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自考总结

时间:2024.4.20

第一章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社会学的创立与早期代表人物

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1.社会变革的需要(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为具体描述社会现象的精确性提供了原理和方法论)

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为社会学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和方法)

二、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

(一)奥古斯特?孔德

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称为社会学之父。其主要思想有:

1. 科学的序列

2.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二)赫伯特?斯宾塞

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主要围绕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两个方面展开,他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目的是发现社会有机体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原理。前者是社会结构的原理,后者是社会运动和发展的原理。

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公认的社会学的主要思想奠基人。马克思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础理论。

(二)埃米尔?涂尔干

社会学年鉴学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德创立的社会学。其主要思想有:

1.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特殊对象:社会事实)

2. 个人与社会

3. 功能分析

(三)马克斯?韦伯

1.理解社会学2.社会行动类型3.理想类型4.科层制(官僚制)

第二节 社会学的发展

一、社会学发展中心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

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社会学得到长足发展,并形成一个独立学科是它传到美国以后。

最早把欧洲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学教授萨姆纳,1876年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布朗大学教授沃德,发展了欧洲实证主义社会学,为社会学成为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

对世界社会学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首推芝加哥学派(斯莫尔)。学术成就:(1)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使社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开创了人文社区位学研究的先河;(3)创建符号互动论。

- 1 -

二、战后欧洲社会学

特点:(1)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2)研究领域多样化;(3)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4)制度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三、苏俄社会学

苏俄社会学主要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在俄国民主革命活动中,民粹主义者米海洛夫斯基等人创立了主观社会学。列宁的思想和行动推动了苏俄社会学的发展,普列汉诺夫和布哈林是当时苏联社会学的主要人物。

四、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1.传入时期(1891-1911) 特点:从“口传”的非原型社会学到翻译出版原型的社会学;先有“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糅合性“群学”,后有全西的社会学。

2.成长时期(1912-1927) 社会学在中国初步实现制度化,主要表现:(1)社会学课程逐步扩充;

(2)建立社会学系;(3)建立社会学组织;(4)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中国社会问题;(5)一批社会学译著出版发行。

3.建设时期(1928-1952) 中国社会学已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各大学所有社会学课程均为中国人教授。普通社会学和部门社会学取得了长足进步,出版了数十种教材和专著。中国社会学者在这个时期明确提出了社会学中国化的问题。

4.恢复重建时期(1979-)

第三节 社会学本土化

一、社会学本土化的概念

本土化就是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土,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

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二、社会学本土化的实践与发展

许仕廉明确提出建设“本国社会学”;吴文藻认为社区研究最适合中国国情,也是社会学中国化重要步骤;晏阳初乡村建设和社区发展理论、潘光旦“位育”理论、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

三、社会学在中国的本土化

实现社会学中国化的具体做法:

(1)社会学的基本理论首先应当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务;

(3)立足中国社会的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实际研究相结合;

(4)采取积极的态度,借鉴国外和中国过去的优秀成果,进行创新形成中国社会学学派;

(5)造就一支愿意并有能力为之奋斗的社会学专业队伍。

- 2 -

第二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社会学的特征

1.整体性

2.综合性

3.实证性

4.应用性

第二节 社会学的功能

一、研究功能

1. 描述性功能(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2.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3. 预测性功能

4. 规范性功能(应该在回答“将会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

二、教育功能

1.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

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三、社会管理功能

1.建立规范

2.提供模式

3.反馈信息

四、社会批评功能(对旧的思想、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揭露,进行理论分析)

☆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的界定

社会学研究方法也称社会研究方法,指的是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形成、变化的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及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

1.筹划阶段

2.实施阶段

3.总结阶段

三、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

1.问卷调查: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2.实地研究

- 3 -

3.社会实验方法

4.非介入性研究方法: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及社会现象(文献法)

四、社会学研究的分析方法

1.定性分析:

2.定量分析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实际研究中两者经常配合使用,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研究需借助定性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在进行定性分析过程中,研究则又需借助定量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

不同点有:

①着重点不同。定性~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着重事物量的方面

②依据不同。定性~依据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资料。定量~依据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 ③手段不同。定量~使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法等方法。

④科学基础不同。定量~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为基础,定性~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

⑤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

⑥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量~以数据、模型、图形等来表述。定性~多以文字表述为主。定性方法是定量方法的基础+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方法,才能在精确定量的根据下准确定性。

☆第四节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主转移的生产关系。

二、结构功能理论

帕森斯把社会行动作为研究对象和建构功能理论的出发点,社会行动的要素:目标、情境和规范。

三、冲突理论

强调冲突时社会发展的推动力。辩证冲突论:达伦多夫\功能冲突论: 刘易斯·科塞

四、交换理论

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创立者是(美)霍曼斯和布劳

五、符号互动论(象征互动论)

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赫伯特·布鲁默+欧文·哥夫曼。

六、其他理论

- 4 -

第三章 社会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涵义与特征

(一) 涵义 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二) 基本特征

1. 社会以人为主体

2. 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3. 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4. 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二、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社会唯名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代表人物韦伯。

社会唯实论:也称社会实在论,它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代表人物(法)涂尔干。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观

1.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2.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3.需要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

4.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5.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分析):

(1)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

(2)发展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生命之所在。

(3)马克斯主义社会关于具体社会生活相结合,创造性地促进社会关系良性运行,从而推进了自身的丰富和发展。

(4)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在同形形色色的错误社会观的不断斗争中发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第二节 社会结构

一、个人与社会

社会是个人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互动构成的关系网,表现为相互联系的有层次性的四个体系。

1. 角色人格体系 2.价值规范体系 3.权力制度体系 4.行为交换体系

二、社会关系

(一)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二)社会关系分析的社会学视角

人的社会关系是以一定生产关系为核心而建立的社会关系体系,分析的社会学视角有:

1.初级社会关系和次级社会关系

2.结合关系与对立关系

3.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 5 -

(三)建立与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

1.逐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2.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加强党风和社会风气建设

4.加速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用法律形式保护已经建立的新型关系和促进消除陈旧落后的社会关系

三、社会结构

所谓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观:社会的基本结构与社会的基础相互联系而存在不同的社会基础产生不同的社会结构。以劳动或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作为社会的基础,社会的基本结构必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的关系的体系

第三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人口资源、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一、人口资源

人口资源是指在特定的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口资源包括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两个方面的因素。

二、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分为环境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三类。

特点:有限性、潜力的无限性、系统性和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等。

三、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

1.从人与自然的矛盾来看,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原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他动物一样处于又斗争又互助的自然系统之中。人类的产生,形成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即认识关系、改造关系、价值关系。

2.从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矛盾来看,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不可能以个人为单位各自孤立进行,人们必须在活动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才能取得成功。人与人的矛盾,比之人与自然的矛盾,表现得更为尖锐和复杂。

(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

2.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

4.强调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5.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标准和价值标准

- 6 -

第四章 文化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

一、文化的涵义和特征

(一)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等。本书采用广义文化概念。

(二)文化的特征

1.创造性2.习得性3.共享性4.累积性5.特殊性和共性

二、文化的构成要素

(一)物质形态要素(文化的基本要素)

(二)精神形态要素(价值标准是精神文化的核心)

(三)语言符号要素

(四)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三、文化的结构和功能

(一)文化的结构

1.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

2.文化节集丛。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

3.文化模式。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文化整体。

(二)文化的功能

1.社会整合功能

(1)价值整合(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

(2)规范整合:将社会内化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3)结构整合

2.社会导向功能

3.反功能(主流文化和亚文化,负文化或反文化的概念)

第二节 文化的规范体系

一、习俗(民俗)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现象。

(一)习俗的起源和形成

1、习俗根植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

2、习俗还和社会环境有关,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阶级阶层的人们会有不同的习俗。

3、习俗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4、习俗虽是比较持久稳定的行为模式,它也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习俗也在变。

(二)习俗的功能

习俗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社会规范,它的调整范围最普遍,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这是任何其他社会规范无法相比的。从习俗作用的方向上看,对社会发展来说,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还有的习俗作用是中性的。

- 7 -

二、道德

(一)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道德是由习俗演化而来的。

(二)道德建设

中国现阶段的道德建设,一方面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与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另一方面又要弘扬时代精神,有所创新。

三、法律

(一)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本质: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规范。特征:1.公正性2.强制性

(二)法律的社会功能:1.惩罚功能 2.威慑功能 3.教育功能

四、宗教

(一)宗教的概念

从本质上说,宗教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的头脑里的歪曲反映。从文化上讲,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于一体的复合体。

1.神灵观念 2.仪式 3.组织 4.物质设备 5.教徒

(二)宗教的正向功能

1.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2.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3.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

(三)宗教与邪教的区别

邪教是打着宗教幌子的反人类、反文化的组织。

1、宗教劝人热爱生活,尊重世俗,维护社会秩序;邪教宣扬世界末日,贬低世俗,劝人毁灭,破坏社会秩序.

2、宗教的神是超人间的,宗教教义有经典,邪教的神就在人间,它把生活在现世的教主当作神,把教主的话视为经典.

3、宗教宣传博爱,爱教徒,爱大众,邪教害人,以残忍的手段残害信徒,残害他人。

第三节 文化交流

一、文化交流的过程

(一)文化交流: 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相互沟通、采信、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二)文化传播:指某种文化元素随着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文化传播有一个过程,美国人类学家林顿把文化传播分为三个阶段:接触与显示阶段;选择阶段;采纳融合阶段。文化传播要有媒体,最原始的、最基本的媒体是人。

(三)文化采借: 又译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四)文化冲突: 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各状态。文化冲突的根源除了民族性之外,更有阶级性。

二、中西文化交流的回顾与展望(了解)

- 8 -

第五章 社会化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一、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内涵:

(1)在时间上,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

(2)在内容上,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内涵

(3)在社会关系上,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社会化结果的社会性。

二、社会化的主要功能

1.文化传承功能

2.社会稳定功能

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们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本领的过程

(二)价值观念社会化:是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

(三)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四)行为社会化:是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己行为的过程

(五)角色社会化:就是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

第二节 社会化的类型与过程

一、社会化的类型

(一)基本社会化(一级社会化)

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利人的社会性,获利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它是人的生命早期的社会化过程。其基本任务:一是生理性成熟,二是社会性成熟。

有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即一个人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也称为预期社会化。

(二)继续社会化(二级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有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即发展社会化。

(三)再社会化(重新社会化)

再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类型:一、主动再社会化(自觉改造);二、强制性再社会化。

(四)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文化教化过程。

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文化反哺)。

二、社会化的过程

(一)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理论《童年和社会》

1.婴儿期 2.幼儿期 3.幼儿后期 4.学龄期 5.青年期 6.成年早期 7.成年期 8.成熟期

- 9 -

(二)哈维格斯特的六阶段理论

1.幼儿期 2.儿童期 3.青年期 4.成年早期 5.中年期 6.老年期

第三节 社会化的条件

一、生物因素

社会化的生物因素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

二、环境因素

1.家庭:社会化第一要素

2.学校

3.伙伴群体

4.工作单位

5.社区

6.大众传媒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观察学习;(2)角色扮演;(3)知识积累

第四节 人的全面发展

一、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社会化的目标,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社会合格成员。社会化培养的社会合格成员,其根本标准就是能够担当起一定的社会角色。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的社会化提出的最高目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所谓一切属性,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也包括人的思想、情操、道德、审美能力等等。

三、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

- 10 -

第六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界定

(一) 社会互动:

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也就是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基于对行动意义的理解,发生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

(二) 构成因素:1.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符号互动论

米德最早进行论述。库利的镜中之我的理论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主要倡导者布鲁默和他的追随者认为符号互动论可以简要归结为:人类行为的社会目的主要看他们赋予这些目的的意义。我们可以把符号互动论归为这样的解释原理:

第一,我们通常用符号来代表一些事物,这些版本号都是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另一事物的,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第二,我们针对我们对符号的意义来采取行动;第三,我们在对彼此的行动有所反应之前,经历了一个内在阐释的过程。

(二)拟剧论

拟剧论是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代表人物是戈夫曼,社会互动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印象管理or自我呈现。

(三)常人方法学

创始人是加芬克尔,其基本假设是: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形式

一、交换

(一) 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利回报而行动、并获利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构成

交换的四要素是:目标;付出;回报;效益。

(二) 交换的类型:1.物质的交换 2.非物质的交换

(三) 交换存在的社会基础:交换主要是由社会差异引起的。

二、合作

(一)合作: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作为社会互动的最普遍形式,合作是个人赖以生存和社会赖以维持的最基本前提。

(二)合作的类型:1.自发性合作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3.指导性合作4.契约式合作

三、竞争

(一)竞争: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的方式。

(二)类型

1.从社会互动的主体,分为个人和个人之间竞争、个人和群体之间竞争、群体和群体之间竞争。

- 11 -

2.从社会互动的内容和目标来看,大的分为经济竞争、政治竞争、科技竞争。小的分为地位竞争、声望竞争、工作竞争、恋爱竞争等。

四、冲突

(一)冲突:合作的对立面,主要是针对稀有资源的斗争。冲突的根源是因为某种社会资源的稀缺。

(二)冲突的类型

1.从冲突的规模上,分为群体之间的冲突和个人之间的冲突

2.从冲突的性质上,分经济冲突、政治冲突、文化冲突、种族冲突以及阶级冲突;

3.从冲突的方式或程度上划分,有显性冲突和隐性冲突,显性~分为:争论;拳斗和械斗;仇半;战争和其他。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符号

一、语言

(一) 符号,是指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

语言是指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

(二) 语言的重要性

(三) 语言的多样性

二、身体语言

(一)身体语言指的是用身体代替语言来表达意思的动作或方式。

(二)身体语言的种类:最令人注意的是面部表情和手势。身体语言有动态和表态之分。

三、个人空间

(一)个人空间指的是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

(二)个人空间理论:霍尔提出个人空间理论,他认为存在四种不同的个人空间:

1. 亲密空间 2.个人距离 3.社会距离 4.公众距离

第四节 社会网络

一、社会网络是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的个人之间的复杂联系网。具有以下特征:

1. 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

2. 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3. 社会网络是经过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

4. 社会网络对个人来说具有效益。

5. 社会网络是相对稳定的。

二、社会网络的形态及其功能

(一)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以个人进出该社会网络的难易程度来区分。

(二)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以个人和社会网络的连接的紧密程度来区分。

(三)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

- 12 -

第七章 群体

第一节 什么是群体

一、群体的涵义和特征(本知识点考过简答)

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其特征如下:

1. 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2. 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 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 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二、群体的类型

(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是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划分的。初级群体又称为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这一概念是由库利提出的。次级群体又称为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划分的。正式群体就是社会组织。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有人把非正式群体称为心理群体或兴趣群体。

(三)内群体和外群体

内群体和外群体是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划分的。又称为我群和他群,这一对概念由萨姆纲最先提出的。

(四)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是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划分的。成员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并以本群体的规范作为自己活动的准则,各成员之间在行为上彼此互相影响。参照群体是指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也叫作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参照群体的概念是由海曼提出的。

(五)大群体和小群体

大群体和小群体是以群体的规模为标准划分的。

典型例题: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属于( A )

A.初级群体

C.正式群体 B.次级群体 D.同辈群体

典型例题: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可以把群体分为( B )

A.内群体和外群体

C.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B.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D.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典型例题: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分类标准是( C )

A.成员的互动关系 B.群体习惯

- 13 -

C.对群体的心理归属

三、初级群体

(一)涵义和特征 D.成员所在的群体

初级群体作为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1. 规模小

2. 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3. 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

4. 成员之间角色位置难以替代

5. 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持群体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初级群体的类型

1.家庭:最基本的初级群体

2.邻里

3.伙伴群体

第二节 家庭

一、家庭的概念和特征

(一) 概念(本知识点曾考过名词解释)

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二)特征

1.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

2.他们之间存在某种劳动分工

3.他们进行许多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

4.他们共享许多事物

5.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有着亲子关系

6.孩子之间存在着兄弟姐妹关系

(三)家庭的基础——婚姻

婚姻是家庭建立的基础,通常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规定而结为夫妻的一种社会制度。

二、家庭的结构和功能

(一)结构类型

1.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

2.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3.联合家庭: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4.其他家庭:指一些不完全的家庭,如残缺家庭、断代家庭、单身家庭

典型例题: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被称为( B )

- 14 -

A.核心家庭

C.联合家庭

(二)家庭功能(本知识点考过论述)

1.规范性行为功能

2.经济生活功能

3.精神生活功能

4.教育功能

5.抚养、赡养功能 B.主干家庭 D.完全家庭

典型例题:家庭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的主要功能有( ABCDE )

A.规范性行为功能

C.精神生活功能

E.抚养、赡养功能

(三)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生命周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一定的家庭从产生到消亡的生命过程。一般分为六个阶段:一是建立阶段;二是扩展阶段;三是继续抚育阶段;四是家庭收缩阶段;五是家庭空巢阶段;六是消亡阶段。

三、我国家庭的现状与建设

(一)现状

1.家庭规模趋于缩小

2.家庭功能有所变化

3.家庭价值观的认识趋同现代化

(二)现代家庭建设(本知识点曾考过论述)

总体上说,家庭建设主要包括两大内容:家庭物质生活建设和家庭精神文化建设。

第三节 利益群体

一、利益群体及其特点

利益群体一般是指在社会利益体系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的利害与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其特征有:

1. 利益关系是利益群体的核心关系

2. 群体规模具有不确定性

3. 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多样性

二、利益群体的主要类型

1.从群体目标特点上,可把利益群体分为经济利益群体、政治与社会权利利益群体和社会公众利益群体三类。

2.从群体组成形式上,可把利益群体分为机构性、社团性和自组性利益群体。

- 15 - B.经济生活功能 D.教育功能

三、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

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各利益群体的权利需要与义务承担之间的矛盾运动。这是利益群体互动的实质。

四、既得利益集团及其调控

既得利益集团是指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了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其最大特点在于,既得利益集团会倾向于为维护少部分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建设的步伐,是防止既得利益集团产生和存在的根本举措。

第八章 组织

第一节 什么是组织

一、组织的概念(本知识点曾考过名词解释)

所谓组织,即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二、组织的特征

1.特定的组织目标

2.一定的权威体系

3.组织成员的角色化

4.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

三、组织过程

1.组织决策

2.组织沟通

3.组织控制

第二节 组织理论

一、科层制理论(本知识点考过论述)

(一) 合法性统治类型

1. 魅力型

2. 传统型

3. 法理型

(二) 进制科层制的特征(本知识点考过名词解释)

所谓科层制,是指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其特征如下:

- 16 -

1. 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

2. 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

3. 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

4. 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

5. 照章办事

(三) 科层制组织的优点和弊端

科层制最大的优点在于,相比其它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高。其弊端有:

1. 形式主义

2. 繁文缛节

3. 用人困境

4. 人情味欠缺

5. 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

典型例题:科层制是一种典型的( C )

A.魅力型统治

C.法理型统治

二、组织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泰罗和法约尔

典型例题:在组织管理的研究中,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D )

A.梅约

C.摩尔斯

(二)人际关系理论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梅约

(三)行为理论

代表人物有巴纳德的组织平衡论和麦克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

(四)权变理论

代表人物有洛斯奇的超Y理论

第三节 现代社会的组织格局

一、三个部门的界定

根据获利资源的方式、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性质以及提供的方式,把社会上的组织归为三大部门: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

所谓公共部门,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

所谓私人部门,是指为了私人所拥有,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

- 17 - B.传统型统治 D.世袭制统治 B.巴纳德 D.泰罗

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种类工商企业组织,也称为私有部门。

其它介于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组织称为第三部门,也称为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或中间组织等。

典型例题:基金会、俱乐部、工会、商会、艺术团体、科研机构、宣传鼓动团体一般被称为( C )

A.第一部门

C.第三部门

二、私人部门

(一)基本特征

1.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私人物品

2.由私人作为投资主体,其权益归私人所有

3.组织目标在于本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4.市场是私人部门实现目标的竞争性活动领域,也是主要调节机制

(二)私人部门的优势和缺陷

1.效率优势

2.市场失灵

典型例题:私人部门的优势体现为( C )

A.组织优势

C.效率优势

三、公共部门

(一)基本特征

1.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公共物品

2.其主要职能是管理公共事务

3.掌握的资源属于公共资源

4.管理权力是公共权力

5.组织目标在于实现公共利益

(二)优势和缺陷

1.克服市场失灵

2.政府失灵

典型例题:公共部门的缺陷一般统称为“政府失灵”,主要包括( ABDE )

A.社会上占少数的人群对某些公共物品的需求不易获得满足

B.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在使某些人满足的时候,另一些人却可能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C.约束私人企业组织的行为

D.公共部门在提供某种公共物品之前通常长时间讨论,造成公共物品的暂时不足

E.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在规模、质量、成本、责任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

四、第三部门

(一)基本特征

- 18 - B.第二部门 D.第四部门 B.结构优势 D.市场优势

1.以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2.组织独立于政府组织

3.不以营利为目标

4.自主管理,高度自治

5.依靠组织成员的志愿参与

(二)作用

1.提供公共部门尚未提供的公共物品

2.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3.可以向弱势群体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物品

4.提供的物品和服务更可靠

5.是公民参与的一条重要途径

6.是倡导公民意识和志愿精神的实践领域

典型例题: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在组织体制上的最大区别在于( ABC )

A.依靠成员的志愿参与

C.组织机构的自主管理

E.公共物品提供的普遍性

B.不采取科层制的组织体制 D.提供公共物品

第九章 社会制度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制度

一、社会制度的涵义

(一)定义

社会制度是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

(二)社会制度的起源与基本途径

一般认为社会制度起源于人类的需要。社会制度的形成,一般通过两条途径;一是自发形成,即从民俗升格为民德,再从民德发展为制度。二是立法产生。

典型例题:社会制度的形成,有一种途径是自发形成,即( A )

A.民俗——民德——制度

C.民俗——法律——制度

二、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社会制度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总体社会制度或者社会形态;二是社会不同领域或方面的制度;三是社会生活中具体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其构成要素包括价值标准、规范、组织和物质设备。

- 19 - B.民德——民俗——制度 D.民德——法律——制度

(一)价值要素

价值要素也称价值标准,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的判断。价值标准是人格和文化中的核心要素,是制度的灵魂。

(二)规范要素

价值要素和规范要素是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规范就是标准、规则和模式,是一系列有关角色行为的规定。

(三)组织要素

组织要素是社会制度的实体部分,是价值和规范的载体。组织要素包括组织领导、职能机构和组织成员。组织化的活动是实现制度功能的基本途径。

(四)设备要素

设备要素是社会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

三、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1.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价值标准

2.社会制度是非人格化的权威力量

3.社会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

4.社会制度具有抑扬性

典型例题:关于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C )

A.社会制度的核心是文化观念

C.社会制度具有抑扬性 B.社会制度是人格化的权威力量 D.社会制度不存在差异性

四、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本知识点曾考过简答)

1.行为导向功能

2.行为调控功能

3.文化创新功能

4.社会化促进功能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制度

一、社会制度的分类

1.按照社会制度形成的方式分为自发产生的制度和根据客观历史需要而有计划建立的制度

2.根据社会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对个性形成产生的影响分为本源制度和派生制度

3.按照社会制度的具体性质和作用分为婚姻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等。

典型例题:本源制度包括( B )

A.政治制度

C.教育科学制度

二、家庭制度

- 20 - B.婚姻家庭制度 D.思想文化制度

家庭制度是关于家庭的性质、形式、关系、功能、权利和义务的一整套规范体系。它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最基本的社会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原始、最普遍的一种社会制度。

三、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是社会用以限制、调节或促进人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行为的社会规范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对财产所有权的规定;对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分工的规定;对社会经济运行中交换活动的规定;对市场运行的规定;对经济活动中相互承诺的规定。

四、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社会传授知识与科学,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规范体系及其组织机构的总和。其作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与科学技术;二是实现社会化;三是文凭功能;四是社会选择功能。此外,教育制度还有许多间接功能,主要包括:一是社会控制功能;二是调整、协调社会职业体系和社会分层体系的功能;三是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四是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功能。

典型例题:属于教育制度的潜功能的是( A )

A.社会控制功能

C.文凭功能

五、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国家权力如何产生、如何行使和有关权力结构的规定,由国家颁布并强制执行的,用以约束社会成员和群体活动的规范体系。政治制度是社会制度中的主导性制度,也是最重要最复杂的制度。其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规范社会秩序;二是管理公共事务。

六、宗教制度

宗教制度是包括宗教观念、信仰、宗教仪式以及宗教组织形式在内的规范体系。

第三节 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一、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及其创新规律

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就是指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从产生、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的制度替代的过程。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主要受三方面的因素影响:其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根源。其二,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变化,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直接原因。其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重要原因。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规律性大体表现在:一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二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三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四是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第一,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逐步健全与完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制度规范的不断健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规范化、法律化的制度支撑。

第二,为广大人民群众从事具有开创意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确立了自主性和能动性的空间,极大地调动和释放了广大人民群众从事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

- 21 - B.传播知识功能 D.社会选择功能

第三,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制度体系,引发了社会制度结构的一场重大裂变,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机制。

三、我国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未来走向(本知识点考过论述)

首先,国家和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权威作用加强。

其次,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在制度创新中重新定位。

最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切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十章 社区

一、社区的概念

(一)定义

所谓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来的。

典型例题:最早提出社区这一概念的社会学家是( B )

A.涂尔干

C.齐美尔

(二)构成要素

1.人口

2.区位

3.经济

4.文化

5.组织

典型例题: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 ABCDE )

A.人口

C.经济

E.组织

典型例题:不属于社区构成要素的是( D )

A.人口

C.经济

二、社区的功能(本知识点考过简答)

1.经济生活功能

2.社会化的功能

- 22 - B.滕尼斯 D.韦伯 B.区位 D.文化 B.区位 D.政治

3.社会控制的功能

4.社会参与的功能

5.社会保障的功能

三、社区横向格局和纵向格局

社区横向格局和纵向格局的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沃伦提出来的。

1.社区纵向格局

社区纵向格局是指一个社区的各种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与外部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体现了地方社区与大社会的联系。其特点是其中的组织关系带有更多的法理性、计划性和科层制的特征。

2.社区横向格局

社区横向格局是指一个社区中的各种组织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部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其特点在于社区各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一个社区组织体系。

社会学概论自考总结

1.类型学研究

2.区位学研究

3.社区全貌研究

4.中国的社区研究

典型例题:一般认为,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类型学研究始于德国社会学家( B )

A.韦伯

C.林德 B.滕尼斯 D.伯杰斯

典型例题:在社区研究中,全貌研究就是( C )

A.分析“社会”和“社区”两种对立的社会联系形式的类型

B.综合性的记录调查,较少理论分析

C.描述社区的各个不同部分并解释这些不同部分的相互关系

D.把社区视为人类聚居生活的特殊的空间现象

典型例题:在20世纪初的美国,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使社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是( A )

A.芝加哥学派

C.地理学派

第二节 社区类型

一、农村社区

(一)概念

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它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一种社区形式。

(二)特点(本知识点考过简答)

1.人口密度低

- 23 - B.哈佛学派 D.功能学派

2.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3.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4.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典型例题:相比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具有的共同特点有( BCDE )

A.社会分工复杂

C.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E.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二、城市社区

(一)概念

城市社区,又称都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二)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三)现代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的特点

1.社会分工复杂

2.种类正式组织取代家庭和初级群体的作用

3.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4.存在和包容更多的文化差异

(四)城市的郊区化

城市的郊区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由城市的中心向城市边缘的郊区迁移和发展的过程。

三、集镇社区

(一)概念

集镇社区是一种介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的中间形态,是连接两者的桥梁,是一种由农村向城市过渡的社区形式。

(二)集镇社区的类型

1.县城镇

2.中心镇

3.一般集镇

(三)我国集镇社区的特点(本知识点曾考过简答)

1.桥梁中介作用

2.人口结构复杂

3.经济自筹、自主性

4.地理环境优越

5.城乡结合的社区文化

(四)我国小城镇的发展

- 24 - B.人口密度低 D.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第三节 社区发展

一、什么是社区发展

社区发展指在城乡基层社区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社区发展的目标与原则

(一)目标

社区发展的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是社区发展的任务目标,二是社区发展的过程目标。

(二)原则

1.民主原则

2.需要原则

3.自力原则

4.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

5.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原则

三、中国城市的社区建设

(一)基本进程

(二)中国社区建设的原因及其本质

社区建设在中国城市的提出和广泛展开,其根本原则在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制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要求。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本质上是对传统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的制度变革与创新。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一、什么是社会不平等(本知识点曾考过名词解释)

广义上说,社会不平等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卢梭是持这种意见的代表。狭义上说,社会不平等是指个人或群体间的等级差异。美国学者赫勒持有这种意见。

二、社会不平等的起源

1.卢梭的思想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

3.涂尔干的思想

三、社会分层的诸种概念

(一)阶级、阶层和社会分层

(二)种姓、种族和等级

- 25 -

(三)性别和年龄

典型例题: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这种社会等级制度是( C )

A.种族

C.种姓

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

一、经典的社会分层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1.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和演变的基础

2.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准

3.共同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是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

4.阶级的划分并不排除社会分层的方法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1.阶级划分的条件:有产和无产

2.社会分层的标准:经济、政治和社会三项

典型例题:韦伯提出的进行社会分层的三项标准是( B )

A.经济、政治和文化

C.财富、权力和文化

二、帕累托的社会分层理论

1.社会是个异质系统:社会情绪、经济生产和政治组织三个循环系统

2.精英理论

典型例题:帕累托的社会分层理论被称为( C )

A.文化发散论

C.精英阶级理论

三、当代社会分层理论

(一)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二)冲突率的社会分层理论

(三)进化论的社会分层理论

典型例题:社会分层是社会不平等的体现,它之所以在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普遍存在,是因为社会运行过程的需要。这是哪个学派的观点?( A )

A.功能主义

C.马克思主义

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分层

- 26 - B.等级 D.阶层 B.财富、权力和声望 D.权力、社会和地位 B.社会结构论 D.政治循环论 B.结构主义 D.后现代主义

一、社会分层研究的意义

二、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

(一)经济和政治相结合为标准的划分

(二)身份制为标准的划分

1.户籍制度

2.单位制度

3.人事管理制度

三、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

(一)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化

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其实质是人的解放,是用法治取代人治,用自由流动取代身份限制,自致资格取代先赋资格。

(二)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动

1.农村阶层结构的变动

2.城镇阶层结构状况

3.军人阶层

4.社会边缘阶层

典型例题: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农村阶层结构中,20世纪60年代服从国家安排回乡的下放职工属于( B )

A.专业技术人员

C.办事人员

第四节 社会流动

一、什么是社会流动

(一)概念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移动。索罗金的《社会流动》一书,被认为是第一部用现代观点论述社会流动的著作。

(二)社会流动的意义(本知识点考过简答)

首先,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实现劳动力流动和人才流动,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

其次,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流动成为个人取得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第三,社会流动加强了个人才能和成就与其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

第四,社会流动有利于加强各社会集团之间的联系,推动社会发展。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和模式

(一)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二)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 27 - B.离退休人员阶层 D.社会管理者

(三)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四)竞争流动和赞助式流动

(五)个人地位获利模式

典型例题:个人一生中特别是其工作生涯里社会地位的变化称为( C )

A.垂直流动

C.代内流动 B.水平流动 D.代际流动

典型例题:根据美国社会学家特纳的分析,任命某人某项荣誉称号,属于( D )

A.结构性流动

C.代内流动 B.垂直流动 D.赞助式流动

典型例题:由个人努力、偶然的机遇等而导致的社会流动是( A )

A.自由流动

C.垂直流动

三、我国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和制约因素

(一)动力机制

1.工业化和科学技术进步是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力

2.城镇化是社会流动的强大动力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流动的巨大推力

典型例题: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力是( A )

A.工业化和科学技术进步

C.农村经济体制变革

(二)制约因素

1.人口因素

2.自然因素

3.地区发展因素

4.制度因素

5.政策因素

6.个人因素

B.精神生活发展 D.劳动力素质提高 B.结构性流动 D.水平流动

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

第一节 什么是偏差行为

一、偏差行为的概念

所谓偏差行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

- 28 -

二、偏差行为的类型

1.按照偏差行为的表现方式分为偏差行动、偏差习惯、偏差心理和偏差文化。

2.按照行为所偏离的社会行为准则的标准可分为违法行为、违章行为和违规行为。

典型例题:以具体的行动或动作显示出来的偏差行为,被称为( C )

A.偏差习惯

C.偏差行动 B.偏差心理 D.偏差文化

典型例题: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都被称为( A )

A.违规行为

C.违章行为

三、偏差行为的功能

(一)负功能

1.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2.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3.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

4.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二)偏差行为的正功能

1.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

2.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

3.有助于社会预警

4.有助于促进社会变迁

典型例题:偏差行为的负功能包括( ABCD )

A.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B.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C.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

D.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E.减少公共物品的提供

第二节 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生物学解释及其根本缺陷

生物学解释是从个人的生物性和生理性特征来解释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它假定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守规矩的人,因而主要着重于寻找偏差行为者的个人生理特征,尤其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

生物学解释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无法区分产生偏差行为的生理因素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的界限,也无法指出生理特征和偏差行为之间的实际联系。

二、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解释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认为之所以出现偏差行为是

- 29 - B.违例行为 D.违法行为

因为个人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偏差者没有能力去学习和遵守有关的社会规范。心理学解释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理论。

三、社会学解释

社会学解释更强调社会结构性因素对偏差行为的影响。解释偏差行为的主要社会学理论有失范理论、文化传递理论和标签理论

1.失范理论

2.文化传递理论

3.标签理论

典型例题:社会行为规范处于非常模糊不清或基本失效的一种社会状态称作( D )

A.偏差

C.犯罪 B.越轨 D.失范

典型例题:文化传递理论把社会文化分为( A )

A.主流文化和亚文化

C.正向文化和反向文化 B.积极文化和消极文化 D.政治文化和经济文化

典型例题:在失范理论中,不仅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和手段,而且试图从个人观念出发,以新的目标和手段来替代,这种适应方式被称为( B )

A.革新

C.形式主义 B.反叛 D.退缩主义

典型例题:为了追求社会鼓励的目标,采用了不被社会认可的手段,甚至是违法的手段,这种偏差行为称之为( C )

A.形式主义

C.创新

第三节 社会控制

一、什么是社会控制

(一)概念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种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则主要指对偏差行为给予惩处和重新教育的过程。本书采用广义概念。

(二)特点(本知识点考过简答)

1.普遍性

2.规范性

3.多重性

(三)必要性

1.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

- 30 - B.退缩主义 D.反叛

2.表现在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

3.还体现在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方面。

二、社会控制的类型

1.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

2.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

3.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4.积极性控制和消极性控制

典型例题:某学校为了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建立奖学金、跳级等激励机制来奖励学生,这一社会控制形式属于( A )

A.积极性控制

C.硬控制

三、社会控制的方式

1.法律控制

2.道德控制

3.习俗控制

4.宗教控制

四、社会控制的适度问题

社会控制应该避免社会过控和失控,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将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也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

B.消极性控制 D.非制度化控制

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问题

一、社会问题的界说

(一)涵义与构成条件(本知识点曾考过名词解释)

所谓社会问题是指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一般认为,社会问题的形成有三个条件:第一,某些社会现象产生了失调情况;第二,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正常的社会生活;第三,这种失调引起了相当多社会成员的关注。

(二)社会问题与困扰的区别

典型例题:因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的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状况称为( D )

A.社会失范

C.社会矛盾 B.社会偏差 D.社会问题

- 31 -

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1.普遍性

2.特殊性

3.复杂性

4.群体性

典型例题: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包括( ABCE )

A.普遍性

C.复杂性

E.群体性

三、社会问题研究的几个理论

1.社会病理学

2.社会解组理论

3.价值冲突理论

4.行为偏差理论

5.社会建构理论

典型例题:社会病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 B )

A.社会整合理论

C.社会分层与流动理论 B.社会有机体理论 D.社会冲突理论 B.特殊性 D.综合性

典型例题:由于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既得利益不同,人民对同一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不同的立场、态度,因此在采取某种行为措施改变某一社会现象时,常常会引起矛盾和冲突。这是( B )

A.利益冲突理论

C.社会解组理论 B.价值冲突理论 D.社会失范理论

典型例题:价值冲突理论认为,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D )

A.个人社会化的失败

C.社会价值崩溃

第二节 当代社会问题

一、结构性问题

结构性问题是指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

1.腐败问题

2.恐怖主义

典型例题:社会制度或社会政策失调诱发的社会问题,被称为( A )

A.结构性问题

C.规范性问题 B.制度性问题 D.政治性问题

- 32 - B.社会解组 D.文化价值或兴趣上的冲突

二、偏差性社会问题

一般指个体偏离或违反一定社会行为规范造成的社会问题。

1.毒品问题

2.家庭暴力问题

典型例题:现在的家庭暴力与过去相比出现的新特点是( D )

A.施行家庭暴力的主体是农民和工人

B.施行家庭暴力的主体文化层次低

C.丈夫殴打虐待妻子,妻子多以忍耐居多

D.攻击性增强,后果严重

三、自然性社会问题

自然性社会问题也就是自然灾害问题,指一种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造成的社会问题。自然灾害具有潜在性、突发性和有限性三个特征。

典型例题:自然灾害的特征是( D )

A.显在性、突发性和有限性

C.潜在性、突发性和无限性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防治

一、社会问题防治的性质

社会问题的防治,实质上就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调动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因素,组织相关部门,分工协作,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科学技术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对潜在或显露的社会问题进行科学分析,采取相应的对策,避免、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或使社会问题得以缓解和解决的过程,也可称为社会问题的综合治理。

二、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

1.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和民众的安全感

2.可以避免和减少社会问题给社会造成的损失

3.可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

4.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可以改善、提高有关机构的应对能力和效率

三、社会问题防治的理论依据

1.社会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可以认识的

2.人类社会积聚了大量社会问题防治的经验和理论,为制定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和策略提高科学依据

3.世界和各国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抑制社会问题的机制,为社会问题的防治提供了物质基础

4.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为社会问题的预防提供了国际条件

四、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

1.全球性思想

- 33 - B.显在性、突发性和无限性 D.潜在性、突发性和有限性

2.全局性思想

3.长期性思想

五、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改革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3.发展科学技术

4.建立社会预警系统

5.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典型例题:在社会预警系统中,对人们潜伏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沟通、疏导、救助、防止偏差行为的发生,这种任务属于( A )

A.社会干预中心

C.调查研究机构

B.社会支持网 D.监测系统

第十四章 社会变迁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涵义与特征

(一)涵义(本知识点曾考过简答)

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包括三类内容:其一,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其二,社会的基本结构;其三,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

(二)特征

1.必然性

2.前进性

3.非直线性

4.全面性

二、社会变迁的基本类型

1.按照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可分为社会进化与社会倒退

2.按照社会变迁的性质与特点可分为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

3.按照社会变迁的规模可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

4.按照社会变迁的人为参与和控制程度可分为自发变迁与有计划变迁

典型例题:按照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社会变迁可分为( C )

A.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

C.社会进化与社会倒退

三、社会变迁的原因

- 34 - B.自发变迁与有计划变迁 D.整体变迁与局部变迁

1.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社会变迁的另一个原因是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

3.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也是导致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4.社会变迁的再一个原因是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5.意识形态的改变也是推动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6.人口状况的改变也是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7.外来入侵、环境破坏、自然灾害等也是引起社会变迁的因素

典型例题: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A )

A.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B.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四、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一)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实质上就是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这种干预与定向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内部关系进行协调,对社会发展方向进行修正,对社会实践与社会问题进行控制。

(二)社会发展计划

社会发展计划是对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大措施的设想。

典型例题: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这实质上是( B )

A.社会改革

C.自发变迁 B.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D.社会进步

典型例题:对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大措施的设想,被称做( B )

A.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C.社会现代化

第二节 社会现代化

一、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

社会现代化是现时代社会变迁的新形式,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它是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全面性发展过程。社会现代化作为一个大系统,由以下子系统组成:

1.工业化

2.城市化

3.民主化

- 35 - B.社会发展计划 D.全球化

4.管理科层化

5.社会结构分化

6.人的现代化

7.生活方式的世俗化

(二)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1.现代化是一项革命进程

2.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全球化进程

3.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4.现代化不是全盘欧化或全盘西化的过程

二、社会现代化理论

1.帕森斯的模式变项

2.信息社会论

3.后工业社会论

4.风险社会论(本知识点考过名词解释)

典型例题:信息成为战略资源,整个社会以知识价值论为基础,先进的通讯和信息系统成为社会改革的手段。这是( D )

A.知识社会论

C.信息价值论 B.知识体系论 D.信息社会论

典型例题:“后工业社会论”提出,处于社会中心地位的是( B )

A.科学技术

C.信息技术 B.理论知识 D.专业与技术人员

典型例题:认为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是一个重要转折的论点是( B )

A.工业社会论

C.风险社会论

三、中国的社会现代化

1.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2.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3.坚持对外开放政策,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第三节 全球化

一、全球化的涵义与特征

(一)涵义

全球化实际上是与现代化同步进行的,可以说全球化是现代化的扩张,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二)特征

1.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

- 36 - B.信息社会论 D.后工业社会论

2.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

3.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

4.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典型例题:对全球化表述错误的观点是( B )

A.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

B.全球化是一个单维度的过程

C.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

D.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二、全球化的发展阶段与表现

(一)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

2.开始阶段

3.起飞阶段

4.增强阶段

(二)当前全球化表现

1.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2.交通与通讯的全球化

3.信息全球化

4.政治的多极化

5.文化全球化

三、全球化与中国(本知识点曾考过论述)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1.在经济上,同国际市场逐渐接轨,进出口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外资在投资与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扩大。

2.在政治上,中国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加强了与西方各国的接触,融洽了国际关系,更广泛的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多极中的一极。

3.在文化上,思想解放运动为全球先进思想文化的引入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全球文化同中国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机遇。

(二)目前面临的挑战

1.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居支配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和边缘地位。

2.在政治方面,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经济的调整增长动摇了西方霸权的地位,引起它们的恐慌。

3.随着中国对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了两方面的挑战。

4.国家安全方面,目前还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国际安全环境并不乐观。

- 37 -

更多相关推荐:
社会学总结

一名词解释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素质它思考人们实际上所需要的是什么以及人们感到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它能帮助人们运用所了解的情况发展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和将要发生的事情还能帮助我们把握历史和事件及二者在...

社会学考点总结整理

社会学考点总结整理第一章1.: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科学。P132.社会学家:孔德【法】,提出了“社会学”这个名词;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

社会学总结

社会学: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学科。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一门综合性具体社会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着密切关系。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

社会学理论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理论知识点总结1马克斯韦伯将合理性进行类型的划分实质合理性形式合理性2社会学中国化的思想是从20世纪30年代提出并逐步明确的3马克斯韦伯把权威分成理想的类型即法理型权威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41897年...

社会学总结

1实证主义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现实的而非幻想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确切的而非含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2社会有机体论社会和生物有机体一样具有结构性功能性...

社会学总结

社会学总结新闻3班熊昱20xx22110220xx76初闻社会学并没有什么强烈的感受甚至觉得可能会有些枯燥但是上了这门课之后完全改变了这一想法上第一堂课时就发现社会学其他社会科学有着诸多联系正如郑先生评价的社会...

社会学总结

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SociologySocius社会中的人们拉丁文Logos论述学说希腊文第一讲什么是社会学一社会学的...

家庭社会学总结

家庭社会学总结简述90年代以来城市家庭变迁的总趋势1家庭关系方面原本初步建立的男女平权的夫妻关系模式发生微妙的变化少数已婚妇女仍要依靠丈夫的收入生活年轻一代进一步确立其在职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从而在家庭中确保一种...

社会学原理期末考试总结

社会学原理期末考试总结一名词解释1亚文化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既包括主流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2社会互动又称为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

社会学概论自考重点总结

社会学概论一名词解释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

社会学试题总结1

社会学试题大汇集社会学试题大汇集名词解释试题检索杜克海姆的集体意识南开20xx社会学社会交往形式齐美尔人大19xx社会学报酬类型布劳人大19xx社会学权威结构达伦多夫人大19xx社会学戏剧论戈夫曼人大19xx社...

西方社会学理论总结

结构功能主义1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19xx塔尔科特帕森斯提出基本特征研究层次上通过强调系统范畴将社会结构社会整体基本的分析单位研究重点社会研究方向与历史进化论和传统因果论不同的研究取向研究主题上社会系统为维...

社会学总结(3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