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时间:2024.3.19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

1.创设教学情境

2.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3.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

4.解决数学问题

5.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6.精选作业

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解析

1.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简洁、易懂,背景丰富,但又不那么直白,与学生已经具备的那些常识性的,不那么严格的数学见解有关,学生已经习得的正规知识能派上用场,能引起思考,能提出问题,容易导向一段发现和活动的过程。如何创造性的运用教材中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我们课题组的几点总结:

(1)把问题情境故事化,使学生乐于学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从故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把问题情境生活化,使学生乐于学习

创设生活情境,把数学问题置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知识,所要解决的问题就在身边,通过对生活情境的体验,从事理中明确算理。

(3)把问题情境操作化,使学生乐于学习

动手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感知,逐步在头脑中建立起表象,进而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操作中,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引导他们观察——抽象——概括——表述,架起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桥梁。

(4)把问题情境多变化,使学生乐于学习

创设争辩情境,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既锻炼学生的思维,又锻炼学生语言的表达,使他们在“风口浪尖”上磨练,在“实战”中提高。

(5) 把问题情境具备可延性,使学生乐于学习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有了问题,学生才能不断思考、不断创新。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自主创新、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去思考,既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 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

只有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他们是相辅相成的,要想让学生能够准确、全面的找出数学信息,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识图能力的培养

青岛版数学实验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图变多了。许多题目的呈现都以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代替了单纯的文字。特别是越往低年级越明显,这样的改动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学生的识图能力就成了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是正确理解题目意思的关键,是顺利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保证。课题组针对教材中的图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① 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再现生活情景画面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相应内容的学习策略,教材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作为学习素材,以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画面呈现出来。例如:青岛版二年级(上册)“乘法口诀”的第一个例题,教材呈现了学生玩跷跷板的画面。学生叙述图意时,可能抓不住重点,会像讲故事一样把看到的、想到的全说出来,教师要注意点拨和引导,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可以在学生充分看图、交流之后,引导学生看图上主要画的是什么——画得比较大的这个物体或人有几个?一组有几人在玩?有几组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引领学生走进画面。再逐步要求学生将“数”和“物”连起来说。这样处理,不仅告诉学生看图要看什么,还帮助学生感受如何运用数学语言把看到的说出来,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方向。

②依据图中文字提示,寻找所需数学素材

书上很多图都配有文字提示,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对这些图的理解能力要比前面谈到的一些主题图更高。例如: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40页第3题、第46页的例题等,这类图配有文字,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文字提示,到图中寻找所需要的数学素材。例如,第46页例题的“汽车座位”图,虽然图中告诉我们大客车有45座、中巴车有30座,小汽车有3座,但第一个问题问的只是大客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如果学生不能根据文字的提示去寻找图中素材,就可能求出“大客车和小轿车一共多少个座位”或“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没有让学生充分看图,就直接从文字提示出发,根据要求问题让学生去寻找图中所需素材。这种走过场式的看图,不利于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③结合画面反思答案,不断提高识图能力

青岛版教材在插图的设计上不仅注意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还注意艺术的加工和生活的真实有机结合。

我们在指导学生看图的过程中,不仅要在解题之前先看,更要注意解题之后再看。例如,一年级(下册)第50页第3题: 盘子里有12个苹果,明明已经吃了4个苹果,问妈妈买了多少个苹果。盘子里的12个苹果其实是明明吃了4个后剩下的,但由于学生顺向思维占主导,有的学生在审题后,受到“吃了”两个字的影响,认为“吃了”就要减去。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已经用减法解题后,引导学生进一步看图并思考:“盘子里现在还剩多少个苹果?”“妈妈买8个苹果,会吃了4个后还剩12个吗?”学生恍然大悟。这里不仅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培养了检验和反思的意识。

教材中还有一些图,旨在提示学生学习、思考或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降低理解题目的难度。教师在指导学生看图的时候,要注意看、说、想、做的有机结合,并且要视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灵活安排。

(2)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现在的教学中,让学生观察信息窗,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信息窗中的数学信息往往比较繁多,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是有限的。往往不能找出有用、有关联的数学信息。针对这种情况,我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情景图,找出有用、有关联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3.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渠道,是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重点之一。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答案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想象。”课题组采用板块式结构,昭示师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综合情境图 →  合作探索  →  自主练习

我学会了吗   →  丰收园→ 回顾整理

(1)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

教学展开时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基本思路是:经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或有待于形成的运算技能,学生带着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的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整体性、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我家买新房子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信息窗2“合作探索”红点问题:“厨房的面积有多大?”其实质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在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来研究,然后在计算纸片个数的过程中,发现沿着长和宽摆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个数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厘米数的关系,从而推测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数学建模的过程。

(2)有价值问题的呈现形式

有价值的问题该以怎样的形式呈现?我们认为问题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可以是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新教材在问题的呈现形式上可谓生动活泼,也给我们提供了范例,就几种主要形式简单列举如下。
  ①表格式。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计算时,可选取生活中学生常见的购买学习用品这一生活素材设计表格式应用题:

这类是教师自行设计的,另一类表格式更多的是生活中的票据,把这类表格式的票据呈现给学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得紧密性。
  ②文字式。并非传统上的纯文本形式,而是带有一定的应用文格式,如通知、借条、广告等。学习了小数加、减法这部分知识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新华书店门口贴了一则广告:今天新到以下书籍,欢迎购买。《谈谈新的学习方式》5.35元,《童话大王》3.85元,《脑筋急转弯》11.1元,《新十万个为什么》10.9元,《我们爱科学》8.00元,《趣味数学》6.9元。请问:① 看到这则广告,你首先想到什么?② 你最喜欢的两本书是什么?需要多少钱?③ 哪种书最贵?哪种书最便宜?比一比相差多少。④ 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③漫画和对话式。新教材中的问题,大多是以漫画和对话的形式呈现的,非常生动,小学生很喜欢。
  ④图形式。这也是新教材中呈现较多的一种形式。图形,既可以是图画,也可以是真实的图片。在教学万以内的减法中,教材就借助于云南之游的情境,一方面,为自然地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学习地理知识的机会。如,昆明的标志性旅游景点石林,大理的三塔,丽江的玉龙雪山。
    4.解决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环节。通过解决数学问题,能够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从五种课型分别介绍我们在解决数学问题这一环节的研究和探索:

1)探究课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探究性的数学学习,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感受和学习数学知识中凝聚的数学智慧,并形成初步的研究意识和主动学习的心态,使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探究课具体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现行教材和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专题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尝试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基本教学流程为:猜测---验证---结论。即让学生依据自己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经验、方法,对未知量及其关系等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方法,合理论证,得出结论。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和数学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是建立在已有事实和经验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设,是一种合理推理。数学方法理论的创造者波利亚曾说,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人的态度。高斯也曾说“如无某种大胆果断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进展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我们认为数学教学应该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数学事实的同时,也增长数学活动经验。

这样设计,其一,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遵循了他们的认知规律——迁移,借助猜测这个环节,将学生原始的思维状态暴露,引导他们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了推理能力。其二,通过证伪、证真这两个活动,以体验为主线,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实实在在地经历了有意义的“做数学”过程,对所学知识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构建数学模型、知识动态生成的思维过程中,把数学方法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重视数学方法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借助操作和思维的碰撞,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了探究数学问题的经验,获得了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2)计算课

计算是数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一般来说,儿童认识数学也是由认数和计算开始的。由此可见,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是一个人必备的数学素养之一。同时,计算教学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多变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计算教学却得不到师生的青睐:老师不喜欢上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看见计算教学的身影;学生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探索了计算课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的具体流程为:列算式---说意义---试做---汇报交流---算法优化。

这里要做到四要:一、算式要学生独立列出,并要讲清列式理由。二、算法的探究要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由小组合作完成。三、交流要提倡算法多样化,要让学生讲清算理、算法。四、哪种算法更好,要通过评价进行优化。

在学生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教师首先让学生谈谈列式的理由,加深体会加法的意义,之后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借助学具自己想办法摆一摆、算一算,并把自己的做法同桌交流,在此基础上全班反馈交流。 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生活经验都存在个体差异,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所以产生了多种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此时,教师首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并不简单的追求算法多样化,而是在多样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为什么”的问题,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又把学习的探究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引导学生在交流协商中优化问题解决策略,从而帮助学生逐步优化算法。这一算法探究活动,实质是一种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算法探究,让学生把学习数学看成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记忆程序和按程序操作,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沿着更合理的途径解决问题,获得对数学良好的体验和认识。

3)解决问题课(两步以上应用题)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教学高于生活。”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解决问题从广义理解是指综合的、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从狭义理解是指综合的、创造性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联系实际的问题。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工具性和应用性。解决问题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巩固数学知识技能,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解决问题的教学与以往应用题的教学是有区别的,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而解决问题教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教学内容的编排则采用分散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问题多样,答案不唯一,要求学生具有独立见解和创造性,以便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具有开放性,主要有纯图片、半文字半图片、纯文字的,信息内容关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贴近学生的现实,信息趋于多样化和开放性,让学生主动通过探索和实践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更好的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热情;解决问题教学没有现成的类型和解法套用,需要学生通过个人或小组的探索和实践来解决,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解决问题的教学与以往应用题的教学相比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发展表现在:

1、更有利于学生探究性学习。探究是最能体现人的本性和人的力量的心智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必须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敏锐的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去解决问题,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的探究过程。

2、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时,才能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在解决问题的教学时,才能够体现出学生是真正学习的主人,每个人都想成为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学习的条件和机会,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解决问题内容,促进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主动发展。

3、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没有问题也就无从研究。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乐趣,激发他们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基于以上理论支持、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我们构建了“三环七步式”教学模式:自主探索(整理有效信息--列式--理由--试做)、合作交流(交流--汇报)、总结提升(优化)。

     自主探索: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有关的信息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

①整理有效信息:根据要解决的问题从多个信息中选择必需的信息,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信息选择不准确必然导致算式的错误。选择有效信息的过程可体现出学生对于要解决的问题是否真正理解和明晰。

②列式:根据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各个有效信息的内在关系,列出算式。在分步列式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③理由:让学生解释自己所列的算式,每一步的意义是什么,运用了哪些信息,算式的前后有哪些联系。解释理由的过程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所解决问题的理解,并有效的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列式中的错误。

④试做: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并进行检验。

合作交流: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分享他人的想法,彼此交流、讨论、补充、提示。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⑤交流:通过小组内交流,彼此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策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正、完善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

⑥汇报: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探究的成果,分享彼此解决问题的方案。

总结提升(优化):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和优点,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进行优化组合,从而达成共识并确定解决此问题的最佳方案。

引导学生在体验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到“要求几份的,先求一份的”这一思路是利于理解并比较实用的。

在运用“三环七步式”教学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在引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更多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其中重要一点是使学生体会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体验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更简便实用的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对学生来说,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是建空中楼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策略的认识,在以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已经初步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但并不一定关注到了解决问题时隐藏在“背后”支撑解决问题的策略,即学生对策略的认识处于潜意识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关注具体的问题是否得以解决,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处于朦朦胧胧、似有所悟的状况,缺乏应有的思考。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认识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教学时,教师可先呈现问题,让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问题,获得一定的经验;再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回顾性陈述交流,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化隐为显”。在回顾性陈述时,学生可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提出不同的策略,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解决问题的过程提炼。学生对某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了初步的感受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策略明朗化,把解决问题的策略总结出来,由“隐形”变为“显性”。

B、培养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而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学生主动关心他们,为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帮助。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方法和策略的形成。

C、关注学生的评价、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恰当的评价学生的想法、激励学生外,还要组织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积极有效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评价他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明确见解。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自己所经历的解题活动有正确的分析。在遇到困难时,能正视困难,不轻易放弃;在顺利的情况下,能保持谨慎的态度,善于发现被自己忽略的问题。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束之后,还应完整的回顾、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自己的结果是否合理,还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逐渐内化为成熟的解题方法和策略。

4)统计课

新课程标准把数学内容分为四大领域,其中一个重要领域就是“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而有意义的,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企业或者个人,社会的方方面面也都离不开统计。而从统计本身的发展来看,由统计而形成的许多边缘学科:统计质量管理、生物统计、医学统计、心理统计、教育统计等,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统计方法在许多科学领域的应用。在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的教学重在观念,重在激发孩子们对数据的兴趣,加强统计与概率的思想意识。《标准》(2001)指出,“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做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不难看出,统计意识、统计过程、统计分析是统计观念的三个方面。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将统计课的流程定为:产生统计欲望(为什么统计)----探索统计方法(怎样统计)----分析统计结果(统计的作用)。

即教学设计的问题情境要能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在数据的整理过程中掌握科学的统计方法,最后根据统计的结果作出决策、分析,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统计的作用和意义。

这一设计,从“换了几颗牙”的谈话自然引入,通过讨论“怎样才能知道换几颗牙的有几人呢?怎样让人清楚地看到每种情况的人数呢?”,激发起学生的统计欲望,也体现了统计的必要性。接下来无论是统计方法的得出,还是选择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都是学生亲历亲为,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对统计的全过程有了亲身的体验,感受到了统计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之后教师引领学生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学生不仅从中知道了各种情况的人数,而且体会到了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加深了对统计的理解,体现了统计的意义。可以看出,学生的统计观念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5)概率课

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随机现象,认识它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做出决策,生活已经先于数学课程将概率推到了学生的面前。概率与统计的初步知识做为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引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进行概率方面的教学和探索,具有以下意义:

A、概率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到处都有无法确定甚至不可预测的随机现象存在,它是多彩的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概率就是处理这种随机现象的一门科学。学会从这些随机现象中寻找出某些规律,就能更科学的认识、描述与分析客观世界。同时,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许多现象是以不同的状态存在的,从什么样的角度、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描述现状,从而获得客观的认识,就需要采用统计科学中的知识。

B、概率的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概率的过程中,常会涉及到许多计算、推理以及整数、分数、比值等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和运用旧知识,提高他们解题的综合能力。

C、概率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

概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其设计充满了趣味性。做概率游戏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挑战,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积极的情感体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D、概率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场足球赛,巴西队赢的可能性比较大”、“今天济南地区的降水概率为60%”、“这一期福利彩票卖出多少注,中奖多少注”等语言,这实际上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某些现象的一种描述,其中涉及大量的数据。学生在学习概率的过程中,不仅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得到增强,而且随着学习的深入,体验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作出描述;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从而逐步形成“随机观念”,养成尊重事实的态度。

基于以上理论支持、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我们构建了“三步式”教学模式:猜测—验证—结论。

猜测:在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概率,哪些是一定的、哪些是不可能的、哪些是可能的。在可能发生的事情中,哪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大、哪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小。同时让学生说明自己猜测的理由和根据。

验证:组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

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有关概率的结论,并逐步建立概率模型。

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最初猜测、实验结果和通过概率模型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这将促进他们修正自己的错误经验,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

②.结合意义,理解用分数表示可能性

想一想,任意抛一次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理解:抛的结果只有两种可能,而且这两种结果的可能性相等,那么其中一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 。

在运用“三步式”(五步式)教学模式解决有关概率方面的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必须为学生提供现实性的学习背景

数学即生活,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概率的教学内容同样也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因此在教学中要捕捉生活背景与学习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情境来呈现,帮助学生用生活中的经验和实例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如:在教学“游戏的公平性”时,可以这样唤醒学生已有的常识和经验:同学们玩过飞行棋吗?一般用什么方法决定谁先走的呢?学生有回答用剪刀、石子、布的,有用掷硬币的,有猜手心手背的等。这种可以决定谁先谁后的经验在儿童中是经常用到的游戏规则,也是这节课中“公平性”的生活原型。

B、让学生经历试验的活动过程,体验“可能性”

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学生进行数学活动提供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这在可能性的探究中表现更为明显。可能性研究的是随机事件发生偶然性中的必然规律,所以如果不经历随机的体验过程,学生是很难建立相关观念的。通过随机试验、数据分析和结论推断,可以让学生体验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不确定性现象,有些事情可能发生,有些事情不可能发生,分析这些现象可以找到规律,渗透随机和概率思想。

C、正确处理上课时的“坏”数据

随机事件的统计规律,实际上要排除“长序列连续出现正(反)面”“正(反)面出现的频率大幅度偏离”的极端情况,因为这些情况的发生在大量的试验中将是小概率事件。但学生没有系统的概率知识,这无法和他们解释。当他们面对自己手中杂乱的10次或40次的试验结果,找不到规律,思考就会遇到障碍。为了帮助学生跳出困境,充分利用已有数据,在课堂上对更多的试验结果进行探索,发现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数据累积起来看:10次、20次、40次、160次……再联系历史上数学家的试验数据,并启发他们以抛掷的总次数为“参照物”,用相对的眼光来观察数据,从而发现随机事件的统计规律。这样组织学生体会可能性,更符合概率的思想。

5.随堂练习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必要手段,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如何让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有效,是有效教学管理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们课题组所做的几点总结:

(1)立足课本,注意基础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体现了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学好、用好,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可设计如下的练习:长方体有几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何关系?正方体有几个面? 它们是什么形状?这些面有何关系?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能很清楚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而且形成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形体知识建构基础。

(2)抓住重点,注意针对性

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是提高练习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平常,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的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学生常常错的或预测学生可能会错的题,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

(3)联系生活,注意应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练习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4)动手操作,注意实践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也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为此,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之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

(5)新颖有趣,注意趣味性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题型出发,避免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也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这种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6)循序渐进,注意层次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们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练习设计中的层次性,就是指练习有坡度,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7)训练思维,注意开放性

设计练习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或者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6.精选作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更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下面就课题组在几个试点学校搞的作业改革总结如下:

(1)变“乏味”为“趣味”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置的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画画、游戏、制作、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开发活动巧妙联系,使之符合小学生好动和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

(2)变“被动”为“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作业设计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3)变“独立”为“合作”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打破传统作业“独立作战”的形式,变个体型为合作型,采用互动协作原则,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相互切磋,共同合作完成作业。

常用的布置作业的几种类型:

(1)“超市”型作业   (2)“编导” 型作业   (3)“侦探” 型作业

(4)亲情型作业       (5)友情型作业

、教师的变化

经过实践,我们的教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县教师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从理念上得到了提升。通过教师业务基本能力的测试和基本功训练提高了教师的基本能力。通过全县“立标、学标活动”提高了教师们对教学模式的再认识。尤其对许多偏远农村的教师,他们也找到了课堂教学的路子,在这种模式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如下:

(一)教育观念的变化

过去教师总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但是经过实践,教师具有了教育民主与平等,以学生为本,终身学习,以学生为主体,重创新,重社会实践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课堂中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我们意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认真研究和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也不能等待观望,放任自流。要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方式的变化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合理创设情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而且能激起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情境中学,能给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活力。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图画情境展现,使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际问题,使不同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在创设情境中我们注意情境的生活化、故事化、现实性,要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型来定。

2、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认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可见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对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一种以“动”促“思”、调动学生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中的一个好办法。在课堂上,我们给学生动手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都非常有益。

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合作交流,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多的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这样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

3、给学生创造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

首先,我们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平等的参与学习的机会。 可以“先学后教”、“先做后说”,这是因为这些教学策略的实施,更可能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和有效的学习机会。其次,我们还创造人人都有自尊、都有安全感的课堂教学氛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学会宽容和善待“后进生”。因为我们知道:一颗健康、好学、进取的心比什么都重要。

(三)评价方式的转变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评价方式的改变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改变评价方式,不再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考试也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注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先学后教”、“先做后说”,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习题,给予有针对评价

、学生的变化

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态度、情感与兴趣上有了很大改观。我们认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改进,学生更加喜欢学习了。他们可以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具有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能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会了评价,课堂气氛较活跃。

在我们的教学课堂中,老师不再是简单地灌输,解答疑惑,而是设计一些源于生活的素材或话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争论,在碰撞中学会思考和探究,学会科学的思维能力。伴随着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发现学习”。

(一)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了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没有思维的碰撞,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被动、依赖、丧失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现在,我们的学生主动学习,尤其是在课堂上经常提出质疑。

问题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我们学生的意识。课堂上我们的学生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我们在进行教学时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起初学生不知道怎么提问题,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与指导,学生们慢慢得学会了发问,学会了质疑,使课堂上充满了智慧火花。

俗话说,学问、学问,是“学”加“问”。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我们不围绕问题进行教学,那么教学活动便成为表面的、盲目的行为。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过去学生学习途径、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提问传授知识,更谈不上同伴间的合作学习。学习主体获取知识和技能主要甚至唯一依靠教师直接传授,缺乏更多的学习途径和手段。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在,我们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同伴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的场景中,不仅学生,而且家长、老师、社区人员都可参与学生的学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社区人员之间可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每一位学生都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这样的学习方式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

(三)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学生成长记录袋,主要是收集学生的作品、反映身体成长变化的照片、日常表现记录,还有诸如我的感受、好友的看法、家长的观点、同伴间的评价、老师的评语等等……清晰而又详细地记录了学生成长和进步过程。以往每学期末学生收到一张只有成绩和千篇一律的教师评语的成绩单,现在变成了一份充满人情味、内容丰富多彩的“个人写真集”,成绩不再是家长了解孩子的惟一途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闪光点的可造之材。通过全面的评价,孩子们每天、每一阶段都有新的收获,每一天都有进步,在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笑容。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报告摘要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的研究贯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指导下积极吸收与借鉴国内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成果根据本县教师的...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研究单位卢龙县木井乡国俭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小组课题负责人安秋霞电话720xx04一问题的提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中期报告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张田庆由湘西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组织申报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列为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u105结合我校进一步推进深化课程改革...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甘肃省静宁县德顺小学课题负责人杨小生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追求高效教学是教学的本质所在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仍然...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20xx0323154219转载杂谈标签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坚持为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把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主题策略努力...

小学数学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数学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生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不再是一个需要管教需要告诉的被教育者而是有着强烈学习本能的生命他们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它的立足点在于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最大限...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模式名称自主探究式模式结构图关键词情境自主探究应用归纳小结强化思想教学策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教...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配合教育文化体育局打造高效课堂的活动依照局关于打造高效课堂的指导意见特制定小学数学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试行供学科老师参考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一基本训练激趣导入5分钟左右这一步是为学生先学...

“先学后教,高效课堂”小学数学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高效课堂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基本假说1学生能自己利用课本进行文本阅读基本理解并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是高效课堂的基础2学生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积极参与全班展示交流活动以教授者的角色组织小组...

构建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调查报告

构建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师问卷调查分析报告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高效课堂是我们要求各位老师追求的目标结合县教育局高效课堂达标活动我校为实现高效课堂目标本学期划分教研片把片教研活动作为重点用片教研...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天山区教研室郑晓丽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模式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实施方案钦州市第十一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提出来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报告(27篇)