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各章小结

时间:2024.5.14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 社会学的创立是社会变革、自然科学发展、社会思想和社会经验研究的产物。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孔德、斯宾塞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涂尔干和韦伯等。

2. 社会学中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欧洲转移到美国,首先在美国发展为制度化学科。时至今日,美国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仍然在世界社会学发展中产生巨大影响。

3. 二战后欧洲社会学的特点是: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研究领域多样化,理论研究趋于多样化,同时在社会学的制度化建设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4. 苏俄社会学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在20世纪50年代恢复以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5. 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已有110余年的历史,经历了四个曲折的发展时期。19xx年,社会学的恢复重建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逐步走向成熟,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6. 社会学本土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社会学美国化”是个先例。巴西、印度等世界各国社会学工作者都不约而同地倡导、推行社会学本土化,建立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社会学。

7. 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是与社会学中国化相一致的,起步于20世纪20、30年代,20世纪后期得到了更自觉、更明确、更有组织的推行。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第二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实证性和应用性等主要特征。

2. 社会学的功能有:研究功能、教育功能、社会管理功能和社会批评功能。

3. 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是指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形成、变化的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是:筹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4. 社会学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实地研究法、社会实验法和非介入性研究方法。

5. 社会学研究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实际研究应该是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

6.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观点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结构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符号互动论等。

第三章 社会

1. 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的共同体,其基本特征是:社会以人为主体,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社会来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

2. 人只有在社会时并通过社会才能生存和发展。西方学者在回答个人与社会何者是真实的问题时形成了两种理论观点,即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3.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其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需要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4. 社会是个人以角色名义与他人互动构成的关系网,这种关系网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表现为角色人格、价值规范、权力制度和行为交换四个相互联系的关系体系。

5. 以劳动或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作为社会的基础,社会的基本结构必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体系。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社会学一般将社会关系划分为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关系,结合关系和对应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积极建设与发展新型的社会关

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6. 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7. 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和文化资源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人口资源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资源是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潜力无限性、系统性和空间分布不均匀等特点。

8.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但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四章 文化

1. 文化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去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2. 文化具有创造性、习得性、共享性、连续积累性、特殊性和共性等特性。

3. 文化的构成要素有:物质形态要素、精神形态要素、语言符号要素、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要素。

4. 从文化组成的单位看,文化的结构是:文化物质、文化集丛和文化模式。

5. 文化有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等正功能,同时,文化的滞后现象与反文化群体的文化也具有反功能。

6. 文化规范体系包括习俗、道德、法律和宗教。习俗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有多种表现形式。它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社会规范。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的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现阶段我国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社会规范。宗教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幻想,是对神的敬畏与信仰。宗教有负功能,也有正功能。

7. 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文化交流是文化的固有属性,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文化交流的过程包括文化传播、文化采借、文化融合、文化冲突。

第五章 社会化

1. 所谓社会化,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并能动调适相统一的社会过程。社会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在时间上,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在内容上,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内涵;在社会关系上,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社会化结果的社会性。

2. 社会化既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新陈代谢、稳定发展的需要。一般来说,社会化具有文化传承、社会发展、个体完善等三大功能。

3. 社会化的内容,从广义上说,包括人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全部文化遗产。然而,从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需求来说,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行为模式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等方面。

4.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社会化分为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等类型。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继续社会化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再社会化与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社会化是阶段性与终生性的统一。

5. 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因素,即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二是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伙伴

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三是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等环节。

6. 社会化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社会化的现实结果,就是培养人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角色能力。社会化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过程。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第六章 社会互动

1. 人类的基本活动单位是行动。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构成社会互动,一般要具备以下三个因素: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2. 关于社会互动的理论观点很多,其中,最突出的是三派理论观点:符号互动论、拟剧论和常人方法学。

3. 符号互动论可以简单归为这样的解释原理:第一,我们通常用符号来代表一些事物。这些符号都是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另一事物的,这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第二,我们针对我们对符号的意义来采取行动;第三,我们在对彼此的行动有所反应之前,经历了一个内在阐释的过程——对当时情境意义的了解、然后决定如何行动。

4. 拟剧论是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拟剧论的代表人物戈夫曼运用了“剧本”、“观众”、“表演者”、“角色”、“前台”、“后台”、“面具”、“道具”等戏剧用语说明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

5. 常人方法学的基本假设是: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常人方法学是对一定社会成员在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规则的社会学研究,又称为民族学方法论、本土方法论。

6. 社会互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社会学家们对社会互动形式的概括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一般我们把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概括为四种:交换、合作、竞争和冲突。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合作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竞争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冲突是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表现为从争吵到战争等不同程度的形式。

7. 人们进行社会互动是需要以符号为中介的,利用这些符号进行互动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身体语言和个人物理空间的处理等都是社会互动的重要符号。

8. 研究社会互动的一个角度是研究人们所属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是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的个人之间的复杂联系网。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各种信息、获得各种精神上的支持以及物质上的资源。社会网络影响到个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社会而言,社会网络的功能体现在社会网络具有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的功能。

第七章 群体

1. 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群体的主要特征是: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有一定的行为准则;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2.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群体划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大群体和小群体等不同类别。初级群体主要包括家庭、邻里和伙伴群体三种类型。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初级群体出现了衰落的

趋势。

3. 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家庭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相联系的。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历史地变化着的社会现象。

4. 家庭结构是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统一组合形式。我国当代家庭结构主要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以及残缺家庭、断代家庭、单身家庭等类型。家庭的主要功能有:规范性行为功能;经济生活功能;精神生活功能;教育功能;抚养、赡养功能等。具体的家庭都有建立、扩展、抚育、收缩、空巢、消亡的生命周期。

5.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家庭也出现了同西方家庭变迁某些相似的趋势。目前,我国家庭在婚姻、生育、教育、养老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家庭问题的解决,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现代家庭建设紧密相联。

6. 利益群体是在社会利益体系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的利害和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利益群体的产生和存在,与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历史水平息息相关。协调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等社会协调机制。

7. 既得利益集团是指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了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其最大特点在于,为了维护少部分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我国现阶段既得利益集团的产生和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建设的步伐,是防止既得利益集团产生和存在的根本举措。

第八章 组织

1. 组织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组织的普遍存在提高了人民的社会活动效率,延伸和扩展人类自身的能力。

2. 组织的特征主要有:⑴具有特定的组织目标;⑵具有一定的权威体系;⑶组织成员的角色化;⑷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

3. 组织过程是指组织的动态运行过程。组织过程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决策、沟通和控制。决策、沟通和控制这三种组织过程不是相互割裂的过程,而是在具体的现实组织运行过程中相互联系和交织在一起的,任何的组织行动都包含了这三种过程。

4. 科层制(又译官僚制),是指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科层制是马克思.韦伯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它对以后的组织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科层制组织一般具有以丰特征:⑴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⑵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⑶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⑷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⑸照章办事。科层制最大的优点在于,相比较其它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高,是对工业社会中大型和复杂的组织进行行政管理的最有效手段,但是科层制组织也会产生形式主义、繁文缛节、用人不当、欠缺人情味、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等一系列问题。

6. 在组织管理的研究上,主要有科学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组织行为理论、权变理论和系统理论等。科学管理理论的观点认为,为了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它的目标,必需使组织的结构和过程科学化和合理化。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组织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以及在工作中形成的人际关系。组织行为理论是从人际关系理论发展而来的组织管理理论,主要有巴纳德的“组织平衡论”观点和麦克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权变理论又称情势理论,其基本观点认为,组织管理不只是和组织本身有关,而且涉及到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组织和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具体情况,灵活地决定组织的决策方式,领导方式和行动方式。

7. 根据组织获得资源的方式、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性质以及提供的方式,可以把社会组织归为三大部门: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所谓公共部门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

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所谓私人部门是指为私人所拥有,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在政府组织和营利组织之外,还有一类组织,它们既不是政府的某个部门或下属组织,又不追求组织拥有者的私人利益,它们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一般统称为第三部门。

第九章 社会制度

1. 社会制度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生活现象,是角色——制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范畴。社会制度是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

2. 从人类需要的角度去探究社会制度的起源是比较合理的,因为任何社会制度都是为适应一定条件下的人类需要而产生的。但是如果仅仅把目光停留在人类需要上,忽略满足需要的手段和途径,就无法从根本上解释社会制度的变异性。社会制度产生的基础应当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方式。

3. 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价值标准、规范、组织和物质设备等。

4. 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如下: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价值标准;社会制度是非人格化的权威力量;社会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社会制度具有抑扬性。

5. 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可以归结为行为导向功能,行为调控功能,文化创新功能和社会化促进功能等四个方面。

6. 从人类生存与发展对制度的需求层面看,最基本的社会制度是婚姻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和宗教制度五种,其中,婚姻家庭制度是生育制度,经济制度是生存制度,教育科学制度是发展制度,政治制度是主导制度,宗教制度属于信仰制度。

7.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是永恒的。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就是指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从产生、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的制度替代的过程。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规律性大体表现在:一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二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三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四是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具有转型时期的特征:首先,国家和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权威作用加强。其次,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在制度创新中重新定位。最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切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是一个历史过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将呈现新的面貌。

第十章 社区

1. 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 社区的构成要素有人口、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经济、文化、组织等五个基本方面。

3. 社区的横向格局是指一个社区中的各种单位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社区纵向格局是指一个社区的各种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与外部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关系。

4. 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的特点是:人口密度低;经济活动相对简单;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5. 城市社区,又称都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现代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的特点有: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织;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6. 集镇社区是一种介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的中间形态,是联接两者的桥梁,是一种由农村向城市过渡的社区形式。集镇社区是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也是农村基层政权机构和各种服务设施的集中地,能够为周边提供各项生活服务。集镇社区是其周围苦干农村社区的中心,发挥着主导作用。

7. 我国的人口结构决定了我国走城镇化的道路。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8. 社区发展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发展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方法和策略。

9. 社区建设,就是以人们日常居住和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来建立一个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社区建设在中国城市的提出和广泛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制”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要求。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本质上是对传统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的制度变革与创新。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 社会不平等就是社会差别,包括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首先对社会不平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从社会分工这个前提条件出发对社会不平等进行科学探讨的则是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不平等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其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对社会分工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2. 社会不平等的主要范畴有:阶级、阶层和社会分层,种姓和等级、种族、民族和少数民族,性别和年龄等。

3. 经典社会分层理论的代表: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他们揭示了阶级产生的真正根源和阶级本质,建立了科学的阶级、阶层分析方法。二是韦伯社会分层理论,他主张用财富、权力和声望三项标准划分阶层。三是帕累托社会分层理论,他提出了“精英”理论。

4. 当代社会分层理论众多,功能主义和冲突论的社会分层理论各自解释了部分社会现实,存在片面性。进化论者试图提出折中的社会分层理论,认为社会有必要鼓励难得的天才,同时社会也需要有相互竞争。

5. 社会分层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的目的是协调社会阶层的关系,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团结、组织和动员广大人民积极参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劳动和工作。

6.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主要以经济和政治相结合为标准,并以户籍、单位和人事管理等准身分制度加以巩固和调节,工人阶段、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分层的基本构成。中国改革开放后,以身分向契约的转化显然刚刚开始,但已显示了社会的进步,农村和城镇的社会分层加速,阶层结构呈现复杂化趋势。同时产生了新的社会阶层。

7.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移动。社会流动是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合理的社会流动是现代化社会生存和发展必需的。

8. 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主要有三:一是工业化和科学技术进步,二是城镇化,三是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9. 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有:人口因素、自然因素、发展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和个人因素。社会流动有不同的类型: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提出的个人地位获得模式,探讨了代际流动的影响因素。

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

1. 每个社会都存在一套对其社会成员行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以调节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这称为社会规范。所谓偏差行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偏差行为、离轨行为、差异行为等。

2. 按照表现方式,偏差行为可分为四大类型:偏差行动、偏差习惯、偏差心理和偏差文化。按行为所偏离的社会行为准则的标准可分为三种类型:违法行为、违章行为、违规行为。

3. 偏差行为的负功能有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偏差行为的正功能是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有利于加强社会团结、有利于缓冲社会矛盾、有利于促进社会变迁。

4. 对偏差行为的生物学解释是从个人的生物性和生理性特征来解释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尤其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其根本缺陷在于它无法区分产生偏差行为的生理因素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的界限,也无法指出生理特征和偏差行为之间的实际联系。心理学解释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认为之所以出现偏差行为是因为个人心里方面的原因造成偏差者没有能力去学习和遵守有关的社会规范。心理学主要从个人层面出发解释偏差行为,有助于我们了解个人产生偏差行为的心理过程,特别是特定的偏差行为的个体发生机制。

5. 社会学解释更强调社会结构性因素对偏差行为的影响。解释偏差行为的主要社会学理论有失范理论、文化传递理论和标签理论。失范理论认为是社会失范导致了个人的偏差行为。文化传递理论,也称为亚文化理论,认为偏差行为者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是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中习得的,他们不是偏离了社会规范,而是遵循着所在团体的社会规范,他们的行为之所以被视为偏差行为,只是因为他们所在团体的规范和主流的社会规范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标签理论认为,一种行为之所以被视为偏差行为是因为社会的权力集团给这种行为贴上了偏差的标签,偏差行为只是一种被社会定义为偏差的行为。

6. 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则主要指对偏差行为给予惩处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7. 社会控制的内容包括对社会行为的控制、对社会关系的控制、对社会价值的控制。社会控制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多重性。同时社会控制也具有必要性,任何社会都必须有一套社会控制体系,没有一个社会可以离开社会控制而求得生存和发展。社会控制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8. 社会控制应避免社会过控和失控,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将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也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

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

1. 社会问题是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其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社会问题与个人困扰不同。

2. 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特殊性、复杂性和群体性的特征。社会问题研究的理论有:社会病态理论、社会解体理论、文化失调理论、价值冲突理论、行为偏差理论、社会建构理论。

3. 当代社会问题繁多,本书分三类做——概述。一是结构性社会问题,指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如恐怖主义问题和腐败问题。二是偏差性社会问题,一般指偏离或违反一定社会行为规范造成的社会问题。如毒品问题和家庭暴力问题。三是自然性社会问题,指一种人类无法控制的自然力量造成的问题,如地震和洪灾等。

4. 社会问题的防治,实质上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组织相关部门,分工协作,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科学技术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对潜在或显露的社会问题进行科学分析,采取相应的对策,避免、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或使社会问题得以缓解和解决的过程。社会问题的防治概念渊源于卫生防疫。

5. 社会问题防治不仅是必要的,并且又是可行的,它具有扎实的理论依据。

6. 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一是全球性思想,二是全局性思想,三是长期性思想。

7. 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期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发展科学技术、建立社会预警系统和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第十四章 社会变迁

1. 社会变迁是社会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即社会行为基本规范体系。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包括组织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即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

2. 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变迁的另一个原因,是社会阶级或阶层需要的增长,以及利益冲突。社会变迁的再一个原因,是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外敌侵入、环境破坏、自然灾害等因素,也可能引起社会变迁。

3. 社会变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按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社会变迁可分为社会进化与社会倒退;按照社会变迁的性质与特点,社会变迁可分为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按照社会变迁的规模,社会变迁可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按照社会变迁的人为参与和控制程度,社会变迁可分为自发变迁与有计划变迁。

4.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实质上就是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社会发展计划是对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大措施的设想。

5. 社会现代化是社会变迁上的跃进,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精神生活各个领域的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内容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普遍的都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管理科层化,社会结构分化,人的现代化,生活方式世俗化等基本内容。

6. 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区别于其它国家的特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坚持对外开放,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7. 全球化包括两个不同的层面:作用范围的扩大和强烈程度的深化。一方面,全球化概念具有空间性内涵,指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客观历史进程和趋势。另一方面,全球化也蕴涵着世界共同体的各个国家、社会彼此之间的交往和交换关系的进一步加强以及依存性、关联性程度的不断深化。

8. 全球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9. 全球化大致可分为萌芽阶段、开始阶段、起飞阶段、增强阶段这样四个阶段。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交通与通讯的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政治的多极化、文化全球化。

10. 改革开放则使中国越来越融入到全球化进程当中,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当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面对全球化的冲击,中国应该勇敢地面对挑战,寻找与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首先,必须明确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以此为制订全球战略的前提。其次,要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发展自己。第三,增强综合国力以确保国家安全。

更多相关推荐:
社会学概论课程总结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总结1、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2、讲授时间:20xx年x月—20xx年x月3、周课时:4课时4、本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和专业设置中其他课程有…

社会学概论考点总结

社会学概论考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社会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学以其他具体科学涉及但又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作为研究对象3社会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

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总结

1社会化2角色集3社会4社会运行5社会互动6符号7集合行为8初级群体9群体凝聚力10社会组织11组织管理13社会流动14社区15社会变迁16社会现代化17社会保障18社会问题19社会20应用社会学21优势需要2...

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总结

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从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2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

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重点总结-考试必备

社会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第一章社会学概论1社会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经典人物奥古斯特孔德孔德创造了社会学这个词他认为社会学的目标是去发现社会的不可更改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新的秩序赫伯特斯宾塞他提出了社会像一个有...

学习社会学心得

学习社会学导论心得体会我是一名教育期刊编辑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只是简单了解教育与社会学的关系但不系统不全面通过学习社会学导论我系统地了解了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代表人物研究的主要对象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使我受益匪浅现...

社会学概论自考重点总结

社会学概论一名词解释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

社会学概论自考总结

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与早期代表人物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1社会变革的需要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为具体描述社会现象的精确性提供了原理和方法论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为社会学的诞生...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任务定义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机构过程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特点1整体性2广泛性3综合性4实证性功能1社...

社会学概论

期末作业考核社会学概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社会控制答是指社会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引导并约束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遵循或遵守社会规范以实现一定的社会秩序状态2角色冲突答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

社会学概论

期末作业考核社会学概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社会控制答社会控制是指社会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引导并约束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遵循或遵守社会规范以实现一定的社会秩序状态2角色冲突答角色冲突是...

《社会学概论》思考题

社会学概论思考题1简述社会学的性质与特征一性质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人类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是一门利用经验考察与批判分析来研究人类社会结构与活动的学科社会学家通常将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一起并列于社会科学来进...

社会学概论学习心得(3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