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

时间:2024.4.20

实践报告

——文学院“汉风余韵”赴徐州开展徐州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

目  录

调研论文:传承地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 2

采访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艺人实践报告  ………………………………………………… 17

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问卷调查实践报告  ………………………………………………… 20

传承地域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主撰写人:    参与撰写:

——文学院“汉风余韵”赴徐州开展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昨天

徐州古称彭城,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物华天宝,人文荟萃,有“千年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美誉。徐州的汉画像石与南京的六朝石刻、苏州的明清园林并称“江苏三宝”,又与汉俑、汉墓堪称徐州“三绝”。“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戏马台、泗水亭、歌风台、拔剑泉、子房祠……每处历史胜迹,都讲述着一段动人的英雄故事,使人不禁回想楚汉战争的硝烟风云。徐州不仅是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更是民间艺术之乡。数千年来,在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无数勤劳而智慧的人民群众生息劳作,创造出灿若繁星的地域文化。柳琴戏、香包、邳州年画、丰县糖人……民间文化是劳动人民多彩生活的生动反映,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竞争力位居全国地市级城市前列的徐州,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徐州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极具地方特色的徐州梆子、江苏柳琴戏、徐州琴书、徐州香包、邳州年画、丰县糖人贡、邳州跑竹马等8个项目先后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扩展项目名录。此外,还有沛县武术、邳州纸塑狮子头、沛县泥模、睢宁落子舞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徐州剪纸

徐州剪纸,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形式,集中分布于邳州市大部分乡镇、新沂市合沟镇及沛县敬安镇,著名艺人有王桂英、衡瑞侠等。20##年12月,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徐州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剪纸,作为中国剪纸(扬州剪纸、南京剪纸、徐州剪纸、金坛刻纸)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徐州剪纸首次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填补了徐州市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领域的空白。

徐州剪纸的形式大致可分为装饰剪纸(窗花、顶棚、盆花、枕花、帐花、灯花等)、绣花纹样(鞋花面等)、特种剪纸等。徐州剪纸内容也由传统的表现手法转为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新时代精神风貌的各类剪纸新作,使内容更加广泛。  

2.徐州梆子

梆子戏,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曲调的快慢节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来指挥而得名,已流行于江苏北部三、四百年,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江苏省代表性剧种之一。梆子戏的表演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载歌载舞的传统,有着自己的艺术规律和整套表演程式,将文学、音乐、舞蹈与技艺融于一体。表演以虚拟为主,虚实结合,强调感情真实,节奏强烈,程式上规范严谨,技巧性高,具有淳厚、朴素、明朗的地域特色。

梆子戏的音乐属板式变化体,以慢板、流水、二八、非板四大板为主,音乐曲牌丰富,约三百余种。声腔主要由陕西、山西梆子衍化而来,在调式、旋律节奏以及语言音韵和演唱风格上,都体现了徐州方言介于中州语系与吴越语系之间,既有中原音韵的厚重,又有吴越音韵的轻柔之独特风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梆子戏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审美性、思想内涵、审美理念及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戏剧文化宝库中的独特财富。

3.江苏柳琴戏

柳琴戏,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广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继之在徐州又从一般民间小戏衍化为一个有影响并独具艺术个性的地方剧种。1953年,徐州市委宣传部会同市文教局,与艺人反复磋商后,以主奏的柳叶琴为据,正式定命为柳琴戏。国家非常重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琴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尤为鲜明。男唱腔粗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演唱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挥、创造,自由地变化。柳琴戏的唱腔以徵调式与宫调式为主,徵调式温和缠绵,宫调式明快刚劲。由于唱腔旋律与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唱腔中的音程大跳经常出现,再加上频繁的转调,使人听起来既新奇多彩、又自然和谐。值得一提的是,柳琴戏的主弦乐器,从只有两根丝弦的土琵琶,通过改革多次研制相继制成了三、四、五、六弦的多种高中音柳琴。柳琴戏的脚色行当有自己特殊的名称,分小头(闺门旦)、二头(青衣)、二脚梁子(青衣兼花旦)、老头(老旦)、老拐(彩旦)、大生(老生)、勾脚(丑)、毛腿子(花脸)、奸白脸(白面)等。柳琴戏的表演粗犷朴实,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厚,身段、步法多具有民间歌舞的特点。

4.徐州香包

制作和佩戴香包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它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作为两汉文化的发祥地的徐州,在汉代时已经出现了香包工艺。当时的香包都用高级锦绣制成,内储茅香根茎或掺拌辛夷等香料。历经唐宋,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初,香包已成为爱情的信物,而且香包作为佩饰盛行一时。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香包工艺。以绣工精美见长,图案繁多,生动活泼,既有民俗寓意的祝福吉祥图语,也有简洁夸张的花草纹案,具有相当高的工艺价值。同时,香包兼具药用价值,这正是香包生命力旺盛的必要条件。制包人根据祖传秘方,选取中药宝库中数十种散发自然芳香,又具有养气调神、避邪功用的药材,经过特殊加工,成为香包的主要原料,亦成为百姓们居家过日子所必备用品。

徐州香包从造型上看,以新、奇、美、真为特色,形状敦实淳朴,色彩对比强烈,立体造型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观赏、收藏价值。它形状非常多,有:心形、圆形、菱形、元宝形、蝴蝶形、花瓶形(保平安)、水滴形、长方形、人物娃娃等。徐州香包从内容上看,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松鹤延年、喜鹊闹梅等,寄托着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徐州香包的题材也在发生着变化,出现了以戏曲人物脸谱、布袋和尚(招财)、麒麟送子、观音送福、两汉文化、卡通娃娃等为题材的作品,更适应当代人民的需求。徐州香包整体上生动、简洁、粗犷、质朴、极具装饰性,局部刺绣恭谨细腻,相得益彰,神形兼备,惟妙惟肖。

5.邳州年画

邳州年画源于邳州民间绘画、雕刻画的发展,兴于唐代,成熟于宋代,明清时期迅速发展,清代中后期发展至鼎盛时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间绘画,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在中国美术史、民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邳州年画的绘画形式和技法多种多样,有手绘、半印半绘、木版手工印刷、机器印刷、刻纸彩绘等。绘制材料载体有:纸张、板、墙、家具、器物等。题材内容涉猎广泛,如:窗花、挂笺、佛像画、家堂画、纸马、纸牌、纸钱、咒符、春帖等,主要用于民俗年节、宗教信仰、祭祀神灵、镇邪逐疫、吉祥纳福、娱乐游戏等。

邳州年画吸取了传统民间雕刻画的精华,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画风自成一体,具有淳朴厚重、生动泼辣、简练夸张、色彩鲜艳浓烈、反差大、视觉冲击力强、造型粗犷、用笔狂放、不拘小节的特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时代感。诗画结合是邳州年画的表现特色之一。画中有故事,画中有话、画中有生活、画中有意、诗画结合、表情达意、画配诗文的词句是民间百姓熟悉的打油诗,或对画中故事情节的表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充满了惹人喜爱的生活气息。

总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一不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具有浓厚的艺术性、地域性和时代性。

1.艺术性特征

徐州市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善于表现民间生活、家长里短,生活气息特别浓厚。既具有南方文化的优美、秀丽,又具有北方文化的粗犷、激昂,质朴而不失典雅。因此,对研究中国民间艺术发展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地域性特征

一方水土一方艺,徐州市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培植它的根据地徐州的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培养它的社会土壤,包围它的社会风气及与它相依存的社会诸因素紧密相连。每个时期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群众爱好,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它的发展变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与当地的特殊民俗密切相关,反映了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3、大众化特征

徐州人性格忠厚奔放,英勇剽悍,受其影响下,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民间艺术风格大多朴实无华、激越高亢,很能体现北国英豪粗犷豪放的雄伟气魄。徐州方言,它介于中州语系与吴越语系之间,既有中原语系的厚重,又有吴越语系的轻柔之独特风格,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此外,场地适应性强,雅俗共赏,轻便灵活,城乡皆宜,使得其积累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4.时代性特征

近来,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丰富多彩、广泛深刻地反映历史和现实的题材而获得蓬勃发展,它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均紧跟时代脚步,与时俱进,不断有新的创造,新的突破,所以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随着当地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获得新的活力。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所有徐州人的骄傲;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地域文化的瑰宝,则是一代又一代徐州人始终在思索的问题。近年来,徐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在资料编制、人才培养、对外推广、资金投入、学术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同时,来自各方面的社会资助的积极配合,以及艺人们对所继承民间艺术的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创新工作,让人们看到了民间艺术复兴的曙光。

20##年11月21日,由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徐州市委宣传部、徐州工程学院、徐州市文化局承办,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为主题的“中国·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召开,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论坛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范围的广泛关注,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屈盛瑞,江苏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相关高校、科研机构领导专家等均出席论坛。论坛分为学术报告、学术研讨、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观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汇报演出和文化考察等板块。

开幕式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和中共徐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戚锡生为“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揭牌。该中心的成立,是市政府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举措,势必会为当地乃至全国民间艺术的发掘和抢救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将相关工作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会议期间,共有40余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报告和学术发言,编辑印发论文70余篇。研讨气氛热烈,专家学者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学术服务社会的科学态度,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商中国“非遗”保护的大计,为中国“非遗”保护提供更加丰硕和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学术支撑。与会期间,代表们参观了徐州剪纸、徐州香包、邳州纸塑狮子头、丰县糖人贡等展示项目,亲眼目睹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技艺展示。在徐州和平戏院,与会代表欣赏了“非遗”项目《落子舞》、徐州梆子《三断胭脂案》等的汇报演出。高层论坛的成功举办得到了文化部、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得到了各位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高层论坛仅仅是多年来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事实上,面对这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各方的努力都是有目共睹的。

1.遗产调查:深入细致,科学管理

尽管叫做“非物质”,但实际上,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需要其传承发展的载体。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借助固定的物品作为艺术表现形式,如西南少数民族的山歌,多是通过一代又一代当地居民口口相传而得以沿袭;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各具特色的器具作为其辅助表现形式,如柳琴戏表演中用到的各种行当的行头及柳琴、扬琴、三弦等传统乐器;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最终以实物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各具形态的沛县泥模,微妙微小的邳州纸塑狮子头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也可以指与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因此,在抢救散落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保护传承人和发掘整理实物材料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从市文化局了解到,新世纪以来,徐州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原则,提出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结合,财政投入与社会资助相结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作为经常性的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日程。“十一五”伊始,成立市及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徐州市区及六县区境内主要民间艺术形成、发展的历史沿革,摸清传承人、传承群体的现状及文化价值等全部状况,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以本次实践重点调查走访的丰县糖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在保护传承人方面,已经对丰县糖人贡艺人及模具制作人员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数据库。此外,考虑到糖人技艺的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且由于现代社会丧葬祭祀习俗的变化,糖人对消费市场逐渐狭小,单纯靠制作糖人已很难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20##年起,丰县建立了每年1万元的专项保护资金,主要用于对生活困难的糖人贡艺人给予生活上的帮助,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间艺术工作的关注和重视。在发掘整理实物材料方面,设立了糖人贡专项保护组织机构,下拨6万元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负责收集、整理和修复散落在民间的传统人物塑像模具,动物、果品模具,生活及祭祀用具等糖人贡模具,并投资8万元征集和制作了一批新模具。将普查所获资料按文字、照片、录音、录像等形式进行归类、整理、存档,并于20##年建立完成了丰县糖人贡资料库。通过两方面细致、系统的工作,全面实现了数字化科学管理,确保了遗产保护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艺术创作:贴近生活,联系群众

在这次的实践过程中,经过市文化局的介绍,我们有幸与三位德高望重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采访过程中,三位艺人始终强调着贴近群众对于保持文化艺术生命力的重要性。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江苏省柳琴剧团的朱树龙先生目前正忙于排练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由他新近创作的戏剧小品《给咱同志来碗汤》,反映的是少数政府部门公职人员公款吃喝,吃“霸王餐”的不正之风。戏中,老板辛辛苦苦经营着一家羊肉店,却偏有一个类似地头蛇的人,戏中叫“假所长”,经常到这来白吃白喝。这个“假所长”不是姓贾的贾,而是真假的假,不是真正的所长,是城管协管。如果老板不“伺候”好了,“假所长”就要给你捣蛋,没办法,老板只能好吃好喝伺候他。后来,有群众举报这个小店坑人,“所长”来了肉多,群众来了肉少,可是老板本意并不想坑人,可小店做的是小本生意,怎耐得住“假所长”常年累月的光顾,实在是被逼无奈。后来,有关部门来调查,终于查清了事实真相,对“假所长”进行了严肃处理。目前,这部戏已经被选送参加即将举行的江苏省戏曲小品大赛。

另一部戏叫做《一辆自行车》,反映的是社会管理不善,百姓没有安全感的现实问题。一位中年妇女买了一辆自行车,不敢放在银行门口去取钱。放在哪里安全呢?她把车倒在了马路中间,但堵塞了交通,人们都围着以为出什么事了。领导要来检查工作,要从这里走,没接到报案不好处理。交警,城管互相推诿。过一会妇女来了,说车子是她的,有发票,证明车子是她的。她说怕车子被偷,才放在这的,大家觉得莫名其妙。这两部新戏很有现实感,很幽默,提醒政府部门工作还要加强。时代在发展,民间艺术也要推陈出新。众多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戏,讲的是人民群众身边的故事,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他们在会心一笑之后,产生更多对现实的思考,这样兼具艺术性与现实性的作品,才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事实证明,脱离人民群众,文化创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年来,该团又创作和演出了《三赐御匾》、《瓜棚风月》、《彭祖》、《梅雨情》、《相逢在每一天》、《解忧公主》、《枣花》、《走娘家》、《马孤驴换妻》等较有影响的剧目。江苏省柳琴剧团,在本地区深受人们的热爱,在全国巡回演出中,也受到当地人们的欢迎。1995年以来,该团还多次出访日本、奥地利、德国等国家演出,同样受到了外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3.继承传统:取其精华,与时俱进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核是传统的,但表现形式却未必是一成不变的。事实证明,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正是通过与现代生活元素的成功结合,才得以重新获得现代人的青睐。发展优秀的地域文化,仅仅固守传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吸收传统中的精华部分的同时结合时代特色不断加以创新,才能让地域文化的生命之树长青,结出更丰硕的果实,为繁荣中华民族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与邳州年画传承人沙敬朔老先生面对面交流时,他向我们介绍道,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多是门画,窗画等。贴在门上的主要是财神、菩萨等,贴在窗户上的有判官图、莲生贵子图等等这些,带有吉祥的祝福寓意。但是年画不像其他的艺术品,一是由于周围居民的经济能力所限,能带来的经济收益不高,二是年画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的题材只能局限在传统的祈福、生财、求子、保平安几种,三是年画属于季节性商品,一般人家不到逢年过节,是不会轻易频繁更换年画的。现在,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搬进了城市,他们逢年过节大多的则是选择写好的或是印刷的年画和对联,更加限制了传统邳州年画的发展空间。于是,沙先生和他的儿孙们与时俱进地将年画这种艺术形式与农家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在保留传统年画的笔法、构图、色彩特点的基础上,推出了新的发展形式——农民画。与传统年画相比,农民画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在色彩运用上,大胆地将现代美术中常用的颜料与旧时农村作画常用的洋红、洋绿结合起来,在保持农家风味的基础上强化了色彩表现,更在于将作品题材的视角转向普通农民自己的生活:孩童戏水、农夫春耕、姑娘划船采菱……与传统年画相比,农民画更讲究色彩,表现民风民俗、劳动生活场景的内容很多,贴近现实,但不乏理想化色彩,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没想到,不仅是当地百姓,就连来这里体验“农家乐”旅游的城里人都对这些精美的作品爱不释手,邳州年画近年来也重新火了起来。

无独有偶,江苏省柳琴剧团08年排演的《孽海花》, 09年参加了江苏省优秀剧目展演,入围09年江苏省精品十台戏之一,排名第三,并得到了省内专家的一致好评。我这台戏虽然是古装戏,但是有很大的创新。剧组邀请了全国顶级戏曲导演谢平安先生,由他来指导。这部戏有很大创新,比如书生王魁中状元之后游街,需要很多群众演员,还有相府需要很多丫鬟,这些我们都省略了。这是古装戏“老戏新演”的探索,专家当时就称赞说,这部戏完全可以当作教学剧。今年对其进行深加工,10月份这十台戏再次评比,冲击江苏省舞台精品剧。08年他们的现代戏《水远路长》就拿到了江苏省舞台精品剧,在整个徐州地区还是首次。此外,柳琴戏的主弦乐器,也从只有两根丝弦的土琵琶,通过改革多次研制相继制成了三、四、五、六弦的多种高中音柳琴。两位民间艺人的成功启示我们,在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必须坚持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的原则,对于传统中繁复的、已经落后于时代的部分需要予以剔除,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改造,让经典真正焕发活力。

4.生存之道:转变思想,面向市场

在许多老一辈的民间艺术家眼中,“手工艺品”很少与“商品”这个概念画上等号,似乎民间艺术品生来要么就是纯粹观赏用的,要么就是局限于小范围的商品流通,赚取一些基本生活费用,商业化必将导致作品艺术性的丧失。然而,在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仍然全部依靠财政和社会力量的时候,徐州香包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井秋红女士已经悄悄走在了别人的前面。“要是总按着老一辈的想法按部就班的去做,曹氏香包也不能像现在这样受欢迎。“井女士如是说。

曹氏香包完全是纯手工制作,都是艺人一针一线缝制而成,里面凝结了她们的智慧和心血,这是任何机器都代替不了的。作为曹氏香包的第五代传承人,有时候,她一坐就是一天,手机保持关机,不与外界联系,目的就是专心致志做出好的作品。曹氏香包不仅极其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香包里面填充的都是天然中草药,能防蚊虫,强健身体,好看又实用。这是徐州香包传承下来的关键因素,也是徐州香包至今仍然具有广大的潜在市场的直接原因。

“我们更注重创新,要将传统与时代相结合。”曹氏香包之所以畅销,还与这些香包主要都是加工定做,独一无二的离不开关系。而这,恰恰是当今流水线上生产出的标准化产品所不具备的优势。井女士向我们介绍说,就在前不久,有一个小伙子登门拜访,特别感谢我们为他做的那个香包,说他的女朋友特别喜欢,就是因为它特别的精美,其他的地方都买不到,上面还绣了他写的诗和想对女朋友说的话。他本来还给女朋友买了条金链子作为生日礼物,但最后他女朋友只收下了那个香包。井女士当时听了之后,心里特别高兴。“感觉自己做出的东西能够别人带来这样的幸福感,内心也挺满足的。”而我们,也在一旁为井女士而感到由衷的钦佩。瑞士的机械手表、古巴的雪茄之所以闻名世界,与其制作者一丝不苟的制作态度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百花园中,有着许许多多这样聚集着能工巧匠无限巧思的手工艺品,假如我们能够转变思路,树立精品意识,把诸如徐州香包这样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民间工艺品做大做强,那么不仅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资金匮乏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还将反过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经过多方面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徐州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被文化部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成为江苏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22个项目入选第二批省级“非遗”名录;蒋云霞、朱树龙、魏云彩、王桂英、石荣圣5人被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年8月,历时三年多的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圆满完成,全市共普查“非遗”线索28953条(项),六县五区分别编辑出版了一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共24册。我们高兴的看到,2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明天

在为期三周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全体队员的心情始终是复杂的。一方面,我们为家乡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取得的初步成就而感到由衷的欣慰,另一方面,透过在普通市民中间展开的问卷调查和深入学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反映出当前人们对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极其匮乏,虽然大家普遍表示出较高的热情,但却极少有人真正愿意投入其中。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市民对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景持悲观或谨慎乐观态度,而在与多位民间艺人和市文化局工作人员的接触中,我们也能体会到他们话语间流露出的一些无奈,这不禁让我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未来更增添了一份担忧。

1.艰巨挑战:

1.公众关注度低,渐趋边缘化

诚然,所有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的努力,都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有一个事实却不容忽视,那就是这些古老的地域文化的珍宝正在一天天地淡出人们的视线。对于现在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年轻人来说,他们的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是少有交集的。在我们针对100位普通市民所做的调查中,绝大多数表示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一些”,仅有不足三成表示平时“非常喜欢”或“喜欢”听柳琴戏,仅有近四分之一表示“节日会买邳州年画作为装饰”,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从没听说过铜山面塑等民间工艺品”。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已远不及当年。

柳琴戏国家级传承人朱树龙先生回忆起自己当年从艺巅峰时期的辉煌,仍是激动不已:“演员获得掌声,感觉是不一样的,那些所谓的金奖银奖,再多都比不上。”七十年代末,古装戏恢复,朱树龙先生没演过古装戏,就一天到晚苦练。《红罗山》使他一举成名,《汉宫怨》、《白玉楼》、《何文秀》、《三赐御匾》、《姬子回国》,都是他的代表作。剧团到外面联系演出,人家点名要朱树龙演。到滕县演出,原价两毛,三毛,五毛的门票,被黑市炒到十元一张。由于长期连轴转,身体不好,得了肺炎。“观众听说之后,给我送鸡蛋,香油,他们自己都舍不得吃,说是润肺的。那时大家生活都很拮据,一篮子鸡蛋很贵重。我是在彭城剧场红起来的,当时柳琴剧团就在那。”说完,朱先生向窗外指了指。我们顺着方向望去,原先地处市中心的彭城剧场,现在已经被改造成了古彭商场。近年来,人们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观众的选择呈现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古老的地方戏曲,如梆子、琴书等,受到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冲击,市场低迷,演出场次也日趋减少。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社会竞争的加剧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除去一些对地方戏曲情有独钟的老年人,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少再有这样一份闲情坐下来,静静地随着悠扬的音乐,欣赏一段琴书表演,或是一出小戏。不止是彭城剧场,过去许多相对稳定的柳琴戏、徐州梆子、琴书的演出场所,现在纷纷改成商场或歌舞厅,反映出传统民间艺术的观众面日趋狭窄的尴尬现实。

2.收入有限,艺术创作力不从心

在与民间艺人的接触中,最让我们为之感动的,是这些艺人崇高的艺德,和他们对传统民间文化的那份执着和坚守。曹氏香包传承人井女士在采访中告诉我们,她最早接触香包,主要是因为看妈妈每天为亲朋好友做香包非常辛苦,想为妈妈减轻些负担,后来渐渐的就熟悉起来。每个香包都是一针一线亲手缝制成的,一个稍微像样一点的香包就要花上一个艺人少则一天,多则数天的时间。她坦言,坚持的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不少艺人一生坎坷,甘愿清贫,为此落下了颈椎病等职业病,非常辛苦。现在她还在做,并且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更主要的原因是家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之所以这样持之以恒的做下去,是因为我传承着一种荣誉,代表着长辈的嘱托。这是支持我的最主要动力。”

同样的,邳州纸塑狮子头也面临着这样的窘境。纸塑狮子头制作工艺繁多,费工费时,因专供民间乡会玩耍之用,价格难以飙升。艺人仅靠在春会期间销售纸塑狮子头面具,是无法生存的。由于纸塑狮子头面具艺人多是纸扎艺人,经济收入较低,因此,有些老艺人放弃了这项手艺而转行,有些家族不得已忍痛放弃了传承了数百年的手艺,勉励坚持这项手艺的老艺人大多将其当作业余爱好,日常生活必须依靠种田和子女打工支持,更难以拿出精力和财力来研究提高,开发新产品。创新的缺乏反过来进一步制约了该项艺术本身的发展,逐渐陷入恶性循环的境地。

过去,徐州市丰县、沛县、睢宁县、邳县、铜山县等地都设有梆子剧团,从前办得很红火,目前因为缺乏资金支持,部分县级剧团已被迫撤消。加上体制不畅,人员只出不进,演员面临断档的危机,目前也只有江苏省梆子剧团还能坚持演出。即使是作为徐州梆子戏在江苏的支柱剧团的江苏省梆子剧团,普通剧团演员也只能拿到60%的工资,对艺术生产的投入明显力不从心,严重影响新剧目的创作,乃至剧团的事业发展。

3.渠道不畅,后备人才面临断档

在我们走访民间艺人的过程中,不少艺人还多次提到对自己对所从事技艺未来后继无人的担忧。部分民间技艺存在着世代家传,传男不传女的传统,随着社会风俗的改变,传统的传习模式也受到挑战。这种模式具有代际偶然性,由于密不授人,存在艺随人走的变数,无形中增加了失传的危险。有些老艺人为生活所迫,放弃这项手艺而转行,局外的年轻人或是因为缺乏兴趣,或是因为高门槛,低收入的现实情况,又不愿从事这门技艺, 使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我们重点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调查中,我们将后继人才培养方面的现实途径大致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将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后代(儿孙),或是以双方自愿的方式收徒。邳州年画传承人沙敬朔先生计划通过向自己的后代传授技艺的方式,将年画创作继续下去。此外,还收有5、6个徒弟,跟自己的儿孙一同学习,他们现在主要创作的是农民画。二是设立专门的学校进行人才培养,这本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的理想途径,然而由于毕业后待遇不佳,很多这样的学校吸引力低,很难招生,即使有生源,也很少有适合这门艺术的“好苗子”。徐州本地的戏校近几年都没有招收柳琴戏学生,因为现在没有编制。以往有编制,定向招生,现在编制很难申请。戏校报名人数逐渐少了,因为毕业之后,要自找门路,导致后继无人。现在社会变化大,演员收入低,国家四级演员仅有900元一个月的收入,没职称的600元,何况他们大部分都是农村孩子,很难没法安心学习、坚守。朱树龙先生这样说:“能坚守已经很不容易了。他们给我买东西,我从来不要。这些孩子很可爱,也很可怜。徒弟给我买400元的东西,我会返还给他600,我觉得只要徒弟能做出成绩,比什么都好。”朱先生正式的入室徒弟就一个,今年30岁,嗓子好,嗓音好,流行歌唱得很好,其他条件一般。“主要在徐州戏校被耽误了。”朱先生如是说。“我是05年下半年注意到他的,06年给他排戏,获得江苏省一等奖,在别人劝说下,收为徒弟。”他的戏《哭坟》获四省拉魂腔大赛金奖,是他那一批学员第一个三级演员。对于其他学生,朱先生也是同样做示范,手把手教,因为他们掌握的东西太少。然而,这些孩子能在这排戏,本身就已经很值得敬佩了。第三类培养途径,是通过委托现有的市级文化艺术学校培训专业学员。这种途径的优势就在于,从艺校选拔学员,选择面广,容易找到优秀的培养对象。然而这种途径也存在着种种困难。市文化局在培养梆子戏接班人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委托徐州市文化艺术学校培养了几届学员,但终究因为体制等原因未进入剧团工作。综合以上现实情况,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2.丰富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这样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具体到徐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生活,又赋予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独特的现实意义:

1.文史价值

文化是建立在特定的经济和社会背景基础上的,同时又是特定时期人民生活和社会面貌真实而生动的反映。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研究徐州乃至整个淮海地区的民俗文化、历史变迁,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例如,丰县糖人贡与民间传统的丧葬祭祀活动密切相关,这项风俗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几近湮灭,现在丰县尚有遗存,实属难得。糖人贡体现了传统的孝道,堪称研究我国古代丧葬祭祀礼仪、民风民俗的“活化石”,对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也有主要作用。

除此之外,不少地方剧目的文学性,艺术性,深受我国老一辈戏剧、文学大师的赞誉,并曾先后著文评价,如能把即将失传的曲(书)目挖掘整理(文字本、音像制作)出来,将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而且对全国各文化艺术(戏剧、电影、电视剧)门类也是一大贡献。

2.艺术价值

由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由艺人亲手制作,不仅选料精致,设计精巧,更凝聚着民间艺人无数的心血,因此,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是无可比拟的。例如生动、简洁、粗犷、质朴、极具装饰性,局部刺绣恭谨细腻,相得益彰,神形兼备,惟妙惟肖的徐州香包,造型优美、传神,通体雪白,润泽如玉,晶莹透亮,形象生动逼真的糖人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狰狞而不凶,威武而不邪,兼具极强的玩具功能和美感价值的邳州狮子头,更有唱腔丰富、优美,音乐伴奏独特、和谐流畅,乡土气息浓郁的琴书等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柳琴戏的唱腔音乐,在发展过程中,既没有归入曲牌联套体式,也没有归入板腔体式,而是一个以基本腔为主体,以色彩腔为调节,以民歌小调为补充的特殊戏曲音乐形式。这种独特性本身就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江苏柳琴戏还拥有一批国内有建树、有影响的演员。老一辈的有厉仁清、相瑞先、赵玉金、王素琴、王平均、姚秀云、王玉凤、李九红等;中年有一批国家一级演员张晓霞、孙玉霞、刘大敬等;青年演员有梅花奖得主王晓红等。

3.实用价值

许多民间工艺品不仅是工艺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不仅具有观赏性,至今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例如以食用糖为原料,外观招人喜欢的糖人,就相当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做工精致,造型美观,兼具防蚊与陶冶情操功能的徐州香包正逐渐成为年轻人相互传情达意的新宠;至今仍然能在舞狮表演上看到其身影的邳州狮子头等。

由于民间工艺独具特色,存在开发新用途、新产品的可能性及拓展市场的潜力。而这,也许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4.社会价值

由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植根于农村、农民之中,以农民的喜、怒、哀、乐为要求来创作、演绎生活,因此,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代,对社会的发展,民众的教化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发掘、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徐州地区,乃至江苏省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艺术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均有积极的意义。

与当今众多新颖的娱乐方式相比,这些民间艺术的优势就在于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不受演出场地和观众层次的限制,灵活而易于操作,便于推广。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似简单,却有其独特的艺术技巧,内涵丰富,功力深厚,凝结了诸多的艺术元素,蕴涵着无限的文化信息,能够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将起到重大作用。

3.保护措施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产生、发展、高潮、衰落的自然过程,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它们产生于过去,经过数十年、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发展,曾经处于巅峰,而今虽然暂时在低谷徘徊,但我们始终相信,既然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走在时代的前列,仍然被一部分人喜爱、关注着,它们就理应得到生存的空间和不断丰富完善的未来。这些地域文化的瑰宝,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消失,也不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消失。一个人、一群人的力量也许是微薄的,但只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发动各方面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明天并不会迷茫。

1.加强政府扶持,提高从业者待遇

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备受冷落的尴尬现状,从根本上讲,源于从业者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落后于社会多数主流职业。受到社会风气影响,当今年轻人的心态较为急功近利。在采访中我们能够体会到,部分受访者言语中流露出对民间艺术传承的不屑,认为似乎只有升官发财、有钱有势才是事业成功的标志,从事民间技艺大多是小打小闹,不可能有什么出息。而我们也认识到,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大多生活并不富裕,甚至生活开销全部依靠子女提供,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不得不承认的是,从事民间艺术,必须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而这也是许多越来越现实的人们所极力逃避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落后,使得老一辈艺人纷纷转行,年轻人不愿入行,造成后继乏人的结果。

目前,规模较大的民间性艺术社团仍然由政府拨款支持,但正在一步一步推向市场,部分机构已经由原先的转为企业单位转为事业单位,直接推向市场。铁饭碗没了,这些团体必须自谋生路,然而在我们的民间文化还没有打响,市场还没有培育起来的时候就完全市场化,那么无异于将其间接扼杀。我们面对的现实是,现在没有人有闲情欣赏柳琴戏,没有人专门买票去看舞狮,更没有人会在超市里面对同时摆在面前的糖人和包装精美的棒棒糖时,选择为孩子购买前者。换句话讲,我们无法苛求这些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民间艺术形式实行全盘商业化运作,因为没有市场。在目前的阶段来看,失去政府保护的地方文化,必然陷入恶性循环,无人接继,最终走向灭亡。商业化的本意是通过竞争促进发展,引入艺术领域同样适用,但不宜过早、过快。

因此,就目前而言,需要进一步加强各方面,尤其是资金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发展的支持,使现有的老一辈继承人免除基本的生活之忧,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艺术创作和培养后备人才的工作中去,以此推动民间文化、区域文化的创新,进而提高其竞争力,在更高的层次上参与文化市场的竞争。提高从业者的待遇,切实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经济地位,是增强这一行业对于年轻人吸引力的基本而又现实的途径。要改变社会地位,则需要加强宣传,带动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民间艺术从业者的工作与人民军队其实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不过,战士们保卫的是我们的物质家园,而这些可爱的艺人们捍卫的,则是我们绵延上千年的精神家园。

在保护资金的来源方面,则可以设立专项保护资金,专款专用,继续坚持将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采取市里投入主要份额,当地投入次要份额的方式进行。总之,通过加强政府扶持,从经济和社会地位两个方面切实提高从业者待遇,让年轻人真正看到继承传统带来的好处,并使其为之而感到自豪,缓解当前从业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

2.创新培养模式,多途径选拔人才

为了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中的“断档危机”,必须改变目前“一低一高”的现状,即低收入,高门槛。仅仅提高从业者的收入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条件地“降低门槛”。这里所说的降低,并不是放松艺术上的要求,相反,面对从业者收入提高后可能带来的“民间文化热”,更加需要慧眼识才,因为大多数民间技艺看似简单,却并不易学,从艺术传承本身的角度考虑,必须选择最具有潜力、最适合学习的继承者加以培养。何况,少数人从事艺术工作并不是因为热爱这门艺术本身,而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这样的人是没有任何艺德和职业精神可言的,更谈不上在艺术上取得多大的成就,做出多大的贡献。

首先,“降低门槛”指的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尽可能多的普通人去直接接触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近距离观察它们是如何被制作或是创作出来的,让更多的人获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性认识,加深了解,从而拉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距离。例如,通过开设前店后坊式的商店,让顾客朋友能够现场制作香包,亲身体验一下制作的乐趣,让他们真正对这门技艺产生兴趣。而且还有机会从中发现适合做香包的人才,从而把徐州香包真正的发扬光大。而这也是许多步入中年的传承人,内心最大的愿望。其次,采取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宣传方式,通过举办“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在青少年中普及传统艺术,培养下一代对徐州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爱好。时机成熟时,可以争取教育部门配合,在全市部分中小学开设以介绍、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课,作为乡土课程的一部分,同时发掘有潜力的传承人,进行重点培养。这样一来,无形中大大扩展了传承人的选择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后代培养对象的专业功底。再次,绝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其本身来说,并不存在明显的由于男女性别问题而带来的操作上的障碍,改变传统的“传男不传女”的传承模式,既是顺应时代的进步,也是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角度考虑。最后,在现有的市艺校和专业艺校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开设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接班人培养工程,是近期较为现实的人才培养途径,有利于短期内填补人员空白,避免意外失传的危险。

3.拓展现有市场,将视野转向海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决定其短期内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的支持,但决不能始终依赖政府的资助,否则将如温室里的花朵,在过分的呵护中,缓慢地失去其原有的竞争力。从根本上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特殊行业从业者及团体的盈利问题,需要从开发市场入手。而各种民间艺术形式的市场潜力,与其在群众中的受欢迎、受关注程度是密不可分的。在文化界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本地与周边地区宣传与推广我们的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不应忽视潜在的海外市场。

首先,作为一门完善的艺术形式,必须有自己的一套成熟的艺术理论和丰富的艺术资料。为此,需要在现有的已经完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系统化,建立艺术档案。第一步,全面普查,收集、整理散落于民间的曲谱、书稿、制作工艺、演奏(唱)形式等;第二步,通过定期召开的民间艺术研讨交流会,汇集一批在相关领域有建树的专家和民间艺人,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完成并出版具有权威性的学术论文和书籍,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常规化、系统化;第三步,录制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以及部分优秀地方戏剧目音像资料,以更为生动的形式,展示地域文化的魅力;第四步,借助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和网络,确保能够将优秀的地域文化展示和传播到更广泛的范围。

在此基础上,可以由市文化局牵头,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的县级政府承办,举行一年一次或两年一次的文化节,如柳琴戏文化节等,既能够向观众展示地域文化的魅力,扩大其影响力,又是一次难得的检阅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和传承人队伍的机会。此外,积极参与全国、临近省份间以及省内的各种比赛及展示活动,既能够通过相互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整体艺术水平,更是展示地域文化风采的绝佳舞台。通过活动中上佳的表现,无疑能够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唤取更多的关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赢取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最后,不应忽视海外市场。事实证明,文化是没有国界的。在主要市级艺术演出团体以往全国巡回演出及海外演出的经历中,不论是国内各地的观众,还是外国朋友,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这些地域文化在徐州生根发芽,但不代表在别的土地上就无法开花结果。当众多的民间艺术演出团体还在与新电影和演唱会苦苦抢占本地市场时,不妨将眼光放长远一些,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国外文化交流活动,走出国门,让地域文化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为她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在具有一定经验之后,可以将这种文化交流常规化,双向化,例如通过与国外某市结交友好城市的基础上,在两市互办文化节,等等。

4.顺应顾客需求,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前面提到,在目前的情况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决不能直接将其推向市场。其实,对于不同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区别对待,相应地,其市场化的程度也可以有所不同。具有较高实用价值,有开发成消费型艺术品的潜力的产品,如香包、糖人、狮子头等,在保留原有工艺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程度的改造和加工,使得其能够顺应现代顾客对消费型艺术品的要求,从而使其获得更加巨大的市场。而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要想从琳琅满目的商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就必须发挥其独特的优势,走精品化和个性化路线。

精品化,就是指即使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前提下,也绝不能降低对每个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就是说,“消费型艺术品”首先是艺术品,在质与量两者中,更加注重前者。而有限的市场供应,也能保证其不会大幅贬值。可以通过专卖店的形式进行经营,结合前店后坊的制作模式,让顾客在观赏精美的艺术品的同时,能够亲身体验它的制作过程。个性化,就是指“消费型艺术品”应该尽量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由于这些艺术品全部是艺人手工亲自完成,所以能够做到生动传神,各具形态,这是流水线产品所望尘莫及的。例如在制作香包时,可根据顾客不同的要求加入不同的草药和香料,使其具有不同的功效,在香包表面绣上不同的祝福语和图案,使其能够成为表情达意的通灵之物;在制作糖人时,可以根据顾客的要求设计形象,通过加入不同的配料改变其口味;在制作狮子头时,则可以将其开发成系列用品,如挂件,如摆件,如戴件:挂在墙上便是一件古朴粗犷的浮雕式壁挂;戴在头上便成了威风凛凛的面具;摆放在案上,又可成为一件具有强烈民间色彩的雕塑。

事实证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玩意,确实能带来大商机。上海世博会上,徐州香包传承人井女士应邀去现场做香包宣传和展示,因为香包是集刺绣、中药和中国结于一身,非常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喜庆的气氛很浓,受到了热烈欢迎,尤其是一些外国朋友,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世博会这样的平台,许多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以此为契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既能宣传地域文化,又能给当地带来巨大的商机,只要能够盘活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没有什么注定是亏本生意。

最后,引用江苏柳琴戏国家级传承人朱树龙先生在“民间艺人寄语”中留下的一段话作结:

地域文化是小文化,但是,正是这众多的小文化,才汇成了我们民族的大文化,形成了我们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的中国文化。地域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希望各界呵护地域文化!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认识、传承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传播、推广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肩上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政府、艺人、团体、社会乃至每个关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理由相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明天会更好!

采访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艺人实践报告

 “汉风余韵”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

内容摘要:在当前经济文化发展日益迅速的情况下,文化力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软实力,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渐受到各国的重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个地区的文化有自己的独特性。本文主要通过对民间艺人的访问记录,系统性的阐述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徐州曹氏箱包、江苏柳琴戏、邳州年画的历史及发展,提高同学们对民族文化尤其是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的意识与能力,促进同学们对徐州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崇高的革命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徐州曹氏箱包  江苏柳琴戏  邳州年画  访问记录

访问记录:

一、        关于徐州香包传承人——井秋红的访问记录

1.对年轻人来说,或许曹氏香包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您能否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曹氏香包?

井秋红:好的。我们家的香包从1896年开始,已经传承了五代了。我外祖父是一位远近闻名的老中医,算是曹氏香包的创始人吧。他配的方子有驱蚊防虫的功效,放在香包里面效果特别好,受到亲戚朋友的极大欢迎。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开始,家族就有了把香包继续做下去的想法,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了下来。我们曹氏香包完全是纯手工制作,都是艺人一针一线缝制而成,里面凝结了她们的智慧和心血,这是任何机器都代替不了的。比如说,有时候,她们一坐就是一天,手机保持关机,不与外界联系,目的就是专心致志做出好的作品。不少艺人为此落下了颈椎病等职业病,可以说是非常非常辛苦。另外,曹氏香包里面填充的都是天然中草药,能防蚊虫,好看又实用。这也是我们香包传承下来的关键因素。

2.年轻人对于香包之类的传统物件还不是很感兴趣,您有什么方式来吸引他们的眼球呢?

井秋红:要是总按着老一辈的想法按部就班的去做,曹氏香包也不能像现在这样受欢迎。我们更注重创新,要将传统与时代相结合。我们家的香包主要都是加工定做,所制作的产品大多是独一无二的。记得就在前不久,有一个小伙子登门摆放,特别感谢我们为他做的送女朋友的香包,他的女朋友特别喜欢,因为上面绣了他写的诗和想对女朋友说的话。我听说之后,也特别高兴,感觉自己做出的东西能够别人带来这样的幸福感,内心也挺满足的。

3.您打算以何种方式让徐州曹氏香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呢?

井秋红:近几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视,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扶持。另外,香包的市场也非常火爆。前几天,我去世博做香包宣传和展示,我们家的香包特别受欢迎,尤其是一些外国朋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主要是因为香包是集刺绣、中药和中国结于一身,非常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带有的喜庆气氛,再加上徐州香包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功,所以,我对徐州香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很有信心!

二、关于江苏柳琴戏传承人——朱树龙的访问记录

1.可以简单向我们介绍一下咱们剧团最近排练的柳琴戏吗?

朱树龙:最近在排参加省里的戏剧比赛的一个剧。叫做:《给咱同志来碗汤》,讲的是一些吃喝不给钱的政府部门不正之风。柳琴戏现代题材比较多,当然也有古装戏。这部戏讲小羊肉店老板经营艰辛,而有一个类似地头蛇的人,戏中叫“假所长”,不是姓贾的贾,而是真假的假,他是个城管协管,经常到这来白吃白喝。如果老板不“伺候”好了,“假所长”就要给你捣乱。群众举报这个小店坑人,“所长”来了肉多,群众来了肉少,老板本意并不想坑人,但因为这个假所长的仗势欺人而被逼无奈坑人。有关部门来调查,调查出了事实真相,对“假所长”进行了处理。作者本意写公务员,但我拿到本子后觉得不能直接写公务员,政府有关部门好对号入座,直接写不妥,所以改成协管员。经过我们柳琴剧团演员的精彩排练,这部戏被省里选上,参加戏剧小品大赛。可以说啊,现在的柳琴戏已经突破了局限在古代戏的范畴,并且将咱们老百姓的生活融入剧中,演老百姓自己的事,所以吸引了广大的观众前来观看。

2. 您能否简介一下江苏省柳琴剧团的历史?

朱树龙:江苏省柳琴剧团是五十年代命名的,它原来和其他剧种有相似之处,就是撂地摊儿、讨饭、农忙之后的自娱自乐。慢慢由小到大,大多由民调、民歌、曲调、叫喊声这类成分组成,后来,一些人将它们融汇在一起,积小成多,由几个人到十几个人,慢慢编故事。后来,为了发展江苏柳琴戏,成立了咱们这个江苏省柳琴剧团。剧团自成立以来取得了许多成就,在很大的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咱们江苏柳琴戏的传承与创新。

3. 请简单谈一下你的从艺历程?

朱树龙:我十三岁进剧团,那个时代流行京剧、样板、家家话匣子等,从小我就对京剧感兴趣。后来我考上徐州柳琴剧团,家里不同意,但我个人想干,因为我那一届是最后一届下放,怕下农村,当然也有这方面的考虑。进团之后,因为不喜欢柳琴戏,经常练京剧、民歌,老师对我是又气又爱。我那时漂亮,功夫好,但不喜欢柳琴戏。我还记得,我的第一出戏是《沙家浜》,我演郭建光,没想到造成了轰动,于是我尝到甜头了,对柳琴戏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不再那么讨厌了。后来,又一出小戏《牛角号》,讲的是红小兵看公社玉米,地主分子偷玉米,红小兵与他斗争的故事。我演红小兵,一拉腔,全场喝彩,经过这场戏,我又深入了认识,不再排斥它了。七十年代末,古装戏恢复,但我没搞过古装戏,于是就一天到晚的苦练。《红罗山》使我一举成名,《汉宫怨》,《白玉楼》,《何文秀》,《三赐御匾》,《姬子回国》,都是我的代表作。剧团到外面联系演出,人家点名要朱树龙演。我是在彭城剧场红起来的,当时柳琴剧团就在那。有一部戏《白玉楼》,三本戏,连台本。我唱第一本结束,因为要去北京学习,所以第二本就让我师父来演。但是观众不同意,纷纷向舞台扔东西,点名要“小皇帝”演。现在回想起来,我也红过一阵,尝到过当明星的感觉,呵呵。

三、关于邳州年画传承人——沙敬塑的访问记录

1.您可以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邳州年画吗?

沙敬塑:好的。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新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邳州年画源于邳州民间绘画、雕刻画的发展,兴于唐代,成熟于宋代,明清时期迅速发展,清代中后期发展至鼎盛时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间绘画,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在中国美术史、民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59年,邳州市人民政府成立了“邳州市民间美术研究院”,专门从事民间美术的挖掘、整理、研究、辅导和开发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改革,邳州年画在国内外展赛中不断获得国际、国家及省、市级大奖,并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

2.您想要以怎样的方式将咱们邳州年画传承下去?

沙敬塑:我的儿孙们对咱么邳州年画大多比较感兴趣,所以我在他们很小时便开始教授他们制作年画的工艺,现在他们的手艺已经很好了。同时,我又收了好多徒弟,他们都很好学,平时很刻苦的练习制作工艺,现在也小有成就。政府在保护邳州年画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为年画的传承做出了很大的奉献。所以啊,我相信咱们邳州年画一定可以传承下去,并且会发展的很好!

3.尽管咱们政府和艺人在传承邳州年画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那邳州年画还遇到什么问题吗?

沙敬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是,艺人的传承方式为世代家传(传男不传女),密不授人,存在艺随人走的变数;随着社会风俗的改变,这种传习模式也受到挑战。有些老艺人放弃了这项手艺而转行,局外的年轻人又不愿从事这门技艺,致使技艺后继乏人。再者,多数工艺制作工序复杂,技艺要求质量高。但是制作艺人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较低,高门槛、低收入,造成相关行业行业吸引力下降;制作艺人生存状况堪忧,多数工艺手工操作,费力费时,艺人收入低,不稳定,导致艺人转行,使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危机。我觉得啊,这两方面的问题严重的影响到了咱们邳州年画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应该针对这些问题来重点解决,以确保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壮大。

概括总结:

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拥有众多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着重从徐州曹氏箱包、江苏柳琴戏、邳州年画等方面系统性的阐述了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传承现状、发展创新上所面临的问题。本文阐述,旨在提升同学们对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了解,促进大家对徐州的热爱、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意识的提升。

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问卷调查实践报告

一、调查背景:

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学会结合当代主流文化,这对于保护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汉风余韵”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针对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市范围内面向广大市民开展了“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问卷调查”活动。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社会问卷调查范围为徐州市区及相关县级市,我们小分队共计14人以两人为一组(共计7组),抽取了14个调查地点。调查地点以市中心、居民小区、中小学为主,以发放调查问卷为形式开展调查活动,在以上地区随机向12—60岁市民进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采取匿名制,所调查对象完全自愿。实地问卷调查结束后,我们实践小分队对问卷进行分类汇总,针对调查结果合理分析,以表格、文字形式分别呈现,旨在得出较直观的结果。

调查问卷见附件1。

三、数据统计及分析

本小分队所设计的关于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问卷调查题目共分为以下四类:

1、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本地居民的生活

2、徐州居民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

3、徐州居民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状况的态度与评价

4、徐州居民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见与建议

小分队成员针对以上四类调查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将结果以表格和文字的形式呈现,文字阐述如下,表格见附件2

1、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本地居民的生活

本类的调查问题及结果分析如下:

1)您会选择购买徐州曹氏香包作为挂饰品或者家中的装饰品?

   A.会              B.或许会         C.不会

调查结果:选择A项的被调查者占43%,选择B项的被调查者占39%,选择C项的被调查者占18%。调查结果显示:有较多人群喜欢将徐州曹氏香包作为家庭装饰品,只有少数的人群不会选择徐州曹氏香包作为装饰品,从而可以得出“徐州曹氏香包仍具有较大的市场”这一结论。

2)您平时喜欢听江苏的柳琴戏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调查结果:选择A项的被调查者占51%,选择B项的被调查者占27%,选择C项的被调查者占22%。调查结果显示:占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喜欢江苏柳琴戏,因而可以得出“江苏柳琴戏具有广泛的观众群体”这一结论。

3)您在节日时会购买邳州年画吗?

   A.会的            B.或许会         C.不会

调查结果:选择A项的被调查者占32%,选择B项的被调查者占47%,选择C项的被调查者占21%。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邳州年画的人群占少数,多数人群不会选择在节日时选择购邳州年画,因而,可以得出“邳州年画的市场不是很广阔,目前发展推广仍面临较大的挑战”这一结论。

2、徐州居民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

本类的调查问题及结果分析如下:

1)您对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吗

A.非常了解       B.了解一些       C.不了解 

调查结果:选择A项的被调查者占38%,选择B项的被调查者占54%,选择C项的被调查者占8%。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群比较了解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较少数的人不了解,因而,可以得出“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推广与普及”这一结论。

2)您了解铜山面塑吗?

   A.了解            B.听说过         C.不了解 

调查结果:选择A项的被调查者占13%,选择B项的被调查者占64%,选择C项的被调查者占23%。调查结果显示:较多数人群较了解铜山面塑,但仍有部分人群不了解铜山面塑,从而,我们可以得出“铜山面塑在推广上仍有较大的空间”这一结论。

3)您对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有些了解吗?

  A.非常了解         B.了解一些       C.不了解

  调查结果:选择A项的被调查者占40%,选择B项的被调查者占43%,选择C项的被调查者占17%。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群较了解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从而,可以得出“徐州非物质文化得到了较好的宣传推广”这一结论。

3、徐州居民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状况的态度与评价

本类调查问题及结果分析如下:

1)您觉得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些年的发展如何?

  A.很好             B.不如以前       C.不好

调查结果:选择A项的被调查者占76%,选择B项的被调查者占18%,选择C项的被调查者占6%。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人群均认为近年来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从而,我们可以得出“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到了较好的发展与保护”这一结论。

2)您认为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发扬传承的必要吗?

  A.非常有必要       B.没必要         C.无所谓

调查结果:选择A项的被调查者占93%,选择B项的被调查者占7%,选择C项的被调查者占0%。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被调查者均认为有必要发扬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我们可以得出“徐州市民有较好的保护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这一结论。

3)您愿意学习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吗?

  A.愿意             B.随意           C.不愿意

调查结果:选择A项的被调查者占46%,选择B项的被调查者占35%,选择C项的被调查者占19%。调查结果显示:较多数人群称有意向学习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可以得出“徐州市民有较好的学习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及意识”这一结论。

4、徐州居民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见与建议

本小分队选择了如下的答案作重点分析:

1)商业化有利于发展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2)应当将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校园,作为中小学生的课外兴趣活动

3)多举办相关展览活动,使更多的人群接触到丰富的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4)政府应当加大对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5)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艺人及艺术家的工资待遇,切实保障他们的生活

6)鼓励年轻人从事这一伟大的工艺传承工作

7)组织辅导民间艺人,研究提高,开发新产品,走出去举办展览。定期组织参加一些国内外大型活动,进一步开拓演出市场

8)积极组织参加各项赛事活动。例如:近年来,江苏省梆子剧团先后在多项赛事中摘金夺银,获得多项国家及省市级奖项。

调查结果分析:徐州市民对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好的保护及传承意识,能够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及必要性,同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较好的解决办法。

四、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是国家、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武库,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认识,保护和弘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必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文化深入到广大市民中,切实提高大家对这一观念的重视。

附件一、

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问卷调查汇总表及数据图

附件二、

关于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
调查问卷

您对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吗?

A.非常了解       B.了解一些       C.不了解 

2.您会选择购买香包作为挂饰品或者家中的装饰品?

   A.会              B.或许会         C.不会

3.您平时喜欢听徐州的柳琴戏吗?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4.您在节日时会购买邳州年画吗?

   A.会的            B.或许会         C.不会

5.您了解铜山面塑吗?

   A.了解            B.听说过         C.不了解 

6.您对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有些了解吗?

  A.非常了解         B.了解一些       C.不了解

7.您觉得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近些年的发展如何?

  A.很好             B.不如以前       C.不好

8.您认为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发扬传承的必要吗?

  A.非常有必要       B.没必要         C.无所谓

9.您愿意学习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吗?

  A,愿意             B.随意           C.不愿意

10.请您对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一些建议或意见

衷心感谢您的参与!

更多相关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样板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调查日期20xx年4月29至5月2号调查对象广西北路壮剧调查地址广西西林县调查民族壮族调查内容广西北路壮剧1介绍古老而独具魅力的壮剧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壮剧又叫壮戏是由壮...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班级61131P姓名宋恒光学号18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

调研报告— 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

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学院指导教师作者中国梦青春行目录一摘要3二关键词3三正文331研究背景33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433活动准备阶段4331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4332调研专业内容培训4333活动材...

广西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广西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班级学号姓名目录20xx年4月22日一前言2二正文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1刘三姐歌谣311简介12历史传说13歌谣现状2壮族蚂虫另虫字旁加另读guai节421简介22发展现状3仫佬...

关于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丰政协文史委发20xx1号关于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具有地方性群众性特点是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内涵的结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时间20xx年12月地点泉州地区调查人一概况简介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2 (1)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日期20xx年4月12至5月2号调查对象托克逊拌面托克逊馕饼调查地址托克逊县城调查民族维吾尔族调查内容托克逊拌面托克逊馕饼基本情况介绍托克逊拌面和馕饼是自古以来在勤劳的托...

调研山东调查报告-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调研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调研山东调查报告调研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具有地方性群众性特点是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内涵的结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我国现有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作者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专题调研组来源光明日报时间20xx年12月10日一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调研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状况调研报告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我国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3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