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复习要点总结

时间:2024.5.8

1、社会化:

2、角色集

3、社会

4、社会运行

5、社会互动

6、符号

7、集合行为

8、初级群体

9、群体凝聚力

10、社会组织

11、组织管理

13、社会流动

14、社区

15、社会变迁

16、社会现代化

17、社会保障

18、社会问题

19 社会

20应用社会学

21优势需要

22角色扮演

23心理上的断乳

24社会制度是指

25个性

26社会群体

27 家长制

28科层制

29城市化

30过度城市化(超城市化

31社会分层

32阶级

33制度化优先

34规则系统

35设备系统

36越轨行为

37.社会问题

38就业问题

39贫穷文化论

40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

41社区组织

42生活方式

43.社会革命

44社会学的社会批评功能

45非介入性研究

46定量方法

47社会

48社会关系

49社会机构

50人口资源

51人力资源

52人口质量

53自然资源

54文化

55文化特质

56文化集丛

57文化模式

58习俗

59道德

60文化传播

61文化采借

62社会化

63角色社会化

64基本社会化

65再社会化

66生物因素

67继续社会化

68社会互动

69交换

70符号

71社会网络

72群体

73参照群体

74利益群体

75既得利益集团

76组织

77科层制

78社会制度

79派生制度

80阶级

81阶层

82社会分层

83种姓或种姓制度

84等级

85社会流动

86社会规范

87偏差行为

88社会控制

89宏观控制

90微观控制

91社会失控

92社会问题

93恐怖主义

94自然型社会问题

95社会变迁

96社会改革

97社会革命

98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99社会现代化

100“后工业社会论

1、为什么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简述社会化的意义

3、简述角色失调与社会运行发展的关系

4、什么是社会学?

5、社会的功能是什么?

6简述抽样的方法。

7、阐述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化失误所产生的犯罪现象的原因

8、什么是代差?结合实际阐述代差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9、你认为成功的角色扮演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为什么?

10、社会运行条件对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11、阐述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12、结合实际谈谈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13、社会互动的维度研究意义何在?

14简述集合行为的特点

15、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16社会角色的扮演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才能扮演社会角色?

17什么是群体凝聚力?如何分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各种因素

18、什么是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它对于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有何影响?

19、如何分析和理解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社会分层现象?

20、论述社会的基本特征

21.社会学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性研究,主要原因有三

22社会学的主要特征

23关于社会学在社会学科中的地位有三种观点

24关于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有三种意见

25实证主义方法论

26非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要点是

27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由马恩首先提出来的,其基本点是:

28社会学的功能包括四个

29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30社会分工与社会分化的关系

31试述城乡关系发展的阶段及我国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道路

32社会保障的功能:

33评述社会趋同论

34评述依附理论

35、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36、社会学的功能:

37、社会的基本特征

38、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的主要观点

39、马克思主义社会观:

40、如何建立与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

41、自然资源的特点

42、文化的概念

43、文化的特征

44、文化的功能:

45、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46、社会化的定义和内涵

47、社会化的主要功能

48、简述社区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

49、如何认识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化主要途径和利弊得失

50、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

51、社会网络的形态

52、群体的特征

53、家庭的特征

54、家庭的功能

55、组织的特征

56、科层制理论特征

57科层制的优点和弊端

58、法约尔提出有助于改进行政管理的14项原则

59、私人部门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60、公共部门的优点

61、公共部门政府失灵的表现

62、社会制度的规律变现

63、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表现在

64、社会变革转型期的特征表现

65、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

66、偏差行为的功能

67、按照偏差行为的表现方式可以分为

68、社会控制的含义

69、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

70、社会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

71、社会变迁的内容

72社会变迁的特点

73、社会变迁的原因

74、社会现代化的子系统

75、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76、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

77、全球化的特征

78、全球化主要体现在

79、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80、全球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81、面临全球化的冲击我们的态度

82社会学的特征

83社会学的功能

84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

85研究资料收集方法

86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关系

87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88实验的作用

89社会学实验与自然学科实验的不同

90社会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主要观点

91文化冲突的根源

92文化传播的媒体

93马克思主义社会观

94自然资源与社会的关系

95如何建立与发展新型社会关系

96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

97文化传播的过程

98法律的功能

99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社会观?

100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文化的特征

2文化的构成要素

3习俗的特点

4社会化生物因素表现在

5习俗的功能

6法律的特性

7基本再社会化的原因

8工作单位对人社会化的作用

9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0社区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

11社会网络的功能

12实现人社会化的条件

13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14人的现代化的意义

15社会化六阶段划分法

16社会实践在实现社会过程中的表现

17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18社会互动的构成要素

19交换存在的社会基础

20竞争的意义

21语言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22社会制度形成的途径

23个人空间理论的基本观点

24小群体的主要特征

25合作的类型

26利益群体的特点

27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28利用行政性垄断造就的特殊利益集团的特征

29我国家庭的现状

30对既得利益集团的理解

31决策沟通和控制的关系

32科层制的特征

33人际关系理论对更新人们对组织管理的认识的启示

34人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观念

35社会控制的方法

36权变理论

37私人组织部门的特征

38科层制的优缺点

39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意义

40社区发展的目标

41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42社区横向格局的特点

43经济制度的内容

44社会制度的层次

45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46家庭制度的特征

47小城镇的作用

48社区的功能

49我国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表现

50教育制度的功能

51社区的构成要

52现代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特点

53社区发展的原则

54男女两性的突出区别

55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意义

56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57社会控制的内容

58社会问题形成的条件

59公众问题与个人困扰的区别

60家庭暴力的特点

62社会问题防治的实质

61自然灾害具有潜在性

63社会问题的内涵

64社会问题防治的意

65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

66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

67社会变迁的内容

68社会变迁的特点

69现代化变迁的基本内容

70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71社会变迁的原因

72现代化特征

73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

74全球化特征

75全球化表现

名词解释

1、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从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   

2、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我们称之为“角色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这就构成了角色集。   

3、社会:就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4、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各要素之间、各个层次之间、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各方面功能的发挥。  

5、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6、符号:符号就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例如: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等都是符号,它是一种意愿标志。   

7、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帕克认为,集合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8、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它的成员相互熟悉、了解,是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9、群体凝聚力:又称为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吸引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之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   

10、社会组织: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它是相对于初级群体而言的次级群体,又称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形成的社会团体。   

11、组织管理:指运用权威来协调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织的活动效率,这种效率除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赖于组织自身的管理。  

12、社会地位:在这里,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就叫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个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社会地位就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

13、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社会学中的社会流动多指广义而言。   

14、社区: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15、社会变迁:是指一切社会制度(包括社会的根本制度和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人的环境以及道德、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时尚等一切社会现象的突发的、急剧的变化,或演进的、缓慢的变化,都叫做社会变迁。   

16、社会现代化:是指一个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一般指社会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逐步脱离传统社会的发展过程。   

17、社会保障:顾名思义就是社会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最基本的涵义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胜利的残疾、年老力衰、以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和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也有的国家和地区在此基础上再提供一些面向全体公民的福利设施、服务和物质资助。

18、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即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19 社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0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论),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如对家庭,教育,犯罪,宗教,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21优势需要: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过在同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做优势需要。
22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23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24社会制度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社会学研究中观的社会制度。
25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26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27 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其基本特征是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管理者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无规章制度,或有规章而不循。这种管理方式俨如封建家庭中的家长对于成员,家长有绝对的权力,而不管对错,成员的顺从只因为对方是家长。正因为如此,具有上述特征的管理方式才称为家长制,应该说明的是,家长制并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以家庭成员为对象的管理方式,而是指具有强烈封建色彩的落后的管理方式。
28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
29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使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讲,城市化又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30过度城市化(超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而造成劳动力供给超过城市发展需求,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沉重压力的现象。
31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32阶级: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33制度化优先:制度化优先是指当社会中有几种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有一种比较定规的社会规范占优先地位,这种现象称为制度化优先。
34规则系统:是在一定的活动领导领域内知道人们的规则体系,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
35设备系统:制度的实行和表现,最后还要依赖于一套有形的工具,一套物质设备。设备系统包括实用的设备和象征性的设备。
36越轨行为:是一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37.社会问题:是指人文环境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人与环境关系失调两个方面。
38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39贫穷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
40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社会保障主要是指经济上、物质上和保障或帮助,是当社会成员遇有困难时的一种援救措施。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缓解社会问题。
41社区组织:社区组织也称社区组织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认识社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社区组织的核心是把社区中分散的资源组织起来,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姐姐社区的问题。
42生活方式:所谓身国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和特征。
43.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一种积聚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其规律。

44社会学的社会批评功能是指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揭露,实事求是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45非介入性研究: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各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46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47社会: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48社会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49社会机构: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50人口资源: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

51人力资源: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的生产能力。

52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53自然资源:是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54文化:广义指人类创造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化艺术、音乐、体育等

55文化特质:组成文化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

56文化集丛:功能上相互组合的一组文化特质,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57文化模式:由些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与其他文化相互区别

58习俗: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

59道德: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

60文化传播:指某些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采借和吸收的过程

61文化采借:又称文化杂交,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元素和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62社会化: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试的统一过程

63角色社会化: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

64基本社会化:“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65再社会化:指个人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的过程

66生物因素:个人所带有的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

67继续社会化: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再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调试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

68社会互动: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69交换:再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70符号: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的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

71社会网络: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复杂的联系网

72群体: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情感交流的集体

73参照群体:指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74利益群体:再社会利益体系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的利害与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

75既得利益集团:指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了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

76组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的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群体

77科层制: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的,以正是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78社会制度: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

79派生制度:建立在本源基础上的其他一切制度

80阶级:依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社会集团

81阶层:一是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二是泛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

82社会分层:指依照不同的标准将人们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83种姓或种姓制度: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

84等级:指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相互区别的群体

85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移动

86社会规范;社会上存在的对其社会成员行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以调节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性

87偏差行为:指再一定的社会成员不同程度的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

88社会控制:广义,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狭义:只对偏差行为给予惩处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89宏观控制:社会利用政权、法律、政策、条令等手段对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加以控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控制

90微观控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具体领域所实现的控制,这些领域涉及人们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

91社会失控:过分强调社会控制的一面,忽视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要求的一面

92社会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93恐怖主义:亚国家组织或秘密团体对非战斗目标发起的由预谋的,有政治目的,通常故意影响视听的暴力行为

94自然型社会问题:指自然灾害问题,指一种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造成的社会问题

95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96社会改革:人们有意识的规划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的社会局部调整或全面改良的过程

97社会革命: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98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实质上是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系统施加定性影响

99社会现代化:现时代社会变迁的新形势,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等诸多领域的全面性发展过程

100“后工业社会论”:根据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对未来社会进行的一项预测,由一定的准确性,但有强烈的西方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只能是预测西方社会的发展理论,不能推及全球

问答题

1、为什么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答案:所谓同龄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儿童和青少年刚刚步入群体之中,受到同龄人趋同的兴趣、爱好的吸引,以及想获得同龄群体的认同的心理影响,使这个群体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个群体的人们来于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影响力不容忽视。    在同龄群体中,儿童感受到一些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中的新的东西。在同龄群体中的大多数活动不是由某种权威事先为他安排好的,他可以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交往,这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学会灵活地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增加人际交往和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

2、简述社会化的意义。 答案:可以从两个方面谈人的社会化的意义。(1)从个人角度来看,首先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因为,人需要社会化,学习社会生活技能,了解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社会各种制度、习俗传统等行为规范,以获得社会成员的资格,适应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其次,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须的途径。(2)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因为,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社会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行;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

3、简述角色失调与社会运行发展的关系。 答案:人们在角色扮演中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像社会的运行常会产生不协调一样,在社会的角色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的失调。角色失调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与社会运行发展相互影响:(1)角色冲突。 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或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2)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种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个角色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这体现出社会运行对角色失调的影响。(3)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 前者是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后者是指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

4、什么是社会学? 答案:社会学有这样一个特点:即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为此,我们给社会学作出了这样的界定: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我们可以把定义观点浓缩为五个字:即“社会运行论”。

5、社会的功能是什么? 答案:人类社会一经形成就要发挥其作用,这种作用我们称为社会功能。社会的基本功能有以下方面:(1)整合的功能。在同一社会中,不同的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社会内外的文化、体制等多方面都有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矛盾,社会整合功能就是发挥着协调各个部分相互之间的问题与矛盾,使社会出现协调运行和良性发展的局面。(2)交流的功能。人类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交往的工具,使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社会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场所和规范,为人类互动提供了条件并使其合理地进行。(3)导向的功能。任何社会都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如:道德、法律等,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一代代的更替,而社会却是长存的。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会通过社会而得到积累和发展。

6简述抽样的方法。 答案:抽样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非随机抽样,另一种是随机抽样。随机抽样是按照概率原理进行的,在研究方法内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被选中,因此,能够控制抽样的误差。非随机抽样是不按照概率原理进行抽样,无法知道样本分布的情况和代表性,它是根据调查者自己的判断或偶然遇到的调查对象进行抽样,然后对样本进行调查。该方法简便易行,省时省力,只是无法知道总体的规模,无法判断样本的代表性。有这种方法调查的结果,只能作为研究整体的参考,不能把样本调查的结论推及总体,有局限性。研究者多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7、阐述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化失误所产生的犯罪现象的原因。 答案:青少年犯罪是一种社会病态,主要源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现在和将来,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面临着一些不利于他们社会化的条件和因素:1、转型期,尚未理顺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社会规范体系,会影响或干扰他们的心理成长和思想成长。2、当前的社会转型,面临着政治、经济的改革,观念的冲突、规范的冲突不可避免,这对于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的成长也是十分不利的。3、我国目前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活的贫穷与欲望的上升,成为影响社会犯罪率的直接或间接原因。据调查,我国现在,犯罪年龄趋于小化,犯罪手段更趋于恶劣、残忍。因此,社会的转型必然会影响到正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否则,我们可能会因为社会的转型而牺牲一代人,这是一个惨重的代价。

 8、什么是代差?结合实际阐述代差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答案:代差也有人称为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从社会学意义上理解,代差反映的是在两代人生活的这个时代里,整个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速度和程度,也反映出两代人在社会化各阶段上的差异。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系统正在经历着急剧而深刻的整体性的结构变化,同时带动社会的规范体系、价值标准、行为方式也发生令人惊心触目的变化。这一切导致广大社会成员,特别是新、老两代人之间的思想观念、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等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一个社会如果对此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的话,就不能有意识地加以调适,必然造成亲子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甚至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引起种种社会问题。首先,我们认识到代差在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社会是发展的,有发展就有变化,有变化,就有差异。其次,对代差的性质要做具体的分析。不能一概否定老的、旧的、传统的,要客观、理性的分析、理解。第三,不同社会、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不同的代差状况也要采取不同对策。因此,我们要正视它的存在,充分认识到它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9、你认为成功的角色扮演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为什么? 答案:社会上没有一个人是不承担一些社会角色的。当他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时,就会去承担这个角色,并按照这个角色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这就是我们说的角色扮演。一个成功的角色扮演者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社会角色的确定。在角色扮演中,首要的任务是角色确定,也就是说,我是谁,我在社会中到底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2)社会角色的表现人们在确定了所要担当的角色后,直接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这个角色表现出来。(3)社会角色的扮演以上都是从静态角度来说的,而一个成功的角色扮演还表现在一个动态的过程。角色扮演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对角色的期望。其次是对角色的领悟。最后,对角色的实践。
10、社会运行条件对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有什么影响和作用答案:(1)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各要素之间、各个层次之间、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各方面功能的发挥。(2)社会运行主要有如下几个条件:    一是人口条件。它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人口条件包括:人口的数量是否适度、人口的质量如何、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口的聚集密度等因素。人口条件直接关系社会的运行:人口过多,就会导致就业问题、吃饭问题;人口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社会问题增加。二是生态环境条件。生态环境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生态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貌和各种自然资源。三是经济条件。它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四是政治条件。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着直接的影响。  五是文化与心理条件。我们可以把人口、环境、经济看作是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是精神条件。因此,我们说,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就构成了社会运行的主要条件和基础,条件的优劣、条件之间的匹配程度直接关系多社会的运行状态。

 11、阐述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答案: (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2)社会学与单科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具体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的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3)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如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跟特殊的关系。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第一,历史学面向过去,社会学则面向现在和将来;第二,历史学研究各个社会的发生、发展、衰落、灭亡的规律,主要是一种纵向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主要是一种横向科学。管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从管理的主体方面来研究问题,而后者研究人、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等主要是为了客观地说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条件和机制。
12、结合实际谈谈学习社会学的意义。答案: 就社会学的学习而言,其意义之一是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即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并且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认识社会是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将来会怎样变化,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社会学的三大功能,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社会学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其意义之二是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人们在维持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社会学用自己的研究成功,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根据,以及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社会的改革发展服务,为社会的经济建设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面临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也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学习社会学,可以利用社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去认识、分析、解决我们周围的问题,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
13、社会互动的维度研究意义何在?答案:对社会互动本身的构成进行分析,找出一些指标来描述特定互动的状态,就是互动维度研究。一般来说,互动有五个维度,其研究意义也正是通过其内容实质体现出:(1)向度。向度反映社会互动 的方向,表示互动双方的关系的性质,主要包括情感关系,是亲和还是排斥,是融合还是对立;利益关系,是一致还是冲突,冲突程度多大;地位关系,是平等还是不平等,权利分配的格局如何。不同方向的互动在模式上、结果上都不大相同,在一定的条件下,互动方向也可能发生变化,研究这种条件和机制是调解人际冲突的重要前提。(2)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人们可以从互动双方利益关联的大小、情感投入的大小、互动延续的时间长短和互动规范的复杂程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互动的深度。一般而言,利益大,情感投入深,时间持续久,规范较为复杂,则是深度互动。反之则只是表面的互动。(3)广度。反映社会互动的范围,表明互动双方交往领域的大小。有些局限于特定的范围,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如上课就是为了传授知识,学习知识。有些互动则涉及很多方面,互动方式也较灵活,如朋友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大都是全面的互动。(4)频度。反映一定时间内发生社会互动的多少。互动频率的差别往往影响到人际关系的深浅和好坏。    (5)强度。反映存在情感投入的社会互动的强弱,表明互动双方交往时情感的强烈程度。情绪控制的大小与互动参与者的个性有关。
14简述集合行为的特点。 答案: 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集合行为一般具有下列三个特征:(1)人数众多。它是同一时间内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共同做出的。(2)无组织性。它通常是自发的、非理性的,变化无常的,很少处于均衡状态。(3)行为者相互依赖。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为,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我们还可以从与组织行为的比较中来理解集合行为的特点,就其发生原因而言,组织行为是解决那些程序化了的经常事件,而集合行为往往是处理某个社会突发事件;就行为方式而言,组织行为一般遵循正常的社会规范和角色关系,而集合行为往往采取非常规的方式;在互动特点上,组织行为一般是经过组织层次产生的制度化行为,而集合行为是通过个人情感相互刺激产生的;从持续时间看,组织行为是长期的重复行为,它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达到长远目标,获得长期利益,而集合行为持续时间短,主要是为了应付突发事件。
15、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请解释说明。 答:社会化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个性是个体的基本精神面貌,自我是个性的核心内容,它们是社会化的产物,对个体的社会活动起着决定作用。经过社会化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个性和自我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只有符合社会价值标准,个体才能顺利进入社会,其行为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因而,遵循社会价值规范,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第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未经社会化的生物意义上的个体,通过社会化掌握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将社会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内化,形成符合社会文化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方式,成为承接社会文化和延续社会文化的一个载体;第三,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角色,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个体要承担和胜任某一社会角色,就必须学习一定的基本生活技能和某些专业技能,并在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培养对角色的理解。
16社会角色的扮演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才能扮演社会角色?答:角色扮演包括三个阶段:对角色的期望,即角色扮演者了解社会或他人对角色的要求和期望;对角色的领悟,即角色扮演者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对角色的实践,即角色扮演者扮演角色。要实现对角色的扮演,角色扮演者必需首先具备布景和道具,布景和道具不仅是角色扮演必需的物质条件,而且是角色的标志,证明了角色的有效性。很好地设计布景和道具是成功扮演角色是重要条件;其次角色扮演者需要适当的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衣着和仪表是人们识别和承认角色的外在标志,言谈举止是角色内在品质的体现,是人们识别角色的主要依据。因而,适当的衣着、仪表和言谈举止是成功扮演角色的重要内容。最后需要台前台后的区别表演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台前表演是表演者正式展示给观众的内容,是有序的、得体的,而台后表演则是台前表演的准备,是不愿让观众看见的内容,所以在角色扮演中,一般应防止观众到台后来。另外,一个社会角色的成功扮演还需其他社会角色的积极配合。
17什么是群体凝聚力?如何分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各种因素?答:群体凝聚力也称群体内聚力,将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群体凝聚力的形成有三个层次:人际吸引、成员对群体规范的遵从、成员认同群体目标并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可见,群体凝聚力的形成和凝聚力的强弱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成员对群体的认知程度、认同程度和群体自身所具有的吸引力。就成员个人而言,群体对其凝聚力的大小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其一,群体自身对成员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成员是否感受到这种吸引力;其二,成员与群体间的利益关系是否遵循了互惠性原则,保持一致;其三,群体的关系结构是否具备一致性和互补性,即成员能否在群体中寻找到与自身志向、爱好、观念、信仰等相一致的伙伴,或别的成员能否与该成员在性格、气质和能力等方面形成一定的互补。另外,影响群体凝聚力的还有环境因素,表现在群体外部冲突所形成的压力。当一个内部凝聚力较弱的群体,遇到来自外部激烈冲突的巨大压力时,凝聚力会大大增强。
18、什么是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它对于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有何影响?答:非正式结构是指未经明确规定而从组织成员的活动及相互作用中自发产生的关系形式。非正式结构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成员对于情感的需求,而在互动中结成正式结构之外的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利益的利益群体。这种在组织正式结构中的非正式的利益群体,一方面能够使组织成员获得认同和情绪上的支持,在工作中得到帮助,从而使成员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使在结构上缺乏一定灵活性的正式组织应付外界环境的突变。但另一方面,当非正式结构的利益和目标与正式结构不一致或发生冲突时,非正式结构会有碍组织的正常运行。
19、如何分析和理解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社会分层现象? 答:我国目前的社会分层与资本主义的社会分层有本质的区别。表现在:在我国废除私有制后,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不再带有阶级对抗的色彩;由于消灭了私有制基础上的根本的不平等,我国社会中的社会垂直差距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平等程度高出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不存在根本利益的对立,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呈现出功能互补性,总趋势是日益接近,社会结构日益一体化。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我国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事实上,我国目前社会仍存在着不平等现象。以机会均等原则为分析尺度,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平等:首先,由于用于保障机会均等的制度、措施、规则的不完善,使机会均等原则无法实现或遭到破坏,这是机会均等未能实施而产生的不平等。其次,人们在享有相等机会的前提条件上存在着差距,在行使自身权利的手段上存在差别,从而产生事实上的不平等。总之,制度、规则的不完善,社会差别的存在以及机会均等原则自身的性质都有可能造成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不平等.

20、论述社会的基本特征:(1)社会以人为主体—人是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这里所说的人并不是单一的个人二是人群,只要以一定数量和质量为基础,并按特殊方式组合起来的人群,才能成为社会的主体。(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没有物质生产活动,就不会有人,更不会有人的社会,所以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其他关系或多或少是这一基本关系的表现或产物。(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社会要素很多,但需要经过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才能相互关联,成为一个系统,人与人交往的范围越大,社会系统越大,层次越深,社会系统内容越丰富。(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超越自然,是特殊的自然。

21.社会学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性研究,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是因为社会关系是一综合体,不能孤立地为某一个学科研究某一个部分,必须进行综合性研究;第二是因为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研究容易产生片面性,造成失误,整体研究可以避免片面。第三是因为社会学研究具有开放性,它可以兼怍各学科之成果来得出结论。

22社会学的主要特征:一是整体性,即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角度考察、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二是综合性;三是广泛性;四是应用性。

23关于社会学在社会学科中的地位有三种观点:一是中心论,即把社会学的地位置于其他社会科学之上,其创始人是孔德、斯宾塞;二是平列论,即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处于平等位置;三是特殊论。

24关于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二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的一分支;三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的科学,前者对后者起指导作用,后者为前者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料。二者的研究对象、方法和任务不同。 l 社会学研究的领域,是由它研究的对象决定的。人与人结成的社会关系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反应在社会过程的各个方面。

25实证主义方法论由孔德首先提出,后来得到斯宾塞引进生物进化观,涂尔干的进一步完善。其基本点是:第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一样,都是纯客观的,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规律;第二,社会现象既然是有规律的,因而是可以被感知、被概括的;第三,社会学的任务在于说明社会现象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或必须是什么;第四,自然科学的方法适合于社会研究。

26非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要点是;第一,强调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反对把自然科学方法绝对化;二是突出社会行动者的主体性、意识性和创造性,反对把人当作非人格的物化现象;第三,在主张“价值中立”的同时,借助“价值关联”

27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由马恩首先提出来的,其基本点是:第一,以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作为理解人及其历史活动的出发点;第二,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第三,生产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社会关系的原始关系;第四,社会历史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第五,研究社会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简记:历史社会主体是人原始关系自然过程矛盾分析) l 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研究社会时,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客观研究与主观研究相结合;二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三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四是结构分析与功能分析相结合。

28社会学的功能包括四个:一是描述性、解释性、预测性和规范性功能;二是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功能;三是社会批评功能;四是教育功能。(简记:描控批教)社会学的描述性功能是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预测性功能即揭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规范性功能是指确定预定目标及其达到的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的过程。四项功能依次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将会怎样、应该怎样的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社会学的教育功能包括:一是帮助公民了解自己;二是作好职业准备;三是做好日常决策;四是正确对待变革中的世界。

29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而出的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阶级必然随私有制的消灭而消灭。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30社会分工与社会分化的关系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因而一般来说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工就越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内部的也有分化

31试述城乡关系发展的阶段及我国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道路:城乡关系的发展大体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城乡分化,在远古时代只有农村而无城市,随生产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城市才逐渐从农村分化出来。第二阶段城乡对立。即城市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剥削,政治上要压迫,造成农村与城市的尖锐对立。第三阶段城乡差距。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成为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使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物质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均高于农村,出现城乡差别。第四阶段城乡融合。这是把农村与城市放在一个系统中加以全面规划的思路,使两者做到优势互补,形成两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我国城乡关系解放前是对立的,解放后,城市关系由对立转为差别,城市优于农村。为了缩小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国提出了“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城乡之间广泛进行劳动力、资源、技术、产品的交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国家从“六五”开始就有计划帮助农村发展,同时采用鼓励城乡联合办厂等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复杂性很大,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332社会保障的功能:一、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二、维护社会稳定;三、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四、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 反功能:初期某些国家和政府通过此手段使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另外又促使人们产生懒汉心理,不利于人潜能的发挥。

33评述社会趋同论: 这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61年提出的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具有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他认为尽管社会起点、社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同,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却都体现着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世俗化的同样特征,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变得越来越相似。这种理论只看到社会的趋同,却没有看到社会趋异是更重要的方面。
34评述依附理论 依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发展不起来之原因的理论。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阿根廷经济学、社会学家普雷毕什提出的核心与边陲国家不平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和边陲构成。核心和边陲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关系,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剥削不发达国家,从而导致后者不发达。本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弗兰克引伸了“核心—边陲”的概念,认为“核心”也可称为“宗主”,“边陲”也可称为“卫星”,宗主与卫星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而且还存在于卫星国之内的不同地域,后者是前者的翻版。结论是不发达国家必须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自力更生,才能摆脱不发达的境地。

35、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社会变革的需要,现实的社会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推动社会研究,提供原理和方法论;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约翰格劳恩特和威廉配第为现代人口学奠定了基础,A凯特勒第一次把概率论引入统计学,开辟了统计研究的新领域。

36、社会学的功能:研究功能—描述性功能,解释性功能,预测性功能,规范性功能;教育功能;社会管理功能—表现在建立规范,提供模式,反馈信息;社会批评功能。

37、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以人为主体—人是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但这里所说的人是人群不是单一的个人,以一定数量和质量为基础,并按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人群,才能成为社会的主体;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没有物质生产活动就不会有人,更不会有人的社会;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社会要素很多但需要人与人的交互作用才能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系统,范围越大社会系统越大,层次越深社会系统内容月丰富;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超越自然,是特殊的自然,表现在:社会是由自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物组成的关系和结构;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受规范与制度控制;人的生活具有目的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能认识和改造自然,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8、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的主要观点:社会唯名论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知识一个名称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代表人物马克思韦伯。社会唯实论代表人物涂尔干认为社会先于个人存在,实现规定了个人的存在。

39、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需要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

40、如何建立与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逐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以关系;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建设;加速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用法律形式保护已经建立的新型关系和促进消除陈旧落后的社会关系。

41、自然资源的特点: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自然资源潜力的无限性;自然资源的系统性,自然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42、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43、文化的特征:创造性;习得性;共享性;积累性;特殊性和共性。

44、文化的功能: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社会导向功能;反功能。

45、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个人都是两种属性的统一,一方面了是从动物发展而来的,另一方面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行为都是直接或间接的通过社会的形式表现出来。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本质。

46、社会化的定义和内涵:指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内涵从三方面解释: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人生发展的全过程;内容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关系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化既有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也有个人对社会的能动调适。

47、社会化的主要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社会稳定功能;个人自我完善功能。

48、简述社区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形形色色的社区任务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区生活方式影响人们对人文地理环境和时空知识的了解;社区为个人提供广阔的社会化场所和社会化服务方式,使社会化呈现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社区为个体提供新的社会角色扮演的机会;社区作为社会文化的缩影,通过多种途径的文化传递,传授价值标准,分辨善恶好坏,了解前人和他人的经验,构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结构。

49、如何认识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化主要途径和利弊得失:一是对文化规范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以灵活的方式、丰富的内容将世界各地的文化规范呈现在人们面前,虽然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但如果引导不好,可能混淆视听,模糊行为规范的是非界线;二是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人格的形成是从儿童开始的,在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下,特别实在电视文化的影响下,由于有关暴力和相关内容的影响,可能导致儿童人格畸形发展;三是对学习和社会变迁的影响,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特殊性,只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从而有效的促进了社会的变迁,但是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有时也可能因某些不合时宜的内容导向,对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后果。总的说来利大于弊。

50、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的考虑到行动“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51、社会网络的形态: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52、群体的特征: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说接受的目标;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有一定的行为准则;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53、家庭的特征: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劳动分工;他们会进行许多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共享许多事物;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有着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有权威、保护、抚养、义务并相依为命;孩子之间存在兄弟姐妹关系,共同分担义务,相互保护帮助。

54、家庭的功能:规范性行为功能;经济生活功能;精神生活功能;教育功能;抚养赡养功能。

55、组织的特征:具有特定的组织目标;具有一定的权威体系;组织成员的角色化;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

56、科层制理论特征: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职务的专业化及量才录用;照章办事;

57科层制的优点和弊端:相比较其他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高。缺点在于形式主义,繁文缛节,用人困境,人情味欠缺,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

58、法约尔提出有助于改进行政管理的14项原则:劳动分工;权责统一;明确纪律;命令的统一;指挥的统一;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报酬合理;集权化;等级制度;秩序安排;公平;人员稳定;鼓励首创精神;团结和集体精神。

59、私人部门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在市场上获得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私人部门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常常不考虑生产的外部成本;消费者并不总能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得尽可能好的产品或服务;仅依靠私人部门提供物品的话,会造成公共物品的严重不足。

60、公共部门的优点:克服市场失灵最有效机制;提供私人部门不愿和不能提供的对社会来说又是必须的公共物品;向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约束私人企业组织的行为,以防止其利用消费者的信息不足来损害消费者的权益,减少企业行为产生的外部影响。

61、公共部门政府失灵的表现:公共部门主要响应多数人的要求,少数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公共物品的普遍性,对社会成员都是一致的,事实需求上不尽相同,某些人的不到充分满足;提供公共物品需要大多人的表决,惩处上较久,造成物品暂时不足;规模,质量,成本,责任等方面存在问题。

62、社会制度的规律变现:偶然性欲必然性的统一;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63、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表现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逐步健全与完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制度规范的不断健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规范化、法律化的制度支撑;为广大人民群众从事具有开创意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确立了自主性和能动性的空间,极大的调动和释放了广大人民群众从事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制度体系,引发社会制度结构的重大裂变,极大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机制。中国从制度层面上初步形成了一个有效的这会激励机构。

64、社会变革转型期的特征表现:国家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权威作用加强;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在制度创新中重新定位;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民群众利益是一切和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65、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人口因素;自然因素;地区发展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个人因素。

66、偏差行为的功能:负功能—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正功能—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有助于社会预警;有助于促进社会变迁。

67、按照偏差行为的表现方式可以分为:偏差行动、偏差习惯、偏差心里和偏差文化。

68、社会控制的含义:广义的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过程;狭义的指对偏差行为给予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69、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有效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和民众的安全感;避免和减少社会问题给社会造成的损失;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可以改善提高有关机构的应对能力和效率。

70、社会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发展科学技术;建立社会预警系统。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71、社会变迁的内容: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

72社会变迁的特点:必然性;前进性;非直线型;全面性。

73、社会变迁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也能导致社会变迁;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意识形态的变化;人口状况的改变;外来入侵,环境破坏,自然灾害。

74、社会现代化的子系统: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管理科层化;社会结构分化;人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世俗化。

75、社会现代化的特征:一项革命进程;长期的全球化进程;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全盘欧化或全盘西化的过程。

76、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坚持对外开放政策,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77、全球化的特征:客观的历史过程;多维度的过程;世界各国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78、全球化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交通与通讯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真值得多极化;文化全球化。

79、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在经济上—同国际市场逐渐接轨,进出口贸易占经济比重大,外资作用扩大;在政治上—建立民主经济体制,加强对外接触,融洽冷却或冻结关系,广泛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多级中的一级;在文化上,思想解放运动为全球先进思想文化创造了条件,促进全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机遇。

80、全球化发展面临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支配地位,则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和边缘地位;在政治方面,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金基德高速增长动摇了西方霸权的地位,引起他们的恐慌;随着中国对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了两方面挑战—西方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二是西方一些腐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国家安全方面,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国际安全环境并不乐观。
81、面临全球化的冲击我们的态度:必须明确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以此为制定全球战略的前提;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发展自己;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努力维持国内稳定协调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加强民族文化交流,树立国家良好形象;增强综合国力以确保国家安全。总之,乐观,务实的精神积极融入全球化的潮流,抓住机遇,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促成更加公平、平等的全球化时代的来临。

82社会学的特征:1.整体性2.综合性3.实证性4.应用性

83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描述性功能,解释性功能,预测性功能,规范性功能2.教育功能:1.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3.社会管理功能:1.建立规范2.提供模式3.反馈形式4.社会批评功能

84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1.筹划阶段:选题、建立研究假设、制定调查工具、组织人力、筹集研究经费2.实施阶段3.总结阶段

85研究资料收集方法:1.问卷调查2.实地研究3.社会试验方法4.非介入性研究方法;其中实地研究和非介入性研究属于定性方法

86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关系:在研究中,定性定量一般配合使用。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研究者借助定性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在进行定性分析前,研究者又接住定量分析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两者不同有:1.着重点不同2.依据不同3.手段不同4.学科基础不同5.在研究中所处层次不同6.结论表述形式不同

87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1.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一直为转移的生产关系2.物质生活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3.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88实验的作用:1.通过实验判断社会现象间或变量间的因果联系,为某一理论提出新的假设2.通过实验发现以往未知或尚未解释的新事实,建立新的理论

89社会学实验与自然学科实验的不同:1.实验的对象是小群体和人的活动,不是物,试验者和被试验者相互影响2.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现象活人的态度、行为特征,而不是自然现象3.试验条件与措施难以控制,一是实验对象难以控制,而是实验情景难以控制

90社会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主要观点:社会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否定概念或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概念或共相后于个别事物。唯实论者反之,他把社会是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

91文化冲突的根源:1.首先来源于民族性2.阶级性

92文化传播的媒体:最原始、最基本的媒体是人,2.书籍和其他大众媒体3.电子网络

93马克思主义社会观:1.社会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2.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3.需要使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4.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5.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社会观

94自然资源与社会的关系:1.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2.人类也改变着自然遗迹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关系

95如何建立与发展新型社会关系:1.逐步建立新型社会主义关系2.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加强党风和社会风气建设4.加速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用法律性是保护已经建立的新型关系和促进消除陈旧落后的社会关系

96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1.从人与自然的矛盾来看,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原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他动物一样处于又斗争又互助的自然系统之中2.从人与人的关系极其矛盾来看,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不可能以个人为单位各自孤立的进行,必须在活动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才能取得成功

97文化传播的过程:1.接触与显示阶段2.选择阶段3.采纳融合阶段

98法律的功能:1.惩罚功能2.威慑功能3.教育功能

99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社会观?1.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2.发展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生命之所在3.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与具体社会生活相结合,创造性的促进社会关系良性运行4.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在同形形色色错误社会观的不断斗争中发展具有较强生命力

100可持续发展的意义:1.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2.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合起来,并强调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强调代际间的机会平等4.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5.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观念

1文化的特征:1.创造性2.习得性3.共享性4.积累性5.特殊性和共性

2文化的构成要素:1.物质形态要素2.精神形态要素3.语言符号要素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3习俗的特点:1.习俗根植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2.习俗和社会环境有关,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阶级阶层的人们会有不同的习俗3.习俗,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4.习俗比较持久稳定的行为模式,但它也是发展变化的,随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变化而变化

4社会化生物因素表现在:1.人有异与其他动物的身体结构2.人有一个组织特殊的大脑3.人有高级神经活动系统

5习俗的功能:1.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的社会规范。既有积极地,也有消极的。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是积极的,反之为消极的。关系不大为中性的

6法律的特性:1.公正性2.强制性

7基本再社会化的原因:理想的社会化过程,是使人们能够适应日常社会生活的要求,实现与社会其他成员的正常交往。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由于个人或社会方面诸原因的影响,一些人可能难以实现理想社会化。因而需要再社会化

8工作单位对人社会化的作用:1.通过工作,建立一支也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关系2.职业不同,人们的社会地位、生活过程和经济状况也不同3.职业影响人们的社会威望和价值观念4.人的工作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的调试过程5.培养组织纪律性和竞争、协调等意识6.工作单位组织领导的施教,是现代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9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观念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

10社区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1.透过形形色色的社区人物,影响人与人之间关系2.通过社区生活方式,影响人们对人文地理环境和时空知识的了解3.通过参与社区生活,了解社会的规范以及这些规范对个体的约束形式4.社区为个人提供广阔的社会化场所和社会化服务方式5.是社区为个体提供新的社会角色扮演的机会6.社区作为社会文化的缩影,能通过多种途径的文化传递,向人们传授价值标准,学会如何分辨善恶好坏,了解他们经验,构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结构

11社会网络的功能:个人从社会网络中获得各种信息、各种精神上的支持以及物质上的资源。社会网络影响到个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2实现人社会化的条件:1.生物因素,即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2.环境因素,包括学校、家庭、伙伴群体、单位和社区和大众传媒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3.社会实践主要表现为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

13社会化的基本目标:1.从根本上来说,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社会化的现实结果,就是培养人适应社会生活有需要的各种角色能力。社会化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4人的现代化的意义:1.人的现代化是当今人的社会化的基本目标2.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梯

15社会化六阶段划分法:1.幼儿期2.儿童期3.青年期4.成年早期5.中年期6.老年期

16社会实践在实现社会过程中的表现:1.观察学习2.角色扮演3.知识积累

17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1.人的全面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就开始产生的一种美好向往。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人的社会化实践说明,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18社会互动的构成要素: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的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19交换存在的社会基础:主要是由社会差异引起的,在社会中,处于交换行为中的各方都以自己的所有物为手段,以他人的所有物为目的,因而有了交换

20竞争的意义:从个人角度,他可以激发个人的热量、能量,人们在竞争中可以相互激发、相互促进;从社会的角度,竞争对社会发展和进步也有利

21语言的重要性和多样性:1.重要性:语言作为社会互动中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他的重要几乎是不言自明的。通过语言,我们可以完整表达关于价值观、文化规范标准和其他各种观念2.多样性:现代社会的语言丰富多样。不同的语言有不同词汇、不同的语法、不同的发音方式,而这些和言语者的社会互动密切相关

22社会制度形成的途径:1.自发形成2.立法形成

23个人空间理论的基本观点:1.亲密距离:指相距18英寸以内的距离,是为关系亲密的个人之间接触保留的2.个人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到4英尺,是为熟人或朋友保留的3.社会距离,是指相距4英尺到12英尺以内,是比较正式的场合保留的距离4.公众距离,是指相距12英尺以上的距离。是为一些类似演说家等公众人物保留的距离

24小群体的主要特征:1.成会员间有面对面的联系,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成员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保持着直接的思想沟通3.具有共同认可的群体规范

25合作的类型:1.自发性合作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3.指导性合作4.契约式合作

26利益群体的特点:1.利益关系是利益群体的核心关系2.群体规模具有不确定性3.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多样性

27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一个利益群体总是处在同其他利益群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从根本上来说,是社会各利益群体的权力需要与义务承担之间的矛盾运动,调节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需要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等社会协调机制

28利用行政性垄断造就的特殊利益集团的特征:1.具有自动动机,谋求本行业、本部门、本集团的利益最大化2.他们作为分利集团,借助政治资源,并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经济资源的瓜分和占有3.具有排他性4.具有强大政治影响力

29我国家庭的现状:1.家庭规模趋于缩小2.家庭功能有所变化:1.家庭消费功能增强2.生育与抚育功能层次提高3.家庭的精神生活功能逐渐增强4.家庭的事业功能不断扩大@3.家庭价值观的认识趋向现代化

30对既得利益集团的理解:其最大特点在于,为维护少部分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建设的步伐,是防止既得利益集团产生和存在的根本举措

31决策沟通和控制的关系:这三种组织过程不是相互割裂的过程,而是在具体的现实组织运行过程中相互联系和交织在一起的,任何的组织行动都包含了这三种过程

32科层制的特征:1.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2.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3.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4.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5.照章办事

33人际关系理论对更新人们对组织管理的认识的启示:1.人际关系理论要求组织管理中重视经济因素的影响2.强调组织成员的群体身份对组织管理的作用3.人际关系理论要求组织管理重视人际交流

34人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观念:认为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人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方面需求:在生产组织中,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原因并不主要是物理因素和生理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

35社会控制的方法:1.法律控制2.道德控制3.习俗控制4.宗教控制

36权变理论:组织管理不止是和组织本身有关,而且涉及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组织的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具体情况,灵活决定组织的决策方式、领导方式、行动方式

37私人组织部门的特征:1.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私人物品2.由私人作为投资主体,其权利归私人所有,其组织资源属于私人资源3.组织目标在于本企业的利润最大化4.市场是私人部门实现目标的竞争性活动领域,也是私人部门的主要调节机制

38科层制的优缺点:优点:比较其他组织管理体系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最高   缺点:1.形式主义2.繁文缛节3.用人困境4.人情味欠缺5.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

39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意义:社区建设在中国方兴未艾,政府和公众都认识到,通过加强社区建设,可以不断提高社会服务和城市管理的水平,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证人民群众能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40社区发展的目标:1.任务目标,通过开发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寻求各种援助,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共同需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2.过程目标,即促进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培养社区居民的互助合作精神,提高居民自力更生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1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根源2.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变化,是直接原因3.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是重要原因

42社区横向格局的特点:社区个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以地缘关系为纽带,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在功能上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43经济制度的内容:1.对财产所有权的规定2.对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分工的规定3.对社会经济运行中交换活动的规定4.对市场运行的规定5.对经济活动中相互承诺的规定

44社会制度的层次:1.总体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如社会主义制度;2.社会不同领域或方面的制度,如家庭制度、经济制度等3.是社会生活中具体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

45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1.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价值标准2.社会制度是非人格化的权威力量3.社会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4.具有抑扬性

46家庭制度的特征:1.家庭结构和功能过滤性2.家庭关系和分工的过滤性3.家庭问题的复杂性

47小城镇的作用:可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可缓解城市的压力;小城镇是城与乡、工与农的结合部,它的发展对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实现社会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48社区的功能:1.经济生活功能2.社会化功能3.社会控制功能4.社会参与功能5.社会保障。

49我国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表现:1.在经济制度上,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在政治制度上坚定不移的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紧紧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目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3.在文化制度上,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要求,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开拓和创建能够促进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新制度

50教育制度的功能:1.传授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功能。这是教育制度最基本的功能2.现实社会化的功能,即把人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3.文凭功能,即确定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功能4.社会选择功能,通过诸如能力测试等其他辅助手段,进一步把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以便使适当的人进入适当岗位

51社区的构成要素:1.人口2.区位3.经济4.文化5.组织

52现代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特点:1.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2.城市社区重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织3.城市社区中,人机互动去想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4.城市社区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53社区发展的原则:1.民主原则2.需要原则3.自力原则4.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5.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原则

54男女两性的突出区别:1.语言表达方面,女胜男2.在视觉、平衡觉能力方面,女不如男3.在逻辑思维、数学能力方面,男高于女4.在触觉方面,女胜男5.在竞争性、好胜心和合群方面,男优于女6.在记忆和观察方面,女优于男

55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意义:1.我国处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期,阶级、阶层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加强研究2.有利于正确认识各个阶级、阶层的地位与归属,处理好利益关系与矛盾3.有利于拓宽和加深对于目前中国给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科学认识4.有利于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关系

56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1.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和演变的基础2.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准3.共同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教育程度是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4.阶级的划分并不排除社会分层地方法

57社会控制的内容:1.对社会行为的控制2.对社会关系的控制3.对社会价值的控制

58社会问题形成的条件:1.某些社会现象产生了失调情况2.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正常的社会生活3.引起了相当多社会成员关注

59公众问题与个人困扰的区别:1.个人困扰必须和个人自我联系在一起,而社会问题超出了一个人的生活领域2.困扰只涉及个人,而社会问题涉及公众3.个人困扰具有个人的特点,只发生在个人与他人直接构成的关系区域里,而社会问题有公众的特点

60家庭暴力的特点:1.家庭施暴者涉及各个阶层2.夫妻互殴现象增多3.家庭暴力攻击性强后果严重

61自然灾害具有潜在性、突发性、有限性的特征

62社会问题防治的实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调动社会上积极因素,组织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对潜在和显露出来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采取对策进行治理

63社会问题的内涵:1.防治的主导力量是党和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2.依靠力量是社会上一切积极因素3.防治的手段不是单一的,是多种手段综合应用4.防治的目的是对潜在的社会问题做出预报,进行防范;被显露的加以缓解和解决5.是一个过程,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64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1.可以有效的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增加社会和公众的安全感2.避免和减少社会问题给社会造成的损失3.可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4.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5.可以改善、提高有关机构的应对能力和效率

65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1.全球性思想2.全局性思想3.长期性思想

66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改革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3.发展科学技术4.建立社会预警系统5.加强舆论监督作用

67社会变迁的内容:1.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2.社会的基本机构3.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

68社会变迁的特点:1.必然性2.前进行3.非直线性4.全面性

69现代化变迁的基本内容:1.按发展方向分为社会进化和社会倒退2.按性质和特点分为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3.按规模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4.按人为参与和控制程度克分为自发和计划变迁

70社会现代化的内容:1.工业化2.城市化3.民主化4.管理科层化5.社会结构分化6.人的现代化7.生产方式世俗化

71社会变迁的原因:1.生产力增长以及生产利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3.科学技术4.文化的发展传播5.意识形态改变6.人口状况改变7.外来入侵、环境破坏、自然灾害等

72现代化特征:1.是一项革命进程2.是一项长期的全球化进程3.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4.不是全盘欧化或全盘西化的过程

73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1.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前提2.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3.坚持改革开发政策,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74全球化特征:1.是一个客观历史进程2.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3.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4.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75全球化表现:1.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经济全球化2.交通与通讯全球化3.信息全球化4.政治全球化5.文化全球化。

更多相关推荐:
社会学总结

社会学: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学科。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一门综合性具体社会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着密切关系。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

社会学总结

一名词解释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素质它思考人们实际上所需要的是什么以及人们感到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它能帮助人们运用所了解的情况发展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和将要发生的事情还能帮助我们把握历史和事件及二者在...

社会学总结

社会学总结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年科性质社会学创始人——孔德18xx年《实证哲学教程》标志社会学的产生人类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1.神学阶段2。形而上学阶段3.科学阶段《资本论》是马克思用经验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社…

社会学总结

1实证主义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现实的而非幻想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确切的而非含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2社会有机体论社会和生物有机体一样具有结构性功能性...

社会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社会学的知识领域第1周复习知识点社会学的学科定位社会学诞生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及重要理论家社会学的学科定位社会学是研究关于社会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的综合的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学以综合性的整体性的视角来研究现代社...

社会学考点总结整理

社会学考点总结整理第一章1.: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科学。P132.社会学家:孔德【法】,提出了“社会学”这个名词;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

社会学学习体会

社会学概论学习体会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们之间的交往互动以人们的交往互动为基础的各种关系体系以及在人们的交往互动和社会关系体系背后的规则的学科社会学概论则是社会学的入门课就社会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观念进行一般性介...

社会学系5月份主题团日活动总结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学系青春路上与榜样同行团日活动总结社会学系团总支20xx年5月26日青春路上与榜样同行社会学系5月份团日活动总结一活动背景从古至今榜样就一直被世人传颂榜样是群众中的优秀人物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

袁方《社会学方法教程》笔记总结[1]

社会学方法教程第一章绪论1社会研究为了发现和解答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2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三层次北大20xxlt简gt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1方法论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

武大社会学考研真题总结

武汉大学社会学考研试题19xx20xx19xx年社会学概论一简释题每题5分共15分1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极限论2联合国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3韩非子以利相交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1简述社会关系变...

社会学研究方法复习总结

社会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及分值名词解释6530简答题10330论述题20120主观题20120注意用标明的为老师强调的复习要点其余的则为参考一四大研究范式即固化的研究模式实证主义范式本体论真实性问题事物的...

西方社会学理论知识点总结复习

一人物介绍时代国家代表作理论1孔德17981857法国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人称社会学之父代表作实证政治体系实证哲学教程理论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2斯宾塞182019xx英国西方社会学史上早期社会学家实证主义...

社会学学习总结(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