制的利得精神,日益繁复的诉讼制度,轻老溺幼的社会风气, 紧张冲突的心理状态等等,所有这些不但未必能适合于其他国家,而且也已引起西方人自己 的深刻反省。 从西方国家来看,现代化在某一阶段就需要重新调整人与物、人与人、人的自身与内心 的关系,所以他们要向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的儒学、道家、佛学学习,追求道德理 性,追求和谐,追求人的价值,也就是说他们要从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寻找重新调整 他们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人类与宇宙自然关系的方法原则。比如西方国家普遍存在子女 与父母的沟通问题,青少年犯罪与道德教育问题,老年人的养育和精神上的孤独问题,环境 污染与生态失衡的问题等等,这些西方现代化社会的焦点问题,他们觉得中国的一些社会伦 理和家庭教育原则可能有用,他们从中国家庭伦理教育进而检讨到社会伦理教育和社会人际 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和中国社会形成一个相反的潮流,当代中国青少年刚要肯 定自我,从家庭里面走出来,提出参与社会现代化的要求。一个是从东往西,一个是从西往 东,时间在这里发生了错位。现在西方社会出现的后现代化的要求,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 统教育可以提供的;在中国社会里出现的现代化的要求刚好又是西方文化和科技教育可以提 供的。这是世界发展的一个很自然的趋势,虽然它是多源头的,但最后总要统合在一起。也 就是说从一个整体

中特4班郭训财物理学 2013111168

读后感——读《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来看,要把一个现代化的要求与一个后现代化的要求整体化。 现代社会要关心人的问题,肯定人的生命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西方的“工具理性”不能完 全代替“价值理性”,因此我们应深深挖掘儒学丰富的思想资源,这对于加强现代人文主义思 潮和影响,遏制科学主义片面发展“工具理性”所造成的种种现代弊病,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 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并不是完全没有现实意义的,不是只有观赏价值的博物馆中的 陈列品,而是可以给予现代人以相当重要的启迪。越是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儒学的 人文关切和“天人合一”的理想对人类的启迪和警示作用则越大。20 世纪是人类社会大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以空前速度提高的时期,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经受到各种各样困扰的时 期。当前世界各国,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不论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如何,都普遍认识到人 如能源大量需求, 资源日益耗竭, 环境加剧污染, 类社会发展到 21 世纪必然会遇到几大难题: 不治之症不断出现,人口恶性膨胀,生态严重失调,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与自然的同盟关

中特4班郭训财物理学 2013111168

读后感——读《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系遭到严重破坏等等。这些难题如不及早重视解决,势必给人类社会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危害。 依靠现有的科学技术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难题。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难题?为了改善 21 世纪 科学、文化和人类生存发展,要更新思想,更新观念,要展示一个不受机械规律硬性制约的, 具有持续创造力的宇宙形象。于是西方科学界又一次把眼光转向了中国,求助于东方儒学传 统,“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这是最大的生命整体观。 儒学追求的是人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自然的统一与和谐。这对于 21 世纪完善人的性格、情操、行为和心态,净化心灵,净化社会,以及对于促进现代科学技 术中局部与总体、客体与主体、精神与物质、人与宇宙自然相沟通相统一的新的发展模式和 方法论有重大意义。所以挖掘儒学有价值的观念,对于促进人类、社会和生态得以协调发展, 从根本上解决当代几大难题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困惑,是很有帮助的。 儒学以教育为立国之本,教育不应片面地理解为科学技术知识的传递,还更应强调道德 理性和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家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育民族精神,淳化代代人风,提高人的心 灵素质,帮助人们修养身心,达到一种真善美统一和谐的人格境界。不管现代社会科技、商 业如何发达,不管我们所从事的现代职业如何先进、精密,人性的培育,心灵境界的提扬, 人们从实然的人向应然的人的超越,总是不可代替的。这对于人类、国家与人的自身来说, 都是生命攸关的大问题,因此人类现代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的建设层面是人性的培育、道德境 界的提扬。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未来的教育应当把人的心性建设放到

中特4班郭训财物理学 2013111168

读后感——读《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有感

一定的高度,对人类心 性的关怀,才是终极的关怀,最根本的关怀。 当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吸取各国 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有价值的观念,把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统合起来,为创建现代世界文明,维护世界和平和生态平衡,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更多相关推荐: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

读中国哲学简史后有感

读中国哲学简史后有感哲学一词源自于希腊语意为热爱智慧人们总会认为哲学是个晦涩难懂的概念但是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我却真切地体会到了哲学的魅力所在在书中作者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在那样一个生...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杨乐新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龙井市第四中学杨乐新随着社会的发展做为一名语文教员应养成读书的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随时掌握新知识以便适应时代的发展向书本学习使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阔视野假期我读了中国哲学简史受益颇深因...

冯友兰哲学简史读后感

看完了冯友兰先生的书中国哲学简史使我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让我了解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在我为古代中国哲学家智慧的思考而惊叹不已时它同时又给了我颇多感悟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潜入意识中对于孔子孟子的仁和...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在这本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的书名起错了它应该叫做中国文化史因为一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这些圣人的经典著作这是中国文化五千年来的精髓所在这是中国人的血脉和骨骼中国几千年来在此酝酿这里有中...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生科12120xx4306任逸飞哲学是什么这是每一位学习哲学的人都必须解答的问题自人类的文明形成之后有一部分人就在思考着关于人关于社会关于自然的问题但其本质上还是回归到我们每一个人在自身发展...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冯友兰勿庸置疑提到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冯友兰先生而提到集中国哲学之大成的哲学名著不得不提到的便是冯先生的大作中国哲学简史这本融铸了智慧与思想...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有言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假期阅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觉得受益匪浅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我对哲学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对哲学史更是从没有过涉猎冯友兰先生的这部中国哲学简史是我第一次阅读这方面的书籍全书的篇幅并不算太长作者也尽量选用了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像我这样的读者读来也还不至于...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恢复)

ltlt中国哲学简史gtgt读书笔记薄清文会计132班130624225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自豪地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想中华文化之所以能被称为博大精深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

【马基作业】《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近段时间看了一本名叫中国哲学简史的书顾名思义这是一本讲中国哲学历史的书什么是哲学呢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精神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认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类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是伦理Note伦理和道德都是外化的规范哲学或可既为...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