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哲学史的感想

时间:2024.4.20

利用寒假闲暇时间读了哲学史,阅后感触颇深。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信仰神,信仰的唯一性创造了上帝。世界上还有一些民族敬畏神,敬畏的多元性泛化了宗教。古希腊神话中有许多的神,而其最高神是宙斯,掌握雷电,因为她是海洋民族。海上航行,远古先人,命系于风雨雷电,跟不可战胜的自然力相抗争,与其敬畏,不如祷告。到后来,原始的诸神退位,虔诚的信仰在西方社会产生了上帝,最终有了基督教。中国神话里也有许多的神,而其至上神就叫“帝”,或叫“天帝”与“上帝”。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中说:“人王乃天帝之替代,而帝号遂通摄天人矣。”中国的帝即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因为她是内陆民族,山林田泽各具不同的自然神力。对各种各样的神的敬畏,直到对至上神的敬畏都犹如对祖宗神灵的敬畏,所以她不会出现宗教,到最终也只不过是准宗教的泛化。信仰神的民族外向而重逻辑思维,有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体系或者说神学体系;因为他们要证明上帝的唯一性,要善于在论辩中建立自家的学问,而辩论当然得有逻辑的支撑。

敬畏神的民族内向而重悟性思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体系或者说神学体系;因为他们无须证明神的多样性或至上性,只需表述自家的学问并非难于对手,所以更多智慧的思辨与理论的重沓。最让人回味的是中国哲人的执着精神,“吾道一以贯之”,虽然历代哲人都有各自的理论,但无论儒释道或三者的融合,睿智中都表现出了一种“仁”的内敛。在为人原则上,坚守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以贯之的中国哲学,代圣人言者多,自家创见少,后终无大的建树,即哲学难成体系。然而近代西方哲学的输入,量变而质变,一当走出敬畏的圈子,融会东西方哲学的合符人类仁善知识的精髓,哲学大厦的建立“必有王者兴”。

世界在发展,文化在交流,逻辑的严密与思辨的领悟相碰撞,东西方哲学优势互补而共追,完美的哲学体系必将产生,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吗?两书均未谈到。只是《西方哲学史》出自美国人,叙述客观而不重评述,《中国哲学史》出自国人研究机构,叙述简略而重评述,两书都很有阅读价值。相信凡读过的同仁,定有许多感想。在百家哲学中,由于儒家与中国的社会结构最为吻合,并且追求高尚的人生目标,所以是中央集权政府进行思想统一的最优选择。以儒家思想为标志的中华文明曾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顶端。提到儒家,很多人会咬牙切齿,恨不得剥其皮,食其肉,因为它是中国在晚清没落和顽固不化的罪魁祸首。

我想,有两类哲学家:一类哲学家热衷关心人类的前途,他的哲学是想用来济世安民的;另一类哲学家只是对哲学问题发生了兴趣,为学术而学术,没有其它实用目的。明显的例子是古代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理想是让哲学家为王,以他的哲学创造一个实现正义的理想国家。为此目的他三次远访西西里的叙拉古城邦,想找到一个能贯彻他的思想的君王;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被当奴隶出卖,还几乎丧了命。不得已著书立说,在最后著作《法篇》中还在为理想城邦制定一条条具体法律。亚里士多德是他的学生,却没有他老师那样的雄心。当时远征欧、亚、非三洲,建立西方历史上大帝国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他却没有想依靠这位学生来实现他的哲学。他认为哲学产生于惊奇,只是由于人对周围事物发生许多问题,要想寻根究底地去解决它们,才产生哲学和各种科学思想。因此他以为只有这种思想本身才是目的,如果为了其它的实用目的,在他看来是低一等的。虽然他也研究政治学和伦理学,却只是客观地研究各种政制和学说的是非得失,将他自己置身事外。

在百家哲学中,由于儒家与中国的社会结构最为吻合,并且追求高尚的人生目标,所以是中央集权政府进行思想统一的最优选择。以儒家思想为标志的中华文明曾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顶端。

冯先生对金先生的哲学思想的解释当然是正确的,但他在最后一章总结中说明的哲学的性质和作用,我以为并不是金先生所想的哲学。金先生在《论道》等著作中做了细致的概念分析,确实类乎概念游戏,对人生并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对哲学有用处,用处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理论,为后来的探索开辟新的途径。我想金先生写那些书的时候,决没有想到要像冯先生所说的那样“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我并不是说金先生没有政治热情,他的确是一位热烈的爱国者。五十年代初期他是北大哲学系主任,我是系秘书,亲眼看到他为当时我们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而高兴激动的许多情景,至今还记得一九五三年听到斯大林逝世的消息后,他含着眼泪和我谈论世界革命会不会因此受到影响的担心。

古代中国注重中国与夷狄之分。但是所注重的分野,不是种族的不同,而是文化的不同。传统上中国人把生灵分为三类:中国人、蛮族和禽兽,中国人是其中最有文化的。依此看法,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明从未中断过。

从民族主义的观点看来,中国已经被异族侵略统治过多次,例如蒙元和满清。秦当时也被中原诸国称为夷呢。在政治上,这些外族处于统治地位;在文化上,汉族处于统治地位。(近代泛滥民族主义,使得本来不是问题的民族问题突然成为了问题)。

在中国知识界,提起历史学家陈寅恪,谁个不知?说到哲学家冯友兰,何人不晓?他们生活在20世纪,历史的阴云并没有让他们无遮拦地把学术之光尽情地散发出来,这样,他们把光芒留给了21世纪。今年初,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庄重地摆放在书店的显著位置,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这其中的一部作者是在双目失明,一部是在作者双目视物不清的情况下全凭口述而“写”出来的呢?,我想到作为知识分子的哲学家的命运。

最合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儒家称为“圣人”。儒家认为,圣人最宜于做社会最高统治者,因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图认为,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最合适的统治者是哲学家,即把哲学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的所谓“哲学王”。儒

家也认为,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这就是所谓“圣王”。《庄子·天下篇》认为,最高的学问是“内圣外王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哲学。

当然,以后要靠谁来振兴儒学呢?像朱熹这种饱学之土都完成不了,说到这个饱学,我就觉得知识太多了也不是好事,就是匠气太重,不可能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我们的道家就认为成圣之道需要摒弃知识,要忘掉知识,达到无知之知,这才是最高的智慧。而智慧跟知识从来就没多大关系,你可以看到一个不识字的老农比很多博士要有智慧的多。而如今的信息泛滥和欲望横流,人们越发的愚昧,所以说我不是对我们古人的文化没有信心,而是对当今的人类没有信心,当今哲学的进展几乎等于零。如今的我们跟动物园里的猴子或者跟饲养场里的猪没什么分别,假如明天人类灭亡,地球的明天绝对会更好。咱们古人一直讲究天人合一,强调作为一个宇宙的公民,要意识到除了个人和社会之上,还有一个大全的整体,就是宇宙,人要与宇宙融合为一体,归于永恒的天地之境。由此可见,哲学的表达是一种思想,而思想左右着我们的手脚,控制着我们的行动。在这种应用层面上,哲学关注的不是一己的私利,她关注的是每个人的遭遇、每个人的心灵,哲学的应用,不是为了营救一个人、一伙人,而是遍及到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此种意义上的哲学,必然是饱含社会良心和无限悲悯的学问。她怀的是道义,行的是侠义。

以上是哲学在较大层面上的应用,作为研究人的学问,她大到可以影响人类,改变世界,建设国家;从小的层面来说,她必然是我们心灵的指引者、人生的引路人,这即是哲学生活化的一面。这是一种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抽象,可以教导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更加舒畅自如。

要做事先做人,哲学对此意义重大。正如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的功能就在于使人成其为人。而做人,是有限制的。康德曾说:“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于我们个人而言,清晰的是非观念,明确的荣辱观念,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和底线。坚持做一个善良的人,厚道的人,时常反省自己的过错,包容别人的过错。在与人交往相处的过程中,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时刻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良好的品德和人格魅力更是我们的工作所需要的。

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怨天,不尤人。时刻保持一颗诚敬的心,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对待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为人处事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有进取心,但不强求;力求完美,但不求全责备。由此看来,哲学的亲切和成熟,是以任何人都可以了解和掌握的姿态出现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哲学思想,哲学孕育在我们的头脑中,反映在我们的行动上。

以上是读书所得,讲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时刻牢记自己的教师身份,以理论指导实践,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在学习中进步,在工作中成熟,在生活中磨砺。这就是我读完此书后的一点见解,不是很成熟,却是自己的感受。

鼓励奖:读《中国哲学简史》的感想

发布时间 : 20xx年04月25日 文章来源 : 国资委直属机关团委 国资委纺织机关服务中心北京新中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王 鹤

终于看完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原来一位老师跟我说过,这本书要仔细阅读,昨天一读,发现果然如此。不仔细阅读,这本教科书就失去意义了。每一句话都要仔细琢磨,就能读出味道,就能理解作者的思路。

我还是先引用冯老先生的第一句话来做开头吧:“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即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所以说呢,我们中国的哲学和西方的哲学是不同的,西方的哲学可以说是一种科学,而我们中国的哲学更像是一种宗教。这是我的第一点认识。

而回顾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史,给我最深的体会还是两个字——融合。中国的文化即是融合之道也,而正是这包容之道,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先说汉朝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但儒家要取得“独尊”的地位,并不是仅靠一纸法令便奏效的,而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儒家不断吸引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而逐渐树立起来的,而这树立起来的儒学与东周时孔子的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这个逐渐确立的过程也就是折衷混合的过程。 再来说中国的佛学,佛教传入中国后,我们一些热心的道家因为老子最后的“莫知其所中”而发展出一个故事:说老子最后西行,到了印度,孝了释迦和另二十八位弟子,由此又衍生出佛经源自老子《道德经》的说法。这说明咱们古人的自尊与自信是强悍的,为什么现在一切全颠倒过来了,西方的所有文化都是先进的呢?那时候咱们古人认为外来文化都是低级的,甚至是错误的,佛教传入中国,进而激起了中国道教的兴起,这是一种以中国本民族宗教抵制外来宗教信仰的努力。道教和道家是不一样的,道教应该是以道家的一些内容为本再吸收佛教的一些形式和内容炮制加工

而成的,这就是我们古人的融合之道。书中第四章提到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如何。传统学术界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六经都是孔子的著作。另一派则认为,孔子是《春秋》的著者,《易》的注者,《礼》、《乐》的修订者,《诗》、《书》的编者。而我倾向于第二派,但不太相同,基本上,我认为孔子是《春秋》的讲授者,门人记录之;《易传》成于多人之手,认同欧阳修的意见;《礼》和《乐》基本上被孔子所实践,但像《礼记》之类的成书,要到战国中晚期了。《诗》是孔子讲授的东西,但诗三百是否属于孔子所编,不好讲。《书》,据钱穆说,28篇的今文,是秦代一统天下之后,东方儒生(齐学)为了迎合政府而编写的,所以终以秦誓一篇。《尚书》的各篇成书年代跨越太大了,不能归给孔子。 这本书的第一章还写到:当我们思知识或谈知识的时候,这个思、谈的本身就是知识。用亚力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哲学家若要坚持在我们思想之前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他就在这里陷入邪恶的循环;就好像我们竟有另一种能力可以用它来思想我们的思想!实际上、我们用来思想思想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用来思想的能力,都是同一种能力。如果我们怀疑我们思想人生、宇宙的能力、我们也有同样的理由怀疑我们思想思想的能力。

所以中国佛学和“佛学在中国”的含义是不同的,佛教的某些宗派始终坚守印度佛教的宗教和哲学传统,和中国思想不相关联,例如唐朝的玄奘法师由印度介绍到中国的法相宗,可以称之为“佛学在中国”。而中国佛学是在佛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哲学思想相接触相作用后的发展,例如“中道宗”和道家思想的相互作用导致“禅宗”的兴起,它是佛家,而在思想上又是中国的,并形成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确又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正是看完了这一章后,我的脑子里突然跳出了几个字:天下大同。我忽然觉得在中国的融合之道下,儒、佛、道根本没有很大区别,儒家更为务实一些,佛教更为出世一些,道教更加空灵一些,而且中国佛教是所有佛教中演化的最为入世的一种了。我并不是说他们三家真的没什么区别,而是说突然间“顿悟”到了一些东西,那就是“天下之道,殊途同归也!”

顿悟是禅宗非常强调的一个东西,这本书上有这么一段话,我觉得很有道理的,可以看作是“打即是爱”的佛家版本。“当禅僧处在顿悟前夕时,他特别需要师傅的帮助。当学僧要在心灵中跳过那道悬崖时,师傅给与的些许帮助,就意味着极大的帮助。在这时候,禅师采用的方法往往是“一声棒喝”。禅宗的文献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师傅向徒弟提出许多问题后,会突然用棒或竹篾打他几下。如果时间正对,徒弟往往因此而得到顿悟。怎样解释这一点呢?看来,师傅打徒弟,正是藉着这样的行动,把徒弟推入在悬崖上向前一跃的那种心理状态,而这是徒弟在精神上早己等待着的一刻。”只有跳过了那道悬崖,也就意味着跳向了彼岸,也即是涅槃,涅槃不是终结,在此之的后,他还要离开禅定的境界,重返世俗人间。这便是禅师所说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到了百尺竿头,便是象征着顿悟,“更进一步”是表明到了顿悟,已经到了悟的顶峰,但前面还有事情要做。还要做的无非还是寻常生活中的寻常事情。这就是从出世又回到入世的境界,哈哈,所以说我们中国的禅宗是一个非常入世的宗派,这已经是到了佛教的极限,再进一步就不是佛教了。

文中写到:墨子认为,“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焉”:(l)儒者不相信天鬼存在,“天鬼不悦”。(2)儒者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因此把人民的财富和精力都浪费了。(3)儒者强调音乐,造成同样的后果。(4)儒者相信前定的命运,造成人们懒惰,把自己委之于命运(《墨子?公孟》)。我认为这段话很能说明儒家的流变,特别是第四点,对照《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和《中庸》《易传》对天的态度,就能发现一些问题的。

先秦道家哲学的发展,一共有三个主要阶段。属于杨朱的那些观念,代表第一阶段。《老子》的大部分思想代表第二阶段。《庄子》的大部分思想代表第三阶段即最后阶段。《老子》、《庄子》的大部分思想,是因为在《老子》里也有代表第一、第三阶段的思想,在《庄子》里也有代表第一、第二阶段的思想。这两部书,像中国古代别的书一样,都不是成于一人之手,而是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写的,它们实际上是道家著作、言论的汇编。文章在第七章提到了人性:人性的情况也一样,圣人的本性与其他人的也相同。所以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圣人。只要他充分地发展他的本性就行了。正如孟子断言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这是孟子的教育学说,历来的儒家都坚持这个学说。这就是阳明所说的,不要在分量上计较轻重,要在成色上计较好坏。一个人要学圣人,就像聚金子,是不要聚8000两金子才算圣人,金子的多少,就像一个人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后天不能过多的强求,但是,只要尽自己的所能,尽了自己的力量,在这个成色上计较,哪怕一辈子你只有1两金子,但纯度很高,那么,你也就是圣人。至于什么是纯度呢?那就是你的“良知”。

最后我想谈一下宋朝的程朱理学,怎么说呢。我首先认为朱熹是一个最最杰出的哲学家,但这个哲学家是从现代的或者说是西方意义上来说的,而并不是从中国的意义上来说的,这就好像类似于科学和宗教的差别。可以说中国的儒学到了朱熹后就基本定型了,定者死也,死者腐也,而儒学的腐朽没落就此注定了,就好像宗教一科学化的结果是一样的。当然这也并不是朱熹个人的功劳,而是从儒学的整个发展周期上来说,经过朱熹以后儒学的枝枝叶叶都生长完成了,完全成型了之后就很难有很大的发展了,等于一个碗已经装满了水,不破不立,除非有一种外来的文明把它先打破,然后它又会重新生长起来,我们现在的儒学就面临着这种情况。

当然,以后要靠谁来振兴儒学呢?像朱熹这种饱学之土都完成不了,说到这个饱学,我就觉得知识太多了也不是好事,

就是匠气太重,不可能有很大的创新和突破。我们的道家就认为成圣之道需要摒弃知识,要忘掉知识,达到无知之知,这才是最高的智慧。而智慧跟知识从来就没多大关系,你可以看到一个不识字的老农比很多博士要有智慧的多。而如今的信息泛滥和欲望横流,人们越发的愚昧,所以说我不是对我们古人的文化没有信心,而是对当今的人类没有信心,当今哲学的进展几乎等于零。如今的我们跟动物园里的猴子或者跟饲养场里的猪没什么分别,假如明天人类灭亡,地球的明天绝对会更好。咱们古人一直讲究天人合一,强调作为一个宇宙的公民,要意识到除了个人和社会之上,还有一个大全的整体,就是宇宙,人要与宇宙融合为一体,归于永恒的天地之境。

这就是我读完此书后的一点见解,不是很成熟,却是自己的感受。读完此书后,更加对哲学二字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此书中引用的很多佛教故事很精奥,可以拓展文学知识,以后如有需要还可以作为参考。

更多相关推荐: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读完中国哲学史后再比较之前读的西方哲学史我可以明显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纵观当今之世东西方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可能也就是根源于此中国哲学史中也是以人物思想为单位展开阐述向读者呈...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

这两个月闲来无事利用晚上和假期的时间看完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在和君咨询公司推荐书目中有这两本书还有两本是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也要再今年元旦之前看完读这些哲学史类的书籍主要是让咨询师对于中外的整个思想体系有个系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20xx061刘明伟一选择这本书的理由对于这本书我最大的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全书正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79页却把中国哲学思想五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讲透了比如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只用十二页讲了...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导言部分一关于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问题要确立中国哲学在哲学哲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并解决中国哲学的合理性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何谓哲学但凡思考宇宙人生诸大问题追求大智慧的都属于哲学的范畴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

马克思——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许多事情学了...

《中国哲学史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19xx年在宾西凡尼亚大学讲课的英文讲稿后由其学生翻译成中文出版先生在自序中开篇直抒胸怀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非全史在胸克臻境惟其如此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祥也先生自...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2)

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

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

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原本是冯友兰先生19xx年在宾西凡尼亚大学讲课的英文讲稿后由其学生翻译成中文出版先生在自序中开篇直抒胸怀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非全史在胸克臻境惟其如此读其书...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作者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xx年入上海中国公学预科班19xx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xx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历稽良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史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

从中国古代哲学看个人修养——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有感

从中国古代哲学看个人修养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有感中国古代是非常注重个人修养的先哲们也纷纷针对个人修养的境界提出过自己的见解而在阅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后我对中国古人的修养标准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更加明确应如...

先秦哲思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先秦哲思胡永强20xx011387之所以取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在这里我将讲述关于中国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当然这是在拜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之后产生的些许思考先秦时期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被称为春秋战国相继有五霸七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摘要冯友兰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对中国学术界尤其是对中国哲学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近百年的岁月中留下了许多哲学作品成为研究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的重要文献资料冯友兰自认为他的哲学是接...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